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换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尤其是《电工学》、《电工基础》等是电工类专业入门课程的教学,它们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应为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环境。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质疑
俗话说的好,“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怀疑是发现、思考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更为可贵。
电工类基础课一般对生活中的电现象进行演示、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充分发挥才智,开拓其思维,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之中,变被动学习成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可以留下问题,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学生急着要搞清楚怎么回事,渴求解决问题,思维闸门被打开,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习、创新活动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质疑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引导学生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学贵有疑,只要新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那么定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进学生创新的波澜。
二、给学生一个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电工类基础课的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试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方法去积极进行探索、去思考。对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准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开展观察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引导学生走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道路。一般可先提出问题,从验证实验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设计,教师以巡视的形式解决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电学类实验,几乎所有项目都有技能训练的要求。要通过严格的实验训练,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模仿,达到如下的要求: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实验装置,合理地安排实验步骤,规范、熟练地组装和调试设备,积极地完成实验任务,并能初步学会排除实验故障,初步学会分析实验误差及其产生原因。例如,在电阻的测量中,教师提出几种测量的方法,其余的问题,包括数据的分析均由学生完成。最后,教师给出电阻的精确阻值,由学生分析后得出几种测量数据的误差原因。这样,授课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给学生空间,并不是指放任学生,对于电路的接法、通电测试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三、讨论、交流,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应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同时作为指导者,又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学生的观点要有一个明确的答负,既使是正确的,也要追问一个为什么,同时征求其他同学还有无不同看法?学生的思维这时往往会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呵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提出错误观点的同学,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及时点拨和引导,要分析其错误的根源,纠正错误。教学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要诱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走;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向导,全面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
四、注重练习,巩固知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已经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关键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就需要不断探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就能够将学习内容以情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能力。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那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就能够很快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东西来进行引入,比如开窗的过程、开冰箱的过程、观光电梯的运动等,通过动画来展示荡秋千的过程,让学生从这些生活化的例子中对“旋转和平移”有直观的认识,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求知欲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在进行接下来的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
二、注重课堂体验,拓展学生思维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双向互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自己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超文本以及动画的形式来展示出来,并且建立成电子教学库,这样就方便学生的回顾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探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提升。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的应用题的时候,许多学生不喜欢这种类型的题目,对于一些应用题中的术语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因此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容易出错。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增强学生的视听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课件中呈现出小明和小红两个人站在不同的地点(强调两地),然后面对面着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然后小明和小红遇到一起(强调相遇)。通过这些动态的多媒体演示,就使得学生很快能够明白“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以及“相遇”的含义,这就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就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完成了认知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了解数学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将生动的现实场景模式出来,借助网络平台、搜索大量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数学。比如在学习有关“税收”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让学生对税收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比如税收的计算方式、各种税收政策等,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起来,也能够促进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实际上是和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比如在学习“统计”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各种表格和图形,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统计的直观认识。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的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的。数学学习的过程讲究计算和演练,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扎实数学基础知识的阶段,因此就需要让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比如笔算、口算的能力,不能够过于依赖计算机,否则这是不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什么问题都求助于计算机,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此外,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时候,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不能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多媒体各种酷炫的形式制作上,避免本末倒置。鼠标接触并不能够代表实践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固然能够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电脑就能够了解实际例子。但是鼠标操作并不能完全代替实践过程。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让学生多去接触现实的物体,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五、结语
【关键词】高三;复习;教学环节
进入高三,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学生只需要多做题,教师只需要把题讲好就差不多了,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三化学复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考生对已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并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本文只谈高三化学复习如何把握好几个教学环节。我认为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练、评、答疑几个方面。
1.教
在教学过程实施之前,教师应该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绝不能因为是高三而不讲究章法,相反显得更为重要。教不应是单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怎么教?不能搞“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要清楚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教学的主体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就难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应时时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不要太吝啬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从而保持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由于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要做到有目标地精讲。学生熟知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费口舌。教师应重点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功效。这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每节课发挥出最高的效率。除了备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我校生源相对较差,每个班也显得很不整齐,学得好的学生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差距很大。教学中应尽可能因材施教,教学定位不能就高,也不能就低,而是针对中等或中等偏上程度的学生,同时结合高考的难度实际。对于两头的学生,程度较好的学生利用提高班进行提高,程度较差的学生适当“开小灶”,进行补课。两头抓住了,中间段的学生自然跟着往上走。
2.学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法。比如针对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的情况,我告诉他们要把握好“理解不等于掌握,掌握不等于永远掌握”的辩证关系,听课时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渡过了某个难关,不等于自己已克服了这个难关;就算是今天自己闯过的难关,时间长了,可能因为遗忘难关又摆在你面前。因此对做错的题要做上记号,多做几遍,经常温习。指导学生多读课本。学生总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太浅显不屑一顾,导致的结果是概念不清,基础不扎实。在复习阶段可把课本当作辞典来查,在练习中发现基础知识上存在含混不清,应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3.练
练习不能搞“题海战术”,应“精练”。精练是指每一次练习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练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不能图省事不负责任的找一份现成的试卷就给学生做,毕竟每一届学生情况不一样,高考形势也在变化。有目的性,除了表现在内容上以外,还应该能力方面,如这次练习侧重于要求学生答题规范,下次练习侧重于要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把握,再下次练习侧重于审题能力培养,这样的练习在第一轮复习完后显得尤其重要。有针对性,是指不能对所有程度的学生“一刀切”,都完全用同一份试卷,如试验班学生和普通班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尽量避免给学生做偏难偏怪的题,否则不利于学生落实基础,倒可能导致他们“钻牛角尖”或者产生畏缩情绪,就是前几年的高考题也要进行筛选,把有利于打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除了统一练习以外,学生还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练习。比如可以通过整套试卷练习来提高自已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和解题速度,可以针对自已薄弱的知识点内容找相关的题进行强化训练,也可以针对自己做得不好的题型专门找题强化训练,总之是“差什么就练什么”。
4.评
“评”是指练后讲评试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讲评前先把总体情况简单介绍,使每个学生大体清楚自身所处位置,再点名表扬取得进步的学生和前几名学生。再把突出的一些问题作说明,强调学生注意。对学生暴露的问题,教师要冷静分析出错的原因,找出根源所在,并思考解决的方法。在讲评过程中,不要怕花时间,如果学生暴露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他们可能会保留甚至强化这些错误的记忆,形成负面效果。绝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评。对少数同学易犯的错,要求他们自己进行解决,这样能提高这些学生的主动性。有些问题,还可通过变化题设条件或变化设问,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认识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习题的使用价值。总之,避免“就题论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分析问题、寻找解题思路。
5.答疑
答疑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占有不可小视的份量,能起到培优辅差的作用。因为其它的教学环节难以针对学生个体,答疑是群体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答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了解学生个人在知识及能力结构上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疏露或未得到理想的效果。如何答疑?面对摆在面前的问题或习题,教师如果二话不说地讲解解题方法和答案,往往不能达到最佳的个体辅导效果。不妨先问学生是如何思考的,教师冷静的分析学生的思路,找出其思维存在的障碍及知识上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症下药、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症结所在,让学生自己去进一步思考,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和上课一样,答疑也最好不要采用“灌输式”。除此之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答疑时要区别对待。对基础差的学生一定要耐心答疑。教师还可进一步给学生适当的学习建议,并反思学生的问题是否反映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中小学教师 自学活动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农远工程”以及“校校通”工程等项目课题的实施及推广,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操作,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化设施,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教育环境对中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一、转变学习观念,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自学是在职人员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家庭繁杂事务的同时,当代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教育事业对教师能力素质不断提出的要求。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自学活动,教师必须树立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意识,做好准备工作,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平台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首先以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为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对自身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接着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符合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自己的目的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
二、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
详实的学习计划是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教师自学活动应充分重视学习计划的制订。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自身就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给自己量身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学习活动。学习计划的制订可以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自学活动的设计大致分为需求分析、选择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策略、进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评价等。同时教师的自学必须事先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即处理好工作、家庭、学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习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实际,学习计划的执行更要严格。
三、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术。
当代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学习资源主要是以网络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所以,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化环境下自学的基本前提。如果教师不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必备的现代信息知识,即使学习资源再丰富,现代远程教学也不会成功。因此,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windows基本操作,会上网搜索必要的学习资料并进行浏览或下载,会收发E-mail,会点播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的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育工作迅速发展的今天,务必要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这样才能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为信息化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教师应该时刻检查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较为前沿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主动参与协作学习。
一、ERP环境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关系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将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力资源等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ERP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ERP系统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企业所有的数据都可以传递到财务系统,会计电算化就成了ERP系统的心脏。
1、ERP系统使财务业务一体化高度集成
ERP系统通过企业供应链的产供销环节与财务的集成,使数据从一个端口进入遍可与其他系统共享,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一致性,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高度集成。
2、ERP环境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ERP系统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使会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实现了共享,会计人员可以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查询到ERP系统的任何信息,例如库存情况、订单现状、生产进度等,可以及时获取企业较全面的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也意味着ERP环境下,会计工作不仅仅只是核算,而是公司的重要管理工作。
3、ERP 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全面
ERP系统的运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全面,不仅要熟悉财税、会计、金融问题,还要有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同时,还要求掌握与ERP相关的各种管理工作和操作技能。这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ERP知识与会计电算化操作融会贯通。
二、ERP 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
(一)会计电算化观念落后
缺乏全局意识,没有考虑到会计电算化在ERP系统中的作用。会计电算化应该与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会计的职能不仅是核算与监督,还要发挥管理的职能。会计电算化作为ERP的核心,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关系千丝万缕,应该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来看待。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熟练操作会计核算软件,这个教学目的可以满足单纯使用会计软件核算的要求,但是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人才需求战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核算功能,而是变成网络型的管理、决策支持的系统,也就是融合进了ERP系统中。所以,为适应人才需求应该重新定位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安排欠妥
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以单机版的软件为主,主要讲授财务核算部分的内容。ERP系统各个模块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期,而教师教学练习较少,即使进行实验课的教学,由于一个ERP系统由多名教师完成,各自学习,例如财务的老师上会计电算化模块,供应链老师上产供销模块,这样的教学还是不能让学生对ERP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还需要改进。
(四)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是简单的将手工帐搬到软件上的操作,涉及到是管理和分析内容比较多。而在很多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生只是进行数据简单的录入,没有真正了解到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与ERP的关系,使学生认为这仅仅是操作软件,这对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有不利影响。
(五)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ERP系统涵盖的知识面很广,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备操作技能和全面的企业管理理念。而当前很多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老师很缺乏这种知识结构,不能满足ERP教学的要求,甚至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要求,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质量。
三、构建 ERP环境下 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
(一)明确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 确立 ERP 视角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和理念
随着ERP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会计电算化人才要求也不算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应该转变观念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仅使学生能熟练操作软件,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的管理理念,了解软件背后的先进管理理念。明确教学是为了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增强职业判断这个目标,并且引导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将这些融合在一起,成为运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
在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应从岗位分工合作,培养职业能力方面考虑。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要将ERP系统的理念和相关功能融合进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将会计基础专业课和其他企业管理课程结合,引导学生从企业的各个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全局观念,既使学生认识企业管理的全面,也使学生培养和提高职业的判断能力,还让学生知道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要。显然,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增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作为ERP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会计电算化实验中,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数据输入与输出了,而是要将财务核算模块与供应链的产供销系统同步学习,共同为企业管理服务。为此,我们可以在实训中采用沙盘模拟训练的方式进行加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让学生在企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制定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教师按照企业实际操作情况来引导学生完成经营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工作以及与财务部门的联系,清楚跨级工作从基本核算到会计信息的提供,从财务管理到正确处理企业财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且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要注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要给学生定时点评,引导学生在实训中不断的提高自己,规范会计及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