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1篇

一、借“落花”写友爱之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借漂泊无定的杨花,抒发因朋友左迁而生离别之愁的感慨,融情入景,感人心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故友重逢,但飘零的落花象征美好的东西一去不复返,又象征着多年的流离辗转,友谊更应珍惜。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像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有情人无奈告别,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二、借“落花”写闲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这道词展示了花落水流之无限美景,其所喻的美好人生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词人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构思别出心裁,以无穷的相思之苦,无尽的闲愁之深,推己及人,以见两心之相印,另一方面诉说郁闷之情,相思之苦,闲愁难以排遣,语意超逸,令人醒目。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就像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亦如此花此水,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蕴含其中。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诗词的表意容量,昔日君王今日阶下囚,恰如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伤春、惜春的情绪尤为沉重,使得诗词蕴味深厚,情思邈远。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诗人伤心带泪地向花儿问询,但花儿却默默无语,乱纷纷飞掠秋千而去。诗人很伤心,也无可奈何。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深,浑然天成。花儿满天飞过,纷纷扬扬,更显示出一种略带悲凉的闲愁。愁至深处,以落花之悲亦不能解。风卷残红飞过秋千的场景背后衬托出的是一种更为浓郁的悲凉。

三、借“落花”抒写生活的美好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开,江暖鸭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早春江景如诗如画的美丽境界。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人将鸭子人格化,像人一样知寒知暖,喜爱春天,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美妙传神!让人感叹生活多么美好,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一片祥和安宁,且意趣盎然的面画,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的情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恰如一幅山水画,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鱼米之乡显得生趣洋溢。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几场春雨,河水上涨,鱼群肥美,勾起读者的想象,似乎看见两岸盛开的桃花,陡涨的河水,跃出水面的鳜鱼。读者可以感受到渔夫在春汛中捕鱼时的愉快心情。全诗寄托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落花、鸟鸣、春山、幽涧等意象构成恬淡宁静的景致。诗人大概也将落花赋以生命,因此写出了富有生机的落花情境。

四、借“落花”表现高洁的情操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无意苦争春”,凌寒先发,一片迎春赤诚。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但读者通过这首词能感受到词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高洁的情操。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词;哲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94-0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国风・周南)

古代诗歌含着哲理美,富有理趣。包含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诗文的在政治教学的应用对于喜欢诗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哲学课堂中的一大亮点,也适宜这个充满幻想与激情的年龄。曾听到一位女生评价本校的一位年轻教师上课很有艺术性,究其原因就是该生是诗好者。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引用诗词,给哲学来点诗意。

一、探索世界 追求真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这两首诗表明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意识有错误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明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蕴涵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中蕴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知识构成等因素不同,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的思考,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反映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蕴含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思想方法 创新意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表明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明新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蕴涵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蕴涵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理是办事要抓住时机,达成质变,促成飞跃;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表明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蕴含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蕴涵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诗文因矛盾双方的对立备增添美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和事物不可分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蕴涵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蕴涵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三、认识社会 价值选择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3篇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朝:早晨。唐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唐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唐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唐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风声。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唐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唐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唐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若个:哪个?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见:显现。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唐·刘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夜月》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野渡:野外渡口。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闕成口号先赠交亲》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唐·杨凌《句》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渌:清澈。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一庭春*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宋·钱惟演《木兰花》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冰笋:冰棱。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宋·张来《春日》

老树着花无丑枝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翠色:嫩绿的草色。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信:消息。露:显示。宋·苏轼《一丛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竟日:整日。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宋·秦观《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芳菲:指春花季节。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韶华:美好的年华。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青:绿叶。红:红花。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将息:养护,调养。宋·李清照《声声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柳眼:柳叶。梅腮:指梅花。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宋·陈与义《虞美人》

杨柳不遮春*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杨柳句谓杨柳遮不断春大的景色。宋·陆游《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宋·陆游《豆叶黄》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东风吹雨细于尘宋·辛弃疾《浣溪沙》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杜宇:杜鹃。宋·辛弃疾《浣溪沙》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宋·辛弃疾《满江红》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春事:春景。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时。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年年如旧。”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春阴:春天的阴云。幽花:清幽的花。明:绚丽。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宋·陈亮《南歌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荠麦:芥菜,麦子,泛指田间作物。宋·姜夔《扬州慢》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宋·姜夔《淡黄柳》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著物:春风润泽万物。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酝造:酿造。可人:喜人。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瘦雪:残雪。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飘零。青子:青青的小果于。金·王庭筠《谒金门》

东风轻扇春寒轻扇:轻轻地吹动。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飞红:花瓣飞舞。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觉来:醒来。元·胡祇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袅:飘浮不定。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4篇

一、寻史解读知其人。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论世”是正确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常言道:“诗如其人”,“知其人,方能解其言”,了解“其人”,则能从侧面了解其诗,理解其意。

诗的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作品即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读诗须先知其人。可通过看注释、查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古人对其评价等等。查询、收集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实践的过程,更是为进一步赏读作好铺垫的过程。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比如:在知晓了李白那种豪迈奔放的诗风之后,再去诵读他的《望庐山瀑布》和《望天门山》,就会有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感受,从而对诗人情感、诗歌情境有更深的理解。“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淳”,这是宋代大诗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退,大伪斯兴”的年代,而能有“真”“淳”之人品诗品,实属难得。我们读了古人如是评价,再读其《饮酒》这首最有影响、流传深远而又最难解读的诗,就顿悟这是诗人内心之境所投射出的,由七彩日光融贯而成的一道反光。再如了解了李白、杜甫对孟浩然的赞语,再去读孟诗《过故人庄》,就觉得“清诗句句尽堪传”,难怪“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了。

二、激趣入境思其法。

一首诗的意旨神韵谓之“诗神”。如果说诗题是诗意的凝聚点,那么,诗之技法可谓“诗神”的闪光点。我们诵读诗歌,应紧紧扣住诗题和关键技法来研读,对诗意作延伸和拓展的想像。如读杜牧的《泊秦淮》,吟诵时,可扣住一个“泊”字来想:诗人何时船靠秦淮河岸? (“夜泊”)当时之境如何? (夜色迷茫,“笼”)诗人之心境怎样,是欢快,还是忧愁?凡此三思而知一“泊”一“笼”的妙用使诗之神韵油然而生。又如读《春望》,在不厌诵读中可作如是思:诗人杜甫在何季节眺望何处?那里的景色怎样?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吟诵时,扣住诗题细品,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其时长安已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所据,一片荒芜破败之景,由此不难体察诗人感时伤怀的痛楚。“春望”寻常二字,却融合了全诗的内含。再如读《诗经》之《关雎》,反复吟诵,知其赋、比、兴为何事,方可知诗为何物。只有感知了诗由雎鸟叫声而引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意,才明白在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上是“由物及心”的,“兴”因物而兴,物在兴先,这就是“兴”之手法的妙用效果。还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从诵读中看作者运用夸张之手法,只一个“愁”字,却展现了绵延无绝的愁思。像《凉州词》、《忆秦娥》诗人为凸现诗的情境,则采用以“行”写“情”的技法,无不给人情真意切之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尽在轻吟慢诵中体悟其妙。

三、吟唱赏析明其意。

中华诗篇源远流长,其中大多远古之作,如果我们只是“就诗论诗”,是难解其意的。我们只有反复的吟诵,懂得去欣赏她,才能更好地理解她。“诗无达诂”、一首诗见仁见智,读者有欣赏的自由。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诗亦如此。诗人的经历不同,风格各异,他们各有个的“门道”。要读好诗,就要懂得如何去赏析,在赏析中明其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七绝《题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两句。《春江春景》是惠崇之画作,苏轼为画作题写诗,避原画之图景,力求传达画之意境,给人以春色关不住的感觉。因此,这里不仅有画意,有诗情,而且包蕴了生活的哲理,是作者对原画面画意的引申,展现了春天给万物带来喜悦的深邃意境。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七绝《书湖阴先生壁》(其一)的后两句。”“湖阴先生”是诗人好友杨德逢低别号。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苦,花木成畦手自载”写出庭院之清幽,以表现友人品德高雅,生活情趣盎然。后一联写院外环境之奇秀,上句写一条清渠携绿绕田,诗人用一个“护”字和一个“将”字,把渠水人格化,似乎它有意携带鲜丽的绿色,展臂护田。这句已把原本静态之水,描绘得充满活力、富有情感。下旬更是绝妙,庭院对面之青山,竟然撞门开户,把一片苍翠欲滴的山色送了进来。“排闼”、“送青”四字,写出静山若奔到动态,真是神来之笔。于是,自然的生机,友人的情谊,高洁的情怀,隐士的形象均气足神实地跃然纸上。

如是说来,无论是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还是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还是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只有在反复吟诵中才能得诗人之情感,获净化之心灵。诗意固然深,善吟自然明,善赏自然清。我们皆从诵中感悟,于赏中明意。

四、烘托品味悟其境。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糊性 模糊数词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63-03

【Abstract】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the phenomena of fuzziness exist widely in all aspects of all the natural languages. Being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systems of language, numerals naturally possess the common property of language-fuzziness. In daily expressions and literary works, fuzzy numerals show their spe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semantically expressive function, rhetoric function and euphemistic function.

【Key words】Fuzziness Fuzzy numerals Pragmatic function

一、引 言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由于客观世界包罗万象,而表达的语言则相对滞后,所以人们表达的语义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它是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和人们正常交际对这种模糊性的需求在语言中的反映。这里所提及的语义模糊性主要指“语言表达中的语义不确定性和内涵虚华性。其主要表现为言难意尽兴、不求尽意兴、不尽为妙性、反常规性、奇巧得体性和凝练含蓄性”。[1]在特定的语境中,模糊语言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力。正如Kant(康德)所述:“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语言表达我们所想的东西”。[2]伍铁平教授也曾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就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2]

模糊数词是模糊语言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在不知道、不必说出、不能说出或不想说出准确的数目等语境中,模糊数词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可以起到精确数字远不能及的表达效果。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根据不同语境,恰当地使用一些模糊数词,就能使表达更准确、形象、生动和得体。本文从数词的模糊性出发,着重探讨英汉模糊数词在日常用语和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语用功能。

二、关于英汉数词的模糊性

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进步的尺度。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断言,“‘数’乃万物之原。在自然诸原理中第一是‘数’理,……万物皆可以数来说明。”与古希腊人富于幻想的意识不同,中国上古虽未至于把整个天体归结为一种数,但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话至少表明其思想中数是万物化生的关键和万象联络的枢纽。[3]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数字在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并不总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英语中,“at sixes and sevens”比喻内心忐忑不安或举棋不定,“seven/nine days’ wonder”喻指昙花一现的事物;汉语中的“十全十美”比喻完美无缺,“十年寒窗”则形容读书人长期苦读的生活。

作为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数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本来应表示精确的数目,似乎应是“精确”的代表。然而,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除了精确表达的功能外,还存在模糊表达的功能。模糊数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语义内容和语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从具有模糊语义的数字的使用频率看,英语中常用ten,twenty,forty,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数词表示模糊语义,如“The truck driver stopped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to catch forty winks”(卡车司机停在路边打盹),而“one in a thousand”则常引申为罕有或杰出的人物。英语中还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加上尾数“一”表达更深程度或数量之多,具有模糊性,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万分感激)、“to 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有许多事要做)等。此外,数字在大量英语习语或成语中,其语义也具有模糊性,表达一些抽象、含蓄、不明确的模糊概念,如“one or two things”(几件事情)、“in two twos”(立刻)等。汉语和英语一样也存在模糊数,但由于受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模糊数词与英语不尽相同。汉语中“一”、“三”、“九”、“十”、“百”、“千”、“万”用得最多,如“一呼百应”中的“一”决非确数,实言其少,具有模糊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的“三百六十行”则泛指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表示模糊意义。汉语中有许多四字成语、谚语或俗语常用整数构成,而这些数目词在成语中失去了原始的精确数量意义,具有模糊性,起镶嵌作用,以表数目之多,程度之深,或表达感受性语义,如“千山万水”、“百读不厌”、“十万火急”、“九死一生”、“三教九流”等。由上可见,数词在语言中表现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

实际上,数词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可用模糊的概念表达精确的意思,也可运用模糊数据,在极其模糊的语表下寓以极其精确的语义,或用明确的言语表达“模糊”的想法。在日常言语表达或文学作品中,许多数字往往只是一个泛化的模糊概念,它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体现说话者的机智与幽默,使语言表达更委婉、含蓄、有礼貌,更可以拓展人们的艺术想象空间,从而实现艺术再创造的过程。William Wordsworth在歌咏大自然的名篇The Daffodils(咏水仙)中用模糊数字把读者带到了水仙花盛开的场面: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a sprightly dance.(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模糊数字“ten thousand”的运用诗意盎然,清新美丽,满足了我们想象中的视觉欣赏要求:在我们脑海里构织出一幅千万朵水仙遍地开放、欢乐起舞的大自然朴实的美景。模糊数字使自然的美丽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出现,读来犹如空谷余音,飘渺悠长。[4]

三、英汉模糊数词的语用功能

1.语义表达功能

单调乏味的数词,通过模糊虚化,能使语言生动,意味深长,发人联想,让人回味,起到突出形象,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增强语势的作用。模糊数词的语义外延扩大延伸,能给人以更大的思索和想象空间。具体而言,英汉语中的模糊数词主要有以下几种语义表达功能:①言其多少。数词虽有数量概念,但不指实际数目,而包含数量多(少)、程度大(小)或相等之意。例如,英语中有“to have zero on”(对……一无所知)、“From one learn all”(闻一而知十)、“six and half a dozen”(半斤八两)、“to be in two minds”(三心二意)等。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俗语说得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是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句中的“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是比喻贾氏家族族大人多,龙蛇混杂,好坏不一,各种各样的人物都会有。数字“九”已失去了精确的计数功能,因此它不表示实数,而只是表示一个模糊的概念,用以喻指贾氏家族人口之多。[5]此外,“乱七八糟”、“三长两短”、“三番五次”等则表示量度或程度相同;②表示替代。英汉语言中有些由数字构成的成语习语,数词虽然仍含数量概念,但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都有了模糊意义,跟数字关系不大,有的数字本意甚至完全销声匿迹。它们同其它语素一起,作为某事物或情状方面的区别标志,或用来形象地代替某人某事某物。例如:“fourteen hundred”在英语中本意指从前英国交易所规定会员人数不得超过1399人,因此第1400个人被认为是外人。现该习语已失去本意,用来表示“当心外人”了。而“404”在英语中意为“不知所云;脑里一片空白”。404源于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的错误符号,代表“在主机里找不到文件(file not found on server)”。后来人们就借用该数字表示对某人说的话一窍不通或是不知所云,有时也表示脑里一片空白之意。[6]同样,汉语中此类数字的用法也屡见不鲜。如傻头傻脑及倔强莽撞之人被叫做“二百五”,香港人爱把那些搬弄是非的女人称为“三八”,北京人口语里的“二五八”则指大概轮廓;③实指数量。英汉语习语中有些数词的数量概念较为明显,有实指意义。常用于概括事物的共有特征或具体内容,使习语生动形象,内涵丰富。例如,英语中的“the Roaring Twenties”(兴旺的二十年代)指“一战”后青年充分享受自由的时期,“the Hungry Thirties”(饥饿的三十年代)则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萧条、工人失业挨饿的时期。汉语习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中的“一”、“两”、“三”都是实指,意指人越多,办事效率越差。“八仙过海”则强调各显其能,“三顾茅庐”意指反复请求某人担任某个要职。

2.修辞功能

数词既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数量,又可作为比喻、夸张或委婉的修辞手段,能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语言凝练生动,委婉含蓄,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等效果。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事物用一定的数词修饰、限制后,其形象就更加具体、鲜明,更进一步为读者(听者)所注意、思考、感受和理解。因此,恰当地运用数词有助于充分表达语言中包罗万象的内容,增强语言的修辞色彩,收到不同的修辞效果。①提高语言表达效率。英语中,借助数词增强文字表现力,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情况俯拾皆是。如:“One false move may lose the whole game.”(一棋走错,全盘皆输。)比喻小错铸成了大错;“A thousand to one he will win.”(他赢定了)以1000∶1这样一种鲜明的比例,喻指他稳操胜券。汉语中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成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的模糊语义把抽象、深奥的生活哲理阐述得具体、通俗、深刻、鲜明;②增强语言感染力。英汉语都会利用数词有意言过其实地扩大或缩小,使所描绘的事物给读者产生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的小说《恰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有这样一句“She was old; millions of years old, she felt.”,其中“millions of years old”使得康妮身心疲惫,青春尽逝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7]唐朝大诗人李白很善于利用数词的夸张来表情达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千尺”形象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三千尺”不仅描绘出了香炉峰大瀑布的壮观、美丽,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想象空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三千丈”则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愁怨。这些数词的运用使诗词显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③使言语表达委婉、含蓄。英汉两种语言在运用过程中都会遇到忌讳的事物或行为,在表达的时候,人们往往避开直接表达本意的词语,而选用另一个委婉词来代替,通过不同方式把话说得圆满动听,或使粗俗变得雅致。恰当地运用数词的委婉功能可以含蓄、诙谐地表达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内容。如“five-fingers”(小偷/三只手)、“two-bagger”(丑陋的女人)、“a forty-four”()、“number one/ two”(小/大便)、“four-letter word”(下流话)等。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百岁”与“死亡”说的都是“死亡”,但是表达这个意思的场合或说话双方的心理却大不相同。两者代表着不同的语用内涵,表达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他爷爷死了”是直接说法,但直接言及死亡会被认为对死者不敬,忽略了听话人的心理感受,显得冷酷无情,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与不快。“他爷爷百岁了”中的“百岁”是用模糊数字组成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来代替“死”这个禁忌语,从而回避了忌讳心理,达到了有效交际的目的。

3.美学功能

格式塔――美学理论认为,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和谐、简约、有序等美的特性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这一观点对解释模糊语言的美学功能很有借鉴作用,因为模糊其实就是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的代名词,它提供给读者一个幽深绵缈、耐人寻味的审美想象空间,期待读者去补充其意义的空白,去赋予其现实的生命,进而达到完形效应。[7]作为模糊语言的特殊领域,模糊数词一旦进入特定的文学语境,其表义功能也会发生转化,使数词的表义容量扩充并增添独特的美学价值,如入木三分之形象美、别具神韵之意境美、言简意赅之简约美等。

形象性是数字模糊语义所产生的最为常见的美学价值,其有效的表达主要通过对比、比喻、夸张等来完成,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首先运用“千”、“万”两个模糊数字创设一个巨大而又空灵飘逸的空间概念,渲染气氛。在“飞绝”、“踪灭”、“孤舟”、“独钓”等词的衬托下,一幅空旷、寂寥、荒凉的雪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一个壮志未酬、无人理解而又倔强傲岸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其次,在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8]意境以意蕴、情趣取胜,展现的往往是一种模糊美。模糊数词常常被诗人用来描绘形象,开拓意境,使得诗意盎然,妙趣横生。如Mark Twain在Following the Equator(Vol. Two, Chapter 13)中有这样一句关于枝条上冰珠的描述:In the ice-storm every one of the myriad ice-beads pendent from twig and branch is an individual gem; and changes color with every motion caused by the wind; each tree carries a million, and a forest-frost exhibits the splendors of the single tree multiplied by a thousand (……每一棵树上都挂有百万颗宝石,一片霜林展示了由成千上万粒冰珠烘托出的每一树的夺目光彩)。模糊数词“a million”和“a thousand”的运用扩大了人们的思维空间,给人以无限遐想,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写如林成簇的桃花,而是点出“三两枝”,春意盎然,既合诗情,更具画意。另外,人们着迷于模糊语言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带来的简约、省力效果。具有模糊语义的数字表达能在有限的语言容量内,通过深层语用意义使语言表达在经济中获得巨大的弹性空间,用有限的语言形式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从而使交流得以有效进行。“一清二白”、“三言两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One boy is boy, two boy half boy, three boy no boy.”等表达虽简单却蕴涵着博大精深之内质。宋朝理学家邵雍在其《蒙学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巧妙地将十个数字和谐地镶嵌于所描写的景物中,画面清新淡雅,情味浓郁,又给人一种安谧之感。可见,模糊数词的使用是说话人或作者从宏观上对事物性质的高度概括,以简便、高效、得体的语言形式对事物进行的艺术描述。

四、结束语

总之,模糊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数字的用法由精确向模糊转化,大大丰富了英汉语言的词汇库。人们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模糊数词不仅可以使表达更形象、生动、简洁、有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及灵活性,使英汉语言的表达功能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而且还可以向对方表示礼貌或表情达意,以达到幽默、委婉等目的,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和交际增添亮彩,带来方便。同时,我们研究数词的模糊性还有助于了解人类思维的特点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范武邱.模糊语言研究中凸现出的几个问题[J].现代外语,2007(2):156~157

2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4

3 杜贵晨.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4):28

4 胡家峦.英语诗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7~190

5 包惠南、包 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41~242

6 陈琳霞.模糊数字的语境顺应[J].外语教学,2005(7):38

相关期刊更多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

四川林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林业厅

遵义医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