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合伙人经典台词

中国合伙人经典台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合伙人经典台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合伙人经典台词

中国合伙人经典台词范文第1篇

电影《中国合伙人》海报

《中国合伙人》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校园的纯真爱情和当时错位的师生关系。从政治性书写来看,中国式幸福是“中国梦”反击“美国梦”的政治寓意,以新东方现实困境折射从中国“合伙人”到中国“散伙人”的文化悖论。电影为民营企业主角树碑立传,摆脱观众-内容二维关系,演变成导演-影片角色(幕后赞助商)-观众三维关系。最后从完整情节、香港电影模式诠释、成功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批判性总结。

一、现实新东方

“新东方”三兄弟从进北大到互相认识,从同学到同事到合伙创业,是友情合伙人,注定创造丰富多彩的故事和书写千古传奇。现实中“新东方”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粘贴的,俞敏洪和王强、徐小平一起创业打拼天下,从一个个体英语出国培训机构逐渐转化成拥有强大知识产权和企业品牌的综合教育系统,涵盖学科辅导、出国游学、小语种、图书出版、在线课程等,拥有优能中学教育、泡泡少儿教育、迈格森国际教育、前途出国、满天星幼儿园、酷学酷玩等子品牌。(李祝义:《俞敏洪:新东方上市与品牌得失》,载《中国品牌》2013年8期,18-20页)2006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以投资人和股民每年20%的增长速度实行快速市场扩张。现实中国版的兄弟可打天下不可分天下再一次重演,新东方三驾马车最终分道扬镳,各走各路,在企业规模较小操作不规范的时候他们渴望规范,在企业规模扩张、规范之后又不堪忍受规则的束缚。王强和徐小平淡出新东方,而俞敏洪被锁定“做一名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合伙人变成现实“中国散伙人”的故事。十年前“新东方”提出“出国留学桥梁,归国创业彩虹”口号,前半句话是新东方的现实和动力,后半句话是空想和传说。新东方三位创始人面对现实不得不尴尬,重新面对中国式兄弟事业宿命。(程晓蒙:《新东方:与电影迥异的“散伙”》,载《人民文摘》2013年8期,50-51页)难道王阳婚礼上的台词“永远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做合伙人”是现实中国版公司谶言吗?

观众认为黄晓明演的是俞敏洪,邓超应该是王强,徐小平可能是佟大为。影片折射新东方的发迹史和俞洪敏的个人自传,观众不得不质疑新东方的赞助额度。如果影片只是借用了新东方的原型,那和新东方到底有没有商业赞助和利益关系?俞敏洪在观映之后带着黑脸离开,拒绝对这部电影评价,认为此片与新东方没有必然关系,现在和未来《中国合伙人》都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新东方”没有投资该电影。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和“新东方”实际创业差了很远,电影中人物个性展示也和现实中个性有很大不同。而实际上全国各地每一个新东方分校都派了一个老师去客串参演,有的新东方学子在电影里找到他们分部的老师粉丝。俞敏洪肯定不会直接投资这部电影,因为投资意味着要直接分票房,但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的广告宣传片,怎么可能投资呢?“新东方”是赞助而不是投资这部电影,等于花钱做电影软广告了。

影片尽量刻意避免专门为某个企业(或企业家)树碑立传,拍主旋律式纪录片,但是最后闪过俞敏洪、潘石屹、马云、冯仑、王石、张朝阳、杨澜、徐小平、王强、老干妈陶碧华等影像还是记录了一个时代中国企业家图谱。笔者特地在最后留意了最后几分钟各成功人士面相,除了老干妈,每个人的鼻子都非常周正高挺准头大,塑造“堂堂正正”的成功人士形象。观众从中感到强烈的感动或者悲伤,亦或是奇怪的共鸣。电影里将30年前失去的那段青春和校园,从陌生中激活,书写了一代学子-商人的千古传奇。例如冯仑在《中国合伙人》中跑龙套,他语录中“商人不好做”,在外头混,必须带着“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心理准备,这成为影片中的经典台词。亦或这些企业家就是该电影拍摄的幕后捐赠人,让有主旋弦律之后经济纠葛关系。2009年以后金融加快对电影行业开放和投融资,电影行业已经整体上摆脱了“缺钱”状态,进入寻找好电影品牌阶段。一个影视企业最重要的已经不是票房,而是如何摆脱对票房的单一性依赖,实现品牌树立、市场扩张和收入多元化。(李长风:《从看电影亢进》,载《中国新时代》2013年7期,86-87页)真正的好电影不是用单一票房来衡量,高票房只不过是商业化的今天一块遮羞布。中国电影界如果还停留在为影片主角树碑立传,获得他们经济资助的阶段,电影本身摆脱观众-内容二维关系,演变成为导演-影片角色(赞助商)-观众三维关系,这岂不是讽刺?

二、中国梦的政治化书写

1.从中国合伙人到中国散伙人

《中国合伙人》中揭示的成功实际是中国当下民营企业的现实奋斗翻版,在经历体制变革和现实挫折后,割裂了成功的未来和理想的现实,各种叙事矛盾走向了单一化的角度:只有摄取财富才是得到社会尊重、成功走向未来的基础。(颢然:《:类型电影的中国式解决之道》,载《电影艺术》2013年4期,35-37页)前不久媒体里讨论的“中国合伙人系列”的充满团队管理、信念认同、领导力、投资人、管理经验和创业文化等传奇故事富有启发和告诫意义。哥们合伙,先聚人气,还是先出点子?哥们合伙,要。在唯利是图的商业大潮中,要找到一个合伙人并不难,但是要找到一个伙伴却有点难,而要将伙伴变成长期合伙人(不是散伙人)就是难上加难。毕竟创业历程总是伴随着笑与泪。昔年同把酒今日谁与归。

影片中成东青的自嘲和激励学生的“成功梦”,王阳的好莱坞电影教学法和英语思维,孟晓骏的美国经验和签证技巧,三者珠联璧合,是撑起“新梦想”成就千万个美国梦的“一鼎三足”。影片中从创业到决裂,三足坍塌。这实际上是狠戳国人:中国人一直没变,爱玩“窝里斗”。朋友吵吵闹闹正常,再吵再闹也不说再见。如果朋友、熟人的确是一个人才,如果双方在初次合作中表现优异,不跟他合作才是傻子。可叹如何将这种合作关系保持良久,建立起特殊的“互惠奋进和谐式”人际关系不要在现实中一再上演从中国合伙人到中国散伙人的翻版。有些事只有停下来才能看清楚,有些更重要的事赋予每个时代参与者打败恐惧的勇气。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配合时代需要,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迁,一代企业家成长,“新东方”三位创始人分分合合。《中国合伙人》中体现的怀旧、校园、友情、创业、泡妞、爱情、理想、梦想、决裂,是一个时代的痕迹,有时候是梦想,有时候是梦想破灭。从“美国人民需要我”急切求美国签证的到拒签后“美国人民不需要我”的心理“”,继上次钻了美国“大爷”的空子,这次他又要来钻国家的空子。影片中几个闪过的片段足以生动传

神地将这段史无前例的历史呈现给观众,将中国崛起复杂心态呈现给世界。

1980年代的金曲,女一号杜鹃身着的印花裙子,激情的拥抱和湿吻,将激昂的大学时代、沸腾的男女恋爱、永不浇灭的友谊挥洒得淋漓尽致。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群众义愤填膺,“美国人炸大使馆你们就砸英语学校,那外星人炸地球你们是不是要砸航天部?你们就知道窝里横,中国人打中国人,你们和30年前有什么区别?懦夫蛮横!去向那个打败你的人学习才会使你变得更坚强”。这是强者声音!时隔十年之后中国愤青们得知日本“国有化”第一反应是去砸中国人的小汽车。30年风云激荡,中国和世界一起经历大历史,从打开国门到天安门梦想,从价格双轨制到怒吼的“八九”,从胡同里“倒爷”到前门肯德基,从破旧的北京机场候机厅到汹涌归国潮,从秉烛夜读横扫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英雄气概到民族主义者的新式游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的三十年是一个纵横捭阖、英雄辈出的江湖时代,民营企业以为匪为盗,为侠为仕,游走于新旧体制夹缝中,一旦成长和成熟起来,爆发出特有的轻松自由和时代印记。2013年在淘宝网成立十周年晚会上,马云现场演唱完毕《我爱你中国》和《朋友》,高调宣布“退休”。这两首耳熟能详歌或许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们共有的情怀:创富强国的中国梦和因“合伙”起家而对友情看重。华为的任正非和李一男从情同父子、当接班人培养,到离职创业、被收购回归、最终又离开,这两个男人之间经历了怎样的恩怨情仇和曲折离奇?知情人士甚至遐想,如果两人不经意间相逢、眼神交会,在那电光火石之间,脑海里会有多少画面闪现,多少情感交错,沧海桑田,再回首,却已是百年身。“92”下海派的代表人物和大佬陈东升从体制内下海,先后创立了两家大企业,其兄长陈显宝还创立北京宅急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然而祸起萧墙、兄弟反目。夹杂本人与原配、红色后代之间多年的感情纠葛个人恩怨。任何一个发迹的民营企业,无论事业还是爱情,都称得上是一部书写中国梦电影传奇。

2.中国人征服了美国人?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幸福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在《中国合伙人》里,中国梦一开始以中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形式出现。“新梦想”英语学校的老师们帮助千万学子实现去美国并以此致富的美梦,是追逐“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国天堂梦。影片中三兄弟赴美谈判,先是中国痞子式的出言不逊,态度强硬,乃至以上厕所来侮辱女对手。美国人的法制逻辑是寸步不让,得理不饶人。于是他们转换策略,承认错误,以巨大的中国教育市场为诱饵,以中国逻辑式英语“征服”了美国人。最后美国对手俯首称臣,双方终于达成妥协,中方趁机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个以成败论英雄、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和没有法律底线的实用主义情节实则是中国经济思维“攻陷”美国的。当三兄弟一道庆祝“攻陷美国”飙车于纽约时,这到底是对中国改革伟大时代的喜剧式张扬还是小丑式反讽?(王一川:《时代精神的抽离与变形》,载《当代电影》2013年7期,38-40页)当成东青和王阳出资,捐赠一大笔钱,以孟晓骏名字命名了他曾经被开除的喂小白鼠实验室,三人前往实验室参观,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中国已经真正站起来了?!观众真不知该为他们的情谊动容,还是被受辱后耿耿于怀终于报仇的少年心打动?这就是代表了祖国赤子简单而粗暴的精神世界?这不是新时代阿Q式的“”么?靠一个想象的情节来证明中国人终于在道德上比美国人略高一筹,中国人不再需要将美国想象为天堂和梦幻之地了,这比阿Q还。

爱德华·萨义德从三个层次界定东方主义:①狭义东方主义指一门学科;②中义东方主义指以区分东方西方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的逻辑思维;③广义东方主义指西方对东方采取“俯视”描述、阐释、殖民和统治,用以控制、统治东方的话语方式。(《东方学》,[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2-4页)好莱坞大片中,对美国以外的所有“他者”异质文化(当然包括中国)都使其“东方化”。美国建国后237年历史就是不断寻找对手、征服对手、想象“他者”、反照“我者”过程。中国在“高高在上”美国人眼里只是历史地承担美国“他者”任务而已,只是美国文化美国软权力美国话语权在东亚的一个渗透和改造对象。(徐海娜:《从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东方主义》,载《当代世界》2011年3期,63-65页)再来看《中国合伙人》海外发行英文片名“一个发生在中国的美国梦”,这是一部关于梦想的“政治”角。20世纪80年代的莘莘学子都怀揣一个美国梦,美国是当时中国人幻想的天堂,但是申请签证的结果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圆梦美国。20世纪80年代,刚刚打开封闭了30年的大门,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向往美国或欧洲。如果你想上天堂,就去美国吧。每一个学子都怀揣着一颗沸腾的美国心和一个理想的美国梦。在时代激流中,无数国人追寻中国式的“美国梦”,绝大多数遭遇现实而破碎。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东亚主导国家,高调唱起的“中国梦”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崛起”主旋律。《中国合伙人》外表是讲述励志与创业传奇,实际上是生逢其时新时代“中国梦”的政治宣传片。三个男人从80年代以来的从“屌丝”到“高富帅”逆袭式华丽转身,烙着时代的突飞猛进,显示着“中国梦”是如何从“梦想”变成“现实”的,这是“中国梦”反击了“美国梦”的政治寓意。(阿木:《中国梦的形象宣传片》,载《工友》2013年7期,52-53页)

三、《中国合伙人》的影视批判

第一,中国梦的影片能否有完整的情节?成东青多次为高考念书时借的全村人的钱还了吗?王阳泡的美国妞最后怎么突然离开了?成东青多次毫无理由的守旧坚持反对“上市”,三兄弟攻陷美国时他为何惊天逆转同意新东方“上市”?影片在处理大历史变迁时候容易回到碎片化的个人化记录和片段影像上来,诸多小背景需要简要交代,故事情节以片段截取、整体较弱、心理描写严重不足。

中国合伙人经典台词范文第2篇

影院中寂静无声,影片中华美的光影投射在人们屏气凝神的脸庞上,显得格外肃穆和空灵。记者在青春片《小时代》的整个观影过程中,都被这意外的氛围所感染着。预期中的叫骂和离场没有出现,观众的情绪好像导演操纵的木偶,有板有眼地做出各种肢体动作。甚至在之后片尾爆笑彩蛋播放后,许多观众仍坐定回味,不肯离去。记者不得不在对导演郭敬明的市场把控能力叫“好”的同时,重新审视这个极富争议的青春剧的主题和传递的价值观。

5月,青春片在各院线持续升温,势头强劲。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和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以月度票房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佳绩战胜多部好莱坞大片在影市领跑。可能是观众对青春片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市场的供给,持续升温的“青春片事件”在6月27日迎来,青年作家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首日就刷新了国内电影市场多项纪录,排片率超过45%,票房以2.7亿摘得周冠军。

一时间,《小时代》的“时代”来临了。

在中国,一部电影在引爆票房的同时,也常常引爆话题。然而《小时代》引爆的不仅仅是话题,还有网络上无休止的骂战。影评人周黎明在《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小时代”吗?》一文中批评影片的“新琼瑶趣味”,指出片中四根故事线支离破碎,毫无张力,且其对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恶趣味的。另,娱评人钱德勒有言:在“小时代”里每个人的存在和价值都是可以物化的。

同样作为专业影评人的周文星在博客上也不遗余力地抨击《小时代》,怒其以沉迷奢侈品为起点和终点,斥作为编剧兼导演的郭敬明超级low。

影评人如此,微博上的“四迷”、黑粉、脑残粉、水军以及混杂的各种身份的人士则四处乱蹿,吐槽得更热闹了。

不管是恶意中伤还是诚心挑刺,《小时代》正处在舆论漩涡的中心。相对于之前全民欢乐吐槽的奇葩电影《富春山居图》,《小时代》遭到的质疑则更加尖刻和不留情面。如果说影评人和其他业内人士对“神烂片”《富春》的关注还只限于对其映后恶评营销的忧心,那么对于《小时代》的零容忍则来自其“亮起了红灯”的价值观。

那么,影片中的友情、爱情是否真成了奢侈的物质生活点缀?导演通过电影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记者就此问题在观影后采访了一些观众。

一个梳着马尾辫的清秀的90后女孩提到全片最触动她的是“珍贵的友谊”,整个影片令她非常感动,有几个镜头甚至热泪盈眶。在谈到网络上关于“物质”的论战时,她皱起了眉头,很不解地摇了摇头,表示并没有从中看到任何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暗示。

在记者采访的90后中,他们大多认为片子反映了“珍惜友情,追求梦想”的好品德,同时混合着大量的时尚元素,不失轻松养眼又励志活泼。同时,也有很多看过原著小说和本身是“四迷”的观众,被影片精心制作的每一个笑点和泪点触动。有人说:“杨幂的旁白好像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原著的小说中,非常亲切。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影片很好的黏合剂。”

然而也有一些观众不以为意,认为全片没有剧情,粗制滥造,虚情假意,委和这个以消费为基础的时代中最肤浅的评判标准。一名80后男观众对记者说:“影片中这个只有钱和姣好的容貌才能撑起的小时代,就像没有根基的大楼,那是什么?海市蜃楼!”

然而,实际上,这个普遍受到90后和“四迷”追捧的《小时代》在制作最初就意图把一切“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排除在外。业内人士将其称为第一部根据90后年轻人和“四迷”定制的商业电影,还有人将其定位为华语商业电影“内容定制”的一个范本。郭敬明在接受《时光网》专访时也坦言,21岁的90后年轻人群是《小时代》的主要目标受众,影片的宣传,制作,包括布景和服饰的设计无一迎合的是这一人群的需求。凭借着对分众市场敏锐的嗅觉和精准的把握,郭敬明在自己的“小时代”里荣耀无限。然而,无论风暴的中心是怎样的风和日丽,外延总是狂风呼啸,暴雨滂沱的。同样,无论郭敬明的心理防线如何强大,小时代的屏障如何坚韧,最终风暴褪去,世界之大,来自开放市场的无情的批判和叫骂自然还是要承受的——身上挂满“窥视者”和“监听者”红袖章的70、80后也早就已经把郭敬明的商业帝国围了个水泄不通。

拷问一:爱情——源于物质,高于物质?

场景:巷口,顾里与顾源上演富二代之间的PK

80后:

“你以为买个了Coach,结果人家给了个Chanel。”路人Blair在豆瓣网上嘲讽这种富人之间可笑的PK。

“在这个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小时代》这个影片意外地告诉我们——富二代的差距也在不断增大。爱情想要在这两个夹缝中生存,是艰难的。”

“爱情,还是觉得‘hold住姐’那种是最真实的,其他那三个人的爱情感觉不出来他们的稳定性。”

“彼此相互喜欢,相互信任,相互给对方安全感,对于爱情就够了。婚姻确实是要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但是不能太看中。”

“我不懂顾里和顾源为何分手,就像不明白他们为何相爱一样。”

“顾里作为一个富二代,却像一个愤世嫉俗的穷丫头一样说话,感觉很假。信任如果只建立在金钱上,关系会变得畸形和脆弱。”

“顾源很注重感情,但是在影片中反而被批判了一样。”

以上是一部分80后在观影后受访时谈到的感受。

总体来说80后对《小时代》中的爱情观纷纷表示很无奈。相比而言,他们更能够体会《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中“为了仕途和发展,选择分手”的刻骨铭心的伤痛。同样来自物质世界的召唤,80后腼腆于裸地追求,他们爱情至上,他们赞美反抗的同时也陷入纠结。纵使屈服于现实,纵使最终无可奈何地选择妥协,80后也将终生感怀青春,缅怀逝去的爱情。在一次次的挫败和打击过后他们终将认同——现实越残酷,爱情越微茫。

90后:

90后经历了中国社会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的转型,处于物质消费大爆发的时代中心。他们的性情更加独立,个性更加张扬。这种鲜明和强烈的个人色彩在爱情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于是很多事不能忍就不忍,很多人不能相处就分手。

正如顾里,她永远不能容忍的就是——对她尊严的践踏(无论这些尊严是否建立在荒唐可笑的物质和家世的基础上)。顺着这个思路,顾里的爱恨情仇就很好理解了,她含着眼泪目送顾源离去也成必然。在90后的心中,还有很多东西比爱情更值得坚守。至于物质,不过是个人意志的载体,90后从不在乎大谈物质,他们认为“难道你不谈就不存在了么?”

正如网络上被反复质疑的顾里的经典台词:“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虚弱的幌子,被风一吹,甚至不用风吹,缓慢走动几步,就是一盘散沙”。

拷问二:友情——借助金钱和关系大展拳脚?

场景1:新年,大雪纷飞,四女生在豪华公寓顶层买醉

场景2:众主角在高架桥上赤脚狂奔

80后:

对于已经习惯了在分别的场景中以“依依惜别,泪流满面”来表达友谊弥足珍贵的80后,此片又颠覆了。如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传统友谊已经out了,替代之的是尽情吐槽,掘力相助。连南湘能够成功晋级服装会也是依靠顾里的舅舅,好在片中对此情节不加掩饰,反而显得自然和真实。比起有关系不肯用,有能力不肯助,80后们普遍表示:影片中的友谊“还好”。

90后:

如果这世界还有救世主,那对于90后来说可能就是同宿舍的姐妹淘。闺密之间的感情坚不可摧,这种感情可以深入指导爱情,指导就业,指导梦想的实现。如果说片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90后大多会告诉你,这就是友情。记者从影院中邻座MM的眼泪中也读到了这两个字,同时感受到了青春的激情和迸发的活力。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在高架桥上唐宛如喊着‘冲啊’,四个女生抱着衣服为了南湘狂奔的那一瞬。”

“如果我的生活中能有这样的朋友,我会感到此生无憾。”

“友谊天长地久是首尾呼应的主线,影片很好地表达了这个主题。希望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朋友,在踏入社会后依然会相互联系,相互抚慰,相互鼓励。”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抨击《小时代》中的物欲横流,因为它明明讲的是友情。也许这就是郭敬明说的,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90后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拷问三:希望——要不要弱化苦痛?

场景:贯穿影片每一个场景和旁白

80后:

忧伤的《时间煮雨》、摇臂和斯坦尼康的叙事手段以及杨幂无休止的旁白是影片串起希望的主要希望,相比之下众多80后们表示剧情很“狗血”,并没有从大大的绝望中看到小小的希望。其中更有少数80后对90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尖刻指责。

80后影评人钱德勒在《物质,在一代人心上用力地打一炮》指出:“我们80后还是压抑的,是被体制所抛弃却时不时渴求体制怜惜的小尾巴,而我是在最近几年发现90后是非常可爱的一个群体,他们不知道顾城也不知道舒婷,不听崔健也不听罗大佑。不得不说,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生不是问题,物质还是极大丰富的,为什么而活,也不困扰他们,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enjoy today。”

但也有不少80后对情节给予肯定。

如网友“real逝风”在网上的《作为对郭敬明不感冒的80后的公允看法》一文中提到:“无论怎样,只有用心去做,并且拼尽全力,才能最终为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抓住宝贵的机会实现人生的蜕变。就像四姐妹裸脚狂奔,坚定信念、强忍疼痛,并最终获得成功一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人士都有不为外人道的心酸历程。”

90后:

“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转动过去。秒分时针,拖着虚影转动成无数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聚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的时代。而我,和我们,都是其中,最最渺小微茫的一个部分。”

杨幂青涩的画外音伴随《时间煮雨》忧伤的曲调并没有营造出压抑的效果。忧愁中伴着小清新,就像90后的生活轨迹,少了苦痛,却洋溢着自信和期待。与70、80后不同,人们对90后的认识大多是——高智商,懂规则,敏感和喜欢张扬——市场消费观念强烈,名利欲毫不掩饰——接受新事物,对未来有无尽的畅想。相比80后的尖锐和凌厉,他们表达方式也是娓娓道来,不慌不忙的。

网友“北岛酱”在豆瓣上发言:“和很多人一样,这是我爱了5年的故事;和很多人一样,这些主演当中大部分都是我非常喜爱的;和很多人一样,故事背景就是自己所在的城市。所以更是和很多人一样,我们等待、期待着它的诞生和到来。”

观者Z坦言自己不喜欢《小时代》,但他仍中肯地说:“小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看上去有股掩不住的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而这样一个人,他的作品里却透露着友情至上和青春无畏的美好。”

他们不想心怀整个世界,更多地想立足于自己的小世界。他们少了那么点群情激昂,但多了些许淡定随性。就像片中专栏作家周崇光在结尾处的一段对白: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飘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被讽被讨被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记者观察

《小时代》为何遭遇谩骂

通过采访和观察,记者发现:虽然不同年龄层对影片的关注点和价值评判有所差异,但也并不是导致《小时代》遭遇谩骂的原因。“《小时代》事件”中不理性的声音来源于以下两点:

1、对身为作家出身的郭敬明的质疑。如乐嘉博文中提到的:“反对郭敬明的人一方面出于对其取得巨大成功的嫉妒心,一方面出于对世道炎凉的社会的愤懑的情绪的转移。”郭敬明则在回应中指出:“你很难去说金钱和物质对人们的心灵不产生任何的冲击,你去回避这个问题也没有用,反正大家见仁见智嘛。但是谁都别带着特别上帝的视角来说这个电影,我觉得没有必要,合适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子的,只是说电影会把它放大。”其实,作家出身做导演的远不止郭敬明一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导演九把刀也是其中之一。况且郭敬明很早便坦言自己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商人,作为商人和利益挂钩是天经地义和无可厚非的。所以问题好像就又抛回给了我们消费者和广大的电影爱好者、评论者——我们究竟要期待从一个商业化的作家的身上得到什么样的价值观的指引?我们是否能够包容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

2、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质疑。据统计,《小时代》的排档在各院线占到了市场份额的50%,甚至个别影院将影片全天排满。虽然“唯票房论”已经在“新浪潮”论坛上被华谊的王中磊和星美的覃宏两个业界大佬所共同批评,但今天从《小时代》的排片上,我们仍未见到行业内任何改革的行动力。中国电影市场正面对泥沙俱下的局面。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囊括从少年到老年的所有观众,况且《小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在开拍之前就被各方预见的。贾樟柯在微博中引用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座谈时的发言,法国规定任何一部电影在任何一家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也不能超过该电影总场次的三分之一,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由此,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否也到了应该即刻反省时候了?也该学学《小时代》的分众营销的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