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席慕容乡愁

席慕容乡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席慕容乡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席慕容乡愁范文第1篇

关键字:诗歌鉴赏;语文教学;培养

《乡愁》这首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在教学中,我的本意是通过学习这首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但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我感触很深。

课前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作业:一是让他们自己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深入了解这位在大陆有很大影响的台湾诗人和他的主要诗作及创作风格。二是另外给学生们印发台湾另外一位著名诗人席慕容的诗作《乡愁》让他们比较。事实证明,这些课前准备活动对学生们学习本课很有帮助。课堂上展示预习成果时,各小组都不甘示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个人也认为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动手动脑,开拓了思路,确实受益匪浅。更令人欣喜的是,有一位学生朗诵席慕容的《乡愁》时那投入的表情,赢得了满堂的掌声,我觉得他真得读懂了,同学们也听懂了。

课堂上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各小组推荐出本组朗诵最好的同学,进行现场“PK”,学生们热情很高。朗诵者进入诗中,把听众也带入诗中,一起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的跳动,这说明,学习诗歌,诵读是很重要的。加强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时,学生们通过余光中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意向的比较,理解了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几个寓意深刻的形象,来层层推进深情的表达,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诗从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祖国大陆分离对故乡的思念。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这一环节中,学生们非常踊跃,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让我很受鼓舞。

在比较阅读时,我同学生们一起大声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然后让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两首诗的特色。因为有了赏析的环节打基础,学生们很快说出了余光中诗的特色。对席慕容则是在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席慕容的生活经历之后才让学生分析比较的,他们有两个小组都说出了这首诗中用三个典型画面和几个有独创性的比喻来抒写心中的乡愁,以及对故乡永久的怀念。另外有一个小组指出了诗人把故乡的面貌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永不老去的树”,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这一环节主要是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在相同题材作品的对比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没有对学生做过高要求。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以后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了借鉴。比如朗读环节对学生疏于指导,没有及时帮助学生划分朗读节奏和重音;课堂朗读只是注重了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朗读,没有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这对于提高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这两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起来,避免语文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课堂。只有纠正了这一错误做法,才能够为多数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鼓舞他们的学习热情。

席慕容乡愁范文第2篇

11月27日,台北小巨蛋启动“快乐天堂滚石30演唱会”。多么硕大的“滚石同学会”,以至于还得分成八个“班级”,班长吴楚楚、黄韵玲、周华健、陈升、伍佰、张震岳、任贤齐以及五月天,都是不同风云时代的代表分子。班长之下,那份过于豪华的出场名单,更是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作为一个70后,我脑海里浮现的任何一个台湾歌手,可能都是滚石的人,以至于错以为歌坛就叫滚石。我以为不管哪个歌手,他不是在滚石,就是在滚石曾经混过的。这个聚会又让我想起他们,而想起之后才发现,我忘记滚石已经很久了,我忘了自己的“小时候”。

你应该和我有过一样的童年,那时候窗外还能听到蝉声,男孩子都躲在录像厅里,春晚还是先进生产力,家里摆着单卡或双卡的录音机,我们在地摊上买正版盗版的磁带,再用白纸像包书皮一样包起来。那时候有飞碟巨星耀亚洲,张雨生的未来不是梦,但更多的还是黄色的“滚石唱片”标签。那些磁带听太多遍了会挂带,吐出一堆褐色头发一样的东西。磁带不知被多少人传听过,回到自己手里再放,就成了“突然忘了挥别的乌啦乌啦,含着笑的两行乌啦乌啦”。

当内地还吼着“成,成,成吉思汗!”“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的时候,在水一方给我们送来了“天天天蓝”,告诉少年的我们“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替我们问着“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我们都成了追梦人,滚石的歌手们都是造梦者,“为何梦见他,那很久很久以前不见的男孩又回到我梦中……”

我们总会爱上自己的第一次。当时的滚石,不仅是最成功的唱片公司,它也是我们的一段青春。在我有些单调的少年十五二十时,滚石让我拥有了诗意的简单生活,它是一盘经常卡带的小小磁带,从对岸蹈海而来。那时我们还读余光中,读哭泣的骆驼,读席慕容,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流浪,乡愁,青春,哀愁,他们都是滚石派,共同组成了我们关于青春的记忆碎片。

去年听纵贯线演唱会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那个唱《恋曲1980》的男人已经五十多岁,这个数字比他穿过黑发的手更让我昏眩。在滚石的闪耀群星中,梅艳芳张国荣黄家驹走得最远,齐豫皈依佛教,陈淑桦封闭了自己,李宗盛卖起吉他,生意也不见得好,周华健自嘲再也写不出哪怕一首歌,徐怀钰不再是小女生而是债务缠身,潘越云为离婚愁白了头发。

席慕容乡愁范文第3篇

一、以文体为主线,进行单元间的整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以文体为主线,将第二单元的《敬业与乐业》、第四单元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组合在一起,合成“议论文”阅读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将第三单元的《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单元的《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组合在一起,合成“小说”阅读教学模块进行教学。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议论文、小说这两种文体的文体知识,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的展示、交流,还有助于学生解决这两类文体的课外阅读,“举一反三”。

二、一“字”串珠,其妙无穷

打破传统的“逐篇突破”的教材分析方法,从宏观上审视多篇课文,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透视内蕴,提取精粹,来简化教学头绪,扩大教学容量,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教师可以紧扣“望”字着力整合,以“望”推进课堂:谁在“望”?他“望”到了什么?他“望”的心情如何?你从“望”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以“愁”为主线进行整合教学: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更愁;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的愁,讨论他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更愁;比较两位女子的愁和三位男儿的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三、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间的整合

席慕容乡愁范文第4篇

如何运用语用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然而笔者注意到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很善于从文章的内部出发,对教材进行“表里求索,左右勾联”。余老师曾说:“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余老师的许多课例都是“语用关联”的典范,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向余映潮老师借鉴“语用关联”教学法。

一、巧设文本内部的“关联点”,妙解文章内容

1.以“趣”为联结点,巧解文章。如余老师在《童趣》的教学设计中以“忆”“小”“趣”三个字作为品读课文的“关联点”。“忆”字总提全文内容;“小”字串起文章的事例材料;“趣”字渗透全篇。这样“有趣”的“关联点”很艺术地将文章的叙事、情感、艺术手法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且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数字”为切入点,巧妙联结文章内容。余老师善于用数字将课文内容进行有效关联,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来找文章的关联点。

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设计中他以四个“一”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即第一个“一”是“讲一个故事”,在教师示例讲解“一鸣惊人”的故事后,引导学生讲文中其他的成语故事;第二个“一”是“编一组练习”,即要求学生自编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第三个“一”是“想一个问题”,即引导学生深思“你认为文章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第四个“一”是,“一点”没有完成,在学生对文章的词语、成语、主题进行探究的基础上,余映潮老师最后设计了一个微型讲座即文章的写作特点――繁、简、虚、实。

3.选取能够概括文章特征的字词作为关联点。例如余映潮老师在《小石潭记》的设计中他分别以课文标题“小”“石”“潭”“记”的角度引导品析与欣赏文本。

二、从文本的外延寻找与文本内容的有机关联点

将“文本内容”与“文题”合理“联读”,使得教学“丰厚”。用余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运用“扩读”“联读”等方法,将文章课内外资料左右勾连。

于文章外部,余老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穿插式”教学:其主要关联的角度是以文本知识内容为切入点,以方法为关联点,将与课文相关联的点巧妙引进课文的学习中。

例如,余映潮老师在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设计中,首先将席慕容的同题诗歌《乡愁》导入新内容的学习,然后将什么是“乡愁诗”和余光中的有关《乡愁》创作的两句话“虽然只用了20分钟写出来,这种感情却在我心中酝酿了20年”和“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穿插新课伊始,这样的关联极大地丰厚了教学内容。

在理解诗意时,余映潮老师穿插了“《乡愁》之中的‘乡’与‘愁’”的知识卡片:《乡愁》之“愁”,有两种:前三节写的是与亲人生离死别后的愁怀,末节所写的是思念故乡祖国的愁怀;因此《乡愁》之“乡”有“家国”之意。在理解诗意的主旨时,关联了余光中对《乡愁》的解说:诗的前三句思念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由此,这“乡愁”其实也是一种“国愁”,所以才有了厚重万分的分量。

三、“类读”关联法,将阅读与写作进行创新性“语用关联”

在写作与阅读之间,余老师采用“类读”法整理出课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和优美的语言表达模式巧妙地与作文指导进行关联。如他在阅读教学中积累了各种形式文章的开头句子,把它们作为写作指导素材。

如他积累的开头句有:1.直接入题句。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直接入情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3.直接入景句:天亮的时候,雨停了。4.直接入事句。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5.直接入物句。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同时也积累了有关文章的结尾的写作范例句:1.有余味。如: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2.有情感。如: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3.有含义。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4.有意境。如: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5.有警策。如: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阅读与生活的“语用关联”教学法

余映潮老师非常善于以生活为外延,巧设教学情境,将文本与生活巧妙勾连,形成语用教学的最大关联。如他执教的《七颗钻石》课型为朗读活动课,共分为三个教学版块:

(一)进入录音棚。用播音员的口气,让学生用童声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学生已进入课文课文意境,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畅游智慧宫。研读:1.不写第一段不行么?2.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么?3.不写水罐的变不行么?4.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么?5.你也能问上一句让学生自选话题讨论,在研读中指导写作技巧:环境对人物的作用,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

席慕容乡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愁 情感 文化 审美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是文人们反复吟唱的主题。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具有一种能轻易俘获人心的魅力。苏教版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汇集老舍等五位名家的的典范之作,深入地诠释了乡愁文学的意蕴与内涵。可以说,本专题的设置为广大师生品读、鉴赏乡愁文学,体悟乡愁文学的魅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基于所选文章对家园之思阐释的角度与主旨的差异,五篇选文被切分成两大板块。第一板块由《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组成,侧重于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文本主要表现与故土、家、亲人等相关联的具象情感;第二板块由《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构成,该板块将家园的概念虚化,升华为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家园由具象的故乡进一步指向祖国、精神的皈依与生命的明证。五篇文章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揭示了乡愁文学内涵的多解与丰富。乡愁是漂泊旅人、他乡游子难以割舍的思念与眷恋,乡愁是文化的归属和精神的归附,乡愁带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笔者将以“月是故乡明”专题为切入口,从三个方面对乡愁文学进行品读与鉴赏。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最浓烈的思念。每个异地客居的人,心中总有一个让他辗转反侧的故乡。无论是《乡土情结》中提及的山水的滋养,树木的蔽护,还是《想北平》里雨后的什刹海,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些深入骨髓的故乡记忆,时时让背井离乡的游子眷顾,每每忆起,他们心中总会泛起炉火般的温暖。乡愁是游子梦里蹒跚离家时的斑驳足迹,无论是为了功名,为了梦想,还是为了生存,一旦离开了家,游子就如断了线的风筝,孤寂而落寞。乡愁于是成了他们精神的支点。无论走到哪里,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都会幻化成无限的牵挂,走得越远,线就会收得越紧,直到在心头勒出一条条深深的印痕。于是,我们有了“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的牵挂,有了“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的期待,有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有了“不知何处吹芦萧,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凄苦,有了“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悲怆……乡愁它道出了一种心境,诉说了一种感动。它化成一根思念的线,穿越了遥远的空间,让一颗游子之心飞回故土;它也穿越了久远的时间,延绵的历史,从古代而来,感动着今天的你我。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溯源,是一种寻根。台湾的余光中先生,早年离开了大陆,这种别样的流浪,让他的乡愁更浓、更深:乡愁在他那里是枚小小的邮票,是回家的船票,是亲人的坟墓,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他以发诸心灵的文字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祖国,寻找着炎黄文化之根。同样的,台湾女诗人席慕容这样诉说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对于远离祖国的人来说,地域的距离造成了传统的远离,造成了文化的隔膜;而作为深受传统影响,具有浓烈民族情感的文人来说,诉说乡愁往往不仅是单纯的故土之思,还有对祖国文化的眷恋,对民族认同感的追寻。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传达出的身处异国他乡那份文化上的疏离和精神的寂寞。可以说,正是对文化归属感的呼唤形成了乡愁文学所具有文化溯源和文化寻根性质的特征。风光时,要衣锦还乡;苍老后,要叶落归根,即使是一把骨灰也要葬在家乡的土地。无论如何,也不能抹去家的记忆;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改变打在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烙印。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是距离和空灵让乡愁变得如此美丽。可以说是距离拉伸了乡愁,造就了乡愁特定的美。根据英国布洛提出的审美心理距离说,我们知道,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客体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时,客体才能充分显示其美的本色。正是时空的距离造成了游子和故乡的心理距离,从而形成了故乡的美丽。这种对遥远美丽的追寻和呼唤也形成了乡愁这一情愫的美丽,正如哲学家周国平所说:“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是朴素与辽远成就了乡愁。长路漫漫、跋涉艰难的现实,束缚了归乡的脚步。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拉伸了空间上的距离感;兵荒,战乱,等人为造成的不安定的因素,更是加重了乡思的分量。正是特定的社会背景,是特殊年代的那份朴素,让一切情感回归故乡。悠悠乡愁,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乡愁或多或少还有几分虚无空灵的色彩:当一个人不满足于现状又没有归属感时,忽然觉得曾被自己抛弃的昨天不是失望而是温床;因为不满现状,因为没有归属感,所以故乡变得重要起来,根变得重要起来,乡愁似乎又并不只是因思乡而愁苦异常。此时乡愁实际上成了一种精神的慰藉,变成了羁旅途中由悲苦和孤寂而产生的一种渴望回归的心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揣摩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伤感之所来由了。游子的思乡情绪,都是他们漂泊生活的体验与结晶。因为和着诗人的血泪,所以此时故乡在诗人心中,就有了一种更为特殊的亲近感。特殊的情境让故乡上升到了一个前未有过的高度,于是,乡愁的虚无美就由此生发出来。《前方》中作者曾尖锐的指出,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中。漂泊旅人们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今生今世的证据》里,作者也曾沉痛道出“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此时的乡愁带有抽象的空灵,乡愁准确的说是虚无中灵魂的泊止与寄托。

相关期刊更多

农垦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深空探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