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科类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专业实习 课程考核 阶段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88-02
在高等教育中,工科类专业课程作为工科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环节,具有以下特点,即专业课程必须与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专业课程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必须与应用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必须考虑传统经典理论与现代前沿技术相结合;专业课程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本文就工科类专业课所具有的以上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专业实习、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工科类专业课程“阶段式”教学改革模式。
1 工科类专业课“阶段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
工科类专业课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两大部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必须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实践知识除了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外,通常包含有许多的实践性、现代前沿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目前工科类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即各课程之间“脱节”、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脱节”。如何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相接、连贯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专业课程设置应贯穿于专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传统工科专业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一种科学、实用的“工科专业分段式教学”的模式[1]。笔者认为,工科类专业课程设置应避免集中式授课,可考虑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将专业实习贯穿于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中,进行“阶段式”课程设置及教学。
1.1 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教学阶段
该阶段课程应安排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实习前。通常工科专业都有明确的培养方向,但在培养过程中各门课程变为一个个独立的课程,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以及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性被忽略,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课程内容中应适当设置习题课及讨论课,习题课主要以分析、讲解、讨论为主,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将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分析及计算中;讨论课程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有哪些具体的运用”等问题,并以此为作业的形式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1.2 专业实习教学阶段
工科专业实习主要包括金工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是高校培养适应性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高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专业实习对于专业课程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经过专业实习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也不再显得那么抽象、费解,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然而传统的工科类课程设置中,专业实习通常安排在专业课程前后成为单独的课程,甚至专业课教师并不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这就使得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实习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实习内容将其设置在相应的各专业课程内容之中,作为专业课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即专业实习教学阶段。
专业实习教学阶段可在基本理论知识教学阶段的基础上展开,学生带着“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运用”等问题进行专业实习,将更有针对性,同时可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践中去。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工程,并主动对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关键、前沿技术进行记录。本阶段教学可考虑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指导的模式,既可以很好地解决师资问题,还能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技术平成实践教学任务,让学生得到应有的专业实训。
1.3 专业理论联系实际及难点知识教学阶段
第三阶段为理论联系实际及难点知识的课程内容。学生通过第二阶段的实习对具体工程有了具象的认识,同时对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及了解,再进行本阶段的学习,将会使其更容易理解专业课程知识。
本阶段教学应采用讨论及综合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对其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工程问题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及讲解;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仅就学生讨论结果及相关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课后以实际工程为依据布置综合性习题,进行理论分析及计算。综合性习题可考虑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一方面可解决专业课作业计算量繁而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各小组综合习题的实际工程不同,也避免了同学之间作业抄袭的现象。
通过以上三阶段课程设置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实习的相接、连贯,传统经典理论与现代前沿技术的相接、连贯。同时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高效地利用现有实训技术平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做到生产、教学两不误[4]。
2 工科类专业课“阶段式”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关键词:教材费支出;工科专业;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开设专业数和扩招人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得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然而,在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不断高涨的现状下,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大学生对于求学过程中各项支出的承受能力较低,其中对于高校收取的教材费意见较大。各地时有高校学生拒交教材费的事件发生,同时,对于高校教材循环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专业一般要求有较高知识深度和广度,从而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学费支出较高,而且教材费用的支出也有可能增加。
因此,本文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信息、电气、机械、水利、化学、建工、矿业、环工和计算机等10个二级学院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个工科类专业,对各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的实际教材费支出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比较了各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教材支出差异,从而为高校学生经济负担的分析提供参考。
一、课程数目
将10个工科类二级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4年在校期间修习的所有课程数汇总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各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修习课程数
由图1可见,这10个二级学院中2012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课程总数从39到49门不等。其中,各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差异较小,为16~19门,而开设的专业课程数差异较大,为22~29门。这一结果说明,各工科类专业间学生修习的课程数差异较大,且主要受专业课程数的影响。
二、教材总费用
根据教材管理系统中学生购书记录,结合各专业学生4年课程总数,可统计得出2012届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合计支出的教材费用,结果见图2。
图2 各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教材费总支出
由图2可见,10个工科类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教材费总支出为1336元。其中,材料、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的教材费总支出相对较少,最低为材料学院的1173元,年平均支出293元;环工、化学和矿业学院学生的教材费用总支出相对较高,最高为环工学院的1480元,年平均支出370元。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教材费支出间相差300元以上。
进一步将教材费总支出细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结果见图3和图4。
图3 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课程教材费总支出
由图3可见,除环工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高达780元以外,其他各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平均为655元。
图4 各工科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教材费总支出
由图4可见,对于10个工科类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来说,平均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为681元。其中,材料、电气和信息学院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较低,最低为材料学院的524元,化
学、矿业和计算机学院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较高,最高为矿业学院的769元,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间相差255元左右。
以上结果说明,对于工科类专业学生来说,教材费支出相对较大,且主要由专业课教材费支出所决定。
三、教材平均价格
根据10个工科类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课程数和教材费支出可计算出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结果见图5。
图5 各工科专业学生课程教材平均价格
由图5可见,各工科类学院学生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为28~32元,差异较小。其中,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为32~39元,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24~28元。同时,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中,计算机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低。这一结果说明,工科类学生的基础课教材价格高于专业课教材价格。这可能是因为工科类基础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较长,导致教材页数较多,价格较高。然而,计算机类教材价格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计算机社会普及度较高且学习门栏较低,除大专院校外,社会需求量同样较大,导致平均价格较低。
1.太原理工大学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学习课程在40~49门之间。各专业基础课开设课程门数相当,专业课开设课程门数差异较大。
2.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合计教材费支出在1173至1480元之间,年均教材费支出331元左右,与目前的物价水平相比,教材费负担相对适中。
3.在4年的教材费支出中,各工科类专业学生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为655元,仅环工学院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多,高达780元。同时,各专业工科类专业学生专业课教材费支出为524~769元,最多相差255元,差异较大。
4.各工科类专业教材价格平均为28~32元,其中基础课教材价格高于专业课教材,而且计算机专业教材因社会需求量较大而价格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工科类专业学生教材费支出相对适中,材料、信息和电气等传统专业的教材费支出较少,而环工和计算机等新兴专业的教材费支出较高,体现出新兴行业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永胜.1980-1986国内期刊价格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1986(3).
[2]汤亚非,汤亚明.国内期刊价格分析与预测[J].图书情报工作,1994(4).
[3]张爱霞,代晓彦.1996年国内期刊价格变化分析[J].晋图学刊,1996(1).
[4]安友爱.1998-2002国内期刊价格走势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2(6).
一、考试改革原则
(1)以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为依据;(2)考试体现综合性,包括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护理技能的全面考核;(3)结合国家专业技术等级考试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力求与专业技术能力考试接轨。
二、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1)理论基础课的考试:理论课的考核,诸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强调广度与深度。通常采用闭卷笔试方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试题题型有概念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答、计算等,同头课考试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这样的成绩构成比例其主要目的是注重和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平时养成教育。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和出勤情况四部分内容。出勤率主要是针对目前个别学生出勤不好而设定的,那些出勤率低(达到学院规定的取消考试资格的出勤率)的学生将被取消考试资格。像基础课: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采用了闭卷笔试考试模式。
(2)实验、实训课程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①实验、实训课程的考核。采用完全实践考核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技能考试,以能力为中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模式中,根据课程特点,实践考核在整个考试中占一定比例。理论考核部分采用闭卷笔试方法。考核实验或实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包括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测试。部分实践课程的考核采用由学生现场抽题,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评分的模式。每位学生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综合和操作技能各占50%。包含课内实验的课程,如定量化学分析、有机分析、仪器分析等课程均采用了理论与课内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实训课根据学生参与实训的情况,依据动手能力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例如:工业分析课即在化工系实行了完全实践操作考试的形式,这种考试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验课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态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②课程设计考核形式。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课程。这类课程学习的好坏,是否达到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难以用一两个小时的笔试或上机考试来测试学生的水平,所以这类课程我们应该强调过程考查。在教与学的整个阶段,教师从一开始到课程终结,分阶段进行测评。课程结束由学生提交本课程的综合设计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设计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③生产实习的考核。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基础上转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实习工厂产品、生产工艺、设备及布置各不相同,生产实习考核很难像理论课那样建立标准化考试体系,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对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考核采取全面考核的方式,将实习过程与实习成绩有机结合。实习过程(基本实习两周):参观工厂,听报告,熟悉实习产品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工艺参数及工厂布置等内容。考核的内容包括:a实习日志的考核。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将整个实习任务分解细化,每天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将学习内容记录下来,指导老师通过实习日志可掌握学生每天的实习情况。b实习纪律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遵守纪律情况。c现场提问考核。在实习期间教师经常就实习内容与学生交流,现场问问题,让学生回答,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情况。d实习报告考核。实习报告应包括实习工厂概况,主要产品及质量标准,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及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控制指标,主要设备,各车间带控制点总工艺流程图及设备布置图,全厂布置图,生产的“三废”防治及综合利用,实结等内容。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通过使用新考核体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对待实习的态度比以往认真,实习质量得到提高。
(3)专业课的考核:专业课的考核为素质类教育考核,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在考试形式上,实行闭卷、“开卷+闭卷”和开卷三种类型。闭卷考试可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识记,对理论知识的推理和运用,全系集中时间统一安排考试。在“开卷+闭卷”考试形式中以闭卷考试为主,分两套试题,时间各45分钟,闭卷考试考核需记忆的基础内容,开卷考试试题则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分析性;而开卷考试试卷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能力测试的角度看则应侧重采用开卷或闭卷+开卷的形式。新型考试模式强化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检测,顺应新形势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强调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也相应减少了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4)毕业环节考试:①顶岗实习的考核。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但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与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它具有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我们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规定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平时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三部分考核指标。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给定技能评估成绩,校方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的实结报告,评定学生实习成绩。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②毕业设计及答辩环节的考核。毕业设计及答辩是高职生在校完成所规定课程学习后必须进行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实践,更是一次对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检验。我系从2005年开始选择了部分专业结合毕业前顶岗实习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模式的改革。将高职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密切结合起来,以顶岗实习作为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平台,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根据每学年的教学情况及专业特点,拟订论文题目,由学生根据顶岗情况自行选择题目和指导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进行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战演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论文。答辩时先由学生陈述论文要点,然后由答辩委员会(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根据论文的观点,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及论文质量(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三方面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应用能力,还可以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
三、考试安排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社会科学 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21-01
当今在社会全球化、网络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人们深深体会到要使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必须依靠人文精神的指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工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针对性很强,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工作过程导向的、以能力为中心的多种方法进行设置,兼顾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往往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工科专业往往将重心放在了科学技术的教育上,而忽略了职业人文素质的教育。
高职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生产一线进行技术和过程操作与管理的人员,而生产一线的综合应对需要精湛的技能和正确的判断,除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学习,应加强职业人文素质的教育。
因此,加大高职工科类专业职业人文素质课程分量,重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成为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作为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素质体系构建是一个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学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二课堂、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讲座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工程。在按照突出高职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职业人文素质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与人类发展相伴而生的精神现象,不仅满足着人类与物质需要同等重要的精神需要,而且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着理论上的思维。尤其是对一个位于生产一线,从事着全局性、整体性工作的人,其决策和管理是否正确而有效,除了他的专业知识外,有无丰富的历史知识以高瞻远瞩;是否具备通观全局的系统思维模式以审时度势,能否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以形成合力等,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人才的职业人文素质的提高就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的取得,既靠实践中总结经验,也靠学习文史哲,文史哲则集中了古往今来亿万人的社会经验和认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能促进学生认识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并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①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的保证,同时又承担着帮助学生超越所学专业的约束,开阔其视野的作用。②职业人文素质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的基本手段。③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就具体的职业人文素质课程而言,经济类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时代脉搏,搞清社会发展趋势,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讲,学习经济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成果、工程技术项目应以市场为目标,为市场服务。工程技术人员不能一味闭门造车,而应着眼于市场,为经济服务。这样才是一名新时代的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合格的技术人员。
开设现代经营管理系列课程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高级应用性人才,造就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必须把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同现代经营管理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开设法律课程,对于完善高职生知识结构亦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牢固的法制观念。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并且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开设语言文学类课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高尚完美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做人;有利于实现现代高等工程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提升文化素质,优化高职学院的课程结构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可以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聪明智慧、价值理想、品格情操等宝贵精神财富的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逐步学会洞察人生、完善心理、净化灵魂。
开设艺术教育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开设历史类课程对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懂得了历史的人才是明智的人。
哲学与思维类课程研究对象和范围是涉及包括自然、杜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它与各门具体科学的不同在于它所探求的不是仅涉及某一特殊领域的特殊规律,而是涉及全部领域的最一般规律。各门具体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核心和基础,是各门具体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中枢神经系统”;人的认识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而这有赖于一定的哲学与思维的学习、训练;人的素质高低实质是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是人是否能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人的理性思维能力高低的问题。
政治类与其他课程研究的是指在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各种实践主体,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围绕社会公共权力的获得、分配和运用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体制、文化和行为及其发展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共存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
所以说,在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开设职业人文素质课程,不仅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客观要求。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能促进学生认识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并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序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工科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77-02
工科院校内的外语类专业在学校里有着特殊的位置。外语专业的学生普遍规模比较小,每届本科学生多在100人以内,每届研究生多在60人以内,并且大多数工科高校内的外国语学院没有博士点。工科院校内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工作也有与工科专业不同的情况,在党建、团建、心理健康、招生、就业、考勤、评优评奖、资助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工科院校内外语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思想不够稳定
工科院校内外语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是个普遍问题。学校每年有转系、转专业的政策,每年5、6月份转系、转专业报名,约有一半以上的外语类专业学生申请转系、转专业。其中外语类高中的保送生在外国语学院是一个特殊群体,全国有17所具有保送资格的外国语高中,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语言类保送生自这17所高中保送至高校外国语学院,这些学生多是以外院专业作为跳板,一年之后申请转系、转专业。教育部一直明文不允许外语类保送生转系、转专业,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执行程度不一。外语专业在工科院校通过高考招生时,一般是文理兼收,文理兼收的结果是每年有大量的理科学生被调剂进来,一年之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也会申请转系、转专业。
二、生源质量不高
本科的生源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全国17所具有保送资格的外校保送上来的保送生;第二是提前批次的小语种专业招生;第三是正常本一批次录取的高考考生。本一批次录取的考生,又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本一批次录取的高考考生中,几乎没有以第一专业志愿报考并被录取在外语专业的学生,多是被学校招生时调剂至外语专业。研究生的生源更不如本科生,每年录取的研究生,除了一部分是本校和“211”以上的高校保送过来的学生之外,其他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绝大部分来自不知名的高校,语言功底较为薄弱,外语表达交流不够流畅,学术写作比较吃力。
三、自我管理意识薄弱
文科专业的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表现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但也有着一些专业特点带来的不足,比如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相对工科专业的学生,纪律意识、考勤意识、集体意识、执行力度相对较弱。每次放假期满返校,都有学生以各种理由请假推迟。硕士研究生除了一年级有课之外,二、三年级没有课,且不需要跟着导师做科研项目,也不需要做实验,很多学生就经常在外面的培训机构等公司兼职上课赚钱,学院很多工作需要相关研究生配合时,只能通过电话或者邮件联系。
四、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文科专业的就业一直比较困难。在东南大学这样的“985”工科院校内,各工科专业就业率一直很高,但文科专业的就业是个老大难,文科专业就业具有无固定用人单位、就业渠道分散、就业与专业无关、收入水平较低等特点。因为经济形势的放缓,近三年到高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日益趋少,用人单位明确招聘文科类或者明确招聘外语类的就更少了。
五、出国交流比例不高
工科院校内的校级出国交流项目,多是去国外工科大学进行交流,文科学生只能在项目介绍里有“其他专业”一栏时才能申报该项目出国交流。外语专业学生,申报出国交流项目很困难,且专业对口的出国交流学习项目很少,并且能受到csc等资助的出国交流项目更少。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出国交流的不足影响了同学们的发展。
六、学生人数规模小,男、女生比例失调
比如,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985”高校,外语学院是五个文科院系之一。每年本科招生规模约100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约60人,无博士研究生。工科类高校一般男生较多,但外语类专业普遍女生比例高,本科生女生比例一般在90%以上,研究生一般在95%以上。
七、学生干部力量薄弱
因为学生人数规模较小,并且女生较多,专业思想又不稳定,因此工作能力强,又热心积极的学生较少,学生干部选拔非常困难。面对种种困难,怎么来应对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落实的。
第一,深入了解情况,摸清工作困难,理顺工作思路。深入了解情况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每一个院系和专业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学生的状况和特征也不尽相同。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人气质、能力表现与工科专业的学生差异较大;外语专业学生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又不一样;不同的领导和教师带出来的学生风格也不一样。
第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制度是学生工作的根本,有章可依,有度可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学生工作也就变得顺畅,也就不需要大会小会不停强调。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按时上课,是否表现积极,是否考试不作弊,跟我们的规章制度有关。如果我们建立了详细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那学生自然也就依据规章制度来学习工作。相反,如果我们没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或者制度建立了,但不严格执行,学生自然也就我行我素、自由散漫了。
第三,稳定专业思想,鼓励学生信心。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外语专业。每年都有超过一半的新生申请转系、转专业,这里面有17所外校的保送生,也有高考被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第一年主要精力在准备转系考试上,语言专业学习和课余学生活动一般都不会投入太多。通过各种方法来稳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思想非常重要,我们尝试了举行新生家长开放日、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举办新老生联欢系列活动、一对一谈话等各种方式,效果显著。几年下来,申请转系的学生人数逐年下降,思想渐趋稳定。
第四,开拓思路,争取经费,活动提档升级。外语专业因为学生规模偏小、女同学较多、经费不足,学生活动一直规格不高,在学校没有太多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工作要积极争取学院、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首要解决经费瓶颈。一般的工科院校,总体经费是相对充足的,校级相关部门经费是很多的,关键学会怎么申请。要深入了解部门的工作要求、经费申请机制流程,根据相关部门的目标要求,制订相关工作计划,申请相关经费。经费到位后,根据事先拟定的计划,集思广益,举办高层次、高规格、精品化的活动。
第五,走出校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学生的质量跟招生工作密切相关,本科生和研究生情况不同,但同样都需要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本科生的招生,要加大在17所外国语高中的招生宣传力度,尽可能多的招收优秀的外语类保送生。研究生的招生,要加大在周边省份“211”以上高校外语专业的招生宣传力度,并且提高保研学生数在每年研究生招收数中的比例。
第六,鼓舞学生士气,多角度推进就业工作。外语类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不是太理想,就业率的排名在各个高校都比较靠后。但作为一个“985”高校的学生从根本上来说找一份工作并没有问题,主要是能不能找到一份地点合适、收入丰厚、家人满意、自己心仪的工作。我在毕业季来临之时,会跟毕业生一个一个谈话,了解情况,鼓舞士气,鼓励他们时刻充满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学生在这个时候对鼓励肯定的需求是亟需又迫切的。
第七,建设学生干部梯队。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各种活动需要他们来奉献付出,各种突发事件也需要我们的学生干部能积极配合学院工作。学生干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培养和锤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讲的是部队,高校同样也是,学校一直存在,而学生不停的升学毕业,我们就需要把学生干部的培养形成梯队,保证不会断档,确保学生在做干部之前有充足的锻炼学习机会。
第八,推进学生出国交流比例。外语专业的学生本应是出国交流的主力军,但受制于专业本身,在校生出国交流工作一直不太顺利。外语专业要与工科专业结合,共同参加与国外著名高校的国际合作谈判,尽可能多的创造出国交流机会给在校学生。在校学生也要积极申请出国交流,并通过前期学习和社会活动履历的积累,给自己申请国外名校交流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