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豪放派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对比教学,领会古诗的魅力
在中华历史悠久的古文化中,古诗文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它能反映出当代的风土人情,同时每一首诗歌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魅力。在古时候,诗人只能通过古诗文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思想情感,当然古诗的写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对古诗风格讲解时,讲解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时候,就让学生说一说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其中有几个学生的回答让笔者印象深刻。
学生1:我认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不同的。婉约派是以一些男女之间思念之情、风花雪月为主;而豪放派则是以一些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为主。
学生2:婉约派的语言委婉含蓄、清丽脱俗、语言圆润,仅局限在个人的情感之中;豪放派的语言气势磅礴、不拘小节、意境雄厚,更突破了儿女私情的限制,是对诗词的一种革新和发展。
……
笔者通过让教师学生自行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让他们自主地去探讨,而不是由我平铺直叙地讲理论,学生不会觉得无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技校生在课下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途径,他们可以进行资料的查阅,学生把这一途径运用起来,无形深化了学生对这两个写作风格的理解。
二、解读词眼,领悟练字的妙处
词眼一般是一首诗词的点睛之笔,是精华之处,是一句话当中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往往这一个字,点亮了整首诗词。而语言的凝练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有着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古诗中炼字的重要性中,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述理论的知识,而是针对技校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进行了一场探讨活动,让学生们对古诗中炼字各抒己见。下面截取了一个其中一个小片段。
学生1:我认为炼词是诗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而诗人选的这个词,往往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整篇文章得到了升华。
学生2:我认为炼字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最合适、最恰当的词,去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人或是某一事物。
学生3:我认为炼字能够很简单地表达出诗人想要的氛围,同时也是对诗人写作水平的一种考验。
……
炼字在古诗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笔者让我的学生们了解古诗文炼字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还为他们日后创作时,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同时也是为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做准备。
三、扩写训练,领略古人的意境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只能大致理解整篇诗文所讲的内容,但是,让学生走进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少数能理解的,也大多是夸夸其谈,这样,诗歌中真正精华的地方学生并没有学到,再加上技校生语文综合水平不是特别高,如果笔者只是一味强调教材,可能学生们也理解得不透彻。所以,笔者就对学生进行了扩写诗文的训练,以此来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照搬教材,而是带着学生们在郊区有大片农田的地方进行了户外活动,让学生们体会了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一天。当下午笔者再向学生们讲解这首诗的时候,显然学生们都兴奋了不少,都争着想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几个同学根据当天的体验试着对诗词进行了扩写,其中有的学生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学生1:一直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依恋着曾经居住的林子,一直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曾经生活过的深潭。
学生2:我依稀能够看到那融和在暮色中的村落,村落的上空升起了炊烟,随着风变换着形态。
……
通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环境充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无趣,反而会兴致勃勃地去用自己的感受来感知诗文的奇妙。
总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歌就是一颗最闪耀的星,而我们提高学生对古诗歌的鉴赏能力不仅能增长学生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相信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一定能显露出学习诗歌所带来的好处。让古诗的精髓深入学生们的心中。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优化整合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现了古人的爱恨情愁,语言凝练、情感含蓄隽永、意境朦胧,但又因为时间久远、远离当前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兴致不高,出现陌生化的趋势。同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的低效化。基于此,笔者试图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围绕古诗词教学,就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展开探究。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赏析碎片化、训练模式化、教材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低效化。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总是依赖“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自己一心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禁锢了思维,难以理解诗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谈不上学习古诗词的思维发展。
1赏析碎片化,限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都存在单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资料来进行讲授:先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着逐字逐句解释古诗大意。另外,教师多采取单篇单赏的模式展开,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致教师向学生灌输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碎片化的赏析,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单一化,训练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每本教材虽然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严格考量,却无法回避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一现实问题。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普遍呈现出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特点。这种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诗歌篇目编排,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内容受限,也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诗歌体验。在传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上,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模块的得分,教师首先会为学生总结同一类题型的特点,并给出一个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接着,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最后在题海战术中巩固,实现短期内提高古诗词鉴赏得分的目标。这种训练模式限制了学生独立鉴赏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古典诗歌教学也进入了探索与改革的时期,不少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管新课改如何改革,都应以课本为原点,走出课本链接课外,优化整合课内外资源。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尝试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整合。“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围绕同一个议题,选择多个相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王君说:“整合教学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维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1]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探究: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打破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惯常思维;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阅读诗词。
1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在对比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词领域,每个著名的诗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标签。看到陶渊明,学生就会想到恬淡闲适;看到李白,学生就会想到浪漫飘逸;看到杜甫,学生就会想到忧国忧民。而教材编写的初衷,恰恰应该是通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人。但是,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同一诗人在面对不同的境遇时,其诗歌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诗人相同风格的作品,就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诗人。群文阅读的优化整合,恰能弥补这个不足。因此,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作。在柳永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完成教材内《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基础上,课外增加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约风格,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后的繁荣、太平景象,与《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形成对比。在辛弃疾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补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补充的两首词作均为婉约词,与辛弃疾常见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课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李清照的写作风格与情感。然而李清照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也有豪气冲天的豪放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该词一反李清照之常态,没有丝毫闺阁气,格调高远、意境广阔,通体浑成,更将词人的经历和感受与庄、骚结合起来,飘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和婉约词放一起鉴赏,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刚柔并济的女诗人形象。选择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实现群文整合,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帮助学生跳出对诗人原有的认识,以全新的视角来观照诗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诗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质,诗人也不例外。诗人的内心思想是丰富而多彩的,对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层而复杂的。不同的诗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拓展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
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后人依据古代诗人所描写的生活内涵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将古诗词分成思乡怀人诗、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和人生哲理诗等类。一般来说,同一题材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如思乡怀远诗,或表现羁旅愁思,或表现思念亲友,或表达征人思乡,又或者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凉。而同一题材却不同主题的诗词相对较少。如果能通过同一题材而主题思想不同的诗词来开阔学生鉴赏诗词的思路,则不仅能让学生循着鉴赏古诗词优良的传统品读,还能让学生在常规的古诗词鉴赏中,拓宽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学为例。教学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内《蜀道难》的基础上补充课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导学生针对两首诗展开对比学习。两首诗都是写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对象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表现出不同。两首诗都是从蜀道的“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神奇迷离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难和险;不同的是,一个是实写,一个是夸张。《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歌的主旨考虑,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与难;而《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极写蜀道开辟之苦,行路之难,留居之险。在这两首诗中,虚写凸显李白的艺术张力,眼见则显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现力。送别之情,劝慰之意,都展现了青莲居士的诗仙魅力。教学杜甫的作品时,笔者选取了课内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三首诗。笔者在前面组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两首,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组诗的格调和主题。在上述三首古诗中,《登高》最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将其放在组诗学习的最后,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这就拓宽了古诗词鉴赏的新途径。群文阅读视域下,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能映射出诗歌的深层内涵,使教学纵横互补,诗仙、诗圣的诗作便是例证。
3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情愫来阅读诗词
每一位诗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比如诗仙李白,他的风格特点是豪迈飘逸,属于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白居易的风格特点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数作品呈现出来的共同风格,就可以被认为是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把握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人,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用适当的情愫来阅读诗词。以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为例,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词作。苏轼乐观旷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品读苏轼的豪放词是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格豪放,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前者通过“大江”“乱石”“惊涛”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来展示富有气魄的画面,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予了苏轼对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际遇的愤懑。在学习这两首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带入课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篇亦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苏轼借“白头翁”自比,写出了词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风雨、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统观三首词,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饱受生活风雨却依然坚强、乐观的苏轼。群文阅读下的高中古诗词优化整合策略可让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以及诗词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和群文阅读的相关要求,优化整合课内课外的资源,做到课内为主、课外丰富,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因为之前有听过“汉语桥“之类的节目,而且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的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地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似乎已不足为奇。
所以,我只是抱着看娱乐节目的心态蛮看的。
虽然现场的演播大厅布置的与“中华诗词大赛“很相似,但我以为,这些比赛,不过也是比识字多少,发音准不准,再来点诗词的考点。
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当然,我认为的3项肯定是在比赛之内的,只是不那么明显,因为那些考题早已囊括这些标准,可以说,参赛的人都是有不错的中文底子的。
考题中,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诗文,而是和我们中高考的语文考题有一拼了,只不过差了一项作文,却是用才艺来比试了。
我看着考题中古诗词里的豪放派,婉约派,再看近现代的历史,再有茶馆是否话剧……
一系列的考题都让我震撼。
连外国人都开始如此学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而做为中国人的我们,对于母语有的音还不标题,有的字还不认识,有的历史还不了解,相比之下,真的情何以堪。
关键词:苏轼 杭州 情结 豪放
南宋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记载:苏轼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对方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在我们看来,“豪放派”和“苏轼”已然对等起来。可是,豪放从来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武器。若不是心里有所郁结,有什么可放之于外的呢?一个人可以常常坚强,可以自我修炼得豪放,但总要有那么一个柔软的地方,可以一笔一笔地藏下他所有坚强过后的虚妄。
而杭州恰恰是这样一个可以躲避虚妄的、浪漫逃离的目的地。三十六岁,熙宁四年十一月,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一留就是三年,温润的风许诺,深翠的山许诺,碧玺的水许诺,在这里他不用故作坚强。这三年,苏轼的杭州是柔软的。杭州的苏轼,也是柔软的。
一切似乎都为苏大学士量身打造,杭州的山山水水给了苏轼无限的宽慰——山总是藏隐士的。杭州的山都不高,出入自如,平易近人,这就避免了不可自拔的不入世事;水总是鉴明心的。杭州的水是勾留的,连而不断,宁静致远,这就将时间凝在了水里,避免了滚滚流水的伤逝催促。苏轼就是在这里衔觞赋诗,上访佛寺,下采民风,左采菱,右放歌。与其把它理解成一个中央放来的官员,我们更愿意把他采纳为新市民,他不仅是诗人,更是杭州的美食家,规划师,工程师。他的形象在杭州饱满了起来,生动了起来,与杭州融在一起。没有沉重的政治包袱,不必伤神于明争暗斗,一个真正的人在这里得到无需他人认可的神采飞扬。当然诗人的身份并没有因为其他形象的多元而改变,他的诗与杭州与西湖形成了共鸣曲,相互荣光。据有关考证,苏轼是从杭州通判开始填词的,可见这片土地给了他多少新鲜的空气和生长的空间。即使苏轼的词很棒,但我想再也没有比《饮湖上初晴后雨》更使杭州与苏轼的文采相得益彰的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后两句甚至已经成为了杭州印象里最通俗而空灵的描绘。读罢此诗,我总觉得苏轼把杭州当作自己的家一样骄傲地推销着,他说西湖的水好看,山好看,晴天好看,雨天也好看,他将西湖比作这世间少有的美娇娘,无论怎么看都不妨碍她的美,而且无论哪一款美,他都喜欢。这诗除了写景也和苏轼的境遇恰好相吻合,晴是他善良明朗的自由天性,雨是他怀才遇挫的淡然忧伤,但无论哪一个,无论以什么比例调和,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那个苏轼都始终有自己的风采。
不像往常其他诗人写杭州西湖的诗那么绵软,苏轼笔下的杭州清新明丽,自然脱俗。他的豪放在这里得到了调和,故他在杭州所做的诗大抵都被我称作是清丽的豪放派,他的霸气和温柔中和,让人煞是喜爱。南宋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苏轼之诗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异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苏轼留下的有关西湖的遗稿,正是介于绸缪和浩气之间,在其中走出了第三条路径。
这个柔软的而又洒脱的苏轼,比起喝着“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他,这里我宁愿相信他是真洒脱,相信他纵历厄难,随遇而安,抱道守真,不负初心。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词句虽好,但总觉得那些词里他没有找到家,他在漂泊,他的乐观背后依然藏着“微冷”的无奈和哀伤。他不是那个地方的主人。他一生走了那么多地方,起起伏伏,贬谪再三,他在无数诗词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克服的勇气,他要用豪放克服这人生一切的不平坦不公正。但这克服背后的挣扎真叫人不忍,他愈是豁然,便让人觉得他的伤口扯得愈大。
人生有一个好处,上天冥冥中总会暗暗地设下几个停靠所,好在下一次风雨前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即将来临的危险。危险确实来了,但诗人以诗的方式挺过来了。
元祐五年,五十五岁,他又一次踏上杭州,这不再是一场单纯的邂逅,而成就了奇诗人与美江南的相互依恋。他修缮西湖、治理水灾、疏通渠道,他将对杭州的情谊化成了千古的功绩,千古的诗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在仕途上却不甚如意,因此,与弟弟苏辙相隔两地,因此,挥毫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而我从你那里学到的,不只是收获感动,还有你的豁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个者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你抒发了这样的感慨,虽然能从中读出淡淡的忧愁,但你给我更多的,是你的“不辞长做岭南人”,是你的豁达,当然,还有豪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赤壁一游,此词一出,名动天下,你的豪放,是由你的豁达造成的,你开创的豪放派词风,是古今多少文人心目中的至宝,心中纵有剧痛,也被这词风淡淡的抹去了,消逝了,消逝在对百姓的关心中……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为霜,又何妨,持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谁人说陆游的诗词最凄凉,谁人说岳飞的《满江红》最雄壮,谁人说辛弃疾的《破阵子》最豪放,谁人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忧国?我看不见得,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道尽了天下多少爱国将士的心,那渴望奋勇杀敌之心,在酒后尽吐,虽然这世上容不下他苏轼,可他的这颗心,却容得下整个世界!天对它不公,他还于天的却是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