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人艺术,特别是新课的导入。
关键词:新课 小学导入
一、以旧引新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教者可以以旧引新。营造“启”、“发”氛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人.看到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人家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作铺垫,过渡到新知。可以做到“启”而能“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巧用素材,故事引入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的需求。巧用故事引入,既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增添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这个故事你们能接着往下讲吗?生:能。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生:总是重复不断地讲下去。师:像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叫做“循环”现象。揭示课题。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师:一个渔村有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两人从4月1日开始打鱼。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你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休息一天。”有一位朋友要想他们都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好。同学们,你能帮他选一选吗?试一试。
三、创设语言情境导入
绘声绘色地描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猜谜语或谈日常见闻等。看似漫不经心的语言导人,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课伊始,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正方形和长方形俩兄弟找不到它们的大哥.哭着去找聪聪和明明帮忙。他们说大哥跟他们有一点像,有四条边,对边也相等,就是很容易变形。有时很正直,有时当墙头草两边倒,就是这么一个人,你能在数学的王国里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大哥吗?简单的几句话,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故事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四、表演导入
表演导入类似于写文章的倒叙法,即先将学生掌握新知识或技能后会发生的行为变化由教师表演出来,使学生看到新知识或技能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用处,领略到新知识和技能的美,感受到新知识和技能的神奇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诱发学生急于想知道新知识和技能的心境。其基本做法是让学生考教师,教师在回答学生提问(考题)的过程中展示出新知识和技能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这样导入: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出黑板上的一组数哪些能被3整除。然后“挑战性”地宣布:“老师不用算或者说只用心算,就能判断出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出数来‘考’老师。”于是,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一些较大的数来考老师,我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知道老师使用的是何种方法。这时导入新课必然水到渠成,一举成功。
五、关注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开始学习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导人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尽力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经过新课导入各有所获,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如《运算定律》的导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换的意义,课前老师就设计了一个情境:有两个小朋友在独木桥上相遇了,桥很窄,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后面跟来了一位老伯伯,肩上挑着两个空箩筐。如何才能让两个小朋友同时过桥呢?生动有趣的画面,富有挑战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各抒己见,最后大家推举最佳方案:两个小朋友分别装进两个箩筐里,然后伯伯用扁担在肩膀上换下方向,小朋友分别再跳出箩筐,这样就可以同时过桥了。教师再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让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深刻感受到交换的意义和便利。
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对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经验进行再创造和数学化,要设计丰富的、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1]张莉,陈秋宾编著.《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它的原理、蕴含的定律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真实的情境再现最容易使学生接受,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容易调动学生的身心感受和经验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情境,在学习物理新课之前,就对这些情境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这为物理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感性材料,对于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情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有目的地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物理现象中去发现未曾想过的物理问题,并带着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来学习,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过程,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依据实验来概括归纳,总结出物理原理及定律,能够继续在实验探究中发现新的物理问题并解决,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过程,不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们可以取一个大玻璃鱼缸,装入适量的水,然后在水中放入一条假鱼(能够悬浮在水中),请几个同学拿一小竹杆仿照沿海渔夫来叉鱼,结果许多同学都是对准眼所看到的鱼叉去,其结果必然是叉不到鱼。又如往一个空碗里倒水,碗底看上去“变浅”了。这样的情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常常发生,但是可能从来没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将光学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简单直观,为本节课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认知起点。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辅以学生的亲自体验,促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通过物理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
作为物理教师,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实验为基础。在情境教学设计中,能够利用实验恰当地设计情景,通过课堂的演示实验,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探究,有利于将物理过程直观化、科学化;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自觉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讲授“振动”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常这种振动并不明显,甚至看不到,学生不易于感知。对此,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情景: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就会看到水花飞溅,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还能听到声音吗?还会产生水花吗?从而将这种微小的振动放大。另外,也可设计让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很容易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出。进而让学生把手指放在喉咙处体验喉咙发声时的振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这种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借助图形来设计物理情境
中学物理内容抽象,教师在讲授时很难用具体的语言表述,通过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之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能够形象地感悟到。因此,在情境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借助图形图像设计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这活跃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物理氛围,为学生发现问题,进一步实验探究,并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沪科版的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形的设计趣味性强,排版设计精美,且色彩鲜丽,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条件。授课时,教师应借助图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物理知识,把教学内容以生动、有趣、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容易、更透彻。例如,讲授《功的原理》一课时,教材上引用了一幅用不同方法提升重物的图片,意在使学生体会任何机械都省力不省功的原理。这个物理过程与物理想象类似,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倍感亲近,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表象。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读图、读懂图,并要求学生了解插图反映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自主得出结论,从而得到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通过故事来设计物理情境
在对物理教学进行新授课时,如果我们能够有目的地、恰当地设置物理故事,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运动的世界”时,可以给学生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飞行员为什么能徒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同学们一听完这个故事就议论纷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如在讲“认识浮力”时,就可以讲阿基米德皇冠的故事等。通过听故事,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结语
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歌曲、音乐欣赏、歌表演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参与创造的环境
音乐对于发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特殊意义,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创造的灵感、信心、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密不可分。那么,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参与创造的环境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但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音乐活动。如: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结合歌曲进行创编音乐小故事活动,然后进行表演;在歌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创编符合音乐活动的小童谣,并配上自己创编的节奏,用打击乐器伴奏说唱等。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主动参与创造音乐活动的良好环境。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要想在学习歌曲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学会歌曲后,分小组创编律动或者舞蹈,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个小舞台,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教学中,在演唱歌曲《小动物唱歌》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分小组创编小动物的各种动作,然后歌表演,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既学会了歌曲,又创编了舞蹈,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等级彩色星星,适时地奖励给各个创编小组,激励学生创造的热情,为今后在音乐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
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言:中年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好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的舞台。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小音乐剧”中《东郭先生和狼》,还有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小小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都以音乐活动为主题,通过唱歌、欣赏、创编、绘画、制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说、唱、演、创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以下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学生看寓言故事画面,然后猜一猜这个寓言故事的名字是什么;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学生分小组合作创编小小音乐剧(有制作道具的、有创编对话的、有负责演唱歌曲中领唱或齐唱的、有扮演各种角色的、有用打击乐器伴奏的、有创编音效的),在合作创造中,学生们自导自演了一个小小音乐剧,注重了个性发展,培养了创造力。
四、用赞美的方式激励创造的自信
“受到赞美是人们心理上的需要,人们有受到尊重、被欣赏、被鼓励、被肯定的心理需求。愿意得到赞美,是人的一般心理需求;而善于赞美他人,则是一种重要的美德。”这种美德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然而,在我们的身边,缺乏自信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信心,但实际上,这些学生的能力并不一定比其他学生逊色。实践证明,缺乏自信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可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深入探究,可以让学生将音乐课当成展示自己的舞台,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过诠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使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二、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就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因,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打捞铁牛的办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四、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弄清溪流的宽窄缓急变化,弄清溪流和双龙洞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声调子”变化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五、教给学法,促进创新
《逃家小兔》这本绘本采用两色,黑白底色的描绘了妈妈与小兔的对话,而那彩色的画面就是小兔子想象中的境界了!这个故事简单得只有几段对话,但就是这几段对话,却让看过它的人内心漾起波纹。小兔子一天突然对妈妈说:“要跑走了”,兔妈妈说:“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紧接着,一场在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开始了。小兔子上天入地,可不管他扮成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一块高山上的石头,还是一只小鸟,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我不再逃了”,于是妈妈便喂了他一根象征爱的胡萝卜。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观察画面,能根据画面和故事情境想象练说,学习故事中以“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创作对话,并能从故事中体会出兔妈妈对兔宝宝的爱。在阅读指导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想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培养学生。
一、 看――善用观察的慧眼
观察力对于儿童是十分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图像比文字或其他抽象符号更能优先唤起人们视觉神经的感知,并保持长时间的记忆。绘本是以“图”为主,主要是视觉的媒介形式,它的画形象生动,也能说话,也富有故事味,同时绘画家的绘画艺术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因此,阅读绘本首先要会观察,教学《逃家小兔》,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的:
1. 看封面。(出示投影封面)师:你们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读的书。谁来读故事的名字?(指着图)你们看,这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兔和大兔。再看书名下面的两行小字,是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绘图的人。读封面,知道故事的名称,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的主人公、作者。
2. 看作者和绘图者的图像。看图片和简介,认识作者并进一步了解。
3. 看书中的插图。绘本的特点就是书中有形象生动的插图,读绘本首先要看图,由图入境。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了最后一页图,师:看!这就是兔妈妈和小兔生活的地方,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小兔和妈妈一起生活得多幸福呀,可有一段时间小兔可不这么想,他怎么想呢?引读到前文。如,当小兔要变成小鳟鱼时,兔妈妈可能会变成什么呢?掩去文字,不直接告诉学生,先让学生去看那幅渔夫装扮的黑白图,根据图来猜测。特别是没有文字的彩色图画,教学中作为重点指导观察的对象。之后,掩去黑白图,直接呈现彩图进行教学。看看每幅彩图中小兔和兔妈妈分别又变成了什么,看看他们处的环境,再训练学生去想象前面黑白图的内容,想象两人的对话。教学中不仅指导学生会看图,还要看得仔细,能捕捉到细微的地方,从一些细节上体会更深的图外之意。如,当读到马戏团的场面时,师:老师发现,兔妈妈的目光一直看一个地方,看哪儿?走钢丝稍不留神就会摔下来,妈妈为什么不看脚下而去看小兔?(出示前面的彩图,逐幅浏览,看兔妈妈的眼睛一直在看着小兔。)师:这说明了兔妈妈满眼、满心都想着自己的孩子,完全忘却了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安全之置度外,表现出了伟大的母爱。
二、猜――插上想象的翅膀
绘本图文并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每个儿童都是读图的天才,并且每本绘本一翻开,都是让人惊喜的七彩世界,也会刺激孩子的丰富想象力,进而拥有创造力。没有一种精神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更能激活大脑、开启智慧。
儿童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欢想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想象是不可或缺的,与其他儿童文学形式相比,集图像和颜色于一身的绘本给儿童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发展儿童想象力不可缺少的书籍形式。正像松居直所言:“图画书是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起点。”
指导阅读《逃家小兔》,在刚开始读封面时就激活学生的想象:猜猜两只兔子面对面坐着会说什么?因为想象总是美好的,总能给人美的享受。两种颜色的穿插,不仅一次又一次把故事推向,而且把孩子们的想象力拓展到了一个无限的空间。
1. 根据黑白图想象彩图。如,出示小兔说要变成小鳟鱼,妈妈说就变成捕鱼的人的黑白图后,引导学生想象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再如,当小兔说要变成小帆船,妈妈说要变成风时,会是怎样的画面,请学生想想再描述一下,然后再呈现书上的彩图。
2. 根据彩图想象黑白图。彩色图虽然没有文字,可从图画中我们可以读到文字。如,出示高山彩图,师问:小兔在哪里?他又想变成什么了?他会和妈妈说什么?妈妈在干什么?她会对小兔说什么?想象前面的黑白图的内容。出示花园图、小鸟图、马戏团图时,同样让学生想象前面黑白图的内容,进行练习说话。
3. 剧情想象。挖掘兔妈妈对小兔表现出的伟大母爱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有意设问:兔妈妈爬高山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她还坚持爬上去?当小兔变成小花、小鸟、帆船、走钢索的人时,兔妈妈会怎么办?她为什么要这样变?最后当小兔回到妈妈怀抱时,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再如,假如你是小兔,你还想怎样变,假如你是兔妈妈,你又想怎样追?想象使简单的图画丰满而又生动起来了。
三、说――训练语言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中除了师生对话,还有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指导阅读绘本是训练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的好途径。
1. 以“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练习对话。每讲完一组图都让学生说说小兔和兔妈妈的对话。有时师生分角色,有时学生间分角色进行练说。
2. 以“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创作对话。在读完马戏团的场景后,师说:现在给同学们一个表现的机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小兔,你还会怎样变呢?如果你是妈妈,又如何去追呢?学着用书中的句子,“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试着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可以师生创作,可以学生间创作。
3. 练习讲故事。绘本不仅让我们欣赏到美丽的图画,更主要的是能帮助我们识字、阅读。逐幅图指导完了,最后师生进行分角色配乐朗读。课后布置学生把《逃家小兔》的故事讲给家长听或讲给小伙伴听。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写绘创作,即仿照前文继续想象内容,绘出图画。
四、悟――收获感恩的心灵
绘本的图画直观形象,文字简洁明快,有时绘本用简单的画面、简单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内涵,可以把很多人生哲理、丰富的情感通过有趣的绘画、简练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绘本阅读可以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逃家小兔》书中将“母爱”这个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短的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兔妈妈和小兔之间充满趣味的对话,加之形象的动作和表情,将“母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生动诠释。在指导学生读绘本、听故事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读中能有所感悟。讲完《逃家小兔》故事后,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围绕妈妈的爱而畅谈下去。为了能让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我把别人读《逃家小兔》的感受说给他们听,以达成共鸣与提升。
五、诱――点亮阅读的明灯
教师仅凭一堂课的教学是不能提高学生阅读课外书能力的,更拓展不了视野与内涵。通过一堂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去看绘本故事,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应是学生阅读路上点灯的人,今后的路还得靠学生自己走,去照亮。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去阅读,通过对其他一些绘本的有趣描述,或把其它绘本的精彩图画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去看的热望,这才是一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这堂课的末尾我进行了阅读推荐:出现了一些绘本的封面、有趣的描述,引导学生日后积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