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推广

海外推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外推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外推广

海外推广范文第1篇

正是在这个时候,以张艺谋为代表的被海外影评界标定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一个群体,把独具中国特色的影片送到了国际电影舞台,使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了世界电影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电影业的不景气又再一次使中国电影趋于沉寂。为此,国家的电影主管部门与全国电影人一道用了整整1 0年时间来探寻新的电影振兴之路。

到2002年,中国电影面向市场的全面改革,使这个曾经创造出200多亿观众人次的亚洲电影大国再度崛起,并逐步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具活力的电影生产大国之一。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华语大片《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功夫》、《七剑》、《神话》、《无极》、《霍元甲》、《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成为世界银幕上眩目的风景。故事片产量从2002年的1 00部开始,每年以几乎40%的增幅,跃升到2007年的402部,使中国成为仅次于印度和美国的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国内影院票房也从当年的区区10亿左右,增长到2007年的33亿,而且连续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冠军均为国产影片,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电影连续多年占据票房榜首的历史局面。于是,中国商业大片便开始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类型而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并成功打人西方主流。

美国著名影评家波林・凯尔曾将其1965年到1968年间所写影评编纂成一本集子,名曰《亲亲梆梆》(Kiss Kiss Bang Bang),对此语焉不详的书名。她在书中有过特别注解:这几个字“也许是人类想象所能及的对电影的基本魅力的最简洁的陈述。这一魅力即是吸引我们的东西,以及当我们开始明白电影除此之外几乎别无他物时最终使我们绝望的东西。”这一简短陈述道出了电影作为视觉娱乐的本质。

任何一部影片只要具备这种“基本魅力”,其他的一切不管见仁见智,都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纵观以李安的《卧虎藏龙》为肇始的一系列华语商业大片在海外市场的作为,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具备了此等“基本魅力”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而玩儿成了他想要玩儿的所有电影游戏的张艺谋便是这一类型的绝妙传承者和光大者。

《卧虎藏龙》引发了作为可以不断复制的类型的中国商业大片浪潮。它之所以在西方能够做到艺术商业双丰收,首先在于它激活并创新了一个已经变为陈词滥调并在美国本土难觅其踪的商业模式,独创了一种融美国西部片和歌剧式音乐片的诸多程式化元素为一体的影片类型。当年曾经支撑着美国电影产业与电视冲击抗衡的美国西部片,因了华纳老板的“不要再给我拍那些其中人物用鹅毛笔写字的影片了”这一句话而从此在观众的视野中消失。正是美国观众对那一过去的好时光的怀念,奠定了《卧虎藏龙》的市场基石。当年的那种逃避主义的艺术展示,在李安的镜下竟是那样地唯美,那样地撩人,以致西方观众宁愿相信,他们真的能在林梢起舞。

营销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市场,已经越来越仰仗于奇观来取胜。当科技奇观日渐式微之时,《卧虎藏龙》所展示的人文奇观无异于一股清流荡涤并复苏着西方观众久已被科技奇观撞击得几趋麻木的观影之心。这种脱胎于中国武侠文化的东方神秘,满可以作为一种异域奇观来填补其审美空缺。《卧》片中的林梢打斗以及其他一切“不可能的”挑战地心引力的身轻如燕般的飞檐走壁,在西方观众眼中,仅仅是纯粹的赏心悦目而已,亦即波林-凯尔所谓的“基本魅力”。对他们而言,完全是当着热闹来看,至于影片的内容或故事的深层逻辑进展,似乎跟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相关性,即使看不明白也无需明白,因为影片所展示的世界是一个跟他们可以毫无关系的世界,就像世界观众没有几人能够明白《黑客帝国》的帝国秩序而照样能够欣赏“黑客帝国”一样。这些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对我们而言,因其社会文化的相关性,难免要打上历史和文化的烙印,而在西方观众眼中,他们只当是一个关于古老王国的古老传说,完全可以以一种“他者”的眼光来旁观,而旁观则是人的本性。那些打斗场景就像音乐片中的歌舞桥段,其形式重于功能。在旁观的“他者”眼中,他们看到的只是主人公以俊美的身姿飞檐走壁、凌波微步、甚至腾云驾雾。谁赢谁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打得漂亮,打得好看。

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自《红番区》和《大醉拳》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西人猎奇的场所和路径以来,《卧虎藏龙》及其随后的追随者们在打斗场景选择上的标新立异则在同类影片中具有了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非但如此,《卧虎藏龙》故事的诗化深度,还为影片注入了一种浪漫感人的精神和灵魂。因此它不仅具备了凯尔所谓的电影的“基本魅力”,还有一个好故事作为支撑,没有把故事线沦为串联动作场景的苍白的晾衣绳,不至于让观众产生凯尔所谓的“莫过如此”的绝望感。大凡此等动作商业大片,就观众的惯常预期而言,对故事的要求本不会太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而《卧虎藏龙》却锦上添花地注入了诸多人性元素。如果凯尔还活着的话,当她看到男女主人公之间那些“亲亲”的场面时,或许会一改其固有的刻薄,而忘记其刀枪剑戟的“梆梆”之声,而去静静地同情以至于移情于他们之间那种基于人性普适价值的无言的默契。

当好莱坞高科技动作大片的银幕影像变得日益“很黄很暴力”的时候,这些来自东方神秘的武侠大片的唯美影像也不失为一个吸引西方观众的卖点。电影本身就是视觉艺术,那些唯美画面所构筑的视觉奇观的确是对“很黄很暴力”的一种赏心悦目的补偿和替代。如《英雄》所提供的华美的武侠盛宴,便成功地向西人展示了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中国传统框架之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东方神秘早在黑泽明的《罗生门》中就已经撩起了西人的兴趣。《英雄》则更从多重视点为西方观众解读了这种神秘,那版本各异,真假难断的故事,在中国观众眼中也许有故作神秘之嫌,而吸引西方观众的却正是这种神秘:场景,服饰,特效等,都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唯美冲击。影片中那些几乎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打斗场景,如无名与长天之间的“棋馆大战”,将中国功夫的写意之美推向了极致。无名长剑,长天银矛,盲艺人抚琴在侧,在巨大的棋盘式庭院中冒雨决斗,黑色的空间与深色服饰,传统钢丝与特效结合……尤其是无名凌虚履空般地穿越雨点珠帘的慢镜头画面,在西方观众的眼中,已经超越了动作和暴力的武侠类型常规,而升华到诗情画意、轻歌曼舞,乃至哲学思考的层面。另外诸如黄叶翩飞、白沙落日以及水上追飞等场景,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视觉奇观。

不仅仅是黑泽明为西方观众进行了东方神秘的视觉 启蒙,在好莱坞曾经铁板一块的商业铁幕中脱颖而出的昆汀一塔伦蒂诺也为西方观众解读这种具有东方神秘的武侠类型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十面埋伏》中备受国人诟病的一些场景,在带着娱乐目的而来并乐于接受与合作的西方观众眼中,明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明知已经超越了人类和自然的极限,在快乐原则的驱策之下,他们宁愿把那些“不可能的愉悦”当作视觉大餐来享用。这时候,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已经退居其次,视觉愉悦本身已经被合作的观众赋予了其足以自立的生命力。即使是那备受嘲弄的“打不死的子怡”场景,在西方评论家的笔下都被赋予了歌剧式的悲情解读,并与希区柯克的《美人计》相提并论。

在西方主流电影市场,武侠大片向来是港台影人的专利。曾经作为将中国影片送出国门的首批导演之一的年界五十的张艺谋在经过几次转型之后,依然不顾老之将至而顺应电影市场的商业大潮,以其歌剧般的华美视听,不仅为中国大陆赢得了一片武侠辉煌,更为世界观众提供了一道又一道视觉盛宴,这本身即是可圈可点之事。可以说,始自《英雄》,这种以合拍方式打造的武侠商业大片凭借中国文化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而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模式和渠道。

然而,根据回报递减定理,这种曾经令西方观众耳目一新的通过合拍方式“走出去”的古装武侠类型商业大片,由于题材和体裁的单一,已逐渐令外国观众餍足。可以说,这一类型常规已经被过度开发到衰竭的程度,以致其海外票房每况愈下。况且,在西方观众眼中,无论是商业大片还是艺术影片,只要是非英语影片,一律被他们视为非主流影片,这就是世界主流电影市场营销语汇中所谓的“外语片”。任何外语片都会被自然而然地归为“艺术院线”的发行范畴,这便对中国影片的国际市场定位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也是好莱坞影片为何依然占据着世界电影90%以上市场份额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且,根据“二八定理”,尽管这些在数量上仅占中国国产影片总数百分之二十的商业大片也许占据了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但作为中国电影主体的其他百分之八十的中低成本影片却面临着更加举步维艰而又任重道远的“走出去”之路。这也许正是张艺谋至少是暂时激流勇退的睿智之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扶持本土电影的生产与出口,尤以欧洲为甚。如,西班牙便对可供出口的国产影片制定了明确的奖励和补贴制度,政府划拨专项资金来资助电影人拍出可供输出的影片,其奖励额度直接与影片的海外业绩挂钩。面对好莱坞的强势渗透,欧盟更是委托意大利政府制定了一个“欧洲媒体计划2号”,旨在整合欧盟各国的电影资源,以与好莱坞形成某种抗衡。正是顺应了这一国际形势,国家专门成立了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其职能恰如英国的电影委员会、法国的法国联盟、意大利的媒体沙龙、日本的映像国际振兴协会、韩国的电影委员会和印度的国家电影发展公司等其他电影大国都有的类似机构,旨在整合中国电影的总体资源,建立中国电影通向海外的国家层面上的统一话语平台和统一输出路径,全面开拓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并通过组织中国电影参加重大的国际电影节和电影市场以及在世界各地主办或协办中国电影节、电影周或电影展等实际举措,打造中国电影的整体品牌,促进中外电影文化的交流,为制片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推介和销售服务,在中国电影与各国片商之间搭建起一座成功的桥梁。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在政府的指导之下,秉承着“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图使中国电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利益层面上实现名副其实的‘走出去’让中国电影通过各种载体而会赢全球”的业务宗旨,力图在一下三个层面开展工作:

一是通过国际电影节和国际电影市场等既有平台充分拓展中国电影的能见度和知名度。

作为相关政府职能的延伸,海推公司积极协助电影局推荐优秀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并在境外协助筹办或主办中国电影节展。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声誉和地位,拓展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的能见度和知名度。

譬如,海推公司借2007年戛纳电影节60周年之际,组织国内22家制片单位共计60余人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为历年来中国派往戛纳的最大团组。在本届戛纳电影节期间,除了设置展台、举办放映活动之外,海推公司和合拍公司还与戛纳电影节组委会共同举办了“2007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论坛”。这是戛纳电影节60年来首次为一个国家举办电影论坛。在论坛上发言的有中国的电影企业家、电影管理者和民营电影从业者,还有与中国合作的欧洲、亚洲及美洲的电影专业人士。论坛举办期间,反响热烈,外国电影人士争相参加,论坛会场座无虚席,备受国际电影同仁关注,国内外媒体到场多达30余人,并在国内外进行了报道。“2007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论坛”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合拍政策等,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正是由于海推公司在本届戛纳电影节期间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国电影造出了必要的声势,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驻法记者们都以《中国电影产业论坛在戛纳举行,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和《戛纳电影节劲吹中国风》等新闻标题向国内发回了令人振奋的相关报导。

二是通过与国外官方或非官方机构的合作,在目标市场举办中国电影节展,充分拓展中国电影的能见度,并以此为跳板,跳向目标市场,实现实际的商业销售。

从2005年开始,海推公司与好莱坞哥伦比亚(中。国)集团公司在北京创办了一年一度的好莱坞中国电影节,并连续举办了三届。在2007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好莱坞中国电影节问,海推岔耐相继在温哥华、洛杉矶和旧金山巡回展映了《云水谣》、《东京审判》、《我的梦》等9部国产影片,并在温哥华与加拿大BC省电视台现场签订《东京审判》等5部国产影片的销售合同。2007年10月,海推公司还与俄罗斯命运女神公司共同于俄罗斯格连齐格举办了南方之夜电影节中国电影周活动,展映了《樱桃》、《箱子》等5部国产影片,直接促成了《箱子》等片全球发行权的销售。与日本风车影视文化发展株式会社在2007年10月的东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共同主办了“2007东京中国电影节”,展映了《云水谣》、《圆明园》和《爱情呼叫转移》等9部国产影片,在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统计数字表明,中华文化版图日益扩大,海外华人数量稳步增加。全球共有5000多万华侨和外籍华人,其中东南亚各国的华人有2000多万,美国有200多万,加拿大有80多万人,洛杉矶、纽约、多伦多等城市都形成了若干个华人聚居地,另外受到华语文化历史和现实影响的人口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单是这些华人对母语、乡音、民族文化的怀念,对中国的电影人而言,都是一个可以辐射出无限海外市场的“心灵份额”。尽管即如前述,近年来的中国商业大片也已成功进入世界主流,但 其题材和体裁的单一及其西化的叙事,远远未能满足这些海外华人对中国本土电影文化的深层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海推公司通过这些与海外机构合办的中国电影节展,对增加中国电影的能见度和知名度,培育中国电影的目标市场,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基础建设意义。

第三个层面便是实际的日常销售努力。

海推公司精研目标市场现状,建立客户档案,建立中国电影在目标市场的追踪记录,并制作各种宣传材料和影片片花和样片光盘,制作中国电影画册年鉴,译制外文字幕拷贝,利用既有的海外主流电影媒体,极大限度地宣传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同时,还努力建设海推公司以推广销售为主的官方网站以及中国电影网上交易平台。通过网站向制片单位传递国际市场信息及最新动态,向国外片商提供中国电影生产信息及国内发行情况,为国内片商和国外买家建立了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交易平台。网站包括影片交易系统、最新业界动态、影片及电影人介绍、单独影片官方网站、交流论坛等板块。

在2007年的戛纳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与世界电影行业内历史最悠久、面向广大业内人士发行的美国《综艺》杂志合作,编辑出版了戛纳《综艺中国电影特刊》。这是该杂志创刊102年以来首次为某个国家出版特刊。这一举措,旨在借助世界电影业内最权威的行业杂志的强势平台,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提供一份全方位的行业指南。《综艺中国电影特刊》在戛纳电影节上发放后,备受欢迎,非常抢眼,获得了不可估量的广告效应。这种“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的方式,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经费。

在力图走出去的同时,海推公司还充分利用“北京放映”在过去十年来所建立的国际影响力,实施请进来战略,于2007年9月18日至21日首次与北京市联手,在电影局、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赛点文化传播中心和北京市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联合承办了第十一届“北京放映”。在为期4天的活动中,有60部新近拍摄完成的国产影片参加展映。来自美国、法国、瑞士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名片商兴趣盎然的参加了本届“北京放映”,戛纳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等电影组织均派人前来选片。在放映期间,来自法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的片商现场签订了四个购买影片意向书,共14部次影片,有初步购买意向的影片31部次,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本届“北京放映”活动的成功举办,再一次确认,这种请进来的交易会方式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海外推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筑行业 意外事故 保险市场 推广

一、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基本概述

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是指在以下施工现场,如土木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线路管理、建筑物拆除和建筑装饰装修的所有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因发生意外事故而造成伤亡时获得赔偿的一种保险制度。

建筑工程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企业为职工投保了建筑工程意外伤害险后,一旦发生不幸事故,保险公司就会按照事先的合同约定赔付给伤者一部分费用,进而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由此可见,实施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对建筑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有助于建立职工自我保护屏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职工得到合理的补偿,不仅增强了建筑业的基础稳定,而且转移了施工企业的风险,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其次,它有助于促进建筑市场的发育,同时能进一步拓展保险业务的空间。实施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能够健全缺少风险防范及风险损失补偿功能的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室外市场化道路。最后,实施建筑意外伤害保险有利于建筑业的安全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也使得安全事故统计制度得以完善。

二、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市场推行出现的问题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保险意识薄弱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充足的劳动资源,然而人的生命价值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受害者发生事故后所得到的经济赔偿太低,导致了部分企业忽视人们的生命,缺乏必要的保险意识。这些施工企业只图利润,不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地位,更不会去想受害者的家人缺少了经济来源后生活要陷入怎样的困境,也不考虑让受害者家属享受应得的意外伤害保险带来的保障,只是一味地追求施工的进度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的市场推广。

(二)建筑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

首先,建筑企业对《保险法》第二十二条的错误认识,条款规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有一些企业错误地认为,为工人办理了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也有权支配工人出险时所获得的费用补偿,常出现以下现象,有些办理了意外险却并未告知工人理赔的条件和标准。还有些企业在事故的善后处理中,并没有主动告诉受害者家属所得的抚恤金中是否包含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理赔的费用。

其次,建筑施工企业缺乏严格的检查管理,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监督也很松散。根据有关规定,建筑工程在办理安全监督手续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将企业是否办理了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作为重要审核项目之一,再发放施工许可证。然而是否投保已经不重要了,一些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并监督的机构也成了建筑意外伤害险的业务,只要同安全监管机构达成按比例分成收益的约定即可共同收获利益。

综上分析,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方面的缺陷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市场推广。

(三)保险公司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保险公司缺乏熟悉建筑业务的人才资源,无法为投保人提供相关服务。由于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复杂且特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的复杂性等特点,那么开展建筑工程保险业务就需要一个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保险知识和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还需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造价等相应的知识。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保险市场上,缺乏既懂得保险知识又具备风险控制的人才。保险公司在缺乏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对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事故进行风险评估方面和对如何编制意外风险管理方面都会比较困难。这同样制约着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的市场推广。

三、促进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产品市场推广的措施

(一)提高施工企业的保险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施工企业的保险意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和广播,从而加强对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的宣传力度,总结经验和教训,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保险氛围,增强施工企业的保险意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能以极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保障,对建筑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加快工程项目的完成时间,减少建筑企业的成本,带来相应的丰厚利润,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增强企业的保险意识,有效地调动施工企业的投保积极性。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设立工程风险管理部门,为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不仅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督,还要在施工企业发生人身意外伤亡事故后,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组织赔偿处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投保的热情,使施工人员多一份保障。

(二)加强有关部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管理

政府应该根据《建筑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管理。政府建设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一些有条件投保而不愿意投保,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建筑企业实施严格监管,依法对这些没有为施工人员办理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的建筑企业不予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从根本上规范建筑企业的投保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政府委托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开展建筑安全监督工作时不得参与保险活动中的利益分成,应该确保经费开支的公平合理。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推广是为了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建筑市场的管理,加强对建筑企业的监督,推广建筑业安全稳定的发展。

(三)培养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的专业人才

保险公司应加强自身的实力,吸引一些既懂得保险知识又懂得工程技术知识的人才到保险行业中来。工程技术专业设计多种学科并且专业性较强,工程意外伤害保险是一种技术集约和思维高智能的综合性工作。现阶段,我国许多保险公司尚且缺少即懂得保险知识又懂得工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保险公司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健全工程意外伤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机制,促进工程意外伤害保险的市场推广。

为了推进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的市场发展,我国可以建立一个建筑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协会。协会可以开设季度研讨会和年度总结会。协会的保险人可以在此分享经验,研究最新出现的建筑意外险的热点问题,共同探讨并分享心得,实现建筑意外险产品的市场创新,促进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坚.工程保险在建设施工中的应用[J].基建优化,2000(4).

海外推广范文第3篇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以下简称海推公司)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我国内地共有22家制片单位的45部影片(其中合拍影片34部)成功销往海外68个国家及地区,总成交量达185部次,实现销售收入27.59亿元。其中,海外票房销售收入24.04亿元,影片后产品收入3.55亿元,收入总数比2008年增加2.33亿元,增幅为9.22%。

总体收入持续增长

国产影片的海外销售已经保持多年的持续增长。与2008年相比,2009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制片单位新增3家,增幅为15.79%;海外市场扩大至68个国家及地区,新增7个,增幅为11.48%。

“但与国内票房收入高达45%的增幅相比,今年海外市场9%左右的增幅显得并不太引人瞩目。”海推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我国经济形势的整体回暖使得国内电影市场规模急剧扩大,票房增长迅猛;但海外电影市场仍未挣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全球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得国内电影制片单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内地市场,“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很多电影商们对他们自己的电影支出都一再消减,更不要说对来自中国的电影项目。而国内除了《赤壁(下)》《叶问》《花木兰》和《铁臂阿童木》等少数几部影片外,全年缺乏针对海外市场的强片、大片,这让国产影片的海外市场并不像我国内地市场这样火爆。”

据海推公司统计,2009年我国内地销往海外影片的总部次相比2008年有所下降。“去年的成交量多达280多部次,而今年只有180多部次。一些优秀的国产影片如《建国大业》《风声》等虽然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但受题材以及受众所限,其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周铁东向《综艺》分析说。

尽管如此,几部合拍大片如《赤壁》和《花木兰》等接连发力还是有效拉动了海外市场销售的增长,使得国产影片总体销量较2008年仍出现了9.22%的涨幅。“从我国开始明确提出‘电影走出去战略’至今,海外市场规模明显增大,国产影片的海外收入已经实现连续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即便在金融危机的糟糕情况下,这个增幅仍保持在10%左右。”周铁东向《综艺》表示。

欧洲和亚太市场增幅明显

从国产影片的海外销售区域来看,2009年的市场仍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三个传统地区。其中,有两部合拍影片销往美国,票房发行总收入为6.10亿元,占全年海外收入总额的22.11%。欧洲与亚太地区的销售收入较2008年出现明显增长:全年共有15部国产影片(其中合拍影片9部)销往欧洲,实现收入4.06亿元,占全年收入总额的14.72%;全年共有8部国产影片(其中合拍影片6部)销往日本的,收入7.61亿元,占全年收入总额的27.58%; 全年共有11部合拍影片销往韩国,收入总额为3.14亿元,占全年海外市场总收入的11.38%。

“2008年,北美市场曾一跃成为国产影片海外销售的第一大市场,但经济危机让美国电影市场遭受重创。可喜的是我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市场相当稳定,这保证了海外市场的总体增长。”周铁东说。

海外推广风生水起

“海外推广活动是实现国产影片海外销售的前提,也是海推广公司的主要业务和应尽的责任。”据周铁东介绍,2009年,海推公司与国内外相关电影单位合作,协助众多制片单位先后参加了伊朗国际电影节(1月30日-2月3日)、香港国际电影节(3月23日-26日)、戛纳国际电影节(5月13日-24日) 、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4日-16日)、北京放映(10月27日-30日)、第五届中美电影节(10月29日开始,为期一个月)以及第30届“美国电影市场”(11月4日-11日)等重大电影节中的电影市场推广活动,共有数百部次的影片在这些活动中亮相,并达成诸多销售意向。

伊朗国际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共推出包括《红棉袄》《樱桃》以及《妈妈,别哭》《你是天使》等各类不同题材的电影18部。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共组织国内43家制片公司携带90余部影片参展,其中《超强台风》在展出的第二天就与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地的片商签订了销售合同。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组织国内32家制片单位共赴戛纳参展,宣传国产影片。其中《孔子》《机器侠》和《花木兰》等影片均受到广泛关注。《机器侠》在参展期间将北美、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版权卖出;《花木兰》将英国、中东、东欧、印尼及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版权成功售出。尚未完成后期制作的《无敌乒乓兔》因为是以奥运为题材的3D动画片,也受到了不少片商的喜爱,法国著名影视公司Art’mell与该片制片人确定了合作意向;刚完成后期制作的的国产动画片《沧海桑田》与黎巴嫩Media International Pictures公司当场签定中东地区购买意向书。

海外推广范文第4篇

据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2009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参展电影交易市场的影视公司有八九十个,今年更是达到了100多家,其中,海外展商占到40%左右,并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和北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家电影机构和企业。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今年参展的两部动漫电影颇受业内关注,一部是《犹太女孩在上海》,另一部是《马兰花》。《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影片在百度上的相关搜索网页达到2240万,百度贴吧上的贴子量也有1万多个。国际上对这部影片的关注度也很高,自从5月28日召开会后,国际上关于此片的报道已达到100多篇。目前已有5个国家和地区与片方洽谈这部电影的购买事宜,这也说明现实主义题材的动漫电影很受市场欢迎。

电影版《奋斗》虽然还未开拍,一些海外片商纷纷争相预购海外版权,其在业内受关注程度可见一斑。目前已有海外片商表示有意向购买电影版《奋斗》的海外版权。海外片商和电影《奋斗》的出品方就东南亚地区版权进行洽谈,并预付了定金。此外韩国和日本公司也对电影版《奋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奋斗”的精神与现在电影的主体观众十分契合,市场潜力很大。

海外推广范文第5篇

倪 骏

中央戏剧学院

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博士

微凉的夜风中,在刚刚落成的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中影数字拍摄基地,“北京放映”在闭幕酒会中接近了尾声,作为参展影片《十七》的一员,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

“北京放映”创办于1996年,是为弘扬民族文化,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走出去工程”的指示精神,促进国产影片的对外推介工作而举办的国际性的中国电影推广活动。“北京放映”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原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独家承办,2004年和2007年先后增加了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和北京赛点文化传播中心作为联合承办方。2008年的第十二届“北京放映”,也由他们联袂倾力打造,于9月23日~2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经过多年打造,“北京放映”已成为与“巴黎放映”、“伦敦放映”等国际著名影片展映活动交相辉映的知名品牌,成为我国惟一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影片推介平台和国际买家购买中国影片的首选之地。

走过11个年头的“北京放映”一直本着务实和创新的精神,竭力为国产影片开拓海外发行市场搭建推介平台。迄今已展映国产影片421部,为数百部次的国产影片销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沟通窗口。

本届“北京放映”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奥地利、德国、英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印度、日本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来宾,其中匈牙利、土耳其、塞内加尔片商是第一次参加“北京放映”活动。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也均派选片人参加此次活动。为满足国外片商希望在“北京放映”期间选购影片的同时,结识更多中国电影人的愿望,本届“北京放映”提供了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影片展映期间,影片出品方、演职员亲临现场,与片商进行交流;部分参展影片公司组织酒会等相关活动;组委会还安排与会者参观,使外商增加对中国电影实力的了解,以创造更多合作制片的机会。

本届“北京放映”组委会本着选新片、选适合国外观众观影习惯的影片的原则,从各电影制片厂及民营制片单位选送的大量影片中,精心挑选出60部优秀影片,在“北京放映”期间公开展映。这些影片都是新近拍摄的。其中有国内票房超过一亿的“贺岁档”影片《集结号》、体现贫穷父子顽强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胡同里的阳光》、以苗族文化激发灵感而摄制的《鸟巢》、展现羌族人民生活的《尔玛的婚礼》、描绘都市爱情的《命运呼叫转移》等。这些影片都极具国际市场开发潜力。在这60部影片中,还有一些尚未公映或刚刚拍摄完的影片,也在“北京放映”期间做首映活动。这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制作精良且风格多样的影片不仅会令与会来宾大饱眼福,也会让感兴趣的中国观众一睹为快。其中约40部国产新片于活动期间在北京新东安影城放映。我们的《十七》也参与了放映活动,虽然只有小厅放映短短三场,却获得了观影者的阵阵掌声。最近《十七》可谓捷报频传,继6月陈冲获得第十一届上海电影节中国新片展映单元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最受关注女演员”奖后,9月又入选新加坡“1949年后中国经典电影展青春献礼单元”;10月入选第28届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为导演姬诚获得亚洲新人奖的提名……

其实,从第一届至第十届“北京放映”的主会场一直在中影公司院内,组委会利用中影内部的三个影厅为来宾放映影片。随着参展影片和来宾人数不断增加,活动影响不断扩大,“北京放映”已不再局限为中影公司的一个商业活动,从第十一届起,开始与北京市联合,会场转移至新世纪影城,同时将影片展映、推广文化与展示北京融为一体。今年的“北京放映”延续了这一做法,并得到不断完善。影片展映期间,组委会还举办了主题论坛,请中外专家集中就如何增加中国电影出口问题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