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伤的文章

感伤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伤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伤的文章

感伤的文章范文第1篇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法国着名科幻小说家凡纳尔笔下的三部曲之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本书主要讲的是1864年,苏格兰游船“邓肯”号的主人哥利纳帆爵士,偶然拾到了两年前因海上遇险而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发出的求救瓶。为此,他向英国政府发出请求,让他们派搜救队去寻找格兰特船长。但那时英国非常看不起苏格兰,立刻拒绝了这个请求。爵士非常生气,于是他和妻子带上船长的儿女等人,毅然绕着南纬三十七度走了一圈,寻找起船长来。最终在太平洋的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最敬佩的人是哥利纳帆爵士,他看似平凡,却实则伟大,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拼搏,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船长。他心中坚信格兰特船长的生命还尚在人间,所以一直坚持了下去,最终找到了格兰特船长,真是应了那首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感伤的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感伤风格;意境营造;人物刻画;艺术写法

[作者简介]韦晓军,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1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24―03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令无数读者为之唏嘘落泪。其中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催人泪下的语言,不仅饱含了对父亲的思念,也饱含着对人生坎坷、社会动荡的感伤之情。可见,作品除了人们熟知的朴素、直白而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之外,其艺术风格还洋溢着沉郁深情的基调,回响着感伤悲凉的和弦。

那么,作品是如何体现出独树一帜的感伤风格呢?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浓郁的气氛渲染、深挚的感情表达、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艺术手法等,为作品创造了强烈的感染力,吸引着广大读者。本文试从作品意境营造、人物刻画和艺术手法等三个方面探讨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感伤风格的形成及其独特而感人的艺术魅力。

一、特定的背景营造感伤意境

首先,《背影》的创作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景:社会动荡、家境衰败、祖母去世和父亲卸职等。这一连串的变故为作品营造了一个感伤的大环境,整个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烘托下展开描述的,它奠定了作品感伤的总基调。

其次,《背影》还营造了一个特定的感伤场景:车站送别。朱自清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特定的离别场景,把离别的愁绪凝固成一幅父子车站离别图:冬天的月台,冰冷的铁道,送别的父亲,买来的橘子。儿子的泪水……这些图景勾画了父子离别的场面,抒发了父子别离的感伤之情。离别的场景加上感伤的别情,感伤意境油然而生。

人生失意、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主题。《背影》凸现了亲人的永别、父子的暂别,并巧妙地将大环境与小场景相结合,把人生失意与离愁别绪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阴郁的背景、环境与作者的感伤之情相融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感伤意境。通过意境的营造,使感情与读者相沟通,令读者从中窥见动荡社会中人们生活的黯淡境况,从作品的离别画面中感受到离愁别绪、感伤之情。作品的这种感伤色彩,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既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也造成了扣人心弦的感伤艺术效果。

最后,作品还善于运用色彩营造感伤氛围。色彩具有象征作用,它能暗示某种有形的事物或无形的情感意绪。因此,色调的明晦或冷暖,注入了作者的意念,就有了感情差异,而冷色调往往引发的感官感受和情绪律动是感伤、压抑与惨淡。作品以冬天作为大环境,万物凋零,寒风凛冽,给人萧瑟、凄凉之感。接着,作品以车站作为小环境,灰色的站台,黑色的铁道,整个画面呈现的是灰暗沉郁的冷色。此外,文中不乏穿插描绘服饰色彩的词语,如父亲给“我”订做“紫毛大衣”,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种又黑又青的色调给人以忧郁、压抑和悲哀的视觉效果,它和整个作品感伤的气氛以及作者的“泪水”合成一气,点染出悲戚的氛围,传达着作者家庭遭到的变故、对当时世态的灰冷的悲叹之情,使读者产生了感伤的共鸣。

二、感人的真实营造感伤人物

如果说,意境的营造是感伤风格外在烘托的话,那么,感人的真情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则是作品核心的凸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背影》中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挚的情感,李广田先生曾评价《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作品中对父爱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对父亲最后的思念,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没有任何斧凿的痕迹,自然而然地打动了读者。此外,朱自清也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可见,这平实而朴素的创作动机,正是作品能够成功地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打动读者的有力见证。

其次,作品独辟蹊径,选取了并不常见的父子之情作为独特的写作题材,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感伤的父亲形象。作品摒弃浓墨重彩,力求真实、自然地再现父亲那慈爱、内敛而细腻的性格特点。如作品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只有寥寥数语,简洁朴拙,但生动传神: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简单的话语,充分体现了父亲承受家庭重负、宽慰儿子以及倔强的性格特点。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十分简单、平实,感彩并不强烈,但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却分明包含着对社会动荡的怅惘;对人生的无奈;对儿子的关爱、担心;对分别的不舍等复杂的感情,真实地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慈爱、内敛而细腻。读者从中感受到作品感伤的韵味,也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背影》还巧妙地抓住了人物形象一个特征性的“背影”,运用素淡的笔墨、白描的手法以及感人的细节描写,侧重勾勒了父亲在特定环境、特定场合下,也是“我”在凄凉惨淡境况下看到的父亲的背影: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

“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 下,再抱起橘子走。”

“探”、“穿”、“爬”、“攀”、“缩”、“倾”这一连串体现出行动艰难的动词及“蹒跚”、“慢慢”、“肥胖”等描绘父亲外型和动作状态的形容词,加以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蕴涵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一腔爱子之情。这个背影真实、含蓄、感伤,描画出一段打动了读者的“伤心”;对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了强烈的烘托、渲染的作用;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经久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散文贵在真实,真实使散文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朱自清散文感伤风格的形成及产生如此扣人心弦的力量,与他的至诚和真挚密不可分。他笔下展示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描绘的是真实、可信的人物;抒写的是真实、感伤的情感,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

三、手法的运用营造感伤效应

作品还调动、运用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形成了沉郁的笔调风格,作为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巧妙地体现了作品的感伤效应。

1.重复

重复指文本中某些东西不止一次地反复呈现,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修辞手段。如语词重复、事件重复和结构重复等。重复手法的运用,能造成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使被重复的东西显得格外突出或具有特别的意义。

《背影》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方法,描述了父亲对“我”多次的托付和叮嘱。第一次,父亲已托付茶房送行但又不放心,踌躇再三,决定还是自己送行;第二次,父亲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第三次,父亲要去给我买橘子,叮嘱“我”“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第四次,叮嘱“我”“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又回头叮嘱我进站。作品不厌其烦地运用了重复的叙述,衬托父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

文中还多次重复了“我”流泪,如:我回到徐州看到父亲、院子,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父亲那么艰难地攀爬月台买橘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最后,当我读到父亲的来信,“我”再次流下了眼泪。这些泪不仅来自感动、内疚,也来自思念。

此外,《背影》表现的父子之情,灰暗凄凉的人情世态,这种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感情也胶结于反复出现的“背影”之上。篇首点出“背影”;篇中几处提到“背影”;收尾又以“背影”作结。首尾呼应,重复出现的“背影”既深化了主题,又造成了感情上的跌宕回环、荡气回肠和情深意长,为作品的感伤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调。

事实上,作品中使用的重复法在客观上已造成了特别的意义。它包含了深刻的意蕴,饱含父亲生计艰难的苦涩及作者对父爱的逐渐理解。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伤之情,在作品中起到了突出和增强感伤情感效果的作用。

2.对比

(1)情感对比。作品中通过“我”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对比,形成反差,加强了感伤效应。如:“我”开始觉得父亲没有必要送行,因为感到完全有能力独立行事,父亲之举纯属多余;当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有失自己的面子;父亲叮嘱茶房照应“我”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觉得父亲多此一举。然而,父亲买橘子的细节,让作者的泪流了下来,“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怕父亲看见,是怕父亲伤心,说明“我”压抑自己而体谅父亲;怕别人看见,说明“我”强烈的自尊,告诉自己不应像小孩子一样脆弱。当作者接到父亲来信,读罢泪下时,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作品通过前后对比,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刻画得十分真实、生动和淋漓尽致,更突出了作者离别后思念父亲的感伤情怀。

(2)色彩对比。《背影》的整体色彩基调是灰暗的,这和当时朱自清祖母去世后悲凉的家境、心境是相应的。然而在这灰暗、阴冷的画面中,却出现了暖色,这就是父亲抱回来的“朱红”的桔子。作品的色调从暗淡的青黑色转变为明亮的朱红色,正如电影镜头的切换,通过先后对比的画面,一方面给读者的视觉以调节;另一方面通过色彩的前后变化,使读者既通过“背影”看到了父亲饱经忧患、穷苦潦倒的生活景况,更通过父亲胸前抱着的“橘子”看到了父亲那份炽热的父爱。朱自清刻意运用不同色彩来点缀构图,通过橘子“朱红”暖色调的点染,把橘子当作一种象征体,象征父亲对“我”火一样的父子之爱,象征着一种希望、一种温暖的爱的情感,但在这“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离别场景下,反衬出父子俩当时凄清的心情与社会的黑暗。作品最终回荡在读者心中的是更感伤、更深沉的情绪。可见,朱自清先生的文字驾驭能力之高超,他善于通过色彩对比的反差,于文中尽传其意,感人至深。

感伤的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伤 美 离别 《西厢记》 《雨霖铃》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文学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写照,它反映社会、关注人生,又反过来予人以积极的精神体验,即美感。凡诗词曲赋都具有美感,而感伤情绪的诗词更具美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感伤诗词多具有悲剧的意味和色彩,而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旨在肯定美好的事物和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至于获得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感伤诗词,它在美感的高峰体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正如叶朗在《胸中之竹――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给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居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情。”而在千万种可构成伤感因素中,离别可谓最为伤心,最具感伤美的因子,由离别到相思再到团圆,不管是时间距离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空间距离的合适,一定的心理距离的影响,确实能使距离产生爱,由爱增添美,因为有距离才更珍惜爱,加强了爱就会更美,要离别才更珍惜团聚,关注团聚则更舍不得分离,舍不得分离,又加强了爱,更增加了美。我在这就不过多阐释距离产生美这个美学命题,而是将目光投射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离别佳作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秋暮怀秋”一折与柳永的《雨霖铃》,从中抽取令人感伤的离别之美。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蓝天白云,枯萎黄花,南飞大雁,火红枫叶,在凄紧的西风中融为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为离别之苦痛造势。圣叹一评“绝妙好辞”,我称当得堪得。词人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首曲子虽未点“愁”字,却溢满了离人心上秋,这像极了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堪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亦是这满目伤秋,亦是这苦痛离别,也在长亭,亦于黄昏,一样的凄凉冷寂,更一样的不舍依依。两处的景物都渲染一种悲凉哀愁的气氛,更添悲情。

这悲景已是伤人,不曾想,正当“无绪”,“留恋”之际,“兰舟催发”,这精确的兰舟瞬间化作了无情之物,令人怨之,恨之;西厢这头,老夫人却道:“红娘,分付辆起车儿,请张生上马,我和小姐回去。”这世故老人,给予这新欢俩口再道几句珍重,又当如何?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像极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都因别离时,相视泪盈盈,千言万语皆多余,只恨这般苦别离。离别时的泪,最是伤人,更是醉人。怪不得实甫醉了霜林,更安排了莺莺与红娘咸敬了张生一盏“苦”酒,别道只有张生“苦”,莺莺亦是“苦”,“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酒与泪早已不得分辨,还未离去却害了相思之疾,苦哉,苦哉。当然,柳永话别时,亦提到了“酒”,“都门帐饮”,看似有备而来,但相饮之时,那泪和着酒,那酒伴着泪,也是苦的吧!在这,吾不得不感叹,似乎这“酒”离不开这别,别不开那离啊!

再顾崔张别,“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不觉令人联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前为张生引马而去,青山来“隔”,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也添了一层噱咙,通通都在使坏。行者看似无情,送者心如刀绞,莺莺此时定恨死这般无情物,不予方便送张生,“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那渐行的马车,在夕阳古道禾黍秋风中回荡,好不凄凉。柳永呢,因行水路,引舟而去,这一去烟波浩淼,千里涌迭,楚天暮霭沉沉,送的人心碎,泪迷了双眼,行的人苦想这一路的寂寞,一路的相思。

感伤的文章范文第4篇

2、太耀眼的城市不适合看星星,就像你的心不适合谈安定。

3、惆怅换来的不是感伤的天赋,而是逐步迈进感伤无限深渊中的一条不归路。

4、我连你爱别人我都能接受,你说我有多爱你。

5、念旧的人总是最容易受伤,喜欢拿余生来等一句别来无恙。

6、一句对不起,我就这样拥有故事,失去了你。

7、我现在一点苦也不想吃,一滴泪也不想流,谁让我难过,我就离开谁。

8、我会记得你的名字,虽然我们没有故事。

9、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感伤的文章范文第5篇

1、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2、《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阿来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大学

阿来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