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幸福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采取哪种培养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适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面对教育改革的巨大压力,旧体制的改革不是必须走向非定向,而是必须走向未来。在新的历史要求中,对旧体制进行改造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用教师专业化的理念规范师范教育,确立发展性的教师教育概念,树立面向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指导思想,沟通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改革师范教育体制中阻碍发展的终结式培养模式,将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
一、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面临挑战
传统的师范教育体制中最需要改革的是它的终结式培养模式,深刻认识这一特征,是改革的前提。终结式是与发展性对应的一个概念,终结式的师范教育是指师范教育在体制上和内容上,均没有向实践延伸,它沿袭着传统教育的一次性特征,忽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忽视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终结式师范教育的这些特征是定向型师范教育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这一现状日益暴露出它的不适应。
首先,从体制上看,传统的师范教育是一种终结式的教育,它将教师的培养局限在职前阶段,与教师的职后培训和发展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这对教师的职业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个体教师的职业成长,包括职前准备教育和职后发展两部分,二者间的良性关系是教师职业成熟的保证。在传统师范教育体制中,师范教育是就职前的准备性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与它衔接的是为在职教师提供非学历教育的地方教育学院、教师进修校、部分师范院校。他们为在职教师提供非学历教育,同时提供部分学历补偿教育。然而,在我国相当部分省区,由于中小学教师中不达国家学历标准的人数较多,他们往往将这些教育机构提供的部分学历教育作为学历达标的主要手段,这就加大了教育学院补偿学历教育的负担,形成了长期以来教师继续教育中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的传统,一定程度上使教育学院等机构成为为在职教师提供学历补偿教育的场所,冲淡了这些机构的正常功能。
由于学历教育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非学历教育之间缺乏自觉的联系,师范院校提供的预备教育与教师的职后发展没有统合,形成了师范教育的终结性特征。许多教师在师范院校接受的教育,往往成为他从教生涯中受到的唯一教育,成为教育的终结,这就将未来教师的培养与在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割裂开来,将师范教育仅仅作为一种知识储备,作为投入实践之前的一种预备,忽视了教师的职业技能、职业品质等在教学实践中发展的专业化特征,割断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联系,抹杀了教师职业成长中职前与职后前后承继的阶段性特点,严重影响着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
这种重视预备性教育,忽视职业发展需求;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的传统,有悖于当前教师专业化的世界潮流,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影响着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次,从教育内容上看,传统的师范教育理论脱离实际,严重阻碍着教师队伍的成长。内容上的理论脱离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脱离理论研究的实际。师范教育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反映教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未来教师不能给予很好的指导,这种情况在我国相当部分地区的师范院校、地方教育学院的职前与职后的教师教育中都存在,这主要是对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关注不够,对最新研究成果的采用不够,表现为理论上的落后。二是脱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脱离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由于对中小学教育实践和中小学生的发展缺乏调查研究,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长期以来偏重理论学习,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理论学习不能转化为教育实践行动,师范教育的价值体现不足。这既表现为新教师入门适应期长,在师范院校所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实际行动,又表现为,在职教师的培训不能针对实际问题,突出理论学科的培训,在职教师更多地关注考试的合格和学历的最后获得,而不是在学习中求发展。所以在逐年壮大的教师培训队伍中,真正去进行教育改革的教师却寥寥无几,有人形象地描述这种教育现象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
二、构建发展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终结式的师范教育,是将教师培养局限在职前阶段,局限于学历教育,对教师的职后培训和职业发展重视不够。发展性的教师教育,是本着教师专业化的理念,面向基础教育,以教师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整合职前与职后教育于一体,是用一种发展的理念重新构建师范教育,它对传统的师范教育的突破,在于对它的终结式培养模式的“终结”。传统的师范教育,只有在发展性的教师教育理念的规范下,才能突破终结性的束缚,由静态走向动态。
首先,强化教师在职教育,构建发展性的教师教育模式。在原有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中渗透教师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重视教师的实践需求,并通过这种需求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统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强化教师的在职教育,是实现这一系列改革的首要条件。教师的在职教育是一种非学历教育,它对制度化教育的依赖性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打破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的束缚,建立定向与非定向,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制,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这是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是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增加在职教师培训力度的改革,最近几年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教育学院的改组。教育学院的改组,更多的是将教育学院并入师范院校,或者是融进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或者是组建独立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是以挂靠在师范大学的师资培训中心的方式存在,各省区只保留了师资力量雄厚、物质条件优良的一两所教育学院。改组后的多种形式的在职教育,教育力量相对集中,并与师范院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这些都是加强教师在职教育、突破制度化束缚的举措。其中,成人教育学院和师资培训中心的独立建制,以及他们提供的大量的非学历教育,是非制度化教育的尝试,是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当然,这方面的改革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的新形式、新问题需要研究和实验。再者,师范院校的学生走向中小学,在实践中学习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的模式还有待开发与研究。
其次,以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依托,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变终结性的预备教育为发展性的教师教育。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曾经是师范教育的进步,然而,局限于职前教育的传统,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的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提高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日益暴露出它的不适应。发展性的教师教育是针对终结式师范教育提出来的,它强调用教师教育的大概念代替传统的师范教育概念,用发展的模式代替终结式的模式,突出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从我国目前师范教育的现实来看,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将是这一改革的核心,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又是实现这一核心的关键。
沟通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是教师职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它需要以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依托,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从职前转向整个过程,这就要求师范教育改革,一方面要面向基础教育,借鉴基础教育研究的成果,或者从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充实自己的教育内容,突破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在服务基础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这就要求在高校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将教师的职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使教师教育从职前延伸到职后。鼓励和帮助中小学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强化师范院校在研究中求发展的意识,是贯彻这一思想的尝试,它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师范教育的改革指明了与基础教育研究共同发展的方向,也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真正沟通提供了个案。
发展性教师教育正是以基础教育为连接,将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统合起来,通过追求教师职业的不断成熟,实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教育目标。
三、发展性教师教育的改革原则
发展性的教师教育是改革师范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不局限于定向型或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对我国当前大多数地区的师范院校来说,确立发展性教师教育原则,是在现有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中,用教师教育的理念规范师范教育,而不是取代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建立全新的体制。这就需要立足于现实,以现实为基础构建改革原则。
首先,发展性教师教育要确立立足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原则。发展性教师教育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基础,是传统的定向型师范教育在理念上的扩展。谋求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研究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就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出发点,它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的内容。在对中小学生需求的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师教育划分为通识化教育、学科教育、发展性专业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养成五个维度。其中,道德教育又可分解为两个方面,即普通的道德教育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人格养成侧重于教师专业人格的养成。发展性专业教育是从基础教育的需求出发,将传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在师范教育中渗透职前与职后一贯制的教师教育理念,来改革传统体制中不适应的部分。教师教育的这些基本内容,是促进中小学生发展的保障,也是教师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手段。发展性教师教育关注的核心是教育实践中教师职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需求之上,它是以基础教育实践为基础,以中小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来构建自己的教育内容与过程。如果说服务于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最高目标,那么立足于基础教育也就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一目标和手段不仅是沟通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统合职前预备性教育和职后发展性教育的中介。
发展性专业教育虽然仍侧重于职前的预备教育,但它增加了教育实践的比重,并以此为契机,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联系起来,在理念上将教师培训从职前准备延伸到职后发展,也就是将教师的职前培训与职后发展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形式结合起来,它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的终结性特征,为教师的职业成长奠定了前后一贯的基础。立足于基础教育和服务于基础教育,使教师教育区别于传统的师范教育,现实中鲜活的基础教育实践,拓宽了传统师范教育的视野,改变了传统师范教育的静态模式,是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其次,发展性教师教育,应该确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教师职业的发展性,终身教育的原则突出教师职业的连续性。这两个原则是上述原则的体现,是改革传统师范教育的具体要求。要贯彻这两个基本原则,应着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探索职前教育中加大实践锻炼力度的模式。这方面的改革可以说是仁者见仁,师范教育发展史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模式,在这些历史性的实验改革中,美国@A年代以来的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它强调培养教师的大学与中小学建立稳定的联系,在教学实习中,谋求高校的理论研究与中小学的实际发展的统一。这种做法与传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实习生的教学指导与评估。实习生在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一方面检验自己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锻炼和提高实际能力。大学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师范教育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理论教学提供依据。中小学教师在与大学教师的共同指导中,也可以得到理论上的指导与提高。可见,师范教育中实践环节的加强,将职前的预备性教育和教师职业中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不仅为实习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突破了传统师范教育终结性的特点,为未来教师的职业发展确立了较高的起点,同时它还激活了师范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联接,从根本上把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关键词:人格认知;人格升华;人格示范
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教育过程中应当承担起一种道德责任,就是人格示范。人格是指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环境和面对的物质条件相互作用并通过长期的心性修持形成的一种独特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的形象特征。高校辅导员面对自己的职务要求,只有认真履行职责,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格示范的重要意义,才能发挥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应有作用。
1 高校辅导员要勤于人格认知
人格认知是指将人格通过主体感觉器官直接进行反应与感知,是主体认识活动、思维活动的集合、理解和管控。高校辅导员勤于人格认知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人格认知本身就是学习人格知识的活动,本质上就是对人格知识信息的加工活动和执行控制活动。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凡是要履行职务就必须有一个符合角色定位和角色要求的政治条件、思想条件、能力条件、道德条件的基本素质问题。首先,要通过勤奋学习和刻苦磨练使自身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其次,通过依靠和运用这些过硬的基本素质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促进教育功能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高校辅导员勤于人格认知还可以加深和扩大对人格问题的理解与感悟,分辨出什么是高尚人格,怎样确立高尚人格,从而由浅入深地认识理解与把握人格的本质、人格的特征、人格的功能、人格的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人格的力量就会发挥作用,工作的有效性就会大幅度提高,才能够逐步融入大学生群体之中,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政治向导,思想益友,道德楷模。
2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人格升华
人格升华是指人格形态由低级境界向高级境界提升的变化过程,是个体内部能量与反能量的相互作用,是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求同和移植,人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相互作用,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对立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联系,由此所导致主体人格形态的文明状态。高校辅导员善于人格升华,就可以在人格升华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始终运行在文明状态之中,给大学生树立高尚人格形象,在教育大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威望、号召力和影响力。高校辅导员虽然身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前沿,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有直接联系,但是不管这种状况如何演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作为其基本的工作职能而存在。立人先立德,立德的最高境界是建立高尚人格。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标,这也就决定了大学专业教育与人格教育必须统一于一个相同步的教育过程之中,将大学生的专业培养和人格培养融为一体。高校辅导员善于人格升华,并在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格升华,就可以确保自己的人格境界不断提升,就会脱离低级趣味,这既是社会主义大学基本职能的要求,又是社会发展变革的要求。
3 高校辅导员要勇于人格示范
人格示范是指将高尚的人格形象展献出来作为楷模或者范例标准的形式与方式。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要求是党和国家确定的,是党和国家在高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有力的具有特殊职能的专门力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条件,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是一个现代人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知识需求的变化,知识服务正在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通过对高职院校要实现创新和自身优势等方面的阐述,来多方讲述提高高职学院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资力量、图书馆和实验设备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三大支柱。现代高等院校的各种教学和科研活动,更是处处依赖于图书馆。图书馆工作的状况,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无不起着制约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用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刚刚起步,只有当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总体被社会认可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会真正被社会所承认。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高职学院图书馆的自身优势
高职学院图书馆有其他系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高职学院图书馆作为学校知识信息的服务部门,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其基本职能是对知识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管理并提供利用。其次,在网络时代,院校图书馆可以借助社会公共网络设施,遵循公共网络通讯协议,使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进入图书馆网络系统而享受到快捷和完善的图书馆服务。同时,图书馆通过不断提高和改善信息处理能力,使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再次,高职学院图书馆应用现代化技术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图书馆。凭借这些优势,高职学院图书馆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着充足的知识和信息,发挥着其他信息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几点措施
1.做好文献信息保障工作,重视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
高职院校以教学为中心,学生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而非研究型。辅导读者准确快速地查阅网上信息,有效地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新使命,要更新观念,更新文检课的教学内容,将先进的信息检索理论,检索策略、检索系统、检索方法引入文检课,还要按专题对师生进行网络信息查询培训,做好“网络导航”工作。采编部门要加强读者需求调研,尽量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文献,重点考虑各专业用书外,不能忽视人文方面的文献资料,还要逐步加大电子文献收藏量和购买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权,也可开辟新书短期借阅,加快图书文献周转。必须改变重藏轻用的观念,做到书尽其用。
2.进行文献检索及利用的教育和积极开展导读工作
通过开设文献检索及利用课程,培养大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资料的检索手段,教会他们如何根据自己所需知识,进行检索,获取利用图书文献,培养学生进行文献利用及对信息的吸收、选择和综合的能力,使图书馆物尽所用,极大地促进和满足大学生利用书籍、吸取知识的欲望,充分挖掘图书馆的价值。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导读工作。图书馆文献导读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积极主动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导读工作,通过工作提高大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可以获取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特点,向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读书情趣和阅读倾向。
3.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参与图书馆服务
加强书刊流通和文献情报传递环节,改善服务条件和服务态度,创造良好、舒适、和谐的借阅环境。办好宣传橱窗和图书馆主页,及时报导和推荐新书,营造积极、浓郁的学习氛围。通过美化馆内外环境,吸引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行为;通过开展主动的读者服务活动和规范管理,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吸引更多读者到图书馆来度过其课外时间。图书馆可指派馆员指导“读者协会”开展工作,“读者协会”应成为图书馆联系学生的桥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和潜在需求,获得改进图书馆工作的合理化建议。读者活动、书展书评、等都需要学生参与,安排勤工俭学的学生值班、参与编目活动也是很好的举措。这样做会使图书馆工作更有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协助、参与图书馆工作:让他们协助书刊的整理、借阅和修补;宣传图书借阅规则;维护开架书库借阅秩序;打扫卫生等等。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发挥参加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向周围同学宣传关于利用图书馆的知识,推荐出借率高、内容好的优秀图书;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大学生们的劳动观念,满足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
4.优化馆藏,正确处理藏与用,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馆藏模式
在特色馆藏形成的过程中,既要强调馆藏结构的静态特色,又要注意馆藏体系的动态特色,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收藏方向,科学定位决定了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和规模。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结构以素质教育和技能性用书为重点,过深理论文献不宜收藏。文献收藏只追求本校重点专业且学生较多专业的特色,突出馆藏文献的实用性。从馆藏级别看,主要收藏文献水平为大学级或略低于大学级层次。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集文献,把握学校专业开设情况,对于新开专业,及时采购专业所需文献。
5.提高馆员素质、树立良好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一支合格的队伍,是办好图书馆、发挥图书馆作用的决定性条件。现代化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学历层次低、科技文化素质差的现状,要采用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或进修学习。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把读者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二是业务素质要过硬,除熟悉、精通传统服务的业务外,还要能掌握电脑操作、网络技术、数字处理等现代技术;同时具有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的能力。三是至少熟悉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馆员要以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以及严格的规章制度,树立良好形象,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教育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转贴于
三、高职学院图书馆要实现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正由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化图书馆转变。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创新。
1.服务要创新
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工作中摆脱以往那种被动接受读者咨询的模式,积极主动开展现代化的参考咨询服务。在图书馆外部信息环境和内部业务机制的变化中,要在服务理念和服务工作方式上要有所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只有创新服务机制,并在激励和竞争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内容要创新
在服务内容上要从传统的被动的服务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发展。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功能的同时,向开放式分工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要充分利用馆际互借、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获取来扩大馆藏信息。
3.管理要创新
面对图书情报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要研究在新形势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既要考虑网络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加快数字化特色馆藏建设,形成特色。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专职管理者为主,有读者参与专、兼职结合的图书情报管理队伍。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在保留原有管理方式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4.目标要创新
现代高职学院图书馆要明确准备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图书馆一直崇尚并恪守阮冈纳赞的“每本书有其读者,每个读者有其书”的服务理念,在此基础上还应体现服务的针对性和深入性,这意味着图书馆要做到尽量完美,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好的时机,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5.角色要创新
变图书馆员为“知识导航员”,其职责就是帮助人们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并与信息取得连接,同时加强二、三次文献以及馆藏的网络专题数据库建设等创新性知识产品的生产,放在对知识进行系统加工和创新,为读者提供新的知识产品。
四、高职学院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理念
随着知识需求的变化,知识服务正在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按所依赖和采用的技术,目前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个性化推送服务或个性化定制服务,利用信息推拉技术,向读者提供定制的WEB页面、信息栏目,实施查询服务;或基于电子邮件的信息推送,根据读者的定制提供相应的信息栏目。二是个性化推荐服务,不但根据读者的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而且还能通过对读者专业特征、研究兴趣的智能分析而主动向读者推荐其可能需要的信息;三是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即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提取、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向读者提供能够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员工和读者抛开一切界限,平等地交流与沟通,从中了解读者的需求,为我们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提供保障,提高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是我们进一步营造高职学院图书馆文化氛围的必由之路。从而达到在共同努力工作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种良性的满意循环,打造出良好的高职学院图书馆形象。我们坚信“能够共享的知识才能有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文广,张彩玲.高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刘海萍.试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05,(7).
[3]孟雪梅,王友翠,孙扬民.图书馆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宏观调控[J].现代情报,2001,(5).
[4]白海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2,(2).
浙江省土地管理局:
你局1990年7月10日《关于如何理解分割转让形式的请示》收悉。经研究认为,《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所指的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为非整宗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行为,即将受让的一宗地分为二宗或二宗以上后,再行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它包括了你局来函中所理解的两种形式。
附件:浙江省土地管理局关于如何理解分割转让形式的请示
国家土地管理局:
我局与有关部门在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管理职能分工中,对分割转让的几种形式认识不一致。我们认为,分割转让至少有两种形式:一是某幢建筑物分别转让给多个使用者,从而也可能使该建筑物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二是进行大面积开发的土地使用者在开发后,将其使用权再分割转让给其他多个使用者。而且,所有形式的土地使用权的分割转让都须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以上理解当否,请予批复。
【关键词】 食管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28-01
因食管癌手术创伤大,对机体损伤严重,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大,且病人年龄偏大,免疫力相对低下,术后恢复慢。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了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护理意识,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治愈率,也大大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0月在我科开胸手术的食管癌病人180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42例;文盲及小学水平96人,中学及高中水平54人,大学水平30人;年龄:43岁~78岁,平均56.2岁。年龄、性别、术式、麻醉方式、健康状况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180例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按胸外科一般护理常规随机口头讲解+文字材料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自入院起在实施上述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图表演示+行为模拟训练和计算机辅导教学,根据病人的年龄,文化水平,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及对疾病不同阶段的认知程度进行针对性,适时动态的连续的健康教育指导,并及时评价,对病人反馈的问题及急待解决的问题再给予重点讲述指导,直到病人理解掌握。
2 术前健康教育
2.1 入院宣教:病人入院后,护士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并向病人和家属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病区环境设施,陪护制度,探视制度,就餐制度,病区安全管理及入院须知。使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带来的紧张不安。向病人介绍同室病友,鼓励相互交流,帮助支持,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取得病人主动配合。介绍各项检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以免病人对某些措施感到惊恐不安和担忧。
2.2 心理护理: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健康教育的前提。全体医护人员要行为规范,热情大方,亲切友善。通过语言交流,赢的病人信任,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并提供相关信息和压力的应对策略和技巧,正确引导帮助病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做激励性安慰和解释,强调治疗的希望并充分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术者的技术能力,以往手术成功率等并请手术康复者现身说法,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目标,降低心理应急反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3 呼吸道准备:力劝病人戒烟。因吸烟可促使气管炎症,使术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影响肺扩张。停止吸烟48小时可降低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从而改善氧供;停止吸烟2周可以改善分泌物的消除能力[1]。通过图表,模拟示范及电脑动态演示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等肺功能训练。深呼吸有利用肺部分泌物排出,以及改善静脉血流回心,增加呼吸肌力和控制短促呼吸,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从而防止肺泡塌陷,获得最大通气量[2]。咳嗽训练能将支气管因痰液阻塞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肺不张和感染的发生。动态电脑视图说明开胸术后肺变化过程及发生肺不张的危害。使病人深刻掌握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的方法,有利于术后排痰,肺复张和控制感染。
3 术后健康教育
3.1 心理护理:病人对手术结果不能确定,且术后留置多种管导,活动受限,产生恐惧,焦虑,忧郁等心理。待病人全麻清醒后,责任护士应主动介绍手术效果,说明手术已顺利完成,并告知病人术后事宜。术后各种操作要稳、准、语言恰当,增强信任感和安全感。并通过主动参与生活护理,建立独立的心理状态,使病人从濒临末日的自卑,抑郁,绝望状态中找到自尊,自立,独立的社会人的感觉。
3.2 呼吸道管理: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同时鼓励病人早期活动,及早的床上活动,可使淤积在支气管的痰栓松动并可增加肺通气,利用分泌物排出,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食管癌术后病人最大的痛苦感受就是排痰,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确保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也是促使肺扩张,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3],雾化吸入3-4次/日:因雾化的微小颗粒可达到细支气管和肺泡,有消炎、稀释痰液、活跃纤毛运动的作用。但任何药物都不能替代积极的排痰。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无异味,注意开窗通风空气消毒。
3.3 活动与锻炼:鼓励病人早期活动,有利于肺膨胀,预防腹胀减轻吻合口张力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同时有利于预防压疮和健康恢复。术后当日进行下肢被动按摩和主动活动,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术后3日生命体征平稳应鼓励下地活动,床旁站立移步,但不易下蹲解便,以免性低血压。
4 结果
试验组呼吸道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胸管拔管时间早,住院时间短。
5 讨论
根据调查,绝大部分病人希望医务人员提供健康帮助,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因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不同而异[4],而通过实施规范的个性化健康教育,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了不同层面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满足了病人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能够使病人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大大提高了病人术后配合行为。规范的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训练是改善病人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5]。适时地进行阶段性强化健康教育,效果更佳:如术前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咳嗽等肺功能训练,术后再次强化,讲解示范只有通过有效地咳嗽咳痰才能使术中被压瘪的肺脏膨胀,有利于胸腔引流,减少肺炎,肺不张,以避免支气管镜吸痰带来的痛苦,以及连带的额外经济负担和延长住院时间,病人及家属均能主动配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病人心理社会负担;缩短了带管和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避免了医疗纠纷,和谐了医患关系。这充分说明了健康宣教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护理工作的地位,由此使得.我们护理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必要,有责任对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更广更深。使更多病人受益,同时也有利于护士业务素质的提高,护士的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实现了医患共赢。
参考文献
[1] 张翠红:老年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6)706-707
[2] 王丽华,崔素雯:危重病护理学-北京:人们军医出版社1990132-151
[3] 赵林红:肺切除患者呼吸道管理的分段式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杂志:2006-225(11)
[4] 邱卫黎,林昆等:食管癌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肿瘤2006-15(1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