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孙子兵法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孙子兵法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孙子兵法翻译

孙子兵法翻译范文第1篇

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有着“兵圣”之称的孙武。孙武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在后来的军事领域被广泛的推广应用,而目前这本兵书更是被翻译成各种各样的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2、《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3、《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4、《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来源:文章屋网 )

孙子兵法翻译范文第2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是祖宗先贤攻城略地、出奇制胜的法宝。这一智慧结晶也早已引起国内外人士,特别是日本及欧美人士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人们将它广泛运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经营、外交谋略、现代战争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取得了显著的实效。然把该兵法的精髓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颇为少见,笔者认为“商场如战场”,课堂亦“战场”,如若能把该兵法创造性地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让其成为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奇谋方略”,这不但为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实施方略打开了一条很好的思路,而且此举也不失为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继承和弘扬。

《孙子兵法·军争》上说:“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意为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在教授《木兰诗》一文释题之时,笔者紧扣题眼这一个“诗”字问学生:这诗是我们以前常见的那种绝句、律诗吗?(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北朝民歌)离现今有一千多年了。既然是民歌就说明它是能唱出来的?你能唱吗?(不能)那想不想听听是怎样唱的?(很想)笔者不直接把结论抛给学生,而是通过迂回战术,步步紧逼,唤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乐学情绪。笔者认为这对学习相对枯燥的文言文而言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有兴趣才有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当然这一气氛的成功营造得归功于兵法中“迂直”这一战术的合理运用。在上课伊始让学生听一听《木兰诗》的民歌唱法也是造势之举,兵法有言“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是说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这里的造势也就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去强制学生怎样怎样,而是通过营造氛围,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心思从课外笼络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通过听唱感知也为下一个朗读环节作好铺垫。

《孙子兵法·谋攻》上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领导者要充分放权,不要对被领导者不放心,要敢于放手。这一思想运用于语文教学就是:敢于让学生自主发展——学生能讲的就免开尊口,学生能做的就不代劳,教师没有必要指手画脚,更不必横加干涉。斯宾塞曾经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所以,应该相信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干好自己的事。在组织翻译课文时,笔者不是逐句逐字报译让学生记下来,而是让同学们根据课下合作完成,如在翻译过程中有什么疑惑或发现再提交全班讨论,这样省时高效,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这其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这一组关系,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会出现什么问题。《九变》中讲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教师不能大意于学生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来,备课时要兼备学生那一头,把课备细、备深,以不变来应万变,否则难堪的只会是教师自己。

《孙子兵法·始计》上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先迷惑欺骗敌人,诱敌为我所用,并最终战胜敌人,这是用于军事目的的一种策略。教学中,教师也可在表达、演示时有意出现漏洞、错误等,“能而示之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纠正错误,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的品格。这种手段,能高效刺激主体心理,引发学生高程度、大范围地认知冲突,符合人的逆反心理规律。如《木兰诗》教学中为讲清互文这一知识点,笔者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请问同学们该如何翻译?然后笔者在学生思考之际,再虚晃一枪给出字面翻译“将军们经过一百次的战斗都死了,壮士们经过十年的征战都回来了”,这一译文明显不符合日常逻辑,学生一听也就纷纷质疑,否定了笔者的翻译。至此,笔者将计就计,让同学们合作讨论该如何翻译才恰当。通过交流,同学们给出了一个较为恰切的译文:“将军和壮士们经过十年的征战有的牺牲了,有的胜利回来了”。从摸索翻译中学生也归纳出这样一个特点:对于这种句子,得把前后两句合起来、相互补充着翻译。到此笔者顺势利导,水到渠成地告诉学生们这就叫“互文”,文中还有几处这样的句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到全文中去搜索,反应快一点的学生很快找到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句子。通过相互启发他们也明白了对待这些句子不能孤立解释,在译文中体会了什么叫互文,而不仅仅是记住互文这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且通过语句也初步感知了北朝民歌的叙事特点,领略了它的复沓、排比等语言表达效果。在文言文教学中,兵法所述的这种方式方便可行,运用直观。教师可在提问中主观杜撰,来个“无中生有”,也可在辨析中故作正经,来点幽默,更可出示错误屡现令人捧腹的原文译释……这常常能带来空前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教师出奇制胜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所谓:假痴不癫装“糊涂”,有意示错反难错。

《孙子兵法》中讲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悬权而动”,也就是说不可墨守成规,应根据形式随机应变,通权达变。这也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灵活转变教学策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敢于大胆取舍原先备的死的教案,不要被框子束缚住。在《木兰诗》教学中,笔者请同学们举手示意有没有会背的,原本打算让几位同学一人背一段的,结果只有两位女生很胆怯地举了一下手,如果笔者再让她们站起来背的话,背的肯定不顺畅,并且下面的课堂教学时间将无法保证,同时也留给了她们难堪,对其他同学也起不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所以笔者临时调整了一下策略,请这两位同学站起来说说她们是如何记住的,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她们的经验,通过她们的述说顺势理清全文的思路也不错,这也算是一种收获。

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笔者这节课不能说是成功,设想的“智本”的课堂没有达成,究其原因在不知“彼”,事前没有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急功近利,人为拔高,舍弃了厚重的知识积累就如沙上建塔,定会根基不稳。这也正是笔者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孙子兵法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武经七书 《吴子》 军事文化传播 异化策略

一、引言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汉族军事著作的精华。

军事思想是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英译而言,《孙子兵法》无疑是最大的热门。《孙子兵法》在西方的传播渗透到军事、政治、经济、管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对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比而言,其他几部兵书则逊色许多。这一情况到了1993年,拉尔夫・索耶(Ralph D.Sawyer)将全七本《武经七书》译为英文,这一情况才有所改观。2004年,我国军事科学出版社推出潘嘉玢译的三部军书:《吴子》、《司马法》和《尉缭子》。

本文将基于我国军事思想对外传播的视角,审视索耶《吴子》英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二、索耶译本的异化策略

和翟里斯《孙子兵法》英译风格不同的是,索耶英译《吴子》基本上采取了直译策略,尽管他在书中声称自己为了广大普通读者能看懂,采取的是较为灵活动态的译法(vibrant translations),但纵观全文,索译更多采取了异化策略。

所谓异化策略,即“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就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外传播的视角而言,异化策略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索译《吴子》的异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负载词语的异化传译

《吴子》中有很多有着丰富文化内涵或指涉的词语。索耶译本在处理时多直译,并未采用归化或意译的手法。请参见下面的例子:

吴子曰: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

Wu-tzu said:In general warfare has four vital points:ch’i,terrain,affairs,and strength.

“气”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概念,没有具体英语对应物。索耶便使用拼音翻译,并未草率地替换相关表达。译者在尾注部分做详尽的解释,以便英语读者能够理解这一概念。

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

Defending against the troops of six nations in all four directions,our strategic configurations of power[shi]is extremely disadvantageous.I am worried.What can be done about this?“

相比于“气”,“势”可以在英语中找到近似对应物。上例中,索耶用了“power”一词来译“势”,但仍使用文内加注的形式告诉读者原文的读音“shi”,保留了原语文化元素。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Wu-tzu said:In antiquity those who planned government affairs would invariably first instruct the hundred surnames and gain the affection of the common people.

上例中,译者将“百姓”译为“the hundred surnames”,直译将其原始字面意义呈现给读者,彰显了译者忠于原文文化内涵的决心。潘嘉玢(2004)将其译为“hundred clans”,相比之下,更加容易理解。

2.2语法逻辑关系的异化传译

汉语行文简洁,常省略或隐藏逻辑关系。索译也将这种省略或隐藏原封不动地呈现给读者,但为了让读者理解,常使用文内加注的方式加以说明。请见下例:

二曰上爱萁下,惠施流布。

Second,the government loves the people,the ruler's beneficence extends and flows[to all of them].

上例中,“惠施流布”省略了宾语,译者则按照原文逻辑,只译了谓语动词,未加宾语。但为了让读者读来语义完整,在括号中加上了宾语[to all of them]。如此译法,既忠于原文逻辑,又不至于让读者产生阅读障碍。

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Thus it is said that the greatest harm that can befall the army’s employment [stems from]hesitation,while the disasters that strike the Three Armies are born in doubt.

上例中,“用兵之害,犹豫最大”省略了谓语动词,译者也依照这一逻辑,将动词“stem from”置于括号内,试图将原文的逻辑关系昭示给读者,但同时,读者明了其中的语义关系。

2.3比喻的直译

比喻是文化的载体,每个语言文化都含有丰富的比喻。随着时间流逝,一些比喻已经淡化了积极修辞的功能,成了日常的语言表达。但《吴子》的索译本常忠实再现原文中的日常表达型比喻,以让读者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请看例子。

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

Within the army you must have soldiers with the courage of tigers,the strength to easily lift tripods,and the fleetness of barbarian horses.

上例中,“虎贲之士”乃比喻,指“勇猛的将士”,译者直译为“soldiers with the courage of tigers”,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意象。

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If you are preparing them to advance into battle or withdraw and protect [the state]without seeking men capable of employing them,the situation is comparable to a nesting hen rushing at a fox or a puppy attacking a tiger.

上例中,“伏鸡”、“狸”、“乳犬”、“虎”皆为比喻,喻指力量大小之区别,译者则将这些喻体一应保留在译文中。

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

A good general will act as if [they are] in a sinking boat or trapped in a burning building-there is not enough time for the wise to make plans or the courageous to get angry.

同样,此例中,“漏船”、“烧屋”喻指危险之境地,译者也保留在译文中,让读者了解原文之趣。

三、 结语

索耶的《武经七书》全译本将《孙子兵法》之外的军事经典介绍给了西方世界,对我国军事外化对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贡献。索耶在译本中采取的诸种异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我国古典文化。

参考文献:

[1]武经七书[M].中华书局,2007.

[2]The Seven Military Classics of China[M].trans.Sawyer,D.Ralph.Westview Press,1993.

孙子兵法翻译范文第4篇

1、岑逸飞先生与参加者畅谈孙子智慧与人尽其才两者的关系,藉此将《孙子兵法》与现代人事管理学融会贯通。

2、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个人夭赋,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3、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互为促进、提高技能、增强学习效果。

4、新知识会以新颖、或许奇妙的方式与旧知识融会贯通。

5、要确切地融会贯通你曾学过的光线、细部及影像处理技法,并留意不要让技术问题阻隔了影像的力量。

6、我尽避已把全部经文都记熟了,因缺少名师指点,也还是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7、要将这些(意见)融会贯通,而要有一套方案在立法会争取到足够的支持,我相信这些仔细的工作是需要大家努力的。

8、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个人天赋,当然也有不少人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9、他们一起倡导出一种整合的行为学习模式,并融会贯通了东西方企业文化的价值。

10、我已把原则教给你,剩下的得靠你自己去体会,才能逐步融会贯通。

11、学习任何知识都得讲究融会贯通,不能单靠死记硬背。

12、而在备考后期更是重要,要特别将重点熟记与融会贯通。

13、这在当时真的是对我的一次重大挑战,()因为项目不仅要有创新性,并且还要融会贯通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14、这种填鸭式教法,只求多背多记,不求融会贯通,怎能希望学生真正的理解。

15、老师这种融会贯通的教法,让我们对数学疑难豁然开朗起来。

16、老师要我们趁年轻多吸收,等到人生体验多了,自然能将所得知识融会贯通。

17、你如果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那就不是真学问。

18、不懂如何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工作中怎么翻译。

19、我们鼓励发扬多元文化,互相借镜,融会贯通,从而产生更丰富多采而具有香港特色的文化。

20、你照我的方法去读,自然可以融会贯通,不会只是囫囵吞枣而已。

21、优秀的学者“主动留心于”新信息,他们对读到的东西进行思索,以挑战的精神对待它,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22、期末报告要在最后一次课后一星期内完成,它让你有机会融会贯通研讨会所学的知识。

23、融会贯通者: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能真正掌握。

孙子兵法翻译范文第5篇

是的,足智多谋、威信服众、仁勇兼备、治军严明的将领,自能驭众而战胜攻取。智而不惑,能发谋、通权变;信能赏罚,能号令;仁能亲士卒而附众;勇而果断勇毅,能奋扬蹈义而不惧;严则立威严谨而肃众。此五德备之,可谓德才兼具之贤将,可以国相托。

于是我们想:如果我们的班主任,也能具有教育智慧,正心诚意而以信,关爱学生而以仁,“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明辨笃行而严谨,也可谓德才兼备智能型的良师,又岂止可以一班相托呢?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也能兼具此五德,那么,智足以应变敏行,信足以任人有功,仁足以亲民得众,勇毅足以“身先士卒”,严亦足以服众而令行。

但是,教育智慧要从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取,诚信的品质也要靠潜心修为,仁爱之意也要发自内心,果敢也需长期历练,严谨更在于责任的担当。

才须学也,亦需实践。有志于学,就需耐得寂寞,潜心读书或“旁搜博览”:虽处闹市之中,犹自远离尘嚣;虽居世俗之地,却能独守宁静。进修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技能,钻研教育理论,潜心教育科研,还要博览群书,丰富文化内涵,丰富学养,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学而不止,增才长智。但是,还需要实践的历练。要谙熟各种管理和教育情境,不断丰富情境知识,丰富实际经历,积淀实践经验,再结合所学,不断总结积累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和管理水平。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吧,当你学习的时候,就会越发感到不足,或会生成一种欲望:想要做一做,或写点东西;而当你在做或写的时候,做不好或写不出时,困惑之际,又会生成学的强烈愿望。如此,就是良性循环。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了。如此,就会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我,还有什么能学不会的,还有什么不能通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