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范文第1篇

一、赏析“诗情”

1、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和情感。如:李白傲视权贵,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有感叹自己不幸、忧国忧国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岑参、范仲淹经历过边塞军旅生活;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李煜遭遇帝王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反差。

2、通过标题来确定诗歌写的是什么内容和情感。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

3、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感到凄凉哀伤;“”、“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

二、赏析“诗技”

“诗技”是指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⑴直抒式,即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⑵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如此。⑶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⑷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古诗赏析范文第2篇

要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

古诗词的题目就如同 “眼睛”,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果能透过这个“眼睛”去分析理解它告诉我们的相关信息,那么也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古诗词的题目一般包含以下几种信息:

1.揭示诗词的主要内容。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交作的目的。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友人》。

3.指出吟咏的主要对象。例如崔颢的《黄鹤楼》。

4.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例如王维的《相思》。

当然,诗词的标题还含有别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只要我们抓住标题的重要信息,就能触及到诗词的核心。

其次,要注意作者。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笔者认为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方便。在此介绍一些古代诗(词)人的情况:

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李白的诗豪迈飘逸、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杜牧的诗清健俊爽、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王昌龄的诗雄建高昂,李清照的词缠绵悱恻,陆游的诗悲壮爱国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很有好处。但也要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李清照虽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

再次,要注意注释。

注释是古诗词赏析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二、阅读古诗词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事实上近几年的中考题也说明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在阅读内容上可以从构思脉络、描述对象、思想情感及意境的把握等四个方面考虑。

1.诗词构思脉络,就是作者在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激发某种思想情感时,对作品的行文思路、情节安排等进行的安排。在这方面要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学会使用一些“术语”,常见到的有:

a.借景抒情(杜甫《望岳》)

b.托物言志(龚自珍《己亥杂诗》)

c.感物伤怀(白居易《望月有感》)

d.情景交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诗词的描述对象,就是作者表达情意的对象。可分为:

(1)人物。古人、亲人、友人。如:杜甫《蜀相》是对古人的追思;苏轼《水调歌头》对亲人思念;李白《赠汪伦》是对友人的不舍。

(2)事情。如《木兰诗》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3)事物。单纯的抒情诗词很少,一般都有所凭借,如:山水、草木、日月等等。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例如: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折柳意为别离,月亮代表思念等;有些事物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成了意象,意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如马致远的《秋思》中的小桥、流水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优先考虑这些特殊意义。

3.诗词反映的思想情感,一般有迷恋、忧愁、孤独、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忧国忧民等。对这些,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该学会分类、对应。例如:酒与愁,月与离,羁旅与思乡,战乱与忧国忧民,花谢花落与人生易老、变化无常等,都是具体典型的人、事、物与作者表达的情感的一般对应关系。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4.意境的把握很重要,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修饰意境的词往往有: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等。

三、赏析诗歌语言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初中古诗词赏析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2009 浙江台州):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学生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的作用一般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为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

4.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5.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

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

6.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7.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形象生动,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有“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8.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古诗赏析范文第3篇

一、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内容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或称为表现手法。在诗词赏析中,常出现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或者表现手法等概念。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常常对这些概念含混不清。学生在概念上分不清,和很多不同资料上的叙述有相当大的关系。一些资料上把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归到艺术手法里,或把表现手法归到表达技巧中,并且对概念的叙述也较为模糊。

综合一些比较权威的资料,教学中可以将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视为相似的概念,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其实就是艺术手法。而艺术手法里面,还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几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多种概念术语。让学生掌握诗歌艺术手法的各种术语,并能够正确辨析,是赏析古诗词的关键。学生从概念上能正确认识艺术手法及包含的内容,在古诗词赏析中便有了方向。

二、命题范围较大的设问赏析思路

在平常教学或考试中,对古诗词赏析的角度,有时候命题范围较大,常常可能会问到某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针对这种命题范围较大的设问方式,教学中其实很好应对。可能有的古诗词包含的艺术手法较多,有的手法比较单一。手法单一的作品很好理解,但对艺术手法运用较多的作品,教师就应带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一地找出来加以赏析。

如柳永的《雨霖铃》,本词运用了渲染、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手法。诗歌一开头就以秋景“寒蝉”来渲染氛围,“寒蝉”的“凄切”之声既透示了秋意,让人感到凄凉、冷落,同时也将读者置于一个凄清感伤的氛围中。从抒情上看,上片着重写景,以哀景写哀情.从描法上来看,上片眼前景是实写,后面几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眼前景巧妙过渡到想象,而下片则纯粹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

考试和平时的鉴赏有所不同,由于受到时间和答题范围的限制,虽然设问的命题较大,直接问艺术手法,就不能面面俱到,在赏析中只能依问题抓主要的进行赏析了。

例:(201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嘲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问靖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赏析从颔联来看,“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原”指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再从意象来看,通过“落日”“鸟”“秋原”等意象,一个“闲”子点出诗人闲适的心境。问题问的是“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对内容的分析来看,可以从描法和抒情手法来入手,主要的手法显然只有动静结合和寓情于景。

古诗词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赏析,如果命题范围较大,鉴赏中应抓住主要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这便是对命题范围较大的设问方式的赏析思路。

三、命题范围较小的设问赏析思路

对古诗词赏析的角度,有时命题范围较小,这就要求在赏析别注意从分析问题入手,如何问便如何答。这也是学生在赏析诗词艺术手法中最容易迷惑的问题。不管是平常的教学还是考试,如果设问的范围比较小,就一定要把问题作为赏析的切入点。问题问的是抒情,就只能赏析抒情:问题问的是修辞,就只能赏析修辞等。当然,对主要手法的赏析中涉及到其它手法,也可以一并简略分析。古诗词鉴赏中,命题较小的设问方式,无非就是从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角度进行设问。

因此,在赏析过程中,首先就要看清问题,切忌胡乱分析,问题问什么,就答什么。

例:(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赏析:本题是对抒情手法的考查。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本诗所运用的抒情手法是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句句写景,景景关情,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古诗赏析范文第4篇

再宿武关

[唐]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鉴赏品读】

在中国诗歌的众多意象中,“水”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有秋水、春水、江水、河水,也有叮咚作响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波澜起伏的水……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多借流水的无情来抒发自己的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或是对亲人朋友的深刻怀念之情。但也有一部分诗人欲借流水永不停息的特征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愁苦愤懑以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如《再宿武关》便是诗人在第二次贬官时所作的,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抒发出诗人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在诗歌的前两句中,诗人就点出了他此次再宿武关的经历非同寻常。诗人欲借“万里”一词告诉我们:他来自京城,却要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去。这句诗暗示出诗人“万里游”的原因是因事而被朝廷罢官流放。因为这次“远别”意味着他从此不得再返回皇城,这是他与仕途的永远别离;“万里游”也并非去游山玩水,而是被迫漂流到万里之外。诗人的这种愁苦之情,在下面的景色描写中得到了最佳诠释。

“乱山高下出商州”中的“乱山”,指的是商州附近的商山。因为商山有“九曲十八绕”之称,诗人在此用一个“乱”字,点出了诗人此刻的心情非常烦忧。这句诗表面上是在写山的形态,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诗人自己的烦忧心境。其实,商山错落有致、有低有高的景色经常会让游人心生流连忘返的感受,但此时此刻,诗人哪还有闲情逸致欣赏这眼前美景呢?因为他刚刚“远别秦城”,心乱如麻,因此,商山此时在他眼里也就变成“乱山”了。

诗歌的后两句则主要写诗人夜宿武关时的情景。不难想象,诗人今夜投宿武关,心中想到明晨即将出关南去,与“秦城”相隔更加遥远,内心更觉凄凉。诗人巧借溪水,倾吐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一夜潺潺的溪水,仿佛是为他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不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关门不锁”这四个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雄固的武关之门虽能封锁住千军万马,但对于潺潺溪水的愁声,却无能为力,足见这“愁”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一个“锁”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来。诗人别出心裁地通过对水声的描写,把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细腻地描摹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达标练习】

古诗赏析范文第5篇

一、找准赏析的契合点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诗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人通过对生活原型的梳理、分类、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作为优秀的诗歌作品,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般来说,赏析小说的契合点是人物形象,赏析散文的契合点是情境交融的写法,赏析诗词的契合点是诗词中所蕴涵的优美画面和意境风格。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话,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和气势。传统的诗歌教学,教师往往是以权威的身份解读诗歌,学生作为文本的接受者,创造性被湮没了,作为教学的主体性地位被取消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无从产生。而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赏析中学会再创造,产生心灵的契合。寻找赏析的契合点,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优秀诗歌的丰富内蕴与学生浅短的阅历之间总是有隔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相通点,以便能深入体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感性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诗歌的意味、意境、理趣。一般来说,学生在接触任何诗歌时都会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正确,也可能离题万里,但不管哪一种感受都是真实的,是学生的真实的阅读体验,是学生走向诗歌中超感性境界的跳板,教师应十分珍视这一原始感受,这是寻求感性契合的基础。

二、抓住审美的情感载体,带入特定情境

“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意境”,它有“物境”和“情境”之分。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物境,它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说的便是情境,它是以抒写和表现主体的内在情感为主的诗歌所展示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但不管是物境还是情境,对于这样一个感性形象的把握,都离不开对意境的感性关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雪精神”(《文心雕龙》),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把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中去,牢牢抓住人物的刻画、场面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等一切传送审美情感的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强调的是古诗词的想象。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文章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当然,想象的类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再造想象”,即“再现”。为此,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反复品位、字字咀嚼,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把握作者的思想风格及作品的时代特色,知人论世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对古诗词的鉴赏不能忽略作品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性。大凡诗词文章的思想风格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作者本人的思想风格;而文学又是社会的反映,是时代的晴雨表,因此赏析教学中,对作者的思想风格及作品的时代特色进行比较,广泛的联系和分析,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领会和把握;利于学生从社会和时代的广阔背景上鉴赏文学作品,增强鉴赏的力度、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