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向诸葛亮借智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慧;描写;技巧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674-3520(2014)-01-0216-02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千百年来,人们把诸葛亮当成为“智慧”的化身,“贤相”的代表,是一位广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27岁时出“茅庐”辅佐刘备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取荆州、夺益州、定汉中,建立蜀汉政权;之后又辅佐刘禅治理蜀汉,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六次挥师北伐、巧排兵布阵、善以少胜多、以弱克强、杀魏名将王双、斩魏名将张鸽、让魏国畏蜀如虎,为蜀汉事业 “鞠躬尽卒,死而后已”。历史上,诸葛亮出“茅庐”辅佐刘备后,使东汉末年的历史发生了转折,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所以,诸葛亮出“茅庐”辅佐刘备,意义重大!鉴于此,《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史实基础上,用34章回大写特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为使小说前后呼应,作者特意虚构若干故事情节,通过渲染、铺垫和烘托等手法,对诸葛亮出“茅庐”前的“智慧”进行巧妙的描写和塑造,一步一步地打造诸葛亮的名气,一步一步地抬高诸葛亮的“智慧”,最后以“隆中对”把诸葛亮 “智慧”烘托到了最佳点,这时,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塑造成形,“智慧”的诸葛亮隆重登场,为后面章回中作者大写特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埋下伏笔。
一、反复渲柒
刘备“三顾茅庐”前,作者通过童谣及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反复渲柒诸葛亮“智慧”,塑造诸葛亮形象,使诸葛亮名声如雷贯耳,促使刘备产生“三顾茅庐”动机。
(一)司马徽借童谣渲柒。司马徽向刘备介绍 “今天下之奇才”时,不告诉名字,而是告诉当地童谣,即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并提醒刘备:“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而且是一位“可安天下”的“奇才”,给刘备产生极大悬念!因为此时刘备已47岁,而且还寄于刘表“篱下”,无地盘,无霸业。名士司马徽的介绍,未说其名,先说其才,促使刘备高度关注荆襄一带“奇才”、思念荆襄一带“奇才”,先为诸葛亮的“智慧”造声势。
(二)徐庶渲柒。《三国演义》中,徐庶是第一个直接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人。徐庶首先告诉刘备,如得诸葛亮辅佐,好比“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然后告诉刘备,自已(徐庶自已)的才智与诸葛亮相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最后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亦“每尝自比管仲、乐毅”,而且在徐庶看来,管仲、乐毅“殆不及此人”。司马徽介绍了“伏龙”“智慧”,已经打动了刘备,徐庶不仅直接讲诸葛亮的名字,还具体地介绍他的才能,从而抬高了诸葛亮的“智慧”,呼应了第三十五回“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童谣,极大地震撼了刘备,促使刘备产生“三顾茅庐”动机。
(三)司马徽再次渲柒。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当刘备“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时,这时司马徽来访。司马徽向刘备介绍诸葛亮时,首先把诸葛亮和他的四位很有才能的密友(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的故事讲给刘备听:诸葛亮曾对他的这四位很有才能的密友说“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而他的密友问诸葛亮的“志若何”时,诸葛亮则“但笑而不答”。然后司马徽再次向刘备介绍诸葛亮“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并且评价说“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而要“另以二人比”:即“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司马徽再次高度评价和推荐诸葛亮,再次抬高了诸葛亮的“智慧”,使渲柒诸葛亮“智慧”的效果达到峰值,终于撼动了刘备,于是刘备便于“次日”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拜访诸葛亮。
二、层层铺垫
刘备见到诸葛亮前,先见到司马徽、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人(师:司马徽,友: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这5个人的谈吐举止和音容笑貌颇具“智”者风范,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烙有诸葛亮的影子。作者巧妙地以这5个人作铺垫,从这5个烙有诸葛亮影子的人身上,使刘备产生联想,推断诸葛亮一定是一位“智慧”超群的人,达到抬高诸葛亮的“智慧”目的,坚定了刘备非见到诸葛亮不可的决心。
(一)司马徽铺垫。司马徽是一位很有才能和见解的名士,刘备“跃马过檀溪”逃难到他家与他第一次相见,他通过观看刘备外表和“气色”,就判断刘备是“今日幸免大难!”而“逃难至此”,并指出刘备事业无成且“至今犹落魄不偶”,是因为“左右不得其人”,让刘备佩服不已,于是刘备想“拜请”他“出山相助,同扶汉室”,但司马徽却推说“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在刘备眼中,司马徽已很有才能,然而司马徽却向刘备介绍“胜吾十倍”的诸葛亮,使刘备心目中的诸葛亮更加伟大,于是便更加关注和惦念着诸葛亮,只要一见到或听到言谈举止有点特殊的人,便把他们当成“诸葛亮”,以保证不和“诸葛亮”失之交臂。于是,在刘备“一顾茅庐”前,这时司马徽刚好来访,刘备听说“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便根据外貌来猜测,以为门外的司马徽就是诸葛亮而 “遂整衣出迎”,体现了刘备想要见到才华横溢的诸葛亮的迫切心情。作者安排司马徽两次出场铺垫,达到两次了抬高诸葛亮 “智慧”的目的。
(二)徐庶铺垫。刘备曾两次误将徐庶认作“诸葛亮”。第一次是在司马徽家住宿时,刘备半夜起来偷听司马徽夸徐庶有“王佐之才”而误认为徐庶为“伏龙、凤雏”而“大喜”;第二次是在新野街上碰见徐庶,根据其外貌、穿着及唱歌歌词内容来猜测,以为徐庶是“伏龙、凤雏”而“下马相见”。徐庶投靠刘备后,曾为刘备出谋献策,立过战功,赢得刘备极大信任和尊重,然而徐庶却把自已比作“驽马”,把诸葛亮比作“麒麟”。作者安排才华出众的徐庶来“铺垫”诸葛亮,不仅达到抬高诸葛亮 “智慧”的目的,也使诸葛亮的 “智慧”形象在刘备心目中形成。
(三)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铺垫。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都是诸葛亮密友,他们都是“仕进可至刺史、郡守”的有才能之人,在刘备 “一顾茅庐”和“二顾茅庐”途中碰见他们,刘备看他们的言行举止很象诸葛亮,于是把他们误认作“诸葛亮”。作者以具有 “仕进可至刺史、郡守”才干的人来 “铺垫”诸葛亮,使刘备觉得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其“智慧”一定是非同寻常。
三、层层烘托
刘备见到诸葛亮前,作者先以其文(诸葛亮所作的诗词,达到未见其人先见才效果)和其境(诸葛亮居住卧龙冈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达到地灵生人杰效果)烘托诸葛亮 “智慧”;刘备见到诸葛亮后,作者又以其貌(诸葛亮堂堂一表人才相貌,达到“表”“里”一致,“才貌”双全效果)和其策(“隆中对”)来烘托,让一个全身充满“智慧”的诸葛亮完美的隆重登场,呼应了前面的渲柒和铺垫,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也满足了刘备的心理企求,因而使刘备对诸葛亮“顿首拜谢”,并“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一)人文环境烘托。作者描写诸葛亮的行踪是 “或驾小舟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诸葛亮之弟诸葛均是一位能吟唱《梁父吟》的勤于耕读的知书达礼青年,即便是诸葛亮的岳父,也是一位“踏雪寻梅”的高雅人士。作者巧妙地用诸葛亮所处卧龙岗的独特“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的人文环境,烘托青年诸葛亮所具有的独特“智慧”。
(二)自然环境烘托。作者描写诸葛亮所居住的卧龙岗的环境是:“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这里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样的环境,自然能孕育出大智慧者;也只有大智慧者,才有资格居住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
(三)歌词烘托。刘备 “一顾茅庐”和“二顾茅庐”过程中,先后听到农夫、诸葛亮弟弟诸葛均和岳父黄承彦吟唱诸葛亮所作的《梁父吟》歌词,因《梁父吟》表达的主要为修身处世的理念,意境很高,因而引起刘备的兴趣、好奇和关注。作者三次以歌词烘托诸葛亮“智慧”,达到未见其人先见才文学效果。
(四)相貌烘托。有了前面的渲染、铺垫和烘托,诸葛亮的“智慧”已被抬得很高很高,刘备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己若隐若现,到“三顾茅庐”时也就水到渠成了,刘备的诚心终于使“卧龙”醒来,诸葛亮终于在刘备的“千呼万唤”下闪亮出场了,而这时出现在刘备面前的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的诸葛亮!一表人才的诸葛亮!风度翩翩的诸葛亮!作者巧妙地抓住人们企办“才貌双全”心理,以“貌”烘“才”,使刘备第一次见到相貌堂堂的青年诸葛亮就心仪而倒身“下拜”。
(五)“隆中对”烘托。经过“三顾茅庐”,刘备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终于盼到了诸葛亮出场,诸葛亮出场后,向刘备提出“隆中对”,使刘备“顿开茅塞”、“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使刘备欣喜若狂!通过“隆中对”,把诸葛亮 “智慧”烘托到了最佳点,“智慧”的诸葛亮形象已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在刘备面前!这时刘备已完全信服“智慧”的诸葛亮。因此,当刘备听完《隆中对》后,马上对诸葛亮“顿首拜谢”,接着刘备又迫不急待地“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时,刘备竞泣成“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 “出山”后,47岁的刘备竞“以师礼待”27岁的诸葛亮, “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与诸葛亮“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并自豪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四、小结与讨论
(一)诸葛亮出“茅庐”和刘备相见整个过程,史书《三国志》写道:“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如果按史书平淡无奇地让诸葛亮登场和刘备相见,那么,刘备 “三顾茅庐”故事就不那么烩炙人口、就不那么跖宕起伏、就不那么让人爱不释卷!作者用34章回大写特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也就不那么令人置信,因此,作者巧妙地使用渲染手法,运用“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童谣,以及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先打造诸葛亮的名气,然后通过层层铺垫和烘托,一步步地抬高诸葛亮的“智慧”,塑造诸葛亮的形象,使诸葛亮出“茅庐”前的“智慧”完全让人信服,最后才以“隆中对”隆重地把诸葛亮“烘托”上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经过作者的文学创作,使诸葛亮出“茅庐”和刘备相见过程听象一首诗―其情节感人!看似一幅画--其场景动人!
(二)古代戏台上安排主要人物出场前,常常先安排一些其它人物出场,通过介绍、描绘、评价、歌颂或其它表演形式来渲染、铺垫和烘托主要人物,待舞台氛围达到极点后,主要人物才隆重登场,这样可获最佳舞台表演效果。《三国演义》作者正是借鉴这种方式,利用渲染、铺垫和烘托手法,把出“茅庐”前诸葛亮的“智慧”“烘托”到最佳点后,诸葛亮隆重登场,从而达到最佳文学效果。
参考资料:
[1]罗贯中(明),《三国演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
一、诸葛亮的才智在军事上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他从隆中出来,为刘备出谋划策,诸葛亮走马上任就遇到夏侯与于禁引兵进攻博望。敌方对诸葛亮的才能持否定态度,我方关公、张飞二人对诸葛亮的才能持藐视态度,认为他年幼有何才能。敌方甚至口称要活捉诸葛亮,然而诸葛亮运筹帷幄,巧设布局,让蜀军打得敌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是他出场来的第一功,直到此时关、张二人才不得不承认:孔明真英豪也。作者就是要让他在别人的怀疑、藐视中展示其才智,这便印证了司马徽之言:“可比兴周八百这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在危难之时冷静地对待战事。且料事如神。在八十六回中,先帝刘备驾崩,后主刘禅懦弱无能。曹丕盯准了这个好时机,采用司马懿的五路大兵四面夹攻蜀国,让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他这样的策略看起来是很高明的,可是五路大军难住的是刘禅等人,他们吓得六神无主,殊不知诸葛亮料事如神,用马超对付曹真,紧守西平关,用魏延疑惑南蛮之兵,让李严乱其军心,至于孙权,让邓芝与之结结盟。诸葛亮就这样轻轻松松把司马懿的计划打破了,让人不得不佩服他“面对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质与智慧,不得不说才高八斗的司马懿就是逊诸葛亮一筹。
七擒孟获。孟获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头目,在他生活的地方是属于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不懂得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懂得当地的战略布局是难以与之作战的。但是诸葛亮七次生擒孟获。第一次面对孟获的三路主联军,诸葛亮也布下了三路军,并用了老将赵云和彪将魏延擒得孟获。第二次孟获想利用有利的地形来抗拒诸葛亮,但诸葛亮找来土人引路,趁夜晚沪河无毒气的时候渡河,截断孟获的粮道,生擒了孟获。第三次面对孟获的里应外合之计,诸葛亮将计就计,生擒得孟获。第四次孟获纠集十万蛮兵,恨怒而来,诸葛亮用计迷惑对方,再次生擒孟获。第五次孟获倚有利地势想凭借四个毒泉取得战争的胜利,却因为诸葛亮“心存正道”,加之孟获军队内部动乱,又被诸葛亮所擒。第七次孟获动用藤甲军作战,诸葛亮用火攻打败了藤甲军。在七次对抗中,孟获的策略一次比一次高明,一次比一次难以对付,可他偏偏遇上了诸葛亮这样的能人,每次都被诸葛亮破解。从这七次生擒孟获的战争中,诸葛亮的才智可谓高,因为他的对手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未被开化的野蛮之人,他们占据有得的地理条件,他们的战争策略也是中原之人未尝试过的。要想在这样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不得不有聪明的头脑和知天文地理,还要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有可能取胜。这样的战争,诸葛亮面对了,并且屡战屡胜,真乃智慧过人。
善辩的才智。在四十三回中,刘备兵败汉津口,东吴大将鲁肃来见刘备,要求诸葛亮到东吴说服孙权与之结盟,以共图大事。诸葛亮到东吴就遭到群儒的围攻。首先遭到东吴第一谋士张昭的挑衅,藐视其才能,认为他若能与乐毅、管仲相比,却使刘备弃新野,无处容身。面对张昭的问难,诸葛亮心平气和地从人的志向谈起,从刘备目前的劣势谈起,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问难:曹操有百万之众,平吞江夏,如何看待。诸葛亮从刘备虽处于劣势尚能战,笑他们屈膝降贼,说得虞翻“不得对”。步骘嘲笑诸葛亮是苏秦、张义式的游说之士,诸葛亮认为他们也是豪杰,有匡扶社稷之谋,同样是谋士,可步骘筹人不但不能匡扶人国,只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说得步骘“默然无语”。薛综认为汉朝气数将尽,人心归向于操,诸葛亮从人的立身之本说起,认为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认为曹操不过是汉贼,骂薛综是“无父无君之人”,让薛综“满面羞愧,不能对答。”后面还击陆绩等人的问难,诸葛亮让他们语塞、低头丧气不能对,尽皆失色。儒生们问题的刁钻,反衬出诸葛亮才智的确如他自己所言,能与管仲乐毅相比,确为“当世奇才”。
与孙权的较量。面对东吴主人孙权,诸葛亮早就将鲁肃的嘱咐抛在一边,直主不讳地对孙权说他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心,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孙权面临的尴尬和自身弱点,让孙权“勃然大怒”,鲁肃也责备诸葛亮。可鲁肃不知道诸葛亮是在用激将法激孙权,让他早下定决心与蜀结盟、实现共同抗操的大计。事实表明诸葛亮的话是起了作用的。诸葛亮之所以对自己这样的自信,是因为他早就认清了刘备、孙权的优势所在:刘备有赵云这样的彪将率领的精兵万人,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士民附操者迫于势力非本心,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看清了这一切,所以在孙权面前才那样的自信,也正是有了诸葛亮的精辟分析,才使刘备与孙权结盟成功,才会取得后来赤壁之战的胜利。
与周瑜的较量。诸葛亮是个绝项聪明的人物,要表现这一人物的聪明才智高人一筹,作者往往是把他放在另外的能人面前作比较。别人也是有才之人,但胜利总在诸葛亮的手中,这更能说明诸葛亮的才能高明。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挥消灭曹操八十万大军的赤壁之战,但他的一切计谋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最终因斗不过诸葛亮,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中告别人世。在四十四回里,周瑜欲降操,诸葛亮却让他放弃了此念头。诸葛亮用曹操欲取二乔置于铜雀台这样莫须有的说法来激起周瑜对曹操的憎恨,从而为结盟扫清了障碍。
草船借箭,是诸葛亮与周瑜才能交锋的一个典型。周瑜虽然知道可用火攻操之军队,但兵器少,解决这一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诸葛亮挺身而出,立下军令状,三天内准备好十万支箭。当十万支箭取回来后,诸葛亮又巧妙的回到蜀国去了,周瑜只有叹息: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诸葛亮的才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在祈山大败司马懿后,接到后主诏书要求诸葛亮回成都。诸葛亮把孙膑的添兵减灶之法灵活地运用为减兵添灶,使司马懿看不透他到底使用的是什么招数而不敢追赶,等到他知道上当时,诸葛亮早已率军不折一人向成都方向远去了,甚至于万诸葛亮也能吓走司马懿。诸葛亮嘱咐杨仪用神龛来代替自己,司马懿虽然算到诸葛亮是逝世了,可就是不敢确信,害怕诸葛亮是用六丁六甲之法诈死,望见“汉丞相武乡候诸”之旗就吓得大惊失色,可谓“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司马懿也不得不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二、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对人才的荐举、使用上
诸葛亮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他认为:“夫治国者犹于淮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这是诸葛亮讲“举荐对治国的重要”“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他有着独有的聪慧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
1.在用人的时候,他从不求全责备,善用人之长。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也深知这个道理,魏延虽说“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但其“善养士卒,又很能打仗。”诸葛亮驻汉中时,于是“更延为督前部,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杨仪虽也“性狷狭”但他却有真才实学,刘备与他谈论军国计策时,每每为其高见所动。诸葛亮知其所长,于建兴三年,封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诸葛亮本人在每次考虑到此二人时,也总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2.诸葛亮能够运用自己的慧眼充分识别、发掘人才。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他随刘备入蜀,任广都县长。刘备在一次游观中,突然来到了广都,发现蒋琬众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就非常生气,欲加罪于蒋琬。亮深知蒋琬其人的才干,劝刘备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这和庞统当年的情形是完全一样的。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蒋琬的确是一个治国的大才,他后来被先后任为尚书郎、丞相府东曹掾、参军、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曾经秘密地对后主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在诸葛亮死后,他更与费文伟等人一起,挑起了治理蜀国的重担。何诋的情况与蒋琬也差不多。何诋字君肃,自幼寒贫为人宽厚通济。开始任督军从事。诸葛亮听说后,决定来一次突然“袭击”,亲自考察一番。其它人都为何诋捏一把汗。何诋当地时间听说诸葛亮要亲自下来考察他的工作时,急忙连夜张灯审问犯人,解读有关诉状。在诸葛亮第二天早上来到前,何诋只用了一个夜晚的时间,就把所有的案子都暗记于胸“答对解释,无所凝滞”,诸葛亮本人对此也很惊讶。但是,他不仅沟有免掉何诋的官位,而且还提拔何诋为成都县令。后来郫县县令的职位有所空缺,诸葛亮又让其一人兼任两职。何诋本人也没有浪费诸葛亮给他表现的机会,努力要作,正确断案。后来,汶川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不稳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提拔他为汶山太守,汶山地区在何诋的治理下,很快就“民夷服信”。又先后派何诋出任广汉太守、犍为太守。可见,诸葛亮在识人上也是很有其独到之处的。
3.诸葛亮善用积极培养和锻炼人才,具有伯乐之智。
这里不得不提到蒋琬。诸葛亮为了能让蒋琬尽快地成长起来,就有意识地往蒋琬身上“加压”使他得到应有的锻炼。诸葛亮开府时,提拔蒋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蒋琬本人却推辞,想要把这个位子让给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就对蒋琬说:“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见《蒋琬传》意思是说:“我本来顾及到我与你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怕这样推举你会受到别人非议。但这样一来,别的被举荐的人心里会感到不安,其他远近之人也公对此不解。所以低温更应该接受这次兵举,并用低温的实际功绩,来表明这次的选举是非常公正的。”)后来诸葛亮又让蒋琬与张裔统留丞相府府事建兴八年,张裔去世后,又让蒋琬代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让蒋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受到锻炼与提高。
4.善于把平庸改造为优秀,是诸葛亮的高明之所在。
张裔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他也有个非常不好的毛病,就是心胸不宽,好忌恨人。他本来与杨洪的关系很好,但后来却因为几件小事,而反目成仇,而且责任还在于他本人身上。再有,他与岭述的关系也很不好,到了相互忿恨的地步。对此,诸葛亮曾经严肃地批评过张裔。诸葛亮说:“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惨汉语,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害骨肉以相明,犹不明谢也,况吾但委意于无俭,而君不能忍邪?”其大意是:“你过去在陌下被我军打败,我当时很为你的安全担心,吃饭也吃不香。后来你又在南方流浪,我又很为你的处境悲叹,睡觉也睡不安稳。你一回来,就马上委你重任,共同参与国政。我还自认为与你的交情坚如磐石,举荐对方的仇人以获取帮助,举荐对方的至亲以明大公无私,这些都不用向对方解释,取得对方的理解。更何况我现在只是重视岭述,你怎么就受不了了呢?”
5.在用人的智慧上,诸葛亮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在诸葛亮所处的封建时代,“忠”、“孝”一直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道德。因而诸葛亮用人时,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为之出力的人均提拔之。比如他在《前出师表》里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此皆良实,志虑忠诚”。与之相反,他弹劾李严的理由是“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这事”。
正是由于诸葛亮聪慧的用人策略和独到的眼光,才使得蜀在与强魏与东吴的较量中,没有因为土地缺乏的原因,而使人才太过缺乏。从而才使弱蜀能在长时间拥有一州之地。
总之,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踏罡步斗,压镇群星。诸葛亮之治军,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为奇才。他总揽军政,“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他初出茅庐,博望烧屯,折服张飞 ;赤壁之战,大显身手,使江东,战群儒,说孙权,激周郎,调鲁肃,建立孙刘联盟,借箭,借风,助火攻,防谋害,安全脱身,显示出周瑜、曹操难达的智慧 ;危难受命,忠心如初,独支大局,力挽狂澜,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七纵,攻心和抚,南中平定,结好孙吴,后顾无忧;治蜀以法,百姓乐业,足食足兵;六出祁山,斩将破阵,骂死王郎,智胜司马,忠于职守,以身殉国。可以说,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实践曾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
恶搞征文投稿:19278353⑧qq,com 邮件主题注明“恶搞征文”
本期恶搞主题:草船借箭
成功需要三个因素:勤劳,智慧,运气,缺一不可。当然像诸葛亮这种旷世奇才可以省去勤劳,但却少不了运气,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如果运气不佳的话……
结局——只差一枝箭
草船上的草人中了很多箭,约有十万余枝,但是仔细一数,只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枝。结果周瑜依军法处斩诸葛亮。
结局2——禁不住急拐弯
船行到曹营附近,曹军射以乱箭,箭极多,插满船身的一面,于是诸葛亮把船身掉一下,船即失去平衡,侧翻了,箭、船、舵手、鼓手、孔明和鲁肃皆入江喂鱼。
结剧3——曹军请来张艺谋
曹军方面请张艺谋来指导弓箭手,乱箭齐发,草船无甚护甲,结果(可以想一下《英雄》里秦军攻城时,劲弩乱箭射穿墙瓦的情景)箭是借到了,可舵手,鼓手,孔明,子敬一干人等俱成刺猬,船也被射穿,全部入江喂鱼(鱼们条件改善,吃起了关东煮)。
结剧4——超载
船行到曹营附近,曹军射以乱箭,箭极多,插满船身的一面,诸葛亮及时掉转船头,箭插满船身的另一面。诸葛亮令军士大喊:谢谢曹丞相赠箭!雾散,曹军发现后追击,孔明船队负重太多,来不及逃走,皆被曹军俘获。
结局5——曹军射的是火箭
船行到曹营附近,曹军以火箭射之,火箭遇草立即引起大火,同时又使草船在大雾中显得分外明显(就像雾天汽车开雾灯一样),曹军纷纷继续瞄准火船射箭。
结局6——新式武器
船行到曹营附近,突然看见曹军推来了数十台投石机……
结局7——曹操也不傻
话说诸葛亮和鲁肃率领船队借着大雾来到曹营附近,下令擂鼓呐喊,谁知曹营也同样擂鼓呐喊,而且声音居然比诸葛亮他们还大,诸葛亮心虚,下令船队放箭,结果天亮后诸葛亮返航时候非但没有借到一枝箭,反而赔了数万枝,背后还传来曹操士兵的齐声高喊:谢谢孔明先生箭!回到军营,周瑜大怒,将诸葛亮斩首。
结局8——喊错地儿?
诸葛亮和鲁肃率船队来到曹营附近,擂鼓呐喊,却半天不见曹营有回音,诸葛亮怒,下令全力呐喊,仍不见回音,诸葛亮大怒,下令不全力喊者斩,士兵害怕,都喊破了嗓子。但曹营居然还是没动静。天亮后才发现原来因为天黑雾大,船队走错了方向,开到了荒郊野外。诸葛亮晕倒。
结局9——曹操是个二百五
曹操听到水寨外的喊杀声,心中冷笑:就东吴这几万人马也敢来挑战?当即下令全军出击。诸葛亮和鲁肃见势不妙,掉头逃跑,好容易借着天黑雾大逃脱了曹军的追赶,不想曹军不肯善罢甘休,顺势来到周瑜水寨前叫骂,周瑜不知就里心中害怕,下令调拨所有弓箭手到江边,好容易将曹军射退,倒把东吴的箭射了个精光。诸葛亮听说,知道不妙,也不回东吴军营,直接逃回夏口去了。
自从孙悟空陪唐僧西天取经完之后,孙悟空整日无所事事,在花果山称霸,大吃大喝,悠闲自得。一天,孙悟空漫步在花果山街头,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他发现了个未见过的山洞。孙悟空指着这山洞说道:“哟,这是啥山洞,看来我得进去探访探访。”说完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
没走几步,便有阵猛烈地风吹向他,孙悟空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最后眩晕过去了。
醒来后他发现自己躺在地上,路上空无一人,他迷迷糊糊地爬起来,环顾四周。突然,他隐隐约约地听到车声,看到有车向他跑来,孙悟空立马站起身揉了揉眼睛,又仔细看了看。
没错,的确有人。
那人从车上跳下来,手中拿着一把鹅毛扇,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对孙悟空说道:“请问您从哪来,来蜀国有何贵刊?”
孙悟空可听不惯这般语气,急着反问:“你又是谁?”那人又说:“我是蜀国的军师诸葛亮,你这毛猴,从哪来回哪去,别在蜀国捣乱。”孙悟空听了气极了说:“我是花果山之王孙悟空,你有啥理由来使唤我?有本事来斗斗?”这一说诸葛亮来劲了,一口答应,要求一方提问一方答,谁输了就离开蜀国。他俩找了刘备做裁判。刘备向诸葛亮提问:“请问草船借箭发生在哪里?”诸葛亮脱口而出:“赤壁。”
刘备又问孙悟空:“请问曹军向船只射了多少支箭?”孙悟空懵掉了,他哪里懂?刘备不管,接着又问诸葛亮:“请问赤壁之战谁赢了?”诸葛亮再次脱口而出:“吴国和蜀国。”
“那么曹军死了多少人?”刘备问道。孙悟空是彻底晕倒,这可要怎么答?几经回合,诸葛亮和刘备是对答如流,而可怜的孙悟空却被刘备问得一头雾水。
诸葛亮得意洋洋,可孙悟空气得直跺脚:“不公平不公平!那是我的弱点,要比就比武功!刘备是站诸葛亮那一边的,当然偏向诸葛亮,要找裁判我们就找路人,怎么样?”见孙悟空仍不服输,诸葛亮也没法,只好再来。
诸葛亮武功并不强,而擅长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就强了,先翻了几个跟头,往诸葛亮身上拳打脚踢。诸葛亮忍住疼痛,拿起刀就向孙悟空砍去,孙悟空见状立马闪开,诸葛亮只好拿着刀在空中乱舞,根本刺不到他。孙悟空又使出一计——利用变戏法把自己变成苍蝇,飞到诸葛亮耳边骚扰他,诸葛亮感到痒痒,便“抓耳挠腮”,“痒”不欲生。
旁观的路人愈来愈多,有的为他们的军师加油的,也有的为这只未曾相识的猴子鼓劲的,也跟着沸腾了。
几经周折,孙悟空把诸葛亮折磨地够呛,这一次,诸葛亮赢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换近期已,群雄纷争,这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只有最强大的人才能成为霸主,主宰这个时代。也正是这个时代,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时代,人才倍出,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天下之争。
我读懂了诸葛亮。被世人称为“卧龙”的诸葛亮,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自刘备三顾茅庐后为蜀国称为三国中的一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火烧新野,水淹七军,草船借箭,空城绝唱,哪个不是诸葛亮的杰作?我为他超人的智慧所折服,但更让我敬佩的,是他的忠诚!诸葛亮从未有过反叛之心,他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格退下刘禅自己称帝,但他没有,先帝的厚恩他无法忘记。他死心塌地,不管前方有多少危机等着他。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倾授予姜维,而自己的儿子却学识平庸,诸葛亮,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蜀国,正是有了诸葛亮,才有了蜀国的崛起!诸葛亮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豪迈的一生!当今社会,不缺少人才,缺的就是忠心耿耿的人,人人都厌恶黑暗你,可黑暗却仿佛要吞噬光明,若是多一些诸葛亮这样的人,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中国也一定能走向强大!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
我读懂了赵云。一名将军,最大的荣誉就是为自己的主公,国家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即使战死沙场也引以为豪。赵云就是一个典型。他武功高强,经验丰富,胆识过人,刘备曾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他的一生从未打过一场败仗,这种传奇也只有常山赵子龙能创下了。赵云没有诸葛亮那样聪明的头脑,但他也一心向忠,为救阿斗,他在长坂坡杀得七进七出,精疲力竭也要护主。我仿佛看见在战乱中,赵云只身一人,左手青釭剑,右手亮银 枪,胯下白龙马,一身白盔白甲,在敌营中来回穿梭,杀得魏军片甲不留。战胜风采,丝毫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