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1、学科及教材分析

语文学科要高屋建瓴,立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功能和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性,一方面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常用方法,“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提高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总体成绩,拔尖,培优,辅差,全面进步。

2、学生学情分析

中五班学生从整体来看, 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学习习惯(如课堂认真听讲,随堂笔记,大胆地举手发言提问,积极主动阅读探究等)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90%以上的学生作业可以按时完成,学会了与老师积极配合,主动求学的良好风气。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毅力不够强,需老师经常督促。约有20%的学生,作文能力欠缺,需要加大随课训练量,并经常督促。计划经过这一学期的促、辅、导让80%的学生语文成绩达到80分以上,并彻底消灭75分以下的成绩。

二、计划实施办法

教材是 “引子、例子、梯子”,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大力提高教学效率,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又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本学期我计划从如下几方面落实: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参与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书看报,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名句,精彩的段落、文章,摘抄积累,并定期在班上举办摘抄本展览,并从中推选出优秀的文章和摘抄,积累本在班上朗读,展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力避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从培养兴趣着手,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日常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还注重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较好的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广泛地征求所有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建立了民主的教学风气,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办手抄报等,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4)、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5)、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三、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已有一个多学期的相处,我与学生间的感情很深,大多数学生都有学习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上语文课,加大优等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 3、抓好作业练习,我认为要屏弃繁琐,机械的作业练习.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观察所得,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书后练习中有基本题和选做题,原来由于对学生"一刀切",总是一股脑地留给学生,后来发现,较好的学生可以做,而较差的学生做不了,就去找别人的或参考资料上的答案去抄.这样,既花了时间,浪费了精力,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便从差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他们做难题,而只做应知,应会的基础题.

4、单元测试分a、b卷,有些b卷题目较难,就让班上十几个较好的学生做,一般学生做a卷,这样一来,使差生的知识得到了复习巩固,好的学生也能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有所进取和提高,各得其所,各受其益。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一、制约因素

学校教育观念的制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农村中学的应试教育仍然抓得扎扎实实,分数成绩考核、升学率考核,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主要指标,也是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纵观几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综合实践”类的考题在语文试卷中显性分数只有3-5分,显然比不上学生死记硬背课文篇章字词效果来得快。因此,很多学校语文教师并没有看好语文综合实践课,把它当作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往往有布置无检查无反馈,认为还是要以本为本,抓好课本教学,提高分数才是关键。有许多农村学校放弃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课时安排,还美其名曰:“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即便安排了,也早已沦为形式。

学生生活环境的制约。大部分的农村中学距离城市较远,再加上许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打工在外,很多学生是一周寄宿在学校,每天面对的除了课本就是作业本,没有报纸,没有杂志,看不到电视,更谈不上上网了,生活环境极其单一。因此,开展许多综合实践课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只能是纸上谈兵了。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实践课《说不尽的桥》,需要学生搜集、整理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桥,了解一些桥的名称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北京的卢沟桥等等。学生们大多没有游览亲临的经历,又无法去查阅相关资料,这样的综合实践课开展起来,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教学孤立的制约。语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语文综合实践课更是容纳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要求必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领域研讨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门学科的教师只是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开展教学,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介绍,也仅凭课文内容或自己的一知半解。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孤军奋战,一般不会主动去联系其他学科老师,综合多门学科知识为自己教学服务。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实践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谈及战争这个话题,其实就要涉及历史这门学科,语文教师如果仅从文学角度讲解分析,没有主动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那将会逊色许多。

二、解决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精心设计课程。一些学校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不重视,固然有其考卷占分比例极低的因素影响,然而,对语文综合实践课性质的认识不足则是主因。语文综合实践课首先应该姓“语”,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多样学习素质的体现。能够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即能耐心专注倾听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写出观点明确、内容具体的文章。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实践课《乘着音乐的翅膀》,我的设计思路是:三个板块。板块一,“生动的旋律”,创设一定的情境,把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曲子,放给大家听。可以是自己推荐,也可以是小组推荐。板块二,“精彩的解读”,主要是让学生述说与音乐的故事,或者是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由音乐产生的想象联想等等。一二两个板块,活动重点是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板块三是,“我的心曲”,首先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语言,创造一首歌的歌词。这项活动非常有趣,许多学生写得很好,体现了较高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则学生作品,“假如我是一支歌,没有言语,只有轻盈的旋律,我要在母亲耳畔悄悄响起,化解她的疲惫。”

我想,以这样的观念认识、指导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并坚持下去,带来的不仅是显性分数的提高,更多的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不正是学校和教师所希望的吗?

用好文本资源,拓宽课程资源。由于生活环境单一的制约,农村学生的视野和境界受到了限制,这是他们的短板所在,但不意味着农村中学不能很好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首先,因为没有更多的学习读物,在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下,学生的文本知识学的较扎实,不仅语文,其他学科也是如此,这为语文综合实践课提供了很好的文本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文本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实践课《走进小说天地》,我设计了两项主要活动,一是“讲故事比赛”,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是课外的,最后评出“最佳故事大王”;二是“小说人物大家猜”,可以口述人物特点,可以画人物肖像,可以表演人物动作,让大家猜猜到底是谁。这次综合实践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文本资源,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其次,学生身处的乡村自然风光、风俗人情、文化遗产等也是很好的语文课程资源。比如,设计综合实践课《推介我的家乡》,指导学生就地取材,搜集身边的人文、自然、历史资源,可以是摄影作品,可以是文字描述,可以是口头描述,可以是标本实物等形式。活动课上,极具我们本地特色的“洞山榴园”、“茱萸寺传说”、“督公湖风光”、“白集汉画像”等内容精彩呈现。学生极具想象力的表现,令老师们大为惊奇。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资源的视野。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综合实践课活动的主导者,要有大语文观念,立足本学科已有的知识,积极拓展跨学科知识范围,通过教学研讨,走出语文教学的孤立局面,形成多学科参与的合力,使语文综合实践课得到应有的重视并更好地落到实处。学校和教师应该统一认识,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为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创设必要的外部条件和舆论氛围。把语文实践课与学科教学合理整合,将实践课安排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并做好课时活动安排。涉及其他学科配合的内容,提前拟订计划,交给学校做协调统筹,以便更好地落实。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程统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2-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与应用语文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整合与渗透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质。加强初中语文课程统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视野,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

一、加强课内知识整合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将原本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进行人为割裂,导致语文知识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而知识的整合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帮助初中生对语文知识形成完整认知。这也是课程统整理念所积极提倡的。

初中语文课程统整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理解为目的,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主题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教学资源精彩纷呈,教师有必要按照课文的内在联系,将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主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涉猎应有的知识。可以说,没有整合,就没有章法,就没有秩序,也会失去语文的“筋骨”。当然,这种整合不是知识的简单拼凑,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将课本内容进行巧妙融合及合理归纳,引导学生尽快实现学习目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指出:“所谓精读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站稳出发点之后,应该以此为基础向四面八方延伸。”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着眼于教材内容,还应该有所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生成相关知识。具体而言,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微调具体课文的排列顺序,结合教学计划,将具有相似点或共通点的课文结合在一起教学,以此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如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中的《春》《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和第五单元中的《小溪流的歌》都是讲述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文章,而第七单元中的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江南春》《登飞来峰》《望岳》《观沧海》都是古人所写,表达了古人眼中的自然美景。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时期山水景色与现代山水景色的差别,使学生形成爱护自然的情怀。

二、加强课内外知识整合

初中语文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课外知识浩如烟海,为了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展课内知识,这也是课程统整理念所积极提倡的。

其实,初中语文课外资源丰富多彩,与很多课内知识有着密切的契合点,关键要靠教师深入挖掘,使课内外知识连成一线,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笔者的惯用做法是将经典文学、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课业紧张,安排他们去阅读《水浒传》原著显然是不可能的。电视剧《水浒传》忠于原著,可以体现原著的思想内涵,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加跨学科整合

博伊尔(1995)指出:“学生要想得到真正的教育,必须能够在各个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发现将各个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方法,最终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有鉴于此,课程统整视域下,语言、数学等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被视作推动整个课程学习的工具。传统的学科教育主张各学科单独分开教学,但是课程统整提倡的是超越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施教学活动,即实现跨学科整合。这对初中语文教学不无启发。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在《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把“语文活动课”定义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1]简单地说,初中语文活动课就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社会实践课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现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等方式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新的语文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精神的一门实践课程。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可以明显区别出语文活动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的差异。传统的语文活动课堂是以语文教材为着眼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本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教师所采用的也大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实践知识的不足。另外传统语文教材具有很大的有限性,缺乏一定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与现实接轨。新型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程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文课堂的不足,与传统语文课堂相辅相成,构成了语文课的整体。初中语文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科学性等特点,它能够将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整体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语文活动课的现状分析

由于初中语文活动课兴起时间较短,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不足,一些学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问题表现为语文学科性质的混淆、教师过度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组织的滞后性。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混淆

语文教育界曾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了大讨论,呼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程。通过长期探索,传统的语文课程在其形式上发生明显转变,但性质混淆的误区仍在初中语文活动课堂中存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语文教师对语文性质的理解不到位,如对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性质产生了混淆,把语文活动课上成了“地理课”、“历史课”、“音乐课”等课程,使得语文活动课完全走了样,变成了一锅“大杂烩”,正所谓“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为例,一些语文教师在活动课中大谈社会热点与政治要闻,学生们也激情澎湃,讨论得热火朝天,不断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节语文活动课堂上学生虽然完全融入了课堂讨论中,教师对教学结果也甚是满意,一次语文活动课看似完美结束。但由于教师在活动课程中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味地阐述政治观点,脱离了语文活动主题,未能使语文活动课程发挥应有作用。

(二)教师过度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语文活动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有目的地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虽强调学生的主体但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一些语文教师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导致在具体的语文活动课程中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把课堂全权交由学生负责。然而过度放权于学生,必然会使活动课堂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甚至有些教师直接把语文活动课定义为是学生的课堂。有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敷衍了事,不经思索,直接照抄网络上一些资源或者随意得出一些结论,看似有理有据,其实华而不实。一节语文活动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学到具体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更不用说达到语文活动课所要求的具体标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受挫,不能顺利进行,出现诸如学习动机低落,焦虑、紧张感强烈,缺乏自信等其他问题。”[2]“学困生”是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具体活动课程上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但这一基本问题往往得不到教师应有的注意,致使一些学生游离于语文活动课堂边缘。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安排过程中会过于偏爱一些优秀生,对“学困生”则没有投入应有的关注。对于“学困生”而言没有参与感,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在教师的忽视下逐渐地远离语文活动课堂。

(三)教学组织的落后性

长久以来,传统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教学质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语文活动课虽然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但在具体的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许多语文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全照本宣科,毫无创新意识,使得原本充满活力的语文实践课程,受到教学组织的限制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教科书式的宣讲与解读,与传统的语文课堂并没有具体的差别,完全背离了语文活动课程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对应策略

如何进行语文活动课程的教W设计,从根本方面改变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对教师而言,需要制定长期的语文活动教学计划。语文活动课程并不是语文教师自主发挥的课程,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教学设计和准备,不能以教师的突发奇想和随意的一个主题就开始了一次语文活动课程。在课程的安排上语文教师可以就几个方面的大问题来进行一个学期的总体的设计,可以先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设计好主题,再不断层层递进。例如从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确定一个大的总体的目标,再从总体目标中划分出阶段目标,明确好每一次的语文活动课程主要是侧重于对学生哪一方面的培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预设和设计,不求面面俱到,但就具体的问题要研究透彻,不能是大范围、大面积的撒网。经过长期坚持,在期末语文活动课程进行总结时,会发现在语文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不断提高与进步,并且学生的探究、创新以及合作的意识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得到发展。

(二)尊重W生差异,开设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课程

语文教师要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做为一名老师应该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对学生进行活动安排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接受能力,尽可能地挖掘每位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在活动课程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展现自我,才会对课堂产生兴趣;语文活动课程也能发挥它的实质作用,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完善自我。

语文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探究精神为主的实践课程,那么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一定要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艾里克森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可以得知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较为成熟,能够比较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他们渴望自主,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那么语文教师在活动主题的设计上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及年龄特征,而不以超出他们理解范围外的知识为主题进行探究,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有所收获。例如以“诗歌与古典音乐”为主题,首先音乐是学生所钟爱的,这个主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在具体的活动课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音乐和诗歌之间的联系,不要有所偏颇。

(三)完善语文活动课的组织

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要让全部的学生参与其中,做到在参与中学习、提高,而不是面对少部分优秀的学生。二要改变学生长久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要积极进行组织和设计,这可以采用我们在传统语文课堂上运用的小组交流法。第一步,小组成员之间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分工,每个人完成不同资料的搜集。第二步,小组的成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完善,小组内每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既锻炼每个学生的“说”的能力,也让其有机会展示自我。第三步,进行班级内的交流,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对自己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让不同小组对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评判,说出自己的理由。第四步,教师对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让学生进行学习或评判,并对学生小组的结果进行整合,这样就体现了公平性,教师参与其中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五步,让学生进行总结,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对这次的语文活动课结果进行总结,对疑问以及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地总结完善,力求做到完美。第六步,教师的总结与反思,语文教师在活动课结束后,要写一份课后反思以及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的特长,也可以快速地熟悉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课程中会有所帮助。

另外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大体上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范围,语文活动课程要密切联系语文学科。就如前面所讲语文活动课程要把握好语文的性质,不能跑偏变成其他学科的活动课程。但是活动课程的安排也不能受到语文教材的限制和束缚,可以结合已有的教材,但是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不同的方面扩宽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中,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也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要做好教学设计,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与技能,扩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和提高学生文学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只有不断地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探索实践,语文活动课才会更加的完备成熟,为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一抹不一样的色彩,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