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心理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儿童绘画心理
1、儿童绘画心理的定义
儿童绘画心理是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自身的心理特点,以及面对绘画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1]一名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乐于学习。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
二、绘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1、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
2、促进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完善
3、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小学生的情绪问题
三、绘画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线条”语言与小学生心理分析
1)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楚:缺乏安全感,胆小和自我压抑。2)画线条过于强劲,戳破画纸:行为具有攻击性,易怒。3)线条断断续续,方向不固定:心理犹豫,焦虑,害怕。
2、“色彩”语言与小学生心理分析
1)过度使用红色:容易暴躁。2)过度使用蓝色:压抑、苦闷,心情低落。不爱说话、抑郁、有过分的自我约束的倾向。3)冷色:结构严密,略带消极。4)强烈的颜色:情绪波动较大,不易控制;做事有激情,具有领导才能;易怒,缺乏耐性。5)阴郁的颜色:消极,做事往往显得很被动,心不甘情不愿;说话含蓄,闪烁其词;容易焦虑,多愁善感。6)颜色混搭:容易浮躁。7)只使用两种颜色:行为严谨,冷静;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
四、结语
绘画与儿童之间被一条无形的天然纽带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有效地避免了儿童语言能力发育还不成熟的局限性。运用小学生最喜欢的方式,能在不知不觉中探索小学生展露的内心感受;通过绘画心理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的引导就是小学心理工作的核心要求。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他们的脸上都挂上最真挚的微笑,这将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让每一名小学生心智健康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由于本人可能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文章中定有不妥当之处,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同行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徐俊华主编《小学生心理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7
[2](法)皮埃尔•吉罗著,怀宇译.符号学概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7
[3]罗兰•巴特著,董学文、王葵译.符号学美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
[4]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译.《艺术心理学新论》[M].商务印书馆,1999.09:10
[5]黄翼著.《儿童绘画心理》[M].商务印书馆,1938:12
关键词:心理;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辅导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60-01
中小学生是国家栋梁,,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1、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2、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3、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4、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三、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度的心理异常,与其他心理异常相比较,它的特征是: 首先,情景性和暂时性。其次,功能损害轻微。再者,能调节。中小学生一般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学习困难、学习懈怠、考试焦虑、恐学症等,在学业不良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考试焦虑。
2、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
学生时期是人的身体、行为、性格和智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末或初中开始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很容易产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如性心理问题。
3、不良性格倾向
学生在性格倾向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焦虑倾向等。
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问题的特征,对于增强与维护教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心理健康的诊断。发现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调节,如果发现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地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找心理咨询的专业指导。
在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和表现后,教师所要开展的就是心理辅导工作了。但是心理辅导工作有着相对严格的一些基本原则。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指在心理辅导的全部过程中,对求助学生所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和一般要求,它对心理辅导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学者们的看法和实际情况,我们先提出以下四大具体原则,即:保密原则、来访主动原则、辅导中立原则和限制原则,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两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总原则。
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辅导的生命线,是获得学生信任的基本保障。它要求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较强的保密意识,要为来辅导的学生保守秘密,维护学生名誉和隐私。
2、自愿主动原则
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第二,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第三,针对中学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的时期。
3、辅导中立原则
心理辅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尊重也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承认每个学生是自主的,具有抉择的能力和做决定的权利,具有选择目标的自由。
4、限制原则
心理辅导员的责任并不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家长带孩子来辅导,要求辅导员对矫治不良行为负全责是不能被接纳的。
5、发展原则
一、教育思想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也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定学校教师工作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分数成了硬指标,至于个性教育、理想、人生观、品德方面的教育就可有可无了。
在一些学校,由于班级学生较多,很多教师为了省心,便给了那些学习认真、遵守纪律、听话的好学生较多的锻炼机会,不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无视儿童的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主体发展的能动性。目前,教育上存在的“马太效应”仍然是很多的。因此,学校中出现了这些问题,可能使孩子产生悲观失望、自卑或愤怒的情绪,从而导致儿童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虽然现在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还未在广大教师中得到普遍重视,并且教师也不甚了解心理健康课的方法和策略,只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很少想到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成功感、自信心,或积极增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于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些教师不认为是问题,有些教师则简单地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或生理疾病问题。这自然会加剧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方法问题
教育方法上的缺陷或失误,也是导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甚至是直接原因。比如,在很多学校,每到考试前一两个星期,语文、数学老师便把音乐、美术、体育等课占用,作为他们临考复习之用,学生整天处在题海之中,然而,复习的效果却不很理想。在这样的情境中,在这样大的心理压力下,不仅教师身心疲惫,学生也不堪重负,失眠焦虑、紧张压抑、害怕上学、畏惧考试等心理问题大量出现。
应试教育使社会、家长对学校产生了压力,这种压力通过学校和老师,最终落到了孩子们的身上。而现在的孩子又与以前不同,思想活跃、知识面广,个性较强,但心理比较脆弱。如果教师教育方法简单,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问题而导致学生厌学、成绩下降、偏科等现象是非常多的。所以,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以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
在一些小学,教师打骂、讽刺、挖苦、体罚学生的现象是较为严重的,并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例如,1998年5月,新疆建工学校一名学生用红领巾上吊自杀。事情的原因是该生在一次语文课上朗读课文,读得结结巴巴,且读了不少错别字,老师便罚他抄写这篇课文,但该生未完成,于是老师又加罚他抄写从1~18课的课文(全书共20课)。“五一”节放假返校,老师发现他只抄了一课,便在全班进行公开批评后,通知孩子的父亲把他领回家。这个学生流着泪请求上完课后补做作业,老师不允许,连推带搡把学生赶出教室。孩子父亲将孩子送回家后便去上班了,中午回家时发出孩子已死亡。
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师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学生厌学、逃学、出走、自杀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况屡屡出现,教师素质和师德风范亟待提高与重铸!
心理健康课对小学生心理机能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其实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对影响心理健康课实效性的问题及实效性的提高策略进行分析,对教师团队建设、教材的完善、教学目标的制定等几方面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以期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思考
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对小学生个性、意志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更多重视,通过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下面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问题的实效性提高策略进行研究。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方面的问题分析
1.未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足够重视,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应试教育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教学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和走形式的情况,若过于追求形式多样化便会导致教学内涵及目的的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无法在教学课堂中获得更多收获。此外,教学方式的单一同样对其实效性产生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学工作集中于学校,对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所忽视,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社会及学生家庭之间的脱节、对立等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产生影响已经成为需要研究的重点。
2.师资短缺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专业性,对教师活动组织、应变、专业知识等方面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但是实际教学工作中师资力量有所不足,教师大多由思想品德教师兼任,并且未能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教学实效性产生影响。
3.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需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进行明确,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更好的培养,但是实际教学工作中未能围绕心理学理论知识及“人际交往”“学会学习”等主题及目标进行教学,教学工作偏离教学重心,存在走形式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性产生不利作用。
4.教材方面的问题
教材可谓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但是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存在价值取向侧重学科知识、社会需求的情况,未能对学生主体地位产生更多尊重,并且其内容系统性及学科性较强,活动内容的操作性及可行性较差,编制过程中未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实效性的提升产生一定阻碍。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高方法
1.对教学观念及模式进行调整
教学模式的创新可谓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先决条件,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性进行提升,需要结合新时期课程改革工作要求对教学观念进行调整,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在相关部门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及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小学校方及教师能够被其带动对己身观念进行转变,进而更好的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产生更多重视。此外,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是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升同样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教师需要使社会及家长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校方及教师的工作,需要依靠社会各界和家长的配合支持。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对学生校外及校内生活进行结合,使校方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多沟通和联系,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借助家长会、家访、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教师能够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朝着综合化、生活化的方向转变,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支持下,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幅度提升。
2.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工作进行完善
为了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升,改善教学质量,需要对教师团队建设工作进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教师专业心理健康教学能力、教育观及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此校方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且对引进机制进行健全,使更多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前往学校任教。此外,需要对人才管理及培养机制进行健全,通过教育及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掌握更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将其应用至实际教学工作中。最后,需要对考核及评价机制进行健全,通过科学合理的多元化监督管理及考核方式对教师进行考评,在多元化考评内容的支持下,能够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热情、教学效果及师德等方面进行了解,并且借助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对教师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教师发展及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
3.对教学目标及主题进行明确
教学目标及主题的明确,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为教学工作按部就班的开展提供更多保障。以“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为例,教师设计“七彩糖”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对学生间主动交流意识进行培养和提升,减少与其他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并且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将本班学生分成2组,为每组学生发放七彩糖,并且将写有词语的卡片发放给学生;然后教师对游戏规则进行说明,要求两组学生进行比赛,学生需要在本小组学生中找到和自己卡片词语连成短语或词组的学生,如每组共有18名学生时需要组成9个最佳词组或短语,两组学生中用时最短的一组获胜;最后,组成短语的两位学生为合作伙伴,彼此之间对自己喜欢的书籍、动画片或是游戏等进行分享和交流,并且分享七彩糖果:教师设置“七彩问题”,如红色问题:最喜欢的书籍是什么?学生与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之后共同品尝红色问题相对应的红色糖果。在活动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能够消除和其他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有所增加。
4.对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完善
教材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需要对教材设计及编写方面的工作产生更多重视,教师需要结合新时期特点及素质教育要求进行编写和设计,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尊重,并且对教材价值取向、内容失重、特色缺失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提高教材开放性、反思性、时代性、针对性及可读性,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5.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和丰富
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游戏等均为常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形式,而常见教学方法则由情景教学法、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法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使用,并且对多媒体手段进行更多的应用,通过图片、声音及视频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对有趣的活动过程进行展示,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总结全文,新时期背景下小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途径增加,其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等方面更加复杂,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面的工作提高重视,从教材、教学模式观念、团队建设等几方面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性进行提升,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雪萍.探索有效的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小学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4):18-21.
[2]赵雪.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5,(27):113.
[3]陈维森.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教师,2014,(02):57-58.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活”起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导向性、整体性、针对性的特点。他既不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又不像个体心理咨询,它更适合团训、拓展训练等此类的形式,所以要让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活起来,我个人觉得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再适合不过了。
纵观现在的小学教育,意识层面的东西太多,教育指导和评价也运用的过猛,课堂上孩子的体会、感悟大多不是出自真情实感,而是努力配合结果的结果。
游戏中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学生在游戏中能得到启示和感悟,能分享给大家,教师在游戏中做的正向引导更显得润物无声。
一次心理课堂,教师带领学生玩心理游戏:《最佳配图》,当图片发到手中后;学生们积极思考,动笔连线,一会儿就都胸有成竹的样子,举手跃跃欲试,各自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例如:1号图案,配法就各不相同,有的同学说:一号和六号配,因为一号像西洋剑的尖,6号像西方剑客。有的同学说:我觉得一号和10号配,一号像栅栏的尖,十号别墅墙外可以围栅栏。还有的同学说:6号像牛顿先生,应该与3号配,因为牛顿爱思考,经常提出疑问。另外有的同学认为问号应该和电脑配,有问题问百度嘛!……课堂上进入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同学又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有的坚持己见,明显排斥其他观点,有的能欣然接纳别人的观点……众说纷呈。
此时到了老师揭晓答案环节,老师缓缓的说到:本次最佳配图没有唯一答案,只要能说出道理便好。
当答案都揭晓后,学生对最佳配图这个游戏似乎有了新的认识,甲同学感悟道:在没听到大家的意见之前,觉得自己的最有道理,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过后,觉得都说的有道理。看来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同,答案不就很可能不同,有些事答案不是唯一的。乙同学回答说:有时完全坚持己见,排斥别人的观点,也不太应该,各自换位思考一下,可能就理解对方了。丙同学说:今天我除了自己开动了脑筋,而且还见识了其他人的思路,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D同学说:我一看别人的意见和我的不太一样,我就怕自己的错了想改一改,现在想想,自己也没什么错误,就是我这样的想法不占多数,但是不代表我不对,有时也不能完全随波逐流,也得有自己的主见……
还有一次课堂上学生只是玩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游戏“爱的抱抱”就嗨到了顶点,当老师喊数字5时,5个人就紧紧抱在一起,后反应过来的同学,有的慌张的扑到已经成团的队伍中可是又被“无情”的赶出,有的紧紧的抓住身边的人,又四处着急的寻觅新伙伴,有的无奈,有的淡定,短,频,快的几次游戏过后,学生们都极兴奋,分享时有的说出了:孤独的滋味真的不好受,应该关注落单的同学,不应排斥同学,有的说出了集体的拥抱真的很温暖很有力量,等等。
这样一节节生动的游戏活动课,既没有任何评价也没有任何明显的指导,学生却体味出了很多道理,这样的过程使师生即享受又有意义,这节课学生自己悟出的道理是自然的,深刻的。
据统计沙盘游戏疗法是近几年国内非常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和治疗,因为沙盘游戏深受孩子的欢迎,它符合童趣,非言语的沟通,能让孩子轻松绕开掩饰和阻抗,在象征性的游戏中,用三维立体的沙具真实地再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沙盘游戏对学生具有心理诊断、心理评估的作用,还可以在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人格发展,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把沙盘游戏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提升学生人格健全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通过沙盘游戏理论和操作的实践学习,学生游戏活动更深入对学生的沟通,更能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自我人格完善。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说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我们的学生会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理困扰或综合问题。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作为一名好的心理健康教研人员,应多研究和开发一下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又有趣又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