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者有四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生命哲学 幼儿园教学 审思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世界是意义的世界、生活的世界、创造的世界,教师面对的也不是无生命的物质世界,而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有个性的个体。儿童的生命是幼儿园教学的思考原点。幼儿园教学是儿童生命的促发剂。然而,在工具理性的世界中,儿童的生命价值被忽视和异化了。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生命哲学将人的生命作为哲学研究的本体及核心,并关注与入的生命不可分的人的生活、人的心理状态和人的历史及文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齐美尔和法国的柏格森等。尽管生命哲学家们在理论观点上有重要区别,但他们都把生命看作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强调生命的变异性和创造性以及作为人生命体现的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这些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幼儿园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1当前幼儿园教学状况
1.1教学的功利主义:生命意义被消解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以其无所不能的力量改变着世界,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充满对技术理性的崇拜。于是,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科学取代了人文。教育也“从根本上偏离了它的本真的意义。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幼儿园教学也不例外,存在着明显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增加教师的收入、应付各方面的检查等外在的功利目的,由此导致教学中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对已有知识的记忆,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采用教师讲儿童被动听的教模式;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还加开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孩子的游戏、自由活动、体育锻炼乃至休息的时间被无情地挤占。孩子的能力发展、个性养成等在教学中被忽视。为了追求效率与可见的结果,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幼儿的发展,犹如对待产品一样。孩子们在无意中被划分了等级,发展迟缓的孩子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掉了队,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教学成为满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个人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通过教学培养出来的人仅仅学会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技能,教学失去了引导儿童感悟生命、体验生命、实现生命意义的本真追求。这样的教学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也使人生失去了乐趣,导致生命意义的消解和主体性价值的被抹杀。
1.2教学与生活分离:生命的根基失去
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就是让儿童掌握有用的知识,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知识被看成是由外在于人的事物决定的,是客观的、绝对的、唯一的。因此,知识与当下的生活没有联系,儿童完全可以在生活之外去掌握它。在这种教育观和知识观的引导下,现代教育逐渐远离生活,学校成了儿童与生活之间的藩篱。有学者将当今教育与生活分离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容与生活脱节,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二是以成人的世界代替儿童的世界,失去了对儿童当下生活的关注;三是教育中缺乏生活的气息,使教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幼儿园教学与儿童生活割裂的现象同样如此,儿童被限定在有围墙的儿园内,圈定在活动室里,固定在秧田式的座位上,见不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花鸟虫鱼,教学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教学目标及内容预设、教学组织与实施受教师安排与控制。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是否“复制”到幼儿身上,强调的是“复制”的效果,幼儿沦为教学的附属品。教学没有把幼儿的生长与他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尽管通过这样的教学幼儿也能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行为也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但幼儿作为整个人的精神成长被忽略了。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生活。生活的根本内涵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展现形式。教学作为关照人的生命的活动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根基,教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1.3教学的高控制:生命的灵魂与创造性泯灭
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指出,现代性的展开是一个从“荒野文化”向“园艺文化”转变的过程,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一个新的角色――“园丁”取代了“猎场看守者”。由此开始,那种顺应自然习性使芸芸众生互不相扰的自我繁衍的“荒野文化”没落了。一种新的“园艺文化”以“科学”“理性”作为合法性术语,以“技术”为得心应手的工具成为社会主宰。人类开始进入一个由理性来设计、规划并维持秩序的时代。在教育领域,“园丁”不再是一种隐喻,而是教师的同义词。教师作为社会和政府的代言人,以“园丁”的身份自居,手持“剪刀”,履行着修剪“园中幼苗”的责任。然而,也正是“园丁”的身份使教师的专制有了合法的外衣,使学生没有了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没有了生命的灵动和创造性。
当前,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大多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的权威“指导”和控制,交往也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指令或行动,往往成为幼儿按照教师要求去行动的过程,或是教师出于教的本能和惯性对幼儿的提醒。至于提醒之后的结果如何,幼儿的反应如何,则根本没有成为教师关注的内容。作为交往的重要一方,幼儿的声音被淹没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了一种封闭、单边、高控制性的关系。幼儿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按照惯性运转的僵硬“系统”。幼儿的私人领域、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公共领域已经完全消失。教学只体现社会对幼儿的期望和需要,并由教师直接实施这种期望和需要,丧失了对话、交往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的专制面前,生命被压抑,自由被消解,创造被窒息,生命的丰富性、流动性及个性日渐丧失,教学与生命都走向了异化。
2基于生命哲学视角.审思当前我国学前儿童教学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教育必须遵循入的生命规律。儿童教学要关注孩子生命体内心的律动,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遵循儿童生命的发展规律,体现孩子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儿童教学应让孩子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让孩子在体验生命的欢悦和幸福中健康成长。
2.1关注儿童个体生命,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个体生命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外在生命而存在着。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而鲜活的,每个生命体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经验及体验。儿童作为一个独体的生命体的存在,在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交往中,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和内在的生命体验,每个儿童的生命内部有着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潜能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儿童并不是一张白板,可以任意由人涂抹,相反,儿童是自己生命的真实体验者,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生命。教师更多地是应给予孩子体验自己内心生命冲动的愉悦的机会,给孩子以生命自由的空间。
儿童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附庸。所以,在儿童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知识、规范的权威者而是在活动中与儿童平等参与的共同体验者、教师不再是命令的发号者、规则的施训者,而应在生命的真实存在中设身处地与儿童一起感受、体验,从而对某一特定教情境做出解释性理解,以达到与儿童共同理解教育意义的目的。儿童教学要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自主性、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教师同时也有必要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学指导,为儿童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与发展机会。
2.2关注儿童现实生活,重视儿童生活体验
教学是充满诗意的活动,是一种诗意的安居。但教学这首诗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而是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大地上,是真实生活的认知与体验。体验是人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人理解生命和社会的方式。它强调了人的生命意义和精神的建构。体验对儿童来讲意味着更好的学习。体验与儿童的认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强,儿童的体验随认识的的增长不断得以深化。“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体验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的时期,是一种原始的、天真的同一状态,对人、事、物都倾向于体验。”所以,在儿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儿童对自身生活世界的体验、理解和感悟;教学应把儿童从成人高压式的说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教学要重视让孩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和认识事物。用多样的方式去表达和交流以获得完整的感觉经验,因为“完整的感觉对儿童而言,是一种来自生理和文化的需求,是一种幸福的生命状态。所以,在儿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一名巡回教育者,教给学生智力流浪的自由――没有定好的路线。教师应让儿童在体验的教学过程中感到生命的充实、尽情,进而忘我、不知疲倦,整个身心达到自由与和谐的状态,让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
2.3重视儿童创造性,让儿童成为教学的参与者
生命哲学告诉我们,生命的特性不是机械的、物理的物质特性,也不是抽象的精神特性,而是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运动性和创造性,而且生命的客观存在也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变化与创造才能够充分体现。因此,生命哲学向我们展示的是内含着无限生机和动力、且永远向着未来开放的生命态,这种生命的态势,即是教育展开之所为的根基。
教师的权威将不是建立在儿童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儿童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教师的作用将不再等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资料库,教师应在与儿童共同参与的教学中体验生命的快乐。让儿童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儿童当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而不是物的存在。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儿童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体验到创造带给生命的欢悦。在儿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儿童情感丰富、意志坚定、道德良好的引路入。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儿童形成一种自学能力,以自己的爱心、善意、德行等个人魅力融入儿童世界之中,为孩子以后生命的成长进行有效的指引。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游戏对儿童来说并不仅仅意味着“玩”,它是儿童用以理解生活世界的手段;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儿童体验生命的重要方式和存在状态,并且是儿童的最好生活状态。儿童在游戏中、在这种最好的生活状态中不断成长与发展。这样,游戏既是教育的最佳起点,又是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游戏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游戏能让孩子获得知识经验,成为学习主体,而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游戏能让孩子从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中成长为保存自由天性、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
参考文献
[1]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 (4).
[2]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8.
[3] 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1).
[4]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7.
[5]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58,162,48.
[6] 殷霖.生命哲学视野下对传统教学的审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
数学知识呈现静态的和绝对可靠的特性,同一性原理体现事物只意味着它自己,它是逻辑学或精确科学的核心思想,它与进化的观点有明显矛盾。p=p,这里没有论证或历史考查,不涉及到心理学或哲学上的考虑,数学在这里是不变和绝对的,社会学和社会文化的历史很少顾及它们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数学家们的多次宣称,数学没有值得人们知道的历史。
1 数学哲学指导的数学史
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数学史是一种教条和闲谈,这种教条排除了可供选择的数学观点和立场,而把闲谈归类为脱离记录的私人沉思。若用这种方式理解数学,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种终结的理论和完成的工作,这只能作为独特的现实呈现形式,与人类情感活动没有任何关系。此种观点是错误的,比如对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考等,那些重大的数学问题和它们的研究过程在数学史中占最大的部分,虽然它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励和真理精神的追求几乎没有帮助,但这种数学的历史观点对创造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因为连续性与绝对严密之后的一种错觉在有关的实践方面没有被人们很好的理解,所以这种研究的主题被逐渐放弃了。连续性是理想状态,不具有自然统一性,对于变化的构想都要有建设性的努力才可达到,并且要有认识论的观点做支撑,这样给人们带来一种警示。对数学教条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消极作用是历史的考虑,试图把历史用作揭穿假设的手段,在这种假设下,合逻辑的数学的发展成为错觉,有的时候还会步入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
valery说:“一个人有直接从活动方式中思考和联合的习惯,有只在眼前手段受限的情况下想象一个工作的习惯和从不着手处理来自一个与手段毫无关系的主题或想象的效果的工作的习惯。”所以只采取指出“人类”关心或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还说明不了历史的方法是正确的。而且要塑造对数学史极广泛的社会文化方法的范畴,使之对身边的数学问题和认知问题适用。
拉卡托斯说:“缺乏哲学指导的数学史,是盲目的,而背弃数学史里最有趣的现象的数学哲学,也是无知的。”然而我们和拉卡托斯的观点不同,不能确信特殊的数学哲学是从历史里证明是无误的或存在历史进程的完整的理性重建。
如今有很多论战是关于提及数学客体的时单词“real”的用法,这些论战没有在历史研究中得到解决,甚至于不可能成为这些研究的方向。它的目的首先是描述和分析,而不是替哲学辩护。不同于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那样不可能集精力于辩护。“现实”就赋予文化意义上的负载,并且比重要信息或物体的集合一定要多。实证主义者对数学产生怀疑,是因为数学所研究的客体都不具备实质性的东西。
2 数学在认识论的转变中得以发展
在研究数学意义发展和物质存在的问题时,我们确信这是需要并能解决的课题。为了解决这类课题,让学生体验概括和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直接面对抽象的过程。
在19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数学和它的物体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它的新理论、新思想的变化。根据欧几里得公理化体系转化而成的集合论和形式公理学,它们的发展使数学变得越加抽象并且缺泛必要的解析。来自大范围远距离交流的必要性和抽象的纯数学的发展,这个历史事实显得非常古怪,它的符号形式既促进同时也阻碍了学习与交流,所以它遭到很大的讽刺。学生对此学习感到困难,尤其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极为重要的概念解释更加困难,而现代数学没能在这个意义上对所需的任何事物提供完整的解释,它们不是特别的假设与抽象,就是特别的技术与机械。所以不能把数学作为一个主题在校园里进行有实效的组织和追求。数学学习也要与其他学科相似,一定要对明晰根本性问题的广泛探究有帮助。
所以可以得出,由欧几里得公理化体系来讲,对其有意义的语句和可以理解的概念进行逻辑还原、组织与分析,好像留给我们思考的没有复原的基本工具,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都想回到过去的风格,而欧几里得数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把一切事物都化简成基本数学。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数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是被划分开来的。
关于数学和数学对象本质的本体论在认识论转变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和发展。若我们想要把数学史用于教育来促进人的发展时,正确理解这些转变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用实例说明从机械论证到关系思维和从直接的方法到间接的方法这个认识论的转变过程。
3 利用数学看待和分析世界
在19世纪到20世纪数学在希尔伯特和皮亚诺的公理系统下出现了深刻的大变革,并已成数学史上最感兴趣的事情。数学在19世纪被看作是陈述必要结论的科学,据此数学可以完全不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个假说或是一种推理。在之前的公理系统就是不需要证明的,19世纪以后数学大厦的地基就变成了纯粹的臆测,只用他们可能的推论加以证明,数学涉及事物的理想状态,它具有系统化和分析思想的方法,同时也是自我反思过程,数学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元知识,但是皮尔斯与多数数学家和哲学家不同,连他本人都在否认数学的完全解析理想,他把数学看成在动态现实之中建立客体的可能性。
公理化体系所带来的态度看作是一种运动,需要“具体对象”为它起作用,数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事实和事物得不到正确的解释,这和莱布尼兹的充足理由律相悖。所以对解析态度不应过分夸大,如果夸大就象人能够预知他的所有结果。正确的观点是数学可以看作是推理形式和操作形式之间的一种递归和互动。
操作思维和操作思维所带来的观点认同从古代数学到笛卡尔观点这种转变是可能的,这其中不可缺的补充部分,被称为关系思维,莱布尼兹确信真理是可以证明的,认同关系和
转贴于
和理论,但笛卡尔认为真理与证明是没有关系的,更偏重于问题解决。19世纪初数学从一种语言转型成为结构科学时,数学很有优势,图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成为思考的东西。
数学中的数字是在17世纪时变成一种语言,算术是在19世纪成为一种程序化,而且它是在代数观点下结构视图产生之后才形成的。所以数学的争论在19世纪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趋向、不同声音,每一种趋向都只强调两种基本的认知操作中一个,即对相似性和关系的研究。算术化程序试图根据具体化的实物和自然数来定义所有的数学概念,利用还原主义的方法来处理基本问题。例如复数对柯西来讲没有意义,只是成对的实数而已。相反正如一些数学家们所预期的那样,公理运动是想利用综合性的从上到下办法,通过推广公理的相关结构及原则,达到扩大它的理论的应用性并以此来解决数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和综合两种观点基本组成了数学活动的实质,数学活动体现在一般化和具体化之间的递归活动,数学体现的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反映,一种思考是另一种思考的对象就是“本质的抽象”,这就是非常基本的现代数学思维方式。瑟斯顿从心理学角度称之为压缩,使人惊奇的是,数学是可压缩的,你可能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精力,分步的尝试从几种方法中找到一些结果,如果你一旦真正完全的理解它的结果,之后再从心理角度你去整体衡量它,马上就会发现有惊人的心理压缩。这样,数学就是一种创造或者成果的体现,并且不能独立于它在本质上的抽象上的发展,这样看来数学依赖来自行动的抽象更为恰当。但抽象一定与明确内省相反的过程不可分离,由此把之前的明确与分离形成一种主体感觉、思考、行为的特定方式。
现代数学已经具备了“关系思维”的特点,关系思维倾向于看待知识与现实等同,这是最大的障碍,与之相反,科学与数学,教会我们怎样看待现实世界,如何进行分析世界,数学史启发我们的是真理和人文精神,但它不是绝对的数学真理。
4 数学的分析和综合的交互作用
围绕公理方法展开的讨论,突出的显示了数学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的转变。到19世纪中叶,提出数学是否应该具有类似力学或几何学那样真正的价值,数学是否应该具有算术那样有自身心理结构,将数学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划分。代数学被视为是几何或力学结构的代数化,当人们逐渐认识到代数学对几何学的作用,它不是对对象的刻画时,这些差异就逐渐的没有了。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转移,转向认知和知识的内在动力上来。数学家们开始更加深刻的反思,反思他们自身的结构和活动,而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思。
单一的运算x+1衍生出自然数的加法与乘法,格拉斯曼运用这个定义证明了算术运算其它的所有重要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格拉斯曼公理包括了归纳法,但是在它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猛烈的批评。holder相信涉及递归运算的那些讲述都不是公理,因为算术是先验的。若有人认为这些公式是算术公理,则他就会把相似的公理用于数论和分析中无数的概念,如此话算术公理的数量就会大增。这陈述不够明确,因为格拉斯曼没有处理困难的部分,会指责他的处理是不完整的,只给出讨论中的一些规则,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样说法比较合理, holder还未真正的领会数学公理系统,也就是数学公理系统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用数学推论来评估的,并不能完全表示直觉给出的基本现实。
5 如何正确理解数学内部的对立统一
19世纪初出现积分理论从柯西到勒贝格的转换,它用实证更多涉及算术近似法及不等式语言。
利用展示函数概念柯西在一定意义上做完了笛卡尔把几何向算术的压缩过程,他把几何简化成直线,当然就受到格拉斯曼等人的强烈批评,因为他们认为数学理论应该描述与某一主题区的关系。人们都认同通过连续函数概念的介入,由此数学能真正变得很适用,应该能够生成各种各样的直接的真理,对数学问题进行构思,使其与现实有直接关系,这种实证态度和公理运动态度是完全不一样,函数与连续的概念是同时发展的,连续性是函数的基本特征。柯西将数学转变成了外延理论,必须把连续函数设想成具体表述的等价类,而不能认为它的一些表述提供等价关系的外延公理等同,只能这样来理解函数连续的性质,但不能成为表示函数形式的性质。
狄利克莱和柯西认为,函数必须被看成是解析表达式,而解析表达式是建立于外延公理的基础之上。勒贝格利用假设解析表达式都成立,继而极大的推广了函数的概念,然后又从连续函数发展到可测函数,并且在实际检验的基础上,这个可测函数能包涵数学分析内能找到的所有函数,20世纪初函数概念的发展映射了数学分析的进展。
从柯西以来,可以依据函数的某一性质或推理来理解函数,而没有必要明确表述函数就能选出函数集,这是能够做到的。如柯西证明了具有这个性质:f(x+y)=f(x)+f(y)是连续函数,它没有给出函数f(x)=ax,柯西建立了对数学概念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据此数学概念可以依据它得出某一结论来给出定义,把概念理解成具有某种行动计划的操作性,这与过去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柯西是一位真正的现代数学家。
黎曼对积分充满兴趣,继柯西之后开始研究,与柯西研究的方式不同的是他从必要条件入手,黎曼给出了闭区间上可积的有界函数的定义,黎曼由此对连续性与可积性进行了区分,并且定义出非常重要的可积函数的概念,这个概念被人们看成“完全任意”函数中最大的子集,“完全任意”的函数从19世纪中叶以来,始终在连续函数的定义中处于尤为重要地位。黎曼将可积函数的概念进行了极大的推广,未来进一步概括可积函数的概念就是一定会发生的,黎曼对计算积分值的传统程序的做法是认同的。
勒贝格的做法是分割函数的值域,显然测量和可测性概念都可以定义积分概念,勒贝格的做法不仅仅将可测集和测度集的概念放在了中心位置,还步步加强了实证分析与公理化定义的方法论,托马斯·霍金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就是勒贝格建立了首个通用的积分理论,各种数学范例、
转贴于
定义、定理在勒贝格研究以前早已经存在着,可是它们缺少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完整性及连贯性。
作为微积分理论,从柯西就开始对连续性进行研究,距离概念成为邻近测量的适用性是连续性的定义与定理的唯一条件,由此建立了度量空间的抽象的概念,这个开放性的概念被定义成线的开区间概念,对集合x,不同度量标准决定同一连续函数,仅当x中的一个子集对一个度量标准开放,并且对另一度量标准个也开放。描述连续函数特征的工作就是选择一个拓扑结构,等同于选择一类开放集合,空间拓扑是它结构中的一个特殊性,并且非常适合成为公理化与集合论条件的特征,若没有康托尔创建的集合论,一定没有抽象测度理论与拓扑学理论。
拓扑表征对理解勒贝格的广泛的可测集、类集、可测函数都具有帮助作用,也有助于弄明白在纯数学中发生的事情,由拓扑学的概念可以简化一般形式的辩证与推理,它描述了数学探究和现实重构的特征。
那些给我们的感觉很抽象的数学思想,若只从历史的观点去研究,就变得很容易理解,过程到结构的转换还是相当有好处的,数学史作为描述成长与发展的历程,而数学哲学涉及到更多辩护的问题,这两个在教育情境中都具有了重要的地位。
【摘要】儿童哲学能指导幼儿形成对世界正确的观点,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文章通过案例来探讨幼儿教师缺失儿童哲学素养的表现,提出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哲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提高儿童哲学教育技能、技巧,以儿童哲学的观点进行幼儿教育,从小培养幼儿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形成多样化的思维。
关键词 儿童哲学;幼儿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10-03
哲学以科学形成的整个世界的全部思想为对象进行反思,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常人的观念里,只有成人才有哲学,实际上,从哲学的内涵看,因为儿童能对世界产生自然、朴素的思考,所以儿童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哲学,即儿童哲学。刘晓东认为,“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作为从事保教工作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儿童哲学素养,这对启发儿童思考,使儿童形成对世界正确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案例来探讨幼儿教师缺失儿童哲学素养的表现和改进措施,以便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活动。
一、案例呈现
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独特性的特点,通过对其教育案例的描述、分析,可以透过教育现象找出其内在原因和问题。
【案例一】中班的洪洪平时好动但并无多动症,上课喜欢扰乱课堂纪律。李老师为了避免他干扰其他同学,上课时在教室后面单独安排了一个位置,使他远离其他同学,下课时不允许其他小孩和他一起玩。下节课是关于音乐节奏的公开课,李老师反复教洪洪怎样挥手后摇一下手铃,洪洪总是没有做正确。李老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厉声对洪洪说:“你再这样我就让你下节课到小班去上课!”为了这节公开课,洪洪做的这个动作班上其他小孩已经提前重复演练过十次了。公开课开始了,按照老师之前的演练步骤进行,但她还是慢了一拍,惹得其他小孩哄堂大笑,李老师感觉在听课教师前很丢脸,课下,李老师又严厉地批评了洪洪。
【案例二】小班的蒋老师觉得萱萱长得有些像可爱的公主,所以叫她“公主”;班上恰好有一个叫俊俊的男生因为姓名中有“王子”两个字而被父母和蒋老师叫做“王子”。萱萱因为有了“公主”这个称呼很高兴,每天都要对蒋老师说她以后要嫁给王子。有一天早上萱萱的妈妈告诉蒋老师马上天气转凉了,但她的女儿现在只穿裙子不穿裤子,问其原因,萱萱说:“公主只能穿裙子,童话故事里都是这样的。”蒋老师让大家两两牵手排队去户外参观时,萱萱想牵“王子”的手,但“王子”始终不答应,蒋老师让萱萱去牵另一个小孩的手,萱萱却不乐意,大声叫到:“公主应该和王子在一起!我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蒋老师一听忍不住笑了。最后,蒋老师让萱萱牵着自己的手一起走,萱萱勉强同意。
【案例三】刘老师今天让幼儿们在结构区里自由玩耍,豪豪他们用积木搭了交叉的两条公路,然后各自拿了一块积木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琪琪看到他们玩得很高兴,也模仿他们分别搭了一条公路和一条铁路,两条路同样形成了交叉。琪琪拿了一块积木当汽车,同组的伟伟拿了三块积木连在一起当火车来开。但是伟伟的火车太长了,琪琪的汽车通过十字路口时把伟伟的火车撞成了几块,两人发生了争执。这时,刘老师看到了,一边安慰琪琪和伟伟,一边亲自在十字路口立起了红绿灯,并对他们讲明了红绿灯的规则,让他们接着玩。而在另一组的豪豪虽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经过他们的商量,十字路口那儿多了一座“立交桥”,现在正玩得不亦乐乎。
二、现象分析与思考
真、善、美是人类价值追求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类追求的崇高价值理想,这三者的基础是真,核心是善。从认识范畴上说,真包括真实与真理。案例一中公开课追求的真理是幼儿能初步感受美,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但是李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开始上公开课前对本班幼儿提前演练十次,上公开课时按照已经演练好的步骤僵化地进行,以幼儿多次演练的效果代替初次演奏的表现,这种行为本身违背了真实性,还可能导致幼儿对公开课活动的歪曲理解。从善的角度上说,在所有的价值中,人的价值无疑是最重要的价值,儿童也有属于他的个体价值,尊重儿童的权益是进行保教活动的首要前提,也是善的要求。李老师单独给洪洪安排一个位置,只尽保育职责,忽视对其的教育,不尊重对儿童主体性和参与性权利,违背了《儿童权利公约》。如果说李老师为洪洪单独安排一个位置是为了照顾其他同学,看似符合善的要求,实际上这种善只是一种表面的善,并非对至善的追求,完全可以通过分层分类教学、家长配合等方式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李老师对洪洪的批评也有违善的原则,他只看到洪洪的不良表现,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武断批评,这种批评不仅是无效的,从长远来说还挫伤了幼儿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样,美也是以真为基础,一堂公开如果缺乏真实性,“美”便无从谈起。幼儿教育的音乐课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意识,一种人与世界的融合的审美意识。幼儿借助教师的手势完成节奏的统一,本是在实现人与音乐交融的必要过程,然而教师却寄希望幼儿表现得非常完美并且不允许洪洪产生失误,这是不合现实、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幼儿又怎么能在这样不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美?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真、善、美的统一,就是自由。在这堂音乐公开课上,幼儿受到了诸多来自教师因素的制约,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方式,也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操作,难以谈得上自由。
人的思想是由思维的动作和经验的材料组织而成的,人类思想的形成物就是概念。思想在形成概念,常常是在个人的观念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以后,儿童哲学非常重视儿童对概念的吸收。幼儿在逻辑或推理方面,都是比较基本或原始的,无法教以高深的技巧,也不能苛求幼儿能对事物产生全面、系统的认识。他们的概念常常是吸收日常生活经验而来,成人的语言和行为对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案例二中,老师和家长称萱萱为“公主”,本是出于个人对孩子的喜爱,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儿童对“公主”认识和推理的片面化可能对其造成不良影响。萱萱受童话故事的影响,认为公主是完美无缺,理应做出符合“公主”这个名字的行为,所以她总是想着嫁给王子,即使天冷也身穿裙子,并且只愿意和王子一起玩耍。这种不正确的概念造成她缺乏社会互动,与其他同伴关系越来越冷漠,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蒋老师也只是把萱萱说的话当成了幼儿经常冒出的俏皮话,并没有追究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只是以暂时缓解萱萱的不良情绪作为问题的解决方式。幼儿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幼儿的推理能力还是不全面的,但是这种推理能力却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展。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公主”的正面形象传递关于这个概念正确的行为方式,纠正这个概念对于幼儿的消极影响。
人具有主体性,包括意识性、自主性、能动性。儿童作为主体,无疑也要追求价值的实现,使客体作用于儿童,对儿童生存、发展、完善产生一定的实际效应。而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是实现主体价值的重要途径,儿童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成人或同伴那儿通过互动获得经验。儿童哲学建立者李普曼认为,教师必须重视每一个儿童的意见,假如儿童感觉出他们的工作只是去发现教师所决定的正确答案,那么他们就不愿意冒提出不同答案还需要去作解释之麻烦的险。豪豪、琪琪通过结构材料进行游戏本是发展动手能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实现主体价值的重要机会,但是在琪琪他们遇到问题发生矛盾的时候,刘老师凭自己的经验为幼儿建起了红绿灯。看似解决了矛盾,实则剥夺了幼儿自己发挥想象解决问题的机会,也阻碍了幼儿通过互相协商解决矛盾的能力发展。从“意义”的视角来看,在这个本可以由目的性推动对象性的活动中,刘老师没有发现教育契机,其行为影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实现。相反,与豪豪一组的幼儿利用日常经验和想象,通过同伴间的协商讨论搭起了立交桥,实现了问题的解决。这充分说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境下扮演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使幼儿获得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幼儿在问题解决中主动探究,培养自信心。
三、启示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正开端的学术。儿童应该尽早接触哲学,虽然儿童对于哲学的思考开始是朴素的,但是会逐渐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将儿童哲学教育寓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中。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保教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保教活动中总是对幼儿产生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其儿童哲学素养亟待提高。
1.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哲学态度。哲学要以真理指导行为,首要的就是树立求真的态度。幼儿教师要做到求真,首先,幼儿教师应面向哲学理论,拓宽哲学视野,将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联系开展保教工作,创造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其次,应面向现实,把“时代的容涵性”与“向上的兼容性”相统一;最后,应面向自我,面向人类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哲学理论倘若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变得艰难晦涩、枯燥难懂。另外,幼儿教师还应有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和永无止境求索的态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2.培养幼儿教师良好的哲学思维。幼儿教师把儿童当做追求价值实现的独立个体,尊重幼儿是开展保教活动的前提。同时,不断反思自己在保教过程中的行为,用长远的眼光和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此外,幼儿教师也应具有批判的精神,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创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式思考教育现象,为幼儿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幼儿教师良好的哲学思维的养成,不仅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且会在保教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幼儿教师的儿童哲学教育技能技巧。美国儿童哲学推崇苏格拉底思想,要学生进行“智慧的探险”,鼓励儿童自己去思考。李普曼提出,可以让儿童自己讨论,注重讨论的过程,并不要求一定要获得什么结论,也可以使教师参与其中,以专业知识进行引导。要使师幼间能进行有效地哲学对话,就应该要求幼儿教师从儿童哲学视角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点,训练教师学会童稚的惊奇,掌控教室的氛围,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要提高有效提问的能力,与幼儿坦诚对话,善于倾听。在活动中教师要会用适当行为启发幼儿,支持或引导幼儿推理、想象、实验和探究,相信幼儿能够独立或通过互助完成任务,“物化”儿童的想法和疑惑,恰当地掌握好参与哲学对话的时机。目前,美国普遍设立儿童哲学促进研究所,但在我国儿童哲学的实施还局限在小部分地区,提高幼儿教师这方面的技能技巧只靠自身努力学习是不够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等相关机构应该给予支持,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Lipman,Matthew,Sharp,Ann Margaret. 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0.
[2]Oscanyan,Frederick S.The role of logic in education[M].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78.
[3]詹栋梁.儿童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方展画,吴岩.李普曼以对话为核心的儿童哲学课程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5,(5):70-76.
[8]周燕,闵艳莉.基于儿童哲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57-59.
[9]刘晓东.儿童哲学:内涵和外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9-51.
【关键词】 四君子汤加减;复发性尖锐湿疣;IL-2;IL-4
【Abstract】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Si-jun-zi Decoction in treating recurrent condyloma acuminatum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f Si-jun-zi Decoction on Interleukin 4 (IL-4) and Interleukin 2 (IL-2) in the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ondyloma acuminatum. Methods: Seventy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ondyloma acuminatum were allocated randomly to Si-jun-zi Decoction group or control group after surgical removal of warts, and the treatment groups received treatment of Si-jun-zi Decoction. The IL-4 and IL-2 of the patient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Meanwhile, the recurrence of wart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level of IL-4 in Si-jun-zi Decoction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an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placebo group (P< 0.05). The level of serum IL-2 in Si-jun-zi Decoction group remarkably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5). Si-jun-zi Decoction treatment group had a lower recurrence rate (17.14 %) than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Si-jun-zi Decoction possesses the ability of regulating the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and effectively preventing the recurrence of condyloma acuminatum.
【Key words】Si-jun-zi Decoction; Recurrent condyloma acuminatum; Interleukin 4 (IL-4); Interleukin 2 (IL-2)
【中图分类号】R752.5+3【文献标志码】A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类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中医将尖锐湿疣称为“臊疣”和“臊瘊”。近年研究表明人类细胞免疫失衡是临床上决定尖锐湿疣转归的主要因素,因此调节机体免疫,减少复发率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医药治疗尖锐湿疣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笔者通过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来至于2010年12月至2014年7月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的80例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纳入标准: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1,2];病程≥3月;治疗期间禁止进食辛辣厚味;人瘤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自愿签署知情同意的患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所有检测对象在就诊前4周内接受过抗尖锐湿疣治疗;用过任何免疫调节剂;有肝、肾疾病及结核病等系统免疫性疾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生殖器肿瘤病史;生育期或合并妊娠者,伴有淋病等其他性传播疾病。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例21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7.65±9.16)岁;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3.60±3.56)个月。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18~50岁,平均(29.65±10.06)岁。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的皮损均进行CO2激光治疗,祛除肉眼可见疣体,范围扩展至疣体周围约0.2cm,术后创面外用夫西地酸软膏(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产品注册证号:HC20140018),2次/d,至痂皮脱落。
治疗组以加减四君子汤水煎服,1剂/d,前2煎剂口服,第3剂用于外洗。药物组成为:黄芪20g、党参15g、 白术15g、茯苓12g、板蓝根15g、紫草12g、白花蛇舌草20g、甘草5g。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
1.3实验室指标
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均于早晨空腹采血,抽血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0±3)d采集静脉血3mL,凝集后加入离心机,在3000r/min转速下旋转10min分钟,分离血清置于-20℃低温冰箱保存。采取ELISA法测定IL-2、IL-4含量,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4观察指标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疣体消失,皮肤恢复正常;5%醋酸白实验检测阴性;连续3个月观察未见新赘生物。复发:治疗停止后3个月内,原病灶部位或周围新生赘生物[3]。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复况
两组治疗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178,P=0.04)。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IL-4、IL-2水平情况
治疗前2组IL-4、IL-2水平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t1=1.69,Ρ1=0.099;t2=2.018,Ρ2=0.05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4水平明显下降(t1=2.366,Ρ1=0.023),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IL-4水平亦有下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3=4.311,Ρ3=0.000);而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t2=4.675,Ρ2=0.00),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IL-2水平亦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33,Ρ4=0.000)。见表2。
3讨论
尖锐湿疣由HPV病毒感染所致,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细胞免疫失衡是临床上决定尖锐湿疣转归的主要因素。其中Th1/Th2比值维持动态平衡,是保证正常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在清除病毒,诱导免疫耐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5]。既往研究表明患者体内IL-2等Th1型细胞因子水平降低,IL-4等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说明尖锐湿疣患者体内存在Th1/Th2比值失衡,从而导致患者体内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可能是HPV感染后病毒持久存在并复制,导致尖锐湿疣治疗后反复复发的免疫学基础[6]。李振等[7]报道短病程尖锐湿疣患者机体呈现Th1型反应,而长病程者则以Th2型反应为主,存在Th1型反应向Th2型反应漂移的现象。因此,对于尖锐湿疣病程较长和/或反复发作者,调节机体免疫,提高机体正气抗病能力是其治疗关键。
中医认为尖锐湿疣属于祖国医学“疣”的范畴。《灵枢・经脉篇》谓:“虚则生疣”,正气虚,不能鼓邪外出, 邪气缚结于皮肤发为疣赘。正虚邪恋,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由于机体正气不足,气血失和,加之性滥交或不洁,感受秽浊,毒邪集聚,酿生湿热,下注于皮肤黏膜而发生。大多表现为肝经湿热下注或邪湿毒化热导致热毒炽盛,久则引起脾运不及,湿邪蕴久困脾,脾虚湿浊下注,酿湿生热,湿热交结,而致正气亏虚,不能驱邪外出,病程缠绵迁延,反复发作而又难以治愈[8]。现代张春敏等[9]研究表明正虚型尖锐湿疣患者IL-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机体存在免疫失衡现象。而HPV病毒清除与Th1型细胞反应模式和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相关[10],正虚型尖锐湿疣存在Th1/Th2型细胞失衡,消弱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功能。故本方以健脾益气,固正驱邪为主,以四君子汤加减而成。方中党参、黄芪大补元气,脱毒生肌;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以扶正;同时佐以板蓝根、紫草、白花蛇舌草解毒散结以祛邪;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四君子汤能显著上调大鼠IL-2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1],单味黄芪水煎剂可以促进正常小鼠T 淋巴细胞转化,黄芪还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IL-2、IFN-γ的水平[12]。板蓝根含有多种干扰病毒DNA合成的成分,同时具有促进细胞免疫的功效[13]。白花蛇舌草含有多糖类、黄酮类等成分,能广谱抗炎、抗氧化,显著增强网状细胞和白细胞功能,能抗肿瘤、抗增生,抑制病毒DNA合成[14]。紫草具有体外抑制HPV-DNA作用,其水提物中存在抗HPV-DNA活性成分[15],两类药同用,攻补兼施, 标本兼顾, 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本研究表明经内服中药治疗后能显著提高IL-2水平,同时下调IL-4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平衡,能有效的防止和减少尖锐湿疣的复发,疗效好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瑞强,褶围维.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性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475.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性病专业委员会. 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14).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 47(8): 598-599.
[3]覃永健,冷文婷,黄琴.疣毒清合剂对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血清TNF-α、IL-2的影响及疗效观察.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5):566-568.
[4]Delrete G. The concept of type1 and type2 helper T cells and their cytokines in humans. Int Rev Immunol, 1998,(16): 427-455.
[5]武建国,李晓军,王艾丽,等. 免疫学检验的热点与难点. 临床检验杂志, 2000 ,18 (1):60-62.
[6]邹耘,陈兴平,涂亚庭.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及局部NK细胞的变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9,38(1)68-71.
[7]李振,曾耀英,蔡小嫦,等.不同病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的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5):253-255.
[8]冯莲君.尖锐湿疣的病因病机及诊断.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l,10(10):952-953.
[9]张春敏,张春红,史永俭,等.尖锐湿疣中医证型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0):38-40.
[10]龚非力主编. 基础免疫学.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73-242.
[11]王玉杰,谢鸣,阎h,等.疏肝方、健脾方、疏肝健脾方对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IL-2、IL-6及T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更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6):398-401.
[12]Chu CJ,Hussain M,Lok ASF.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 B is associated with earlirer HBeAg seroconversion compar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 C.Gastroenterology,2002(122):1756-1762.
[13]马栓全,程涛.祛疣汤加味内服外洗配合高频电治疗尖锐湿疣86例.陕西中医,2008,29(4):460-462.
[14]崔健,施松善,王顺春,等.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 39(7): 57-59.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三、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四、营销伦理研究现状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