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句精辟的人生格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意识 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
1、前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能否有效地学习英语,而且还影响着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传递、交流和沟通。目前对于许多大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缺乏切实地了解,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大到行为规范、人生信仰、价值观念等。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主要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永远是打不开的一个结,它们互为表里,唇齿相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增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即偏重语音、词汇、语法,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也就是很少注意到语言的文化内容和表面相似的语言形式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发音正确,语法上也无懈可击,但说出来的话往往令人费解,甚至误解。沃尔夫森(N.Wolfson)认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外国人一般能容忍我们在讲英语时所出现的语音或语法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往往耿耿于怀,因为这些文化错误不符合他们交际的规则,在其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价值体系上产生冲突。例如,外国人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视为私事,不喜欢别人询问。而中国人见面却喜欢聊家常,并不认为询问这些有什么不妥。如果遇到外国人就问“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How‘ much do you make?,,(你挣多少钱?)和“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你结婚了吗?),势必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甚至破坏双方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学的形势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阶段的大学公共英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除对读、听、写、译、说等语言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之外,对于英语文化内涵的讲解或介绍仍重视不够。
4、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几点尝试
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4.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4.1.1从词汇入手,渗透文化意识
单词的教学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如何使学单词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一件事呢?以笔者教的新思维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为例(以下教材举例同),在学“treat”作为“款待”的用法时,笔者联系了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夕儿童要糖果时说的话“Trick or treat!”。由学这个单词引出了对万圣节的介绍,使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这个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格言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内容精辟,寓意深邃,体现了相应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学生喜欢学习格言,能用上一两句格言会感到很得意。在学“perspiration "(汗水)时,笔者引用了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天才是由一分灵感和九十九分汗水组成的。)。通过这句格言,他们对爱迪生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品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了格言之外,成语、谚语也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介绍“will”作为“志愿”的用法时,笔者引用了一句中英相似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4.1.2从主题入手,渗透文化意识
教师可从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入手,让学生增进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例如,在学习有关家庭为主题的单元时,除了可以向学生介绍两种主要的家庭模式—extended family(扩展式家庭)和nuclear family(核心式家庭)之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新潮的家庭模式DINK(丁克家庭)。从中西方不同的主要家庭模式的对比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西方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学习主题为社会风俗的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很多方面来对比中英社会风俗的异同。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就动物而言,在中国,龙这种虚构的动物代表着高贵、神圣、伟大,是一种吉祥的神物。我们炎黄子孙都骄傲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希望子女成为有作为的人叫做,’望子成龙”,把不知疲倦、不断进取的精神比作“龙马精神”,而在英语国家,龙却是一种狡诈、邪恶的象征。除了动物外,教师还可从数字、颜色、隐私等方面比较中英社会风俗的异同。
“自选文体”并非淡化文体。那么,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这三种学生最常写的文体,都有哪些要求、方法呢?下文就谈一谈这三种文体的规范写法。
记叙文:铺叙细节显真情
着重刻画细节以显真情实感。顾名思义,“细节”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再现在读者面前;《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三次对比层进式的刻画简直成了人物神态描写的经典。所以,写记叙文必须熟练掌握细节刻画的各种手法,随时取用。
尽量放慢镜头以求浓墨重彩。关键处的动作、语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全部。因此,关键处总是有着无限的包蕴性,它需要作者细细分解,放慢镜头,把每一个细微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把人物的动作展开,写出动作发生的过程或主要动作发生时产生的其他肢体动作,写出动作的状态,人物完成动作时的神态等内容,也就是细化过程、延长过程。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这样一段:“我走出教室,站在爸爸的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是文中爸爸在打了赖床的英子后,又追到学校给英子送花夹袄和钱,文中爸爸一句话都没有说,作者只是描写了爸爸一连串的动作,这样就把爸爸对“我”表面严厉但内心非常疼爱的一面展现得非常充分。
巧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抒胸臆
如果记叙中需要一些抒发感情的地方,完全可以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来帮助实现亲切可感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可以让议论或抒情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如《桥边的老人》,海明威就很自然地通过“我”说出对战争的态度。
要体现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应尽量避免犯以下这两种错误:
以议代叙。不少同学不知何谓细节描写,或虽知道但对具体的细节描写不甚明了,甚至以议论直接代替细节描写,只交代了某人的性格特征、某事的前因后果,至于人、事的具体细节全都抹去,这样不仅平淡,而且根本不是标准的记叙文,更不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叙后议。记叙文是可以夹叙夹议的,但始终要以叙述为主,有些同学用600字叙述,再拿200字用来做议论性总结,这是一种最不好的搭配方式。其实所有的经典小说的结尾都会言有尽而意无穷,不需要用议论来直接点破,议论甚至还会破坏阅读者的美妙的想象。
议论文:据理论证显逻辑
明确论点显立场。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论点是议论文灵魂,论点的提出要非常醒目,最好是开门见山,也可以先破后立,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在文中最后才提出“拿来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等。
化大为小分角度。一个中心论点统领全篇往往会显得不够深入细致,所以在中心论点之下还要提出2~3个分论点。只有将一个大论点分成若干小的方面和角度才能逐层深入,全面细致。比如《六国论》中在提出“盖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中心论点后立即分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来分开论述。
理例结合才深刻。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所以必须适当引述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包括史实、故事、生活事例、社会现象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可或缺的道理论据则是那些经典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警句,它们可以让你的议论生动形象、深刻透辟,甚至以一敌万。故,不可小觑事理论据。
论证布局显逻辑。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可以使用相对集中的论证方法来显示我们的逻辑思维过程。比如:直接提出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可以采用正反对比式、多项并列式、总分(分总)式等逻辑顺序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进行观点论证。总之,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构成。
要体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应尽量避免犯以下这三种错误:
第一,以叙代议。考场作文中有许多大段大段的描写材料,一个接着一个,然后只言片语地总结一句就算完事,甚至连议论都没有就急不可耐地开始下一个片段描写。这种以叙代议的写法,是议论文写作大忌。
第二,布局零散。没有清晰的逻辑引领,完全是散点式的遍布全文,既没有确定的推导过程,又没有语言形式上的联系,星状点染,模糊不清。这样最容易被判为文体不明。
第三,风格散淡。议论文语言应该概括性强,严密周到,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还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但是,语言仍然要体现出事理之妙。所以,不能把议论文写得像散文一样柔媚。
散文:天地宏阔穿针引线
虚实相生意蕴丰富。实者,指自然万物、草木虫鱼、现代之貌、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经历见闻……虚者指欢乐忧愁、昂扬斗志、坚毅信念、真情实感、思想火花、深刻认识、精辟见解……散文要将二者完美结合,虚实相生相融才能显出意蕴丰富。
见微知著宏阔深远。见微知著,即从细微渺小处见宏阔深远。微者,极言其小,不止小,甚至微不足道;著者,凸显宏大,不仅宏大,甚至通古今明万理。而古往今来的好文章,妙处往往在于二者的关联。史铁生所写的无非都是他的生活琐事、亲历亲闻,但他却能成就《我与地坛》的惊世骇俗,能成就其独有的人生论。
形散神聚统领提携。形散神聚,这是散文家的经验之谈。形者,外在之貌尔;神者,内在之旨也。
散文必须先散,就是要把生活中的素材和原汁原味的片断像珍珠一样一粒粒串起来,变成一挂心灵体验的项链,哪怕是一草一株,抑或是一颦一笑。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文中呈现时,可以不拘成法,可勾勒描绘,可倒叙联想,可感情迸发,可侃侃说理……但无论这外形多么辽阔万端、包罗万象,却总有一个始终贯穿,无所不在的神旨隐匿其中,统领提携,丝毫不懈。
琦君在《泪珠与珍珠》中从英文课本里奥尔珂德《小妇人》写到白居易的新乐府,从老泪纵横、眼枯见骨写到海峡两岸骨肉团聚,再从老泪横流而不得写到阿拉伯诗人的“天使的眼泪”,再联想到耶稣信徒们的涕泪交流,无论琦君之笔如何越古穿今,泪珠之神却万变不离其宗,珍珠的升华之道全在这慈悲的泪珠上了。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讲述了一个农夫帕霍姆的故事,他和妻子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但日子始终过得很清贫。有一天,他得到了一个翻身机会,村长愿意卖地给他,并开价:土地的价格一天一千卢布,你想要多少就拿多少吧!帕霍姆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土地按天计价呢?族长说明:你从这里出发,走一天再回到这里,走过的土地就卖一千卢布。帕霍姆想:那该是多么大的一片土地啊!想到自己即将成为富翁,他的心扑通扑通直跳。一早就出发的帕霍姆拼命往前赶,往前赶……他发觉要往回走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等到帕霍姆用尽全力回到起点时,他却再也站不起来了。悲伤的人们为他挖了一个坟,那是一个恰好可以装进他身体的一个小坑。
那些或美丽、或精辟、或伤感,或励志的句子当中,有没有那么一句,不仅被你记住,还在悄然间让你的心情、你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
请珍惜你身边那些对你好的人,因为他们本可以不对你那么好。
徐珺绮(金华第十五中学)
忘了是什么时候,只记得那天刷了一下微博,看到一句话:“请珍惜你身边那些对你好的人,因为他们本可以不对你那么好。”我觉得很有哲理,便将它认真地抄写在那本新买来的笔记本上。抄完,其实也就把它放在一边了。
那个时候,浙江卫视正在热播《仙剑奇侠传》。我的闺蜜橙子喜欢故事里的雪见,张扬是她一贯的作风,可我却偏爱那个柔弱的龙葵。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偶像大过天的时候,自己心里认定的,都是最好的。固执的我们谁也不肯让谁,各自坚持自己的想法,居然为这个吵了起来,一吵就吵到了翻脸。“道不同,不相为谋,哼!”我气急败坏地扔下这么一句话。
心情不好,做什么都觉得无聊。不经意翻开笔记本,毫无征兆地,我一眼就看到那行工工整整的字:“请珍惜你身边那些对你好的人,因为他们本可以不对你那么好。”
我开始细细回想和闺蜜在一起的日子:迷糊的我上学时总会忘带水,橙子总在我口渴时将她的水杯递给我;上课回答不出来问题的时候,橙子会悄悄在底下给我提示;生病时,橙子会给我带来我最爱的提拉米苏……
原来,橙子对我这么好,只是岁月太长,我还未来得及回想那些过往,却被现在的事情冲昏头脑。仔细一想,身边对我好的人还有很多:我笨笨的弟弟,会一直等我放学回来才开始吃饭;我亲爱的表姐会在我生日那天特地从外地赶来给我送生日礼物;我胖胖的同桌会将他的零食分我一半……我凭什么可以浑然不觉地享受这一切,还把它们当成理所当然?
是的,我该学会珍惜了。
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
雷羿恬(遂昌县育才中学)
时光真的可以改变很多呢。
那一年我们小学毕业,大家都嘻嘻哈哈地写毕业赠言。用不同的字体,写下的都是“勿忘我”。我们微笑着说要记得我们在一起的六年,要记得曾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那时,我说,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时光匆匆,转眼初三所剩的日子不多了。同学之间还会讲“到了高中以后不要忘记我哦”之类的话。忽地回想起那年小学毕业时的情景。可是,我记住了一些什么呢?回到家,翻出小学毕业照,看着那些曾经那么熟悉的面孔,我却连很多人叫什么名字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不过三年而已……忽然之间伤感丛生。
翻读郭敬明的散文,又看到他引用顾湘在《西天》里写的一句话:“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这句话其实早就看过,以前没有太大感触。但这一次,它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原来,这是真的。曾经多么想要记住的过往,却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渐淡忘了。
既然时间注定是一块橡皮擦,就让那些过去的过去吧。从今天开始,用心和每一个朋友好好相处,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确定不了自己的形状,动不动就和世界碰撞。
金思怡(磐安县实验初中)
那一次,兴致勃勃地和妈妈说要买一台拍立得。“拍立得不用钱的吗?家里明明已经有一台数码相机了。”她不以为然的眼神突然让我感到梦想被轻视的激愤,并很快恼羞成怒。于是接下来,我便和她大吵了一场。我觉得她不理解我,而她始终认为这不过是在浪费钱。其实我一开始也不是那么坚持非要不可,但不知怎么就和她杠上了。最后,我用尽全力重重地关上房间的门,歇斯底里地发誓不要再出去。躲在房间里,我小声地哭了,心中不断涌起的委屈终于让啜泣变成号啕,只能用被子捂住头,不停地流眼泪。
哭完了,作业还是要做。戴上耳机,往嘴里扔一粒口香糖,假装自己根本不在乎。突然,耳边传来一句歌词:“确定不了自己的形状,动不动就和世界碰撞。”我一下子愣住了,嚼着糖的嘴巴不动了。这首刘若英的《继续给十五岁的自己》我明明已经听过很多次,这一次却尖锐地刺痛了我的耳膜。
我们总是有那么多心血来潮的梦想,然后仗着自己是一个“有梦的人”,动不动就锋芒毕露,随性张扬。我曾买来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颜料,在水粉丙烯水彩油画里迷失;也曾抱回一把大大的吉他,以为那是青春表达的方式却耐不住枯燥的练习而放弃……我们急于塑造一个理想中的自己,却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面对别人的关心和劝告,只要一不合意,便露出身上利刺,用对抗来掩饰自己的心虚与焦虑。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后来,我很多次把这句话放在了个人签名和博客的个人简介上。妈妈说得对,如果真的喜欢摄影,未必要把心思放在买新的相机上,而是把手上的相机先用好。从今开始,我会把所有伤人的芒刺都收好,认真地去塑造自己的形状。
过去的就不要再翻了,翻起的尘土会迷了眼。
凌夏伊渡
小学时,不知什么原因,我的下巴长满了痘痘。正打算去医院,妈妈的朋友说这是小病,用偏方治治就好了,还热心地推荐了一剂药方。晚上临睡前,就听见父母在那里叮叮当当捣鼓着什么,早晨起来就看见桌子上一碗黑乎乎的东西,妈妈说,这就是为我准备的药膏。“不涂行不行?”
显然没人理会我的要求,没挣扎两下,那些黑得纯正的东西被涂抹到了我的脸上。一阵阵冰凉的触感,我明白这次脸上“沦陷”的“领土”可不小哇。
睁开眼,镜子里那个如此丑的人果真是我!那天,我是哭叫着被绑去学校的。尽管没有同学当面嘲笑,但我分明感觉到,他们还是感觉奇怪甚至好笑,不管我走到哪里,总有人在悄悄地对我指指点点。
想笑就直接过来光明正大地笑啊,干吗偷偷摸摸的!好,我记住了,那些用异样眼光瞧我的人。
浑浑噩噩过了一个星期。事实证明,偏方治大病只是一个传说,最终我还是去了医院,结果两三天就好了。看着重归光滑的脸面,我反而有点怕,怕这样的一个变化去了学校又变成某些人的八卦话题。那几天我想了很多,我讨厌那些同学,甚至有种想要“复仇”的念头。可复仇毕竟是小说电视里的情节,我不敢也不会,只是见到这些同学时,仍然心存芥蒂。就这样别别扭扭了很长时间,直到临近毕业。
大伙儿忙着互写“毕业赠言”,而我面对着那几个同学递来的毕业纪念册,却不知如何下笔。心烦意乱中,想改一个适合当下心情的QQ签名,却无意中在网页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过去的就不要再翻了,翻起的尘土会迷了眼。”
顿时释然。
其实这个故事,连我自己也忘了很久。直到最近一次和小学同学聚会,在餐桌上谈笑,才又记了起来。或许不是忘了,而是不去翻它,它自然也就过去了。
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当你失败的时候,总有几头猪在笑。
王 菲(宁波李关弟中学)
忘了是谁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的——“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当你失败的时候,总有几头猪在笑。”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太搞笑了,拿着这句话和朋友们逗趣了半天。注册锐角网的时候,上面有一栏“心情签名”,一时想不出写什么,就把这句“名言”写了上去。
仔细想想,这句话还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在失败的时候,也总能隐约听到“猪”的笑声。这“猪”有时候是瞧不起我的人,有时候是场上的对手,有时候是貌似不可克服的困难,有时候甚至是内心深处的另一个我(“她”会对我说:“瞧,我就说你不行吧!”)。
但是,人生就应该像愤怒的小鸟……感谢“猪”的笑声,正是因为咽不下这口气,我们才会撑着再试一次,再挑战一次,于是就可能过关了。一个“假想敌”会让我们更加进步。所以遇到“猪”的时候,尤其是它朝着我笑的时候,我就想想这句话,想想愤怒的小鸟,拿出勇气来,使劲儿砸扁它!
我的日子还没有来临。
施 佳(南京二中)
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大大的书名:《我的日子还没有来临》。我并没有过去翻阅,自然也无从知道它的内容,但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我记住了这句话。
作为一个学生,压力真的好大啊。考试没达到要求,作业写到半夜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夜里睡觉做梦都梦到自己考试迟到或不及格,失眠,一上课又想睡觉……不光在学校,在家也是压力山大,爸妈不理解你,你又不能冲他们发作,毕竟他们也是为你好,只能自己把气吞下去。
也许在有些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算什么,但是我毕竟还没经历过什么,所以就觉得这太有什么了。夜里,一个人对着一片黑色,有时都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还好,我想起了这句话——我的日子还没有来临。于是我开始幻想自己的将来,我的大学,我的事业,我的环球旅行……想到那么多美好,第二天我就又变得自信满满。
一开始,这句话的“疗效”基本上能维持三天,之后又会陷入现实的烦恼,不过我可以再想一遍啊……一个周末,我在一本中学生杂志的读者群里,看到一帮人在讨论未来,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值钱,花了那么多钱读书,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找到了也收入微薄,如此云云。沉重的话题让人有些迷茫。这时,“潜水”的小编浮了出来,讲起了自己的往事:曾经艰难地找工作,拿着一千出头的月薪省吃俭用地度日,租住在“城中村”几个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还有好几次被房东赶走的遭遇……大家都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有人问“那后来呢”,“后来,不就熬过来了吗?”小编叔叔说,“买了房子车子,有了一份你们都说羡慕的工作……别老是觉得不公平,年纪轻轻的时候,自己都还没创造什么价值呢,凭什么过上舒舒坦坦的日子?当你是‘富二代’啊!”
我脑子里忽又蹦出那句话:我的日子还没有来临。
不知道过多久,这句话会对我失去作用,但至少现在,我仍然被它鼓舞着、激励着。我的日子还没有来临,以后那些属于我的美好,等着我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有句话说,笔比剑更有力。语言文字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没有质量,却蕴含着如此大的能量,有时仅仅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
然而同时,我们又必须了解,一句话可以包含一个道理,但是——一句话不能概括整个世界:
“生活在别处”?
唐佳慧(新加坡国立大学预科)
15岁的时候,我每次听到这句话,都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召唤,都感觉像在听一句真理。很轻易地,我就被诱惑,被感召,期待远方有不一样的、梦想中的所谓“生活”。我因此相信,“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生的意义在“远方”,走出自己熟悉的城市,在他乡好好地闯荡一番,这才叫生活。
千方百计,我终于可以长久地离开自己的城,告别父母、亲人、朋友,踏上异国的求学之路。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新鲜的世界可以充盈自己的生活,满足我对刺激的追求和贪婪,但不曾发觉,就算走得再远,生活依旧是陈旧的生活。新鲜感过去之后,一日三餐、起居学习照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无非是换了一个地点,并不比在家乡时多一点或少一点。于是开始怀念起自己的城。在QQ上和老友聊天,谈起家乡街头的小吃,突然觉得,那才是真正对我胃口的味道。我顿悟,那种轻松、熟悉、温暖、平静甚至略显单调的故事,才是自己的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熟悉到难以察觉、却又无法割舍的习惯里。
“成功必排名次”?
土豆先森(浙江大学)
记得初三刚开学的时候,老班破天荒地给全班同学一人送了一本书,书名叫《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里面讲了挂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20条格言,基本上都是劝诫人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之类的话,比如第一条就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老班在班会课上带领我们一句一句地朗读,还真有那么一点群情振奋的感觉。记得他特地强调了其中的一句:“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他还问我们:“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那么第二高峰呢?”见我们面面相觑,他接着说:“你们瞧,屈居第二就基本等于默默无闻!”当然他也解释,不是叫我们非要去做第一不可,但必须有追求第一的心,才能在“成功榜”上取得更好的名次。
老班给我们打的这一剂“心灵鸡血”果然见效,班里的氛围开始悄悄变得白热化,各种考试的班级排名、年级排名开始变得异乎“热门”,似乎每一个数字的升升降降都决定着我们今后的前途和命运。但与此同时,厌烦情绪开始蔓延,“竞争”也让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一点变味。终于有一天,同桌S君幽怨地问我:“你说到底啥叫成功?美国总统在成功榜上排第几?哈佛校长排第几?我呢?追求成功不是为了活得更幸福吗?那幸福都不排名次,成功倒要排名次,这算神马逻辑?”我顿时凌乱,但心里却觉得他说得好像不无道理。
初三就这么凌凌乱乱地结束了,大家四散逃离。上高中以后有一天上网才知道,哈佛图书馆根本没有这些“训言”,编造这本书的人倒是成功地赚(骗?)了很多钱。实际上,人家哈佛大学的校训只有一个词:真理。
我很佩服S君,他是我们当中第一个用自己的脑子来质疑这句话的人。
后来,我还看到一个笑话——“成功学”讲座上,讲师问:“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那么第二高峰呢?”某学员:“乔戈里峰!”讲师愕然,再问:“第三高峰呢?”某学员:“干城章嘉峰!”讲师:“第四高峰呢?”某学员:“洛子峰!”讲师:“第五高峰呢?”某学员:“马卡鲁峰!”……
“我是最棒的”?
吴 凡(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托爸妈的福,我很幸运地成为“赏识教育”的“成果”。同学们常羡慕我从小在父母的赞扬和鼓励声中长大,“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是我听得最多的话。慢慢地,我也自信满满,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
小学时,我是少先队大队长,出席过省少代会,会拉小提琴,是校足球队的主力门将,各科成绩也从没掉出过年级前三名。到了初中,课外活动减少了,但依然顺风顺水。我以为一直会是这样,但上了高中以后,我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了。我们这所高中汇集了各路精英,一开始我乐观地想,高手过招,才能更快地提高,只要我再多付出一点,仍然会是最棒的!
但事情和我想的不一样。别的不说,在学习上,很多科目无法再“独占鳌头”,数学成绩更是掉到了班里的中游水平。爸爸说,没关系,你要相信自己,只需要再多努一把力,一定可以的!
对,努力!但是不管我怎么样努力,甚至把强项的语文和英语课都拿来偷偷地做数学题,数学成绩仍然没有起色。痛苦焦虑迷茫中,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机。
这时候,校内足球赛开打了。我还是守门员,体育委员老蔡充当后卫。比赛开始以后才发现,身为校男篮大明星的老蔡在绿茵场上却是只菜鸟,人高马大的他根本防不住比他矮一头的对方前锋。更要命的,他居然两次伸手去挡对方的传中和射门!他被红牌罚下不说,还送了人家两个点球。结果,自然是惨败。
汗津津往回走的路上,我忽然悟出一个道理:没有任何人可以宣称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是“最棒的”,不是所有努力都必然带来成功。相信自己是没错,但也应该学会审视自己、认清自己。不是“最棒的”又怎样?Try my best就好了。
一下子,我轻松了许多。
【小编的话】
我们在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找出口”。
一开始,我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一切都很熟悉。你并没有意识到这里还有一些“秘密通道”,或许你也压根没有想过要去寻找它们。
无意中,你的手触到了一个从未注意过的开关,哗,一扇窗,或者一扇门,打开了。它让你看到一方从未见过的风景,或者通向一个房间,也许是你的内心,也许是你从来不认识的另一个自己,也许是未知的世界。
关键词:清修、“心斋”、守静、“坐忘”、修炼、信念体系、“玄览”、“无为”、“道”
引言
盖一切优秀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在于提供人们一种至高妙完备的精神修炼学说,无不是在于用一切说教、启迪之方法,教人通过入静法门而达到极至的空灵、无为的中道至地。其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和方法论。这种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包括:信仰体系和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其中包括人们对宇宙本体的信仰、人们的道德伦理体系及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事实上,宗教乃是信念体系以及有关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观念意识体系的总和。真正优秀的宗教学说之精髓要义并非是神灵崇拜体系以及某种不可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这只不过是糟糕的宗教特征。宇宙是无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也是无限的,人类的理性、科学以及经验实证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时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凭借宗教也就是要凭借人类的信念体系和形而上学本体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人类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家园。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内涵概述在信念体系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宇宙本体论的信仰、人世间的道德伦理体系及其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在宇宙观、自然本体论方面,老庄学说提出了“道”这一深邃精湛的,难以为语言描述的、只能通过玄览、观照、体悟的方式才能把握的宗教哲学的本体内涵。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论方面,老庄学说倡导:“抱朴守拙”、“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清净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①、“致虚极,守静笃”②,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③进而倡导:“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德之德乃为大德”(张大千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至高治本的原则,安贫乐道、安时处顺、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寻求大解脱、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形而上学本体论和至高妙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佛学一样,老庄学说之精妙所在乃是一种向内深层次的开发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强的高深学说。它的向内深层次开发智慧的深度可达到唤醒基因层次的潜在的记忆、潜在的智能的程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论。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④这一论断中包含了至高妙的活的辩证法。并非消极退守的辩证法,这是一种建立在类似于佛家性空缘起的至高妙的宇宙本体论(这里的“无”相当于性空的含义,这里的“有”相当于缘起的含义)上的大智慧,大方法。一切事物运化无不走向其反面,日中而移、月盈而亏、否极泰来,.....总之,天下事是无常是、理无常非,宇宙中没有常住不变的物和事,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并朝向其反面转化。这正是宇宙大道运化在用的方面所表现出的至理妙机。而宇宙大道运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比水的运化,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的。
老庄学说虽然包含了至高妙的宗教精神,但是老子、庄子本人并没有刻意去创立什么教派,更没有去建立教会制度。有些学者就此认为:没有神灵崇拜体系、没有完整的教会制度就意味着没有宗教。这实在是对宗教精髓的极大的误解。真正高妙的宗教精髓并非主张建立迷信崇拜体系、也不主张一定要建立某种教会制度才能弘扬教义的精髓和主旨,更不主张建立排他性极强、具有强烈的门派观念的教会制度,在这里老庄学说和佛家的思想一样都是至为博大精深的。
庄子所倡导的修炼与养生的学说,比如“心斋”、“坐忘”之说是已经拔高到至高妙完备的宗教哲学的高度。已经不是普通人文学说层次的修炼与养生,这是庄子对老子学说的绝妙的补充。如果说《老子》一书是经典的经典,句句是纲领、字字是真经,那么《庄子》一书则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发展和补充。
老庄留下的文字十分少,特别是老子仅留下了五千言,庄子也只留下了三十三篇大约四万五千言,与汗牛充栋的佛经相比可称是少之又少。因而不能够在如此少的文字中涉及详尽的教义教条的内容,只能是简练精辟的纲领和要旨性的表述。伟大的宗教思想学说中包含着能够提供人们完备的信心体系以及心灵的自我慰籍、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机制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生发出高妙的超脱精神,能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赞叹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无垠,以及能给予人们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的大解脱、大自在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老子的“道”是超越了哲学思辨和形而上学本体论层次意义上的道,是宇宙万物自然的本原及其运化的根本智和根本法,是不能被人智(关于人智的有偏和残缺有限在后面将会有所论述)的思维和语言符号系统、逻辑概念所把握的,更不是往常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某种哲学意义
上的、被划定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或者是别的什么主义意义上的“道”。用人智的思维和语言符号系统、逻辑概念去认识、解读“道”,只能得到毛皮,甚至是误解的“道”,所以老子在《老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只能通过高妙的“玄览”、“玄通”、“禅观”、“妙觉”这一类的方式去领悟。而要想获得高妙的领悟能力,就必须通过修炼。老子的道如果要免强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即是:关于“缘起性空”、“因缘合和”、“色空”运化、宇宙大道运化的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则。“道”的本性是“空”“无”,而“有”是道的“用”的显现。“道”在本原上是无形、无象的,但又充斥于宇宙之间,无所不在。“道”的本性虽然是“空”“无”,但其显现、运化的“用”的方式,则既可以是空相,也可以是实相。总之,既不能执着于其空相的“无”,也不能执着于其实相的“有”,即,既不能执着于是某种物质实体的实相,也不能执着于“既不能执着于其空相的‘无’,也不能执着于其实相的‘有’”,……,可见,语言的表述在这里已到了极限,陷入了不能表义的无谓循环。庄子的哲学也并非绝对的相对主义,庄子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偏颇、有些极端的例子,并引发出一些看似偏颇、有些极端的见解,这实在是为了启迪人心、开发心智,教会人们不要执相、不要我执,这种启迪心智的方法正类似于禅宗的参话头、悟禅机的妙法。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启迪人们不要执着,应当始终本着“物我两忘”、“齐物我、齐万物”的“明心见性”、不住色空、不落“有”“无”、圆融无碍的大智、妙觉去应物、处事和待己。老庄学说中一些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言论解读和辨析
有关“安时处顺”、“安贫乐道”、“随意而安”思想的辨析:一些人误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一些精粹,比如将“清心寡欲”、“心斋”、持戒、禁欲等思想简单化的视为不过是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并认为是反人性反进步的糟粕。一些人误解宗教精粹的另一个要义:人们应当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应当寻求无为之境。将其视为是不鼓励奋进、阻碍社会进步,特别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糟粕,消极保守厌世的精神麻药和鸦片。事实上这是极大的误解。如果简单化地去理解安平乐道、随遇而安,当然会陷入上述负面后果,并在很大程度上会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而“无为”会陷入懒散、缺乏创造和奋进精神……事实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极反对懒堕、反对不求上进的,佛学十分强调从事精进勤奋的修为实践,并将精进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
老庄学说中虽然没有神灵崇拜信仰,但有体系的至妙精髓、至完备的入静方法论。而虔诚的神灵信仰不过是一种入静修炼的至妙法门,老庄学说中虽然无教会制度,但是更看重类似于参禅悟道的修炼方式,即暗合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炼方法,倡导通过“致虚极,守静笃”⑤、“坐忘”的高度的正静定修炼而获得“玄览”“妙悟”的根本智、根本法,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自在、大解脱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的无所不能、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妙境地。
完备的制度化的宗教具有劝世、劝善的目的和功能作用,老庄学说虽然没有提出类似于佛教和基督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天堂地狱之说,(这类学说从其本质功能来看是一种劝世的至妙方法,是为了构建一种教派学说的完整性,从而具备强大的解释学、劝世说的功能作用的妙法),但在劝世方面具有纲领性的精湛深邃的论述。比如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这是至为完备的最根本的劝世良言和修炼大法。有些学者还认为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中没有普渡、救世的内涵,仅有自修自渡,因而仅仅类似于小乘佛教的修炼。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事实上,老庄学说的宗教精神,阐述的是最根本、最精粹、最为博大精深的宗教教义,宗教精神中的普渡、救世说是建立在自度度他、自他觉觉基础上的。度他不是根本目的,度他是为了更好的自度。因为通过渡他,才能够放下自私偏狭的小我观念,才能去除我执。而去除我执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这一点正是佛教一切宗派(包括大乘佛教和于小乘佛教)最根本的宗旨和最本质、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一切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和精髓所在。在此以外,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有所不同,仅仅只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各自有所侧重的不同而已,其间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好次不同。关于如何去除我执的大智慧和根本法,在老庄的学说中是阐述得至为深透、完备的。劝世、劝善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浅层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层次的功能作用则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给出了至为高妙完备的通过宗教精髓要义所启迪的精进勤奋的不懈修炼,则能使每一个寻常的心灵变得超凡,远远超越凡俗人智的局限达到程度不等的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境地。给出了一整套十分完备的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开发人类这一生灵的无限可开发潜能和智慧的根本智和根本法。由此真正告知了人们什么才是人生意义的终极真谛和价值所在。能提供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修养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灵的慰籍的港湾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隐居也只是修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而只是通过退守隐居获得排除外界干扰、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也就是获得类似于佛教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去除七情六欲的内炼修为的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本的目的和方法还在于清静无为,在于通过至高妙的正静定、坐忘修炼而得道。清心寡欲、无为、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方法,是为了去除我执、妄念、人为的乱干预天道。有一句格言说得极好:“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的繁星”。这是一句能够深刻揭示静能生智的机制和开发人类无限潜能的重要契机的妙言。老庄学说所倡导的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斋”,“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正像是佛学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息心净念”、“致虚极,守静笃”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类似球形的灵性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灵性球形的明镜,也就是大圆镜智,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
身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和明静。综上可见,老庄学说中已充分的蕴含着类似于佛教戒定慧学说的至高妙完备的言简意赅的宗教教义的纲领性内涵。
道家的无为也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的“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层次内涵是绝不能逆道而为,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经过很好入静修炼的常人乃至圣人之智去人为干预宇宙大道的运行。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透彻的领悟了“无为”的这一深层内涵后,就应当进一步明了所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朴归真”的深邃内涵,从而通过高度的“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而随遇而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人生寻求至高无上的超凡脱俗,至高的心灵大自在、大解脱的大智慧、大至理。老庄学说的出世退守的深层含义是:1、具有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论策略的意义;2、提醒人们应当领悟到:不要总是以常人的思维行事,比如,以大制小、以强胜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这不是妙法,而是常人的拙法,凡事应当尽量追求四两拨千斤、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一把钥匙开多把锁……这才是妙法,要想获得这种妙法,必须通过正确的修道,得道之后一切妙法就会自然显现。而修道的纲领性要旨就必须是清心寡欲,清净身心,这就好比佛教的持戒所要达到的目的。
老子之所以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庄子之所以反对一味的追求巧、技艺,其深层次的内涵在于:人只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放弃小聪明,回到“致虚极,守静笃”的修炼中来,才能使自身超越十分有偏见、残缺不全的人智,而获得灵性妙觉、玄览的显现,智慧的提升。这正是去除人智局限、去除我执最根本的大法。老子是想让世人明了:由于人们放弃了追求清净无为、虚静定慧的合乎宇宙大道的本性,只注重了技能法术的开发,并将技能和法术用于追求无止境的物欲和虚荣的这种末性的满足。这样由于“世欲深者天机浅”⑥,因而人们将不断丧失自身本性中原有的“玄览”、“觉妙”、“灵悟”、“禅观”能力而离宇宙大道越来越遥远。最终很可能会被人类所不能驾驭的法术和技能毁灭。西方也有一句古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中蕴含着人们不要过分自以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灵而得意。岂不知就是由于人类太偏爱思考(主要指借助语言符号系统进行逻辑、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维游戏和概念游戏),以至于自误入思维障碍而不能自拔。这句话十分深刻的点明了人类智慧的有偏和残缺不全。因为人性本静,人只有在虚静、空灵中才能出大智慧,大妙觉。
但是世人很难清静、空灵起来,因为世人深受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业力、精神意识之我执,以及自以为是所形成的阻扰和障碍,这正是导致人类智慧的弊端和障碍的根源所在。正是由于人心中的我执和杂念,甚至七情六欲的干扰、障碍和蒙蔽,前世和今世的业障使得人类的心性已经板结和模式化,而灵性和至完备的妙觉的潜力却大大的丧失了。所以只能看到听到和感觉到自己知道的东西,也就是板结的模式中所具有的东西。即便是哈勃望远镜的发明和超级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也莫不过如此。人类不可能借助它们就能观测到人类业已形成的认识体系之外的全新的事物,而只能看到观测到人类既定的认识体系之内的一些更多的细节,如此而已。人类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智能的残缺不全、偏狭蒙昧。人类不能再自以为是地认为科学万能,科学至上。应当充分深刻地反省自身智能的弊端和缺陷及其根源。人类要想在智能上纠偏,去除弊端和缺陷,必须抛弃世俗的认识方法,自以为是的我执,回到佛陀和道家所倡导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淡泊虚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炼中来。这也是人类要想超越自身局限,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之路。在这一有关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上面,老庄和佛陀是高度一致的。结语总之,老庄学说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备、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进行纲领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要想很好的解读老庄学说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必须通过老庄学说所倡导的修炼方法,它有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清修(即通过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斋”,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以去除肉身和心性的贪欲和妄念、执念)方能够守静、“坐忘”“致虚极,守静笃”,进而能够深谙、彻悟“无为”——即真正明了如何才能不违天道行事、应物、待己,如何才能避免人为的乱干预宇宙自然大道的运化之要义,由此能达“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5月版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4、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