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材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类英语;课程研究;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35-03

艺术类英语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因此,在课程的研究及教材的开发运用过程中,应本着语言教育的共性同时又兼顾艺术专业的个性,以使艺术英语教学效果明显,教学特色显著。

一、艺术英语课程现状课程与教学

艺术英语课程与教学是教育领域独有的问题。然而,语言教学领域,特别是英语作为外语/二外教学领域的课程研究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领域。[1]艺术专业领域的英语课程研究接近空白,表现最明显的是艺术英语教材的缺乏。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国内艺术专业英语师资匮乏,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只懂语言不懂艺术,而艺术教师又大多不懂英语或缺乏对英语语言教学知识的掌握。二是对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认识与重视不够,很多学艺术的学生甚至教师认为,学习艺术英语只是点缀,甚至在高考中英语成绩也是艺术类考生的一个参考分数,考上考不上最终要看艺术分数的高低,使得此类教学成了毫无个性的普通语言教学。英语对于此类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上课照本念经,应付教学任务,学生云里雾里,考试得过且过。

二、目前艺术类英语教材使用现状

传统教学观把教材看作是课程内容,现代课程论则把教材看作是课程物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媒介,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在此领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还没有较具影响力的艺术英语教材,大多数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所用的英语教材,要么是大学英语,要么是新视野大学英语等,即便少数院校勉强用了标有艺术英语字样的教材,也往往因教材的不合理设计及教材材料的片面、师资的缺乏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目前艺术类英语教材的不足

1. 教材材料的选取缺乏专业特点

教材的材料选取没有体现专业特点,大部分教材选取的内容还是本着纯语言教学的目标进行的资料收集。教材必须精心选择才能保证其价值,这里主要指教材材料的选择。艺术类英语属于艺术大类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艺术课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是否达到课程目的,显得尤为关键。艺术类学生毕业后要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本国优秀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传播出去,并引进国际最新的艺术成就与国人分享,这一任务要求他们必须在校期间了解有关国际上艺术前沿的资讯,并充分练好口语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做准备。既然教材是学生最直接的知识获得媒介,所以教材材料的选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教材缺乏必要的规划设计

教材设计的总体思路还是本着“重语言,轻教育”的应用语言学的模式,对语言的教育功能重视不够。对于学习者来说,教育目标不仅要满足20年的学习生活而且要满足其50年的成人生活。学校必须选择教材和组织教材,以便帮助青年学生为生活环境做好准备。所以,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既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序,又是实施教育方法的途径。教材选择必须依据教育目的,而教材组织则宜以教学单元与活动教材相互联络。[2]艺术英语课堂不同于普通的哲学、数学、历史等科目的教学,在这些课堂上,教师几乎占用整个课堂时间,而学生所需做的仅仅是认真地记笔记,认真地听讲,认真地思考教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是教不出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尽管这种教学方法仍在一些地方盛行,且有些学生也并不讨厌这种模式,但这绝对不是科学的,也遭到了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批评。

3. 教材的难易把握不够

从艺术类学生的入学成绩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很不理想,在语言学习方面也存在更多的困难,在此条件下,让此类学生用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同的外语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这样做的后果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上英语课。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教材越容易就越好,太容易或太难的教材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艺术学院大学英语基础教程》教材的编写从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采用与艺术相关的语言材料。课文的长度控制在400词左右,比普通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难度降低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每单元安排了两三个语言点的介绍,练习包括课文阅读理解问答、概要写作、词汇运用、句型操练、语篇完型和翻译,通过控制词汇量、课文的长难度和语法点,以英文为载体来介绍相关艺术学科的知识,用问答、概要写作、词汇运用、句型操练、语篇完型和翻译练习来加深学生的习得印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课件中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词汇语言点的知识,并不会有太大的记忆负担

4. 教材内容的呈现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明显的艺术思维方式和特殊的心理倾向。艺术英语教材如何编写才能对学生有更大的帮助,也是值得广大教材编写人员认真研究的问题。教材深层结构要素包括知识和技能要素、能力要素、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素,[3]这些要素应与教学内容和教法相整合,兼顾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所选内容能否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参与各种情感体验,也是评价教材的重要指标。

教材分析范文第2篇

根据笔者调查,市面上在封面或者在前言中出现“双语教材”或“双语教学”字样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约有三十多种。为使研究更具目的性,笔者把明确面向本科的双语教材予以排除。“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尽管双方都是在国际贸易惯例这一共同框架下运作,但是实际操作程序中仍存在很多本国特色的东西”。①所以直接采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不适合基础稍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会产生与国内学科标准、学生英语能力和高职教育目标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根据表1所列的代表性教材,面向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材的出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现一一分析其利弊。

1.原版改编教材

改编的原版教材不是简单地减少内容,而是结合国内教学特点,使之更加符合国内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环境。改编版的原版教材选取了原著的精华,删减了一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体系与内容保持原版教材风貌。改编版加上了中文单词表与注释,可节省查字典的时间,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但改编只能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无法加入原著没有的内容,不能完全与我国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相符。根据表1所示,目前只有一种教材,且不是面向高职学生。此种模式对于高职来说,不宜采用。

2.国内自编英文教材

自编教材能紧扣教学大纲,从选材到编排体例都由编者自行设计。这样既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学科知识,又增加了符合教学大纲与中国外贸国情的内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自编英文教材语言更通俗易懂,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能力。但编写工作量极大,撰写者尽管在英语方面可能有很高的造诣,但仍然会存在语言不地道的问题,不少地方有中式英文的痕迹。这样的教材给高职学生阅读弊大于利。

3.国内英汉混编教材

所谓混编教材,即书中英语与汉语的比例大致相当,英汉的比例取决于读者的理解水平。表1所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种编写形式,归纳分析如下:

(1)全英版本。其章节设计、教材结构与论述方法符合国内师生教学习惯,书后或在章节后列出重要专业术语中文解释,好处是强迫学生接受大量英文,缺点是纯英文教材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学生要经常查找相关词义,对于基础差、耐心不好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笔者在试用这类教材时常发现学生花很多时间查找字词,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2)中英对照版本。分为两种形式:全文对照与章节对照。好处是有利于自学,能透彻理解原文,但是所有内容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母语的严重依赖。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众多,因为篇幅的关系,国际贸易知识的介绍往往比较浅显,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3)混编版(英文+中文注释),书页左边是原文,右边留出一部分空间对难懂的文句和背景知识用中文作出注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不完全依赖译文,又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为确保相同篇幅最大增加专业知识的含金量,笔者建议采取混编注释形式。

总体来说,以上选取的双语教学教材主要面向高职院校,但大多数实质还是本科教材,表现如下:其一,在教材编排上按学科理论结构体系编排,不符合高职院校按职业群的应用结构体系编排的原则。其二,在内容上是本科教材的简编删减,高职教材的重点应围绕职业需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为应用服务,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其三,缺少职业教育特点,无明显“教、学、做”一体化特征,与职场工作过程联系不密切。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无论何种形式的双语教材,都应该考虑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达到的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和知识结构。”②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09年开始编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校本教材,结合笔者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1.立足产学结合,设计教材体例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英语工作环境的高级应用型外贸人才。这要求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像普通本科教材那样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与理论的系统性,而应按照岗位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构建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贯穿教材始终。为跟上外贸一线的工作实际,笔者特地对相关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外贸岗位要求与最新特点,按照工作流程优化课程结构,结合高职教育的最新理念,开发出教材的基本框架(如表2)。该框架遵循国际贸易业务岗位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设计了以广州某公司一笔CIF外贸出口业务作为全书贯穿式项目,按照国际贸易业务的一般程序,分成贸易准备、出口合同订立、出口合同履行、业务善后四个子项目。按照子项目下涵盖23个具体任务(项目二以出口合同签订所应掌握的知识逻辑安排任务顺序,项目三以出口合同执行先后安排任务顺序),把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巧妙地隐含在各个任务中。教材整体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材设计与编写,体现高职特色,同时能符合教和学的现实需要。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业务洽谈、运输、投保、商检、报关、制单、合同的签定和履行等技能,实现与企业“零对接”。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即遵循职业教育与教学的规律,按照学生心理结构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设计教材的教学过程。本科教材结构设计一般采用以下三大步: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对于侧重应用高职教材,笔者建议采用新的三大步:提出问题(以任务为向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具体来说,在《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每个任务单元中采用如下步骤:提出任务(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介绍(为解决任务提供知识铺垫)任务实施与心得(解决问题并提供经验)独立业务技能训练(巩固实际技能)。先提出具体任务再介绍如何实施,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使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3.按照学生英语水平,设置教材难度

Krashen的“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认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①即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其难度略高于学习者当前已有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要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若输入的语言比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高出很多,学生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而无法应付学科专业知识的吸收,这样会对双语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笔者对120名大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后关于教材所作的调查结果如下:(1)你认为全英文教材的难度?A太大(40%)B有点大(48%)C适中(12%)D容易(0%)(2)你认为使用哪种教材更好?A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并用(37%)B只用全中文教材(5%)C中英文混合编写的双语教材(52%)D只用纯英文教材(6%)以上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本身就不容易理解,采用全英文更显抽象,学生不易接受。他们喜欢中文和英文混编的教材,或中文和英文对照的教材。笔者认为,采用混编教材比较符合高职学生需要。具体做法如下:在保证专业术语与基本概念完整准确的基础上,采用较为简练的英文句式和较为常见的英文词汇编写全书。对较难的理论知识与重点句进行翻译,对专业术语、基本概念标有中文注释(具体比例要符合高职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据笔者的经验,中文注释或译文的总量约占全书内容的20%—30%为宜。当然,专业也是考虑因素,例如商务英语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就不一样)。中文注释建议加括号放在所要解释的单词或术语之后,且须与所在句子的语境一致。这样学生可以不完全依赖译文,更直接、更准确地来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可以大幅度节省篇幅。实践证明,这种全英加中文注释或者译文的混合双语教材,浅显易懂,符合高职学生特点,适合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当然,在保证专业术语与基本概念准确性之外,还要保证英语语言的规范性,避免中式英语。如有可能,可请国外有关专家进行审稿。

4.把握好教材英语语言与专业知识的权重

双语教学的实施并不是以牺牲专业学科知识为代价来提高语言技能。它的教学目标应“使上双语课的学生在学科学习上不亚于上常规课的学生,而在此同时他们的英语能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且这是要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做到的。”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以外语语言或外语技能支撑的专业技能,而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技能。不能为学习英语而降低专业课程的难度,减少专业课程的内容,甚至将专业教材编成英语语言教材,这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目前一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材的编写是以英语的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为主旨,“往往都把侧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的培训上,内容设计围绕英语词汇、语法和翻译来展开,对贸易实务知识的探讨点到即止。”①为此,笔者建议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介绍专业知识,确保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输于普通教材。同时围绕外贸专业知识点来设计相关练习,题型设计上建议采用单选、多选、判断等形式,不宜采用中英互译等以考察语言掌握为目的的题型。练习设计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构成挑战,不断引导学生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目标。

5.突出教材的实践性

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设计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使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操作训练中,实现“做中学”,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高职教育理念。如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中增强实践性,笔者的做法如下:

(1)加入典型案例项目1(贸易准备)与项目2(出口合同磋商和订立)理论性较强,为此笔者在知识介绍中穿插典型案例,可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选案例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建议案例放在相关的知识点介绍之后,以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教学理念。

(2)融合外贸函电知识使外贸流程更具体贸易双方相距遥远,双方主要借助外贸函电进行沟通,借此推动国际贸易业务的开展。为增强贯穿式项目的真实性与情境性,在贯穿式项目任务设计中,建议在主要外贸业务节点添加双方往来信函。在跟学项目任务实施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操练。

(3)添加外贸单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3(出口合同的履行)无不涉及到单证的处理,单证的制作质量决定着外贸业务的成败。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引入相关单证制作内容,可以增加外贸流程的连续性,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制作、商务英语函电应成为一体,不可分割,但国内教育界考虑到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教学组织的方便,把它分成三门课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引入函电与单证内容,主要为增加贯穿式项目的真实性,增强“教学做”一体化服务。因此在添加相关单证与函电内容时要把握好“度”,即知识点介绍不要过全过细,只作为一般的认知;实操要求不要过高,只做基本的操作,以免喧宾夺主,主次颠倒,影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的实现,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操作还得由单独开设的课程完成。

教材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业教材;创业管理;创业教程;创业基础;创业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93-02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不仅反映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还是教学测试的依据。选择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开始。本文尝试探索如何选择本科创业课程的教材。

一、创业教材书名的比较

2016年1月26日在百度搜索“购书网站排名”,《中国品牌网》显示“十大常用购书网站排行榜”,推荐指数是五星级的有两个网站,“卓越亚马逊购书网”和“当当网”。在这两个网站,在教材范围内搜索创业,有多种名称不同的创业教材,主要有创业管理、创业教程、创业基础和创业学等(表1)。统计搜索的结果,创业管理排在首位,其次是创业教程,第三是创业基础,创业学排在最后。

二、创业教材内容的比较

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六本创业教材进行内容比较(表2),教材名称虽有差别,但从章的结构看,内容差别不大。尤其是前七章,统计值均为6,基本是一样的。六本教材内容不同的地方:一是章的数目不同;二是章的排序不同。

(一)章的数目不同

章的数目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章的内容的划分不同,张玉利第(1)章的内容姜彦福分为(1)、(2)两章,张玉利第(7)、(8)、(9)章的内容姜彦福合为(8)、(9)章;第二是教材涵盖的内容不同。与张玉利的比较,刘沁玲增加了公司创业和社会创业。

(二)章的排序不同

表2六本教材章的排序均不相同,如姜彦福将“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放在第(5)章,张玉利放在第(2)章。

王国强(2015)在国家精品课程网查阅到了8所本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江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内容,见表3。

表3“概括内容”一栏的排序,作者没有认真推敲,把创业计划放在新企业创办之后,明显不妥;商业模式在创业教材中一般单独设一章,表3把商业模式放在营销管理内,缺少依据。

三、创业教材内容的逻辑分析

“逻辑往往将意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的编写过程往往是编写者设计出组成知识点的各组成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之进行排列而成。编者对于编写内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将影响知识点组成成分的选择及其之间的排列。且当选择、排列不当时将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课内学习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表2中,每本教材章的排序不同是对创业的逻辑理解不同,表现在一是对创业过程的理解不同,二是对创业概念的理解不同。

(一)创业过程的逻辑

李昆益(2011)认为,创业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创业意愿形成;机会识别与评估;创业策划;创业启动;创业成长。借鉴多位学者的成果,基于创业的实际经验,创业过程是: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商业模式、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创建企业、企业成长等。

(二)创业教材的内容逻辑

创业内容的逻辑来自对创业的理解和定义。创业的概念有许多。朱仁宏(2004)分析了国外知名学者的观点,列出了4类15种典型的创业概念。Morris(1998)对欧美77个流行的创业定义中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其排序是:开创新事业、创建新企业、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创新、捕捉机会、承担风险、价值创造。张玉利分析了许多创业定义中包含的主要关键词,超过5个以上频数的有29个,用的较多的是“启动”、“创建”、“创造”、“新事业”和“新企业”等。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创业的本质概念是“创业者将商机商业化的过程”,即“创业=创业者+商机+商业化”。依据这个概念,创业教材的内容逻辑应为图1所示。

创业的过程逻辑与创业教材的内容逻辑基本相同,由此看出,创业教材的内容是按照创业过程的逻辑编写的。

四、本科创业教材的评价与选择

将上述三个方面的比较再加上版次进行综合评价(见表4),教材书名的评分是依据表1确定的;教材内容的评分是按照表2前七项确定的;内容逻辑是表2与图1比较确定的;表4增加了版次一栏,版次意味着不断完善的程度,版次的评分就是版次的次数。将上述四项分加总,即为创业教材的综合评价结果:本科教学首选张玉利的《创业管理第3版》(基础版)。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公认的教材评价标准,本文只是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教材的选择不仅看书名、章结构、节结构、内容逻辑、版次,还要看习题、实训、延伸阅读、页数、价格等,还应考虑各部分评价的权数。

参考文献:

[1]王国强,何春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理论内容的架构[J].经营管理者,2015,(4).

[2]姚远.教材知识点内在逻辑紧密程度分类分析[J].成功,2010,(11).

[3]张玉利.创业管理第3版(基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7):7-8.

教材分析范文第4篇

这节课内容用了三个活动的内容:一是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的特征,再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之后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首先找到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再找出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为例,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陆的气候类型,分析其不同的原因与降水的直接关系,最后通过具体的各地气候特征,来分析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教材这样编排使学生既能认识又能分析不同地方的气候的差异,找到影响的主要因素,学生能初步认识事物的分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新的教材的优势,使学生渴望学到又能够学会,学生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使用新教材时,基本能够做到熟悉地理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它们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掌握每节的内容,课程目标也就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给七年学生讲"地球的自转"时,按照教材安排设计教学流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图文结合、阅读与思考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演示与观察结合。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回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紧接我就提示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每天都是白天、黑天这样度过,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非常感兴趣,回答出很可笑的问题,我运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讲:"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它不透明,被照到那面是白天也就是昼半球,另一面就是黑天夜半球,地球本身绕地轴在自转,紧接着我又演示地球仪,让学生仔细回顾,地球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昼与夜是怎样变化的呢?一个同学是这样回答的:"白天变黑天,黑天变白天总是这样变化"。我给以肯定,回答得很好。我又让学生准确回答一下,并启发、演示,学生很快答出:"昼夜交替"。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这节课我利用教具加强直观性的教学原则,效果很好,学生很快就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材内容不断增加、更新。但做为初中地理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掌握教学目标,设计安排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必须练就娴熟的语言,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描述要形象,传授要通俗易懂,业务熟练,知识丰富,能驾驭课堂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在形式上,教材的封面、封底及扉页上增加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

每节内容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素描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统计图、组合图、漫画等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不仅改变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中国农业"这一章,首先是读农业分解图,让学生从图中指出农业的五个部门及各部门生产的主要产品,通过把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堂,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再进一步深入:"为什么说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学生通过图就能回答上,教材这样安排同以往教材有很大区别,图文结合学生既得知识又培养读图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

三、内容上注重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删减难学的有关内容。

例如世界地理,我们只要学生掌握几个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相邻的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东半球其它的地区和国家,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极地地区,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中国地理从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让学生认清我国的国情,保护与节约资源教育,认识区域差异、发展及其存的问题等。

四、从要求上看,课程标准要求的课本正文体现,抽象地理名称、数据、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等,辅助文字是阅读材料、活动等

教材分析范文第5篇

教材是学生探索语言的工具,只是依照教材按步就搬,就教材教教材,会失去阅读教学的有效与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自觉积极探究,思考课程问题。不仅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教什么”,以教师个人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发现文本秘妙,关注语言表达形式,捕捉文本中隐含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品悟,积累运用。“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实现教材功能最优化”,实现“例”的增值成为阅读教学有效性关注的焦点。围绕“钻研教材,用好教材”这个课题,展开了研究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阅读教学中活用教材的做法。

二、结论分析

1、解读文本,领会编者意图

以苏教版《月光启蒙》的教学为例。本文在客观上蕴含着多方面可选择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体验作者表达的深情母爱;理解作者表达母爱过程中遣词造句的精妙和修辞的运用;体会篇章结构安排等。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歌颂母爱”,以情感体验为主,教学很容易煽情,教学中自始自终围着情感转,难免在情感上纠结。

研读了原文,发现编者的定位不是母爱。在解读教材课程标准,阅读教参、课后思考题,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领会编者意图:母亲虽然不识字,通过唱童谣、讲故事、唱民谣、猜谜语等方式来教育启发我,为我打开了文字的宝库,启迪了我的想象,飞向诗歌王国,对我进行了文学启蒙。在学生经历理解内容、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再内化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

2、积淀语言,夯实表达基础

《槐乡五月》中写道: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师:孩子们,谁来推销自家的槐花饭?

出示句式:用ABB式词语。

吃咸的,吃咸的,浇上(香喷喷)的麻油、(白茫茫)的蒜泥、(酸溜溜)的陈醋;吃甜的,撒上(黑黝黝)的炒芝麻,拌上(甜丝丝)的槐花蜜。

师:此饭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本文文字特点是ABB式叠词多,有“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理解及生活经验积累,从语言文字入手,巧妙运用ABB式叠词进行积累并补充扩展,促进了语言积淀,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瞄准形式,促进模仿迁移

如《姥姥的剪纸》作者怎么写让读者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文中写道:在姥姥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折。这属于正面描写。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属于侧面描写。要让学生体会本文表达特点。同时让学生进行特别句式迁移训练,领会写法,积累运用。

师:“文中写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学着书上这句话来夸夸姥姥。出示句式:剪……像……,剪……像……,剪……,剪……。

生:剪蛇像蛇,剪龙像龙,剪只骏马能行千里,剪只鲤鱼能跃龙门。

生:剪鼠像鼠,剪牛像牛,剪只骆驼能驮物,剪只猴子能上树。

文本中诸多秘妙,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英雄”,不能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要甄别和选择,把握文本品悟的关键是什么,选择一个语言点特别讲究。比如“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叙条理清楚,读起来饶有趣味。”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4、内容承接,提升语文能力

观察当下阅读教学课堂,教师的目光只关注内容,设计的重点是理解感悟、体验,陷入分析感悟式。在阅读引领学生触摸言语形式,从“教教材”的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教教材”,来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设计一:

师:谁来谈济南泉水的样子,声音描写非常生动有趣的词句?哪一种泉子已选择,试着读读,把那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泉水可谓奇特,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怎样,请你想象一下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读得也很有感情。

设计二: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田肚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设计一主要是理解感悟体验美读,偏于内容分析式,设计二增加了写作知识的渗透,经练笔的机会语言训练更理想,对孩子的受益更大,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下笔如有神出口成章。

5、拓展延伸,多维链接文本

出示王冕图的墨梅图,出示古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从诗的写法入手先引导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在《墨梅》教学中启发思考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帮助学生读懂隐藏其中“志”,“做梅花一样的真君子”层层深入认识理解。诗人咏梅之淡雅更咏梅之情操。这是中华民族灵魂最珍惜,“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并适时课外搜集言物咏志的古诗,课文情境更加丰满,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更加丰富了。

像这样渠道,多角度的即时性拓展,采用横向类比,纵向拓展的策略,围绕文本进和相关作品链接,引入相关题材内容让学生悟诗情,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并从中体悟古典诗歌的魅力,大大增加语言积累量。

6、凭借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螳螂捕蝉》一文中写道:少年说:“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都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的隐伏着祸患呢!”

运用文中语言复述转述文中人事景物,语言转换,对语言进行改造。《螳螂捕蝉》不单是以内容理解为主,让学生明白事件的经过,更主要借助文本,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入情入境说话训练,不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对学生而言,更是语言内化,思维创新过程。

7、关注标点,注重语言训练

标点符号,新课程中明确指出:不仅把他当作一种知识,还把他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理解词语,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以下是同一内容两种教法。

教法:

第一句:“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刺眼的光芒你在什么时候见过?照在脸上有什么感觉?现在呢?能把这种温柔和美读出来吗?

第二、三句:“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深蓝的天空像什么?展开想象。

师: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山?(师板书连绵起伏的山简笔画。)

师:夕阳快离开前,把最后一束光芒给了西山,最后一束光芒叫余晖。此时此刻的西山,正披着夕阳日余晖,静静地立在广阔的蓝色天幕下,确实壮丽。

出示课件

师:真是美不胜收,陶醉了。壮丽的景色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说夕阳真美,让我们把赞叹融入朗读吧。

省略号是一个难点,教师先让学生看图找一找还看到了什么颜色?然后,直接告诉学生这些颜色藏在省略号里面,这么多颜色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很形象简单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太阳这么可爱,它身边的云呢?除了这些你还看到哪些颜色?省略号就表示还有许多颜色,省掉了不写。从细微之处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抓住省略号,师引导“夕阳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那其他颜色去哪里呢?”学生从省略号找到答案,并引导学生想夕阳还会将云朵染成其他颜色的瑰丽画面。

8、分类整合,化零为整建系统

苏教版每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个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其中“读读背背”中每单元安排了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以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自学担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理解编者意图,启发学生,注重在语文实践中自主领悟,全面扎实提高自己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感受成语的语言结构之美,更重要将已掌握知识,经验与文本中成语相融合,在语言实践中广泛积累,举一反三灵活的应用。全面扎实提高语文素养,理解编排意图,落实“用教材”理论。当我们根据教材编排意图,词语个性,单元特点对“词语沙龙”中的词语进行多样化教学,训练的是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语言素养打下基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运用,可以说,词语积累是语言积累的基础,词语沙龙中补充课外语文学习和积累词语“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像这样词语,你还掌握了多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词语积累,怎么会有语言的海洋?本片断教学较好的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