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议论文写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剪裁舍弃法
事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有的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材料一:
题目:《谈“伯乐”精神》。
论点: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
材料: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病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一匹千里马,无缘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一个人才被无端埋没,能不令人惋惜吗?所以当代领导者应该学做伯乐,争做伯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发现人才,多举荐人才。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哪有傅抱石这匹千里马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病因:照抄材料,没有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剪裁。
注意:找准徐悲鸿发现人才这个吻合点,进行扩充,对无关内容要略述概述。
所以,在运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时,要围绕论点,准确把握其重点,恰当地进行剪裁。
修改后的文段:
著名画家傅抱石因穷困不得不卖画为生。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徐悲鸿眼睛一亮,拍案惊呼,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这只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纵横驰骋的疆场,找到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二、挖掘增补法
论据与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间接的联系,只有把论据所蕴涵的意义挖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发生内在的联系,才能直接证明论点。有的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注意从论点的需要出发,注意对论据进行灵活剪裁,挖掘增补,使论据和论点相适应。
材料二:勾践灭吴(故事略)。
观点一: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
材料描写: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后,暗暗立志――兴越灭吴。这一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他卧薪尝胆,虽历尽艰辛,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观点二: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
学生在写作实践当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论点和论据都有了,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去组织材料、叙述材料。有的学生为图省力,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仔细一读却发现所写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或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甚至严重脱离。有的学生则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从事情的起因一直到结束都“搬”了进去。读其文,不禁会想,写的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待稍加分析,便发现论据和论点之间关系已经模糊,作文已是严重跑题。
据统计显示,在学生议论文的作文当中,存在上述现象的学生占40%―50%。可见,不会正确叙述论据已成为制约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大障碍,已成为学生写作当中的“拦路虎”。分析一下学生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过分地追求“简洁明快”,忘记了还要“详略得当”
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因没有认真听课,自己又不会分析课文当中的论据是如何行文的,只是笼统地牢记教师所说的议论文中的叙述要简洁明快。于是,在自己写作文时,便错误地认为只要字数少就行了,不管有没有将论据交代明确。从而导致需要详细叙述的因没有表达出来,致使行文平淡如水,叙事不明。相应地,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紧密,论据自然不能有力地证明所要论证的论点。
二、“眉毛胡子一把抓”,错误地认为写得越细越好
在作文当中,一些学生分不清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怎样实质性的区别,一味地追求叙事生动,写人详细。便将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全盘吸收,把论据叙述得妙趣横生、文采飞扬。虽然,让读者过了一把欣赏美文的瘾。可是,其做法却已违背了议论文的写作规律,使作文变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叙述论据时理不清哪些地方对论证论点有利还是无利,不懂得删掉和论点无关的细节,自然也不会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
三、自身写作功底不扎实,“词不达意、语不通顺”,导致行文模糊不清
在作文写作当中,总有一小部分学生,畏惧作文、害怕作文,加上写作水平不高,文字功底不扎实,连最基本的几句话,不是言辞不清、句义不明,就是存在着严重的语法错误。因而,在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过程当中,就不懂得怎样用基本的语言将论据表达清楚,致使论据叙述得模棱两可,意思模糊,产生了严重的歧义现象。从而使作文读起来不是颠三倒四,就是自相矛盾。因此,在论证论点时,就会错误百出,导致论点和论据严重脱离。
由此可见,切实加强学生正确叙述论据的能力,进一步理清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也即事与理的关系,已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笔者以为,应当从论事析理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事情简洁明了的叙述,让读者了解借以立论的事物的面貌和来龙去脉,从而为立论提供论据。基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是通过“记事”而“说理”。记,是指记载,事,是指客观的事实。通过对论据当中人物的经历,事迹的记叙和议论来讲明一个道理。这里既可将叙事概括得简单明了,又可将叙事描写得生动、完整,但详略要得当。如《司马错论伐蜀》这篇文章,作者记叙的是司马错与张仪针对秦惠王在伐蜀还是伐韩问题上的一场辩论。文章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要记叙的事:“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紧接着,司马错与张仪就各陈其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文章的重点不是记事而是在论辩上,因此,对他们各自的辩论也就写得很详细。
再如张志光的文章――《功名难夺报国心》,作者分别叙述了我国近代科学史上三位科学先驱詹天佑、冯如、谭根的事迹,通过叙述事实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他们都是有“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品格。文章先提出三位科学家的名字,未说先张其本。接下来,围绕他们的才能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而叙述其主要事迹。因而在叙述时,就比较生动、完整。如作者介绍詹天佑时写道:“1903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时,俄、英两国工程师声称,如果没有他们,这条铁路就不可能建成。詹天佑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当他决定京张铁路要通过尽是悬崖峭壁的关沟地区时,洋工程师们惊奇得议论纷纷:‘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修筑这样艰巨的工程。’‘中国能修筑关沟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呢!’詹天佑听了这些冷嘲热讽后,毫不气馁,他迎难而上,终于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道工程师。”可见,事实的叙述是提出问题的依托,又是论点必须的论据。
关键词:思维训练 作文 写作
思维训练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形成对生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
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最终形成,而客观生活又是那样纷繁复杂,且有曲折变化,这一切都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需要他人引导,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生活呢?
1. 要教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面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负面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体,如果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就会出现片面性、以偏概全的错误。
2. 要教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所谓联系的观点,就是必然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分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
3. 要教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应该从发展上去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变动性,否则就会出现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
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议论文之所以难写,就是因为“它的思维要求高,已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的依托,是在理性概念的范围内对某一道理进行抽象思考”。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世间的任何道理,往往是隐藏在一定的事物之中,要想把这些道理发掘出来,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等能力。下面着重从分析与综合两方面来谈。
讲分析,就应该讲综合,因为“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贯穿于思维的整个过程”,并且“只有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矛盾的总体,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1)分析,就是把一个较为复杂、庞大的事物或问题分割开来认识,肢解开来考察,从而将大化小、将难化易、将暗化明、将隐化显,以便于掌握事物、把握问题。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挖掘道理的一种方法,表现在论证中是:通过对论据的分解、比较、发掘其中蕴含的规律,找出其中隐藏的道理来。
如何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a. 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来分析。它是将事物发展的纵向过程分割成若干阶段或若干部分,然后一一认识、辨别和考察的方法。例如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在分析了人的认识过程之后,从而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b. 从事物本身或与其周围联系上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既包括将一事物本身分割成若干部分来进行考虑,也包括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再分割若干侧面来认识,从而很好地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例如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为了认识并批评自由主义这种无政府意识,首先指出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并且对每一种表现都做了分析,其次指出了它的危害、产生根源和克服办法,这种分析是科学的、深入的。
c. 从事物的由表入里中分析。这就是将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从外向内、从表面向中心逐层分割、逐层考察,渐次加深认识,以至最后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如此,对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科学与革命事业所进行的科学而精辟的分析,就是由表入里,层层加深。
论证借助分析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能将隐藏在事物内的道理发掘出来,将那些不易被人发现的规律提取出来,上述的三种方法,在具体使用时常常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相辅相成。
(2)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的结果概括和归纳,剥除其表面现象,排除偶然因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将分散的个别的认识集中起来,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论证时,借助综合能力,帮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要害,将很深刻的道理,用简明、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在综合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a. 综合要自然。就是在综合时,要做到合情合理,不牵强,不生硬,顺乎自然,令人欣然接受。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结尾:“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种综合,是在蒋氏以及村人的悲惨遭遇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自然、合乎情理。
b、综合要科学,少而精。就是说综合要合理、恰当、科学,要抓要害,揭示本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韩愈的《马说》一文,在分析了千里马的品质,并指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事实之后,颇有感情地写道:“策之不以其道,食者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的综合一针见血、一语破的,这样的综合促人深思,令人回味。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注重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又要注重它们的联系。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
新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a.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首要环节,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学生,往往顽强勤奋,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b. 倡导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求答的思维。善于发散思维的学生,其思维应是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点兼备,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使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应注重改进评分标准,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的见解。
c. 鼓励逆向思维。这是由目标发出,往回推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逆向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在人们普遍认可的事物或现象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校里,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反叛性,他们对书本上的内容、教师的权威、已成定论的东西,通过逆向思考,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富有创造性的逆向思维,但也要把一些学生钻“牛角尖”与逆向思维分开来。
以上是笔者对思维训练与议文写作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62页.
[2]王宝大.议论文的写作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3]文艺研究,1985年第1期.
[4]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321页.
[6]睢文龙.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7]魏灿金.谈谈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弊病一:审题不清,立意不准
【教学实例一】央视最近开设了一个“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栏目,许多百姓纷纷参与其中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当记者采访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时,他这样回答:“我不知道。”“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要求:必须写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写这篇作文,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出现的问题可归纳为如下三点:一是避重就轻,写成了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完全不提及材料;二是一叶障目,只谈自己眼中的“幸福”,而忽视了提炼莫言对“幸福”的理解;三是断章取义,把“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作为莫言对“幸福”的全部理解。
那么关于这样文字较多的材料作文该如何审题立意呢?很简单,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读材料,整体感知。这步虽简单,却最容易大意,很多学生在考试时往往因时间仓促而对材料走马观花,造成材料重点把握不准。第二步,删繁就简,提炼要语。第三步,自我设问,深入思考。针对刚刚提炼的要语自我设问:为什么在大众眼中莫言是幸福的?――因为他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莫言并不觉得自己幸福?――因为他得了诺贝尔奖;那么“诺贝尔奖”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名利、地位、财富等;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即获得名利、地位、财富等,未让莫言感到幸福,反而给了他巨大压力?经过这一系列深入思考后可发现,题旨鲜明的指向了“平平淡淡是幸福”“简简单单是幸福”“淡泊名利是幸福”,而这些对幸福的理解都是基于莫言对幸福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写作,可谓游刃有余也。
弊病二:词不达意,拟题不当
【教学实例二】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拟标题,写篇议论文。
针对材料,如何拟出一个恰当的题目,较为实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提炼法。简单说就是将文章中心论点作为题目,但要稍加提炼,使之简明又扼要。在写作时间仓促、来不及精心构思的情况下,用此法最稳妥,不但能让读者一开始就明白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还可以时时提醒你,论证时不忘紧扣论点,不偏离中心。这种方法虽然看上去显得直白,缺乏新意,但是只要作者的观点独到,题目的新颖就明显了。(2)加缀法。所谓加缀就是在核心标题前面加上“小议”“谈谈”“论”“试论”“简析”“浅谈”等词。(3)巧用符号法。拟题要想出新出奇,除了可以在遣词用字上花功夫外,还可以在形式上别出心裁,添入一些符号元素,可使原本呆板的题目活泼许多。总之,无论使用何种方法拟题,都要立足于根本,既紧扣立意,又体现议论文文体特征。
弊病三:结构混乱,拙于论述
【教学实例三】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请联系实际,以“满与空”为题写篇作文
要求:必须写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进行必要的构思训练,在思考、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场创作”情境,既可避免写作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又有效地提升了同学们的言语及思维能力。构思训练的具体流程如下:
一、根据材料提炼立意,训练思维的聚合性
近几年高考作文思辨性的材料作文成为主流,无论叙述型还是观点型的作文材料。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这是一个以聚合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收敛思维)为主的过程,需要在发散的基础上概括,在概括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领悟材料的内涵,提炼出写作的“观点词句”。
如何提升聚焦思考能力?首先要采用审题三步思维法:简扼概括、深入探究、综合比选;其次注重表达交流,动笔前充分研读材料,可三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让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深入发展;最后还应渗透于日常的阅读中,注重对文本中哲思语段的品读领悟,也可补充“每日哲思语段”要求在发散的基础上提炼中心,使聚焦思维训练常态化。
所谓审题三步思维法是指:无论叙述型材料或观点型材料,先用最简的文字概括出材料中的各种现象或观点,然后探究现象后的原因或本质,揭示观点后的内涵,最后在比较鉴别中抓住重点、综合权衡立意,力求综合材料中正反内涵,体现思辨特征。
如2012年安徽卷“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作文,文题是一段叙述性材料: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审题三步思维法图示如下:
二、根据立意个性拟题,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所谓心动神怡第一瞥,好的题目恰如文章的眼,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心,使读者折服,这样的文题虽是偶然所得,却也积淀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个性思维,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独创性。作文构思课上要引导学生在明确立意的基础上个性拟题,互相切磋、展示、修改,使之趋于最佳。
好题目的要求有三点:准确贴切、简洁凝练、醒目隽永。好题目的拟写也有一定的方法,拟题的技巧主要有四种,分别图示如下:
作文构思的拟题训练可以在课堂集中展示交流;简单的文题也可课堂拟题,鼓励想到好题立即写到黑板上。实践表明,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经常会有学生带来一个个意外的惊喜。所以大家要珍惜这样的教育契机,不要文章写成后再对题目作枯燥的评讲,因为这样一来你早已失去创作的激情。
三、根据观点联想素材,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它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文章的中心明确了,题目有了(也可暂放一边),接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开启大脑,搜索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占有丰富素材是议论文写作必备,素材源于平时的阅读与积累,体悟与反思(光看不练的素材难留印象)。
议论文写作素材有理论性素材与事实素材,前者包括名言警句、作品精华,后者包括人物言行、社会事件。作文构思发散素材时,要从感性素材入手,从阅读中的文化经典、社会生活中的人事、以及相关名言警句等几个素材积累模块正反展开;也可从其他方面多角度发散,再由感性到理性,提炼各个角度发散出的“小观点”,为文章展开富有层次的具体论述准备。仍以上面的文题“公民的担当”为例,素材发散图示如下:
四、根据观点拟写思路句,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议论文以其清晰的结构、缜密的逻辑彰显理性之美。作文构思时要注重训练这种行文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思维能力,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便是根据观点拟写思路句,并交流改进,使之更合逻辑。思路句包括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每一个逻辑层次的领起句,这种领起句不同于提纲中的观点句,而应是一种既有可读性(要吸引读者,常采用生动的句式或修辞,使句子凝练而有表现力)又明确的个性表达,其中的过渡句、小结句常独立成段,视觉上会更清晰明了。
思路句写作要先将议论文的结构范式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充分掌握后即可尝试。议论文的结构模式除传统的并列、对照式,更适合学生采用的是“规范层进”与“自由层进”式。“规范层进”是指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中某一点或几点逐层递进地展开;或文章主体部分由“分析问题”写到“解决问题”,即由“是什么(为什么)”写到“怎么做”。结构清晰明了,一般有语言标志,即以“小论点”来提挈结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