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祖国的短篇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材 教师 学生 渗透 情感教育
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大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学习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另外,由于在不少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中,它的重要性远远不如各门专业学科,所以现今的中职语文教学可谓步履维艰。但是中职学生较少受到应试的压力,在情感空间有更大的自由,所以不妨利用情感这一优势因素,在渗透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了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因素,并进行整合,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一、利用好教材这个知识宝库
(一)对教材中的经典篇章进行发掘和升华
在教材中找准发力点,也就是那些情感洋溢、激动人心的经典文章,让人粗略一读就能触碰到作者的心灵。在各类文体中,诗歌是最富有情感因素的,每一行激情涌动的文字,每一声纵情的诵读,都让人情不自禁地与作者共鸣。我在诗歌《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教学中,就比较充分地发掘了文本的情感力量。这首诗是作者根据自己在汶川抗震救灾一线的所见以及强烈的感触而写的,通过描绘七张脸,借战士、医护人员、教师等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在救灾中的精神体现,传达出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为了在感情方面充分蓄势,我先以中学老师张米亚舍命救两个孩子,而牺牲后手臂被锯掉这一个感人的事迹来转入汶川抗震救灾这个时代大背景。借助英雄事迹的感染力,引导学生怀着深深的敬意去通过文字细细端详这一张张蕴含中华民族大爱情怀的脸。并用多媒体展示救灾现场的各种画面,使学生对相应的章节理解更到位,感触更深。在诵读环节则通过教师的领读、学生的齐读和伴随背景音乐的分角色诵读,层层深入,让师生的情感逐渐融入文章的基调,最后达到升华。
另外,一些经典的小说也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以后》就讲述了失散二十年的好友相聚后,身为警察的吉米让人逮捕了沦为罪犯的鲍勃,我启发学生根据各种细节描写去赏析人物,他们慢慢地感受到鲍勃对友情的珍视,并对吉米在情与法之间的正确抉择深感敬意。
(二)对教材进行课外延伸
中职语文考试基本上由教师自主命题,学生在摆脱了初中时代的那种繁重的应试训练后,有更多的精力去汲取语文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向课外进行延伸,拓宽学生情感的视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作者、主题或文体等为支点向外扩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涉猎相关内容。比如在学习汪国真散文《随想二则》这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诗集、散文集,一起品读了他的代表作《年轻的潮》,并且简要介绍了他在书画和音乐方面的成就,学生都十分羡慕他的多才多艺,更是佩服那种勤奋的求知精神。在学习了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以后》,我不仅与学生简要回顾了他的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还介绍了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和契诃夫,引导学生从三人的生平以及作品去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时代气息。自从打开了这扇通向课外的学习之门,学生的课余生活少了几分烦躁,多了几分宁静和专注,图书馆和教室里多了埋头看书的身影,有的学生还用手机上网浏览名著和观看影视,不少人还主动找到我交流读书的体会。
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一)教师积极投入情感
中职语文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在操作和实践性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单纯靠程序化的教学只会让这些原本基础就差的学生跌落到初中时期的厌学状态中。但是语文课堂也是一个特殊的情感载体,教师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去发挥,可以借助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完成课程的目标。以情动情,在感动学生之前,教师必须让自己被感动,否则,任何丰富的表情和语调都是苍白无力的,学生更不可能被感动。在备课过程中要潜心钻研教材,从文字的层面逐渐深入到对中心的把握以及与作者的灵犀相通,并且在多次阅读中记下自己的细微体验。有了充分的情感积淀,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心感受就会油然而生,表情和语调等显得更加贴切,掌握好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的契机,引导他们置身于浓厚的情感氛围中,想作者之所想,看作者之所看,与文本和作者的心灵相融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课堂中融入教师的人生内容
有的课文比如随笔之类,形式比较松散,学生不仅较难把握内容,而且对比较抽象的中心也不容易理解。教师如果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加以补充,就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情感更加真切。我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这篇散文之前,询问过几位学生,他们能看得出作者表达的是不愿虚度年华的郁闷情怀,但却对那些诗意的描写理解得不够具体、形象。我找出自己从小学阶段到现在的一些珍贵照片,其中有小学毕业那一年与小伙伴的合影、初中时与实习老师和同学那难忘的瞬间以及在实习学校与少男少女们亲切交流的情景。经过整理后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清晰地打量每一个成长阶段的我,并允许学生猜测或评价他们的老师是怎么度过每一分成长时光的。在学生展开遐想和讨论之后,我平静地告诉大家:“我之所以今天能站在这个讲台,也是靠自己长久的努力换来的收获,大家或许预想不到在今后的日子里将如何度过每一分时光,但是老师的人生经历已证明了时间的价值,为了每一个明天更精彩,好好珍惜和抓紧时间吧。”后来,许多学生在作文里谈到了这一节课,有的回想到自己的过去,有的设想自己的未来,有的去询问父母的成长轨迹试图从中受益……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教师本身的内容,并不需要刻意准备,有时是灵感的迸发,有时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和疑问,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乐意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情感教育的最终实现还得通过学生这一主体,而情感氛围的营造是最好的催化剂。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营造情感氛围,我在教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招聘启事中常常会出现的非专业要求,比如“善于沟通、诚实、主动、有上进心”等,让大家对此各抒己见,为什么用人单位都爱加上这么一个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的条件?到底我们有多少人现在已具备了这些要求?应聘者符合这一条件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看到学生的热情正从讨论中慢慢散发出来,我引导他们分别从企业以及员工的角度来度量这一条件分量的轻重。一个员工具备了诚实、上进和善于沟通合作等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与他的同事团结协作,整个企业也会运作得更好,员工们从中得到丰厚的回报,会更有幸福感。反之,如果某位员工品质不好,甚至心理过于偏激,可能会导致破坏企业或者伤害同事生命等惨剧的发生。不少学生领悟到,原来认为读中职学好技术就行,不用学文化课,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只有学好文化课,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性格,自己所学的技术才能真正为社会所用。
也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对共同经历的回忆来营造氛围。有一次指导作文之前,我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感受讨论交流大家在广东实习的情况,课堂里充满着各种酸甜苦辣的人生体会,虽然大家意见不一,但却有一个共识:这次与社会的接触不仅给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它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克服困难,学好本领,把握灿烂的明天。
(二)诱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
由于学生在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不能简单一刀切,还应做到有针对地诱导学生个人方面的情感因素,因材施教,一个赞美的微笑、期许的眼神、肯定的点头,都会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力量。林业班有个男生,性格十分腼腆,在课堂上不愿回答问题,可是却能够安静地写写画画,从不干扰他人学习。我起初提问的时候,他闭口不言,我宣布说他已经有答案了,只是不喜欢用说的方式表达,于是建议他写在黑板上,学生们一致赞成,他不好拒绝大家的好意,就认真地写了。他的字确实不错,我说这种无声的语言更有它的美感和魅力,大家也要像他那样把字练好。同时指出,课堂上的发言是不可缺少的练习口头表达的途径,毕竟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不善言辞的人往往会碰壁受挫。在肯定他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让他在建立自信的同时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在后面的课堂中,我给了他一级渐进的台阶,可以先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再把相应的课文部分念出来,最后再慢慢地根据自己写的来说。经过多次鼓励和引导,他慢慢多了几分自信,后来不用写就能直接发言了,在平时也能主动与同学交流了。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对个别学生加强情感教育。比如在学到秦文君的散文《我们是一家人》时,我让一位男生说一说自己离家的感受。这位男生已经在社会呆了一年,后来才读中职,平日花钱无节制,还抱怨家里不关心自己。他看到这个小女孩在短暂脱离家庭生活的遭遇和感受后,深深佩服她的独立精神,后悔自己没有细腻的心思,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我顺水推舟,借此启发他:“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如果等到父母老了才明白就太迟了,自己既然明白了家人的重要,就不该有抱怨,而要学会独立,少让家里操心。这位学生课后找到我,说他刚给家里打了电话,感受到父母的惊喜和宽慰,保证自己一定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此教师在情感教育中对学生的教导、评价都应以激励为主,让学生们在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之余看到老师对自己的严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教师的肯定、严厉、信任下向更好的方面发展,正确面对自己的成功失败以及别人的客观评价,同时加以一定的肢体语言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性发展的教育方式。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渗透式情感教育,既是解决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一剂良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 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还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师生的一切活动中,只要唤醒了学生埋藏在心底的情感和愿望,中职语文课堂一定能恢复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鑫蕊. 论情感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严明,张晓书. 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J]. 教育探索,2005(01):103-104.
[3]肖雯. 情感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迷茫、躁动、忧郁的青春时代,这些慈母、长姐般的低语如清风徐来,娓娓入心,不知润抚、点化了多少桀骜不驯的心灵。
罗兰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真善美的享受。她的“小语”言微意深重,让人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间,参悟人生,欣赏生命,奋发向上。《罗兰小语》等作品,无不以儒道互补之论和当世之爱,调适着人们的心绪。她温润流丽的语言世界慰勉着因奔逐、因竞争、因物欲主义膨胀、因金钱至上如潮而变得倾斜失态的人们,使他们的心理得以超脱、平衡和提升。尽管罗兰的作品曾帮助很多年轻人面对人生困惑,但她拒绝用“心灵鸡汤”或“励志书”为书定位。她强调,希望用作品解救读者,引导读者认识人生,甚至认可失败。她说:“我从不鼓励人人都去争着跑第一,甚至说过都去成功了谁去失败?”她还说,自己就是一直在旁边奔跑的人。
(编 者)
作 家 档 案
罗兰,台湾著名散文家。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天津宁河芦台镇。毕业于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曾在乡村任教,并在天津电台任过播音员。1948年,她只身去台湾,从事音乐教育及广播工作。主要作品除《罗兰小语》《罗兰散文》《给青年们》《生活漫谈》《访美散记》《早起看人间》外,还有长短篇小说5部、自传体《岁月沉沙》三部曲,以及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多种。尤以小语著名,其文学创作在两岸及海外华人世界中有一定影响。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
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罗兰一生崇尚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益。从下文《秋颂》中可以清楚地读出她对洒脱的秋的热爱,以及人生观。
作 品 在 线
秋 颂
罗 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跟上时代
罗 兰
不久以前,有一位朋友想利用业余时间来找个兼差,赚点钱,贴补家用。
于是,他到处托朋友,希望朋友帮他留意机会。
他的朋友也都很热心地帮他留神打听,发现有找家庭教师的。家庭教师之中,又分教英文、数学、理化和小学六年级算术的。有找英文打字员打文件的;有找代翻文稿的,也有找在音乐咖啡厅负责编排古典音乐的。还有找特别护士看护慢性病人的。
但很意外的是,机会虽多,却没有一样是他所会做的。
他既不会教中学的英文理化,更不会教新数学。英文打字速度不够,而且错误百出,翻译更是不灵。也不懂古典音乐,更不会做特别护士。总之,他发现自己简直是一无所长。
其实,他现在的职位还算很高。按理说,屈就一个平时自己认为较小的职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决未料到自己竟然是样样不行。他说:
“真是惭愧,如不是要找兼差,简直就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浅陋。”
另外一位朋友,以前是教中学理化的,后来改行做生意失败,想再回去教理化,却发现自己已经落伍。现在的教材中有了许多新的内容,是他以前所没有教过,也没有学过的。
时代天天在进步,人们稍一懈怠,就落在了时代的后面。你说这是无止境的追赶和攀援,认为它毫无意义也好,但是为了生存,我们很难抗拒时代的推力。
美国嬉皮曾试图脱离俗世压力,归返自然,但结果并不理想。许多人最后又不得不悄然回到尘世。其原因就是,群居与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保健与卫生环境的要求,也是人类自然的天性。你说无止境的追赶与攀援破坏了大自然的秩序,是违反自然,但勉强抑制人类先天对安全与舒适的要求,以及对发明与创造的要求,也同样是违反自然。因为这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人类对归返自然,回到单纯,远离尘嚣的种种向往也是属于想象的成分多。其作用是精神上的疏导与劝慰,而不一定是实际所能做到的。
消极的或世俗的说法是:你要想有所建树,有所成就,想求得生存上的便利,你就不得不抓住时代,跟上潮流,让自己能生存,而且生存得热闹繁华而有意义。
积极的或超然的说法是:你要想远离俗尘,不得不先投入俗尘。你要想享有人生真正的安逸,不得不先体尝人生的苦辛。
前半生,我们追赶、攀援,是发挥天性中求建树,求事功,求绚烂的一面。后半生,我们可以优游田园与山林,安享任性自如之乐。
绚烂之后的平淡,才有韵律之美。
如果一开始就懒散偷闲,那么你将来所得到的将不是平淡,而是艰辛;将不是逍遥,而是遗憾。
作为一个现代人,当有为之年,必须积极。日后才可有余情,有余力,有余资,去安享淡泊的人生。
对必须有所作为的人,或必须赚钱以维持生活的人来说,有必要让自己随时学点新的东西,了解新的事物,获得新的技能。为了不被时代遗弃,为了达到应有的成就,也为了生活的保障,更为了将来能拥有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所谓“俗尘”的努力,实在不能忽视,不当忽视,也无法忽视。
为了要使自己充实并且跟上时代,我们不但要了解古人的成就和古圣先贤的想法,更要了解今人的成就和年青一代人们的新的创造、新的观念与见解,以及这世界新的趋势。
先入世而后有机会可以出世。这或可说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不得不认可的生活态度吧?
作 家 故 事
罗兰印象:丰富的经历是哲思的土壤
古继堂
罗兰是大陆读者非常熟悉的台湾作家。《罗兰小语》《罗兰信箱》家喻户晓。多卷本长篇巨制《岁月沉沙》等,也构成大陆持续“罗兰热”的重要内涵。罗兰,本名靳佩芬,1948年去台湾,同年便开始在台湾警察广播电台当主持人。《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罗兰的作品还未在大陆热销之前,我便开始阅读并喜欢上了。
1996年6月,我曾在罗兰的家乡宁河县芦台镇举行的罗兰作品研讨会上作过发言,从此我们成了好友。1998年我去台湾访问时,罗兰非要宴请我不可。因日程排得很满,我只能在她家吃个早点。那是夏天的一个清晨,天上下着瓢泼大雨,我刚从台湾师大学人招待所的电梯中走出,便看到一个身材瘦小,步履蹒跚,头上撑着一把雨伞,胳膊弯里还夹着一把雨伞,浑身几乎被暴风雨淋得透湿的人,正从玻璃门外向大厅中走来,她就是专程来接我吃早点的罗兰。看到眼前的情景,我几乎感动得要掉下泪来。罗兰是我妈妈辈的大作家,如此对我,我甚至有微微的负罪感。我快速地奔向前去,两手搀扶住她,连喊:“罗大姐!罗大姐!”她却若无其事地笑着说:“今天雨真大!”
出租车在暴风雨中行走,经过半个小时的风雨历程,汽车停在了台北市敦化南路的一栋楼房前面。好大一套住房,古色古香,窗明几净,里面却空无一人。罗兰告诉我,她与儿子分开居住,儿子、儿媳距此不远,只有孙女寒暑假来这里陪她住住。一个30多平方米的大客厅,连着餐厅,中间以木质雕花屏风半隔。罗兰带我巡视的过程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她的书房。宽大的书房,中间一张大写字台,四壁是书架和悬挂的照片。我从墙壁上的照片中认识了罗兰一家和罗兰青春的风采。罗兰年轻时是一个非常丰满漂亮的女人。罗兰让我坐在她写字台前的沙发椅上,然后打开所有的灯,她拿着相机,从不同角度,咔嚓咔嚓地把我收入相机。
我们天南地北地聊了好久。她1948年8月与同事、时任台湾警察电台新闻组长的朱永丹结婚,婚后很快生了三个孩子。生活极为艰苦,被迫一度辞去电台主持人的工作。经过九年的痛苦磨炼,孩子大了,她才于1957年恢复工作。因而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异常丰富。《罗兰小语》等作品中的生活哲理,就是她曲折艰辛生活土壤长出的禾苗,所以才那么亲切感人。
罗兰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作家。1998年祖国大陆发生水患,她忧心忡忡。她曾讲到,如果健康状况允许,她将沿着长江为灾区进行演讲募捐,并捐献她新作的稿酬。她对“”分裂势力极为愤慨。由于罗兰多年做电台的“主持人”角色,常常敞开心扉与青少年们进行心灵交流,因而与她谈话,非常轻松自然。于无意中进入境界于无求中结出果实于平淡中显出深刻。《罗兰小语》中的那种哲思和《罗兰信箱》中的那种交流方式,已经成了她交友交流中的习惯。罗兰不管做什么事,既不苛求别人,也不有意抬高自己,总是有一片好的心境。她说:“把心力用来做点对得起自己和社会的工作,比奔走钻营,患得患失地经营钱财要心安理得多了。”
[选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22日第7版]
罗兰:我的书是人生一味清凉剂
中华文明让人有宽阔的胸襟,推崇开朗、温柔、敦厚的生活态度,主张把愤怒升华为一种豁达和释怀,使人从不快乐中得到快乐。
写作之于我,就像在和纸笔聊天。
――罗兰
台湾女作家罗兰的系列随笔《罗兰小语》曾经风靡大陆、台湾数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人十分喜爱的作品。已经86岁的罗兰依然像少女一样的怕羞和爱美。她对记者说:“千万不要提我的年龄哟!”当旁边的摄影记者要给她拍照时,罗兰赶紧起身照镜,整理衣服,并戏问周围人:“这衬衣领子是翻在外面好还是塞进去好?”
谈话中的罗兰始终面带微笑,偶尔含一颗小话梅,声音轻柔而美好。“这是我第17次来大陆。我小时在天津念书长大,抗战时在天津,成长时期和青春时期大部分在天津。天津与我,比我真正的老家关系还要密切。”罗兰每次回大陆都要到天津去看一看,那种感觉让她觉得是回家。
谈到风靡了几十年的《罗兰小语》,罗兰说,“是广播给了我机会。”1958年,罗兰到一家专门做交通节目的电台求职。她当时的条件是,不需要给多少工钱,哪怕只给路费。她做广播节目,稿子要自己写,音乐要自己选,访问谁要自己定。后来,罗兰如愿开了一档社会教育节目。里面有文学、音乐。罗兰回忆,当时,她总是在节目放音乐的时候,现场撰写要播出的“罗兰小语”。“就这样,我很自由地做了整整32年。”罗兰说,“此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写‘罗兰小语’。”
在很多人眼中,《罗兰小语》言“微”意深。在很多人的青年时代,都有过把《罗兰小语》抄录在自己最精致的笔记本上的记忆。“罗兰小语”的内容从现实到理想,从爱情到事业,从生活到修养,从生死到宇宙……处处流露出传统的美德与理念,和一种昂扬向上、温婉可人的气息。“罗兰小语”清新而睿智,是许多年轻人耳畔的涓涓细流。
谈到自己的写作风格,罗兰说,和台湾的一些作家不一样,我写杂文和散文都不习惯用很激烈或很尖锐的语言。她说,自己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她觉得,中华文明让人有宽阔的胸襟。从孔子、孟子到庄子都推崇开朗、温柔、敦厚的生活态度,主张把愤怒升华为一种豁达和释怀,使人从不快乐中得到快乐。
尽管罗兰的作品曾帮助很多年轻人面对人生困惑,但她表示,她拒绝用“心灵鸡汤”或“励志书”为《罗兰小语》定位。因为她不主张“一定要成功”。
“都去成功,谁去失败?都做赢家,谁做输家呢?”罗兰说,“我只希望我的书如同人生的一味清凉剂,读者看完之后感觉好凉快,能够轻松一下就好。”
“我最怕别人用《罗兰小语》代表我的文学创作。事实上,我的小说写得也很好哦。”罗兰笑着说。
据说,罗兰在几年前,在台湾出版过一本有关抗战的长篇小说《飘雪的春天》,写的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破坏不仅仅是生命的死亡,更是对前途的绝望和内心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