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透视人生

透视人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透视人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透视人生范文第1篇

2、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就是好心情。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累了把心靠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受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

3、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倦,会累;一个人,就算再留念,如果你抓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神伤,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4、我们要走的路,有着太多的不确定,他人的一句劝诫,自己的一个闪念,偶尔的得与失,都时刻在改变着我们命运的走向。世事难以预料,遇事无须太执,谁都无法带走什么,又何必纠结于某一人、某一时、某一事。只有看开了,想通了,才能随缘、随性、随心而为,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不咸不淡,随遇而安。

5、与某些人的缘分,就像在夜色中开的花,不能见到阳光。黎明之前即自行默默凋谢,且将永不再开花。那是属于月光与阴影的情缘。走出了那段城池,还是要继续赶路。生命就是这样充满幻觉。始终有希望,也始终无望。

6、可以相信别人,但不可以指望别人;不要拒绝善意,不要停止微笑;错误可以犯,但不可以重复犯;批评一定要接受,侮辱绝对不能接受。

7、有人说过,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四个人,第一个是你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生活最爱开玩笑,你最爱的,往往没有选择你;最爱你的,往往又不是你最爱的;而最终跟你共度一生的,偏偏不是你最爱也不是最爱你的,只是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的那个人。

8、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如果注定,便一定会发生。

9、冷夜弥漫,云花盛放又枯萎,看那动人的传说娓娓絮来,往事涌心,人事已非,独笑红尘是与非。所有梦见与过往,皆于灯下摇曳,咫尺天涯,泪落沾襟。

透视人生范文第2篇

知青,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畸生儿”,他们的脖子上,挂着不会与别人重复的“标签”。“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上山下乡吃尽苦,返城没有好工作,人到中年下了岗,苦难一个接一个。”这些顺口溜,听起来有些心酸,却是他们甚至很多人命运的生动写照。记录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追寻他们的成长轨迹,探究他们的人生况味,无疑对后来人和研究者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文献价值。

从《我们的1966》到《最难以忘记的1977》,从《有一个夜晚》的《喜报》,到《热情的冬天》的《目标》,作者一会儿想起《打井》时的《把兄弟》,一会又忆起《赶集》的遭遇和《大队书记》的故事,时而为《代课老师》的酸甜苦辣慨叹,时而为《我的工人兄弟》击节扼腕……在作者笔下,《枯萎的誓言》那么经不起推敲,《一声叹息》比想像中的无奈,《转折关头》却没有期待中的转折,《那晚有风》却也没有值得铭记的风景。“记忆深处的青春”,在无可奈何中流淌,在莫名其妙中流逝。所有的文字都笼罩在淡淡的苦涩里,却又带着那个时代青春的亮色,构成了一幅幅遥远而又鲜活的黑白映像,让读者的心一直在那些“绿军装”“白球鞋”和“手抄本”织成的生命沟坎里沉浮,一会儿心情酸酸的,一会儿眼帘湿湿的,为那些或陌生或熟悉的人生景象大喜、大悲、大爱、大憎……

作者是他们中的一员,自然对知青的生活、情感感同身受、而且书中不少篇章直抒胸臆,描摹的全是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字字句句都浸满了那个年月土地和庄稼的气息,闪耀着“新三届”那帮年轻人身上特有的被政治光环涂抹的生命之光。《口号》《打井》《白口罩》《黑夜的笑容》……新三届们的人生反正面光影斑驳,历历在现,字里行间的蕴意令人深思、揣摩、玩味……

透视人生范文第3篇

我想,我的养老钱让儿子帮我去投资,一定是准盈不亏,说不定还能赚个盆满钵满。儿子这次回来,我想跟他学点投资技巧。可我惊讶地发现,儿子回来后,每天捧着小说、金融理论、经济学概论等书籍读得废寝忘食,津津有味,一点也不和我谈论什么投资技巧之类的话题,好像他对投资一点也不感兴趣。

我很失望,心想,你难得有机会回来一趟,不教爸爸如何投资,却整天捧着个书读什么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和资源吗?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把夺过儿子手上的书,愠色道:“你傻了啊,整天读这些书有什么用?你应该教老爸如何投资,那才是最紧迫,也是最有意义的事。”儿子一边抢回我手上的书,一边说:“我正看到精彩处,等我把这节看完再说。”我将书往儿子面前一丢,气呼呼地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儿子来到我身边,把着我的肩膀,说道:“老爸,还在生我的气啊?我那也是在投资啊!”“你那叫什么投资?整天无所事事,就知道在那看傻书,那能看出钱来吗?”我一脸愠色。儿子说:“阅读是人生最诗意的投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f,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真的,阅读使我思想更加开阔,思考更有深度,它让我的心灵变得清澈和亮丽起来。”

儿子的一番话让我愣住了,我紧紧盯着儿子那张青春、阳光的脸,仿佛不认识似的。阅读是人生最诗意的投资,这话听起来是那么悦耳、那么生动。我曾一直以为只有资金或实物等经济行为才算投资,没想到,人生中还有另一种投资――阅读。

我的脸色温和起来:“来,咱们坐下来,你跟我谈谈阅读是人生最诗意投资的事。”儿子拿着手中的一本书说:“我们金融公司的老板史密斯先生经常对我们说,无论你投资多大的项目,赚了多少钱,请永远不要忘记了阅读,阅读是人生最诗意的投资,也是最有远见、最有效的投资。他要求我们每天再忙,也不要忘记阅读两小时书籍,这些书籍可以是金融方面的,也可以是小说、文学理论、经济学概论等书籍。长期坚持下去,你会真正悟出投资的真谛,也能面对瞬息万变的投资市场,做到胸有成竹,波澜不惊。”

透视人生范文第4篇

晋群:就从昨天晚上我看的一场话剧开始吧。孟京辉的《恋爱中的犀牛》是近年国内顶尖水准的话剧,相比电影票来说,可以说票价不菲。但让我震惊的是,昨晚的演出全场爆满,而且年轻人特别多,20岁出头、30来岁的人占绝大多数。在昆明这样一个边疆城市,印象中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文化资源也相对稀缺,这样高水准的演出在过去是很难在昆明看到的。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演出结束后,演员们由衷地感慨,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会有这么高水准的观众。在两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没有听到过一声手机响,没有人喧哗。所以,我觉得在昆明是有这样一种文化土壤的,体现出对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我在昆明出生,在北京读书、工作,再到国外读书,溜达了一圈,最终选择了回来。为什么要回来?就机会来说,昆明不能跟北京相比,竞争实力就更不用说;吸引我的正是云南所拥有的一种特殊土壤、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我们想要的,不是大都市那种活色鲜香、热闹纷呈的生活,而是小城市这种相对安静、安逸、能享受到这种也许不宏大、却是每个人真实可感的文化生活。在我的身边,有不少像我这样的朋友或学生,他们离开、回来,在这里做小剧场的演出,几十个人的场地,有人演,有人看;做服装设计,呼朋唤友来走猫步、做服饰展演;还有的做摄影工作室、拍独立纪录片,比如说两年一次的“云之南”纪录片展演,不敢说在国际上,但至少在国内已经很有影响了。

记者:这样一种生活,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事业,当然也不同于世俗的小日子。换句话说,就是把事业和过日子很好地融在了一起,是一种物质和精神完美统一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只有在云南,在昆明这样的地方才能实现。

晋群:是的。我们这些在别人眼中看来可能很不“安分”、但最后又选择了回家的人,坦率说,也有波折,也有纠结,也有困扰,但是,之前走过的那些路肯定不是白走的,都是在为今天、为未来的选择打基础。当然,选择也意味着放弃一些东西,这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但主动选择总是一件好事,也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可能比其他人更主动地去“折腾”,我们更有了一种主动选择生活的资本和勇气,有了更坚定自己目标的底气和坦然。

记者:也说明主动选择的可能性有主客观的条件,从主观层面上看个人是否有坚定的目标,是否愿意努力,是否具备这个实力;从客观层面上说,社会的开放程度所提供的机遇和舞台空间是否足够多,足够大?这种选择在我们这辈人是难以想象的。作为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我们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一出校门就拥有得天独厚的机会和资源。一旦拥有也就很难舍弃,也因此成了束缚我们的枷锁。当你生活在一种相对满意的状态下,你就会滋生出一种惰性,从不想变到不敢变,包裹在我们身上的那层壳越来越厚,最终把自己都挤压没了。自我消失了,也就无所谓选择,只能接受被选择的命运。我们眼睁睁看着自己周围的世界一天天变化,当“跳槽”、“自主创业”,尤其是像你们这样出去了又回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发现,今天的社会对于多种生活方式、多元价值观的接纳和包容已经渐渐变成一种常态。

晋群:我发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这一两年几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像《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都把年轻人逃离固有生活轨道、追寻青春理想的精神家园放在了云南,似乎这些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青年们,都觉得只有云南才会告诉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尽管电视剧有其商业的噱头和目的,但也因此说明作为传播受体的观众有这样的一种需求和倾向,也说明云南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一个心灵可以寄托的地方,它不像那样远不可及、高不可攀、甚至带着点神圣的意味,它似乎更世俗、更容易到达,也因此,可以说多了一些人间的烟火味,所以才让这么多人对云南心之神往。这是云南这些年的开放、自我形象的宣传和塑造带来的结果。

记者:这种变化也许不是近十年才发生的,或者说十年前的准备和储备才有了今天的厚积薄发。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文化的沉淀一样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只是看看别人怎么生活就来模仿,那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长久的。

晋群:是的,今天大众传播的发达,让我们去了解别人的生活变得非常容易,电影电视,还有广告,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现代化的生活,什么是时尚的生活。但是,我反而会觉得人际传播的作用在这种全球化的浪潮中其实更为突出,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多时候远远比媒体的传播影响要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跟我每年都到国外旅行有很大的关系,当我真的来到一个遥远的国度时,我会发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人过的是越来越相像的生活,特别是在人的性格、行为上,个体差异比文化差异更为显著。就像我身边的外地朋友来过云南都会喜欢上这里,这除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会带他们去过我的生活,他们是在我的生活中喜欢上云南的。

记者:而且他们对这样的生活会很羡慕。曾经有人说:当北京人在讨论“什么是生活”的时候,昆明人已经在生活了。现在被很多人推崇或效仿的徒步旅行,早在20年前昆明就出现了自发的人群,而且还有了登山协会一类民间机构。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亲近大自然的行走当作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昆明的年轻人在周末假期租辆房车出去玩几天,已经风行了近十年。

晋群:现代都市里的人,孤独是一种常态。哪怕你成天忙碌,不断地跟人打交道,可你的内心其实是孤独的。所以现在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很多年轻人都时兴通过网络结对组团去旅行或徒步,但是在云南、在昆明,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就像我们去看话剧,坐下后发现前后左右都有熟人,你一下子就觉得“同类”就在身边,自己一点也不孤独。

记者:你所描绘的这种昆明现实的文化生态以及昆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吃惊,因为以往人们对于云南的刻板印象就是少数民族、就是艾滋病,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并存、多种生活方式并存的人文生态。

晋群:因为自己也参加过不少的艾滋病国际项目,我们有朋友就曾说过,全世界做艾滋病(防治)最好的地方就是云南以南的地方;这话可能政府的人不爱听,但是,这实际上也是在说,在这块土地上会诞生很多世界领先的理念和技术,会让我们用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更多的东西。

记者:当我们有了更大的视野,我们也就拥有更加开阔的胸怀。我们看到多民族共存的一种独具的包容性,能够包罗万象,外来的先进文化理念、生活方式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看到了云南的一种国际化视野。

晋群:从历史上来说,云南从来都不是末端,反而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前沿,我们知道的怒江大山里的教堂和传教士,蒙自开远曾经如香港般的灯红酒绿、连通大海的米轨火车,西南联大时期的大师云集、思想荟萃……这些不同时期外来文化的涌入使许多先进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虽然在后期的发展中云南因为种种原因落了后,但这些由于社会变迁一度以为消失了的东西遇到合适的机遇,就会以新的姿态绽放出来。现在云南省提出的“桥头堡建设”战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就会更接人气。

透视人生范文第5篇

墨随我心肆意挥,

韵洒西楼辗转回。

飘逸出尘春风妒,

香来拂面误蝶飞。

醉邀明月疏花影,

美看瑶池懒画眉。

人入蓬莱借神笔,

生得笔下御风归。

七律二

墨色调成四季心,

韵流岁月暖尘音。

飘然舞出乾坤笔,

香入唇齿不露痕。

醉对砚池斟词令,

美中笑赞古今文。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世界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试题与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国际展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