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1篇

主要争议点是视频《》的安排是否合适。

作为执教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营造氛围,激感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以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来复原圆明园的美,以影片《》片段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有了情感,有了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朗读训练作了铺垫,这样,学生在朗读上更易读出真情实感。

二、培养默读习惯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教学活动2”中,通过学生预习(自由阅读),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到学生初读文本和扫除障碍情况完成较好;“教学活动3”中,通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到学生再读文本的整体感知情况较好;“教学活动4”中,通过学生“勾画”和“交流”,了解学生精读文本的情况,当然,这一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将留待下一课时展示了。因此,从以上三个活动来看,本堂课的阅读时间还是充足的,只是比较隐性罢了。而且,作为九年级,我以为更要多多培养学生“默读习惯”及“一定的速度”。

三、观看影片也是语文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影片《》片段观看,除还原那一幕屈辱历史的视觉刺激外,除爱国主义感情的渗透外,更是一堂的声情并茂的精彩演讲,这,难道不是“注重情感体验”吗?难道不是文学欣赏和语文学习吗?从一堂课来看,似乎多了一些欣赏的内容,但从全篇课文来看,这个前奏就不多余而显得必要了。

四、根据教学时间段,调整教学内容

本堂课属下午第二节,学生听课相对比上午第一、二、三节更加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更短,因此,宜安排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入新课。那么,用什么资料呢?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就自然的成为本文的铺垫内容了。

这样来看,本堂课“教学活动1”中,花去了教学时间十多分钟,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当然,“教学活动3”中,设置的 “这封信,我们主要学什么” 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多种多样,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不成熟的看法,还望同行不吝赐教。

附:《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学习懂得任何国家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它自己,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3.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找出作者对英法联军发动的态度和感情。

2.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活动

一、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大水法遗址》。

2.展示图片《西洋楼景区》。

3.观看视频《大水法复原》。

4.观看《圆明园全景》图。

5.展示课题《给巴特勒的信》。

6.学生简要介绍情景。

7.观看视频《》。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雨果为什么会给巴特勒写信?

2.这封信中主要写了什么?

3.这封信,我们主要学什么?

三、合作交流,品味语言

1.雨果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又是怎样谴责侵略者的?在文中勾画出这些语句。

2.选出一句按下列方法说出它的表达效果。如:第___段,第___行,

___________(句子),写出了______。例如:第三段第一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写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标明课文的自然段。

四、朗读课文,感悟写法

1.雨果赞美圆明园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2.赞美圆明园的神奇壮美有什么作用?

3.雨果谴责侵略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共同探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八册教材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方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4、德育目标:教学中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我们知道,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为此,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既是本课难点,又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突破口,采用多种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感染力,拨动学生情弦。

(五)、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两课时,本堂课是第二课时,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突破。

二、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播放影片《》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3、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教法、学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拟认启发式和讨论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中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只有通过学生的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故又拟认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词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启发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同频共振。

利用多媒体教学,实施探究性学生的教学模式,同时融入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一) 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因本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故引入课题开门见山。

(二)、质疑问难,自主学习。

苏赫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在引入新课之后,就质疑问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问题,请抽出来。”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组学习,进行多形式读,整体感知,选择2、3、4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再让学生交流体会:看看从自己喜欢的那一段里体会到了什么?这既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又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通过读、思、勾、画等多种方式,抓住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主动质疑的习惯。

(三)、品读交流,协作提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绘画、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情景和协作对学习成功至关重要。”。今天,教科书不应该,而且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在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难词之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理解体会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为了突出这些景观各自的特点,让学生练习朗读,使他们在读中学习表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再映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配上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相信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通过想象具体表达出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激情让他们谈感受:“作为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就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通过影片《》片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的无限憎恨之情。此时此刻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以想象此刻的课堂,学生的情绪会是多么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师进行激情升华,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实践延伸,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师课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惧资料,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又勾通了课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五、板书设计

最后,介绍板书设计。这样的设计,既表现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又再现了侵略者如何把它化为灰烬的变化,也体现民学生由爱到恨的情感变化。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但是,设想付诸实施,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的说课就到这儿。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21

圆明园的毁灭

(爱)

瑰宝、精华

众星捧月

风格各异

(恨)

珍贵的文物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3篇

从教学目标上看,“走近—走进”是目标不断深化、明朗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不断深化、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完成这个过程。

教学伊始,窦桂梅老师告诉学生,自己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是小学语文教师,她的家就在清华园里,离一个特别的地方只有50米。有时候,她会到那里去散步。她让学生猜猜那里是哪儿、一个什么地方。

学生们一下子猜出了是“圆明园”。她问,看到这三个字,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我们看课堂上形成的“圆明园”情境——

生1:想起了的故事。

生2: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

生3:我看到了圆明园仿造的各处名胜古迹。

显然,学生们是读过《圆明园的毁灭》的。这时,窦桂梅老师说,你们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有怎样的感受?她希望学生们用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学生们的感受是这样的——

生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们的名胜古迹,却被烧掉了,很可惜。

生2:我觉得英法联军他们太坏了,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烧掉。

生3: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

生4: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两代皇帝的心血,可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生5: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毁于一旦”。

“很可惜”“太坏了”“恨透了”“很惋惜”“毁于一旦”……这些词语是学生阅读课文后的真实感受。从学生发言看,他们的确读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情味。这也说明学生们在读书后已经“走近”了圆明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窦桂梅老师认为,文本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对表面情思的感受和表达上。“走近—走进”式格局,追求的是透过“很可惜”“太坏了”“恨透了”“很惋惜”“毁于一旦”等词语的表层滋味,让历史的创伤、民族的灾难沉淀在学生的心中。从有效教学的层面看,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课堂读书、学习,“走近—走进”期望教学最终实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采用“走近—走进”式流程,目的是引领着学生们开启“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的深度阅读活动,让主题教育深入学生内心。窦桂梅老师认为,学生真正应该思考——圆明园被毁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份毁灭,我们心中永远也不能毁灭的又是什么呢?如果学生们能够这样去思考,民族品质、民族情感就会沉淀在他们的心中,就会生成一种理性的、永恒的阅读姿态。

二、“走近—走进”:读到“深处种菱浅种稻”

窦桂梅老师的“走近—走进”式阅读,是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深深浅浅”,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应该说,她的“走近—走进”式主题教学,真正把学生引进了阅读《圆明园的毁灭》的广阔天地中。

课堂上,窦桂梅老师先让这些小学高年级的同学流利地整体读一遍《圆明园的毁灭》,然后,窦桂梅老师开启对“不可估量”这个词语的理解、点拨。

窦老师对学生们说:“既然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就走进圆明园,走进这片废墟——”于是,她用多媒体投影了圆明园的废墟图片,问孩子们圆明园有多大?学生们回答:“347公顷。”当知道了一公顷相当于10000平方米时,学生们立刻明白了圆明园相当于10000多个教室这么大。而同学们看到的只是几处废墟图片,仅仅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这样,学生们就真正读懂了“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含义。

而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呢?窦桂梅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课文写得相当清楚:“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当学生知道圆明园里收藏着2400年以来的奇珍异宝时,圆明园的珍宝立刻变成“数不胜数”“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奇异图景”。这时,窦桂梅老师相机出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名人字画等,并告诉学生们:“圆明园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么,这是怎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她让学生们先把这种“最大”体会出来、表达出来。我们看,她的诵读指导——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可能我会这样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把我的“哇”去掉就行!不信,你再来试试看。来!

生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哇!

生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

生4: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庭台楼阁。

师:看,多自豪呀!这有底气,对不对呀?所以,这样一介绍一讲,我们就感觉到这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齐接)博物馆、艺术馆!

语文的感觉是读出来,要“走进”圆明园的情感氛围中还得依靠“读”。有人说,教育的艺术就隐藏在学生的诵读中。这是怎样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如果不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读,他们如何能感受得到呢?就这样,在窦桂梅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由“走近”到“走进”,一直读到“深处种菱浅种稻”,读到文字的情味上了!

三、“走近—走进”:读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走近—走进”的进程中,窦桂梅老师并没有局限于《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内的情景。她指导学生以圆明园为主题背景开展深度阅读,把学生的审美视觉放到丰富的文献资料、历史图景中。

在学生们领略课文中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后,窦桂梅老师把学生带进了圆明园里的40个景点。她投影了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二十景——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学生们也一一认读。她说,你们读这么长时间,才读了二十景,真要让你去游览的话,要游多少天!

语文教学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课堂上,窦桂梅老师带领孩子们去蓬莱瑶台、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三处景观游览,每到一处,窦老师便出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让学生们沉浸在圆明园的宏伟与精美中。

学生们沉浸在图片美景中,窦桂梅老师便让学生们“选择一处,谈谈感受”。有的同学说:“那个蓬莱瑶台很好的,好像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有的同学说:“这个亭台,还有那个湖,还有那些灯,觉得就是美死了!”有的同学则说:“雷峰夕照有一些美,因为背景有一点夕阳,我站在楼顶的话,就可以看到楼顶、峰顶、雷峰塔顶……”学生们真正是陶醉了。

这时,窦桂梅老师让学生们回读课本上的一句话:“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她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通过丰富的资源展示,学生们便“走进”了广阔的圆明园景色之中,更加印证了圆明园里是“博物馆、艺术馆”,是“瑰宝”,也是“精华”。

作了这样的铺垫以后,窦桂梅老师让学生诵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她反复让学生感受这一句中的感叹、惋惜之情。英法联军是怎么抢、怎么拿、怎么掠的?这时,她投影了这样一段话——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4篇

1.通过预习课文,这封书信写于哪一年?(1861年)同学们是否知道在此前的1860年的中国,曾经发生了一件举世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交流发言)那就让我们揭开那段尘封的、久远的、屈辱的历史。(播放3分钟电影短片“”,再现英法联军暴行;然后在悲愤的背景音乐中通过图片展示浩劫前后的圆明园)

2.了解了这段历史,你此时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感受。

二.听听大师正义的声音——读出内容

1.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学生,同学们的拳拳爱国心让人感动。但是请看一个法国人,在自己的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却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代表世界的正义,人类的良知,勇敢地和被侮辱、被损害的中国人民在一起。他就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法国大文豪——雨果。(出示雨果的头像及资料,介绍雨果的中国情结)

2.课文初知:(1)这是雨果先生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课文是怎么交信缘由的?

明确:巴特勒上尉写信给雨果先生,征求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意见,并且想知道他对远征的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雨果为此回信。

(2)浏览课文,就你对这封信内容的了解,你觉得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来朗读?(师生讨论交流)

明确:对圆明园美轮美奂的倾情讴歌,对英法强盗暴行的强烈愤慨。

3.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大师正义的情怀。

4.内容探究:(1)哪些语段表明对圆明园的珍视和赞美?

(2)文中哪些语段表明先生对暴行的愤怒谴责?

明确:雨果先生在信中以鲜明的爱憎盛赞圆明园的美,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第3自然段倾情讴歌,第5到9段是愤怒谴责。

三.感受大师悲愤的情怀——读出情感

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强烈的情感中,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的是哪种情感?

2.又是哪些句子特别能体现这种情感?

3.重点赏读:作者严厉斥责英法联军的野蛮强盗行径,义正词严,辛辣讽刺,在书信中不吝笔墨仗义直言,用大量的篇幅抗议。找出读起来最痛快淋漓的语句。先饱含感情地读,再体会。(教师示范读,学生激情朗读,可男女生合作读,或个别读)

A: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作者是否在赞美,该怎么理解这些词语?

明确:雨果先生切齿痛恨这些破坏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运用反语,表现愤慨,旨在说明破坏得更残酷,更丑恶,更野蛮!

B: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明确:作者再次运用反语,达到了非凡的效果。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而且以极其生动的描写挖苦英法两个强盗狼狈为奸,恬不知耻,得意洋洋的丑态,表现作者极端鄙视与愤怒的情感。

C: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明确:“文明”其实正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毁灭;“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4.与以上强烈的愤慨对比鲜明的,是这位文学大师以诗化的语言盛赞圆明园这个东方艺术的奇迹,赏读相应文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和评价心中的万园之园的。(投影展示圆明园的美轮美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

你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示范:我喜欢作者丰富的想象,在大师的笔下,圆明园尽显神秘的梦幻之美。尽管他从未到过圆明园,但他的语言足以颠覆我们肤浅的想象。如“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5.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极力盛赞圆明园无与伦比的美?

四.与大师对话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尽显先生人格魅力!雨果身为法国人,却毫无狭隘的民族情绪,他敢于直言的风范使他不愧成为世界人民的作家。那么作为21世纪的中国少年,你的内心是否激情澎湃?请你给这位文学大师写一封简短书信,谈谈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可述感想、可论责任、可评价先生胸怀、也可展今日中华之雄姿。注意运用书信的正确格式。

五.记住一段历史,铭记一份责任

圆明园的资料和图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 调动情感 培养习惯 传授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从兴趣、习惯、情感、方法等方面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很多,例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鲸》一课时,《鲸》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分别讲了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要让学生了解鲸的这些特点,而从鲸的形体发生变化和经历了漫长的环境变化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理解鲸的进化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 ,让学生转化为鱼将军,读文找理由说服鲸不能参加比赛的原因。“为什么说鲸不是鱼呢?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遍课文。”学生有的找出“鲸用肺呼吸,说明鲸不是鱼”,有的找出“鲸是胎生的”。当学生找出鲸的进化过程时,课件随机出示课文的这部分内容“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适应了海洋的生活。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很快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不知不觉中,课堂学习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纵观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生成性明显提高,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活。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在不同时机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兴趣,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

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能够推动学生“学文”“悟道”,有效地理解和吸收课文语言,从而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是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而引起的感觉。小学语文的课文中有较多能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文章,对于这些文章的教学,只要激发的合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更好地吸收课文的语言,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习惯包括预习的习惯、认真的习惯、搜集信息的习惯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因为当年的景观都已经不复存在,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十分陌生,为了让学生能走近“圆明园”,我在教学本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从电脑“网页”上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了解有关“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学生自然就走进了《圆明园》,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不断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时要去掉杂念,精神专一,要形成一种惬意的心理。

四、传授合理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很重要。很多专家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孩子保持恒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是必要的,正确的阅读方法本身也可以固化为良好的习惯,成为孩子有效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孩子读更多的书,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乐趣。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指导学生精读时,可以在阅读每句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的阅读习惯。

相关期刊更多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北京文物与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

水族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