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损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射线检测,复合材料,无损检测

中图分类号:TU76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近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材料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单质材料很难满足性能的综合要求和高指标要求。因此复合材料凭借其优良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很多行业的优选关键材料。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必须要保证使用的复合材料的质量,这给复合材料的无损检验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无损检验技术也就成为了复合材料能否更多的被广泛应用的关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有很多种,其中,射线检测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射线检测在工业产品的结构测量、缺陷监测和损伤评价等方面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射线检测法在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X射线照相检测法

这种检测方法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工业检测领域,与现在的检测技术来说,是应用比较早的检测技术,是最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射线来穿过不同的材料,因为材料的性质不同,射线在经过材料时的衰减量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射线的透射强度也是变化的,在胶片上就会呈现出明暗变化不同的影像,通过观察这些影像得到检测结果。针对X射线照相检测法可以检测到的材料的缺陷问题,倾向性的观点是可以发现夹杂物、气孔,而不能发现垂直于射线方向分布的脱粘和裂纹。X射线照相检测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易操作;其局限性为效率低,缺陷(裂纹)的方位是决定性的,要求与射线平行。

2、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法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对复合材料质量的更高要求,早期的检测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材料的无损检测,它的可靠性和效率都已经不再适用新的要求,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法就是比传统检测方法更进一步的无损检测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X射线的特性,即穿透物体的时候,会因为物体的吸收及散射的原因产生衰减,从而在荧光屏上通过特殊的图像增强器会形成与物体内部想对应的图像,然后在通过摄像设备把图像转化成视频信号,然后输出,通过计算机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输出的视频信号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结果。这种检测法的优点就在于对材料的缺陷可以进行在线检测,检测结果自动生成,检测效率较高。其缺点在于,

通过这种检测方法得到的图像样品是层叠的影像,不利于观看和分析,缺陷的影像也是累积的,而不是三维的空间影像信息。现在已经发展的主要成像系统有:数字实时成像系统、荧光屏成像系统、图像增强器成像系统等。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法

此种检测方法是起源于前面提到的第一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区别在于采用的是圆锥状射线,检测原理在于通过准直设备将圆锥状射线变成面状或线状扫描束,从而对射线穿过的物体的某一个断面扫射,得到一个断面的图像,通过分析每一层断面的图像就可以得到详细的检测结果,达到检测目的。

4、X射线断层形貌成像检测法

X射线断层形貌成像检测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样品散射的空间探测来描述材料的内部特征,从而通过分析,得到检测结果。这种检测法是X射线散射和图像成像的优点进行了结合的检测法,可以对材料机械性能的关系、晶体的界面面貌组织,尺寸进行研究,并且可以对微观的细小的损失进行分析。它具体的可以分为大、小角度X射线散射方法,大角度的X射线散射是无能量转变的弹性散射,对结构比较小的分子和原子结构能够快速反应。而小角度的X射线散射则是传统的一种对胶体、生物和聚合物进行研究的工具,也可检测纤维转向。

5、X射线康普顿散射成像检测法

康普顿散射成像检测技术采用散射线成像,射线源与检测器位于物体的同一侧,其技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单侧几何布置。具有层析功能,一次可以得到多个截面的图像,也可得到三维图像。在理论上图像的对比度可达到100%。其局限性为,由于康普顿散射成像检测技术采用散射线成像,因此它主要适于低原子序数物质且位于近表面区厚度较小范围内的缺陷检测,通常它适宜检验的物体表层厚度区是:钢约为3ram,铝约为25ram,塑料和复合材料约为50ram。在应用时必须考虑基体材料和缺陷对射线的散射差别、检验要求的分辨力和成像时间。

6、中子射线照相检测法

中子照相检测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准直器将中子源发射出的中子束射到被检验的物体上,因为不同的物体对中子的衰减系数是不同的,所以检测器记录到的已经投射形成的中子束分布图像就是不均匀的,通过分析这些图像,就可以对物体内部的杂质和缺陷有清晰的了解,与以前的R或X射线不同的是,中子射线照相检测法还可以对放射性的物质进行检测,并且可以对金属中的一些低原子序数物质进行检验,对同一元素的不相同的同位素也可以进行区分,这种检测法的缺点在于,中子源的价格昂贵,所以检测耗费就比较贵,中子的安全防护也是必须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多种射线检测技术应用到复合材料无损检测中,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对复合材料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其产品的质量评价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使用可靠性,同时也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随着复合材料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制备方法的应用,将会有越来越多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被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徐丽 张幸红 韩杰才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研究现状(被引用 8 次)[期刊论文] 《材料导报》 2005年8期

[2]苏新彦 韩焱 微波在无损检测技术中应用 [会议论文]- 2005年全国射线检测技术及加速器检测设备和应用技术交流会

[3]吴斌斌 邬冠华 铝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无损探伤》 -2012年1期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18)06-0057-02

工程檢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行主要体现在提高工程质量和保障施工安全两个方面,与此同时其还能够保障相关监督工作落实到位。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大量的新型材料被应用与建筑工程中,在此基础上,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我国工程检测技术种类十分丰富。而所谓的工程检测技术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相关手段来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测试,并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基于此可以看出,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行业工程的发展水平。

1研究现状

伴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迅猛发展,工程检测技术随之日益丰富化、创新化,检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学术界对于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诸多研究,且研究硕果累累。解国梁、申向东等人(2011年)在文章《红外热像技术及其在建筑工程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中着重分析了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原理,指出物体表面发热率、大气的吸收、背景的辐射都会对红外热像测试精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建筑节能是否达标、外墙饰面砖粘结质量是否良好、屋面、墙体是否有渗漏、受潮现象,混凝土表面是否存在缺陷等方面探讨了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何忠华(2012年)在论文《浅谈桩基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中认为桩基工程是建筑工程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质量,对桩基检测是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并提出桩基低应变、桩基高应变、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三种桩基检测技术,最后基于其多年在工程现场检测中的经验对桩基检测做出了详细总结,他指出,在桩身抗阻多变时,以低应变桩基检测技术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局限性较大,很难对桩身进行全面测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考量。并提出高应变在获取相关参数后,可精准检测出桩基单桩载荷能力,该方法是桩基检测中最为快捷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建筑工程检测具体案例的分析,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在我国建筑工程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无损检测技术。例如,张亚峰(2014年)在《无损检测技术在既有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分别论述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与钢结构无损检测,其中混凝土检测主要利用声波法、回弹法、探地雷达法、综合法四种检测方法;钢结构检测主要利用磁粉、渗透、超声波三种方法进行检测。最后提出,为进一步提升无损检测精度,可建立更为完善的检测体系,加强检测过程的全程监控。另外,扩大检测范围与内容,实现对建筑结构的综合检测,从而有效确保的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建筑工程检测上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伴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检测仍需不断完善。本文在分析当前建筑工程检测特点出发,分析其常用检测技术,提出建筑工程检测的未来发展趋势。

2我国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现状

工程检测主要有检测工程建设中材料、施工质量以及工程使用功能的水平等内容,随着检测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不断应用和革新,我国建筑检测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检测技术种类不断增加,但是这些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建筑检测工作中并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统一的检测标准来规范检测工作,这对于检测技术的发展而言是一大阻碍。目前,建筑检测技术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检测行业中最新的突破,随着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逐渐成为了检测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工程发展的需求,还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完善和发展。例如,在实践过程中,对工程检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总而言之,我国工程检测技术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缺失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完善。

3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发展特点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时间比较晚,为了对建筑质量进行更好地评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评定规定、施工结构验收、设计规范等标准,然而并没有从原则方面对规范的方法和原则进行规范。(2)目前在工程中最常见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破损检测、微破损检测以及非破损检测等。其中非破损检测在对检测系数进行判定时并不会对建筑结构产生破坏,且使用方便。其中,利用红外线像技术来检测混凝土的强度,用磁效应来测量钢筋位置和直径。非破损检测技术能够保有建筑原有的结构,应用十分方便,精确度较高,但是由于使用量大,因此会增加工程的成本。而另外两种方法——微破损检测以及非破损检测都会对建筑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它们才能完成检测估计。微破损法在对工程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时,一般采用钻芯法和拉拔法来进行检测;而破坏性检测则是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更大,如果想要不破坏建筑达到检测的目的,就需要对建筑工程进行综合性试验,以试验结果来对检测值进行判定。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方法会用于局部建筑检测中,这样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然而这两种方法不仅会破坏建筑结构,同时检测不全面,且由于取样较少,因此精确度也无法与非破损检测法相比。当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检测技术的检测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3)就目前我国检测技术发展的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许多的问题,例如检测结构的准确性低,检测工程缺乏相对统一的规范,检测技术研究不深入等。除此之外,检测人员和检测技术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检测设备标准不统一,建筑工程检测中的设备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给建筑工程的检测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检测过程中使用不合格的检测设备会对检测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构出现误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开始廣泛应用于过程检测技术中,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检测的精确度,同时还能将对建筑结构的破坏降至最低。

4建筑工程的主要检测方法

(1)红外热像技术。该方法主要依靠红外辐射来提高温度使得分子进行运动,分子运动辐射红外线,倘若被检测对象内部有缺陷或破损,会影响热传导。进而影响被检测对象表面温度分布,而借助红外检测设备则可准确定位被检测对象的缺陷所在。当前工程检测中常用的为检测设备为红外热像检测仪。一般情况下红外热像技术用于检测建筑物的墙体、墙面以及屋顶等地方施工质量。(2)超声波技术。一般情况下,在检测建筑工程中岩石抗压性时会使用该种技术,以此判断岩石的性质,当然检测路面也可以使用超过声波技术来对路面损坏的情况进行了解。在检测路面过程中,要将传感器安装在需要检测的位置,利用超声波算出波速,以此来对检测材料的弹性和抗压程度等情况进行判定。(3)频谱分析技术。该种技术主要是通过频率来进行检测。例如在检测路面时,会对路面施加垂直力,并让频率在路面上扩散,通过调整锤头和锤重量的方法来获取频率信号,通过不同部位传感器上的数据和相关进行来计算出介质的力学参数。(4)路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检测、管线检测以及水库检测时常常会用到路用雷达检测技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为在检测时将电磁波发送到低下,通过电磁波遇到介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了解相关的数据,如位置和结构等信息。路用雷达检测技术在工程检测中常常会在地面工程检测中使用。

5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检测技术的种类逐渐丰富,其中无损检测技术是其中主要的发展趋势,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无损检测技术之所以能够受到广泛的欢迎,是因为无损检测技术既不会对建筑结构产生破坏,同时还能应用于各种工程建筑中,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我国对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还在继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无损检测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相关的检测设备为了满足该技术的使用要求,相关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相关的检测设备。同时为了确保工程检测的质量,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此来提高检测的整体水平。最后,检测人员是否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责对于工程检测质量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检测水平的同时,还需不断培养相关检测人员的整体水平,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混凝土灌注桩,缺陷,超声检测法

 

前言:由于灌注桩可做成大直径桩,以提高单桩承载力,又可以根据桩身内力状态分段配筋。而且施工时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小,施工噪声也较小,因而使用较广。但灌注桩在工地条件下,现场灌注成桩,施工工艺较为复杂,影响灌注质量的因素较多,极易形成各种缺陷而影响桩身的完整性。据统计,现场灌注桩施工中桩身混凝土出现缺陷的概率约为15%—20%。而对这些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中,超声检测应用较为广泛,在此作简要分析。

1.混凝土灌注桩常见缺陷

按混凝土的灌注方式而言,灌注桩可分为水下灌注和干孔灌注两类。

1.1 水下灌注桩的常见缺陷

桩身混凝土中的缺陷与施工方法密切相关,不同施工方法出现缺陷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缺陷出现的几率都不一样。水下灌注施工时,可能出现的缺陷有以下几种。

1)断桩(包括全断面夹泥或夹砂)

这类缺陷多半因为导管提升时不慎冒口,新注入的混凝土压在封口砂浆及泥浆上,以及因机械故障而停止灌注过久,提升导管时把已初凝的混凝土拉松,或继续施工时对表面未加清理等原因所致。断桩部位往往不是一个薄层,而是具有相当厚度的一个缺陷段,检测时不难发现。断桩严重影响桩的承载能力,检测时不应漏检或误判。断桩对承载力的影响程度与其出现的位置有关,应按桩的受力状态分析,但断桩均应采取适当措施修理或加固。

2)局部截面夹泥或颈缩

这类缺陷一般是由于混凝土导管插入深度不适当,导致混凝土从导管流出往上顶托时,形成湍流或翻腾,使孔壁剥落或坍塌,形成局部断面夹泥或周边环状夹泥。局部截面夹泥或颈缩将影响桩的承载面积,同时由于钢筋外露而影响耐久性,对这类缺陷检测时应仅可能检出其面积大小,以便核算桩的承载能力。

3)分散性泥团及“蜂窝”状缺陷

其成因与孔壁因混凝土骚动而剥落有关外,还与混凝土离析及导管中被压人的气体无法完全排出有关。这类缺陷将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若分散性泥团或气孔数量不多,影响面积不大,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有限,可不予处理。

4)集中性气孔

当导管埋人厚度较深,混凝土流动性不足时,间息倒人导管的混凝土会将导管中气体压人混凝土中而无法排出,有时会形成较大的集中性气孔,将影响断面受力面积。

5)桩底沉渣

在灌注前应彻底清孔,若清孔不净,则导致桩底沉渣。对端承桩而言,桩底沉渣过厚会导致桩受力时沉降位移,因此,应进行桩底压浆处理。科技论文。

6)桩头混凝土低强区

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封口混凝土或砂浆与水接触,在顶托过程中会混入泥水,因而强度较低,灌注完成后应将其铲除,若未彻底铲除,则形成桩顶低强区。在桥梁桩中,桩顶低强区非但影响承载力,而且当河床变化时很容易被水流冲刷和腐蚀。由于桩顶一般均已露出地面,可用多种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所以其检测值也可作为全桩混凝土强度超声推算值的校验值。

1.2干孔灌注桩的常见缺陷

干孔灌注时可能出现的常见缺陷有以下几种:

1)混凝土层状离析或断桩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因地下水涌人孔中来不及抽干,浇人的混凝土被水冲刷或浸包,形成层状离析,严重时砂石成层状堆积,水泥浆上浮,形成断桩。科技论文。

2)局部夹泥或“蜂窝”状缺陷

干孔灌注时常因孔壁护筒渗漏,涌人泥水而形成局部夹泥,或灌注时未予捣实,形成“蜂窝”状缺陷。

3)局部严重离析

由于混凝土注入高度超过施工规定,往往形成石子滚到边缘的离析现象,此时,石子集中区易形成“蜂窝”,而砂浆集中区因声速下降而被误判。

4)桩底沉渣

操作工未清孔即浇人混凝土,形成桩底沉渣。

2.灌注桩缺陷无损检测方法

灌注桩的综合质量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即承载力、桩的完整性、桩的耐久性,其中承载力因桩体较大用无损方法难以准确测量,而当地下无明显腐蚀性介质而且桩身完整时也未见有因耐久性破坏的报导。所以,完整性是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的主要指标。科技论文。所谓灌注桩的完整性是指桩身混凝土质量均匀,无全断面断裂及影响断面承载面积或导致钢筋外露的明显缺陷。

混凝土灌注桩的完整性的无损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是超声检测法。超声检测法是在桩内预埋若干根平行于桩的纵轴的声测管道,将超声探头通过声测管直接伸人桩身混凝土内部进行逐点、逐段探测,即逐点发射和接收超声脉冲,通过接收信号的声时、波幅、波形等参数,逐点判断混凝土的质量,并分析缺陷向位置、性质和大小。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超声脉冲穿越被测混凝土时传播时间、传播速度及能量的变化反映缺陷的存在,并估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质量均匀性。但由于桩的混凝土灌注条件与上部结构的成型条件完全不同,尤其是水下灌注时差异更大,混凝土的配合比、灌注后的离析程度、声测管的平行度等许多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对缺陷的判断和对强度及均匀性的推算,因此,灌注桩的超声检测必须有一套适合其特点的方法和判据,而不能完全延用上部结构检测的现有方法。其基本技术依据是《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2000)以及大量研究资料。超声检测法因必须在设计或施工前即列入计划,增加了工程量,但由于它比较直观,可靠,在一些重大工程及大直径灌注桩中得到广泛应用。

3.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灌注桩完整性超声检测前,除需认真检查检测单位和检测人员的资质、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和预埋声测管外,还应做好下列各项准备:

(一)了解工程概况,认真阅读和分析下列资料: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基桩设计计算资料及图纸、基桩位置平面图及编号、基桩施工原始记录、混凝土灌注龄期。

(二)确定被检桩的基本原则

当某工程桩量较多,无法逐一检测时,可按一定原则和比例进行抽测,抽测应有代表性,以便确切反映成批桩的质量,受检桩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1).选择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

2).选择施工质量有怀疑的桩;

3).选择岩土特性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的桩;

4).选择代表不同施工工艺条件和不同施工单位或班组的桩;

5).在同类桩随机选取的基础上,宜使被检桩位置均匀分布。

(三)被检桩的抽样数量的基本规定

1).对于一柱一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全部桩均应进行检测;

2).非一柱一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根据上述原则进行抽测,抽取的数量不得少于桩的总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

3).当抽测不合格的桩数超过抽测数的30%时,应加倍重新抽测。

4).若加倍抽样复测后仍有抽测数的30%不合格,则该批桩应全数检测。

由于超声检测法需预埋声测管,因此,检测单位应尽早介入,事先提出检测要求,并与设计和施工单位协商确定受检桩数量和桩号。有预埋管的桩数应超过抽样数,以备复检之需,一般有预埋管的桩数可达桩总数的40%左右,某些重要工程则应100%埋管。当需要加倍复测,而又没有足够的埋管桩时,则可用其他检测桩的完整性的方法补足应检桩数量。

4.结语:

保证混凝土灌注桩的综合质量,有助于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但由于灌注桩内部缺陷复杂,有时候用一种方法难以准确检测并给予判定,因此需要相关工程检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同时联合使用多种检测方法,慎重判断。

参考文献

[1]卢杉.无损检测技术及其进展[J].焦作大学学报,2004,1,73~74

[2]焦登文.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J].商品混凝土,2009,2,58~60

[3]王云平.超声无损检测与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煤矿机械,2009,9,194~196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无损检测技术专业为该校的精品专业和骨干专业,其培养目标为:能从事机械制造、航空、航天、道路交通、能源、船舶制造、特种设备等行业原材料、产品无损检测、理化测试等相关工作中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几年来,该专业的物理课程教学一直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学院办学层次提高以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必须对物理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做出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下面就无损检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改革问题,谈谈该研究者的几点想法。

1 高职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1)生源质量不高。由于社会大众普遍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再加上高职的录取分数线在逐年降低,高职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而该院无损检测专业又可文理兼招,因此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成绩不理想,高中物理和数学知识很薄弱,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这给物理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物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与专业课教学的衔接不够。该校无损检测专业开设了一年的物理课,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是“必需、够用”,教学内容的“必需、够用”是由专业教学计划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确定的,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一般为基础部的物理教师,由于他们对于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的要求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任课教师对“必需、够用”的度把握不准,往往根据课时数和经验来取舍教学内容。现有的高职物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础物理的内容比例较大,近现代物理的比例较小,且太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及后续专业课程不能有效衔接,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教学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3)教材与专业课程不配套。由于该校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物理课程一般都沿用理工类专科教材,缺乏与之配套的能反映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教材。

2 物理在无损检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无损检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科学,该技术以不损害被测对象的使用性能为前提,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和结构件进行有效地检验和测试,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安全可靠性及某些物理性能。无损检测技术所使用的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几乎涉及到现代物理学各个分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是渗透检测、磁粉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例如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渗透液的湿润作用和毛细现象,使渗透液进入工件表面开口的缺陷,随后被吸收和显像。磁粉检测是利用导磁金属在磁场中被磁化,并通过显示介质来检测缺陷特性的一种方法,铁磁材料的工件若有缺陷就会磁化后产生漏磁,采用磁粉或霍尔元件可以检测出漏磁场的存在,从而判断缺陷位置、大小、形状和性质。涡流检测是建立在电磁感应理论基础上,利用交变磁场作用在不同材料上会产生不同振幅和相位的涡流来检测导电材料的物理性能、缺陷、结构情况的差异。射线检测是利用X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易于穿透物体,穿透物体过程中受到吸收和散射而衰减的性质,在感光材料上获得与材料内部结构和缺陷相对应的黑度不同的图像,从而检测出物体内部缺陷的种类、大小、分布状况。超声检测是工业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超声波被用于无损检测,如脉冲反射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脉冲激励压电晶片,发出超声波,通过偶合剂进入工件,在工件中传播如果遇到缺陷发生反射,反射波再由压电晶片转化成电脉冲,放大后由仪器显示出来,根据反射波可以确定缺陷的大小和位置。

近年来随着物理学发展,许多无损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如声发射、激光全息、微波、红外线等。

由此可见学好物理是学好无损检测专业课的基础,同时学习过程中还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逻辑性、认知性有较大的提高,这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是要远超课程本身的内容。

3 无损检测专业物理教学的改革探讨

(1)提高认识,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于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研室应对《物理学》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规划、整体设想,在物理课程教学方面真正形成一个多层次(高职三年制文理科、高职五年制构成),多模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分级教学与大面积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立体化的物理课程教学体系。

(2)正确定位高职物理课程教学思想。在高职教学中开设物理学,其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律及一些实际应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物理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物理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物理学时少、内容多、学生高等数学知识不足、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等问题,决定在物理教学上实施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淡化理论、注重实践,不再保全物理内容的系统性,而强调其应用。该课程欲设计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5个模块,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开设力学和热学等知识;第二学期开设电磁学、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原子物理学等知识。力学包括运动学、动力学、振动和波动等内容,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超声检测;热学包括分子的动理论基础、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等知识,物理光学包括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度学等知识,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渗透检测;电磁学包括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等内容,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磁粉检测和涡流检测;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学包括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理论、射线产生的机理、种类和性质等知识,对应无损检测专业的射线检测。

(4)积极探索教材建设。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这一特点,教研室应选择或编写出适合高职检测专业要求的物理教材。具体是要注重教材知识的合理性、基础性,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述要深入浅出,清楚明白;内容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同时还要根据检测专业的特点,注重物理教材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并且还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教材的先进性、实践性,增加实验内容的叙述。

(5)优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教学手段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的使用、实践教学等。

(6)明确高职物理教学目的,改革考核方式。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中,领悟到食品对身体的重要性,尤其对高质量的食品更是青睐。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在肉类的成熟机理,果蔬采后生理等的研究,新型食品发酵微生物和酶的筛选与鉴定,酶技术、超高压技术、辐射技术在农畜产品贮藏加工中的应用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同时在农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功能性食品的开放,农畜产品加工的质量控制以及利用声、光、电磁等无损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为我国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食品高质量的需求及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此,记者一行专程前往该学院采访了陆兆新院长。

具有儒雅的风度和睿智的思维的陆院长在百忙之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席长谈使我们了解到:该学院以研究农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即注重系统研究和专门研究相结合,又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统一。紧密围绕我国农业产业化和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选题,并与国际研究和标准接轨。该学院在近几年内获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

该院在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特色是:新型食品发酵微生物,如纳豆和丹贝:新型食品用酶,如原果胶酶、羧肽酶等;固定化细胞及酶技术;食品发酵高效菌株选育及超浓食品发酵剂生产技术,切割蔬菜流通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模型建立;食品微生物的分子检测及标记等,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明显优势。

该院1996年以来,共获科技进步奖3项,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九五”攻关和省部级及地方科研项目23项,出版教材及专著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4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5篇,SCI论文2篇。

该学院在农产品贮藏加工与质量检测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产食品质量检测与评价;二是农产品贮藏保鲜;三是农产品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在农产食品质量的检测和评价方面,主要研究果蔬农药残留和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及农产食品成分和功能的评价。在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方面主要从事果蔬等采后的贮藏、保鲜机理及鲜切果蔬及净菜的研究应用,农产品深度加工与综合利用方面重点研究农副产品在原料处理、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据筛选科学合理的加工工艺和配方,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在研究该项目五年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承担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级科研项目2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60多篇,其中SCI或EI收录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