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露珠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词的比较,体会匠心
作者在写文章时,常常通过比较揣摩,选用最恰当的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表达感情。词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真正体味到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
1.交换词语
教学《推敲》一文,当同学们读到这一句“贾岛去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这里的‘拜访’能否换成‘访问’?”显然不能,虽然“拜访”和“访问”是一组近义词,但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访问”的意思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而“拜访”含有尊敬对方的意思。文中写贾岛去拜访朋友,已经深夜了,路很难走,一路摸去,足以看出贾岛对朋友的诚心诚意。通过换词进行比较,学生能较好地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出语言文字的妙处,还可以培养学生反复推敲的阅读能力。
2.增删词语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教学时紧扣这些词语进行品味,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春笋》一文时,出示“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一句,问学生:句中的加点词能删除吗?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觉得加点词不能删除,虽然删除后的语句依然文通字顺,但表达效果完全不一样,“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生动表现出春笋顽强的生命力,“一个一个”形象地表现了许许多多春笋连续不断、你追我赶、破土而出。通过增删比较,足以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
二、句的比较,加深理解
运用比较法进行句子教学,常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小露珠》一文时,出示下面两组句子:
第一组:
(1)“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2)“早哇,小露珠。”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小露珠。”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早哇,小露珠。”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第二组:
(1)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2)霞光中,小露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还有鲜花嫩草,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出示后,让学生读句子,引导思考:“你们看,两组句子中,分别是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必然静心思考、认真讨论。最后很容易就达成共识:每组中第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第一组中“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像珍珠那么圆润的”三个比喻句既形象地表现出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又写出了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句中“蹦到大荷叶上”“爬到草秆上”“落在花朵上”形象描写出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活泼可爱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第二组中“光彩熠熠”是植物变得格外精神的原因,“金黄的”“碧绿的”“紫红的”写出了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的颜色特点,“数不尽的”表现鲜花嫩草的多,“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小露珠的美丽……阳光下的小露珠给所有的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那么植物当然喜欢小露珠了。实际上,这是告诉我们露水有着滋润万物的作用,正如谚语说的“雨露滋润禾苗壮”。
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则水到渠成,课文的重点也就很顺利地突破。
三、段的比较,提升语感
理解段的主要意思,了解构段方法及段之间的关系,是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可以运用比较方法进行。
如《泉城》一文的第2~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不同特点:珍珠泉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五龙潭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黑虎泉的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面积大,水清,如三堆白雪。从教材特点出发,指导学生看图读文时,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解这四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后,引导学生再读、比较,发现这四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它们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后描绘泉的特点。
教学《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由奔腾不息的浪花联想到骨灰的去向: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三大洋……赞美小平同志的影响之大。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把这四句话的顺序打乱好不好?学生说,打乱顺序不好,因为骨灰去向的地域渐次增大,暗含他制定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方针影响之深远,缅怀其丰功伟绩之意尽在其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自然段的构段方式。
四、篇的比较,探索规律
篇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立意、思想内容、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菩萨兵》《少年王勃》等四篇课文,通过比较,就能发现这是一组写人的文章。四篇课文,篇篇写人,但表现手法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菩萨兵》通过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以及藏胞人民的赞扬,表现人物品质;《李广射虎》虽是文包诗,但却是具体的场景的描述,如将军的动作和神情,刻画将军的神勇;《少年王勃》的重点是正反对比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让人物在对比中高大起来;《大作家的小老师》通过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萧伯纳的胸襟和谦逊。
再读这四篇课文,揣摩其脉络。《菩萨兵》一文中有一些表示时间的词,根据时间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是一种方法。可以告诉学生写人和写事的文章,我们大都可以根据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理清课文的脉络。于是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实践。学生很快对课文《李广射虎》和《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进行实践。《李广射虎》一文中既有鲜明的时间概念,又有潜藏在文字中的事情发展的线索,学生很快找出文章线索,层次也分得较清楚。
低年级阅读教学说读写整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个过程是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它强调综合与整合,而不是分解。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这种整合的意识体现在基于文本的师生、生生对话和交流中,也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进行仿写、续写等读写结合的活动。
一、以典型示范为切入点,进行模仿练习
模仿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他物)的行为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很多鸟类都是通过模仿学会其他鸟类的叫声和人语。可以说,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型范例。它包括许多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典型的景物、动作、心理描写等。在学习了这些段落,学生掌握了一些语言规律后,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习作内容,以课文为模板,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训练,以起到巩固知识、合理运用语言的作用。如《小镇的早晨》一文中,每一自然段都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尤其作者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一段,分别写了小镇上“人山人海”“水灵灵的小油菜”“刚从水里捞出来的鱼虾”“活蹦乱跳的鸡鸭鹅”。在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练习:围绕“体育活动时,学校操场上热闹非凡。”写一段总分结构的片段,同时提示几个词语:“篮球场上……”“跑道上……”“乒乓球场地……”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渗透语感的培养,最后的写也就水到渠成了,逐步完成由说到写的过渡。
二、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情促写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作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因素的优化,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愿意写作、热爱习作的情趣,巧妙实现“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过渡和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的内化使学生领悟并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所给信息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就会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信息,创设教学情境,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使学生转变为文章中的一员,并根据自身对信息的处理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然后引导学生把想表达的内容写下来。如我在教学《小露珠》一文中的一段话:“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我通过让学生读课文,体会大家对小露珠的恋恋不舍,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送别小露珠时,大家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做?请大家写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即动手,开始写作。在学生相互交流时,我发现其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小青蛙流下了眼泪,它对小露珠说:“小露珠,我会想你的。你明天一定还要来哟!”向日葵说:“小露珠,谢谢你将我们打扮得这么美丽,你真无私,我希望和你成为永远的朋友。”喇叭花紧紧地拥抱着小露珠说:“小露珠你的外表很美,但你的心灵更美,虽然你要走了,但你将友情留了下来,我希望我们的友情像滚滚的长江,永不枯竭。”“如果我在现场,我多么想高歌一曲,来送别小露珠啊。”“我想吟诵一首小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露珠对我情’来表达我们之间深厚的友情。”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用表达技巧,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学生习作有根可寻,有法可依。使学生通过阅读,在练笔的同时就深入到课文当中,达到情感与作者的共鸣。。
三、以文章留白为切入点,进行写话训练
留白,是中国画中所独有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获得的一种想象空间和意境。课文中的“留白”,是指文本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的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留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运用的训练,化虚为实,根据课文的主题、思路将空白填补好。通过补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效的进行了书面表达训练。如《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这篇课文看上去比较枯燥,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没有人物热那亚的少年的经历,很难感受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爱国精神。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就充分地利用了课文留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片段:“可恶的……”第三个人的话还没有说完,一旁的帘子突然拉开,一把硬币扔了出来,劈头盖脸地砸在这些人的头上、肩上。热那亚的少年跳下来,站直了身子,大义凛然地说道:“你们侮辱了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同学们想知道结果吗?赶快拿起你们的笔,写一段你认为会发生的结尾吧。
写后学生交流:
被硬币砸了脑袋的一个英国人说:“小孩子!我给你硬币是可怜你,你为什么又往我头上砸?”
在一边的人担心地说:“是呀!别人给你钱,如果你不要钱,这船还要漂上几天呢!你吃什么呀?”
少年理直气壮地说:“我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祖国的尊严不能丢,因为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祖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船舱里的人们忽然对少年肃然起敬。
一个老人和气地说:“这个少年真爱自己的祖国呀!少年强则国强,意大利一定会强盛的!”船舱里的掌声顿时连绵不断。
少年的脸由于激动而变红了,但他的目光是坚定的。而那些喝了酒的人,清醒过来后,已经不见了踪影。
抓住文本的留白进行教学,给课文留白处着上精彩的一笔,学生学得回味无穷,对文本解读的也更加透彻,更加深入。
金波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阅读教育必然会培养起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必然会促进主流阅读趋势的形成,必然会让孩子从阅读中感悟到写作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以课文为载体,充分挖掘可训练写作的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并联共进,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轻松写片段,促进片段写作能力的提高。
zhàn lán chèn shān fán zhí qínɡ bù zì jīn
xiàn mù yóu lǎn ào mì qīnɡ xī kě jiàn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标出。(6分)
教书(jiāo jiào) 弓弦 ( xián xuán ) 窟窿(lónɡ lonɡ)
复习(fú fù) 否则 ( fǒu fǎo ) 虽然( suī suí)
3、给多音字组词。(6分)
zài( ) dà( ) xiánɡ ( )
载 大 降
zǎi ( ) dài( ) jiànɡ ( )
4、比一比,组成词语。(4分)
蹈( ) 洲( ) 悔( ) 致( )
踏( ) 州( ) 诲( ) 至( )
5、在( )里填上“的” 、“地” 、“得” 。 (3分)
光彩夺目( )春天 时间过( )真快 快快乐乐( )学习
6、把成语补充完整。(4分)
大( )小用 ( )口同声 和颜( )色 ( )雀无声
苍翠( )滴 落( )缤纷 勤学( )问 津津有( )
7、选词填空。(6分)
① 一( )清泉。 一( )金光 (条 束 阵 个 眼)
②妈妈的神情变得( )了。 (严肃 严格 严厉)
③那只小猫,既漂亮,又活泼( )。 (灵活 灵巧 机灵)
8、按要求写句子。(14分)
(1)扩写句子。(3分)
①一群( )蝴蝶( )翩翩起舞。
②老师( )说:“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
(2)照样子写句子。(4分)
①例: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微风吹来,银杏树的叶子轻轻地摇着。
②例: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是我最喜欢的那本书。
(3)造句。(6分)
①从“舒适” 、“纷纷” 、“喜出望外” 、“应有尽有”中选一个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所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诗句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6分)
(1)“嫦娥应悔偷灵药,___________________。”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 》中的诗句。(2分)
(2)“__________________ 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请你写出一首你喜欢的课外背的古诗的题目《 》。(1分)
10、把语句补充完整。(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
(2)日日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仙过海-_ 。
得分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6分)
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芦杆上了。他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填空。(2分)
这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翠鸟( )的事,说明翠鸟( )的特点。
2、用“--”在第二自然段中,划出描写翠鸟捕鱼时动作的句子。(1分)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等候--( ) 锋利--( )
4、仔细读一读划“--”线的句子,这个句子告诉我们翠鸟的眼睛( )。(1分)
(二)课外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9分)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黄了。来过这里的人都会对家乡的银梨赞不绝口。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ì)美。
我爱家乡的银梨。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2分)
( )的细雨 ( )的露珠
( )的绿叶 ( )的海洋
2、 把写银梨果特点的词语按要求填在横线上。(2分)
(1) 形状:
(2) 颜色:开始呈 ,后来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1分)
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阳春三月、_______、
____________。(1分)
5、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上。(1分)
6、从文中选一个你认为用得的词语写在下面,并造句。(2分)
得分
修辞,是指选择最适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议事说理,要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要格调清新。状物叙事,要条理清晰。例如,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可传达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独特感受,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来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写出了“我”看社戏途中的奇特感受。
常用的修辞类型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双关、反语等等。
句子润色
巧用修辞 写活景物
夜幕降临的时候,街灯亮了,裹着一团朦胧的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霜。陪我在马路边玩了一下午的雪花也纷纷散去了,只有不知疲倦的风还在我耳边低语,同我一起朗诵着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按说奇寒的冬天、空寂的马路会让人更觉落寞。但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修辞,使初冬的雪、寒冷的风这些景物都在作者高昂的情绪里变得有人情味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描写自然景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景物描写中蕴合作者的情绪,让自然景物活起来,变成有情趣的东西。而要做到这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巧用修辞。下面再看一位同学的描景小段:
校园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漂浮在万顷麦浪之中;校园内蚕豆花白里透红,仿佛是无数只快乐的小蝴蝶,纷纷蜂拥在绿色的翡翠上,而那身上披着露珠的小黑点,真像婴儿充满稚气的黑眼珠,在阳光下机灵地闪烁;路边上,冬青树早已脱去了它那暗绿色的旧服,换上了新鲜、嫩绿的新装。
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巧妙地赞美了春天,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如“蚕豆花白里透红,仿佛是无数只快乐的小蝴蝶”是拟物,使人联想到蝴蝶翩翩起舞的美姿;如“那身上披着露珠的小黑点,真像婴儿充满稚气的黑眼珠。”用婴儿的眼珠来比喻披着露珠的小黑点,显出灵动。写冬青树采取拟人,脱旧服,换新装,较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亮点赏析
赏析朱自清散文《春》之修辞艺术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是使语言生动优美的重要手段,比如巧设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借助排比,可以增强语言气势;运用反问、设问,可使句式多变,发人深思;类比对照,可凸显主题;拟人夸张,更多体现感彩等等。
朱自清的《春》就是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才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
大家都很熟悉王安石的“炼”字和贾岛“推敲”的故事,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在比较中鉴别的意识。教师只要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的意识学习修辞,效果会更理想。
如《荷塘月色》和《荷花淀》中对荷的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两段文字对荷叶、荷花的描写都匠心独运,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柔美和壮美。同是写荷叶,《荷塘月色》用“弥望”、“田田”来体现荷叶长得茂密,遮满整个塘面;《荷花淀》则使用“一望无边”、“密密层层”来再现荷叶的丰茂。两相比较,一个华美淡雅,一个朴素豪放。写到荷叶的姿态,作者都赋予它们以形象地比喻,一个“出水很高”,看来像“亭亭的的裙”;一个像“铜墙铁壁一样”。前者给人以苗条、潇洒、轻盈、柔媚的美,后者给人以雄壮、恢宏、威严而不侵犯的阳刚之美。同时写荷花,荷塘里的荷花通过“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等的描写,细腻而传神的表现了荷花的柔美、光艳、素洁和纯净,给人一种恬静、朦胧的阴柔之美。正是这种美,体现了作者当时身处北京,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却又无力反抗,遂滋生出一种寻求暂时解脱苦闷的心情;荷花淀里的荷花,把荷花喻为“监视白洋淀里的哨兵”,使人们感受到战争岁月里荷花淀里的荷花,具有一种独特的刚烈、激荡的美,这是同仇敌忾的心理反映和内心深处对战争早有准备的真挚情感的流露。这种美,也正是作者对人民战争的热情歌颂。
两相比较,一是阴柔之美,一是阳刚之美,各具特色。
采用比较的手法进行修辞教学,可区别同种修辞到底分属于哪一类别。如比喻,它的构成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两事物在某方面具有相似点。可用比较手法来区分明喻、暗喻、借喻,只要抓住本体,喻体,比喻词这三个要素,就能够化难为易了。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如: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3)借喻。本体不出现,无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但要注意:①词的比喻意不是比喻,如“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意,不看作比喻修辞。②同类相比不是比喻,如:小玲长得很像她妈妈。表示推测、想象的不是比喻。如:天好像要下雨了。
又如比拟:就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法。用比较的手法很容易分辨到底是拟人还是拟物。如:①小溪一路欢歌,向着大海奔跑。②咱们硬气,坏蛋就得夹着尾巴逃跑。
①中赋予小溪以人的言行;②中将坏蛋当作物来写,夹着尾巴逃跑。我们断定:赋予物以人的情态、感情或言行,称之为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称之为拟物。这样一比较,概念清晰,又能引起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同时,运用比较手法教学时,还可把几种修辞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异同,以便更好地区别并运用它们。如:对偶和排比。对偶和排比都是修辞方法。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从以上概念可知,对偶和排比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句子数量要求不同。对偶是要求两项严格对称(旧诗词中还讲究平仄的对称),排比则是三项或多项的巧妙安排。
(2)字数要求不同。对偶要求两项之间字数相等,排比每项之间字数可以略有出入。
(3)有词要求不同。对偶要求尽量避免字面上的重复现象,排比则含有反复的词语。如: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③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