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小故事

科学小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小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小故事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1篇

一、精心选择 合理安排

根据平时进行的科学活动,你会发现幼儿非常喜欢听科学故事,而且听得十分认真。为什么喧闹的孩子就能够静下来?当听完故事后,幼儿为什么会争先恐后的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呢?那些蕴涵科学道理的小故事何以这么受欢迎?如此现象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精心挑选小故事的内容,牢牢吸引幼儿,使他们从故事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科学知识的熏陶,也就自然激发了幼儿浓厚的科学兴趣。

1、选择日常生活方面的科学小故事。日常生活是幼儿熟悉的环境,是幼儿知识的源泉。日常生活类型的科学小故事能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产生联想和讨论。这类小故事一般要求有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有争议或不同直观想像的结果。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蝌蚪的妈妈到底是谁?幼儿对这类故事有不同的观点和争论,有的幼儿认为小蝌蚪的妈妈是大蝌蚪,还有的幼儿认为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这些问题能激起幼儿的参与意识。教师可先不讲结果而是先让幼儿分别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然后再观看小蝌蚪成长的示意图,这样幼儿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学得扎实,如果有条件的话,可组织幼儿到现实生活环境中观察小蝌蚪生长过程。在幼儿园阶段,日常生活方面的科学小故事是占据主要部分的,这方面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常识,任何的科学理论和经验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2、选择科技发现和成就的小故事。在幼儿的观念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但对祖先光辉灿烂的科学成就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在科学活动中可以穿插一些我国的重大科学成就和科学发现的小故事,有利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宇宙的奥秘》时,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宇宙间星球的认识,萌发幼儿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介绍一下我国近几年的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如“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嫦娥一号”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绕月球飞行的卫星;“天神”手动对接成功,中国向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等等。

3、选择重大科学理论的小故事。每一次重大的科学理论发现都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使人类进入信息革命时代。爱因斯坦和霍金的理论推动人类对未知世界时空观的认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重大科学理论及相关科学家的介绍能使幼儿认识到科学理论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家的远见卓识。由此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二、谋划策略 助推成效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还是重大的科技发现和成就,都可以形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科学小故事,只要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就能在幼儿阶段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怎样让幼儿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多的科学理论和经验呢?讲究策略,取得实际效果显得十分重要。

策略1:生活化、情景化的科学故事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世界上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许有很多,但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孩子们对故事有天生的兴趣,他们能记住故事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将科学知识溶入于幼儿喜欢的故事情节中,使幼儿在学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科学的兴趣。如讲述科学小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时,可以创设情景再现小雨滴去旅行,在太阳公公的帮助下变成了水蒸气,在风爷爷的帮助下有变成了白云,最后又变成了小雨落进了大海的这么一个过程。运用这一方法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道理浅显的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们容易接受和理解。借用《小水滴旅行记》这个故事还可以在生活中反复讲述,让孩子们加深了解“蒸发”这一科学现象和“雨”的形成。

策略2:新颖式、融汇式的科学故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动物的各种特征和生活习性是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的重点。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中,如果教师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幼儿就不能牢记动物尾巴的形状特征,对尾巴的实际功能了解也甚少,对于形状特征相似度较高的,之后还有可能记错或记乱,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而“运用故事”将科学知识贯穿融汇于童话故事中,让幼儿的学习和故事情节同步进行,这样被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学习起来兴趣也高。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借尾巴”这件事将“尾巴的功能”展现出来。幼儿被深深的吸引到故事中,在为小壁虎借不到尾巴而担心的过程中了解了尾巴的各种功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策略3:表演法、对话法的故事形式真正做到寓教娱乐

让幼儿先通过表演故事情节,展现故事内容,教师再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回想故事情节、挑起矛盾最后达到学习相关科学知识的目的,这便是表演法、对话法的故事形式。在《小动物冬眠了》这个故事里可通过音乐游戏《小青蛙打呼噜》的情景来对话表演,幼儿兴趣高涨、活动气氛活跃。反之教师用出示小刺猬冬眠方式的图片,讲解相关知识,则整个过程单调枯燥。而采用故事表演小朋友对刺猬之间的情景式对话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幼儿乐于参与,自然也就乐于学了。教师和幼儿一起溶于故事中,真正做到寓教娱乐。

三、设疑引趣 满足需求

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和好奇心,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讲究方法和策略,就能满足幼儿科学探究的需求,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从小在幼儿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那么在运用科学小故事时该注意什么呢?

1、目标明确 激发动力

在进行科学活动教学时,教师经常会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提问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科学道理,这样的问题往往一两句话就足够了,剩下的事就是等着孩子们发言了,和引用科学小故事相比优点是省时,缺点是氛围营造不足,缺少幼儿喜欢的探密情节,科学小故事恰好具有这一优势。科学活动引用的小故事有着强烈的目的指向性,那就是让幼儿能透过故事的包装发现或推断出其中所含的科学道理或规律。进而对幼儿理解所讲知识有激趣或拓展的作用。即科学小故事一定要服务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比如讲“食盐的溶解”一节,可以利用“小马过河”的故事,教师为配合本次科学活动可以稍加演绎:妈妈让小马驮着盐到集市上去卖,路过一条涨水的小河,小马小心地往河心走,最深的地方才到小马脖子的一半,小马放心地游过去了,到了河对岸,小马感到身上轻松多了,回头一看身后,原本鼓鼓的两麻袋盐现在不但湿了,而且扁扁的贴在身上。“哎呀,谁偷了我的盐?”表情安详的水牛爷爷看着小马有心想考考它,说:“你看那麻袋口扎得不是很紧吗?你过河时不是也没有谁跟着你吗?”这样一说,小马更糊涂了,“牛爷爷说的都对,那我的盐怎么会没有了呢?”讲完这个故事,幼儿的思路也会跟着故事留下的悬疑继续走下去,积极地思考小马身上的盐到底哪儿去了。教师利用这样有目的性的小故事设疑会加深幼儿对溶解的认识。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思想首先要先行,只要激发起思想的火花,后面的学习才更有探究的动力。

2、把握时机 却到好处

小故事里隐含的科学问题实际就是课程教学中要解释的重要知识点。插入故事的时机依据教学活动的前后可分为导入和拓展。在一节活动的开始就讲科学小故事那是设疑,幼儿的发言都只是猜想、推测,在开始阶段就接触小故事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发展,但发言的角度会因对规律没有深刻认识而五花八门。在教师看来利用小故事作“引子”能很快地稳定幼儿,使幼儿随故事更快地进入探究科学知识的轨道。带着问题学习,在设疑讨论实验小结释疑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这种插入故事的时机可以说是以故事开篇,以故事中的问题引领幼儿走入正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回答故事中的悬疑,给一节活动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教学活动后引出科学小故事那是巩固、是拓展。是思维的扩散,由于有观看实验过程和动手实验的体会,对知识基本的了解。教师在幼儿得出初步结论后引用科学小故事,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科学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能通过故事中展现的生活现象来解释其中的道理和规律,实际也是在拓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后插入的小故事也是对幼儿的一种拓展训练:拓展语言、拓展交流、拓展讨论、拓展思维。经过科学小故事等实例的演练,幼儿对知识的把握将不再只停留于教师的演说,他们会感觉出科学的趣味,放眼于生活中的现象,专注于去生活中观察、讨论和质疑,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解决问题。

3、突出小字 挖掘大处

科学小故事的来源既可以是现成故事的采集,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性地自创或改编而成。现成故事也要有删减,删去科学结论部分换成吻合结论的问题,在幼儿讨论发言后教师再小结出谜底。自编科学小故事虽说少了现成资料的辅助,增加了备课时间,但另一方面也会让教师无拘束地构想科学小故事框架,锻炼了文笔。小故事中的主人公最好是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形象,因为幼儿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也可以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形象,目的就是拉近和幼儿听众的距离,使他们也设身处地地替主人公出主意、想办法。自编故事的语句要简短,口语化要强,使幼儿易听易记,考虑到教学活动时间的分配,科学小故事要突出“小”字:篇幅短,情节简,对话少,枝蔓无。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小故事本身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热情的作用,又使幼儿在故事指引下形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为积极探究做好铺垫或拓展。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应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4-01

数学本身就是具有较高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自然学科,对于正处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的解决相关的困难,长此以往,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利用数字故事来辅助数学教学。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当中具有较高科学性和严密逻辑性的案例,用活泼跳跃、风趣幽默的数字故事代替,充分的发挥数字故事,引人入胜的效果。

1 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数字故事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往往活泼好动,在长时间的数学课堂上难以有效的集中注意力。这不仅不利于全面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阻碍了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延长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达到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的目的,可以通过适当的增加一些有趣的数字故事,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这在迎合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同还有效的延伸了小学生数学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1.2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想要全面的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就必须要激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然后教师再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适时的结合生动有趣的数字故事,能够尽快的引导小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全面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各种数学问题之间有效的穿插一些数字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活跃性,同时还能够利用数字故事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小学生更愿意进一步的学习小学数学的相关知识。

2 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1 选择合适数字故事

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引用数字故事,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另外,数字故事对于小学生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选择公司时,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选择。力求利用最正确的数字故事引导小学生完成数学学习,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例如教师在讲解与数字“7”有关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向学生讲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葫芦兄弟》等故事,在故事讲解时,引导小学生认识善、恶、美、丑,这样能使小学生在了解相关问题的同时,形成一个正确的心理认识。引导小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便于小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 在故事中融入问题

在教学过程当中,数字故事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在小学课堂上,因此,小学教师应将数学教材的内容和数字故事进行有机结合,在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数字故事当中融入实际的数学问题。数字故事本身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的有效延长,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十以内的加减法3+5=8、9-3=6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小学生因为无法彻底理解,所以很难快速的记住,这样往往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举例小明自己有三颗糖,妈妈再给他五颗糖,小明现在有几颗糖?一共有九个苹果,三个同学每人拿了一个,还有几个?通过诸如此类的情景小故事,引导小学生实际的验证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样不仅能全面的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记忆程度,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控制讲述故事时机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数字故事,既不能整堂课都进行故事的讲述,这样很容易分散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注意力,也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这样小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故事当中所要传递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入数字故事,增加数字公司和小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圆的周长教学时,可以首先播放一个胖胖减肥的数字故事,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从而回答胖胖在圆形操场上跑了几圈?总共跑了多少米?在学生简单的认识到圆的周长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深入的知识点讲述。

3 结语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数字故事作为近年来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可视化的教育叙事手段,是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具w体现。综上所述,小学生独特的天性和好奇心,使得小学生往往会因为有趣的故事而产生一定的痴迷,因此,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数字故事来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能有效的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程度,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大量的使用适合的数字故事,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完成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改革,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为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玉辉.新常态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124-125.

[2] 杨珂.趣味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6,31:151-152.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科评估;音乐学科;建设;启示

学科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它不仅承担了各专业人才培养重任,还起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促进各项科研项目研究顺利进行等作用。其中,高校音乐专业作为推动音乐文化发展、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与其他学科一样,需要通过学科评估方式对其近阶段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等进行细致、全面的检验。学科评估在我国实践时间较短。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评估指标先后通过多次革新、发展,逐渐趋于合理化。新一轮的评估活动开启后,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并针对音乐学科独特的学科特色,定制新的评估指标,采用新的评估方式。比如更注重音乐学科实践性、创造性特征,加入非定性、非定量评估要素等。而这些评估指标对于高校音乐学科建设更具针对性,更能发挥其评估价值,具有一定的指导、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新一轮评估体系标准对高校音乐学科建设的推动、启示意义进行探究。

1加强音乐学科团队建设

学科的发展需要团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学科的学术地位、学术声誉、学科方向特色凝练,以及该学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层次结构至关重要,要有一流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的学科带头人,还要有结构优良的高水平学术团队。”[1]新音乐学科评估指标中,首先要加入学科团队评估要素。然而,高校音乐学科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较为注重教师个人表演水平、创作能力的发展,使得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们大都因艺术创作个性需求,在平时的科研与教学过程中显现出特立独行的风格。音乐学科建设中实践性所占比重大,也使其科研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相比其他学科稍显滞后。这些都造成了音乐学科建设中学科团队建设经常被忽视。新的学科评估标准制定后,对于音乐学科的全面、长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及启示作用。尤其在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方面,既强调科研人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也强调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引领、支撑作用。对于拥有一级学科、双一流学科的高校来说,在已有的团队发展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学科团队结构,建构合理的研究梯队,尤其在向多个研究方向拓展、重视跨学科研究、加强国内外音乐学术交流合作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从而提高学科团队整体水平,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具体的措施包括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参加和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及与国内外一流的音乐学科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当然,学科团队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方面,还需增强对艺术演出、创作等实践团队的培养力度。

2发挥音乐学科民族文化传承职能

新的音乐学科评估指标十分强调音乐学科的社会职能,首先提及的便是发挥其对弘扬、传承社会优秀文化的价值:“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供一系列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并取得成效的总体情况,具体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创办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推进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发挥智库作用,为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并获得采纳等。”从这几行文字可见,音乐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发展要以服务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为目的。而其中弘扬优秀文化的要求作为首要要素应得到重视。尤其高校中民族音乐边缘地位的现状,对我国高校音乐学科体系的建设敲响了一次长长的警钟。学科评估指标强调音乐学科服务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是对音乐学科建设与发展单一地为发展西方音乐现状的无声批判及有效引导。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而这种自觉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这包括将本专业打造成高校所在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才培养阵地,为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发展、创作、表演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艺术作品开辟新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方式,组织社会音乐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要通过对外合作与交流,传承发扬本国、本土优秀文化,比如积极开展师生海外艺术交流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学校在国外的教育声誉,扩大国际影响力。另外,要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合作、演出等实践交流活动。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遵循原课程外,应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纳为本校特色课程,加大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

3加强音乐学科内涵建设

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内涵建设,即学科质量提升与发展。新学科评估指标中,加大了内涵建设的比重,更为重视学科质量的评估。这对于音乐学科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顺利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指标化的评估体系为音乐学科内涵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树立了质量建设意识。尤其音乐学科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高校,在稳定发展基础上,更要围绕提高学科质量做文章。学科内涵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第一,科研质量。科研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保驾护航。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得失的理论总结,对音乐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等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此外,还包括教师们针对自身的专业专长,在音乐学科某一个领域创造的具有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成果的样式包括发表的期刊论文、出版的书籍以及参与的课题等。而成果的质量则主要通过论文内容质量、引用次数,文章发表刊物、出版社、课题的级别等要素进行区别。第二,人才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内涵建设好坏的重要检验标准。各高校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可作为指标,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反馈以及人才进入社会后所做的贡献。这在新评估体系指标中,集中从“优秀毕业生”贡献一栏中体现。此外,就业率也是一大标准。第三,学科声誉。学科声誉主要是针对本学科科研水平、社会贡献、学科带头人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及其社会声誉、学科贡献等方面进行衡量,也是发展音乐学科内涵的重要指标。

4结语

学科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对于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检测意义。而音乐学科的建设随新一轮评估体系指标的革新得到启示,这不仅对音乐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科评估体系的完善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6.

[2]…董秀华.对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回顾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90-95.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4篇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整个活动实施下来,我觉得有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科学小故事范文第5篇

一、阅读故事前的活动

阅读故事前的活动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能引入主题,激发盲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这些活动在激发起盲生兴趣的同时也唤起了储存在他们大脑中的记忆,盲生会通过阅读故事前的活动来思考相关的主题。热身活动能让盲生放松下来,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盲生学会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读一首和故事有关的小诗,培养盲生的语感;可以提一些既和故事有关,又是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让盲生猜测这个故事的题目,提高盲生的参与度;还可以先让盲生听听故事中精彩的段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报纸上一段短小的文摘,一个新奇的题目,甚至一首歌曲,都可以成为盲生讨论的内容,他们会在谈论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用到自己已经学会的英语。具体来说,阅读前的故事活动有以下几个例子。

1.( 猜题目) 教师在听读故事前,提示一些和故事相关的事物和线索,让盲生来猜测故事的题目。

2.( 课前讨论 ) 教师可以围绕故事的主题,让盲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英语进行简短的讨论。盲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说一些简短的句子就达到效果了。

二、阅读故事中的活动

当教师采用阅读故事前的活动激发盲生的兴趣后,就可以开始让盲生听读故事了。教师应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在盲校的课堂里,教师需要根据低视生和全盲生不同的学习特点设计活动。低视生的学习特点,低视生有残余视觉,可以借助实物,图片,颜色等来学习;他们可以根据教师的肢体语言来加深印象。他们方向感和记忆力较强,可以借助颜色、形状、数量来帮助记忆。全盲生的学习特点。

全盲生通常需要利用听觉,嗅觉等来补偿视觉缺陷。他们基本是通过听来学习英语,他们更喜欢对话、情景表演。他们听力和节奏感较好,对歌曲、声音、音效、小诗、以及韵律诗更感兴趣。他们借助听、读来帮助记忆,但是他们能准确地复述故事和短文。在阅读故事时教师要看学生是否理解所听到的故事内容。为了达到效果,阅读故事中的活动大概有以下几种。

1.(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教师可以停止阅读,提几个问题来激发盲生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操练了句型“It’s going to …”

2.(对或错) 教师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信息做一些判断题。

3.(热板凳) 教师这时候成为了故事中的人物。教师可以坐在教师中间,盲生可以问教师一些不理解的地方。

4.(猜角色) 教师扮演故事中某一个特定的角色,模仿他的语气,盲生通过听来猜测该角色是谁。同样也可以让盲生来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其他学生来猜测。

5.(数一数) 教师可以让盲生在听的过程中数一数某一个特定单词出现的次数,或者让他们数一数一共出现了多少角色。全盲生在这个活动中会更得心应手。

6.(找位置) 教师在给盲生阅读故事的过程中,特意跳过一段,让盲生发觉故事的不完整。接着教师再阅读被漏读的一段,让盲生找出这个段落在故事中的位置。

7.(听仔细) 盲生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回答一些简单但很细节性的问题。比如who(主要角色的名字),what(描述一个出现多次的事物),这个活动同样锻炼了盲生搜索细节的阅读能力,同时让盲生了解表述故事时的五要素。

三、阅读故事后的活动

阅读故事后的活动包括总结、复述、复习等活动,它们有的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有的是作为课后作业。这些活动要为巩固盲生在故事中所学的语言提供机会。这些活动培养了盲生写和说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盲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心和创造力,将会更加积极地学习英语。为了让盲生在故事教学法中能学以致用,阅读故事后的活动具体说来有以下这些。

1.(总结复述) 盲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将故事内容总结出来,在总结的过程中将故事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结果表述出来即可。虽然对盲生有一定难度,但是时间长了,对提高盲生的口语很有帮助。

2.(讨论)教师可以提几个故事中的问题,盲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为的是让盲生多开口多思考。当然,盲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会表述的情况,这时候教师不能阻止盲生思考,要学会把盲生遇到的语言障碍用他们学过的句型来解释。

3.(角色扮演) 故事中总会有精彩的对话和情节,盲生更会对它们感兴趣。如何让盲生更好地掌握故事和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给盲生一个机会,让他们来演一演。

4.(创作故事) 这是一个激发盲生想象力,培养盲生写作能力的活动。由于故事会给盲生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想象的空间向盲生提问,让他们写下用自己的想象。当每一个盲生都成了“小说家”的时候,他么会更乐意动笔写出来的。教师在提问时可以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