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致谢
今天终于可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的谢辞了,想了很久,要怎样写下这一段谢词。求学期间的点点滴滴历历涌上心头,时光匆匆飞逝,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了完美的句点。
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教授,因为论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深。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每一步都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了我无尽的启迪,她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
老师要指导很多同学的论文,加上本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在一次次的回稿中,精确到每一个字的的批改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使我在论文之外明白了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老师一如既往的辅导我们的论文写作,她的精神激励了我们,使我们克服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在此,谨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个论文。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谢谢你们!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零
通过这次系统的毕业综合实践,是我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重温,同是也使得我对专业全系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这次的综合实践过程中,我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尤其是各位指导老师的敬业精神也令我更加感动,他们始终如一的陪着我们,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解,才是我的毕业综合实践报告得以快速高效的完成。
我感谢在这次综合实践中的各位老师对我给予的帮助,特别是我的知道老师一丝不苟的教导。他始终耐心的解答。在这里我要衷心的感谢他。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一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陆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陆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陆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老师、**老师、**老师、**老师等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学院**院长、科学教育系**主任、**书记、**老师、**老师等老师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谨向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忱。
感谢我的同学**、**、**、**三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二
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小白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米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D,E&F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H&I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三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电工楼105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的师妹叶秋香同学,她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给予我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四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电工楼105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的师妹叶秋香同学,她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给予我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毕业论文致谢词六
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桂林师专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桂林师专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志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黄老师寻求帮助,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
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韦芳、谭冬柳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七
此次论文的完成既为大学本科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告别大学,我的生活将打开新的篇章,然而此时我心中洋溢的却是那不舍之情,因为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们值得我去感谢。是他们为我的大学生活添姿加色,是他们为我的人生画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1.自我探索方面
人-职匹配理论是基于特质因素论而发展的生涯理论,特质因素论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开发了一整套用于发现个人特质的测评工具,包括能力倾向测试、兴趣量表和价值观问卷等多个大类。通常在现有的生涯规划课堂上最常用到的测评包括基于霍兰德兴趣分类理论的自我职业兴趣量表、基于舒伯职业价值观理论的价值观量表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除了直接在课堂上使用量表之外,根据这些理论设计的如“兴趣岛幻游”、“价值观拍卖”等课堂活动也被广泛采用。然而,这些活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要求个体超越自身经历来进行自我判断。如果问一个现代人:“你喜欢吃大象肉吗?”答案一定是:“不知道。”原因很简单,几乎没有现代人吃过大象肉,所以当然不知道是否喜欢。“兴趣岛幻游”中描述的六个度假岛屿和“价值观拍卖”中罗列的类似“取之不尽的银行卡”,对于大部分选课学生来说就是所谓的“大象肉”,完全超越他们的实际经验,也就难以作出类似“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合适或不合适”的判断。即使测评或课堂活动最后给出了兴趣偏好或价值取向偏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也会因为缺乏切身的经验体会而没有实际意义。
2.职业探索方面
现有的课程设计中职业探索主要围绕职业分类理论和职业探索方法展开。这个部分的困境在于:如何在2~4个课时内将浩瀚如海的职业世界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即着手点或突破口在何处?以学生所学专业为起点,要求学生在所谓“专业对口”的范围内探索职业世界,是通常的做法。这个思路确实帮助学生找到了突破口,但问题在于:首先,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不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简单线性关系,而是纵横交错的多重复杂关系,一次活动或几次课显然无法有所深入;其次,不容回避的是,许多学生在高考进行专业选择时经历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决策,因而对于自己的专业缺乏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对口”为着力点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无用功。
3.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关系
在目前很多高校的课堂上,先讲授自我探索,然后再讲授职业探索,至于自我探索的结果与职业探索的结果之间有何关联,课堂教学并不会有所涉及。这种教学安排的结果将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自我和了解职业。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在教学中出现“两张皮”的情况,根本原因依然在于课程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经验。通常来讲,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包括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人本主义取向,以及基于社会文化需求的社会重建主义取向等多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在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的模块,遵循的是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以特质因素论和职业分类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根据这部分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课堂材料,而忽视了理论与授课对象的经验和需求如何有机结合。
4.职业决策方面
现有课程的职业决策部分主要讲授一种或多种决策理论,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利用一种或多种决策方法进行职业决策,其中涉及的决策方法包括平衡单法、SWOT分析法等。这个过程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因为任何决策都是针对目标而言的,没有目标而空谈决策,只能使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然而,由于学生在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部分没能通过课程整合自身的经验,在此时要确定生涯目标就比较困难。大部分学生此时的状态是:对自身的生涯规划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但到底这些“知道”是否正确,以及有了这些“知道”,生涯目标该如何确定,依然模糊。而要帮助学生确定目标,至少要在课程设计中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要确定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如果是长远目标,到底以多长时间为限?(2)是要确定一个目标还是多个目标?如果是确定多个目标,如何厘清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3)确定的目标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发生改变,是改变目标还是坚持目标?就目前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以上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二、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解决思路
1.坚持课程形式的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的困难源于生涯规划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而课程教育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基本模式(一个老师面对多个学生),因此必然带来难以满足全部个性化需求的问题。然而,在目前国内职业化的辅导人员缺乏,而大学生人数众多且普遍缺少相关生涯知识的情况下,课程教学无疑在降低成本、解决共性问题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从国外经验来看,以课程的形式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一直为发达国家众多生涯发展专家所重视。从国外课程实施效果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涯意识的觉醒,有助于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顺利转变。
2.梳理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难以适应现代生涯发展的需求是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在对生涯规划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时,首先需要重新梳理生涯规划理论。如前所述,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理论取向,而人-职匹配理论因其简单的线性思维而脱离真实生涯发展的现实状况,所以寻找更适合的理论基础,综合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兴趣与需求以及社会文化需求的多种取向,是解决目前课程设计问题的当务之急。克朗伯兹汲取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精华,提出了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植根于强化理论和古典行为主义,强调个人的学习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及偶然事件在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在克朗伯兹理论的基础上,有专家提出了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进一步将生涯决策的动态过程进行整合,系统性地思考了个人的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学习经验(特别是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个人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社会影响因素与学习经验,对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及生涯主体的自主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恰好填补了人-职匹配理论的空白,因而更贴合真实生涯的现实状况,对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更具启发性。
3.摆脱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束缚
课程设计模式大致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三种。现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主要采取目标模式。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的主要精神在于“目标取向”的理念,一切以课程目标作为选择活动、组织与时间安排等相关设计活动的指向,并据此进一步形成详细明确的目标,转化成学习经验,最后加以评鉴。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单纯利用目标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会因为缺少反馈而难以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同时,因为课程组织均围绕目标展开,当课程目标设定有误或课程组织与课程目标存在脱节时,课程设计的整个环节将陷入无功而返的僵局。从目前高校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来看,通过协助学生自我探索、生涯探索、拟订生涯规划和作出生涯决策以促进学生的生涯成熟和潜能开发,是被一致认可的目标。这与《要求》中设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然而,具体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涯成熟”、“潜能开发”到何程度?“自我探索”、“生涯探索”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生涯决策”怎样操作?这些都是目标设定中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由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生涯规划课程真正达到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了生涯规划的知识,而与设定的促进学生生涯成熟与潜能开发的目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情况,即课程内容并没有到达预设的目标。显然,要弥补目标模式带来的课程设计问题,引入新的设计思路尤为必要。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强调的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过程,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专业思考。实践模式的课程设计根源于文化分析,其基本假定是以个别的学校及其教师作为课程发展的焦点,即“学校本位课程发展”,被学者评价为促进学校真正改变的最有效的方式。强调教育方式和过程、开发学校本位甚至院系本位课程,应该成为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可循之路。
4.强调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计取向,最大的缺点是忽视学生的经验与兴趣,这在现有生涯规划课程中显现出的弊端尤为突出。从课程目标来看,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是一门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训练,还有态度、观念的培养的课程,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真正实现目前课程的既定目标,必须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跳出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介绍的框框,加强对学生经验的研究与引导。据此,围绕生涯规划的核心,课程的内容组织要使用学生身边的材料,以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学生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学生创造机会,形成属于他们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新经验,拓展自我观察的视角。唯有如此,才能使课程从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5.加强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一:路桥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经济成本的控制
摘要:
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工程经济成本的控制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最基本的两大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以路桥工程为研究对象,简要的阐述了在路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探讨了管理施工质量和控制经济成本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路桥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路桥工程 施工质量 经济成本 控制路径
路桥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需要均衡考虑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这两个元素,科学合理地管理工程施工质量和控制工程经济成本,以此实现和落实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路桥工程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的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民日益升高的生活水平对路桥工程建设的数量需求和质量标准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高要求。作为中国土建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道路交通的满意程度。如果投入使用的路桥工程发生了安全事故,还会对国家的信誉、财政和人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所以,路桥工程的质量管理是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问题。然而,同时也要考虑路桥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成本和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问题。就目前中国路桥工程建设市场的现状来看,行业竞争的现象异常激烈。施工单位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将施工的经济成本控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从而提高路桥工程项目在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确保公司能够回收到较高的经济利润。要想保证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优质和优化,就需要极大对项目施工的资金投入。这样一来就会降低路桥工程的经济效益,却也降低了工程项目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由此可见,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和经济成本控制之间是相互影响却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二、在路桥工程中管理施工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施工队伍全员的质量意识
要想有效管理路桥工程中的施工质量,首先就应该让施工人员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到保证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意义。通过在施工过程中培养起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来保证项目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达到预期的标准。路桥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施工队伍全员质量意识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提高路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则是建设环节中出现质量缺陷和质量问题的时候能够尽早发现,以便对症下药,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来修缮、弥补这些缺陷和问题。大多数路桥工程项目的施工队伍都是以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为主,所以质量意识的教育和普及不能采用盲目灌输的单一方式,而要由浅及深地逐层落实下去。先对复杂繁琐的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尽量以简单化的文字语言传授给工人们。在工人们清楚明白地认识和理解了这些简单的质量管理理论之后,再将简化的知识原理拓展开来,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将质量意识深入地贯彻到整个路桥工程项目的施工队伍的意识体系中。
(二)严把项目建设计划的质量关卡
路桥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在施工开始之前就要进行安排和部署了。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设计阶段,一方面要针对各个施工环节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预警和防范,参考施工队伍全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和其它各方面的能力等实际情况,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系统而周密的设计。另一方面要对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的质量和生产安全性进行严格的审核。即便是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定期安排对生产材料和相关的生产器材进行专业性的技术安全检查,确保路桥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现场的安全性生产。还有一方面,在正式动工进行建设之前,工程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应该对施工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交通和周边相关的地理条件等进行彻底的环境调查,并且将调查结果以报告的形式附加在设计图纸的送审文件里。
(三)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阶段,首先要重点注意的是对施工器材和机械操作进行质量管理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那些违章违纪的施工操作行为,遇到违规情节较为严重的,一定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以儆效尤。其次就是对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工作。施工工序的排列就像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联系密切。前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缺陷必然会影响下一道施工工序的进行。所以在对施工工序的质量在展开检查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对细节部分和隐蔽工程的质检和验收。不仅是为了方便下一道工序的实施,也是为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进而导致质量问题。最后,如果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在找不出问题源头或者暂时没有解决方法的前提下必须果断采取停工的处理,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级报告现场质量问题的具体情况,由上级组织召开质量问题的研究会议来制定临时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案,经过审核批准之后才能对施工现场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
三、在路桥工程中控制经济成本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对成本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建立起经济成本信息化系统并逐步健全和完善系统内部的框架结构,改进和更新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是路桥工程项目建设所必须的重要举措之一。只有科学整合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经济成本信息,应用经济成本信息化系统对这些经济成本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规划,才能在预期的经济成本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压缩资金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成本信息化系统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服务职能,对施工全过程中的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
(二)重视项目前期的经济成本控制
路桥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经济成本控制主要分两个方面:造价决策和工程设计。从造价决策的方面来说,施工经济成本的高低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的资金流通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施工过程中成本资金是否足以流通则会直接影响到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利润。所以,路桥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造价决策是整个工程经济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从工程设计的方面来说,相比起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成本控制这个整体,工程设计主要是对经济成本前期投资的预期金额产生影响。中国的路桥建筑行业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量有了质的飞跃。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一些假冒的或是不合法的路桥设计单位也参与了进来。这就让路桥工程施工的经济成本被哄抬过高,施工质量却是大打折扣。所以招标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建设前期的经济成本控制阶段就要严格审核设计单位提交上来的工程造价和工程设计,同时还要避免在施工现场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和技术上的偏差,对经济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结束语:
在路桥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提升施工队伍全员的质量意识,严把项目建设计划的质量关卡和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而对工程经济成本的控制则需要完善对成本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重视项目前期对造价决策和工程设计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路桥工程项目经济活动管理及成本控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84.
[2]徐建梁.路桥工程施工中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J].科技风,2010,14:54.
[3]黄喜冬,刘丽萍.路桥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分析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04:149.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二: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1《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现状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应用内容,而我国高校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项目和技术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为优质的方案,全方位、立体化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实现各项技术方案以及各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现阶段,我国高校《工程项目》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劣势:首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实践同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的技术方案以及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施工,也就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仅仅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不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教学方法落后。现阶段,《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课本的叙述,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工程经济》学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当中,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落后是阻碍《工程经济》课程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因素。再次,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工程经济》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对教师的实际水平要求非常的高,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能,然而,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后,就进入到了工作岗位当中,因此,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经验,难以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
首先,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工程经济》课程当中,教师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快速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不断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其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外部方面和内部方面。外部方面,学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推荐有能力的教师到专门的进修学校去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内部方面,教师自身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再次,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媒体教学。《工程经济》教学课程中,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近些年来,我们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人们的关系已经逐步向信息化发展,《工程经济》教学也是一样,应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该门课程当中,以多媒体为首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够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能够实现知识的生动再现,因此,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打造校企合作模式。《工程经济》教学改革应当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不论对学校、对企业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清楚的了解《工程经济》课程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对其的要求、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引进更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改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己任,张扬学生个性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有个性,而教学无个性、千人一面的教师焉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的学生?然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同质化”倾向十分明显,思维的雷同,教学的趋同,已经极为普遍。同样一段教学材料,大家把它演绎得大同小异,如出一辙。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成长背景中有着极为深刻、难以抹平的“应试教育”的痕迹;二是教师来源过于单一,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多为本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同出一门”“近亲繁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视野的封闭;三是教师工作之后过多地受到“集体备课”的干扰,在急功近利的管理机制下,“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短、平、快”地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法,却无论如何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一种“缺钙”的教师生长方式,使得教师职前教育中“同门化”的先天不足雪上加霜,一旦“先天不足”与“后天缺钙”产生迭加效应,那么,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的缺损便不可避免,这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笔者以为: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执教,会演绎出完全不一样的风采,这是对课堂的一种经营;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上得差不多,则是对课堂的一种扭曲。
本来,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独立的思考、理解和判断是最为可贵的一种品质。从西方辞源上追溯,课程之所以与“跑道”同义,就在于“制度课程”往往不及“体验课程”更接近课程的本质。当人们认识到“体验课程”的真实含义与科学价值的时候,提倡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加工,使之更加符合自己、学生、课堂教学环境的需要,便成为应有之义。
在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课程统驭下的教材逐渐走下了“神坛”,不再是被师生顶礼膜拜、神圣不可侵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圣经”了,而是可供加工、处理、改造、使用的课程素材之一,只有与教师、学生和环境交互,才能发挥作用。至于教师自身,不再被课程“奴役”,不再是“制度课程”俯首帖耳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介入、开发、创生课程的主人,拥有课程开发的权力,亦拥有完善课程的机会。课程因为有了教师的实施而得到发展,课程的编制过程因此便延伸到了课堂之中。
“经营课堂”就是教师开发课程、创生课程的途径。教师已有的缄默知识、独特的经验积累和自己的理解感悟等都可以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中,与学生的个体经验发生碰撞和交汇,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便可以呼之欲出。唯其如此,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和魅力课堂的理想境界离我们就不会遥远。
二、经营课堂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去问题化”,赋予课堂更多的探究元素
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体地位同等重要,但实现起来较为困难。课程改革虽然倡导“双主体”,依然无法改变“一手(教师)硬,一手(学生)软”的窘况。我们的文化传统——师道尊严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我们的社会氛围——崇尚权威、服从威权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由来已久,见怪不怪。况且教师在年龄、学识、经验诸多方面具有学生无可比拟的优势,教师在学校文化中享有学生无可比拟的话语权,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严重弱化。那种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倚重一次课程改革就让学生主体地位彻底复归的期盼,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可望而不可及。我们应该做的,也能够做的,只能是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仅此而已。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需要通过一定的平台来实现。这个平台究竟是什么呢?问题场是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如果课堂变成一个问题迭出、探究不断的问题场,学生置身其间,投入地发现、研究、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期待已久的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张扬学生个性的目标便有望实现。
问题场不会凭空出现,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经营课堂,需要教师把课堂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精雕细刻。平铺直叙的课堂永远是低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水准的高低取决于问题解决的质量。跌宕起伏的课堂才是有效、高效、魅力的课堂,一环紧扣一环的问题,一浪高过一浪的探究和讨论的热潮,必定会给课堂平添一抹亮色,必定会给课堂增加不少的生命气息。课堂中,作为平等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富有生命力的,以课程为凭借展开的师生交往和互动,铺展开来的只能是师生的共同生活。一位哲人说得好:“教学就是师生的共同生活”。假如生活像一潭死水般缺少了涟漪,便不会有质量。同样的道理,假如课堂没有了问题,那么,课堂就没有了以石击水的波澜,只能死气沉沉,了无生机。
作为问题场的理想课堂,问题从提出到解决,不应由教师一手包办,而应该给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与时间。相比较而言,让学生解决问题比让学生提出问题难度要小得多。让学生提出问题,难度虽大,但却极富教育意义。这正像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对于创造性较高的学生来说,一旦发现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唤起内心创造的需求与兴趣,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驱使下,激励其进行积极自主的思考和创造,直到问题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质疑和批判定论、挑战和扣问经典,是教师经营课堂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多少年来,学生的“去问题化”倾向愈演愈烈,十分严重。学生提问能力的退化和弱化,会答不会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千方百计地发掘和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如果只有热闹的教师提问而没有热烈的学生提问的课堂,是残缺的课堂,是不和谐、不完美的课堂。不会问、光会答的学生,是没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学生,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指出:人的认识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教学应使学生变得敏锐、开阔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文化,成为一个遵从者。[2]帮助学生找回失落了的问题意识,是课改深化阶段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也是面向未来的课堂文化建设中不容回避的课题。
教师在经营课堂的时候,须臾不能忘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要基于自己对教学素材的理解,在一些容易产生疑问之处,故意“留白”,欲擒故纵,让学生产生疑问;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容量要有所节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拥有一个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将问题释放出来。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有心理安全机制的保障。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学生才会放心大胆地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民主性、宽容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在的课堂是安全的,是不怕出错、不被讥讽、不遭打击的场所,是真正可以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畅所欲言、见仁见智的空间。
总之,经营课堂是一种文化,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文化,也是课程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真诚的课程改革实践者,都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经营自己的课堂,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经历幸福的时光,让课堂成为学生也成为自己成长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威,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66.
[2]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5.
本门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涉及理论力学、数学、飞行力学、控制理论与技术等多方面,由于学时数的限制,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做好取舍。对内容作恰当的安排,挑选若干重点内容作比较详细的讲解。对重点内容也应精心组织,避免孤立、片面地讲解过于具体的细节,应始终注意其与其它内容的有机联系。如在介绍动量定理及应用部分内容时,动量定理的相关描述和在飞行器中的应用相关内容是重点,是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对于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冲量的概念和计算这些基本内容在大学物理课程中都已经涉及过,且相对简单,则可不作为课上重点,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这样妥善地处理知识点的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这样不仅克服了课时少而内容较多的矛盾,而且避免了重点内容过于突出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其与非重点内容之间的相对详略和相互联系更加和谐统一。
2.有利与有弊的权衡
在给学生讲解动力矩定理时,使学生理解动力矩定理的工程实际应用时,可以列举滑冰运动员收紧双臂加快自身的转动速度,这是动量矩定理的成功应用。同时在直升机的尾翼的设置是为了克服主螺旋桨带来的弊端,这也可以动量矩定理来解释。在设计飞行器时,由动量矩定理可知,加大转动惯量可以使飞行器飞行稳定,但若转动惯量太大,又影响飞行器的机动性。这种利弊的权衡有助于学生对动量矩定理的论述和工程应用的理解,也为后续的飞行器设计奠定基础。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运用
从马克思哲学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的认识总是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课程中所学的重要定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对行器的设计中如何应用这些重要定理才是学生所必需掌握的。在讲授动量定理时,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应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的诸如枪炮的后坐力、爆炸、碰撞等现象,同时更重要的是该定理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利用动量定理推导变质量运动方程,从而解释飞行器能够飞行的实质原因。因此这些知识如何很好的为本门课的知识体系服务,使学生掌握使用普遍性原理解决特殊性问题的方法,这是在教学活动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普遍到特殊,从特殊再到普遍的循环反复,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4.发展的无限性和认识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