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滁州西涧的作者

滁州西涧的作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滁州西涧的作者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第1篇

滁州①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②幽草③涧④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⑤无人舟自横。

【注释】

① 滁州:古代州名,辖境相当于现在安徽滁州、来安、全椒三市县地。

② 怜:喜爱。

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④ 涧:这里指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

⑤ 野渡:荒野的渡口。

【今译】

我非常喜爱这涧边幽谷的小草,

黄鹂在岸上的深林中响亮啼叫。

春潮伴着黄昏的风雨急急涌来,

无人的荒郊渡口小舟随水横漂。

【赏析】

一说起春天,人们总是想到万紫千红。其实,春天不仅是一幅彩色画,也是一幅水墨图。《滁州西涧》这首诗就用水墨画般的技法写出了春天那淡到极致的清丽。

诗以“独怜”二字领起,“怜”是爱惜的意思。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一洗胸襟。草是“幽”的,树是“深”的,春潮,黄鹂,野渡,小舟……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诗眼就是题目中的“涧”,涧边的草、涧上的树、涧中的潮、涧渡的舟,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纵横远近之别;既有视觉活动,也有听觉活动,勾画出了一幅意境淡雅的风景画。

这看似无人的水墨画,却处处被诗人的情感所浸染。“幽草”自甘寂寞;“黄鹂”自得其乐;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这一幅动静相映、野趣横生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幽”草,“深”树,“春”潮带雨,“野”渡无人,小舟“自”横,这样精妙的字句,也使得身外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水融,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和恬适的胸襟。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第2篇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在这两句中诗人自问自答,把春风比作剪刀,看似表现春风的神奇灵巧,实则是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春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 甫《春夜喜雨》

这两句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来得及时,能滋润万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春潮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描写了春雨突然来到,潮水陡涨,空荡的渡船独自在水面漂泊,显示出此处景物的安闲与美丽。

四、春山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李 华《春行即兴》

《春行即兴》是李华在“安史之乱”后被贬官去杭州经过宜阳时所写。从诗句看,春季鲜花盛开却无人观赏,花儿只好独自飘零;山路上也看不见人,只听见鸟儿啼叫。在这里作者以乐写哀,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春天山路的荒寞,抒发了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五、春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 轼《惠崇〈春江晚景〉》

诗句中所描写的鸭子在水中游戏的画面是惠崇在《春江晚景》中所画的情景,这样的一幅图画道出了春天江水渐暖,而戏水的鸭子最先知道这一现象。

六、春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 鼎《村居》

这两句描写了早春二月中,小草、黄莺、垂柳等景物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派令人心醉的景象,表现了春天江南乡村风景的优美,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巧用反衬 情真意切――王维〈渭川田家〉赏析》参考答案: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第3篇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诗题“酬李穆”的“酬”,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

这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诗中李穆向刘长卿表示了要前来探访老丈人的信息。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难行。所以李诗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之句。

酬和诗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诗和律诗,以绝句和绝句,而且对声律亦有严格的讲究。洪迈《容斋随笔》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说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体唱和,重在内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韵律所局限。刘长卿这首和诗,正是“答其来意”而不“为次韵所局”的,仅在诗体上以绝句酬和绝句,于声律上并不讲究相同,我们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回复李穆的诗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访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带有一丝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旅途之艰。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说的。体贴爱婿的心情,期盼与愉悦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次句“万转云山”,形容千折万转,白云绕着青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听,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这两句既是实写路程之遥,也含岳父对爱婿的怜惜之心。不过诗人并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裸的表露,而是在诗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着迹,运用入化。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两句则笔锋一转,进而写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期盼、愉悦之意,而是展现门前青苔铺路、黄叶满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隐士风度。三四句用了倒装句法,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亲自打扫门前“青苔黄叶”,迎客之举,透出翁婿情深。“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名句。可见此诗的“景”是“平常景”,“情”却非同一般,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温馨。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且录于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的喜悦(“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主人的致歉(“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与对客的款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一一写出,《客至》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描写待客,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意尽篇中。与律诗相比,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它篇幅短小,直叙其事有困难,直抒其情又难免空泛,然而诗歌从根本上说又离不开抒情,巧妙的办法是以少胜多,融情入景,让人从可视可闻的艺术形象中体会到诗人寓于其间的真挚情意。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相关链接】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景写情,借景述意。“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结合全诗,请谈谈你对这两句景语所含之情的理解。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第4篇

以中国电视的现状,外国人在电视节目中基本都是这样的:汉语说得比较利索的,那就说相声、演小品;差一点的,那就唱歌;实在不行的,来个海豚音。在自己的国家都混不下去的,来中国还能挣大钱,比如酒井法子。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这些泊客们的影响和魅力,那就太难看到了,因为它不能娱乐,不能保证比较高的收视率。所以,在一个不那么安静和干净的屏幕上,要想看到安静甚至宁静的泊客,太难了。

然而,这种有些奢望的安静和干净,我们在《泊客中国》里看到了。

比如讲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与他共舞》,此人专门研究唐代大诗人韦应物。与不少翻译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比尔的翻译不单单是案头工作,而是追寻诗人的足迹,用社会学的行话就是注重田野调查。由于韦应物负气任侠,为政刚直,其仕途曾几起几落,待过的地方不少。比如人们熟悉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是韦初为滁州刺史所作。而这位自称是“不成功的韦应物”的汉学家的执着就在于: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落叶斜阳,与他共舞,他一定要到滁州西涧走上一遭。注意:美女主持尹畅也一路相伴,成了中国诗人和美国汉学家的双重粉丝。看到这里,安静和宁静似乎已显得太轻,非境界、精神、信仰不能说明问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千多年以后,神马都是浮云,唯有诗人的情怀与关怀,穿透了千年浮云。

假如以上的行走是在小桥流水间,那么,《大漠之观》则是真正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片子更具有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与艺术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哲学意味。泊客徐勇,韩国画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后不知怎么才能再上一个台阶时,来到敦煌,马上明白:“我的画缺一种东西,骗人,什么都没有。画家要画,一笔一笔地画。”于是,他告别漂亮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在敦煌面壁八年,静静地寻求艺术的真谛。片中这位第一个获得敦煌学博士的外国人的声音动人心魄:“敦煌的菩萨和佛,你们要不要我呀?要不要我都来了。”这声音在幽暗的洞穴中回响,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尊重。

想想这些年又乱又滥的书画市场和“40岁四千万”的名校教授,想想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关怀,想想“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古训,我又想到的“老三篇”中的《纪念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的确,我们应当追问我们的精神是不是出了问题。而对于那些为了精神和信仰的殉道者,我们表现出足够的尊敬究竟有什么用呢?研讨会上我说了这样的理解:它可以让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少一点。因为,当我们“不知道吃什么、不知道吃什么是安全的”时候,世道人心一定是出了大问题,而此时媒体过度的市场化和商业追求,则一定是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推手之一。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第5篇

在幼儿期间,人主体所接受的美学教育大多来自绘画和音乐,以及教师具象化的表演和口头的教条传授。进入中小学阶段,文字作为美学启蒙的重要承载体,在学生一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所接触的每一个文字本身,和文字之间的组合都能给予他前所未有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平添的,以前没有,以后只能延续的美学体验,这种感受能让学生在婴幼儿时期所形成的和认识的感性事物找到一种更贴切的出口来完成飞跃,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达成前后体验的和解,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字美学,建立审美基础。

一、识字中渗透美学

汉字,博大精深,是记录事件的绘画符号,是灵活多变的意音文字,是生动形象的象形文字。其天然具有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识字的乐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汉字的天然特性。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可对象形文字的符号化进行趣味引导,如在教授“水”字,可以画出甲骨文中“水”的写法,让学生融会贯通古今文字之奥义。再如讲解完“日”字的构造后,我们可以引申出“旦”,太阳走出地平线,那就是一天的开始,“休”则是一人靠在一棵树上休息,这些类似的解释生动形象,与学生早期的感性认识和初级逻辑完全符合。

进一步,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用意义上的美学体验。如“肉”字在古汉语中通常用“月”来表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以“月”为部首的很多字其实跟“肉”有关,如“胳膊”“肺”“脖”“肝”等器官的认知,甚至可以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炙”字,解释为火上烤肉,自然是热力难挡。这些字在汉字楷体出现前都写作肉旁的,后简化为与“月”字形相同的月旁。这些都是基于美学考虑上的简化,“肉”作为象形字,字从形态上看宽大、粗鄙,缺乏视觉上的美感,所以用月替代。

二、朗读中品味美学

朗读作为对文字的再现,其实是音韵美学在文字上的表现,移情、起兴都是朗读可能起到的作用,它能把文字的美张扬开来,变成鼻腔和心灵的共鸣。朗读,像一个随时展开的仪式,像一场随时开映的电影,把美感变成一朵朵看得见的音符。教材中的文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掌握好课前的朗读,就是做好一件锦上添花的好事。

在小学十二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作者用了回忆的笔触,描写了十六年前父亲被捕时的情景加以叙述。文章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来重现当时紧张的情境,若朗读缺席,这样的文章就彻底沦为了文字的独角戏,没有张力和情感。在朗读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抓情感的转折点,从第七段开始,前六段的温馨之感急转直下,步步惊心。学生融入角色的朗读可以让其和作者形成共鸣,融入文章的情境中,“目视”“口读”“心感”三位一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美丑的审视,对爱憎的识别,对亲情的感悟。

三、文言中挖掘美学

古诗,往往以极简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或清新明丽、或幽怨怅惋、或豪气干云、或隐逸清幽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凝炼含蓄、意境深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指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古诗具有的画面美是很容易被学生捕捉到的一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一句,以对偶为形式,将故人村庄绿树围绕、青山环抱的环境描写得如此传神,如同欣赏一幅田园山水画一般让人心旷神怡,诗与画虽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前者通过点线面来勾画图案,具有直观性,后者则通过文字的排列、修辞的使用在脑海中形成意象。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关键字的解析和整体美感品析的结合,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一句中,美感体验的突破点就在一个“横”字,表现出涧水边那种无人值守的闲淡宁静,可谓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相关期刊更多

滁州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电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