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1篇

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受“窃窃私语”“免费的长途旅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了解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朗读品位语言文字,体会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

2、

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卡通组牌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大海?

2、大海原来这么美!其实呀,海底世界更神秘哦。

(1)播放视频,看完后你们想说些什么?

(2)生交流:充满生机、神奇、想潜入海底去探寻更多的秘密……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次神奇的海底探险吧!

(1)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2)请大家齐读题:23 海底世界

二、检查预习

1、真棒!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小组合作:互相读读本课的生字,请小组长将易错的生字卡片抽出来,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1)师收集易错的卡片,一起认一认。

师挑出小组易错字:官、退、攻

(2)

师带读生字,正音。

(3)生开火车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2、同学们把字音读得这么标准,谁来说说该如何将他们写正确呢?请小组再次合作,把本小组觉得易写错的生字抽出来,讨论一下该如何记住这个字?

(1)小组汇报交流。

(2)师逐个范写,生观察。

官:课文中上下结构的字有4个,宁、富和官一样,在田字格里都要写的上窄下宽,左边的长竖要写正确。而否字则略有不同,它是上宽下窄。

退:退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先写里面的,再写外面的,注意里面的撇、点要准确。看,还有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迅、速。

攻:左右结构,和这课其他几个左右结构的字一样,要写得左窄右宽,左边的工,最后一笔记得要变为提。

(3)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把这三个字描一个,写一个吧。注意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开始吧!

生描红,仿写。提醒写字姿势,师巡视。

(4)展示、评议。教师画,标准:规范、端正、整洁

(5)请根据刚才老师的修改意见,在后面再仿写一个吧。

(6)再展示,再评议。对照标准,自己打。

三、海底探秘

1、恭喜大家,你们现在已经成为了海底潜水员,现在老师就是船长,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快速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去探险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多读几遍。

(1)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并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出示第二自然段,男女生读。黑板贴:声音)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的动物有很多种,而且活动方法各不相同。(黑板贴:动物)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有植物。(黑板贴:植物)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有矿物。(黑板贴:矿物)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有光。(黑板贴:光)

2、请把你们小组发现的段落读出来,向船长汇报。

学生分小组逐段读课文。

3、你们真是最优秀的海底潜水员!听你们读得这么好,船长也想加入,可以吗?

(1)红色的字老师读,绿色的字一、二大组读,蓝色的字三、四大组读,听清楚要求了吗?

(2)师生配合读课文四、五自然段。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植物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4、合作愉快。船长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考考大家,请各位小潜水员完成任务单上的最后一题。

(1)出示:课文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板书贴: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吧。

齐读: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布置作业

神秘莫测的海底一定还有许多等着我们去发现,请同学们回家把课文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3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      声音

动物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2篇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两颗种子

从前,有两个少年,他们都有美好的理想。

“怎样才能实现理想呢?”两个少年去请教一位老人。

老人给他俩一人一颗种子,说:“这是普通的种子。谁能找到保存它最好的办法,谁就能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

几年以后,老人要他俩谈谈种子的保存情况。

第一个少年打开盒子,揭开蒙在上面的绸缎,说:“我把种子好好地收藏起来,整天守候着它。”老人一看,种子还是原来的样子,就摇了摇头。

第二个少年脸晒黑了,两手长了老茧。他指着漫山遍野的庄稼,兴奋地说:“老爷爷,我把种子种在地里,不断耕种,收获一年比一年多呢!”

老人听完,高兴地说:“孩子,理想就和这种子一样,只是守着它,它不会长大;____________”。

1.照样子,写词语。

途径(两个字为近义词)

_________

_________

2.两个少年都得到了一颗种子,一个把种子___________,一个把种子___________。

3.第二个少年跟老爷爷说话时为什么那么兴奋?(

A.因为他把种子收藏得很好。

B.因为他找到了实现理想的方法。

4.知道了两个少年保存种子的情况,老人会说什么?把老人的话补充完整。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朵云

从前,有一朵云,他长得像一只绵羊。就因为这样,其他的云都笑话他。这朵云伤心地哭了。他哭得太伤心了,眼泪化成了雨落在地上。地上的人们纷纷撑起五颜六色的雨伞。这真是一幅有意思的画面。那朵云看到以后突然笑了起来。他笑得整个身体都厉害地抖动着。这样,他已经不再像绵羊了,而是像一张又大又软的床。

到了晚上,月亮来到他身旁。看到这样一张舒服的大床,月亮忍不住轻轻靠在上面,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这朵云受宠若惊,于是,他铆足了劲儿,让自己变得更加厚实。他想让月亮在自己怀里好好睡上一觉。

这下,那些曾经笑他丑的云再也不笑他了。相反,他们说:“你真是最美、最柔软的云朵。你是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我哭了,又笑了。”他想了想补充道,“但我从没笑过任何人。”

1.这个故事一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那朵云伤心地哭了是因为(

A.他觉得自己丑

B.其他的云都笑话他

C.他长得像一张小床

3.那朵云突然笑了是因为(

A.他哭得太伤心了

B.他想要变成一张又大又软的床

C.他看到地上的人们纷纷撑起五颜六色的雨伞

4.是什么让那朵云感到受宠若惊?用“

”在文中画出来。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其他的云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帝尧凿井

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帝王,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有一次,国家发生了大旱,连续几年没下一滴雨。为了喝水,人们只好跑到几十里外的大河去挑水,早上出门,晚上才能回到家。尧非常着急,连走路都在想办法。

有一天,尧正在路上低头想问题,忽然看见路边有一些蚂蚁。他想:“蚂蚁不是也需要水吗?这么旱的天,蚂蚁还能活下来,那它们的洞底下一定有水源了。”

他叫来一些百姓,让他们顺着蚂蚁洞往下挖土,挖到一人深的时候,土已经是湿漉漉的了。再挖一会儿,水果然出来了。

尧就让人们按照这个方法挖井取水。从此,人们再也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了。

1.这个故事讲了古代的帝王尧老百姓__________的生活。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是因为发生了大旱

B.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是因为连续几年没下一滴雨

C.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是因为生活需要水

D.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是蚂蚁惹的祸

3.“尧就让人们按照这个方法挖井取水。”“这个方法”指

A.到几十里以外的大河里去挑水

B.顺着蚂蚁洞往下挖井取水

C.找到路边的蚂蚁和蚂蚁洞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想对尧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1.收藏

寻找

2.收藏起来

种在地里

3.B4.示例:只有用汗水浇灌它,它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1.5

2.B

3.C

4.到了晚上,月亮来到他身旁。看到这样一张舒服的大床,月亮忍不住轻轻靠在上面,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5.不能嘲笑别人

三、1.非常关心

2.D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3篇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首先感谢县局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习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促进我们学校的工作。接下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学校校本研修的一些做法,请老师们给予指导。

跟大家要交流的内容有三点。

一、打造一个团队

我们二小语文教师50多人,每个教研组10人左右。数学教师近30人,每个教研组5人左右。英语教师10人。音体美各学科的教师也都有8人以上。我们还成立了由专职、兼职教师组成的8人以上的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研组。每个教研组、每个学科组都是一个团队,整个学校又是一个大的团队。如何凝聚一个团队的力量,打造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

我们的做法:一以活动为载体;二靠评价措施引领。

我校开展的教学常规活动有(1)教研组内研究课(每学期搞一轮)(2)校级优质课、先进教研组评选(每学年评一次)(3)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等(每两年一次)。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如集体备课制度;优质课评选标准、先进教研组评比细则;校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等)。

这些评价制度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也都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并且以评价团队为主(譬如:教研组内研究课,每学期每人执教一节,每周最多安排一人讲课。教研组要提前做好集体备课,讲课时本组教师要全体参与听课、评课。每个教研组内的研究课,分管学科主任至少有一半的课要全程跟踪,并作为考核先进教研组的量化成绩之一。教研组内研究课,又作为推荐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评选的依据。先进教研组评比细则中,教研组参加校级优质课评选成绩作为先进教研组评选一项成绩。年级组教师教学质量检测成绩差距大小情况也是先进教研组评选项目之一。(怎样才能缩小教学成绩差距,提高教学质量?参加学校优质课比赛如何取得好成绩?实践证明,搞好集体备课就是最有效的途径。

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在提高一个团队能力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说说我校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开展情况。

我校集体备课的形式有同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跨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等。

(1)同年级组集体备课除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外,我们更关注课时集体备课的时效性。(我们学校同一个年级的班级都在十个左右,任课教师人数比较多,具备集体教研的优势和氛围)。每天办公时间各学科组都自觉进行集体备课,主要交流当天上课的情况,学生出现的问题,探讨补救的措施,研究下一节课的教学。

(譬如数学课:课时集体备课要细化到,针对一个新知识点创设怎样的教学情景,每个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设计哪些练习题目,每个题目的练习意图、知识拓展到什么程度,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位教师都要很清楚。)

通过课时集体备课,教师每次上课前能清楚把握知识核心,对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差距起到很好的作用,老师体会到其中的好处,于是逐渐变成自觉地行动。

(2)跨年级组集体备课,(尤其是语文、数学这些学科,循环一轮需要五年的时间,更何况教材还在不断更新。跨年级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使教师对所教知识瞻前顾后,统揽全局。是不同学段教师认知互补,解决教师本位知识缺失的有效的途径。

为解决时间不够用等矛盾,通常我们把简单的问题,放到同年级组集体备课解决,把热点难点问题放到跨年级组集体备课研讨。

教学中我们还体会到:集体备课的设计方案只有放到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因此集体备课之后,还要选择一些典型、重点课时,由一位教师执教研究课、其他教师听课、评课查找问题,大家再反思修改,完善教案,之后,再执教一轮研究课,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使设计的教学方案趋于合理。

(举一个例子:一次学校教学研讨会上,安排的课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一课。当时备课组的老师们查阅了很多有关的课例及名家的课堂实录,思路大致如下,课伊始,教师现场收集或直接出示人数不一样多的两个小组的比赛成绩,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小组成绩好。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首先想到比总数,但,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合理,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再引导学生思考比什么怎么比,引入对平均数的认识。教研组的教师讨论交流后,也没跳出这一思路。可是按集体备课预设的方案,几次的试讲,每到这个地方,学生基本卡壳,几乎想不到用平均每人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来比快慢,对此我们非常困惑,。

这时恰好市里要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其中就有这节课,于是,我们特别安排备课组的教师参会认真学习,会上讲课老师的思路与我们设计的思路、遇到的问题大致一样。现场互动期间,我校参会的教师就我们的困惑特别向专家请教,结果我们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带着困惑,我们再来研读教材,集体商讨。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段话使我们茅塞顿开。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有两个作用(1)它首先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2)其次是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原来我们在备课时,直接拿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实际上就是关注了平均数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而忽略了它首先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这一作用。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进而理解平均数作为代表一组数据水平的数,看似顺畅,实则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突破,我们勇于放弃前面精心设计、反复试讲的方案,又重新对课进行了深加工。我们从学校正在开展的“校园主持人大赛”活动入课,先给出本班参赛学生初赛时四位评委的打分,让学生猜测参赛学生的比赛成绩应该是多少,使学生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感受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作用。接下来,通过决赛评委人数变化,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的虚拟性,平均数的范围以及与这组数据中每一个都有关系等,进一步体会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这一含义。有了这样的铺垫,前面困惑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

当时,我想到的就是两个字:“超越”,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做到了,我们至少超越了市级观摩课水平。之后,这节课作为一节专题研讨课又在县小学数学研讨会执教,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透过这一实例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二、倡导一种精神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校教学常规细则中对教学反思有明确要求,并作为重点检查的项目之一。倡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同时也注重集体评课反思。每一轮磨课我们都要进行评课反思。

课堂上我们倡导学生合作探究、质疑创新。同样,我们教师也要培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的精神。

所以,教研组、学科组执教公开课时,我们通常选择有挑战性的课题。

也是在一次学校教学研讨课上,我们确定的一个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因为,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少,可借鉴的东西也不多,于是我们就选择了讲这节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不规则的物体虽然很多,但真正涉及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例子却很少。创设怎样的情景更贴切,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备学生过程中,我们产生灵感,学生们每天都在喝奶,奶是可以流动变形的,能不能从求奶的体积入课?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奶袋上(如伊利纯牛奶)既标注着净含量250克,又标注着体积242ml;有的奶袋上(如伊利酸牛奶)只标注着净含量180克。于是我们对学生做了这样的问题调查:看到奶袋上的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什么?其中学生谈到:我想知道180克奶的体积是多少?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吗,我们决定就从这样的情景入课。在出示情景图,学生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后,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180克奶的体积是多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的办法有:1、把牛奶装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把它变成规则的形状,测量出长、宽、高就可以计算体积。2、把牛奶倒入量杯等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里来测量体积。

接下来,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象牛奶、酱油等液体可以流动变形,可以采用上面的办法求出体积;象土豆这种不规则物体,还能不能用上面的办法直接把它变成规则的形状来求它的体积?于是引入对求不规则物体(固体)体积方法的探究。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办法也就呼之欲出了。

教材插图中是用排水法求西红柿的体积,插图中的西红柿浸没在水中。而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却发现,西红柿放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我们反复尝试后认为,土豆更适合学生操作探究,于是把西红柿更换为土豆。如果没有亲自实践,这样的错误就不会被发现。教材中的疏漏也是我们教育学生不唯书的好的契机。在学生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求土豆等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时候,我们又提出让学生测量西红柿的体积。结果学生操作中发现西红柿不能完全没入水中。当不规则物体不能完全没入水中时又该怎样求它的体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正如一位讲课老师说的:回想这大约一周的时间,我经历过多次的备课、上课、反思、研究的过程,经历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经历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磨课的过程如同蝴蝶的蜕变一般是痛苦的、难耐的、寝食难安的却也是美丽的,如此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直到现在仍然萦绕与回味。置身于一个热情高效、团结协作的团队中,我无比自豪。我觉得:磨课过程对自己既有的教学行为、教学认识、行为习惯、策略运用等方面带来比较集中的冲击。更使我模糊的执教过程清晰化,目标定位准确化,课堂环节设置合理化,教学策略应用恰当化。我想,让我们做个吐故纳新的教育者吧!

三、搭建一个平台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教师。每个教师都有他优秀的一面,只要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师搭建起相互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校的网站,开辟了“优秀论文”“精品教案”“评课反思”“科研成果”等栏目,还专门开辟了教研组专栏供教师发表意见,展示成果。为教师搭建“百家争鸣”的教学研究平台。

教师博客展示活动,让心与心交融,为教师搭建起交流平台。

我喜爱的一本书演讲活动,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 反思 小课题研究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04-02

小课题研究是指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课题研究的管理成功与否牵系着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育品质内涵的提升。因此,不同学校均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学校小课题研究的操作管理,使之行之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我校提出以学习习惯培养为途径,结合小课题研究,依托教研组、年级小团队,进行“一人一抓手、一组一特色、一科一品牌”的行动研究。

“一人一抓手”即教师围绕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根据班级实际与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寻找到一个突破点,作为教学中的主攻方向来克服,解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点”上存在的问题。

“一组一特色”即每个学科组、年级组或教研组围绕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根据年级组或学科特点,找出一个教学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集体智慧作为主攻方向,以此突破,解决教师与学生教学中“面”上的问题,以彰显学科组建设的课堂特色。

“一科一品牌”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是基于做实、做大、做强“一人一抓手”“一组一特色”来实现学科品牌建设,解决的是一个学科或年级组推进行动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

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学校在小课题研究与操作管理中的一些思考,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寻――问题源自教学

小课题研究内容的确定是展开具体研究的第一步。遵循“三小”原则,即选择切口要小:可以是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一个章节、一个案例、一个片段、一种现象等。研究范围小:从小处着眼,研究的内容一般可以针对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或缺陷展开,如教师怎样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间如何评价欣赏,学生如何进行问题矫正等。解决问题小:主要解决教师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因此应当贴近实践、扎根班级、扎根课堂、扎根学生。

基于学校培养学生习惯的特色,我校着眼于课堂之中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教师个人的“抓手”,分析自我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和学生实际,最终确定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学期末,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召开“沙龙式”校本研修活动,找到各学科的教学薄弱点。例如,语文教研组的阅读教学如何重新定位,数学组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如何提升,综合学科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如何发展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学期初,各学科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学实际,参考教研组的研究方向,确定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学习习惯培养“抓手”,然后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制定方案、ふ也呗浴Q校根据学科聘请相应专家对教师们的小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们再次进行修改,最终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研究始于课堂

课堂教学研究源于问题,即从课堂教学问题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研究方向,可以开展某些微小环节的教学实践研究分析与探索。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微小环节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即形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小课题。这样的小课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且一线教师十分需要这样既有一线教学特点,又有共性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落实和修改操作的途径,实践研究采取个人实践与团队研究两条线交织开展。平时,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展课堂研究,年级组教师之间进行定期听课、评课,发现并记录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教研时,根据团队确立的统一研究点,针对听课、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改进。比如,“已知:被除数+商×除数=72,求被除数?”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思维方式这一研究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一般会这样处理,“因为,被除数=商×除数,所以: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被除数=72÷2=36”(通常情况,学生也能根据这样富有逻辑的推理,通过师生对话交流来解决问题,并且在即时的巩固练习中准确无误地完成答题任务)。这样的教学路径看似没有问题,一直自然而然地被一线教师们沿袭下来,但是,如果从思维方式这一角度来看,解决以上问题的逻辑演绎推理思维占据主导,而演绎推理是成人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它并不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思维,儿童学数学时更多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思维方式占主导。由此可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教学,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使学生不被大人强加的思维所负累,能轻松地学习,最终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年级团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团队活动不仅对教师个人小课题中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解决,也把握住团队的探究方向。同时,学校利用校本培训,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课堂教学进行专题讲座,给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三、思――提升基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十年的教案成不了名师,坚持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对经验的过程、依据和结果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获得认知洞见,获得对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一个学校的高水平发展,需要的是一群善于反思、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乐于学习的教师。反思是提炼思想的重要途径,也为小课题之后的论文写作提供资料和素材。因此,重视反思是小课题研究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一月一精品反思”是学校小课题研究管理中的特色。教师的反思不仅仅局限于对操作步骤的思考,更是对于教学的设计、效果等全面剖析。依托课堂的实际案例,提取重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分析自我教学行为,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精品反思。反思之前,教师可以在团队内广泛地听取意见,吸收自己所需的内容,然后根据课题实际和课堂实践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反思。在教学反思上交后,由各教研组评选出当月的优秀教学反思,在团队内进行交流分享。同时,教研团队也会针对本月教师的反思整体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教师小课题实践的方向和方法。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复习”一课,笔者总结了两点反思经验:一是让数学复习课多些探究味。数学复习课一般有先理后练、边理边练、先练后理三种形式,它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类课型。该题结论性比较强,为教学内容进行“一课”的构建,如果不增加一些“探索味”,学生就会学得索然无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以探索的形式,促进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结论性探究,边探索边整理,从而使课堂更富有挑战性。二是别让学生厌倦复习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经过反思及讨论,把“学法的整理”确定为本课教学应着重关注的问题,使复习课不再是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的叠加。

四、理――方法源于提炼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一个专心钻研问题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小课题,去帮助自己发现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个问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自己引入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领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提炼成专题,同时按照一定的方式把相关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调整,提出对策等,这不仅是一种问题意识,更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从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自觉地养成思维习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提高自身把握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这种意识可以扩大到自己认识的视角,使自身能够居高临下地对待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帮助自己养成归纳、反思、整理的良好品质。因此,个人或团队在解决问题历程中需要适机进行理性思考与整理,这是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之一。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教学,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个例题,其一是每个数位都是够除的,也就是高位分完后,下一位继续分,然后用阶梯型的竖式表示过程与结果;其二是高位分后还有余,与下一位合起来再分,并用阶梯型竖式表示过程与结果。如果教师不善于“理方法”的话,就会导致该课教学容量较大。为了完成课时目标,教师往往会淡化第一例题的教学,也就是将第一例题看作一个简单竖式书写重温过程(因为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除法笔算的规范书写格式),容易忽视它的算理过程,而把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二个例题的教W,因为教师普遍认为高位分后有余,与下一位合起来再分是难点。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当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时,学生的错误率迅速提高。发现问题并进行实践研究后,教师就可以“理”出这样的教学思路――其实本节课例一的教学是重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知道怎么分(即生活中的平均分往往是先分整,再分个);二是要利用数学经验来记录每次分的过程(即竖式为什么是以阶梯型呈现,也就是每次分后都需要进行一次记录),抓住了这两个教学要点,学生后续学习的错误率就会明显降低。

通过这个环节的整理,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促进自身加深对所研究问题认识的个性化程度。如果说,教育教学问题是山脚下的一棵棵树木,我们引领教师在树林里转,那么教师的眼中只有树木;倘若我们能够领着教师走上山坡,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一片树林;如果我们还能往上走,那么,看到的将是一座森林。做小课题也一样,要引领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后的提炼,让大家对问题解决的方法能见树木又见森林。

五、享――积累来自分享

自己的成果能与别人分享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教育境界。一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智慧分享,彼此能真诚分享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被尊重的愉悦历程。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从具体问题出发,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实践中的研究过程。在小课题研究中,团队是坚强的后盾。以团队活动为主要形式,每周开展听课评课、研究讨论等活动,为教师们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定期召开团队分享会,教师们在教研组范围内和大家交流、分享小课题研究中的困惑、经验、成果,对于个别小课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为教师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多渠道的帮助。在小课题结题阶段,学校还可以聘请相关学科专家为教师进行论文指导修改,帮助每一位立项的教师顺利地实现课题结题。

六、读――动力源于学习

学习是一种持续性、发展性与战略性的运用过程,如果与工作相结合,学习将会促进一个个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催生一个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团队,最终促进可强化组织的创新与成长的能力。因此,做小课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在做相关小研究时,自己需要借助于阅读、查询等学习手段对相应的领域有一个比较深刻的领会与理解,高瞻远瞩实现问题解决。因此,在做小课题期间,我们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做小课题前,一般鼓励广泛阅读,主要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书籍、成果与研究资料;在做小课题中,大量阅读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内容、报告及课例等;在做课题后,及时阅读与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的资料等,让研究者能用比较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背景、理性的操作来完成自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