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新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1篇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同点

不同点之一:*省、*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省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不同点之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

*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不同点之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再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教学衔接;学习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82-02

高中新课程在探索中前行,面临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博弈,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发现很多教师尤其是刚从高三回头教高一的老师经常用高考试题做为高一教学例题甚至习题,人为加大了高一学生的学习难度,显现出对初高中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心理认识的盲区,由此我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对初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同要求做了探究,以期对高中数学教学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及高中阶段对学习心理的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特点,或者说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在此时期他们的学习认识事物的能力有了较大发展。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高一学生,心理状态还停留在初中时期的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幼稚,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当进入新环境,遇到新老师、新同学时,他们的注意力更易被新事物所吸引或干扰。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所需心理要求对于普通中学的大部分高一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分析比初中更为深刻。学生除了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外,还需要掌握知识网络和知识规律,更多地考虑和突出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用形象思维来形成数学事物的表象、意象和想象,又需要用抽象思维来进行概括、判断、推理。从思维过程看要求能逐渐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增强理论型逻辑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辩证性要能优于初中阶段,对分类讨论要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要能比较稳定而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高中阶段对学习能力的要求

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由于初中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上课注意听讲,缺乏积极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用自主分析思考,老师会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能自我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课后,也不看书,按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碰到问题可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虽然不少高一教师介绍并强调了高中数学的学法调整,但由于原有学习方法已成习惯,有的同学特别是女生不敢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突出的就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不会做题,或者说能做作业但考试不会,在数学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做练习,但收效不大。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看,初中的逻辑思维基本只限于平几证明,知识间逻辑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想象能力较低。从数学思想方法看,高中所重点要求的四大数学思想,初中对其要求很低。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如高一集合部分的数学思想要求高,如韦恩图法的借助、数轴的帮助、函数图象的使用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形结合意识,但对不少学生来说只能是听得懂做不出。

三、初高中阶段教材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心理转变的要求

首先,初中新课程的教材偏重于运算、应用,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中教材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和联系上注重逻辑性,且数学语言抽象程度发生了突变,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表述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而抽象。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其次,初中难度降低,有中考试卷的难度降低作保障;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负指数、二次不等式、解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阶段却不可能是这样。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及时地与学生保持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学生建立短期目标。学生进入高中都已17、18岁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加上经历了初三的拼搏,势必会产生松懈感。而高中教师要把精力平分在班级的每个学生身上,并且认为学生都已经是青少年了,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起一定的责任。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转变就是突然的,从时刻被人盯着到现在要进行自我管理,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而言就是松懈的开始,一些坏习惯开始抬头。看小说、上网吧、与同学接触过密就都出现了。

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是引领学生平稳进行心理上的过渡。“沟通”是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人愿意与陌生人交谈;没有人愿意向不相干的人寻求帮助。所以,高中教师要真心的去理解、关心学生与他们建立真诚的友谊。学生都是敏感的,他们能敏锐的捕捉信息。所以,只要教师是真诚的,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也会使学生体会到爱的信息。我通过已考入大学的学生的反馈得知,在高中阶段由于目标明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劲头十足,而进入大学之后如果目标不明确,就会意志消沉。所以在学生刚进入高中之时,教师就要帮助、督促学生及早建立短期目标,短到每堂课需做什么,每学期要怎样做 ,做到什么样。这样,在达到目标的时候,学生会产生成功感,使自己对学习数学产生十足的信心,对以后的学习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帮助。短期目标的实现和积累自然就达到了长期目标。但目标的建立需要教师从旁协助,并自始至终的加以监督。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入高中后,有的同学的确在数学上花了很大功夫,但成绩总是上不去。这时教师要进行单独指导,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后,帮助他制定学习计划,有效的进行精力分配和时间分配。这种一对一的指导不仅单纯的对学生学习有帮助,还会大大的促进师生间感情的发展,而且对学生成长有极大的帮助,可谓教师撒下一滴雨,成就学生一片田。怎样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呢?一般说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典型的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要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活动时间,以便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3篇

一、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课教学

(一)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一节好课,首先要看教学目标定位准不准,看目标设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一堂课结束后,再看这堂课是否完成了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根据教学内容、课标、教参、学情而设定的。知识与技能是可以量化的显性目标,易评价;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则是隐形的,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广大的音乐教师提供创造个性、探究风格的机会,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谁设计得更有趣味、更智慧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有心人,在每堂课、每个活动中点点滴滴地积累。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教学,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教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提。

(二)学法、教法是否妥当

看学法、教法新不新、妥不妥,主要看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新不新,学生学得是否积极主动。

让音乐课热闹起来并不难,问题是热闹的背后与完成教学目标有多大关系。有的音乐课为了“学科渗透”讲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都要用去十多分钟,险些上成历史课,无视音乐课的音乐性;有的音乐课为了体现探究性,并不需要讨论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也要进行分组讨论,才算是探究学习;要课堂活起来还要看“活”得实不实,不能急功近利,要少一些作秀的成分。

(三)教师共建课堂的能力强不强

教师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优美的语言、动听的声音、漂亮的板书、亲切自然的教态,尤其是巧妙的教学设计等教学基本功,都能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另外,音乐教师具备的说、拉、弹、唱、跳等音乐专业素质对于一堂好课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精彩而巧妙的示范也能为一堂好课贡献亮丽的风景。音乐教师自身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本身就是最好的无声而有力的示范。

二、新课程音乐课教学的引导

教师是一堂好课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常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师生与课程共同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共建音乐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参与。这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分选课的引导

高中新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按学分选择所需学科学习。选音乐课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动力,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是高中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能否有效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是能否实现高中新课程作用的关键。高中音乐课程必修3学分,其中音乐鉴赏2学分,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各1学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引导学生选课学习。案例1:高中毕业要达到144个学分才能毕业,××听同学说音乐鉴赏的学分很容易拿,于是选择了这些模块。案例2:学生××看到好朋友选择了艺术模块,于是也选修了同样的模块。

以上两个案例显示学生对高中新课程缺乏了解,以及学生自我认识不足,需要教师正确指导,帮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音乐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会比较差,即使自主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和声乐曲子也非常肤浅。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自觉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习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是一种参与,学生积极举手也是一种参与。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音乐课上更多地让学生作主体,让学生积极自如地歌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不仅喜欢音乐,而且喜欢音乐课。要把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作为面授的重要内容。

(三)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引导

高中课程中相比较音乐课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习容易自我放松,自我放纵,因而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引导。自我监控能力实际是人所持有的一种能力,可以作为一种行为改变的手段。一般包括六步:(1)明确问题;(2)表示愿意改变的意愿;(3)记录问题数据;(4)设计并贯彻计划;(5)保证支持这个计划;(6)制定能取得长期疗效的计划。在新的高中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也提出了现实要求。学生有了自我监控能力才能让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说具有了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才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的音乐课方是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四)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音乐鉴赏》课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五线谱乐曲,还有《西方音乐》和《计算机音乐》等相关知识不太易懂,这就需要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进行探究性学习。高中音乐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培养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探究活动来实现。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学习通过自主地参加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学生应正确处理已有的个人知识,不断探究,注重学生间交流合作,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

(五)个别学习的引导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有家长相伴,独立能力相对比较差。在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大,环境的改变,他们的独立能力在逐步提高。此外,毕业时他们必须具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从而为进入大学学习和进入社会就业奠定基础。学会独立自主面对问题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进步。

(六)学习方式的引导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4篇

摘要:自2003年启动全国中学课程改革以来,多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依据实际情况按步骤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部分教育发达省市能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对课程改革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方案,西部教育欠发达省、自治区之间能够根据所在教学公共区域,依据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符合公共区域教整体改革的发展计划。但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文章着重对高中新课程(新课标)改革行调研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教学实验;师资优化;模拟评估;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119-02

近年来,我国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巨大,也落实得比较到位。从官方数据上看,到目前为止,全国90%以上的高中都能够根据地方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调整。在教学发达省份,多数学校根据各自教育事业发展特点,对高中教学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些省市就重点高中的教学情况制定了模拟教学实验计划,并且成立了专门的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基本能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交流与解决,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一、我国现有的教学实施办法

我国主要教育发达省份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每个省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一定的地域特色。这些省份基本能够依据本省的教育教学特点,认真研究部署高中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从教师人员素质入手,以强化教师教学技能来提高课程改革的新水平。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承担着教学工作和课程研究的重要任务,学校抓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只有在充分掌握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才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办法。一些高中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和教学主任组成专门的教学领导小组,与当地重点高中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不断对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施方案的理解,在学习交流过程中,通过交换和借鉴实践经验的形式,做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利用。教学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教学改革的职能,及时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进行广泛分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另外,学校也要提供进修和培训方案,选派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高水平、高标准地投入到教学的研究中。

高中阶段在现有课程基础上专门加开实验性精品课程,通过学校教学小组对教学实验的不断研究,制定课程的教学方案。精品课程的推广中,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接受状况与课程兴趣所在,及时发现问题,与全体教师进行课程的评议和讨论。同时,精品课程可以与不同高中进行相互交流,交换经验想法,集思广益,有效促进教学实验研究的深化和推进。

教学实验的根本要求是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被动教学理念,增强课程的可接受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往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都是根据班级的整体成绩进行衡量,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做过多的参考和了解。众所周知,知识的学习是系统性的认知,一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全班整体成绩,采用填鸭式教学或者公式化教学,的确在考试过程中能够体现整体成绩的提升。但考虑到学生是否对知识完全掌握,能否灵活运用,就会凸显出很多问题所在。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标准从学生评价开始入手,以学生的评价标准对任课教师做出客观评价,再结合班级成绩做出综合判定,给每一个任课教师合理公正的评价。在学校推行课程实验的过程中,一些学校把教学能力与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励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更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但另一方面由于绩效与工资挂钩,部分教师虽然资格老、职称高,享受高福利待遇,但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我国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部分地区急功近利,片面最求速度,一些学校由于准备不充分,师资力量缺乏或者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出现了明显的实验滞后现象。在积极推进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参与的社会面也比较广泛,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探索过程改革的结果有一定的未知性,这令很多教师和学生家长感到困惑和不解,因此,一些教师或家长对于教学改革的推进不愿也不敢完全接受。一些参与者表现得比较被动,不愿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依照老套路来执行,甚至有些抵触情绪比较严重的教师和家长主动阻挠教学改革,对教学改革提出诸多困惑和意见。对此,学校还需要做进一步工作。

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还是依靠教材的支持,由于我国采用不同地理教学区域的自主探究方法,部分省区所使用的高中新课标课本与教学实际有着严重的脱节,应该说,课本的编订是根据整体教育水平和教学情况得出可行的理论依据才进行编纂的,但对于教学区域相对独立,使用特殊教材的省市地区,现有的课程实验教学水平与课本所拟定的教学进度无法融合,导致这些地区的课程改革明显降低效率。新课标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局限于对教材的学习,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推荐使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但由于一些学校无法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一些有条件的高中由于课程紧张等客观因素也不可能做到多媒体设备的普遍使用,这就导致了教材上一些开放性课题形同虚设。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等外在因素限制了新课程改革中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繁重的课业压力也使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学习开放性课程,给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目前国内新课标教材版本繁多,如人教版、北师大版、冀教版、鲁教版、苏教版、湘教版等,每一种教材的重新编订工作都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不同教学区域中就出现了教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果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开展,那么现在正在使用的教材必须进行更换。课程进度不同,导致学生使用的教材来源也是五花八门,这给基础学科的联系和应用造成很大的麻烦,更深远的影响则会导致高考辅导用书、复习资料与实际教学教材不一致,考察点出现重大偏差,考察的深度、难度与所学教材产生分歧,尤其在理科教学中,解题方法以及对于同种知识的定义方向无法做到有效的统一,即使能完成教学进度,但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分门别类,也繁荣了教辅市场的的发展。且由于我国图书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于教参类图书的准入限制和审核标准也不够明确,一些教辅类书籍的质量、准确性无法达到教材要求,甚至会出现误导学生的情况,一些书商打着教学改革的旗号对教辅书籍内容进行肆意篡改,粗制滥造,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性造成很大危害。由于课程改革与教材不能紧密契合,教师对于教辅类书籍的参考也会有一定的依赖,如果教辅书籍缺乏质量保证,出现重大的错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新课标的推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在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既要注重学科的总体发展情况,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既要讲求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又要讲求课程改革的速度与效率。另外,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这明显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在一些师资力量不是非常完备的学校推行个性化教学和课程标准化评价,无疑显得非常被动吃力。

三、对高中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中课程改革出现的诸多问题应该进行细致分析,针对问题的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1.继续向社会普及和推广新课标课程改革相关知识。针对部分教师及家长对于课程改革提出的质疑,学校以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学校要加强对本校教职工的教学理念辅导,适当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从思想上深刻理解和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必须优化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扬敢于接受新事物、勇于迎接新挑战、善于取得新突破的积极工作作风,切实做好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打消家长对于课程实验产生的疑虑,使全社会范围内能够广泛支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着力加快教材创新进程,打造适合地方教学模式的专用教材。教育部门对于教材出版机构要进行系统规划,及时了解和跟踪教材的改版和更新工作。独立教育省份对于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必须紧密结合当地教学条件的发展情况,把成熟的教学实验理论纳入教材修订的工作中去,形成地方教材的统一性,使高中教学改革的进度与教材修订的成果紧密联系起来。

3.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程实验的研发水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教师技能的培养以及教师教学素质决定了课程改革的结果。学校应加大对于高中教师的培养力度,做好教师培养的具体规划安排,提高切实提高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研发能力。

4.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施,学校方面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强化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同时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课程改革的研发经费,提高课程研发的质量和效率,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以及运动场等校区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和规划。

5.教育部门应强化对教材教辅书籍市场的监管力度,提高教辅书籍准入门槛,对于籍粗制滥造、质量拙劣的教辅书要立即查处,降低劣质教辅书籍对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的危害。学校要对教师辅导用书进行严格审核,选择高质量的教辅书籍来辅助课程教学的进行。另外还要防止教师对于教辅书籍的过分依赖,教师必须形成独立的教学模式,把教辅仅仅当做教学参考来对待。

参考文献:

[1]熊晓武.南昌市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策略与保障[J].上海教育科研,2010,(3).

[2]汤有根.湖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立项课题研究情况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3]曾尚峰.关于高中新课程实验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8).

[4]厦门市教育局.统筹规划聚焦课堂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2).

[5]毛有祥.求真务实积极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江苏、安徽、宁夏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考察报告[J].江西教育,2009,(2).

[6]庄小荣.高中新课程实验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7]黄德明.“三轮驱动”力促高中新课程实验取得实效[J].江西教育,2009,(2).

[8]江苏:高中新课程实验初见成效几大瓶颈仍需完善[J].江西教育,2008,(32).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化学教学 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等来自教师的困惑;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我们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这些困惑进行深深地反思。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领航人,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完美的生成。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的活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完美融合中达成。

二、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

1. 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合理开展适度教学

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教学中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技巧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

2. 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倾诉,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 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论认为:学习是无序到有序的结构化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顺应和同化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

总之,只有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让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杨天碧. 对当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探索[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3]黄小平. 教师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