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北课改

湖北课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湖北课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湖北课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快乐 对话 感悟 探究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定位,改变了师生的教学方式,也正是在这种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实施语文新课程,应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要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使学生热情高涨的学习语文。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懈的动力。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充满激励,使学生信心十足的学习语文。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激励、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呢?首先我们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的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助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3、充满赏识,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语文。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老师。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

二、实施语文新课程,应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泛的对话。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对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三种对话状态,以切实发挥作用。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

2、师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含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更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使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

三、实施语文新课程,应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的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的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其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

1、把他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要在感悟中体验。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在教学《》一诗时,可始终抓住“读”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利用自己获取的信息去探究、感悟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2、把他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要在感悟中品位。如学完《冬天是个魔术师》一文后,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冬天看到同学们学习这么努力,十分高兴!它托我带来了它的礼物――魔法棒。你能拿着它的魔法棒,仿着书上的话说一说,冬天还能变哪些魔术吗?(播放音乐,学生说话。)

生: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家家户户的暖气都热起来了。

生: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人们都跑到火锅店里去了。

生: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圣诞节就从日历里跳出来了。

3、把他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要在感悟中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家朱永新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溶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

四、实施语文新课程,应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创造性、探究性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还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

总之,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既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还要在探索中保持理性。这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真正喜欢的语文课堂,也只有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王玮 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 人民教育 2004(15、16) 75-76

湖北课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互动教学

引言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让广大教师开始重新审视教学。在生物这门与实践结合较为密切的学科上,更应该注重“生活化”,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真正从互动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营造敢于大胆假设的氛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互动式教学方式

国内学者艾雪黎等人在社会学代表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体系的观点基础上,将教学中师生互动划分成三种形式:教师中心式、知识中心式、学生中心式三种。(1)教师中心式的互动教学讲究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表现为: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学生为教师想象中的生物知识灌输对象,教师常使用相对激烈的奖励与惩罚措施来刺激学生,通过不断控制协调调整与学生的互动关系。(2)知识中心式的互动教学更为关注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旨在关注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大学入学资格的获取,生物相关的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此时,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仅仅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3)学生中心式的互动教学与前两者显然不同,它更加侧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全面提高,“以学定教”,学生是平等参与教学的主体,和教师处于同等地位。教学的进程、教学的方式安排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师在这一教学方式中承担着辅助者、咨询者、学习动力激发者的作用。教学设计也将更加民主化、个性化,各个环节中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接收能力、信息反馈等,真正从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度调整。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互动教学举例

笔者认为,由于当前高考体系的制约,教育体系的疏漏仍不可忽视,因此,完全由教师中心式跳跃至学生中心式的教学并不现实。这主要源于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经历相对古板、严谨的初中小学教育,高中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极大的热情与活力,完全自主为中心式的互动可能导致课堂成为一盘散沙;其次,教育体系一朝不发生调整,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确认成获得分数并具备升学的能力就不会改变,那么,思路则必然为出路所限,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为学生获得更好的前途服务;第三,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少教师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老教师,他们在教学理念接受上晚于年轻教师,长期的“压制教育”、“棍棒教育”很难让他们完全改变习俗,做出适应性调整。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中开展互动式教学,需要讲究循序渐进、逐步放权。

首先,教师必须能精心备好课,互动教学使得课堂的开放性前所未有地增强,为很好地控制教学节奏,理想地实现教学目标,互动教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备课时教师必须能够首先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入分析,就所有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开展思考,从而做出预解答。以《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学习为例,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使用合作教学还是课堂随机讨论,随后文章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如绿叶之中捕获光能的那些色素包含哪些?新鲜的菠菜并非常年都有,如果在非菠菜季节可以选用什么材料呢?怎样才可以添加提取液之中的色素浓度呢?食品当中的色素添加剂化学合成的居多,那么为了避免对人们产生毒性,如何提取制作天然的色素呢?教师应该能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给予全面解答,并准备更多引导性的问题以供更好地互动学习。

其次,教师应该进一步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感情交流是互动交流的基础,也是知识、技能互动中必不可缺的因素,因此,教师利用其强大的人格魅力,渊博的文化知识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则十分重要。以分子与细胞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婴儿出生前发展的教育片,通过大家对生命强大的敬畏之心引导学生产生对于分子、细胞分化等知识的初步认识,随后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情境,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关于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感受能量传递与信息转换的美妙世界,从而萌发更多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总之,一旦感情融入了教学,可以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拥有对知识更为深刻的印象,得到更圆满成功的课堂效果。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使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而究竟使用何种方式,才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各种外在物质条件等密切相关。为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教师应该积极构建模块知识的网络,从基本概念出发,了解更多生物的原理、规律以及生理过程,明确各种结构图、曲线图、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所蕴含着的生物学上的意义。以遗传与进化的教学为例,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是教材的章节结构,而文中的案例与实验包括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微生物的应用、酶的应用等,通过系列的案例与实验,促进学生对遗传以及进化相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此同时,应强化实验、技术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于当前克隆羊、克隆人等产生更多伦理道德上的思考,从而体验出科学家积极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相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式、学生自主表演式、学生自行主题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具体方式都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选择。

小结

实践证明,互动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和智慧,促使教师来更积极钻研与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教师的视野进一步打开,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2]沈毅 崔允滓.课堂观察一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湖北课改范文第3篇

但是在现实的常规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课堂教学往往是单一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认识和改造过程,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少,一些课堂教学中虽然进行了师生互动,但是存在形式化的问题,现结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就师生互动谈一些个人的看法,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师生互动作用

师生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力不断发展。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

虽然很多教师也同样采用互动的方式,但是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主要表现为:

1.方式单一,教师经常通过问答的方式刺激学生,问答大多是判断式的,直来直到头的,学生没有很大的兴趣,多为机械性回答。

2.流于形式,教师一呼,学生百应,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但是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多大的激发作用。

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1.提问

提问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师生交流信息的方式。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定要精心筛选。从学生认知心理规律看,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要多提问些恰当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是学生在没有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前不能解答的,还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后能够解答的。问题难度太大,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难度太小,则无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挖掘教材,趣味提问。问题的答案也不一定是唯一的,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新课标英语必修Ⅱ(人教版)第一单元文化遗产(cultural relics)时,教师可设置这样的一些问题:

(1) Do you kn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ber?

(2) What does the text tell about the Amber Room?

(3) What do you think has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

(4)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Amber Room?

第一个问题“你知道琥珀的特性吗?”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渴望阅读这篇文章;第二个问题“文章介绍了琥珀屋的哪些情况?”,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如果不仔细阅读文章,就不能全面回答;第三个问题“你认为琥珀屋的下落如何?”,因为琥珀屋的下落到现在仍是个迹,所以这是一个open-ended question(开放性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判断力,形成发散性思维。第四个问题“作者的态度是什么?”,文章没有明确说明,需要学生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语气和态度,这正符合新课标中对读的技能做出的七级目标要求。

2.讨论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就某个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言语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这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议题进行讨论。是课堂互动中教学环境最自由宽松、学生参与程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这个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

湖北课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英语 互动式教学

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的互动式教学当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前准备工作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更是敦敦教导,学生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够认真学习,但在英语测试的反馈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仍然早“原地踏步”。经过与同事对此种教学情况的发生原因的探讨与分析发现,致使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原地踏步”的情况,是与教师缺乏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解,在开展互动式教学时缺乏对课堂有效控制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摆在初中英语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现状

1. 课堂设计缺乏科学性

新课改对课堂活动设计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其不仅要让课堂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使学生可以达到素质教育对英语学科的要求。然而笔者经过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调查发现,在现有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大多流于形式,教师知识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复述,对于课堂内容的导入与延伸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在讲台之上口若悬河,学生在讲台之下不知所云,这种课堂氛围表面上十分热闹,却缺乏实际教学意义,这使得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2. 教学节奏掌控不佳

课堂组织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情绪很容易因个人因素或学生因素而不稳定,课堂活动也会因此而变得断断续续,使得教学内容出现衔接不紧凑的情况,课堂教学缺乏其应有的规范性,甚至会出现课堂秩序的混乱情况。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习效果自然无法得到提高,究其原因与教师对教学节奏掌握不佳有着一定的联系。然而面对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老师不从自身出发找原因,反而抱怨教材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对学习不够专心等等。

3. 教师提问缺乏有效性

目前,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语言啰嗦的现象,这使得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很难开展。在课堂中教师缺乏精炼的语言表达,导致所提的问题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指向和目标,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不仅难以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使用What?How?Yes or no?来进行提问,虽然这些是提问当中经常使用的要素,但是却脱离了实际的语言环境,学生往往只是惯性回答,对于教师所提问题的意义都不甚了解。在这种条件下,互动式教学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实际教育作用。

二、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的开展

1.以疑问为基础,进行课堂导入

“学起于思源于疑”。教师要想在互动式教学当中真正激发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必须以疑问为基础来对课堂导入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巧妙的疑问导入下,进入到他们眼中奇妙的问题世界,激发出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求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对“Wildlife protectio”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猜个谜语“I have a friend, it is called "peace ambassador, it has a pair of eight black rim of the eye, as if wearing a pair of dark glasses, the classmates guess who it is?”这时学生齐声回答“Panda!”接着教师又说:“My friend have a problem now, the students guess what problems it?”接着同学们会回答出许多关于熊猫的问题,野生动物的保护问题也被引出来,接着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

2.确定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节奏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基础上,对课堂的教学节奏也进行有效的掌握,在单位课时内不要将过多的知识难点、重点一次性的传授给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循序渐进,让教学内容随时都能处在一种难度适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状态,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将知识接收、吸收和反思,从而真正明白知识的含义,并能够将其合理的运用到英语学习当中。在这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教师要通过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节奏的掌握,让整个课堂学习都在轻松明快、和谐愉悦的情况下进行,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思维的活跃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

3.明确提问用意,精心设置提问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对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所设计问题的目的性和时效性有充分的了解。在合适的时间问合适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激活,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对未知英语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经过反复的斟酌,以保证问题的质量,并能够为互动式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让问题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尽量避免使用What?How?Yes or no?等单纯的疑问词进行提问。

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科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英语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未来英语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以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来展开对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让学生在个性发展的同时,对英语学科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在英语专业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爱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06):78-79.

湖北课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课堂教学环境;信息碎片化;系统性传授;教学改革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近3000万,具备智能手机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1%以上。手机进课堂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1移动互联网冲击高校课堂,改变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网络带来的信息浩瀚无边,丰富多元,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学生注意力不再能够轻易被教师抓住;学生不愿意听课,而变成“低头族”,课堂教学秩序受到冲击,严重者甚至“失控”;尽管有多媒体设备如PPT的辅助,从普遍面上讲高校教师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还不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手机APP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1.1网络虚拟性

互联网通过社交、信息分享、娱乐购物、网络支付以及在线教育等开始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强大的功能及对现实生活的巨大渗透性,使得许多人产生对网络的强烈依赖,而忽视了网络的虚拟性及负面作用。网络由数字和符号构成,在网络中由符号代表的人、物、场景构成虚拟社区。在网络虚拟社区里也生活着“人”,彼此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确实存在,但毕竟是间接、虚拟、微弱的,再仿真的网络社区也不是现实世界。网络具有隐蔽性、宽泛性和超时空等特点,其特性决定了网络与现实世界维度迥异,不同于真实的生活。

1.2信息碎片化

互联网产生海量信息,Twitter(推特)平均每天产生3.4亿条消息,而Facebook(脸谱)每天则有40亿条信息在扩散。巨量的信息带来的是信息超载和难于选择,个体面对无穷计数的信息碎片,无法整合,而没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不是学习。网络信息琐碎重复,彼此毫无逻辑关联,如果接收者没有一套严谨的逻辑思维体系,面对巨量信息而无法整合与消化,很容易就湮没在信息泡沫里,收获不到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

吉林大学张克永等对“网络碎片化学习中学习者认知方面的问题”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感知觉层面,学习者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往往患得患失,缺乏独立思考与概括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容易产生错觉与幻觉;在注意层面,碎片化信息导致学习者注意力资源碎片化,难以辨别有用信息;在记忆层面,碎片化知识的记忆与提取困难;在思维层面,51.4%的学生不认同以碎片化学习取代系统学习,认为长期碎片化学习将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者的网络碎片化学习过程并不顺利,存在认知障碍问题。

网络碎片化使得搜索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标题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这种简单、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北京大学教授于长江提醒:“我们的思维可能被微博(微信)切割成碎片,丧失深度思考的功能”。刘文丽调查表明有42.8%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智能手机阅读后导致阅读缺乏深度。

1.3功能消遣性

大学生带到课堂上的电脑和手机到底有什么功能和目的呢?阳莉(2013)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上网大多数用于搜索、浏览各类新闻网站、聊天、网络社交,也有部分学生查看校内信息网上的信息,关注跟考试相关的资料。其中关注社会新闻的占56.5%,娱乐的占55%,网络交友的占了46%。鲁汇(2012)调查发现,社交和在线交流仍然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而消磨时间成为第二大目的,大学生也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喜好的新闻资讯和信息以及各种消遣娱乐。有数据显示,45%的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网时对于信息的获取没有明确的目标,64%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互联网很容易打发无聊时间。手机上网聊天、看电子小说、刷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三大功能:娱乐消遣占56%;聊天交友占54.5%;查看新闻占46%;查找学习资料占29.5%;看小说占19%;打发时间占48%;玩游戏占8%。

1.4社会疏离感

社会疏离包括空间疏离、人际疏离和社会疏离,其本质是心理疏离,即个体感觉到无意义、孤独、压迫拘束、不可控制等消极情感体验,核心在于缺乏归属感,游离于群体之外,感觉被社会所抛弃。研究表明,过于依赖网络,缺少时间与机会接触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自尊等因素,从而影响其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

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进行虚拟空间内的交往而逐渐忽略面对面的互动,降低了在现实中交往的主动性。调查显示,当问及“课间或休息时,你是与其他同学聊天还是自己一个人玩手机”时,有42%的同学选择“自己一个人玩手机”,当问及“课间或休息时,你的同学或朋友们是与其他同学聊天还是自己一个人玩手机”时,46%的同学选择“他们在自己一个人玩手机”;当问及“在宿舍里你一般会和舍友聊天或讨论问题还是用手机上网打发时间”时,30%的同学选择“使用手机上网打发时间”。刘文丽调查发现,有44.6%的大学生在联系朋友时选择使用即时通信软件如手机QQ、微信、微博等,而非打电话。周林(2011~)指出,人际疏离感总分及各维度与网络成瘾倾向及各维度正相关显著。对网络越依赖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亲人疏离感、社会孤立感、人际疏离感。

2顺应移动互联网潮流,放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2.1系统性知识传授,形成完整的专业体系

传统教学一般是按照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开展的。教师传授的和学生继承的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系统化的专业技能。哪怕在知识与学习发生巨变的今天,面临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情况,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有一位向导,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前沿进行筛选,更需要有教师对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脉络进行引导。移动互联网把信息和知识切割成碎片,学科和专业被不断重组,新的知识重构和形成体系更需要传统教学发挥系统性引导作用。

2.2课堂教学环境提供社会联结性的基础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参与真实实践,与他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是对一种文化的适应性及获得特定组织成员身份的过程。课堂教学在强调知识性、理论性、目的性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社会性教育如社会兴趣、行为规范、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民族文化等方面也要提供基础。据统计,在校大学生最受困扰的因素首当其冲是人际关系,有47%的大学生反映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35%的大学毕业生反映在毕业2~3年后仍然对社会适应不良,所以高校课堂内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社会联结,教师要能够把课堂教学活动与整个社会实践相联系,与家庭、社区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周边环境的社会联结性,教学生如何编织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培养具有良好素养、行为遵守规范的社会公民。

2.3课堂不仅进行知识共享,而且推动个体群体创造性创新性活动

备受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会消失吗?回答是否定的,只要人类有群体学习的需要和知识共享的创造形式,课堂教学形式就会存在。不过,未来的课堂会更加开放,手机和网络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更新的信息与知识、多元的视角与观点。教学内容不再限于书本与教学大纲,应试教育将变得不合时宜和难以接受。教学过程不再像从前那样严格遵循事先预设的流程,而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其次,未来的课堂会更加民主。由于很多知识与信息可以从网络获取,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师生的地位更趋平等。课堂上将出现更多的讨论与协商。所以,可以肯定未来的课堂更利于个体创新。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获取渠道很多,通过采取适当的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与知识,从而促进个体、群体创造性创新性行动。

3改革思路: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

2015年9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进一步加强教学和管理,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教育系统之间的联结和互动。强调注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的紧密结合,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3.1手机进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角色与职能必须转变

在移动互联网掀起的这场历史巨变中,学生将逐步成为课堂的中心,而教师的角色将会逐步演变成辅助学生学习的教练,教师将从现在课堂的知识中心、资源中心、教学信息中心、教学任务中心、问题来源中心的地位退出。但这绝不是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更不会把讲台上的教师扫地出门。而是教师的角色与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现在的大量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将转向更有意义的事情,即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创建学习环境,组织学生活动,当好教练和导师。

3.2开放课堂,主动利用互联网设备提高课堂信息化技术水平

《地平线报告》2015版强调,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是新兴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大趋势,并指出:“BYOD(自带设备)的成功在于它适应了移动学习的全球发展趋势,从老人到儿童越来越多人持有移动设备,并在不同环境下联网学习。研究显示43%的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73%的中学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使用手机。更多的学校正在围绕学生/家长自带设备而建设相关的课程。”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促进教育行业发展的战略思路,要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中高效学习。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除了国家投入,学校要建设好网络环境,重点搞好支持学生BYOD的WiFi环境。

3.3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性传授相辅相成

碎片化信息也有优点,那就是方便查找,节省时间。碎片式学习是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整合多种零散知识在一起,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如何把传统的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结合起来,让碎片式学习成为系统性传授的重要辅助?近年来国内掀起建设慕课的浪潮就是二者结合的具体应用。翻转课堂、基于平板电脑的教学、创客教育、STEAM、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等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是全球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