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在线伦理小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写作;草根创作;狂欢;匮乏;混沌效应
Abstract: Literary production is of game's nature, but the networkcreation is the game which most pretends to be serious. The Internetprovides the most convenient platform for anyone who has the desire ofexpression. The contemporary network literature presents the grassrootscreation the revelry shape. The content of the Network creation covers anydomain of tradition literature, but the most charactefful is the fantasy workwhich has the network digit survival impression and the entertaining spirit ofdigital life, this kind of work delayed human's imagination enormously, Atthe same rime, the way of writing online enables the creation advancementto become the possible object which opens to intervening, having enriched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network writing,
Key
words:
Network writing; grassroots creation;
revelry;deficient; chaos effect
文字载体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简帛、纸张到今天的无纸化电子文稿,体现的不仅是形式的革命,传播途径的延展,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写作内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然而,电子写作或者电脑写作并不等于网络写作,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写作应该是以互联网为基本媒介,以网络信息为主要创作来源,并且最先发表在网络上并时时与读者交流分享体验的游戏行为。当然并不是说只有网络写作才是一种游戏,事实上文学艺术都是成人“创造出一种虚幻的世界来代替原先的游戏”,只不过网络写作使得这种游戏的意图更加明确也更加虚幻。
网络写作之于传统写作并不只是内容的承继,形式的改变,更在于它蓬勃繁荣的表相下流淌着当代精神,表达着当代人的困惑与体悟。
一、草根创作的狂欢
当代中国的网络写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端,那时候互联网刚开始普及,电脑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算得上是奢侈品,因此,不少作者都是在网吧或者学校机房里开始了他们人生的文字创作。当年,西陆社区的影响力与人气可与今天的天涯相提并论,最早那批网络作者就是从那里开始接触到让他们兴奋异常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大量国外小说与文艺思潮的相关资料,阅读交流让他们在欣喜之余萌动了创作的欲望。这些人当中,极少人是专业学文出身,不少是理科生,因此,与学院派或传统文学关系甚微,他们最初的创作是纯个人式情感的喷薄,是受制于个人阅历、网读体验的模仿与游戏。
我曾接触过和间接了解第一批网络原创作者,他们在追述自己的创作经历的时候都会提到,最初的创作、交流源自网络BBS及各文学原创版。原创者以论坛为精神家园,在那里交换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好看的小说、阅读偶得、疑难问题、游戏技巧与攻略……”,可以说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其中不乏传统文学根底深厚的作者,他们常就某些感兴趣的话题,在论坛发贴争论,有争鸣的意味,大家各自搜索资料,交换所得,畅所欲言,于是结成了最初的网文原创圈子。这种圈子至今仍在,并不时推动当代网文创作。
当年的草根者变成了网络文学的前辈,有不少已经在传统文学界崭露头角,比如今何在、江南、大角、树下野狐、沧月等人。而那种年少轻狂的夹杂着认真与游戏的抒写状态也经由商业运作与文化产业发展而染上了功利与浮躁,正因如此,读者们却收获了一个全民消费阅读的草根创作狂欢局面。
从网络阅读到现如今的全民写博客,全民皆作者、全民皆读者(网民),网络写作经历了初期的孕育,现如今已初具雏形并开始强势的向纸媒与传统文学领域渗透。这种渗透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交流平台的逐步搭建,互通互动变得频繁,这对这二者将来的发展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网文作者向传统文学界靠拢的单向流动,更体现在二者之间既有融合又有妥协,既有坚守更有趋势的复杂交融过程而可能造就的繁荣新局面。
二、致虚极游八荒的精神诉求
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发端于生活实践或情感体验,无论文学所要传达的人、物、审美情绪是什么,这一切的内容皆有生活的根基在里面,就算最玄之又玄的神话也不全是子无虚有之事,它承载了上古祖先的祈祷与害怕,有对人类自身存在困惑的思考。传统文学创作中,虚构内容多源自古代典藉、自然幻想、神话传说甚至是某种情感的极度化。当代网络创作不仅从语言描绘的世界获取经验,更以光影声音等电子化世界为模拟对象,以期达到对镜中世界的再模仿、对此在生存的陌生化表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叉融会,现实世界、语言存在、光影幻境杂揉并置,并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追求文学的终极目的――返朴归真、发现自我。
当下网络文学创作将传统文学的一切体式都襄括在内,网络作为超媒体,给任何一个有表达欲望的人提供了书写及交流的机会。其中,真正能体现当代网民精神特质、或者说能代表网络文学精神的是那些以网络生活或电子音象娱乐及其衍生品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偶有涉及到现实生活的也多止于印象派式的勾勒。当代网络创作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两类作品,一是奇幻、网游等幻想类小说,二是军史、穿越等伪历史小说。奇幻小说与网游小说之间关系紧密,奇幻小说可为网络游戏提供脚本与情节,例如《诛仙》游戏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魔兽系列短篇及龙与地下城系列等小说则建立在网络游戏已有的设定基础上。
都市奇幻可以说是现代版的《聊斋志异》,而古典奇幻则是
传统传奇与神魔小说的变形,至于经典奇幻则以《魔戒之王》中土世界设定为最高典范。穿越小说多描写现代人经由特殊灵异事件,身体回到历史上的某个朝代,做出一番丰功伟业甚至改变历史走向,代表作品有《新宋》等。这些小说的内容已经超越了人们此生此世所需要的感悟体验,也超越了关于彼岸世界的猜想,而是挣脱身心的束缚,让生命成为一束电子流欣赏、观照乃至参与到他者世界,而这世界是如此之浩瀚,远超于传统文学所表现的领域。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拥有诗意的世界,在王小波眼里,这诗意的世界是自由的国度,而在当代网络文学里,这世界是穷极宇宙式的游戏,是超越线性时空的邀游,是形而上的老庄式冥想。
三、间接经验引发的可触性匮乏
如果说传统文学创作中饱含人类五感的某些切身体验,建立在一定的物质世界基础上,是游离于现实之表的虚构,是艺术的写实的话,那么,网络文学创作则更多的是建立在书本、游戏、图片等媒介之上,它的触角所延伸的领域是空泛而飘渺的情感体验,身体上的触觉却开始退居二线,表现的是真正的镜花水月。读者作为看客,他们所获得的体验是被多重隔绝与过滤后的世界的变形,不可能取代传统间接经验的获取更不能取代直接经验。多数网络文学创作是立于高楼上隔着厚重玻璃对人世间的远眺,虚幻得彻底。就像一个不知道痛为何物的孩子,任凭语言、画面、声音如何全方位立体的描绘这种感觉,他仍然不知痛感是什么样的,因为现实中的痛感是经由附着在肌肤、骨肉上的神经末梢传导到头脑后伴随冷汗、眦牙、红肿、痉挛、血腥味等一系列感觉组成的。
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语言文字与想象是先于存在的,创作者扮演的是创世界的上帝角色。作者在网上看书、玩游戏、混论坛、足不出户,从中获得灵感与创作冲动,置于屏幕前,这种创作方式在奇幻小说与网游小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网络小说里有个特别受欢迎的门类叫“种田小说”,即通过现代科技穿越到以前,做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事情(如搞发明、改革政体、科学种田、经商、伦理社会建构),从而满足自己在此生此世的无法作为。当然,奇幻的核心故事情节与元素还是离现实那样远,但其想达到的最终目的却指向人对现实及俗世情感的追求。由虚心而求实是文学的发展规律,也是人自身追求之路的反应。文学如果成了定式将必然被人们,正所谓“反者,道之动”,人的本体生存也正是沿着这样的规则,永远走在追求与变形的路上,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则是归去来兮式的不断言说。
这是现代人跳脱现实生活最方便的救赎方法,也是现代人最安全的探险,身不至而心与天地同游与万物同在。这种创作与阅读尤其容易让人产生身体消散而精神独在的道家体验,也更容易让人进入精神的放松与自由。但是当奇幻世界的新奇过后,那个不可触摸的世界里的所有一切,不再拥有色彩,而那块横绝在所有人面前的玻璃再也不能幻化出新世界的色彩斑澜时,人们感受到了从内心发出的呼唤,同时也感受到了身体需要拥抱、触摸现实世界的渴望。
四、开放性写作的混沌效应
所谓混沌理论是指事情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而是类似于蝴蝶效应那样不受控制,会因为其中任何一个因子的改变而导致截然不同的结局,而这结局与过程皆是不可预知与控制的。网络写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在线写作方式,这种在线不仅仅是说作者一边上网一边写作,而且还指与读者时时互动并影响实际写作进程与构想。传统作品解读可以依据作者当时的经历与思想情感而找到蛛丝马迹;网络作者的情感是发散性、跳跃式的,随时会因为某个超级链接而改变或突然进发某种灵感,从而将以前的构想而重新安排情节。
这种写作方式是对大脑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与挖掘,作者在瞬间接受了大量信息并迅速加工取舍,这种反应将练习的场地拓展到了与逻辑截然不同的领域,直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非线性的思考及全面铺陈、多维度的对话,是网络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显著特征。因而,不少网络作品,会受到网上读者的干预,作者会被要求改变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同时也能从某些读者的读后感与评论贴中得到灵感,从而不断丰富创作手法、思想理念。可以说这里有集体创作的倾向存在,读者作为一群需要表达并有能力干预作者文本世界的言说者,他们有比传统读者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甚至直接将小说世界当成是人生的另一种延伸。有不少作者在写新书之前,会在网上招募NPC,由他们自主决定人物性格与命运,这也是当代养成类游戏在语言世界的体现。
这种干预力量的出现,使得网络文学的内容及主题较传统文学有了很大的拓展。例如,奇幻小说会深究“人”创世及成为“神”的过程与情感体验,喜好探讨无法言说又不得不说的本体问题,设想通过外力扭转历史、改写人类文明进程……这些设想之境充分满足了人类通过语言来游戏世界的童心。网络游戏与超链接可以提供足够多的这方面的信息,网络是如蚁般的人群构筑精神之巢的地方,他们将自己心灵的渴望与网络生活及现实生存的体验展览,供所有连线的人观看索取。.于是,纵横交错,密织成网,铺层发散开来,参与其中的人无法预知后果,一切皆有可能。
网络是异想天开者最好的练习本,他们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情感,这里永不乏同类,也不乏热心围观的看客。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写作现象的出现算得上是传统写作的庸俗化,同时也是传统写作的救赎之道。在文学日显边缘化的今天,网络文学作为通俗文学的重镇开辟了另一个表现空间,成为表现当代生存状态的载体,这是数字时代的特色,也是数字时代的必然。
注 释
弗洛伊德《诗人与白日梦》[M].滕守尧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圣者晨雷《屏幕上的爬格者》[J]《创作评谭》,2009年第5期
关于文学的终极目的及终级视域等相关论述,本人参照了王乾坤的《文学的承诺》一书,三联书店,2005年4月
关键词:圣母;女性意识;贾平凹
贾平凹小说的人物描写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在他的笔下,有一类女性是这样的,她们大多温柔善良,抚慰着处于挣扎世相中的男性主人公,付出奉献;而男人则在女性的抚慰中得到安宁与灵魂的寄托。这一类女性灌注了贾平凹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女性的美好品性的寄托,力图在现代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为忙碌的众生觅得一块心灵的栖息地。在女性批评的范畴中这一类女人被称为“天使”,而本文中称之为“圣母”,则更能体现这类女性在贾平凹的文本中所呈现的象征意味。
有着极强烈的乡土情结的贾平凹在其小说创作伊始,就着意刻画了其家乡商州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一个个具有生动性格的人物形象。而作为男权话语中心下的贾平凹,依然没有逃脱从一个男权立场来观察和塑造女性的偏见,对女性的塑造,或是“像菩萨一样”,如同《天狗》中的“师娘”,《浮躁》中的小水,或是像很泼辣的很开放的女人,像秦腔中的“金莲”,《浮躁》中的“英英”等。
《天狗》中的天狗,是一个无业游民,三十多岁没有成家立业,偏偏对“师娘”情有独钟。对这样的一个女人,天狗有感激,有尊敬,也有,“师娘”在他眼中就是“母亲”和“妻子”的化身,由于这个女人,天狗得到来自女性的嘱托和关心,懂得一个女人对男人的重要性,而也正是基于此表现出了孤儿长大的天狗的“恋母情节”。文中并没有对“师娘”这一人物的专门刻画,但是从天狗的一言一行,一神一思中师娘这个形象就凸显出来。天狗这样评价女人的功用,“这女人必是菩萨托生,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有作用的,木匠的作用于木,石匠的作用于石;他师傅生来是作用于井,我天狗生来是作用于黄麦菅,而这女人则是为了美,为了善,恩泽这个社会而生的”。因为师娘的一句话,天狗才进城找工作,因为对师娘的恩情与眷顾,天狗才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似乎天狗的生命只为了这个女人而存在,“那一张菩萨脸是他心上的月亮,他走到哪里,月亮就一直照着他”。“师娘”的存在成为天狗生活的动力,也是天狗的灵魂得以栖住的家园。
同样具有菩萨心肠的还有《浮躁》中的 “小水”。作者对小水的刻画极像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摆渡为生,相貌极美。“小水……熟的像一颗软了的火晶蛋柿。任何青春少年都视她是菩萨,又觉得她是一只可人的小兽”。小水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另一种女性观――保守的传统美。小水新婚丧偶,将自己打扮的像个真正的寡妇;与金狗相恋,始终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于金狗的背叛,小水却又展示出无比的宽容与善良,庇护着金狗。最终,金狗看透了都市浮华下的尔虞我诈,虚名势力,回到小水的身边。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小水的善良和作为一个女人在男人遇到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智慧与坚强。与其说《浮躁》是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女人的史诗。小水以其善良和对爱情的执着感染着金狗,包容他,菩萨似的感化力量最终迎回自己的爱情。而金狗每次遇到挫折总是想起小水,小水成了金狗灵魂的避难所。经过几次感情的浮沉之后,金狗终于认识到占据自己内心深处的人依旧是小水。作为衬托,作者还塑造了另外一个与小水截然不同的女性“英英”,这个人物大胆、泼辣、追求时尚却又爱慕虚荣,以名利诱惑金狗,被金狗始乱终弃,最后嫁给一个军人,性格也发生了“不知是好是坏”的变化。这两个不同性格的女性的命运也反映了作者过分强调女性为男性存在的意义,将女性作为男性灵魂的庇护所,也说明作者并没有将女性的存在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而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存在,是为男性的避难而存在的。
无论是对农村还是城市的女性刻画都是如此。小说《白夜》中的颜铭与虞白,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两种不同女性。颜铭出身农村,到都市打工,又因为相貌出众成为模特,她的美丽与时尚却换不来夜郎的真心,夜郎碍于责任与她结婚,最终因为对她的贞洁的怀疑而弃之;虞白是大家闺秀,多才多艺内心却也传统保守,与夜郎琴音相通却又碍于身份的悬殊而不能相守。而夜郎的情感天平就在这两个女人之间左右摇摆。夜郎于颜铭处得到的满足,于虞白处得到灵魂上的满足,却苦于两者不能合为一体而得了夜游症。夜郎是一个游荡于城市边缘的“夜游人”,无正当职业,对艺术却颇有造诣,而他所寻觅的不过是一个精神与肉体的家园,但是在西京这个“别人的城市”中,夜郎感到的是失根的苦恼,家园觅而不得的悲哀。在寻觅与铸造家园的过程中,夜郎感情中灵与肉的纠葛使得颜铭与虞白就充当了家园的象征。夜郎在虞白面前身份的自卑与对虞白的向往恰恰又反映了作者的女性崇拜意识。无论是从两名女性的命运中――颜铭的离去和虞白的最后等待,还是从夜郎的埙及虞白的琴的象征意味中,作者仍旧强调了传统文化观或者说是传统审美观,希望从传统文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贾平凹在审美趣味上呈现出回归传统的趋势,并在《地》、《白朗》、《晚唱》等作品中达到一个极端,《废都》、《白夜》等作品中主人公对待女人的态度甚至还散发出一种传统文人所有的追求诗酒风流的态度”。[1]
在贾平凹的代表作《秦腔》中,作者对女性的态度依然是借男性的视角来观照的。在这部宣扬家族伦理,仁义道德为主题的小说中,贾平凹塑造了美丽的女性形象“白雪”,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妇女,也不是生活在都市中的都市女子,曾经是县剧团的秦腔名角,又没有过高的学历,介乎农村和都市之间。因此,在清风街人的心中,白雪就是理想的女性化,尤其是在疯子引生的眼中,白雪就是完美的女神不容任何人的亵渎,是菩萨,疯子的疯因白雪而生亦因白雪而灭。但是无论再怎么美丽的白雪依然摆脱不了离婚的命运。“她试图挣脱旧的生活方式,她和夏风的婚姻是以爱情为起点的,但是,夏风爱白雪,首先是她的美丽,对妻子的才华、贤淑、孝顺、热情、执著等优秀品格并不以为然, 而是强烈要求让她搬到省城和自己一起居住,在白雪生下有病残的婴儿时, 仍然绝情地抛弃了她,可见白雪为争取自己生存空间的行为并不被夏雨尊重和认可”。另一个女性是村干部“竹青”,算是在村中能说得上话的人物,但是对这个女强人式的独立的女性,作者又安排她怂恿村民造反。女性的存在,女性的行为,女性的丑恶,不管是菩萨还是女强人,都由这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掌控,任何想要实现自身价值或改变自身命运的女性的努力在男性的眼中都没能获得尊重。
“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 从小月(《小月前本》)、烟峰(《鸡窝洼的人家》)、兑子(《佛关》)、匡子(《废都》同名中篇小说)、小水(《浮躁》) , 到颜铭 (《白夜》)、眉子和梅梅(《土门》)、唐宛儿和柳月等(《废都》)、菊娃和西夏(《高老庄》) 等等, 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 无论性格如何, 都是与男人们纠葛不断的美女”[2], 这些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追溯本质不过是一种建立在男权中心秩序上的文化类型,通过对传统女性文化价值内涵的现代性移植, 使拘守封建伦理的女性有效的把持了文本的是非道德的评价权, 成功地将旧的德价值观念赋予绝对的主动权和天然优势,从而以女性的创造力、智慧为代价,建构了主流社会所需要的意识形态观念。并最终获得性别和政治上的决策权, 使女性始终无法作为独立个体获得身份的认同,而只能作为承载道德的中介”[3]。贾平凹自己也说过,“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因此他逃脱不了从传统审美眼光观察女性的局限。《天狗》中的天狗再怎么崇拜师娘,但是一段话真实地流露出男性对待女性的心态:“女人才是地上的,是水,是空气,是五谷粮食。”女性再怎么菩萨, 再怎么成为男性灵魂的庇护,其存在不过是因为男性而存在。
在女性越来越强调个体意识的今天,贾平凹依然固守于传统的一隅,以不变的眼光关照变化的时代中的女性,这不能不说是顽固的守旧。
注释:
[1]程敏华,陕西扶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王爱松.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2]王晓音.贾平凹小说创作女性观透视[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2001 年3 月,第18 卷第1 期
[3]白军芳,于唯得.陕西重要作家作品中性别的同向性分析[J].当代作家在线
[4]贾平凹.浮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系列),2007,12
论文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玛拉和丹恩》,生态女性主义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问题的作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莱辛一直致力于对时代生活与人的追问探索,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到种族矛盾、两性关系、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等社会问题。2007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给这位关注女性体验的“史诗诗人”的颁奖词中就讲道:“她为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对普通大众几乎是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于每种形式的人类行为都不含偏见。她较早认识到全球环境威胁以及第三世界的贫困和腐败问题。” 莱辛在1999年发表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Mara and Dann, An Adventure)虚构了一万多年后的地球环境,在延续其对女性关注的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环境恶化的关注。正如莱辛本人所说的那样,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是一本科幻小说。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出版后,她第一时间也是首次在线接受网友提问时就强调的“如果人们认为莱辛又转向什么科幻或空间小说了的话,那我会感到很遗憾”,并特意指出了这本科幻小说在环境和气候方面同现实的关联。
本文重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分析小说中父权制度瓦解下的男性女性形象和人把自然他者化后的环境问题,指明玛拉丹恩之旅其实就是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模式的瓦解之旅,而旅途的终点就是和谐的精神家园。一、两性对立的瓦解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结合而成的思潮。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凯伦华伦指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与对女人的压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终极意义上讲,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统治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即:二元对立思维和价值等级制。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不仅是对立关系,而且是上下等级关系。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和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就是建立在这种观念框架上的。因此,推翻父权制与拯救生态在观念层面上是交织在一起和彼此强化的。
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关怀首先体现在对男权文化中心统治逻辑的否定上文学艺术论文,《玛拉和丹恩》对这种“父权制’世界观的消解是逐步进行的。首先, 传统的父权国度在小说一开始就被毁灭了,玛拉和丹恩的父亲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姐弟俩被带离王宫以后,就失去了父权制度给他们设定的身份,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忘记自己的真实姓名――那个代表着过去的父权制度的身份符号,从他们的心里被抹去了。在两人的整个历险过程中,他们完全忘记了曾经的身份,重新建立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丹恩作为男性世界的代表,从一开始就被一再地告知不许讲话,保持安静。对丹恩的命令“嘘,嘘,安静”仅在第一章前两页就重复了六次。丹恩从一开始就实际上已处于了文化失语的境地,男性权力话语消失了。而在此后的历险中,丹恩一直生活在恐惧中,两人也几次因丹恩的恐惧,惊慌而逃亡北上的历程倍加艰难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某种程度上,男性不再处于二元对立中的上级地位。
相反,玛拉的女性角色却显得异常地高大、勇敢和富于智慧。她对于知识有着无比的热情,如饥似渴,抓住任何机会吸纳学习远古文明,相比于文中大部分的男性角色,玛拉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彩。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往往被视为生育后代的工具。玛拉在她的历险中,一直都极力摆脱这种父权制的价值观。在石村时,玛拉因干旱而身体虚弱,暂时失去生育的能力时,她并未伤心,反而因此松了一口气,因为她明白自己摆脱了作为生育工具的命运。玛拉在途经各地之后发现,由于环境的恶化,男性的生殖力已经极度退化。男性权力的象征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权威。然而女性的生育能力依然是女性价值的最重要体现。玛拉遇到的第一男人,就想让她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玛拉拒绝了,离开安逸的生活,重新踏上旅程。而另一个男人想让她成为享受荣华富贵的王妃,为他生育后代,继承他的王位,因为他的原配不能生养孩子。玛拉意识到这样光鲜的地位,同样只是父权制度下的一个工具而已。有着独立思想的玛拉,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身份,再一次选择了离开。
当姐弟俩到达大陆的北方时,一对年老的本族夫妇希望玛拉和丹恩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结合,从而延续从前的父权王国。玛拉坚持人性,说服了意志动摇的弟弟,战胜了邪恶的冲动,最终姐弟俩恢复了纯洁的亲情,各自与自己的爱人平静地生活在一起。这样文学艺术论文,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在此得到了消解,传统的男性逻各斯中心消失了,同时也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女性中心。
莱辛的小说告诉我们,要认识两性间平等互补的相互性,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同生共存的命运,需要打破男性中心的意识,克服统治和支配的傲慢感觉,懂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关爱的伦理。这样才能建构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才能感受亲情,升华爱情;才能消除性别偏见,构建一个两性和谐的生态社会。
二,人与自然对立的瓦解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自然是他者,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是合理公正的。生态女性主义批判这种二元对立。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地球上的所有存在物就是一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大地、山川、花草、虫鱼、空气等都是大自然这个宇宙之链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宇宙中一切生命体都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都是平等的,并且没有等级差别。大自然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人类只不过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陈喜荣,2002)。大自然中各种生命体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人类作为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条,其存在依赖于和其他生物的和谐关系上。而人类目前这种将自然他者化,认为自然只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导致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掠夺。这不仅会给大自然带来巨大破坏,而且会逐渐使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最终伤害到人类自己
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关怀也同样体现在她试图消解这种人将自然看做对立面,看做他者的传统理念。小说一开始从不同的侧面向读者展示了未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干旱,沙漠化,冰川,洪水等等极端的自然灾难使未来人类的生存倍加艰难。莱辛通过展示未来的极端环境,引起人们对于自然与人关系的反思。小说中令人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是“渴”。小说一开始便呈现了大陆干涸的景象,“动物和植物都死光了。但拉斯塔充满了沙尘。他们说沙尘暴刮的昏天黑地,填满了房屋,掩埋了花园(P75)。”玛拉被囚禁在密不透风的石屋里,受到干渴的折磨。后来,在出逃的途中,他们遇到了洪水,便不顾生命安危,跳进水里嬉戏,因为在他们看来,水就是生命。当他们碰到一个小水泊的时候,用小桶挑着水,视为最宝贵的财富,时刻守卫着小小的两个小水桶。一旦遇到水源,“他们一个劲地喝着。两个人都在想,趁着还有水文学艺术论文,一定要喝个够(P101)。”干旱使大地颗粒无收,动物也渴死,人们食物短缺,身体受到极大损害,女性丧失了生育能力。
他们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到北方去,北方有水,有绿洲。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环境如此恶劣,以为一直以来都是如此。然而,在旅程中,他们逐渐发现了原因,其实并非完全一直都是这样的干旱,这样的荒凉。在玛拉和丹恩到达中心,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他们看到了这样的描述古人类行为的文字“这些人根本不关注他们行动造成的后患。他们杀绝了野兽;毒死了海洋里的鱼;对森林滥砍滥伐,使曾经遍地森林的国家一个个变成了沙漠,荒原。他们破坏一切可以触摸到的东西。他们的头脑可能出了问题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古人确实应该受到冰纪的惩罚,他们罪有应得(P471)。”
在玛拉丹恩从南向北的旅程中,环境有了一些好转,有了河流,有了草地,甚至有了森林,虽然人们的生活依然艰难。干旱依然存在。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慢慢的缓和,从小河到大河,他们一直航行在水上,这对于曾经身处干旱的他们来说是很奇妙的事情,河流两边也出现了一些城镇和村庄,越朝北的地方,人类的生活越发原始,工业文明的痕迹几乎消失殆尽.这一切表明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淡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慢慢趋于缓和。
莱辛认为正是人类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破坏和利用,环境才发生着变化,森林消失了,河流消失了,沙漫天遍野到处都是,而人类也因此生存困难,只有消除掉这种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的模式,才能拯救生态,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和谐的精神家园
生态批评家先驱之一帕特里克墨菲(Patrick D.Murphy)曾指出“生态学和女性主义在保留差异的前提下联合起来…这样的整合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对于人与世界之关系的认识,使之朝拆解男权/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向努力…”,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所追寻的,也是莱辛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文末所描绘的精神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学艺术论文,男性女性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平等和谐。
玛拉丹恩在经历种种历险,客服各种困难最终来到了他们向往的精神家园,这里自然不再是干涸的大地,不再有饥渴。“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蓝色,蓝色的海水和淡蓝色的天空交会到一起。蓝色中点缀着白色的,不断移动的浪峰。迎面吹来的是带着咸味的风,咸味就在他们的唇边(P491)。”自然以未受到任何压迫的面貌呈现在他们面前,而他们未来的家则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右侧是海,前面是一个长长的山丘,山坡上是一个低矮的红砖大房子,带着门廊,立柱。”
两性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紧张、对立,而在这种精神家园里也变得和谐起来。玛拉丹恩各自相爱的人都在这个家园里等待着他们。“他们看到门廊上有两个人。丹恩跑过去喊道:基拉…呆呆地看着那个斜靠在躺椅上冲他微笑的年轻漂亮女人。”玛拉的爱人沙必斯“站在那里,微微的向前探着身子,冲着玛拉微笑着,似乎在等待…”
和谐,这是文字中传递出来的信息。莱辛在文末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人与自然和谐,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的图画。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者致力达到的精神家园。正如莱辛文末极具含义的话语;“水融合到了水里”。人与自然的差异,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最终都融合为一体。
莱辛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倾注了她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注,在她不懈的、发人深省的对自然和性别这些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关注的主体的探索中,给我们展示了拓展的、进化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体现了解放女性与自然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在科技发展所伴随的种种弊端中,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隔阂加剧的语境下,如何为人类找到摆脱痛苦、指明道路的灯塔、找到安身立命的家园,莱辛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Jean Pickering.Understanding Doris Lessing[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0.
[2]Warren, Karen J. EcofeministPhilosophy: A Western Perspective on What It I sand Why It Matters.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0.
[3]Warren, Karen J. Ecological Feminism[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4]Zimmerman, Michael E., et.al,eds.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M].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1993.
[5]Doris Lessing online chatabout Mara and Dann at Barnes and Noble[M]. Com, Wednesday, January 20, 1999 -7pm.<http: // dorislessing. org/interviews. html>.)
[6]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Dialogics”, inLaurence Coupe ed,Green Studies Reader: 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 Routledge, 2000,pp.193-194(韦清琦译)
[7]薇尔普鲁姆德马天杰等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8]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5(2004): 57-64.
[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10][英]多丽丝莱辛.苗争芝等译.玛拉和丹恩历险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11]陈喜荣.生态女性主义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2002.
[12]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J] .文学?艺术,2006(2).
[13]赵媛媛,王子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10): 35-38.
[14]周铭.威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外国文学,2006,(3).
关键词:教育机器人;教育产业;应用
一、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逐步扩大其落地应用场景,但大多数应用场景仍然很难真正渗透到教学的核心环节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由于可以在不同教学环节提供人性化交互方式及个性化智能辅导与教学,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机器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教育机器人在教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二、教育机器人的简介
提起机器人,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的机器人。近一个世纪以来,机器人在娱乐和虚构的世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甚至“机器人”这个词本身就来自一部科幻作品—— 1920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机器人(Robot)”这个词,它被用于指代人类创造的用来代替人工的物体。随着计算机网络、机械制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从一个虚拟的名词发展成一项蓬勃的产业,并从工业领域向医疗救援、教育、娱乐、勘测、探险、救援等领域迅速扩展。
本文所论的机器人主要是指教育产业中的教育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主要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组成,硬件平台主要包含教育机器人的硬件规格以及提供硬件之间的通信,完成某些动作或者输入输出某些信号,它相当于机器人的手脚;软件平台主要包含教育机器人的各种输入信号的处理和开发,完成某种可预期的场景的实现及表述,它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教育机器人是面向教育领域专门研发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机器人[1],它具有教学适用性、交互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等特点[2]。教育机器人的出现为机器人教育提供了载体。
三、教育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当前,国外教育机器人的发展集中在青少年陪伴与辅助教学、特殊教育、机器人竞赛等领域,也更加注重实践性研究与课堂中的实际应用。相比于国外,国内教育机器人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的兴起,国内对于教育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及大规模实践应用在迅速增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也促进了该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因此,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1. 对教育创新的推进
教育机器人产业化有助于对教育创新的推进,包括创客教育、STEAM教育、素质教育、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和教学改革。Chris? Rogers认为,教育机器人产业化教育能够将“Engineering”带进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推动基础教育改革[3]。
2. 对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改进
对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改进,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王雪雁等认为,教学形式的多元体验是教育的重点,而将体验教学法融入机器人教育中进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他科目在教学改革中形成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4]。
3.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D? Alimisis在调研了目前教育机器人领域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教育机器人领域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肯定了机器人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 21世纪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5]。
四、教育机器人在教育产业化进程中的遇到的难题
教育机器人除了让学习者获取机械、电子、信息、传感技术知识,还能培养技术应用、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以及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鼓励全国有条件的高校、研究院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在中小学开设机器人相关的课程和竞赛。为此,教育机器人表现出了其无可比拟的教育价值及实用潜质,为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人才提供了一个理论教学、实训实践和资源共享的综合平台。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一方面,我们要大力研究开发及生产高端合格的教育机器人产品,另一方面,我们要全面开展机器人教育宣传,但是还有一些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诸多教育机器人课题亟待破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机器人教育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壮大与建设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为此,在技术传授的前提下,加快相关理论研究、学术探讨和培养模式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理论的引领、理解和人才培养研究,是教育机器人的主要研究问题。
二是服务于机器人教育的公共资源比较稀缺。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教学案例及教育在线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为此,实现中小学、大学课程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满足机器人教育需求是前提。
三是教师队伍的人数不多。纵观整个发展过程,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中专院校,机器人教师需求缺口较大。?一方面是培养出口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受薪资待遇的影响,?具有机器人操作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就业口径比较宽,较少人愿意去当教师。为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资长远规划,将崇尚教育、乐教和施教的人聚集过来。
五、破解教育机器人产业化难题的对策
1. 构筑机器人教育云平台
当前,教育机器人可以应用于教学的资源很少,因为每个厂家基于自己的水平开发资源平台,彼此不兼容,不同机器人安装不同的APP程序,资源设计者从单一的角度设计教学资源,没有考虑普众需求,制约了产品的应用推广。为此,开展机器人教育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从教育机器人资源共享标准制定、服务技术策略及数字化资源服务设计与推送角度出发,立足自主知识品牌,促进规模及规范的产业化发展,充分考虑物联网、大数据及云服务技术,在共建共享技术上对教育机器人进行完善与功能提升。
2. 健全教育机器人法律体系
教育机器人在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关乎国内外的道德准则、社会伦理、用户安全和权益诉求等诸多法律方面的问题。一是探究国际规则,深化法律规范,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和预警监测体系,研判就业替代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促使教育机器人教育资源绿色健康、安全可靠可控、造福于民。二是研究机器人教育与教师职业岗位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问题,依托机器人智能技术发展,构建教育机器人的伦理学特性。
3. 加快行业标准完善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标准相对成熟,但从教育机器人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外国品牌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自主研发的品牌,都缺乏与之相适应的规范与标准约束。教育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细分领域的一大类产品,研究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体系,才能促进教育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所以,加快教育机器人相关标准的研究时不我待,同时需要尽快上升为国家标准,从而引领国际标准,倒逼产业,给产业发展提供方向,规范和促进产业发展。
4. 构建教育机器人产业联盟,提高教育产业转化度
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坚持经济全球化大方向,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健全高效灵活、优势互补的教育机器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在教育机器人产品试制、功能完成、系列产品打造和产业链塑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一体化设计。以笔者所在中职学校为例,可以联合当地的高校、政府和其他企业单位建设产学研平台,丰富教学实践手段,提高教育机器人在教育产业中的转化度。
5. 强化产品开发,增强教师参与度和教学应用度
机器人教育产业链涉及硬件制造、平台开发、应用服务提供等几类厂商,但目前很多机器人公司只负责教育机器人硬件的开发、制造、组装及测试,提供简单的产品说明和操作手册,并不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这样的产业模式显然不利于机器人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当教育机器人的制造商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设计开发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应用程序、服务与内容,才能使教育机器人真正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总之,教育机器人的产业化应该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真正有力有效服务于地方教育和经济文化。同时要注意在“互联网+”时代,恰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杠杆优势,立足本国,面向国际,引导教育机器人产业进行科学布局,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机器人产业基地,形成中国特色产业集群。
[1] 黄荣怀,刘德建,徐晶晶,等 . 教育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1):13-20.
[2] 张剑平, . 机器人教育:现状、问题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65-68.
[3] Rogers C,Portsmore M. Bringing Engineering to Elementary School[J].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Innovations & Research,2004(05).
纵观最近一、两年来,在各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正在发生一场本质的变革。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新闻节目故事化的趋势。目前,这种趋势正在全国电视新闻界全面崛起并引领潮流,其范围之广、效果之妙,已经引起了业内强烈的关注。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经济半小时》、《法治在线》、《讲述》、《社会记录》、《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绿色空间》、《共同关注》等一大批新闻或社会类节目因为“故事”化的叙述与表达,已经构成了央视节目收视节目的新天地。与此同时,一批曾经创造辉煌的著名栏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已是风光难在,影响力和收视表现难有作为。
再看各省级卫视节目及地面频道如火如荼的故事类栏目的表现:江西卫视的《超级新闻场・天天故事会》、河北电视台的《故事坊》、湖南经视的《故事会》、长沙经视的《女人故事》等一大批故事或准故事类栏目的收视率表现不俗,充满活力。而在安徽省内,安庆台的《法在身边・法治故事会》、芜湖台的《芜湖故事》、《都市女人》、蚌埠台的《珠城故事》等显得出较强的实力。故事类节目在短短的两、三年间红遍中国。
不难看出,传统的新闻资讯的传播报道正在让位于故事化的深收观众喜爱的故事类新闻,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已经走上了一条新的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道路。正是因为这些栏目的出现。中国电视新闻的报道现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和突破,走向新的转型。
为什么诸多栏目乐此不疲,都在这条新闻道路上大展拳脚,一试身手呢?显然,出现这种状况和潮流不是一时简单的跟风,也不是受观众一时的喜好的变迁影响所能解释得了的,这其中应该有它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么,故事类节目的魅力和价值在哪里呢?
二、故事类节目的魅力和价值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报刊和网络的出现,新闻尤其是电视新闻在新闻咨讯方面原本所拥有的优势,已经开始削弱。因为有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更加迅捷方便的方式,来寻找到他所需要的咨询。面对海量信息出现,电视新闻所做的也是信息的选择、组合和点评,不能说这样的信息播报没有价值。但是面对性格各异、趣味变化多端的受众,作为一个传播者,他的地位和功能显然是被动的,受到局限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较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海量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新闻来说,无疑是一次最严峻的挑战。因为曾经的新闻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新闻信息、新闻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最重要的,可是,它垄断了咨询和信息,控制了信息,面对网络和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瞬间获取各类信息的的受众来说。现在获取新闻的途径已经是轻而易举。
最大的压力,也是最根本的动力,正因如此,中国电视新闻报道走上了更深层次的变革之路。短短的是十年之间,从社会新闻到民生新闻,中国电视人一路走来,寻找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尽管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活力强劲,也不应该回避的是,社会新闻所变化的,大部分是形式、是娱乐、民生新闻所接触的也是社会各个体的表层,随着观众收视疲劳和电视节目内容表达上的相对肤浅,这类新闻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刺激和吸引观众的热情和兴趣,已经不再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
最近两年来,中国电视新闻实践者们,通过他们的积极创新的努力,已经找到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变革之路,那就是走故事化的电视新闻之路。这是我们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亲身感受和体会到的。具体方面来看,故事类节目受欢迎决非偶然。
1、故事类栏目的内容和结构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在中国,故事有最为长久的文化渊源,从汉代的俳优、唐代的传奇到宋代“勾栏瓦肆”的说书艺人,故事文化的传承培育了中国特色的故事艺术传统。听传奇、听故事成为历代中国大众最主要的艺术消费方式。从中国到东亚周边国家,电视连续剧一直是历久不衰的观众爱好,其间无疑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故事化传统对观众审美趣味的浸润。只有立足与通俗艺术消费的空间,我们才能拥有大众,新闻故事类的栏目受欢迎就在于它将大众化的媒体电视与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相对接。第一是通俗易懂,中国故事源于平民大众,服务于平民大众,大众的喜爱是其出发点和旨归;第二是寓教于乐,中国故事植根于儒家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佛教传奇故事的精髓,因此通篇贯穿了劝戒教化的意识。现在我们的电视新闻故事栏目往往也是通过具体的感人的故事展开,来吸引和教化百姓,这种教化百姓不是说教,是转型期当代社会所具有特别的功能,可以表达对和谐的社会结构和伦理关系的向往。在构建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和谐社会功不可抹,潜力巨大。
2、故事类节目内涵丰富,形式风格多样,适应各类不同的受众
分析国内目前的电视新闻故事,可以发现,利用故事这一体裁样式,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占领制高点。无论是对采访传播者本人,或者是采访的题材以及受众的兴趣来说,它都是一个可以让其得到充分满足大平台。故事类栏目具有强烈的适应性和变异性,情感故事、法治故事、财经故事以及社会上趣闻故事,都可以纳入,受众的各类兴趣可以在不同题材的故事中找到共鸣点和情趣点。对于记者来说,故事的采访和写作的空间很大,完全可以表现自身的能力和才情,也能调动记者工作的激情。而从故事形态风格来说,它可以像金庸武侠小说那样,布局诡异莫测,情节盘根错节,奇迹联翩,回环波动;也可以像梁羽生武侠小说那样缓慢开局,娓娓道来;更可以借鉴古龙武侠小说那样,情节奇巧,变幻莫测。
3、故事类节目综合使用各种电视手段为叙事服务,引人入胜,强化新闻的可视性
故事类新闻它必然有个体的主观加工色彩,正是因为摆脱了观念上的束缚,我们就能在节目创新上进行各方面的探索,而电视表达手段的综合性、多样性决定了故事类栏目在外在形态上十分好看,完全能够满足受众的视觉、听觉、情绪需求。电视片头、片花、音乐的使用,资料画面的使用,各种拍摄手段(特写、细节、现场等),配音的再加工,非编的使用,应该说电视故事不是普通的再现,而是进入到表现、表达的领域。
4、故事类节目,不仅是内容上和普通百姓具有贴近性,更重要的是走进了受众的心理场域
电视新闻故事吸取了中国传统故事的一套叙事方法和叙事技巧,在叙述和表达的手段上大大丰富了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方法,开辟了新闻报道的新境界、新空间,情节曲折多变,前后呼应,既出人意料,又在人理之中;节奏上,强调张弛有度和变化,注重包袱和悬念的处置;在情节的编织上期求调度受众惊、疑、悲、喜等多种情绪反应。这些和受众的心理场域吻合贴切,自然吸引受众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