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史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劳特累克
劳特雷克出生在阿尔比一个大贵族之家,是阿尔丰瑟公爵和阿戴勒·塔皮埃·塞莱朗这对表兄妹的儿子。阿尔丰瑟是的个浮华而爱好体育的绅士,其母亲是个简朴充满爱心和宗教感很强的人。
劳特雷克曾经是个健康但体弱、活泼而好奇的男孩,巴黎丰塔纳公立中学的优等生。但不幸的是,由于多病的身体,他不得不退学。后来开始自学,那时已经显露出绘画的天资,他开始画一些动物和家人的肖像。1878年他因骑马摔下跌断了双腿。由于缺钙,他的骨骼没有能长结实,他的双腿再也无法如正常人那样发育。年少的他,唯一的慰藉就是速写本人文历史论文,是一个诚实但平庸的画家送给他的,这个画家教他画画并鼓励他。于是年轻的劳特雷克在这名画家的推荐下于1882年到了学院派画家翁纳特的画室,学习正确的技法和职业培训,在这里,他一直呆到1883年。第二年他为了提高画艺,他到科蒙画室求学。
在科蒙画室他遇到了伯纳 、梵高等一批艺术家。由于梵高古怪的性格和他对艺术具有独特的见解,所以对梵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他给梵高画了一幅肖像画,笔触既有深度又有力度,色彩大胆,画面凝重的表情,画出梵高内心孤独的无耐。在劳特累克的建议下,梵高去了法国阳光充足的南部城市阿尔,在那里他造就了人生艺术的巅峰。
1886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劳特累克离开了亲友,迁到了巴黎蒙马特区,并建立画室,站在画室的窗户前就可以看到德加的画室。在那里他结识了那个地方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如晚上去跳舞的年轻女裁缝、在酒吧消愁的劳动工人、在这表演的贫困舞蹈演员和姑娘或大众节目里的表演者,他怀着人道的同情和绝对的尊敬给他们所有的人作画,也从他们那里挖掘出人性的痕迹和缩影。
劳特累克对马奈和德加都是十分敬仰人文历史论文,特别是德加。德加的色彩、构图、题材对他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德加是法国动态的绘画大师,色彩具有印象派特色。题材大多取自芭蕾舞剧院、咖啡厅和赛马场等。从70年代开始画粉画,有时同油画相结合,色彩鲜艳柔和。从劳特累克给梵高画的自画像中可以感受到德加的影子。
在《红磨坊的舞蹈》这幅画中,劳特累克运用与杜米埃相似的讽刺和稍有夸张的造型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红磨坊乐园的场景。画面由前、中、后三个不同的空间构成,并且木地板的线贯穿整个画面。前景为高贵的女性和几个即将消失在画布左端的几个人统一了整个画面;中景是一对跳舞的人构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在以绿色调的环境衬托下,他们在尽情的跳舞,从造型上看,那个跳舞的男性的身影随意伸曲并跳动,陶醉在一种既幽默又放肆的自由状态中。再看那女的撩起她的长裙,翘起她的腿,在跳踢踏舞,摆能,但是她的面部表情十分呆板,好像所有的动作只是下意识的机械的动着;后面部分人围绕在舞池的边上,与前面的人构成呼应。这种夜生活对劳特雷克来说太熟悉了,因为他经常出入这些音乐咖啡馆、舞厅、酒吧间林立的大街上。用病态的心理和异常敏感性,来表现这种半上流社会的喧闹景象,“红磨坊”娱乐成了他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
同时劳特雷克在创作技法上吸收了日本版画的很多因素人文历史论文,如淡颜色的使用,和单线平涂的技法等,都是很明显的。劳特累克的招贴画是通过石版技术绘制出来,他对他的创造性活动很感兴趣。这从他给母亲的信中可以得到证明,他在1891年的信中写到:“今天,我的招贴画被贴在巴黎的城墙上。这是我略感兴奋,我还要在做一幅……”。
1893年,他在梵高工作过的古庇画廊举办了一系列的油画和素描展览。同年,他开始从事绘制招贴画的活动,并获得极大的成功,以至他的招贴画大大地超过了他的绘画作品。
《红磨坊的拉·姑柳小姐》是劳特累克第一幅招贴。在当时巴黎万博会给巴黎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无限的竞争,红磨坊在竞争的面前生意一天比一天差,老板齐得拉十分着急,他不惜金钱请了很多在当时很知名的艺人加盟红磨坊,使红磨坊在舞会形式和人力资源上优越与其他的舞厅。同时老板也想到了找劳特累克为其制作宣传海报招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至于为什么请劳特累克,或许是劳特累克在巴黎小有名气;或许劳特累克是红磨坊的常客;或许是红磨坊的老板齐得拉深知劳特累克对舞女及演艺人比其他的画家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总之齐得拉是再三恳请劳特累克为为他画几张精彩的招贴画来吸引顾客。这张招贴画非常的成功,轰动了当时的巴黎,不仅让红磨坊的生意蒸蒸日上,也让画家本人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劳特累克并不是一直在蒙马特的,有事他也出去旅行。1895年他到过伦敦,在那里人文历史论文,他看到了惠斯勒的绘画,并且十分欣赏。1896年他在欧洲旅行了很长时间,去过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回来后,他加入了由纳唐松兄弟领导的《白色画刊》的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与之合作的还有波纳尔、维亚尔、瓦洛通等当时的天才插图画家。
夜生活过度的酒精和连续的工作使他几乎发疯,于是,他的母亲把他送到勒伊的一个精神病院治疗。没有呆上多久便出来了。他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但不在是原先一模一样的生活。他的绘画开始表现出一些奇怪的不稳定性和改变技法及色彩的企图。1901年9月9日,他的母亲合上了他的双眼,一颗艺术之心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枯竭。时仅三十七岁。劳特累克在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绘画、招贴画、石版画、插画等作品,他影响了后代的很多人,受影响中最有名的当属毕加索、蒙克、马蹄斯等人。
论文关键词: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义
1 引言
语言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有话直言,言无不尽,出于共同的知识背景人们会自动遵守经济原则,导致“惜语如金”的结果,或为了获得特定的交际效果比如委婉、回避、幽默等,而是采用间接策略,话里有话。如果对这些语言现象视而不见,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而影响人际关系。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后人对此理论的发展为分析语言的艺术和人们有效的言语沟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 研究综述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于1957年发表的《意义》一文中从语言交际的本质出发,把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 “非自然意义”。在言语交际中,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在此基础上,1975年格莱斯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意理论及人类会话活动的一条指导原则——合作原则, 对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英国学者Leech 从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的角度回答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他提出人们出于“礼貌原则”人文历史论文, 常常不愿坦率明言或者常常故意声东击西,解决了“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话语现象(索振羽 2007:87)。随后Levinson(1987)的会话含义三原则——信息、数量和方式原则对会话含义理论进行了修正补充。徐盛桓的《会话含义理论的新发展》(1993)等多篇文章中探讨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内部机制,给出推导会话含义的一般规则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沈家煊把列文森《语用学》一书的各章先后译成汉语, 内容涉及指示现象、会话含义、言语行为、预设和会话结构(高航 2004)。冉永平(2007: 56)尝试运用非单调逻辑的推理形式来分析话语中的含意,弥补Grice含义推导的不足,为会话含义的语用推导提供不同的视角。熊学亮(2007)综合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构建出会话含意的推理模式,使对会话含义的理解变得具体形象化。
国内研究者还探讨分析了二语听力中对会话含义的理解状况。尚晓明(1996)以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为基础,指出“含意否定”、“语用移情”和荷恩等级概念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杨连瑞,张德玉(2004)撰文会话含义理论有助于对语境中话语意图的正确理解。倪秀英(2008)的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对于理解言外之意的题目,正确率很低,学生的会话蕴涵推理能力普遍较弱。
3会话含义理论及应用
3.1合作原则
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有目的性的,或沟通信息、咨询意见或要求索取等等。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提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 说与听者双方存在着一种默契, 一种两者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何兆熊,2000:154)。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概括而言:数量准则即所给信息不多也不少;质量准则即说真不说假;关联准则即说话要切题;方式准则即表达简洁忌晦涩。Grice认为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下四个准则中的一个或多个准则,就会产生特殊会话含义,听话人根据这些原则, 结合语境,经过语用推理,得出多于字面意义的会话含义,即“言下之意”。 在合作的基础上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真实交际中或出于礼貌或委婉等因素有太多“话中有话,弦外之音”等违反准则的现象,事实上这些都是说话人基于“愿意合作”的前提下违反准则而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熊学亮在?语用推理?一书中根据会话含意理论的合作原则,构建出会话含意的推理模式(2007:25):(A)话语+语境→含义 ;(B)违背准则→特殊含义。
如下是一个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片1:
A: 谁把草莓全吃完了?一个不剩!
B:好像C很滋润吗!(B, C窃笑……)
B并没有回答谁吃完了草莓,是违反了关联准则,听者应该究其原因,得出C吃了草莓,生活中B和C是兄弟,B觉得直接告状有那么点不够意思,又觉得不说不快或不答也不对,所以选择了这种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即维护了自己“不是小人”的面子人文历史论文,又小小的“挑衅”了兄弟C。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听者一定能感受到这种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语言幽默感,至少弱化了矛盾。试想如果硬生生的直言,会有这种交际效果吗?说不定还会有言语冲突。
3.2 Levinson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Grice的四准则主要研究特殊会话含义,并且其特殊含义的推导也常凭感觉经验而来,没有给出具体的推理模式,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修正和补充。Levinson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信息、数量和方式原则是在Grice会话含义基础上发展而来,被称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不再以遵循或是违反准则来推理特殊会话含义,而是以常规关系为支柱,以研究一般会话含义为核心,并且建构出会话含意的具体推导机制。这使新格赖斯语用推理机制可以在生活上得到普及运用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概括而言,根据⑴数量原则—说话人陈述信息上要不弱于你所知道的程度,听话人则以弱否强,即“说弱不听强”;⑵信息原则—说话人只提供不多于交际目的所需的最少的语言信息,听话人则扩充理解,即“说少含义多”;⑶方式原则—说话人不要无故使用冗长的、隐晦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式,听话人则根据表达方式的异常推导特殊含义,即“标记意深长”。
应用量原则进行推导,有关的句子应该含有可以比较其信息强度的词。Levinson利用荷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荷恩等级关系”。如下列各组词的“荷氏关系”:<certain that p, probable that p, possiblethat p> <none, not all><love, like> <all, most, many, some,few> <always, often, sometimes> <must, should, may> <cold,cool>……
在荷恩等级关系中,强项蕴涵弱项,弱项否定强项。句子里有能够进入“荷氏关系”的词,就可以根据它们的信息强度进行推导。如生活场景片段2,妈妈到校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
妈妈:这孩子最近表现怎么样?
老师:还可以吧,……
根据数量原则及荷恩等级关系,<表现不好,还可以,好,很好>,妈妈可以做出“说弱不听强”的推断,这孩子可能不是自己想象或期望的很优秀。相信这个场景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老师的委婉表达避免了尴尬局面,家长听了这句话也做好了思想准备讨论孩子的问题。
Levinson还表明三原则的运用中人文历史论文,数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并且如果并存两种(或多种)意义相同的表达式,无标记的用信息原则推导其会话含意,有标记的用方式原则推导出无法应用恰当的信息原则推导出来的会话含义。如2009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听力对话理解:W: I need to talk to someone who knows Baltimore well. I’mtold you lived there.
M: Oh, but I was really young atthe time.
Q: What does the manmean?
男士的应答应与女士提出的告知巴尔的摩的情况相关,但是他既没有回答是否告知,也没有对巴尔的摩进行介绍,而是说“我那时很小”,听者根据“说少含义多”的推理方式和话题关联性,扩充说话人的信息内容,推理出言外之意“现在对那里不熟悉”。事实上此处也就是把他的话与话题联系起来,补充完整成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I was really young at the time,soI can provide little useful information”。
4 结语
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义现象处处可见,所谓“听锣听声,听话听音”,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语用学知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共建交际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艺术化、生动化。
参考文献:
[1]高航、严辰松.语用学在中国20年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倪秀英.听力训练中培养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J]. 外语教学, 2008 (4).
[4]冉永平.语用学纵横[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尚晓明.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与外语教学[J]. 外语学刊, 1996 (3).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7]熊学亮.语用使用中的推理[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8]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 外国语, 1993 (1).
[9]杨连瑞,张德玉.会话含义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04(1).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针对历史事件如果就事论事的话,教师讲起来就略显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紧扣教材、积极探索,在教学中善于质疑,创设科学的诱导源,让疑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启迪智慧。如讲授唐朝的衰弱一节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提问:“唐朝衰弱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起来就显得枯燥,学生也激不起兴趣。而我在讲授时,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知道《过清华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中描写的人物是谁?”这样一问,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我再进一步追问:正是因为有杨贵妃的奢侈享乐,所以有人说‘唐朝衰弱的原因在于杨贵妃一个人,并得出红颜祸水的结论’。你认为这种说法公平吗?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用史实来为她洗清不白之冤。”这时,学生的热情再次被点燃,纷纷投入到寻找答案之中,最后这一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内容放到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会使原本平淡的内容变得趣味生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变化角度,把握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角度,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让历史问题新颖、有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教师课堂直接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听后易感到乏味,也难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变化角度,换一种方式提问:“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呢?”这样一问,学生看似是似懂非懂,却一个个在认真思索。同时,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难度适中,兼顾全体学生。犹如摘果子,既要让优秀的学生稍做努力就能摘到果子,还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学完一课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合中英《》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这个问题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才能正确回答。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还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层次提问,深化思维
提问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承前启后,环环相扣,具体性的问题要为理解抽象的问题做准备,前面基础的问题要为后面思考的问题做铺垫,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问,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提高历史的综合能力。如讲解隋朝开凿大运河一课时,打开历史地图——隋朝大运河,进行有效提问:(1)隋朝大运河是哪一年开凿的?(2)南北的起止点在哪里?分别是今天的哪座城市?(3)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哪几段?(4)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是什么?(5)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你同意此观点吗?若不同意,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大运河开通至今仍在造福人类,你还能列举出其他一些古代工程吗?以上历史问题看似很多,但是层层相扣,逐步深入,具有内在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在农业革命以前,人口一直是很少的,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只占地球表面的极小部分;同时,从总体上讲,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很小,还只能依赖自然环境,以采集和猎取天然动植物为生。此时,虽然已经出现了环境问题,但并不突出,地球生态系统还有足够的能力自行恢复平衡。农业革命以后,人口急剧增加,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随着耕种作业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由于大面积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上刀耕火种等落后生产方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片肥沃的土地逐渐变成了不毛之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地中海、中美洲玛雅文明等古文明之所以失去昔日的辉煌或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其根本原因即在于破坏了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在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的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里以长江流域的环境变迁为例。历史事实表明,长江流域水患越到近期越为频繁,其根本原因不在天灾,而在于流域生态安全体系的人为破坏。其中区域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雨量丰沛,上游地区多崇山峻岭,自古以来是我国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隋唐以前,这里森林广布,生态环境绝佳,这在左思的《蜀都赋》中多有描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长江流域的一些江河是“左右深植,筠柏交阴”、“连山插汉,秀木千云”。正由于此时期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所以唐代以前长江流域灾害很少。但是,唐代以降,长江流域的开发明显加快。在唐代对山地的开发方式中,有些方式对山林生态破坏较大,如畬田的开垦即如此。畬田是一种刀耕火种的山地林区耕作方式,以烧山为主,唐人诗句“南风吹烈火,焰焰烧楚泽”、“犬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描述了畬田作业的部分情况。因畬田不改变山地坡度,雨水冲刷力仍强;天然植被焚除后,地面或,或稀疏种植旱地作物,无法保持水土,故其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很大。唐宋之际,尤其到了南宋,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致使长江流域人口急剧增加,熟地渐感不足,人们纷纷在丘陵山区开垦荒地。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骖鸾录》中叙述1173年他从苏州经湖南赴桂林途中所见到的景象:“湘江……皆土山,略无峰峦秀丽之意,但荒凉相属耳。”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畬田耕作方式所造成的,所谓“沅湘间多山”,“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期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许观:《东斋记事·刀耕火种》)。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使该地区的人地关系一下子紧张起来,政府不遗余力地募集流民无休止地毁林垦荒和围湖造田,由此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如荆襄一带湖泊广延千余里,每逢涨水,“必籍余地容纳”,但由于当地百姓“于岸脚湖心,多方截流以成淤……四周筑堤以成垸”,结果洪水期至,隄塍城郭被冲毁殆尽,数万人被淹死(《清高宗实录》卷1312)。浙江一带的湖泊也因“民间占垦甚多”,“殊妨水利”(《清史稿·潘思榘传》)。总之,人地矛盾已十分尖锐。
综上可见,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土地日趋贫瘠、自然灾害频发这一系列人们今天为之头痛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都已凸显出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人类文明变迁的历史告诉我们,生态环境变迁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在史学研究中加强对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生态环境史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因此对它的研究既需要社会科学的方法,又需要自然科学的参与。环境史研究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吸收和利用人口学、生态学、地理学、地质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气候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的成果和知识,才能本质地、立体地反映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演变规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根据所要讲授的教材知识,来创设情景,更好地贴近历史情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比较丰富的图片、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多地将自己的兴趣投入到历史课堂之上。比如说在讲解初中历史巴黎和会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的代表,然后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陈述,并且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恰当地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充分地表达当时情况下中国在巴黎和会中面临的处境,以及中国的大无畏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祖国的感情。
2.丰富历史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要善于与当前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增强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比如说在讲解关于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视屏,比如说比较著名的,,通过这些视频,让学生积极地想要了解的经过,这就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教师提问关于的知识,看哪些同学可以又快速又准确的回答上来,这种类似的竞争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成绩。
3.创设新颖的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心思都放置在历史知识的听讲中。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提问时,不能够盲目的按照教材中已有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创设新颖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问题创设,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服务。比如说教师在讲授清朝末年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有《》《》《》《》以及其他各种条约,这些条约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很多知识容易混乱。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个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台湾人们的反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就要进行思考,哪个条约的签订,关乎台湾人民的利益,然后通过回忆各个条约的内容,知道答案是《》。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水平。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