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星雨的形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释: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0回。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人名声极坏。
近义词:臭不可当。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人名声极坏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形成机制 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流行语是指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具有新颖性、创新性、社会性的语言。实质上是语言学的一个小分支,网络语言的形成一般建立在书面语的基础之上,有的按照书面语言的组合规律进行语言的整合,有的则是通过谐音赋予一般意义的书面语第二层意义。汉语是世界上唯一自形成起就没有间断的语言,汉语具有连贯性和传承性。虽然,近代以来,文言被废除,白话成为书面和官方语言。然而,文言文凭借其简洁和回味无穷的意境并没有丧失生命力。文言文的一些遣词造句的机制,在当下仍具有很大的魅力,甚至被用于网络语言的创造,盛行一时。
1按照传统的语言构造规律整合
一般认为汉字具有六种造字机制,分别为“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是作为“表意”汉字的最基本的造字方法,而形声是汉字得以不间断的重要原因。似乎“会意”并非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但它是使汉字具有张力的最重要的造字方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从会意的造字机制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土豪”“女汉子”是会意造“字”法的结果。虽然“土豪”和“女汉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字”而是词,但是在以“单音节”字为主的古代,一个字往往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因此我们可以说“土豪”“女汉子”是会意造“字”法的结果。
1.1土豪
对“土豪”这个词进行解构可以发现,“土”与“豪”是两个完全具有不同情感色彩、经济地位和阶级意味的词。“土”可以说是穷、地位低。而“豪”往往是富、有地位。这两个语素都是旧的,但是,取“豪”的“富”和“土”的“无地位”,“土豪”就产生了全新的含义,指那些有钱但是“没地位”,这里并不是说经济上没有地位,而是在群众心目中没地位,或是有钱无脑,有钱没文化,带有歧视、揶揄的意味。这样一个极富张力的词,是对当下民众心理的确切反映。一方面羡慕有钱人,另一方面又瞧不起有钱人,特别是对具有高学历,却生活困窘的人群心理的反映。
1.2女汉子
“女汉子”这个词,不用深究,从表面上就能知道是两种具有性别含义的字、词的巧妙组合。人们用惯了这个词,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义“外表是女生,但性格纯爷们的女性”,所以“女”是性别指向的词,“汉子”是性格指向的词。如果脱离惯性思考,也可以用“女”作为性格指向的词,而“汉子”指向性别,那么就有类似于“伪娘”的意味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汉子”是与“伪娘”相呼应的,表现性别和性格的错位。其实还有一种组合方法,这个词就可以表示变性人,但明显,“变性人”这一语义不具有语言张力,被扬弃。语义指向对于汉语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同“土豪”一样,“女汉子”也是对当下女性的处境和心理的准确反映,职场女性不仅仅要具有美貌的外表,同时也必须有很强的能力才能在压力、竞争这么大的环境下生活下去。就情感色彩上,这是一个褒义词,具有赞赏意味。
2通过谐音,对能指和所指的重赋
“谐音”是网络语言创造的主要方法,之前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肿么办”“杯具”“洗剧”都是“谐音”创造的结果。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中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层次的意义。其实,谐音是对日常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重构,实质而言是一种符号的转换方式。这种转换,有两个方面,一是赋予能指新的所指,一是用新的能指代替原有能指。
“涨姿势”一词弱化了最初的涵义,将词义的内涵扩大化,从语义学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中,“涨姿势”等同于“长知识”。从符号语言学角度来看,属于第一种转换情况:赋予“能指”(涨姿势)的新的“所指”(长知识)。在另一个网络流行语“打败你的不是天真,而是‘无鞋’”,“无邪”与“无鞋”同样是谐音。天真无邪本是一个固定用法,而在这一网络语中用“无鞋”代替“无邪”,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能指符号的变化。这些都是网友们求新求异心理的表现。
3借鉴文言文行文的规律的创作机制
中国古代文言文,遣词造句,运笔行文,都有特定的规律和用法。一是由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的语言本身决定的,一般言简意赅,一字表义,一字述情,意蕴绵长,具有很强的审美力。另一个是文言文诗文词创作者对于语言形式美的追求,平仄、韵脚、对偶都在其思考范围之类,古代不少诗词人,苦心经营,推敲琢磨只求得一佳句。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已不能适应于时代的需求,而慢慢被淘汰,但民众的审美需求,让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并为通俗的网络流行语注入一股难得的雅风。
在201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出现了具有文言文造句、行文规律、及具有文言文意蕴的网络热门流行语。“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成十里红妆可愿”,这句话的意境尽在“待”和“可好”之上,一个“待”字,表明时机不到,暗含一点点遗憾,而又含有一丝丝对未来的期望。“可好”二字,是一个疑问句,表明既有期待,又怕落空的复杂心理,这就是文言文的美。这一网络语的风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再追忆和回味。虽然,有的网友恶搞,使其在流传过程中向着俗的方向演变,而“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更是凭借不同情感性质语言的混用构成的张力,和工整的对偶,酣畅淋漓的表述备受青睐。
特别是,在2013年,更是刮起了一股“最炫文言风”。运用文言造句机制,改写通俗的网络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改为“富贾,可为吾友乎?”;“女汉子”变为“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和我的小伙伴惊呆了”成了“吾与友皆愕然”通俗的网络流行语瞬间高大上了。虽然对此各有看法,有人认为是“戏拟”,有人认为这根本不是标准的文言句式,但不可否认是运用文言行文规律的再创造,暗含了对古典文化的认同。
正如前面所说,网络流行语是指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具有新颖性、创新性、社会性的语言。但网络媒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由众多网民参与的,脱离了网民,网络媒介的意义也就消失了。一般来说,参与网络媒介的人们具有两重身份,当人们活跃在网络平台中,是“网民”;当人们回到现实世界,就变成了社会人。正是由于参与网络媒介的人的双重身份,使得网络语言并不仅仅在网络上传播,更进而渗透到人们口语和书面表达当中。同样,现实中人们的语言、心理偏好也会投射入网络,影响并推动网络语言的形成。上述所说的三种网络流行语形成机制,投射着网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复杂的社会心理;不愿趋同的求新求异心理;暗含的对古典文化追忆、认同心理。是网民们内在心理的外在反映。对网络流行语言的研究,不仅仅对语言学有重要意义,对社会学研究也深有影响。
参考文献
[1] 方毅华,罗鹏.网络十大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现代传播,2011(12).
0 引言
恶性肿瘤细胞和胚胎组织一样,呈现旺盛的增殖能力,它们的细胞形态也常常呈现未分化细胞的特征。随着对胚胎发育和恶性肿瘤的逐步深入研究,认为胚胎和恶性肿瘤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胚胎与恶性肿瘤这两种生理和病理现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不仅拓展了人们对胚胎发育和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理解,也为人类解读生命奥秘和认识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
1 胚胎与肿瘤的相似性
自Lobstein和 Recamier提出肿瘤的胚胎性源性概念以来,早期胚胎细胞与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的比较性研究日益受到了人们关注[1]。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肿瘤相关基因对胚胎的正常发育和分化有一定影响,然而在恶性肿瘤中一些控制正常分化的基因被破坏[2],还有一些与分化有关的主要调控基因,即一类强有力的、发出信号并不可逆地决定分化方向的基因突变都涉及了恶性肿瘤的发生。
2 肿瘤细胞和受精卵在一定条件下的互变性及肿瘤侵袭与胚胎植入比较
胚胎和肿瘤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肿瘤细胞与受精卵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互变性。肿瘤细胞也可象受精卵一样发育形成胚胎。Mckinnell将Lucke氏肾癌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蛙受精卵后,有部分受精卵发育成了正常的蝌蚪。在人类的畸胎瘤中,也可以看到某些瘤细胞分化后发育形成的胚胎样小体(embryoid bodies),反之,把动物受精卵移植到内则可形成畸胎瘤。
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细胞最具特征的生物学行为[3],它与胚胎植入的生命过程极为相似。胚胎的植入是在激素-细胞因子-免疫-基因等复杂网络调控下进行的,是一个精确的、有严格时空性的生理过程[4,5],而侵袭是恶性肿瘤特征性的生物学行为,是一种时空调节失控的病理生命现象。
3 肿瘤细胞、胚胎发育基因及其他方面的比较
不少的实验研究表明肿瘤细胞有胚胎性基因的表达[6],肿瘤的形成是胚胎性基因的重现和大量表达的结果。许多肿瘤细胞产生的异位激素就属于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激素,如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甲状腺激素(TSH)等。
在早期的前囊胚期中首先经历了去甲基化过程[7],在以后的发育阶段,组织特异性基因通过选择性去甲基化形成特异的细胞表达类型。癌基因的低甲基化与抑癌基因高甲基化也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8],研究发现,多种癌基因如raf、cmyc,cfos等在肿瘤组织中普遍低甲基化。
Stojanov等研究证实,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白细胞介素1(IL1)、SP1以及TATA box结合蛋白(TBP)、eIF1A、NFκB等转录因子,在早期胚胎特定阶段呈显著的时空表达特征,以保证早期胚胎高速有序的增殖而不发展为肿瘤[9,10]。
肿瘤细胞与胚胎细胞具有相同的全部基因组,它是由于机体网络调控失调而基因错误的时空表达结果。
4 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与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
Brinster等将2~4个CBAT6T6骨髓瘤细胞和129/SvS畸胎瘤细胞注射入另一Swiss小鼠来源的囊胚腔,结果获得了正常的子代,从而给我们对胚胎发育和肿瘤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这个实验提示了移植于囊胚腔的肿瘤细胞被其接纳并影响了胚胎的发育。Mintz和Papaioannou等陆续证实了这一实验,认为恶性肿瘤逆转至正常状态的基础是基因表达的变化,而不是基因结构方面的改变。
自此,人们试图通过胚胎内环境来研究恶性肿瘤细胞表型的实验研究便开始了。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只有囊胚腔对肿瘤起调控作用,滋养层外周间隙没有这种作用,甚至可能增加某些肿瘤的恶性表型。有趣的是将正常鼠囊胚移植到子宫外却导致了恶性畸胎瘤的生长。
不是所有的肿瘤细胞都能在胚胎内环境下逆转为正常细胞,进而形成嵌合体的。Rossant等的研究表明对于P10 和P19两种EC细胞,P19的生长是不能被小鼠囊胚腔环境调节的,这些细胞在囊胚腔内增殖,向外扩展。Pierce的实验也表明单个的畸胎瘤细胞c145、247、402Ax,能在小鼠囊胚腔内获得逆转,3个402Ax细胞被部分逆转,5个402Ax细胞则不能。L1210、F9畸胎瘤几乎不能被逆转,卵黄囊癌PYS部分获得逆转。肿瘤细胞之所以能够成活,推测其分子机制是其在囊胚的微环境中恢复了正常的分化程序。
Marleau等[11]将人的髓系白血病细胞KG1和人原发的髓系白血病细胞(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注入小鼠孕3.5天的囊胚后,发现在嵌合的中孕期小鼠(孕12.5天)和成鼠均无肿瘤形成,供体细胞分布分析表明,AML细胞在15种造血和非造血组织中种植(如卵黄囊,胎肝,外周血,肠等),并在孕12.5天小鼠有人血红蛋白和血型糖蛋白A的表达,Durr等[12]也证实了这样的结果。
有学者认为不同环境可能对携带全套遗传信息的细胞核有“程序重排”(reprogram)而使肿瘤细胞表型逆转。Li等[13]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将鼠的成神经管细胞瘤(medulloblastomas)的胞核移植到非同系的去核小鼠卵母细胞后进行了体外的胚胎培养和寄鼠移植,实验表明这些核移植后的卵母细胞能够发育成2细胞期,8细胞期,桑椹胚,胚泡甚至发育植入后具有典型细胞层次的胚胎,神经纤维丝和神经特异性。蛋白检测及PCR技术都证实了成神经管细胞瘤细胞核移植后克隆、发育的细胞具有正常神经细胞的特征,再一次验证了肿瘤细胞能够被外源性因素重排(epigenetically reprogrammed)为其组织来源正常的细胞。
Hochedlinger等 [14]报道将小鼠黑素瘤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注射入小鼠卵母细胞,卵子像经受精般开始成长为胚胎,研究员从这个小鼠胚胎取出干细胞,注射入另一些健康的小鼠囊胚,其中某些胚胎发育成健康正常的成年小鼠。这显示来自复制癌细胞的干细胞能发展成健康正常的细胞,包括皮肤色素细胞、免疫细胞和结缔组织。 利用癌细胞复制出健康小鼠的实验显示,人体本身有能力扭转恶性肿瘤。
Kobayashi等[15]将大鼠的肝癌细胞H35和CD1小鼠的2细胞胚胎共培养发现 H35能显著提高胚胎的囊胚发率和孵化率。、王智彪等在建立小鼠囊胚肿瘤共培养系统的基础上观察到了已经分化决定的正常细胞囊胚滋养层细胞在体外能“植入”和“侵袭”不同侵袭潜能的恶性肿瘤细胞,并形成类似“青霉菌抑菌圈”样的无肿瘤细胞生长空白带。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一定剂量的抗植入药米非司酮能有效抑制高转移潜能的小鼠黑色素瘤的肺转移率和降低肿瘤的血管生成能力[16,17]。
目前也已有研究报道胚胎提取物及活性分子能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人将白血病细胞注入小鼠胚胎的胎盘得到了具有嵌合的造血系统的正常小鼠。
5 研究启示与展望
尽管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了生命科学的前沿世纪,然而我们目前对生命的探索是远不足够的,而恶性肿瘤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现象,与我们的健康和生命休戚相关,人们期望用新的科学思维方法来重新认识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也渴望找到生命的真正含义。
肿瘤细胞和早期胚胎相互作用,也给予了我们一个启示:胚胎微环境也能导向和激活肿瘤发育潜能而使其表型逆转。胚胎与肿瘤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胚胎和肿瘤两种“正邪”生命现象的内涵,拓展和补充“肿瘤的胚胎源性”概念;同时也有助于人们试图从生命现象中去寻求认识肿瘤、征服肿瘤的“新曙光”,对解析生命现象本身也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和探索方向;也为肿瘤细胞的分化和表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 Murray MJ, Lessey BA.Embryo implantation and tumor metastasis: common pathways of invasion and angiogensis[J]. Semin Reprod Endocrinol,1999, 17(3):275290.
[2]VogelsteinB,KinzlerKW.Cacer genes and the pathways they control[J]. Nature Medicine, 2004, 10(8): 789799.
[3]Petruzzelli GJ. The biology of tumor invasion, angiogenesi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 2000, 62(4): 178185.
[4]Daftary GS,Taylor HS.Molecular makers of implantation:clinical implication[J].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01, 13(3): 269274.
[5] Paria BC, Song H, Dey SK. Implantation: molecular basis of embryouterine dialogue[J]. Int J Dev Biol, 2001,45 (3):597605.
[6] Rinkenberger JL, Horning S,Klocke B,et al. Mcl1deficiency results in preiimplantation embryonic lethality[J]. Genes Dev, 2000,14(1):2327.
[7] Okano M, Li E. Genetic Analyses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Genes in Mouse ModelSystem[J]. J Nutr, 2002, 132: 2462S2465S.
[8]Soejima K, Fang W, Rollins BJ.DNA methyltransferase 3b contributes to oncogenic transformation induced by SV40T antigen and activated Ras[J]. Oncogene, 2003, 22(30): 47234733.
[9]Stojanov T, O’Neill C. In vitro fertilization causes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to the onset of gene expression from the zygotic genome in mice[J]. Biol Reprod, 2001, 64(2): 696705.
[10]Wrenzycki C, Niemann H.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in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effects of invitro production and somatic nuclear transfer[J].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2003, 7 (6): 649656.
[11]Marleau AM, Greenwood JD, Wei Q, et al.Chimerism of murine fetal bone marrow by maternal cells occurs in late gestation and persists into adulthood[J]. Lab Invest, 2003, 83(5): 673681.
[12]Durr M, Harder F, Merkel A, et al. Chimaerism and erythroid marker expression after microinjection of human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cells into murine blastocysts[J]. Oncogene, 2003, 22(57): 91859191.
[13]Li L, Connelly MC, Wetmore C, et al. Mouse embryos cloned from brain tumors[J]. Cancer Res, 2003, 163(11): 27332736.
[14]Hochedlinger K,Blelloch R ,Brennan C,et al.Reprogramming of a melanoma genome by nucleartransplantation[J]. Genes& Development, 2004, 18(15): 18751885.
[15]Kobayashi M, Hirako M, Minato Y, et al.Rat hepatoma Reuber H35 cells produce factors that promote the hatching of mouse embryos cultured in vitro[J]. Biol Reprod, 1997, 56(4): 10411049.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管理;成本最小化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已日渐明朗,金融与经济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已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核心要素,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否深刻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而中央银行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影响着金融系统的稳定。当银行持有大量的流动性资产时,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敏感度相对下降,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有效性。而央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都有可能因为银行大量的流动性而大打折扣。2011年7月,我国CPI同比上涨6.5%,涨幅比上月提高了0.1个百分点,创下了2008年7月以来37个月的新高。2011年6月20号,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是自2010年以来第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累计上调了5.5个百分点,累计冻结约41 900亿元资金(如图1)。在不断迅速爬升的通胀水平下,政府实行货币紧缩政策的力度越加强硬,而在这种环境下,银行的流动性越加紧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基于银行流动性均衡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再次研究银行流动性管理。
一、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是一个具有非常广泛含义的概念,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的理解。巴塞尔委员会在《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稳定做法》中指出,流动性是银行为了资产的增加而进行融资以及债务到期时履行约定的一种能力。Peter Rose 认为当银行在需要资金时,如果能够以合理的成本快速地得到所需的资金,那么就可以判定该银行具有流动性。本文认为,银行的流动性应同时包括资产的流动性与负债的流动性,即银行能够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同时又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其核心要素为资金的数量、成本以及反应时间。
相应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商业银行不能在任何时刻都实现以合理的成本筹措到其所需要数量的资金来完成自身的金融义务以及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造成银行经济或者声誉上的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会给银行带来经济和信誉上的危机,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银行的破产。而当这一问题发生在银行系统,或者在流通企业中扩散开来的话,那么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流动性危机。
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分析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一种风险,任何一个银行在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流动性风险,这是银行所有风险的一个最终表现形式。流动性风险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成因不外乎来自于自身的制度,其他风险的转化以及其他银行的风险传染这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整个社会流动性的创造机构,银行实现了流动性的转换与创造,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具有高流动性的负债。为存款人提供了活期的存款合约,为贷款人提供了非流动性的贷款,为存款人提供了流动性保险。正是因为银行的这种性质使其面对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冲击,因此其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身流动性的问题。当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因其他原因而降低时,就容易引发公众担忧,进而诱发存款人提取存款的行为,容易爆发挤兑风潮。这是由银行自身的资产与负债流动性的不匹配所决定的。资产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必然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稳定,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其次,流动性风险是一种间接的综合性的风险,它是银行内部所有风险的一个最终表现形式,银行的任何一个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都有可能转化为流动性风险。我们最常见的转化形式包括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的转化,操作风险的转化,价格风险的转化,信誉风险的转化以及利率风险的转化,等等。这些风险长期存在于银行内部,一旦长期积聚而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的话,最终都将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
再者,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除了自身经营产生之外,也有可能来自于其他银行的风险传染。当一家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倒闭时,将无力偿还对其他银行的债务,从而引起了其他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同时,当个别银行遭遇资金短缺而进行资产大量变现时,必然引起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到其他银行。特别是出现经济萧条或者金融危机时,当民众对整个银行系统失去了信心而陷入非理性的恐慌,他们会无区别地对所有银行进行挤兑,于是危机就蔓延到其他没有问题的银行。
三、流动性管理的发展历程
基于流动性在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流动性管理一直被视为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的重点。从早期的侧重于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逐步经历了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和平衡的流动性管理。
(一)资产流动性管理阶段
20世纪20年代前属于流动性的消极管理阶段,当时盛行着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 loan theory),也称为真是票据理论(real-bills doctrine),这是最早的流动性管理理论。该理论侧重于银行保持高度的流动性。由于银行的资金多数来源于短期资金,因此其业务要集中在短期的,自偿性的贷款。该理论指出了应满足银行的流动性,并且在进行资金配置时要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与结构。但其忽略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与短期贷款的偿还能力。
1930年经济大萧条之后,资产转换理论(asset shiftability theory)逐步流行。该理论强调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具有流动性的非现金资产来应对流动性需求。一旦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超出了其所持有的现金时,可立即将这一部分的资产变现以保证其偿付能力。但持有过多的流动性资产与银行的盈利性发生了冲突,同时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经济的复苏催生了预期收入理论(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该理论认为借款人还贷的能力取决于其预期收入,而非贷款期限。在这种环境下,增加了银行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联邦基金市场、回购协议以及可转让存单的发展,银行开始实施通过负债获得流动性,并且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盈利性的扩展来进行负债管理。该理论强调银行在市场上购买流动性,银行从被动负债转为主动负债,开拓资金来源。通过负债满足流动性需求,减少银行流动性资产的储备。这种管理策略提高了银行筹措资金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但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货币市场的震动将导致银行无法筹借资金。同时,银行的财务危机也将导致市场流动性供给的停止,银行流动性的压力也将演化成流动性危机。
(三)平衡流动性管理
该理论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从资产平衡的角度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强调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应动态地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在保证银行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利润最大化。其基本思路是将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划分为逾期的和突发的两部分。对于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可通过资产方式以及与往来银行达成的信用安排予以解决,而突发性则需要通过短期借款来实现。
四、流动性均衡成本最小化
流动性的均衡主要包括流动性需求与流动性供给之间的矛盾,反映着银行盈利性与流动性目标之间的矛盾。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是银行的常态,银行需要不停地处理流动性不足与过剩的问题,以期实现流动性的均衡。
(一)流动性需求的概率曲线
在一定时期内,银行的流动性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由各个时点上不同水平的流动性构成。但我们综合历年流动性需求的有关数据不难发现,银行的流动性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高于上限水平的流动性需求不会发生,而低于下限水平的流动性需求却必然会出现。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较低水平的流动性需求出现的情况相对较多,而高水平的流动性需求却较少出现。换一种说法,我们可以认定为在一定的时点上,低水平的流动性需求L(L)出现概率较大,而高水平的流动性需求L(H)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为此,我们绘制了不同水平流动性需求的概率分布图。在图2中,越接近于低水平的流动性需求L(L)出现的概率就约接近于100%,而高于L(H)水平的流动性需求出现的概率则趋向于0。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在L(L)和L(H)之间的流动性需求的发生概率P(L)随着L的增加而逐步递减。
(二)流动性供应成本的分析与表达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金资产是无收益资产,持有可转换资产却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在图中现金资产的备付成本应高于可转换资产的备付成本,即图3中的cb位于cz1上方。而主动负债由于对外借款受不可控的市场因素影响更大,单位交易成本更高,所以主动负债的成本曲线相对可转换资产而言更为陡峭。
五、流动性供给方案的确定
在日益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我们认为一个合理科学的流动性方案应能够满足银行流动性的实际需求,实现流动性的均衡,同时又应该是成本最低。无论是通过备付金、可转换资产还是主动负债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都必然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成本。我们强调的成本最低的方案既可以是其中的某一种也可以是多种的组合,根据不同时刻不同水平的流动性需求导致的相对成本的高低来进行选择。在上述图中我们不难发现,流动性供给成本越低,其成本曲线位置越低。因此,不同的供给方式的成本曲线所围绕形成的曲线簇下边界就形成了成本最低的供给方案。
现以图3中所绘进行分析。当备付金、可转换资产与主动负债成本曲线位于图中位置时,我们可以得到在这一时刻下,总流动供给水平为L4,流动性成本最低的供给方案:由备付金、可转换资产和主动负债三者共同形成,备付金为L2,可转换资产为(L3-L2),主动负债为(L4-L3)。
当银行面临特定水平的流动性需求时,银行根据最小成本的原则选取的方案也会有所不同。在所绘图中,当流动性需求水平低于L2时,银行将会选取全部采用备付金进行流动性支付;在流动性位于L2与L3之间时,银行会将其持有的数量为L3的备付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余下部分则通过可转换资产进行实现;在高于L3水平的流动性需求下,银行会采用L2数量的现金资产和(L3-L2)的可转换资产以及主动负债来实现。
在公式c=r+b×P(L)中,参数r和b体现了银行组织流动性的备付成本率与单位的交易成本。这两个参数的变化将导致三种不同供给方式的成本变动,对图示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具有一定的调整,进而影响最佳方案的确定。对于参数r而言,其变化不改变成本曲线的形状,但会使整条曲线上下移动。而参数b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成本曲线的形状,当b变小时,成本曲线将逐步平缓,减小至0时,将形成一条水平的直线,此时即为备付金的成本线,而当参数b变大时,成本曲线将逐步变得陡峭。在市场不断变化导致参数r和b变化时,成本曲线的位置将发生一定的移动,曲线簇下边界也会相应变动,此时应及时调整流动性的供给方案。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参数r和b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收益率相对低下的资产流动性相对较好,其备付成本高,交易成本低;而收益率高的资产却是相反,其流动性差而备付成本低且交易成本高。但是当资产流动性不足或是市场的有效性不足时,或者资产的质量不佳时,也会出现备付成本率相同而单位交易费用不一样的情况。因此,银行在确定最佳流动性方案是需综合考虑这两个参数的变化,并适时进行一定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郑也夫.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回顾[J].商场现代化:2008(31):387-388.
[2] 余小勇,吴地宝.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3):148-151.
[3] 王飞. 当前国际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变化与监管趋势[J].南方金融,2011(1):36-39.
[4] 陈学军.全球流动性不确定性与中央银行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8(5):12-15.
[5] 牟怡楠.商业银行流动性考察: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7(10):9-15.
[6] 王晓枫,熊海芳.商业银行流动性转变的实证研究,2009(12):68-74.
Research on Bank Liquidity Management Based on Minimization Balanced Cost
CAO Wen-bin, LIN Zeng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关键词]工作流;学生事务管理;流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24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工作难度不断增强,给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流程优化中的工作流技术,建立高效的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它是一类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优化,通常建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在校中的具体业务流程处理为主要线索,对学生工作中各阶段的事务和学生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划分与匹配,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过程,力求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困境,为改革做准备。
2 现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繁冗
通过对当前系统流程分析,发现各项学生工作基本需要经历三次流转,一般先从学校各相关部门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逐层布置,再从学生到各院系再到学校的审批、汇总和上传,最后再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的最终确定。流程存在反复的审批、汇总和统计工作,且基本通过手工操作完成,如此繁冗多余的工作直接导致业务处理的流程变长,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2 现有信息系统灵活性差、利用率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工作要求的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作需要。虽然工作伴随着自动化的信息处理,但学生工作人员仍需用大量时间做繁琐、复杂的统计、汇总等重复性工作。如常规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学生需要在系统中提交家庭困难认证信息、奖学金申请信息等,辅导员、院系认证后,学生还需再次提交纸质申请,辅导员不但要在系统中操作一次,同样要在纸质材料中进行再次审核,这不仅没有给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带来便利,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
2.3 现有系统缺乏服务性
现有系统的建立仅以完成本部门任务为出发点,缺乏服务性考虑。从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改革目的仅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作为直接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却忽略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性。因此流程优化工作,要有助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学生办事的质量,畅通信息的纵横传递,从而规范行为,提升服务育人的意识。
2.4 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部门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学生工作内容繁杂,事务工作涉及学校不同部门,有时一项工作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在当前的学生工作中,各部门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各部门对学生信息的需求往往存在重复性,增加了工作负担。且在工作中,部门间沟通的媒介往往是电话、QQ、邮箱等工具,传输过程中容易出错,信息的传递也存在时间差与延迟,从而制约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3 工作流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的优势
3.1 工作流程规范、流程管理实现统一
工作流技术的介入,将使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以流程化、标准化要求被规范起来。通过设定标准,定义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程序,重组与优化,实现对各环节工作内容与行为的规范统一,提升管理过程运行的稳定性,也是工作流技术的最大意义所在。
3.2 流程控制力度加强、工作灵活度提高
工作流程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宏观而细致的重组过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人力、资金的投入成为阻碍学生工作改革的障碍。而工作流技术可通过功能分离,既独立设计管理模块,又可插入流程中形成一个整体,有着随时调用、灵活使用的优势。
3.3 服务质量提高,真正转向以学生为本
在工作流技术应用中,学生事务工作流程重组将打破以管理为出发点的职能设置,而真正转向学生事务的服务性需要,以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事务工作为对象开展提炼和重组。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重组后的工作流程必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
3.4 不同部门间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工作流技术采用路由的形式将任务推送到要完成下一步操作的部门,从而将各个任务单元衔接起来。这种推送式的流程化工作模式实现了多个业务部门间的有效协同,删减了多余环节,优化了实际需要的程序。事实上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跨部门并联办公系统的公共协同平台的搭建,优化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