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长沙师范学院,长沙 410100)
[摘要]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存在着以语言和聆听为主、追求教学结果的高效率、师幼互动没有内涵、教师高度控制等问题。借鉴社区广场舞分解任务、反复练习、允许身体自由行动、基于个人的学习任务管理、强调横向互动与当面协商、根据需要不断改造音乐和舞蹈作品等有效实施策略,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应建构新的教学效益观、时空结构观和课程组织观。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个体情感体验与动作思维的基础上,将教学效益定位于教师用自己的音乐爱好与音乐品味打动幼儿,在与幼儿共同接触音乐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和孩子共同的生命成长。为此,幼儿园教师应像社区广场舞教师那样建立一种整体的开放的教学时空结构观,将幼儿音乐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向生活延伸,使幼儿能够建立起一日生活的经验连续体。同时,教师应将幼儿真正看成是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独特个体,通过“合作一自治”的课程模式促进教师与幼儿的合作、幼儿与幼儿的合作,最终达成幼儿的学习自治。
[
关键词 ]音乐教育;社区广场舞;幼儿园集体教学稿件编号:201412300020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编号:624)
通讯作者:崔红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E-ma11:583047636@qq.com
音乐既是个体生命的原发形式,也是人类文化建构的产物,音乐通过与生命同构,引领个体生命成长。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感体验和动作思维帮助幼儿打开生命通道,在满足幼儿个体生命情感宣泄与交往需要的同时,也吸引幼儿反观内心,引领幼儿自我超越追求。然而,实践中,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未能很好地发挥这些功能。受越来越普及的社区广场舞的启发,笔者拟在分析其集体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寻找其对于当前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有益的改进策略。
一、当前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语言和聆听为主的音乐学习方式
幼儿园教师一致认为音乐是听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很强调让幼儿“听”,但无论是唱歌活动还是舞蹈学习,教师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要交代,这使得孩子们更多的是在“听”教师的语言讲解,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听音乐。如某教师组织中一班幼儿听《七步进阶》音乐玩“勇士与女巫”的音乐游戏,玩法大致与“熊和石头人”类似。教师先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大致是勇士去寻宝,过海的时候要想办法不被女巫抓住。随后组织幼儿听了一遍音乐。之后,教师就和幼儿讨论寻宝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件又一件。本来孩子们还兴致盎然,但由于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孩子开始不耐烦起来,教师看到这个场景很着急,站起身宣布开始玩游戏,可当音乐响起时,教师忍不住又高声说了一句:“孩子们,我再问一个问题。”可见,教师“喋喋不休”的音乐教学已然剥夺了幼儿跟随音乐的生命体验。
(二)追求高效率的集体教学时间管理
从教学效率出发,“整齐划一”与“统一行动”成为幼儿园教师音乐课堂管理的主要策略。教师总是希望能在同一时间得到众多幼儿的一致呼应,每个幼儿都能跟进活动的每一环节,由此在集体音乐教学中,幼儿行动的时间、频率和节奏通常高度一致。除非教师允许,幼儿的“窃窃私语”一般被视为“自由散漫”,必须立马改正,回到教师预设的进程。同时在教师心目中,对于集体音乐游戏的展现通常有着完美的预期。如果幼儿未能跟上节奏,教师就会忍不住催促幼儿“快点快点”。在追求高效的教学效益观之下,教师常常将幼儿看作“平均的个体”而规划着他们的行动,只要幼儿出现了与教师预期“不和谐”的行为,就会被教师提醒,甚至警告或惩罚。
(三)没有“问题”的师幼互动
在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中,可以经常听到教师亲切地问全班幼儿“明白了吗”,而孩子们也通常会高声地集体回答“明白啦”,然后教师就会高兴地宣布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独白式语言是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中封闭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师幼互动一般由教师发起,幼儿回应。教师对幼儿的回应给予选择性倾听,将符合期望的回答纳入教学流程,接着按部就班地继续预设的教学流程。在教师意志的牵引之下,集体教学中的师幼互动形式主要是“教师一全体幼儿”,加上少量的“教师一个别幼儿”,偶有“幼儿一幼儿”发生。教师的控制暴露无遗,凡是与预设的教学流程无关的“旁枝末节”均被“修剪”掉。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意见或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教师真正的回应与支持的,其主动探究音乐的积极性必然会逐渐下降,最后在教师眼中幼儿就变得“真的”没有问题需要问教师了。
(四)身体的规训与空间的制约
为保证幼儿身体安全和维持活动纪律,教师通常对幼儿参与活动实行身体控制,如在音乐活动中,不仅幼儿的空间占位一般是固定的,连身体行动方式也由教师控制,如是坐在小椅子上观摩,还是跟随教师行动,都由教师根据教学流程的需要决定。而孩子们在教师发出信号之前,也必须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被允许也不方便个别行动。教师组织活动的视线覆盖全班每一个幼儿,这虽是为孩子安全着想,但同时也使得全体幼儿处于教师全方位的控制之下。从更深层次分析,这是音乐教育现代性对幼儿身体规训和制约的具体体现。“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幼儿安安静静地坐着听”成为幼儿园音乐教师所认定的音乐活动组织技能和必须达到的教学组织效果。
音乐带给个体最大的感受是情感开放的舒畅与满足,这种感觉常常使人萌生行动的欲望,正所谓“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个体参与音乐活动常常伴随着身体动作。动作不仅帮助人表达感受,更帮助人达成对音乐的理解。但如上所述,在当前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中,幼儿什么时候可以动,应该如何动,都需要得到教师的许可。这就意味着,幼儿有行动需要的时候,可能不被允许行动,而当幼儿还不想行动的时候,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去行动。所以,如果我们希望音乐真正发挥其作为幼儿最愿意使用、也最易于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的本体功能,就需要改革当前以教师全面控制为突出问题的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
二、社区广场舞的集体教学时空结构分析
笔者曾参与YG小区广场舞团队舞蹈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见证了其队伍不断壮大,从40多人扩大到近70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完全不同于幼儿园音乐集体学习的氛围,其教学时空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连续的学习经验:分解任务、反复练习
作为成人学习,广场舞的教学较幼儿园更为直接。广场舞教师会首先完整地示范舞蹈,然后分解动作,逐个进行动作教学,然后配合音乐跳舞。每次学习新的舞蹈和复习舞蹈时,教师和其他高级榜样都会站在队伍前面或者中间示范,其他成员在观察教师的同时,轻松地通过模仿动作来学习和领悟。教师或其他高级榜样被称为“领头人”,他们与音乐对于广场舞的学习一样重要。与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中教师喋喋不休的语言讲解形成鲜明的对比,广场舞团队在学习新的舞蹈和复习舞蹈时,除了练习个别动作之外,基本都是跟着“领头人”和音乐跳,“领头人”很少用语言喊节奏。正如一位H阿姨所言:“音乐和老师的示范很重要。有老师在前边带着跳,大家看着老师一起跳,就只需要用心学习自己的动作,不用还想着动作配合音乐等其他事情。这样学起来容易一些”。当被问到为什么要一遍一遍跟着音乐跳时,H阿姨的解释是:“老师也不是什么都擅长,又要示范又要唱曲子,太难。我们把音乐剪辑成一段一段的,这样学新舞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播放音乐片段。学员们听着音乐,和领头的老师一起跳,感觉(氛围)也好些”。
教师一般作为高级榜样出现,在教给成员新的舞蹈动作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根据班杜拉的观察模仿学习理论,对于个体的音乐学习来说,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并展现音乐的过程,已经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因此,对于舞蹈语汇积累少的人来说,“模仿就是创造”。在重视个体音乐学习基础和体验的广场舞活动中,“互相教、经常跳”也就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新授舞蹈时,教师不会一次就把一个舞蹈的全部动作教完,因为这样学员们会跟不上进度。因此,一个新的舞蹈动作教学通常需要分解到5至7天里完成。在这段时间里,学员们有充分的时间练习动作,在不断自动纠错的同时得到同伴和教师的指导。
(二)自由的身体:灵活的空间站位
广场舞以集体学习为主,一般也以“秧田式”或“圆圈”队形为主,但是与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不同,学员们在队伍中没有固定的站位安排,也不强求每个人的动作一致。在广场舞学习过程中,学员们一般不会对别人评头品足,更不会用一个标准要求每个人。每个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场地上的站位,也可以随自己的能力和对动作的理解跟随团队跳舞。队形和位置的开放,解放了学员的身体和个人空间,也释放了学员的心理压力,让每个人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情况,灵活选择站在前边、中间或后边,甚至旁观。访谈中,很多学员也谈到这一点,并认为这是广场舞吸引大家的重要因素,那就是没有压力,如有学员提到:“不会跳没有关系,可以看着教练老师跳,时间长了就学会了。跳得不好也没有关系,不会跳的时候往后边站就是。”
(三)基于个人的学习任务管理
不同的广场舞群体、一个群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学习时间与速度都是根据参与者的具体需求而灵活开放确定的,如此每个参与活动的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表,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学习。这种基于个体的学习任务管理使得每个参与的学员都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如有一位Z大姐告诉笔者,她们原来是每半个月学一个新的舞蹈,3年跳下来,大家的接受能力都提高了,现在是一个星期就可以学会一个新的舞蹈。这意味着她们的学习时间与速度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她们要花10天时间分步学习和记忆舞蹈动作,花4—5天时间串联练习。现在,她们只要4—5天就可以记住整个舞蹈动作,再花3—4天串联练习。正如一位广场舞领头的P老师所言:“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有一些人学得慢一些,但是我们不能说她们笨,她们只是接受能力慢一点而已。跳舞这种事情得靠自己慢慢练习、慢慢领悟,所以我们刚开始是10天学一个新舞蹈,每天学习的任务不多,就可以让大家都跟上。实在还有个别人跟不上,可以在以后复习。反正我们跳舞的队形不固定,你觉得自己跳得好,愿意当领舞,就站在前三排跳;你觉得自己还跳得不够好,可以站在后边慢慢琢磨。”
(四)“有问题”的集体教学:横向互动与当面协商
与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过程相比,社区广场舞的集体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学员会将自己学习舞蹈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或改进建议。这是因为广场舞群体成员关系平等,团队管理者经常广泛听取学员的意见,充分集中大家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动员大家参与团队事务,最大限度地获得学员家属等外源性资源的支持,以更好地维护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参与者在认同“教师”作为高级榜样的同时,保持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力。教师需要与每一个学生互动,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随时互动,因此广场舞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呈开放状态,甚至模糊了“老师”“优秀学生”和“接受能力差者”的边界,一方面使每个参与活动的人都可以接纳自我当前的状态,规划自己接下来的学习进程,而不是处于焦虑状态中,担心自己跟不上;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超越“老师”的内在积极性,增强了其学习的内源性动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学员所站队形和位置是开放的,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选择站在前边,成为后面人的模仿对象,或选择站在后面,向站在前面的“老师”或能力强的同伴学习。这在广场舞活动中是常态。而学员对于舞蹈学习有任何建议,都可以当面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协商,如J小姐所说:“我们如果在别处学到了好的舞蹈,就会跳给P老师看,她就会临时让跳新舞的人当老师,她自己和大家跟着一起学,所以我们不断学习新的舞蹈,这样就激励我们天天坚持下去”。
(五)根据需要不断改造音乐和舞蹈作品
广场舞的管理者们也经常改编网络上的成品舞蹈,以适应本队学员的学习需要。对舞蹈音乐进行剪辑,基本上是她们每周要做的事情。用P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你不改编好音乐和舞蹈,学员就不喜欢”。他们不像幼儿园教师那样“把音乐看得很重”。在他们眼里,只要想跳舞,音乐、舞蹈和乐器都是可以找到的,就像在湖南湘西的古丈乡间,想跳摆手舞的话,只要会念“锣鼓经”(有鼓点)即可,“音乐”不是问题。笔者就曾亲见古丈乡间的一位老大爷用一截50厘米左右的木棍敲击一个空的汽油桶,“音乐”就弄好了。随着铁棍敲击空油桶的声音响起,村民们就随着鼓点走动起来。开始鼓点稍慢了些,大家的动作有些跟不上节奏,但将近1分钟之后,敲空桶的人和跳舞的人之间就达成了一种默契,男人们和女人们都随着鼓点在行走中“劳动”,或左或右,时而“挖地”,时而“打扫”,大家慢慢地都随着鼓点自由舒服地摆动起来、舞动起来。
三、对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应改革幼儿园音乐教学效益观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中的幼儿与社区广场舞中的学员处于完全不同的参与状态。在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中,教师宣布活动开始时,幼儿通常兴致勃勃,但一般保持不到10分钟,就会在枯燥的音乐学习中开始“走神”,虽然他们被规定坐在椅子上,身体也没乱动,但他们的心思早已神游。相比之下,每天按时到场的大姐大妈们,却总是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其乐无穷。这让我们不能不反思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究竟错在哪里。在“有目的”开启活动的组织压力之下,教师以集体行动的效益追求对组织负责,这种出发点本来没有错,但是在简单的“线性思维”之下,对“音乐教学效益”的理解被异化为“所有人在单位时间里掌握相同的音乐技能”。这样的理解无视幼儿个体音乐学习的差异性,最终导致“无效益”的结果。
音乐是人的生命运动形式,音乐的学习绝对不能脱离生命的体验而孤立存在,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儿童的生命体验必须保持一种生态式的相互促进关系,因此音乐教育必须首先关注幼儿的成长快乐体验,既要用音乐作品感染、打动幼儿,更要让幼儿通过音乐活动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与动作思维是学习音乐的基本方式,广场舞正是尊重了个体音乐学习的这一本质,所以可以不断激发学员参与的热情与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和动作思维这一音乐学习之“源”,将幼儿音乐学习的“高差异性”作为设计和实施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音乐是幼儿“本能的缪斯”的析出,最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园教师应像广场舞的老师那样,给予幼儿情感体验和表达的通道,并耐心等待幼儿“本能的缪斯”析出的时间。如此一来,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必须消解,当一件音乐作品呈现之后,应允许每个幼儿像广场舞的学员那样,有自己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时间,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对作品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要毫无保留地接受幼儿表达自己理解作品的方式,将“教学效益”定位于教师用自己的音乐爱好与音乐品味打动幼儿,在与幼儿共同接触音乐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和孩子共同的生命成长。
(二)应改革幼儿园音乐教学时空结构观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在教师的组织下,每天的生活就是“连轴转”,每一个环节似乎都还没有尽兴,下一个环节又匆匆开始。随着环节的频繁转换,每天教室里经常重复的就是孩子们搬小椅子的声音,而幼儿园教师也总是很忙,忙着备课、忙着准备教具、忙着组织集体教学和游戏,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断片状”的教学时空结构,它使每个集体教学活动不仅与游戏、生活活动等其他活动割裂开来,而且与下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割裂开来,孩子们获得的是碎片式的简单累积的经验,无法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社区广场舞的运行启示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整体的开放的教学时空结构观,不再单纯追求单位时间的工具性学习效率,而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向生活延伸。在将孩子在园的全天生活看成一个整体的同时,还应将孩子每一天的生活看成一个连续体。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真正尊重作为班级生活主体的幼儿,在与幼儿的讨论中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敏锐地感知他们当前的学习需要,并以此为起点,准备条件,支持幼儿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如此,教师才有可能打破集体教学、游戏、区角活动、生活环节之间的界限,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孩子们一起经历、探索和感悟,在与幼儿“共同做事”的过程中丰润彼此,实现共同发展。
(三)应改革幼儿园音乐课程组织观
在社区广场舞群体的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的前提:“学习者的需要”和“个人自我发展追求”。其中“个人自我发展追求”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一种潜在的生长能量,需要通过教育来激发,这也是教育最应该“可为”的地方。“个人自我发展追求”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以“高激励性”为特征。在社区广场舞群体组织与管理中,管理者在充分信任其成员的基础上,建设了“合作一自治”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明确目标、看到希望,并通过完成一个个分解的学习任务来提高自信,通过与其他成员的“面对面的协商”来合作解决问题,实现大量的自由交往和充满感情的全部人格的互动交流,最终达成个人学习的自治。借鉴这一经验,幼儿园教师应建立一种充分信任儿童的音乐课程组织管理观。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儿童是有着先天潜能的积极的自我发展主体。以对儿童的充分信任为基础,在班级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将幼儿真正看成是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独特个体,通过“合作一自治”的课程模式促成教师与幼儿的合作、幼儿与幼儿的合作,最终达成幼儿的学习自治。这种音乐教育课程观的本质是追求建立一种“不断激励儿童自我发展追求的连续的经验体”。只有在这样的班级生活中,教师和幼儿才能共同经历、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身体、空间文化与后现代性[J].音乐艺术,2010,(1):106.
[2]马维娜.教学时空的双重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18.
【关键词】高中 音乐鉴赏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32-01
一、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艺术教育门类中,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非常明显,因为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的情感更加饱满,视听冲击力也更强劲,所以,音乐和音乐教学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高中生正处于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也极其有限。过去那种以乐器演练、听歌学歌为主的音乐鉴赏方法,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它主张从音乐形象和情感分析着手,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体会美、了解美,还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
二、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手法。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科学的教学设计是确保高中音乐教学有序进行、取得高效的关键。高中音乐教学设计,要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音乐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来进行。众所周知,高中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较低,所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能以单调的作品欣赏和背景知识讲解为主,这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入手,确保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把好教学质量关。
如何进行音乐审美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进行教学导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手法来教学,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了解作品所包含、运用到的音乐元素,以确保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进而使学生在音乐分析和音乐技能使用过程中提高艺术分析和鉴赏能力。如在高中音乐鉴赏“亚非音乐神韵”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鼓乐为主题来安排教学,在教学开始前选用含有非洲鼓乐和印度鼓乐表演的影视片段进行导入教学。然后,结合具有代表性的鼓乐来讲述亚非音乐的节奏特点、风格。最后,围绕音乐欣赏,展开讨论,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教学环境。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音乐鉴赏教学的基本手段是聆听。让学生在良好的视听觉环境中感受音乐,走近音乐,进而与音乐创作者心灵相通,情感交融,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常用手法。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在高中音乐审美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视听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在审美教学中,遵循艺术审美原则和需求,运用多媒体、录像、录音机、幻灯片等挖掘和展示音乐的内在美,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为音乐审美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继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动人心弦的音乐中去感受,去想象。
如在“钢琴音乐的奇葩”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述一下李斯特《升C调匈牙利狂想曲》的严肃性和其中包含的强烈的民族情感。然后再结合动画片《猫和老鼠》,讲述该曲创新运用和其艺术感染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融会贯通,启发和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音乐是一门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学科密切相连的艺术门类,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音乐。音乐的视听特性与音乐艺术语言的非具象性相互a充,使得音乐更富感染力,这也赋予了音乐作品更加宽广的艺术想象空间,也使得音乐教学比其他学科更具开放性和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与创意、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著名思想教育家李燕杰说:“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强调教育艺术化,籍以增强它的磁性,增强教育魅力与实践性。”很显然,魅力教学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魅力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书育人课堂艺术的具体反应。一个具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水到渠成,有着春雨润物细无声、杨柳风吹面不寒的味道,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虽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多是取决于教师的灵活反应与巧妙地教学设计,但是,对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组织的辅助作用,我们也是无可厚非的。多媒体课件作为电化教育最为普遍的手段之一,对于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施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辅助作用。
一、丰富的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创设美好的课堂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而言,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据了大的优势,所以,如何创设符合课文需求的课堂情境成了现代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中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同时施以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创设具体情境,帮助教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为后面分析课文进行铺垫。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课,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真正的钱塘江,可以课上放一段钱塘江潮涌的视频,让学生伴随浪潮的声音朗读课文,仿佛面临大江,静观潮起潮落,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感悟到作者观潮时的心潮澎湃,满怀敬畏之情。又如《月光曲》一文,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听到那优美动听的曲子,他们也很难想象出贝多芬当时创作这部《月光曲》的来源。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背景音乐《月光曲》的牵引下,慢慢引出整个故事情节,最后以唯美的大海夜景、星月交辉为谢幕,将会带给学生一种区别与传统教学的全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还有五年级的《草船借箭》一课,我们可以直接用影视再现的手法,将影视中的故事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找出描述手法的不同,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深刻解析,在故事情景再现的情境下,不仅学习了课文,积累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二、多彩的网络资源可以再现学生所未知的事物
我们可以利用多彩的网络资源搜索到课文中所出现的学生所未知的事物。在屏幕中具体地展示学生没见过、头脑中没有形象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听到、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才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与创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因此非常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翠鸟》这节课,部分学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翠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头脑中也只有基本的翠鸟的形象,或者是仅限于课文插图,这时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翠鸟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翠鸟的可爱形象。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型”,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排斥,正因为这一特点,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都是生动且易懂,浅显又不失深刻的道理,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等课文。还有二年级开始学的寓言故事,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小故事通过小短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将会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细化基础知识的传递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导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知识与语法特点,才有助于今后进行大量文学阅读与思想感悟。因此,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基础成了知识金字塔的地基。怎样才能将这些知识系统而又详细地传授给学生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了。而多媒体技术中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知识细化,使之更加清楚、形象生动。例如:小学低段中的拼音教学,教师在指导发音的过程中,若是加上媒体视频,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发音的嘴型与音准,从而避免了个别学生上课听不清或看不清的盲点。对于拼音拼读的熟练程度,如两拼音、三拼音的连读等,也可以通过展示更多的拼读练习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规律。
解读是理解、体会,是一种心智活动。文本是我们语文课堂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一个载体。文本解读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它超越了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它超越了对文本本身的字面理解,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基础和方向。
一、引发共鸣,体会文章的情感美
程少堂曾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教学独特的任务。”
教学时,教师要在教材中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进三者之间产生共鸣。
教学《二泉映月》时,我们沉浸于阿炳凄凉的遭遇里;教学《最后的姿势》,我们会为谭千秋老师抛洒热泪。而这些表现无一不是学生解读文本时所产生的情感的共鸣,这是灵魂的震撼,是心的回应,这样的情感似七弦古琴发出的音韵一般余音回绕、低诉不绝。
感人心者,莫乎先。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便会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
二、平等对话,感受课堂的和谐美
马斯洛的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应该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让师生在率真、坦诚、相互尊重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要追寻语文课的平等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捧出心中藏着的那个彩色的梦,那梦既有生命的价值引导,又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是充满美感的诗意境界。
例如,教学《草原》时,我让学生默读后,静静地遐想。此时,课堂静出一种空阔的境界,而草原的宁静、广袤也正于此时呈现在学生的脑际。
在虚静平和中,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它萌发着诗情,弥漫着诗意,荡漾着诗心。
但和谐的课堂又绝不是古井之水、波澜不惊的,它是有涨落、有起伏的。既有和风细雨,又有暴风骤雨;既是二月江南,又是秋风塞外;既闲庭信步,又铁骑突出。
例如,教学《月光曲》时,我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学生随着去掉的抑扬,体会着文中月光如水的曼妙文字,感受着演奏者当初辗转复杂的情怀。作者情、学生情相互交融,和谐共生。以此让学生感受着清风明月、杏花春雨的和谐美。
三、创设情境,领悟语句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语言的内在美,领悟这种美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创设的情境也就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它能让学生自如地展示心中的梦它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和释放的需要,它所营造的氛围能契合学生的情感、心理,并能使其产生共鸣。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充分联想想象,以此深入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
例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以“诗中有画”为线,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美丽画面。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仿佛看到了茅屋、翁媪、青草、大中小儿,听到了溪水声,很自然地走进了词中描绘的恬静优美的乡村,充分感受到了“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的意境之美。
四、潜心领悟,品味语句的意蕴美
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潜心领悟。在不少名家的著作中,一些最原始的细小问题,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具有很美的意蕴。
例如,《春雨》这首诗以洗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抓住“知”“当……乃……”“潜”“润”“细”“无”几个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加以品味,从而领悟体会到《春雨》的美好意蕴。
语文教材中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之作,诵读课文,会让学生神采飞扬,或忍俊不禁,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通过美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语句的意蕴美。
例如,教学《秋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等虚实相同的诗句。学生一定能从品味出诗人所要创造的一种既来自尘俗,又远离尘俗的生活及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这就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美就在语言中,从而养成从文字中品味意蕴之美的习惯。
五、教者引领,浸润语言的蕴涵美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只有潜心挖掘,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新课导入、提问、引导、品词析句,还是点拨小结,教师都要语言简洁、流畅、文雅、精致,力求给学生美得感染和熏陶。教师的语言能直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极强的“语文味”。
一、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实践活动并从中受益。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和谐的,这样才能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真正具有了和谐和开放性。
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开放、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来。教学设计由教师主观指令,不留一点空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和发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独自主宰课堂,没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而真正活动起来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活动的因素与品质,了解孩子的心理,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利于发挥潜能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才可能有生成的过程。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学习。只有掌握了方法,才有获取知识的本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成为可能。
三、用音乐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使课堂“活”起来。
把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是拨动学生情感的好方法。因为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而且播放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的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把音乐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就能发挥音乐的感染力,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月光曲》,并用心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音乐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情侣,有的说看到了涨潮,还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就这样,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这一想一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的学,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关注学生怎么学。”这时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只关注教师怎样教的理念,有了根本的不同。真可谓变化巨大!于是部分教师在这一巨大变化面前表现出了不适应。要么继续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满堂灌”式教学,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要么积极响应新课标“还主体于学生”的号召,与学生相处平等和谐,正在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前一种做法固然不妥,但后一种做法稍有不慎也会“矫枉过正”,走向另一极端。例如这样的课堂讨论:常常可以见到举手踊跃、发言积极、气氛高涨的场面,学生俨然已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仔细听听学生的发言――教学《丰碑》时,有学生说:“我觉得军需处长做得不妥当,因为军需处长的价值肯定比普通士兵高得多!”;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说:“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教学《秦兵马俑》时,有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教学《》时,有学生说:“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听听!这就是其中的发言,直叫人哭笑不得。要么游离文本,要么毫无价值取向。可台上的教师竟然大都还面带微笑的不时给予表扬,仿佛这样做就是做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平等对话”和“激励”。此时的课堂,为了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生成场面,试问学生又能从中得到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教育家说的多么深刻啊!我们应该明白:教师在更多的时候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应为学生服务。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调动和引导,在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他们既能兴致勃勃的学习,又能聚精会神的思索。新课标下的课堂,它应该是在教师的放手与引导下创造出来的师生互动的和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