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冬天的诗词

描写冬天的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冬天的诗词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第1篇

描写童趣最著名的诗句当数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表现一起嬉戏、天真无邪的场景,让读者一下子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过家家等游戏情景,也由此诞生了沿用千年的两个成语,即“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使人体会那种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最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却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廖廖数字,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就会浮现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嬉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诗人范成大在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的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的踪迹,浮萍中竟有一条道在船尾闪现。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第2篇

当小溪弹琴的时候,当迎春花歌颂春天的时候,当温暖的春风吹拂过的时候,我就知道生意盎然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春姑娘用力把正在地下睡觉的小草给拽了出来,把藏在地下的鲜花唤醒了。院子里的枣树也好像刚被春姑娘从梦中叫醒,它醒来的时候,身上光秃秃的,还挂着几片枯叶呢!可没过几天,身上便长满了碧绿的、嫩嫩的叶子。它一会儿摆摆树枝,请小鸟来做客,一会儿摇摇枝条,跟春姑娘打招呼。

河边的柳树开始抽出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尖得像一把把利剑,又像几个难兄难弟一样。这让我想起一首描写柳树的诗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五颜六色的鲜花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红的艳,白的娇,黄的美,粉的嫩,到处发着春天的气息。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一会儿排成了“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了“大”家形,一会儿排成了“一”字形。

我喜欢雪白的冬天,我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我喜欢炎热的夏天,但我更喜欢色彩缤纷的春天!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第3篇

下面,根据高考命题趋向和解题的实际需要,介绍几种解题方法:

一、画面再现法

试题给出由人物、事物、动作、声响等要素构成的简明画面,要求考生扩展的,可用“画面再现法”。考生可以调动想象,依据题干提供的内容,为其创设出一个有人物、动作、背景的画面,让简明的画面趋向动态化、形象化。

【典型例题】(2010年湖北卷)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解题指导】扩展对象“竹喧归浣女”是一个简明的画面,它由以下要素构成:人物――浣女,事物――竹,动态词――喧、归。考生由“竹”可以联想到“竹林小径”“晚间月色”,由“浣女”可以联想到“溪流清池”“轻盈身姿”,由“喧”可以联想到“欢声笑语”“山歌野调”等,将其有机组合起来并将画面声音化、人物动态化、语言文采化,就完成了简明的画面丰盈、生动的过程。

【参考答案】洗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嬉闹着归来。

二、情景交融法

试题给出“情”(悲伤、欢乐、悠闲、相思、孤独)“景”(山水、风物、花鸟、虫鱼)对象,要求扩展的,考生可以选用带有“冷”“暖”不同色调的形容词暗示情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移入情感,还可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强化情感,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典型例题】(2010年四川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

【解题指导】试题指定的“景”是陶渊明诗歌中的“南山”,要求表现的“情”是陶渊明心怀的“悠然”。考生的任务是将“南山”这个抽象的“景”扩展成融入“悠然”之情的具体之景。考生可以为陶渊明望“南山”设定具体的时间(如秋天、晚间),据此想象美的秋色,用富有褒扬色彩的形容词和比喻句描写山景,让“悠然”“恬淡”之情自然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参考答案】诗人信手采了几朵,一抬头,不经意间与秀美的南山相遇。只见落日余晖中的南山像一幅水墨画,青山如黛,飞鸟入林,鹿影忽现。诗人深深陶醉其中,如一只忘情于花间的蝴蝶。

三、主题拓展法

试题给出一个概念要求阐释的,给出一个范围要求说明的,给出一个主题要求拓展的等,都适用“主题拓展法”。考生由“概念”“范围”“主题”出发,在适应“主题”要求的范围之内,或选取具体材料证明,或引申开去阐述,或启发读者思考,或激励人们研读等。

【典型例题】(2010年湖北卷)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

【解题指导】试题要求以“《红楼梦》诗词鉴赏”为主题写读书交流会的开场白,其实质是有主题的语句扩展。采用“主题拓展法”解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点明鉴赏《红楼梦》诗词;二要号召学生积极参与;三要尽量使用《红楼梦》中的诗词;四是采用比喻句,增强文章的文采美。

【参考答案】“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

四、联想释词法

以单个词为扩展对象的试题,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解读词语的特殊含义。考生应以指定的词语为联想的出发点,以提示语中包含的相关事物为联想终点,进而概括出指定词语的深层内涵(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

【典型例题】(2009年重庆卷)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称重庆为“水火山城”,请分别用15―30字解读“水”与“火”的寓意。

“水”的寓意:?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摇 ?摇?摇。

“火”的寓意:?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摇 ?摇?摇。

【解题指导】考生借助提示中的“重庆”,由“水”自然联想到流经重庆的嘉陵江,再概括江水柔和、清灵、包容、宽和等相关个性;由“火”自然联想到在、中经历的战火,再概括出与战火相关的热烈、顽强、英勇等相关个性。

【参考答案】①重庆怀抱嘉陵江,具有柔美、清灵的水的性格。②重庆经历磨难,经受过战火硝烟的洗礼,具有英雄的气质。

五、添枝加叶法

以句子为扩展对象的试题,考生可以根据题干的要求,在原句主干上添加“枝叶”,即添加句子的修饰语,如定语、状语、补语等,使其结构复杂化,内容趋于丰富、饱满、严密。

【典型例题】增加词语,使下面的语句分别表现出清新明丽和凄清苍凉两种意境。

原文: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叫着,树下的水流向远方。

①?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

②?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

【解题指导】表现“清新明丽”与“凄清苍凉”两种意境,可用“添枝加叶法”,在“太阳”“光芒”“叫”等处添加具有不同情感色调的修饰语来完成。表现清新明丽、欢快愉悦,可用具有暖色的词语描写太阳光芒,用优美响亮的拟声词描写鸟叫声;表现凄清苍凉、苦闷伤感,可用冷色的词语描写太阳光芒,写出树的孤独、鸟的无奈、水的迷茫。

【参考答案】①早晨,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子般的光芒,随风轻摆的树上,鸟儿婉转地唱着歌,树下的流水哗哗地笑着流向了远方。

②早晨,无精打采的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孤零零的树上,鸟儿诉说着无奈的故事,树下的流水显得分外寒瘦,弯弯曲曲地流向迷茫的远方。

六、定点描述法

扩展对象如果是概括性的叙述句,考生可以将句子的中心部分(一般是谓语)作为扩展重点,将抽象、概括的叙述,扩展为具体、形象的描述,可以是多角度的。也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实现由“点”到“面”的扩展。

【典型例题】(2008年安徽卷)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80字。

【解题指导】例句对“这个冬季”的天气情况作了概括式交代,即“异常寒冷”,这四个字是句意的重点,考生只要将这个“重点”具体化、形象化就可以了。正面描写时,可以联想到风、雪、冰等与寒冷天气相关的景物;侧面描写时,可以联想到人物在寒冷天气里的表现。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即可。

【参考答案】这个冬天,天气异常寒冷。西北风刀子似的刮过行人的脸,枯枝无力地吱吱作响,做着最后的挣扎。出门办事的人们用大衣将自己捂得紧紧的,瑟缩着身子在路上匆匆行走。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也早早躲进温暖的家中,不愿出来嬉戏。

最后,提醒同学们,扩展语句题表现出重视想象与文采两大特征,训练时要给予足够重视。

【针对训练】

1.王维的诗《积雨辋川庄作》,用“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描写夏季田园风光,请你据此描写一个场景。(60字左右)

答:?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2.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写月色下的洞庭山水:“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请你以此为据,发挥想象,描写一个场景。(60字左右)

答:?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3.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请你面向学校师生写一则倡议书,呼吁大家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150字左右)

答:?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4. 请将“母亲、河流、生活”扩展成一段主题鲜明的文字。

答:?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摇 ?摇?摇?摇

【参考答案】

1.广漠空,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闲静潇洒;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甜美圆润。

2.皓月银辉之下,洞庭湖里的君山愈显青翠,湖水亦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灾难无情人有情,地域有界爱无界。我们无法阻止灾害给灾区人民带来的伤害,但我们能够将爱心汇聚成爱的火焰,温暖灾区人民的心。时间就是生命,爱心就是希望。希望广大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慷慨解囊,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捐款捐物,帮助舟曲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第4篇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2.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革命情怀。

3.白描/工笔

描写冬天的诗词范文第5篇

一、中班幼儿古诗文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

(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教育目标确立中,力求做到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积极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符合纲要精神。因此,幼儿园古诗文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喜欢参与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祖国灿烂的古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展知识性、艺术性、文学性,陶冶性情,完美人格,开发幼儿多种潜能。因此,可以把中班幼儿学习古诗文的目标定位于:

1.乐意学习咏诵经典古诗文,初步感受古诗文作品的语言丰富和优美。

2.咏诵古诗文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用表演、绘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创造性表现古诗文作品,充分体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健全人格。

(二)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古诗文内容

《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挑战性”,教育内容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近发展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材,就应该注意由浅入深的原则。如中班幼儿正在认识数字,就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有关数字的古诗文让幼儿学习,如《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类诗文将数字从一到十,巧妙地嵌入诗歌,结构精巧,使诗歌形式奇异,吸引孩子的诵读兴趣,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有独特的风格。

贴近幼儿生活、富有童趣的内容,幼儿也比较感兴趣,学起来很容易懂。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亢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又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的《咏柳》等都是比较接近幼儿生活、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好作品。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引人入胜的风景,也让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吟诵、赞美。随着季节的变化学习古诗可以拓展自然知识,加深幼儿对每个季节景物的印象,幼儿更能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因此在实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学习。如春天:《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思》;冬天:《冬景》《江雪》。

另外,一些描写传统节日的气氛和特有的风土习俗的诗词,洋溢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和浓厚的情感。如:在春节来临之际学习《元日》,清明节时学习《清明》,重阳节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幼儿在学习这些古诗的同时可以感受中国的特色文化,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中班幼儿古诗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趣味性的挖掘,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多领域渗透法。诗与画的结合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现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语言艺术的审美。许多描写景色和以景抒情的诗作,不但是诗,更是一幅隽永的画,如《敕勒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江南》等,诗里面描写的景色比较完整,所以比较适合幼儿表现。记得有一次,在绘画《池上》的时候,有位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只是简单的画了一条小河,河面上画了几条线。和同伴那些有小船、荷花、小娃娃的丰富画面相比,简单粗糙的多,有趣的是,当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画的时候,他振振有词的回答:“诗里不是说‘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嘛,小朋友偷摘了荷花,当然要藏起来了!”多么可爱的解释,你能说他的画面不合诗意吗?恰恰相反,我觉得正是在充分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才能够让这个孩子大胆地“投机取巧”!

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溶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可以从网上搜集《江畔独步寻花》和《绝句》的配乐,教会幼儿唱。找不到现成音乐的。也可以用流行音乐来配唱,比如用《两只蝴蝶》的音乐来配《小池》,用《西班牙斗牛士》的音乐来配《出塞》,由于旋律熟悉,幼儿掌握起来得心应手,在家里也乐于哼唱。

让幼儿运用身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鹅翅膀,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曲项向天歌的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咏诵了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语言活动,可以经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文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让诗词在幼儿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如在《三字经》的学习中,我讲述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通过一个个幼儿喜爱的小故事口耳相传进行语言的传递,学习咏诵古诗文。

2.亲子共阅法。家园共育是开展经典古诗文教育活动的一条有效路径。在幼儿期进行古诗文的教育中,如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古诗。可以利用家长会等活动,对家长进行“古诗文教学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的宣传,让家长了解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亲子共读的必要性。让家长了解经典的古诗文文化对于幼儿的人格培养是很好的精神营养物质,我们不要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和运用,儿时积累的东西会像雪山一样慢慢融化,滋润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平时可以要求家长花一点时间,留意张贴在家园联系报的古诗文内容,及时与孩子一起学习,帮助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也可以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幼儿在家庭、幼儿园里都得到了古诗文化的熏陶,孩子接触天地更为广泛,进步必定也快,家园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沟通。

从幼儿学习后调查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可以看出:家长支持并经常配合诵读教学的幼儿,诵读古诗文兴趣非常浓厚,对古诗文有渴望学习的要求,也会把诵读古诗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后来这些孩子学习要求提高了,不仅重视学习方式多样性,还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持续性短,对教师教学要求比较高。在家园共同指导下,孩子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3.环境陶冶法。《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每周一诗”栏目;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诵读古诗的舞台,投放了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的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认读诗句中的字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