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第1篇

通过科学故事的形式介绍科学史上一些重大发现、发明过程,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是科学史融入科学教学的最常用形式;而科学故事的形式可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例如,上课开始时的故事引入: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的故事,引出细胞内容的教学;氧气的发现与拉瓦锡的燃烧理论的故事,引出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的教学;沃森、克里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的故事,引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工程等的教学;巴斯德与微生物学的建立的故事,引出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的教学。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科学史材料,如达尔文与进化论的故事,引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的教学;埃伊克曼、芬克与维生素B1的发现的故事,引出七大营养素的作用,建立平衡膳食的观念教学等。

学生课后找出相应的科学史故事,并讲故事,同时发表自己在找和讲的过程中对科学家或科学史故事的一些心得体会,并将找出来或讲出来的故事和心得体会整理成黑板报。同时播放一些相应的科学故事的音像资料给学生观看,通过以上一系列故事形式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用探究课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方式。在进行科学知识教学时,常常需要展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既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给学生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案例教育,在诸如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史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为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提供历史背景和现实来源。

把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能够完成的探究型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进行第一章第七节科学探究的教学时,利用琴纳医生发现天花疫苗的故事,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学科学的能力。

通过探究使学生领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等,并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科学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科学史的探究材料,能使学生掌握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显示科学理论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探究、深化和修改的过程。典型的探究案例有“神奇的激素”的教学,通过人类认识植物感性现象和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简要历史线索,了解植物的向光性;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汤姆生、道尔顿、卢瑟福、玻尔等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哈维对血液循环的探究,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阿基米德对浮力的探究,了解浮力原理。

三、用科学史专题形式引入科学史,以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在新课教学中和新课教学后,利用黑板报和小报的形式引入科学史专栏或专题,可作为拓展性阅读材料,这些内容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之后,又顺便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关小孔成像的资料记载。学生看了之后,一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同时在黑板报上以专题形式探究有关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的像的大小和亮暗与孔的大小和到光屏的距离的关系等的研究;也介绍人眼距离小孔的远近与观察范围的关系,通过以上一系列专题形式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内容后,专题介绍了各个科学家各种“永动机”的模型,加深了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另外也可以用音像资料专题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性故事,从而建立完整的科学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开展化学诺贝尔奖科学家讲座,牛顿生平的讲座,爱因斯坦生平的讲座等,现行的科学教科书中引入了大量的有关科学史的课外拓展性阅读材料,如九上第四章维生素的发现,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发现,巴斯德的介绍。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第2篇

通过文献阅读与思考,我开始针对现在所使用的首师大版教材(1-8册)进行梳理。凡是涉及科学史的内容,我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价值优先、少而精的原则呈现给学生。以《光的传播》(首师大版第6册第10课)一课为例,本课的具体概念是在同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建构科学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感受光的传播现象。通过关灯、开灯,让学生感受并观察光传播的路线,从而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见到的光传播的事例。我还指导学生通过小孔板、软管等进行实验设计,初步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后,从小孔板引出古代的一个求画故事。接下来,我又让学生使用蜡烛完成小孔成像实验并思考其中的原理,一方面将此作为一种实验证据;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知识概念,体会科学史的认知价值;同时,让学生从古人研究的方法中受到启示。在这节课上,我更期待学生能在课堂之外有新的研究或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现象。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法经历了两年的教学尝试,我反复修改,精简内容。通过课后随访,我了解到学生对小孔成像故事及实验印象非常深刻,思维也不断深入。有的学生还建议我把那个古代求画的故事做成动画让它更有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课后自己主动做了小孔成像装置。这些反馈,证明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学习非常感兴趣。当把自己的实验方法与古代科学家的方法对比后,他们更加佩服古代科学家的做法。当得知小孔成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个发现时,他们用掌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古人的崇敬和自豪。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将科学史融入到教学中的做法。

学习《光的传播》一课时,学生听了故事,又进行了实际验证,可谓“穿越”了一把。这之后,学习《大气压力》一课时,一开始我就用科学史带领学生进入科学课堂,告诉他们马德堡半球实验核心的方法就是减少半球里的空气,达到真空状态。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知道有一位热衷科学研究的市长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科学,长大做了市长也依然痴迷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从故事中明白了:减少半球里的空气可以感受到一种力。然后让学生使用这样的方法找找这种力,并思考原因。当学生找到这种力后,在自己体验大气压力大小的基础上,再回到科学故事中的现场,了解到大气压力其实很大,当年的半球需要16匹马才能分开。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大气压力的应用进行科学解释。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史的教育;地位和作用;渗透;基本方法;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科技史在科学课程中只是一种点缀,其重要作用往往被广大科学教师所忽视。《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此目标落实在科学课程内容的五大领域中,在现有的科学教材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两个领域因其内容渗透在其他三个领域中,目标的落实往往被广大教师所忽视。仔细分析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在现有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在理念上还没有到位;二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知如何有效地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三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是难以把握和操作。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自身的实践,现选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领域中“科技史”这一主题,阐述科技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技史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科技史在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科技史,是汲取全人类智慧精华的一种途径。通过科技史可以了解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学本质的认识,还可以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艰苦、曲折的历程。

1.从科学知识学习看科技史的重要性

科技史教育能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作为科技史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停在这个方面,更应关注科技史所能提供的科学知识背后的东西,如科学概念、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来龙去脉;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等。而后者对于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科技史可以使我们对抽象的科学概念、理论有更直观的了解。关于科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从科技史的角度来考查可能更具有直观和具体的特点,因为科学体系就是历史形成的,有了关于科学知识体系的知识,在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时,就可以少走弯路。此外,科技史教育还能够提供知识的创新过程和创新的案例,提供关于知识创新的知识,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素材,这对当前的科学教育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从提高科学素养看科技史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20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还要想到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不便,甚至灾难。只有依靠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对事物作出判断并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

科技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在“每一历史事件背后,必须有一种精神”,在科学教学中,通过科技史的学习,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敢于怀疑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3.从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看科技史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是缺乏合适的载体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势必流于一种空泛的说教,其效果往往是不到位的。如果以科技史的史料作为载体,那么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非常具体、生动,有说服力,甚至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学习“耳和听觉”时,我们就可以介绍教材上阅读材料“我国古代在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的科技史,其中就有“声学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7000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史前时期对声学就有深刻的认识。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已能系统地掌握乐器制造方法和相应的乐律规律等。我国古代对乐律的研究比西方早得多。又如北方的四合院建筑,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等”。

在科技史中,有科学家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对名誉地位的看法,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科学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对社会尽责的高尚情感,这些丰富事例,同时又是生动的故事,能够造成心灵的触动与震撼。例如,居里夫妇为了得到纯净的镭,在低矮的栅屋里艰苦地工作了四年,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微量的氯化镭,以后用电离法分离出了纯镭,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把他们发现的一种放射性元素起名为“钋”。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向上的事例,比起空洞的语言,简单的说教显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学生从中陶冶思想情操,树立远大志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奋发向上的斗志。

一部科技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二、科技史进入科学课程的基本方法

《课标》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明确地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一个领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科学对科技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那教科书又是如何来体现《课标》的这一要求,渗透科技史内容呢?

统计分析4种不同版本(浙教版、华师大版、上教版、武汉版)科学教材中的科技史实,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版本的教材引用科技史的数量和形式安排有所不同。但内容主要是以介绍科学家及其成果、重大的科学事件为主,还有介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科技史上神话故事,科技给人类带了带来的影响等。这些科技史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中科学史的材料,以充分发挥科技史应有的价值和教学功能。

1.作为引入课题的情境素材

许多科技史具有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如果我们用科学史作为引入新课题的素材,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既能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一段科学史,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水的压强”时,教材的开头就是引用一段“海洋学家约翰·墨累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有关压强的知识,从而自然地引入新的课题。

2.作为科学探究的事实来源

“突出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只是为了满足外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价值。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能有效保持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科学探究的题材选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教材中许多科学探究的事实来源就是引用的科学史料。

在第一册1.7“科学探究”中,以漫画的形式阐述了:科学史上一位科学家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动——天花和牛痘的故事。然后得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这样就为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背景,为学生阐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取得成果、科学发展历程。

3.作为科学知识的相关资料

科学(浙教版)教材共为教学提供69处科技史料,其中大部分是篇幅较大的阅读材料,其内容主要是原章节科学知识的相关资料,主要有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及其取得的科学成果,介绍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科学知识相应的最新高科技成果等等。将这些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是科技史渗透到科学教学中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对相关资料本身的呈现形式,把科学史料进行有机地整合,大胆创新,以多样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力的存在”时,讲到力的单位,就可讲述“力的单位是牛(N),它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接着可以让学生通过教材上的阅读材料“牛顿”了解他的生平及做出的伟大的成就。又如,在学习“水的浮力”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的故事,通过阅读材料介绍阿基米德的生平及其他方面的科学成果。

在学习“新生命的诞生”时,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材料“试管婴儿”来了解人工受精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试管婴儿技术所带来的高科技应用和社会问题。还有在学习“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时,教材中就有介绍生物学上的最新技术“克隆技术”,便于让学生了解这一技术的过程和原理,以及这一技术在繁殖优良品种的动物和人体器官移植等方面的应用。关于是否可用克隆技术来克隆人,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来讨论,也来初试一下科学技术的“双刃剑”问题。

三、当前科学教学对科技史认识的误区

初中开设综合理科科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发展,也是当代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当中学科学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全面展现其自身价值的和意义的时候,逐步形成了科学教育的范畴和理念,然而科学课程中的科技史教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由于在我们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以及理论基础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在中学科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导致其进入种种误区。

误区一:把科技史等同于科学传说故事,以期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科技史可以增加科学教学的趣味性,科技史有助于科学教学已是不争的事实。科学传奇故事确实诱发了儿童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能够诱发儿童热爱科学、向往科学事业的传奇故事,对于正规的科学学习并不见得有很大的帮助,倒是相反,某些以讹传讹的传奇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还是有害的。传奇故事往往过于强调科学发现的偶然性、机遇性,使人们容易忽略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极端艰苦性。

除了科学传奇之外,科技史所能告诉人们的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对学习科学理论却是十分有益的,这正是我们所要挖掘的。当我们开始学习科学时,常常为那些与常识格格不入的观念而烦恼,这时候,如果了解一下这些科学观念逐步建立的历史,接受这些观念就变得容易多了,科学家们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规范”地思考问题,他们建立“规范”的科学概念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误区二:把科技史作为知识点传授并加以考核,从而“掌握”科学史实

作为沟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桥梁的科技史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很遗憾地发现也并未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怪圈。有些教师在在教育的过程中,将其像对待科学课程中其他知识一样应试化。教师认真讲述科学家的出生年月、生平事迹、后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看书、划书、背书。在考试时出现题目作为监督、检查学生与老师教学的效果。正如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科技史教育更应是如此。

误区三:把科技史作为科学课程的点缀,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加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教育界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考

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在科学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一种认为科技史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附加品,可有可无与整体教育无关,

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另一种倾向是把所有的知识都牵强附会地与科技史教育联系起来,为兴趣而兴趣,喧宾夺主,忘了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本末倒置,从而削弱学科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教授曾经说:“化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期望中学科学教育者能把科技史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去学习、研究。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发展比较快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重视科技与教育,任何一个伟大而有所作为的民族,都十分重视科技史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进一步研究科技史,挖掘科技史的教育价值,优化科技史的教学途径是每位初中科学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赵铮,余自强.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第4篇

打破迷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竟还有人传播迷信、信奉迷信。他们轻视科学,对所谓的神明诚惶诚恐,视其如命。更有甚者明目张胆的利用一些人迷信的心理来赚钱!什么跳大神、当大仙给人治病、算命先生、所谓的起名社……这些迷信活动不知葬送了多少善良百姓的血汗钱,更有人为了让“大仙”治病,而被活活打死,真是可悲呀!

据我所知,早在很长时间以前,科学家就证明了我们的上空是大气层,而且越往高空去,就越缺氧,所以根本不能有生物存在,当然,天上有神仙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科学家们又证明我们的地下最深处是火热的岩浆,那里的温度最热,人根本不能接近。越往上去,温度逐渐降低,岩浆也变成了坚硬的岩石,直到地面,温度降到我们人所能适应的程度。自然,地下有地府的说法也破灭了。但现在的人似乎忘记了科学家的证明,有人甚至说世界上有没有鬼、神还是个“谜”。说这种话的人真是可怜!

诚然,封建迷信为何打不破不光是一些人的愚蠢,还有个原因,就是我国的封建迷信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就像阴影一样挥之不去,可它也有好的一面,比如民间流传甚广的许多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他们心灵所向往的社会,这是多么好呀!但迷信也给人民带来深深的痛,比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家人,父母双亡,留下一对兄弟俩。这对兄弟长大后都笃信佛教,后来他们各自成家立业,各专设一个屋子用来供佛。一日弟弟慌慌张张的来找哥哥,说是他和媳妇吵架了,他媳妇一怒之下把他的佛像摔破了,问他哥哥怎么办。哥哥沉吟一下,说“你已经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了,趁天兵还没来抓你,你先自杀吧!”弟弟只好随哥哥来到一条小河边,和哥哥挥泪告别,然后就跳河自尽了。这在封建社会里时有发生,但那时没有科学依据,所以干出傻事的人只能叫愚昧;但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相信封建迷信的人就叫做愚蠢了!

让我们打破害人的迷信,让科学之光充满整个社会,照亮所有人的心田!!!

古代科学家的故事范文第5篇

学到微积分部分时,我把牛顿和莱布尼兹及追随者们的生平故事,他们发现及发展微积分理论的过程,他们在数学及其他领域内所做的研究工作与贡献,还有关于微积分发明优先权问题的争论,各个微积分符号的含义、公式的由来,微积分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广泛应用等穿插在各部分内容中给学生分散讲授.下面是我的一节实验课:定积分的概念.

定积分的概念非常抽象,很难理解,并且得出概念的方式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定积分的计算及其他一些内容是本书的难点.如果这一节讲不好,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开好这个头,我下了很大的工夫,提前查资料,找寻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本节课我是这样设置的:

大家都喜欢吃苹果吗?

同学们都笑了,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又要卖什么药,但还是说“喜欢”.

我笑着说:“我也特别喜欢吃.”我又问:“那你们知道与苹果有关的非常有名的定理是哪一个?又是谁发明的?”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发明的.”这时同学们有些阴阳怪气了,是啊,大家都是从小听牛顿的故事长大的,我现在问,他们以为我把他们当小孩了.

我又问:“是啊,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牛顿的两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分析,但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成就,你们不知道吧?”

这时同学们的胃口被我吊起来了,我顿了一下说:“那就是计算定积分的基本公式——微积分基本公式.那什么是定积分?微积分的基本公式又是怎么样的?又如何运用它计算定积分?这是我们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我接着讲到:

定积分的概念起源于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定积分的思想在古代数学家的工作中就已经有了萌芽,很早以前在许多人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但结果都是孤立的和零散的,直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微积分基本公式建立以后,计算问题得以解决,定积分才迅速发展起来并得以广泛应用.因此牛顿和莱布尼兹被称为定积分的奠基人.牛顿和莱布尼兹都是数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特别是牛顿被誉为近代科学家的开创者,在科学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世人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曾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自然和自然规则在黑暗中躲藏,主说,让人类有牛顿!于是一切被光照亮.”而牛顿却非常谦虚,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如果说我有点成就,没有其他秘诀,唯有勤奋而已.”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点,那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话生动地道出牛顿取得巨大成就的奥秘所在,那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身的精神,勤奋地创造科学的新天地.虽然我们不能人人成为伟人,不能人人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要学习伟人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上孜孜以求,去发现科学、学习科学并应用科学.

同学们被科学家的精神感动了,我顺势一转,那么课本是如何从两个实例出发,引出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如何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