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1:大禹没有回去,你看他连经过家门都不进去,肯定非常忙,没有时间回家。
生2:不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那时他在工作不能离开,等他休息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
生3:我也觉得他回去过,我爸爸出差一个星期都说想死我了。要是13年不回家,大禹肯定要想儿子想疯了,怎么还有力气带领大家治理洪水呢?
生4:大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说明大禹肯定没有回去过。
生5:当时老百姓都无家可归,大禹后来说不定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当然没有回过家。
生6:对,大禹不能回家,他一回家儿子会哭着不让他再走的,那样就会耽误治理洪水了。
孩子们的争论是热烈的,以至于让教师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只是任由孩子们七嘴八舌,直至下课。难道这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难道强调教师引导,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任其自由放牧?我想,学生“主体”要到位,还有赖于教师“主导”有方!
反思一:以学生的主动“学”为中心。强化教材的教法加工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备教材必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句话,必须强化对教材的“创新化”建构。具体讲,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教”的层面对教材进行理性加工,突出教学内容的“新”与教学手段的“活”。第二,从“学”的层面对教材实现互动生成,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路”。在上述教例中,如果教师备教材时能设想到学生的疑问和观点,并设计好应对方法,那么在课上就能从容地因势利导,不至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这一问题还是迷迷糊糊,一头雾水。
反思二:给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开辟道路
民主的学习氛围,其显性标志是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其隐性的标志是平等宽松,和谐生动,乐学乐教。创造这种氛围,关键还在于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深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共同参与者,和学生一同去探索真理的奥秘。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是杏参与其中是分不开的。在上述课堂中,当学生展开争辩时,如果教师能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学生提到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十几岁还不认识父亲”等论据人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相信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和深远,渴望认知点也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大禹是否13年从未回过家”上了。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曾经说过,要想真正站到学生中间来,要走好三步。第一步是课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二步是在课下要忘掉自己是老师,多与孩子交流。第三步是教师要真正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从而经常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孩子。走好了这三步,教师就会经常用一颗“童心”去平视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反思三:“因学施导”,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现实生成,及时调控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80-01
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而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深入语文课堂,我们仍会感觉到如今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还存在一些有悖新课改精神的封闭、僵化的现象: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内容理解多,语言揣摩少;教辅用书多,工具用书少;表演作秀多,务实创新少……
1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它提供的是文化的素材、教学的范例、对话的话题。作为素材和范例,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促进思维发展,实现意义建构的载体。作为话题,它是师生进行对话和交往,实现情感沟通和人格建构的中介。因此,教学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创造性的使用。从教学论角度讲,“教教材”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教学内容,把理解和掌握教材当成教学目标;“用教材教”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生成教学内容的例子和凭借。拓展、延伸、超越、创新教材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笔者并不反对拓展迁移,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为迁移而迁移,为搜集而搜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辩证地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把它教好、教到点子上。对例子的拓展、延伸和超越、批判要基于例子,不能盲目为了追赶所谓的潮流,那样只会本末倒置。
2 灵活发挥与预设布控
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绝不是“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一潭,而是犹如驰骋千军万马的战场,瞬息万变,既不可预设,也无法布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机智”,能像电视台的优秀节目主持人那样,沉稳从容,临乱不慌,灵活应对各种“意外”情况。而不是预先设计一套严格的操作方案,精心布设一个个思维圈套和知识陷阱,让学生顺从地往里面钻与跳,万一出现几个“出格”的,便千方百计地进行循循善诱,请君入瓮。课堂是个流动变化的动态系统,教学方案只是一个框架而已,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师,皆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究竟会有那些“节外生枝”出现,可见随机应变非常之重要。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尤其是谈见解、说感悟、答问题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心灵之窗――眼睛所闪现的意味;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爆发,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3 读的次数与读的指导
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也时常在语文课堂上看到师生“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非常之多:朗读、默读、范读、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小组读、个体读、齐读……但认真审视课堂上繁华热闹的多种多样的“读”,我们会发现课堂实践也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老师对于读的指导却非常之少。如果说“读”这一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是教法的体现,那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则很难觅得踪迹。难道学生们读得都非常正确、流利、有感情,恰到好处,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4 师(生)生对话与生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在阅读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对话的实质,导致操作上出现偏差:只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满堂问答)、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分组讨论),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读书实践)。
一位教师执教《大禹治水》的片段:
师:大禹在外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生:大禹可能不想回家。
生:他不想念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生:可能是因为大禹他家里有地下通道。
(教师笑而置之)
面对学生词不达意的回答,我们不禁要作这样的反思:学生为什么回答不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正原因?回顾教师的教学流程,我们发现,教师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环节上“走了过场”,读书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不能“入乎其内”,又怎能“出乎其外”?
5 教师讲析与学生练笔
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课堂小练笔。课堂练笔是一种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或预设或随机进行的写作训练。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只停留在纯客观的知识层面上,它必须同时拥有心灵的感受和理性的解读,形成认知、情感和训练内容的对接状态。因此,能否把握时机,顺势而练,便是课堂练笔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1)练在理解的深入处;
(2)练在情感的共鸣处;
(3)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如果我们能运用辩证思维,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课改,我们不必因为害怕走弯路而驻足不前。让我们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热心参与教研,真心热爱语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努力改造我们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的殿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2007.09.
[2]李振村,刘卫锋,吴琳.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
要问人生什么最重要,什么是幸福?我们的回答会不约而同:“平安最重要,平安是福。”是的,相对比平安来说,什么财富地位、权势都是过眼云烟,离开了平安,一切都是泡影。那要再问:“平安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平安校园应怎样去建设才能最有效,最长久?那大家可能众说纷纭,有太多的答案。不过,我想,下面的两个现实,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个是一个孩子的一天。早晨孩子上学,爸爸妈妈总会千叮咛万嘱咐:走路靠右走,不要跑,上学不要和同学打架,听老师话;上学了,老师教育学生:不准爬栏杆,不准追赶跑跳,严禁玩危险游戏,绝对禁止到危险的地方等等等等。这些饱含真情的话语,真的凝聚了师长们对孩子平安的关注和担忧。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唯有我们的孩子按以上要求去做了,这安全就可保障了。可是,下面这个事实又真的应该引起我们新的反思。
5.12四川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世界,无数生命因此而消失,可就有这么一所学校——安县桑枣中学,全校师生2200多人毫发未伤。当通讯恢复,家长打来电话询问孩子时,每位老师大声振呼:“全校老师无一伤亡,全校学生无一伤亡。”这句平常不过的话语,在这不平常的日子里,足以让世界人民为之瞠目,足以让日月山河为之动容。有谁知道,在这奇迹的背后,凝聚了桑枣中学师生对安全的怎样的一种诠释和心血。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从不同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1分36秒,这决不是一日之功,也绝不是几句:不要这样,禁止那样,强调这个,要求那个,所能达到的。
不是吗?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才能长治久安,将帅杀敌,身经百战,才能战无不胜,临池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那么多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平安不是桎梏,平安不是禁令,平安是建设出来的。
而在这其中,承担育人职责的学校和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全教育决不是捆住学生的腿,堵住学生的嘴,而恰恰应该让学生知道危险,感受危险,学会御险,学会自救,学会自护。桑枣中学的成功做法,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首先,我们的安全教育不是虚构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应该是一种现实的浓缩集合。我们的教育应当让学生时刻牢记:危险就在身边,危险无处不在,谁忽视了安全,安全将抛弃谁,一句话,不知道危险的存在是孩子们面临的最大危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44-2
随着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推进,新理念、新方案在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能否真正有效直接关系着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一定要提高有效性。新课堂背景下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预设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教学的有效、无效,首先是由教学目标决定”。[1]因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要上好一节课应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只有理解了教学目标的价值,才能根据它的价值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领教学设计等。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科学。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过程,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笔者在制定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目标时,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以及其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采用先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再理解这些制度的影响作用,进而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引领整节课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结合实际。课程标准中《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高一的大多数学生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较强的分析能力。主要围绕能够掌握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不要期盼学生能够把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或者能够理解实行这些制度的经济基础。否则,学生无从谈起,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既决定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影响教学设计的个性”。《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强调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这个目标就有了中心,在教学时就能根据这个中心梳理教学线索,组织教学活动,开发教学资源。要了解夏商周时期这些距离今天较为遥远的政治制度就要组织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图片、产生联想、分析讨论,围绕这些来设计教学方能达到有效目的。一节没有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方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合理使用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节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灵魂,更需要诸多的教学材料承载。历史课堂教学材料内容的选取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等,其中能否围绕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材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更多地承载着能否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材要做到:1.学会整合教材。为了需要,历史教材整合需要在必修模块之间、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的整合,更需要对一节教材内容的内部整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笔者主要把它整合为三个问题:夏商的政治制度内容、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对于分封制可以按照实行时间、目的、过程、内容、特点、实质、作用、结果及原因来整合分析。2.学会补舍教材。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简单的、不利于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由学生自己阅读。如禅让制、夏商的一套行政管理制度。由于高一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学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课之前就要帮助学生弥补时间概念,否则学生就不能体会制度建立与人类社会发展、生产斗争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托、解读教材,而绝对不是依赖教材。
按照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合理选取使用其他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材料如何有效使用要取决于教学过程设计。
三、科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抓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就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自主探究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因此,教学设计既要注重人文性、开放性,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应该力求作到以学生的学习线索作为明线来设计教学环节,而把知识的线索作为暗线,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两线来连接运用所选取的教学材料。《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可以采用创设情境“大禹治水”传说导入新课。学生思考大禹治水有功建立夏,为什么说“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部落联盟有什么区别?理解人类社会进入有阶级社会,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开始。第二步,引入资料:①《礼记·礼运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②《西周分封示意图》③《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第三步,出示分封制下的等级结构示意图、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的树型示意图,学生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创设情境:“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长子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红楼梦》。
问:这段材料能反映出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通过这样明线和暗线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引领,合理组织使用教学材料,科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所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当然,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和反思,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将会越来越高。
关键词:更新观念 创新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索的少,教学方式单调,学习方法单一,师生关系陈旧,课堂氛围郁闷。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精心组织课堂,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探索学习,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挖掘数学艺术,感悟数学的内在魅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善于教书,科学育人
古有大禹治水变“堵”为“疏”,疏即疏导、引导也。教师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首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有组织才能使课堂生动和谐。组织好学生各种教学活动,情景预设、资料准备、资源准备、合作形式的设计与组织。不断鼓励学生,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其次,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确认最佳途径达到目标;指导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促进自主性发展,转变学习方式;诱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耐心帮助辅导学困生。
教学中体现育人价值是三维目标中重要一条。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师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学识引导学生,以博怀爱护学生,达到科学育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激发探究,培养兴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创设操作平台,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一)激发学生勇敢探究,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创设情境,增强求知欲,促进认知。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时唤醒学生学习动机和信心。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数学是一门以科学推理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上除了教师讲授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外,还要给学生讲明数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和创新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
(三)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课堂上学生是完整的人,是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提出见解,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行动规律,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学生观。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助关系,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尊重、信任和热爱。师生之间是对话关系,教学是一种交往、一种沟通、一种对话,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不是对话关系,这样只能是高分低能。师生之间是信任关系,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感情交流中,形成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热情,形成一种“向师型”学生,形成教师信任学生一定能学好数学,学生信任教师一定能教好数学的课堂。
四、营造良好的氛围,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积极活跃,敢想敢说,质疑问难,大胆创新,发表意见,提倡有错必纠,有疑必问,允许练习时商讨,允许轻声交流,翻阅资料书等。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观察、实验、发现、猜想、验证、分类等是数学常用的技巧,数学教学离不开现实的数学情景,利用音像资料,投影片、挂图、模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也能很好烘托环境氛围,丰富学生感性知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
五、挖掘教材内容,体验教材艺术
教师应挖掘教材,组织学生的科学探索活动。新教材在知识编排上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的特点,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实践课,教师应让学生代替教师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的加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分析新教材,把握其特点,体验教材艺术美。
六、善于教后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能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教师。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