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型致富机器

小型致富机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型致富机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型致富机器

小型致富机器范文第1篇

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是在分析判断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模式是否适时转换的基础上,揭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客观必然趋势,围绕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以增加财政透明度、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导向,对政府预算管理流程即预算编制决策、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监督从绩效管理角度进行再造,设计出基于产出效益导向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检测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以制度的科学性和完善性来保证政府支出效益的实现。

一、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1.复合转型期的相关内容。其主要包括:何为复合转型;复合转型的内涵揭示;复合转型的判断等。

2.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其主要包括:政府治理模式由立体科层管理向扁平网络化管理转化的需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预算资金分配使用效率的需要;增加财政透明度、实现财政受托责任的需要;提高公民监督意识、加强法制建设的需要;构建一个法治、高效的政府预算管理机制的需要等。

3.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支撑及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比较与借鉴。其主要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结果导向管理理论对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指导;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比较与借鉴,可选择美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等进行分析和借鉴。

4.政府预算编制与审批的绩效管理。其主要包括:预算年度选择的绩效效应影响;主要参与者的职责界定问题;预算准备过程绩效指标确定;提升预算编制透明度的管理手段及措施;预算审批过程与结果的法制保障,即预算编制合法、合规的决策机制等。

5.预算执行控制的绩效管理。其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机构的职责范围界定;确立预算执行的首长负责制及“追踪}}o}效”机制;执行与支出相关的控制制度,如建立现代国库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基于产出效益导向的预算调整规范等。

6.预算监督的绩效管理、其主要是对预算监督管理链条的剖析。

7.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其主要包括:明确绩效考评的范围,对预算支出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多级层次的分类;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战略框架;预算绩效考评体系指标设计及方法选择;预算绩效考评实证分析等。

二、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将“以最小费用获取最大收益”这一效率原则运用到政府支出的决策中去,从预算管理角度切人,提供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手段、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以便更有效地使用政府资金,即提高政府支出效益。

近年来,我国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支出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政府支出效益不高,这与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决策不够透明、执行不够严格、监督力度不够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立足国情来研究政府预算绩效管理问题,规范政府支出管理、提高政府支出效益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有助于对政府预算运行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有助于实现公民权利,有助于加快为政府财政立宪的进程,对中央提出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的完成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政府预算是通过政治程序来完成对政府稀缺资源的配置,政府预算收入来自于公众,预算安排必然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政府支出效益问题又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因此,从预算绩效管理视角围绕政府支出效益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一项比较新颖而又有益的探索,弥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健全了我国政府预算理论研究体系。同时,有关政府支出效益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从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多视角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进行深人而系统的研究,建立政府支出效益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的框架,从而拓宽政府支出效益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相关学科的内容。政府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干完善公共财政受托责任理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理论。

三、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应以政府履行公共财政受托责任为主线,揭示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如中长期预算管理筹划、年度部门预算制度框架、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国库管理制度构架等)和实施机制(如预算编制和准备、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监督制衡等),实现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监控。其中,要突出政府支出效益是通过政治程序、达用预算手段对政府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的表现结果的描述,并引人政府预算流程决策与实现支出效益之间的必然联系的理念,对公共偏好如何体现、公共目标与公共利益如何维护等问题给以理论上的阐释,并且构建政府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政府预算绩效报告的编制提出建议。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方法可以为政府支出效益研究确立判断标准,使实际工作者可以据以进行预算决策和制度安排;实证分析方法主要进行客观的动态描述和分析研究业已存在的现象,主要解决有关实施意义的问题。二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进而形成互为补充的研究范式。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应在规范分析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将中外政府支出效益背景差异纳人研究视野,在仔细分析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阐释政府支出效益实现的制度安排。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指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定量分析则是从事物的规模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政府支出效益考评问题,构建政府支出效益考评指标体系。

小型致富机器范文第2篇

2、然后点击屏幕右下方的我的。

3、接着点击屏幕右上方的设置按钮。

4、然后点击通用。

5、接着点击“新消息通知”。

小型致富机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支气管炎

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两倍,它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而达到抗菌作用[1]。加替沙星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从而抑制细菌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2]。为观察其疗效,对我院近一年收治入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并且为敏感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左氧氟沙星与加替沙星疗效比较,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入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入选:①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年龄>18周岁;②无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史,血糖,肾功能检查正常;③将符合上述条件的11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1次/d,连用10 d,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30 mg∶100 ml)2次/d,连用5 d。对照组应用加替沙星注射液(0.4 g),1次/d,连用10 d,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30 mg:100 ml)2次/d,连用5 d。

1.3 疗效评价 治疗后在5、10 d进行痰液、X射线、Reid指数检查。显著改善:改善率70%~100%;一般改善:改善率40%~70%;改善:改善率20%~40%。

1.4 统计学处理 改善率用t检验,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用药后5、10 d比较见表,从表中可看出,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病例在治疗后5、10 d进行痰液、X射线、Reid指数检查都有了较好的改善,治疗组临床缓解率82%,为显著改善。对照组临床缓解率55%,为一般改善。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上,每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2]。疾病进展又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劳动力和健康。急性发作期应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用药5、10 d时的临床缓解率有较大的差距。治疗组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优于加替沙星。同时由于加替沙星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代谢与营养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系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左氧氟沙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 考 文 献

小型致富机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剂量;缓释茶碱片;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stabilizer on oral small doses of low-dose theophyll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linical effect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Methods: the clinical study mainly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2 were analyzed in 70 cases of stabilit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distribut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each group of 35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placeb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small doses of slow-release theophylline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clin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lu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quality of lif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acut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small doses of oral slow-release theophylline tablets in stabilizat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bvious effect,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 keywords 】 small doses; Slow-release theophylline tablets; Stabilit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 curative effect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44-02

COPD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气道、肺实质以及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疾病体征的疾病。临床症状存在发作性喘憋,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损害以及脑损害,引发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合并症[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我院对收治的7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小剂量缓释茶碱片进行口服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7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3例,女性患者有27例,年龄范围39岁到78岁,平均年龄为65岁。病程为5年到28年,平均为15年。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COPD的诊断标准。患者过去4周内不存在急性加重情况,过去2周内不存在呼吸道感染情况,患者均不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对象没有妊娠妇女以及哺乳期妇女,不存在药物过敏体质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每天两次,早餐前以及睡觉前各服用1次,疗程为3个月。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小剂量缓释茶碱片进行口服治疗,剂量为每次100毫克,每天两次,早餐前以及睡觉前各服用1次,疗程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FEV1、FVC、生活质量以及急性发作次数进行观察和比较。其中生活质量评分主要采用SGRQ呼吸问卷进行评价,通过对患者症状、活动以及影响三部分的分值进行统计,从而得出总分值。波动范围为0分到100分,不存在生活影响则计为0分,存在严重生活影响则计为100分,分值波动4%以上存在临床意义。

1.4 统计学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以及FVC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以及FVC变化比较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肺功能FEV1以及FVC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相应治疗,肺功能FEV1以及FVC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相应治疗,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相比治疗前存在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治疗过程中急性发作次数比较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的急性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在治疗方法上,茶碱治疗是治疗历史较长的一种药物[3]。然而,由于茶碱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因此临床治疗上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茶碱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上也得到不断深入,茶碱缓释以及剂型控制开始得到发展。小剂量缓释茶碱片在COPD的临床治疗中,能够对磷酸二酯酶进行抑制,增加气道平滑肌细胞的cAMP水平,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利于呼吸肌的收缩[4]。另外,其还能起到抗炎作用以及免疫调节效果,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对COPD患者的肺功能以及呼吸困难的症状进行改善,降低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小剂量缓释茶碱片使用便捷,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以及耐受性较高,经济性好。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70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采用口服小剂量缓释茶碱片进行治疗,肺功能、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急性发作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赵家亮,杨胜利,王梅,颜昭君,李松,彭丹.通肺络汤联合小剂量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3(12):232-233.

[2] 冯天杰.无创正压通气在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2(05):120-121.

[3] 李翠芬,张华.盐酸氨溴索片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01):98-99.

小型致富机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急性阑尾炎;妊娠期患者

为了研究分析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对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使临床对患有急性阑尾炎的妊娠期患者的症状有更加详细的了解,为临床提供有效治疗方案[1],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急性阑尾炎的妊娠期临床确诊病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开腹手术方式和腹腔镜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生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09年7月~2011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急性阑尾炎的妊娠期临床确诊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39岁,年龄最小者19岁,平均年龄27.4岁;有25例初产妇和19例经产妇。B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41岁,年龄最小者18岁,平均年龄28.2岁;有23例初产妇和21例经产妇。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88例临床确诊病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方式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生产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

2 结 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 论

腹腔镜手术能使患者住院时间显著降低,就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言要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好许多;因为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特点,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对手术之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十分有利[2]。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粘连少,并且能较快恢复正常活动。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术后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与开腹手术组比对镇痛药的需求要少,进而使胎儿暴露于镇痛药的风险大大降低[3]。在大多数情况下,急性阑尾炎一经确诊就要立即进行阑尾切除手术,孕期盆腔内血供比较丰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高,而且自身的免疫功能会降低,若是有宫缩的状况更加会促进炎症的扩散,容易引起弥漫性的腹膜炎,出现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妊娠期间对于急性阑尾炎更加不适合进行非手术治疗[4]。相关研究表明,因病症表现较轻而选择保守治疗进而致使流产的病例大大存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妊娠期进行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CO2气腹导致的酸中毒所引起的母体伤害以及胎儿畸形是其安全性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此种状况,相关学者对采用妊娠期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手术之后予以长期随访,有几例妊娠16~28周的患者进行CO2气腹腹腔镜手术,手术之后进行1~8年随访,没有发现子代生长发育不良的现象[6]。

总而言之,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对患有急性阑尾炎的妊娠期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与开腹手术治疗相比,该项技术的安全性更高,在治疗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友高,嵇仁福.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21例临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234—235.

[2] 冯亚玲,周昌菊.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29例诊治体会[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15):314—315.

[3] 李静,王家良.系统评价的方法与评价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9,18(12):254—255.

[4] 商敏,蔺莉.妊娠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利与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17(10):1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