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寓言故事

古代寓言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寓言故事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1篇

2、从前有只羊,每天干活8小时。一天,主人告诉它,多干活有奖励,于是它每天干10个小时。接下来,主人每月把它身上的羊毛剪下三分之一。年底到了,主人给它织了件毛衣,然后告诉它:“诺,这是你的奖励,明年继续努力吧!” 羊很生气,把它的故事写成童话,起了个名字叫“绩效工资”。

3、愚公家门口有座大山,愚公嫌它碍事,带着子孙,想把山移走。河曲智叟制止他说:“不能移,会有大灾祸。”愚公不听,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把山移走。有志者事竟成,终于到了山被彻底移走的那一天,愚公眼含热泪。突然一声爆响,一条蛇从地底钻出,大笑:“哈哈哈,该死的葫芦娃,老娘出来啦!”

4、公主吻了青蛙,青蛙变成了王子,王子向公主单膝跪下,说:“谢谢你救了我,美丽善良的公主,我还有一个愿望。” 公主的脸红了:“你说吧,我会满足你的要求。”结果,王子从口袋里掏出了另一只青蛙……

5、白雪公主结婚后,身体一直不太好。王子请来医生诊断,发现她居然只剩下一个肾。王子悲伤地捧起她的脸:“亲爱的,你到底遭遇了什么?”白雪公主勉强露出一个微笑:“我在森林隐居时,有一天,一个巫婆敲开门对我说,‘孩子,想要个苹果吗?’”

6、如来制服了悟空,打算把他压在五行山下。观音急忙制止道:“万万不可!”如来问:“为什么?”观音道:“难道你没听过民间流传的一首歌吗?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

7、“明年桃花开时,我就来找你。”他对她说,然后离开。一年后,桃花开了很久,他都没有来。她要去找他,被父亲制止。她不听,毅然离开。他终于修好小船去找她,却寻她不见。第三次再去时,连那个村庄也消失了。他记载了这次旅行,却对她只字未提,仿佛她从来都没出现过。游记是这么写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装饰画;古代装饰画;演变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歇,装饰画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装饰画已经越来越受公众的喜爱和欢迎。艺术家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个世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通过本文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装饰画,以及装饰画的发展演变历程和现代装饰画的特点。

一、装饰画的含义

装饰画是众多绘画形式中的一种,它属于绘画的范畴。但是装饰画得用材与其他绘画相比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它的用材可以说多种多样,陶泥、树枝、玻璃、金属、报纸等这些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装饰画的用材。因此,装饰画与其他传统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固定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国画中的笔、版画中的各种刀法、油画中的各种笔法以及水彩画的干湿技法等,我们都可以运用到装饰画中。装饰画没有固定的要求,对技法和工具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可以看出,装饰画比其他的传统绘画更自由,但它也有自己绘画的艺术特点。譬如,装饰画不但要有自己的主题,还要表达出绘画者的思想,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艺术性。还有装饰画还可能拥有平面化的艺术方式和形式结构等。另外,对于其他画强调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特点,它则不必刻意强调,因此装饰画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它只要能表达出艺术家的真实想法,就是一副好的作品。

二、古代装饰画发展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装饰画将历经数千年,获得不断发展,成绩斐然。古代装饰画因所处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它们形成的风格迥异、变化多端。它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又具有不同时代的风格特点。要了解古代装饰画的发展概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古代装饰画注重主观表达

我国古代装饰画注重把作者的主管感受和愿望一诸于装饰画。借助于这一载体来表达作者的心象。古代装饰画的制作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它都体现了心象飞扬的原则与古代人的审美观。注重主观感受和意愿的表达,也成为我国古代装饰画表现的认识观和方法论。例如古代的人物龙凤图帛画,画中的龙和风就是作者心象的表达。帛画的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把不同动物的头、角、鼻等部分器官进行拼凑整合,从而臆造出龙和凤的形象。可见帛画显现的内容充分展示了绘画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2.2古代装饰画注重形象的平面化

古代装饰画为了打破视觉上的局限性,把自然状态下显示的形象整合到二维空间的范围之内,使形象平面化成为我国古代装饰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这样在构图上经过平面化处理,图形以平时角度铺在图画上,没有远近空间或不同形象的累叠,只有大小、上下、左右的位置体验。同时,这种手法也是装饰画的立体感弱化,强化其外轮廓的整体效果。这一方面的代表作有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和历代的敦煌壁画。

2.3古代装饰画适用于上层社会

中国古代装饰画使用人群有限,一般只有那些达官贵胄,或有经济实力的大户,才有财力花费在这些精美的装饰品上,位于下层的老百姓很难接触到。古代装饰画的适用范围有限。例如考古发现的精美装饰画多发现于达官贵胄的生活区域内或是他们的陵墓内。

三、现代装饰画演变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装饰画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3.1现代装饰画注重主观表达而不缺乏理性因素

装饰画是一种自由的艺术表达形式,现代装饰画它重在表达绘画者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感受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装饰画表达的主题元素的不断增多,创作者可以自由选取,但是要基于一定的理性基础,不能随意创作。现代装饰画不能独立于作者理性之外,否则会缺失一般绘画作品的渊源性。这样会剪断作品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独立的自足表达结构。我们在欣赏、评价时都必须既了然画内又了然画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发掘作品的艺术内涵。

3.2现代装饰画注重形象的立体化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使现代装饰画的立体化成为可能。装饰画立体化的产生,首先是由于人们爱美的心理。生活中的物品和建筑,人们都想去美化。人们在美化它们的过程中发现,要达到美化的目的,不能简单使用写实性绘画而需要专门具有装饰效果的绘画。其次是因为社会及审美需要的因素。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科技的进步和交流形式的广泛以及交流节奏加快,引起了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和创造力的提高。人们在传统写实性绘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工艺美术、建筑美术和其他以适应生产、生活为目的的艺术领域空前扩大,这些都为装饰画的立体化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3现代装饰画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现代装饰画已非常普遍,种类繁多,既有素雅的器具装饰,也有豪华通俗的厅堂装饰;既有传统的拙朴装饰,也有现代的抽象装饰。所以现代装饰画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质,它与人们现实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装饰画又有别于精英绘画,它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侧重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追踪装饰画历史变迁的时代特点,我们发现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歇,装饰画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地不同艺术相互融合, 今天装饰画艺术走呈现出各类现代艺术风格现在装饰画已经越来越受公众的喜爱和欢迎。艺术家们通过装饰画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个世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使装饰画更加大众化、平民化。

【参考资料】

[1]康慧.论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1(08).

[2]李立新.《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的述史方法[J].装饰,2000(03).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3篇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此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经过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了明朝佛教已经有了持续的发展;统治者的扶持,明代禅宗(临济宗、曹洞宗)的兴盛,和四大高僧(莲池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的出现,以及辅教居士(宋濂、袁了凡、袁宏道)的作用都可以看出佛教在明代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明代文学中也常常出现佛教的踪迹。

《南柯记》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中的一梦。汤显祖与佛教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由于他和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真可和尚的交友就显得更加深刻,所以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与佛教有关的内容。在《南柯记》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并且是经常被人关注的部分;包括作品中佛教思想渗透和作品中的佛教故事。

一、《南柯记》中渗透的佛教思想

明传奇在文学中是俗文学。它更接本文由收集整理近底层百姓,所以其中所传播的思想容易被人接受,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广泛,和这一点也有关系。《南柯记》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主要叙述了“落破书生淳于棼醉酒于自家门前的古槐树下,梦入蚁国,与公主结婚,经历一世浮沉,酒醒后发现只是一梦,却忘不了梦中亲人,直到禅师斩断情根才醒悟成佛”的故事。其中渗透着一些佛教思想。

在《南柯记》中主要贯穿的佛教思想就是“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与十二因缘、生死轮回、三世说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整部传奇的主要结构贯穿了一个“因果报应”思想;从一开始契玄禅师叙述中交代五百年前留下的公案要在现在了结,到最后淳于棼梦醒立地成佛,可以说“因果报应”的体现。而作品中无时无刻都在渗透着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思想。

除此之外,作品中还体现出佛教“多种神通”的思想。作品中提过如来、菩萨度化世人的情节,契玄禅师可以预知发生的事情,可以超度死去的人升天。人们有疾病也会去求佛祖。而无常苦空的思想在《南柯记》中也有渗透,传奇的最后淳于棼看头一切,便觉一切皆为空;于是成佛。第八出“情著”中契玄禅师提到“色即是空”是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绯色非空”是指“归去岂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第四十二出中结尾诗中提到“空非空,还谁天眼通?”的诗句。这些都可以表现出“无常苦空”的思想。

二、《南柯记》中引用的佛教故事

《南柯记》中不仅有佛教思想的渗透,在传奇中还涉及了一些佛教故事与传达出的佛教思想相适应。作品中涉及了许多佛教人物,比如“如来”(又称“世尊”)、“达摩”、“观世音”、“目连”等等这些佛教诸神的名子穿插在作品中不时出现。

首先,契玄禅师自己叙述了一段因果轮回的故事;剧中第四出有这样一段话“从世尊法演于西天,到达摩心传于东土。无影树下,拜月嘲风;没缝塔中,安身立命……只为五百年前有一叶债梁天监年中,前身曾为比丘,跟随达摩祖师渡江,比扬州有七佛以来毗婆宝塔,老僧一夕捧执莲花灯,上于七层塔上,忽然倾泻莲灯,热油注于蚁穴之内,彼时不知,当有守塔小沙弥,颜色不快,问他敢是费他扫塔之劳?那小沙弥说道;不为别的,以前圣僧天眼算过,此穴中流传有八万四千户蝼蚁。但是燃灯念佛之时,他便出来行走瞻听。小沙弥到彼时分,施散盏饭,与他为戏。今日热油下注,坏了多年。老僧闻言,甚是忏悔,启参达摩老师父。老师父说道:不妨,不妨,他虫业将尽,五百年后,定有灵变,待汝生天。老僧记下此言,三生在耳。屈指到今,恰好五百来岁。欲往扬州,了此公案”。这完全是为了传奇的整个结构“因果轮回,三世因缘”思想的需要而出现的一个故事。

第二个是有关“观音菩萨”的故事;“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在中国这个佛教人物对民众的影响最为深远。《南柯记》第八出“情著”中作者用很长篇幅描写契玄禅师讲《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主要向众人传播观音菩萨度化世人,功德无量。教世人诚心供养观音菩萨。言语中又渗透着因果轮回的佛教基本思想。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4篇

摘 要:在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服饰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服饰文化不仅可了解当时社会的物质特征和精神特征,还能深入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变幻。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女性的衣着配饰始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被不断探讨。其中,帔帛作为女性特有的装饰,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风貌。

关键词:帔帛 唐代 服饰文化

一、绪论

帔帛,也称披帛或帛,是一种古代女子的配饰,样式类似长丝巾,我们常在画里看到古代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丝带,行走时随风摆动,显得飘逸自然。常见的搭配是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肩上披着一条长长的帔帛。帔帛穿戴的方法多种多样,多为两端自然下垂,有时一端长些,一端短些。有时将帔帛两端固定在胸前,形成马甲的样式。有时将右边一端固定束在裙带中,另一端绕过肩背,搭在左臂上。有时也会捧在胸前,使其垂至膝盖。

帔帛多见于绘画、陶俑和壁画中,对它的研究也大多以此为根据。其中以唐代留传下来的资料最为丰富。盛唐时期襦裙的衣袖和裙摆逐渐变宽,为使这样肥大的服饰看起来自然飘逸,装饰性极强的帔帛因此成为唐朝女子的主要衣饰之一。如唐代画家周P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一群身着华丽装束、肩披帔帛的贵族妇女,她们身着纱衣衫襦,搭配摇曳长裙,肩披飘逸帔帛,神态各异,生动活泼。又如唐代壁画《红衣》中,着间色长裙,手执帔帛,舒展双臂,舞态娇柔,其中帔帛的装饰作用显而易见。

二、帔帛的来源

2.1秦时起源说

对于帔帛的起源,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南宋末年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说:“三代无帔。秦时有帔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开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1]根据这本书的说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夏商周时期没有帔。秦代出现用缣帛制成的帔帛,唐开元年间,帔帛成为普通妇女的常服。但是根据对秦时陶俑和汉代画像砖的研究,这两个时期帔帛并未出现。众多学者在对古代文献及图像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对于帔帛的兴起时间得出了基本统一的观点:秦朝时帔帛并未出现,帔帛的首度出现应是在南北朝时期。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秦时起源说”的看法:“唐宋以来的读书人,谈日用器物历史起源,多喜附会,用矜博闻,照例是上自史前,下及秦汉,无所不及,而总是虚实参半。谈帔帛征用,也难于征信。既有所称引,也容易把同物异名分为二,和同名异物和为一,相互混淆。……”[2]此外,沈从文先生对帔帛的起源作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帔帛最早出现在北朝石刻伎乐天身上。有资料显示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女供养人及285窟西魏女供养人已有帔帛。也有学者认为帔帛的雏形是六朝时的“斜领”,《旧唐书・舆服志》云“围巾护项,偏压垂之,曰斜领,未嫁女子皆衣着斜领。”[3]后为遮风暖体魏晋时期的女子将斜领裁改为披在肩上的长巾,谓之“帔子”,隋唐时期的帔帛就由此而来。

2.2 西域服饰文化的影响

秦汉以后,由于中原地区国力强盛,周边少数民族各国多派使臣觐见。西域各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十分紧密,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

学者认为,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原地区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服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段文杰、孙机、黄能馥-陈娟娟,他们的观点多以《旧唐书・波斯传》为依据:“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4]黄能馥-陈娟娟在《中国服饰史》中这样写道:“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上,所见女装也有帔巾,与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5]然而波斯萨珊王朝银瓶的制作时期较晚,与最早出现在十六国时期的壁画中的帔帛在时间上相矛盾。由此可以看出,波斯萨珊王朝银瓶并不能作为证明帔帛起源的有力证据,而帔帛在中原的流行确是受到西域飘逸虚幻等特点的影响。对于帔帛是由印度传入的说法,黄能馥和陈娟娟两位学者亦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并未提到与中原地区相同的帔帛,而印度的纱丽也因穿戴方式不同被认为与帔帛无关。

2.3 印度佛教艺术的推动

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自此恒河文化和黄河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对中国思想、文化及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我国最早的帔帛人物形象是出现在佛教的壁画和雕像中,受到印度佛教画像及雕塑的影响,如帔帛首度出现在女供养人服饰中是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和莫高窟228号窟壁画中,这两处都是北魏时期绘制。其中女子服饰形象是短小背心、飘逸长裙,肩披如梦似幻的长巾,这是典型的西域龟兹女子服饰。西域龟兹服饰风格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然而在龟兹地区的佛教壁画中,帔帛并没有世俗化,这和中原地区以及与中原文化一体化的敦煌是不同的。到了隋唐时期的敦煌服饰中,帔帛演变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服饰,在数量众多的供养人画像中,女供养人大多上着窄袖衫,下穿长裙、肩搭帔帛,可见在佛教服饰世俗化的影响下,帔帛在隋朝已成为女性的常服和时尚衣着的表现。

三、帔帛的演变

3.1 隋唐时期帔帛

隋代的建立使后汉以后分裂与对峙近四个世纪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在此后的三百多年中,出现了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的景象。在隋唐两代,少数民族服饰与中原服饰相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服饰风格。《中华古今注》其中一段话便记载了唐朝帔帛穿着成风的来由:“……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帔画帛,至今然矣”。[6]

在隋唐的许多出土文物中都能看到帔帛的影子,无论是贵族妇女还是平民女子都对它极为推崇。从阎立本《步辇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到永泰公主墓道壁画、新城公主墓道壁画等,都有帔帛出现。而对于帔帛的样式,在唐代已有规定,据《事物纪原》记“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搭帔帛,出后帔帔子,以别出处之羲,今仕族亦有用者”。[7]女子着窄袖衫、半臂袄,坦露胸口,系及地长裙并搭配一条长长的帔帛,这样的穿戴样式是唐时流行的“时世装”。

3.2 宋明两代帔帛的演变

经过几个朝代的更迭,帔帛的样式和材质也随之发展,到了宋代便成为女性的高级礼服之一,称之为霞帔,因样式飘逸华丽,宛如云间彩霞而得名。

宋代的霞帔与隋唐时期的帔帛之间的继承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处在于帔帛是一条轻薄的丝带,而霞帔则是两条罗素连接而成,呈“V”字型。帔帛的穿戴方式有很多,随意性强,可肩披,可环绕。这样的设计既解决了霞帔较厚不易服帖的问题,也保留了其飘逸清新,潇洒自然的特点。明代的霞帔在制作、款式等方面继续延续宋代,并对霞帔的佩戴制度进行了更加严格细致的规范。

帔帛的传播与发展,不仅代表着古代女性服饰和审美的变换,同时也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对帔帛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中国服饰的变迁,而且为了解和探索古代中国及周边各国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机会。(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事林广记》 陈元靓(宋)后集卷10

[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P274

[3] 《旧唐书・舆服志》卷45

[4] 《旧唐书・波斯传》卷148

[5] 《中国服饰史》 黄能馥-陈娟娟 上海人民出版社 P52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代诗词;教学方法;研究

一、古代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情操

语文是与语言文化相关的学习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涵盖面较为广泛,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前人们所读到的不少诗词名作,不仅意境优美,也有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语文需求,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2.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

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它流传至今,被时代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感受古诗词的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文化的传承。任何一种文化要想使其经久不衰,都必须要有人将其传承下去,古诗词文化也一样,如果不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在今天,人们是绝对见不到那些具有韵味的名作的。小学生是未来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学好了古诗词,才能将其更好地传播下去。

二、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师过于注重诗词文字的翻译

古诗词文化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一样,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解。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取得更高的分数,部分老师甚至觉得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注重对诗词文字的解释,而忽视了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导致学生无法感受诗词的意境,觉得诗词学习枯燥无比。

2.教学受考试的影响大

目前,在考试中古诗词的考试题型较为单一,主要有诗词默写和诗歌分析两种。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更高的分数,不管学生愿不愿意,理解诗歌没有,只一味要求学生将考试时可能会考到的篇目背诵下来。同时,在考试时诗歌分析也是考试的一个大类,因此,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诗词教学时,也多是以逐句逐句的分析诗歌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感受诗歌的美,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

三、古代诗词教学的方法研究

1.以文表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说到一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寓情”,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是最为常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小学生真正地W到诗歌的精髓,就不能完全按照考试的考题来,而是应当以文表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三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正式的讲解之前,先讲一讲作者做诗的原因和作者的一些人生经历,如王安石为什么要泊船瓜洲,张籍又是为什么“欲作家书意万重”,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讲解人物经历融入感情,引发学生的共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适当联想,描绘诗歌美丽画卷

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没有高中生那样丰富的阅读量,缺乏深厚的文学积累,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最丰富的。流传至今的古诗词,都是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的呕心沥血之作,不少诗词里都含有十分优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想象能力突出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联想,描绘出诗歌的美丽画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时候,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大气磅礴,富有想象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也想象一下,自己脑海中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通过联想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古诗词。

3.运用诗人故事,感染学生

在我国的许多著名诗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许多诗人的人生经历都十分丰富,如屡试不中的张继曾在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下听了一夜的钟声,而壮志未酬的辛弃疾也曾在夜里挑灯看剑,感叹英雄气短。

诗歌的世界是一个无比宽广的世界,这些著名的诗人忧国忧民,怀抱着一个赤子之心。小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与诗人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可以感染学生,而且还能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从更深层次理解诗歌,提升自己的品味,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作为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在小学阶段做好古诗词教学工作,并不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学好古诗词更多的是为了让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小学生是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肩负着复兴民族的伟大使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