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屈原写的古诗

屈原写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屈原写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屈原写的古诗

屈原写的古诗范文第1篇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我想,没有人能把古人吟月的诗统计完全。我写过《李白和月亮》,那只是冰山一角,也许可以续写很多诗人吟咏月亮的专题文章。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决不是单纯的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有人。。。。。。 有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洁兮,佼人撩兮。”3千年来,一代一代诗人用绮丽想象和斑斓文笔,把月亮写的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在古诗中月亮有很多别称,比如‘夜光“(屈原: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故兔”(李白:阳乌未出谷,故兔半藏身。)“玉轮”(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玉兔”(辛弃疾:著一登楼瞻玉兔,何人张暮遮银厥。)这些月亮的别称,有些只是留存在古诗中,能引起现在人的联想,有的至尽仍在被用,比如”婵娟“”玉兔“。

吟咏月亮的诗篇多如繁星,但是深想一下能被世人一代一代的流传,成为有生命的文字的,还是有限的。写景的吟月诗句,写的清净阔大,意境深远的有很多,可是我认为最好的应该是:”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描绘的另人神往。

一个外国的评论家,在读了中国的月诗后,都赞不绝口。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帮我评评。

屈原写的古诗范文第2篇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火相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那么,当孔夫子的故乡飞入航天时代,是否就不再需要三坟五典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了呢?主席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分沉重。他很不希望把经典的古代诗文都给去掉,换成西方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应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眼下的基础教育,国学的浸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们时常追思先贤,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指战员,抑或是领导干部,业余都雅好诗书,那份修养,要么是自小偏得的家教,要么是源于幼学根底。如李四光、们,都自小浸润在国学氛围之中。当时的“基础教育”,凡学问均为“国学”。后来,在东渐的西学面前,“国学”不得不退了一箭之地,才缩头缩脑起来。

曾被“”撼动的国学根基,如今又被各种诱惑渐次蚕食。除了语文课本中的零星古诗文,中小学生已经鲜有亲近国学的机会,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离国学更为遥远,他们对诗词、书法、雅乐的隔膜,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现状,颇令人扼腕。要知道,那些美妙蕴藉的诗词诵读,不独培养出中国孩子典雅的表达,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屈原写的古诗范文第3篇

[考题回放]

文学常识与古诗文默写(8分)(2009年临沂市中考试题第4题)

读下列一副对联,从下联中任选四个短语,写出短语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写一句他的作品中的诗文句子。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示例:相如娥――司马相如――“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点解说]

本题摒弃以往的直接默写、理解默写、情景默写、串联默写、开放默写等形式,开启了利用对联考查古诗文默写的先河。本题考查了考生既对联的知识,又考查了对联中所涉及的人物的文学常识,以及考查对这个人物的重要古诗文的积累。可谓一石三鸟,独树一帜,妙不可言。

[解题指津]

做好本题首先认真阅读题干中的要求,即“从下联中任选四个短语,写出短语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写一句他的作品中的诗文句子”,完全按要求默写;其次再从下联中选择你熟悉的人物,以及他的代表性的诗文名句进行默写;再其次默写时分析示例,示例中包括:对联短语,名字,名言。最后写作时按照由课内到课外,有短(针对诗歌每句的字数而言)到长的原则,同时写作时要规范、认真,不能添、漏字即可。

参考答案

少陵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摩诘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左传文――左丘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马迁史――司马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薛涛笺――薛涛――“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右军帖――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南华经――庄子――“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屈子离骚――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同步演练]

阅读下列一副窦撰《岳阳市岳阳楼联》,从对联中任选四个短语,写出短语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写一句他的作品中的诗文句子。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杜少陵――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范希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滕子京――滕子京――“湖水连天, 天连水, 秋来分澄清”

吕纯阳――吕洞宾――“宁可度动物也不度人”

备考策略

1.明确范围

明确中考古诗文默写范围、内容及形式。对于考纲规定的古诗文篇目,一定要熟读熟记。复习重点是默写古诗文中的名言名句。题型包括:直接型默写,理解型默写,迁移型默写,运用型默写,简单赏析型默写。

2.全面把握

对于古诗文默写及运用,要特别注意考试中的理解型默写和迁移型默写。这就要求考生在老师讲解和复习古诗文的时候,注重细节,把每一个可能考查的知识都想到。只有平时做好准备,在考场上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3.紧扣课本

“胸中富甲兵,笔底有飞才。”留意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我们会发现,古诗文默写及运用考查的大多是课本内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备考时一定要对课本逐一进行仔细复习。这样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就会驾轻就熟。

4.背写结合

古诗文默写要做到在“会背”的基础上“写对”――每个字都要准确无误,要做到不丢字、不张冠李戴、不颠三倒四、不写错字。在平时就要做到背写结合,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的、容易写错的生僻字,要格外注意。

5.学会分类

学会给古诗文“分类”。要在多积累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所描写的内容进行联系并分门别类的整理。比如:诗词中哪些是叙事诗,哪些是送别诗,哪些是写景诗;写景诗中哪些描写春景,哪些描写夏景、秋景、冬景,哪些写山岭湖泊,哪些写风花雪月……越具体越好。

屈原写的古诗范文第4篇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向来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成为语文教师启发儿童诗情,点燃儿童诗意的重要凭借。老师们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形成了诸如“明诗意、入诗境、品诗情”或“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背诗文”等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在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古诗词的策略上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五绝《江雪》,老师们一般会按照“明诗意、入诗境、品诗情”的方法,安排这样三个环节:一是带领学生读读说说,通过理解“绝”“灭”“蓑笠”等词语来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意思;二是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体会诗中所写的雪之大,再抓住这样一种环境下老翁还独自一人在钓鱼,领悟环境反衬下的老翁的孤独;最后是老师或者由学生介绍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从而帮助学生体悟诗中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孤寂凄清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教学比较扎实,学生对诗意把握诗情体会也都比较到位了。但是,这样的课堂总感觉在童心与诗心之间隔着什么,学生的诗意诗情把握显得过于“理性”,甚至不免带着贴标签与猜度教师迎合教师的嫌疑。

是诵读的问题吗?

是的。《文心雕龙・乐府》中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对于古诗词来说,声律就是它的性格,依据所用声韵的不同、节奏的起伏,古诗词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或慷慨、或奔放、或内敛、或沉郁,气韵独特。学习诗歌,就像通过性格来认识人,诗歌的声韵节奏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沈德潜说:“诗,以声为用者也。”

语文老师都注意到了诗词的诵读,一般都会在学习诗词中安排诵读环节的。比如《江雪》,一般的朗读总是这样的: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可这种诵读,除了拖长音调或者再模仿性的加点摇头晃脑以外,与白话文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呢?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声依永,律和声”,说的就是古诗词必须依据一定的声、韵、调来创作。因此,古诗词的诵读与白话文的朗读就有很大的不同,要用被称为吟诵的这种独特的朗诵方法。

如果从吟诵的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柳宗元在《江雪》中使用了一种比较少见的仄声入韵,而且“绝”“灭”“雪”还都是入声字。入声字读起来短促骤止,吟诵起来有一种凝滞峻切的韵味。往往是这样来吟诵的: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山”“踪”“舟”“江”是平声字,且位于“二、四”的位置,要读得缓慢悠长。“绝”“灭”“雪”就要读得短而急。

在学生基本把握了诗意,对诗中的孤独之情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我说:“这首诗还有一种读法,请同学们听听看,说说自己又有了什么不同的感受?”我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并结合这首五绝的入声字入韵的特点把诗歌吟诵了一遍。学生感觉老师的停顿、节奏与延长音的处理与大家习惯的读法不同。谈到这种吟诵引发了什么感受时,有学生说,好像诗中不仅有孤独,还有一种坚决的感觉。也有学生说好像感觉孤独寂寞中还有一点果断,无所畏惧的味道。这是一个契机,儿童凭着声音的直觉已经接近了诗心,不仅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也在声音中朦胧觉察到诗人的顽强与傲然。

此时,我适时补充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以及他在《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信中所明确表示的:“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资料,再让学生们听徐健顺先生的吟唱音频。此时,在古韵古调的抑扬顿挫中,孩子们闪亮的眸子里分明洋溢着一种别样的光芒。这一刻,诗心借助声音与童心实现了联结。

有时,吟唱同一诗人不同的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颖悟诗情,还能在直觉中感受到作品的不同风格。苏教版第九册有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寥寥数语,却写得朴素而温暖,充溢着生活的烟火风趣,展现了辛弃疾这位以豪放词著称的词家的另一更具人情味的一面。

为了凸显这首词的婉约清丽之韵味,我结合《古诗文诵读》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了对比性的诵读。《破阵子》慷慨豪迈,写梦境中的沙场驰骋,音调铿锵激昂。而结句“可怜白发生”,声调缠绵苍凉,充溢着诗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清平乐》,音调轻松活泼,上片每句分别是四、五、七、六字,下片每句都是六个字,节奏起伏有致,契合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我吟诵《破阵子》,学生诵读《清平乐》,然后师生交换词诵读。两首词音调对比鲜明,学生基本都能自然而然地采用适合两首词的情感与意境的声音进行诵读。尤其是“醉里吴音相媚好”和“醉里挑灯看剑”两句,都有“醉里”,却“醉”得那般不同。怎么诵读呢?学生说,“醉里吴音相媚好”写的是白发翁媪亲热地聊着家常,要读得亲切,声音柔和;而“醉里挑灯看剑”写的是酒后在灯下看宝剑,剑光闪闪,应该有壮士的英雄之气,要读得豪迈一点。

读得亲切、柔和,读得豪迈,诵读的斟酌体察中其实就是对诗心的叩动。英雄的豪迈与渴望安宁的柔肠也就在声音长与短、高与低的对比中交融在童心之中了。

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曾一袭飘逸的长袍,手持长剑,一边讲一边吟诵屈原的《楚辞》。台上,先生神游象外;台下,学生浸于诗境浑然忘我。据说胡小石一次讲授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讲着讲着,便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唱了一遍,又唱一遍。如此五六遍之后,胡小石把书一掷,对大家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

屈原写的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生;发展;荷花意象

一、意象的产生和发展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概念,是诗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因此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①  最早从文艺角度说到意象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到了唐代,"意象"已经较多地进入诗学理论中。"意象"一词在宋代得到广泛使用②。

二、荷花历来被文人所钟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1、高洁  荷花的高洁最早可追溯到到屈原。到了唐代,白居易同样爱慕莲花的高洁,他在《感白莲花》中更欣赏莲花的遗世独立、孤清不群:"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后有宋代董嗣杲的《荷花》:"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诗人笔下的莲花,轻柔曼妙并且具有君子的高洁品质,着实令人钦佩。  

2、美丽   在崇尚花开富贵的唐代人那里,莲花出现在唐诗中,总是有一种别样的美,尤为在形容华美富丽的装饰纹样时。武则天的《游九龙潭》:"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宋代王沂孙的《水龙吟·白莲》把莲花写成了洗尽铅华、冰肌玉骨的贵妃。其云:"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清代纳兰性德《荷清》:"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写的是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如踏着凌波步的美少女。 

3、爱情   在《子夜夏歌》中就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用"莲"字谐"怜"字音,暗指对情人的爱恋。借采莲一事来表达爱情。有一茎双花的被称作"并蒂莲",视为情人或夫妻的象征。如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宋人释仲殊在《荷花》中道:" 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鸳鸯死后双魂化作并蒂莲,这就是真挚的爱情。元好问写《摸鱼儿》,词前有一词序,说的是有民家小儿女,为情双双投湖。此后,湖中荷花开无不并蒂...其词:"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莲根之丝的"丝"谐"思",这是他们的爱情之思。"莲心"即"人心"。"双花"就是这对情人殉情后所化的并蒂莲③。                                   结语:荷花在文学的长河中,以其婀娜多姿的身影点缀着中国的古典诗词。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作诗意的感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赋予荷花的审美意蕴、情感意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楚辞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屈原学会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三峡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