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桃花源记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前预习
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二十余年,知道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现状:小学毕业的学生,成绩好一点的、家境好一点的都会跑到县中学或是条件更好的城市中学去读书;留在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环境不怎么好、部分家长给学生灌输的意识存在偏差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笔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语文教学怎样的变化和改革,都要在原有教学体系上来完善和添加。创新,创的不是形式,创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地来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只有抓好学生的基础才能改变现状。而要抓好基础,首先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这在杜郎口模式中得以体现。
课前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
径。那么,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怎样认识和对待课前预习的呢?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他们认为既然老师要讲,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必须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项工作最好从初一进校之时就进行,明确这是初中学习必要的方法,否则学不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针对经常无预习习惯的中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预习课文是件难事。但是,万事开头难,只要一开始布置任务之时就明确要求,第二天要检查,没完成的要被处罚。学生还是能够做到的,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能养成预习习惯。我的具体做法是: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1)对于要讲的新课,课后的生字词必须注上拼音;练习册上的自主预习题必须课前完成;这两项工作均在第二天上新课之前逐一检查。(2)熟悉课文,每节课都要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对于连续三次朗读出现较大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批评。
2.课本、学案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或学案的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思考课后练习题,在预习时要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思考,上课时抽问。
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充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
4.巩固成果预习法。在早自习时进行听写检测,连续两次听写不过关的同学要受罚。一学期以后学生基本上能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三、借助导学案的帮助
导学案包括早读配餐、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练习这五个环节。我们一般提前一周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按照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的阶梯。比如,在预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们的导学案是这样设计预习的:
1.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字词积累:(1)给生字注音。(2)改正错别字。(3)成语积累。
3.诵读并理清文章思路:(1)诵读文章;(2)回答问题:A.文言实词解释 B.文言虚词 C.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D.尝试翻译句子。这样具体的预习学案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预习课文,为上好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注意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比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在导学案中,设置自主预习检测题,用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总之,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只要教师用心激发学生兴趣,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化难就简,督促检查,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徐林祥.语文教育研究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重要作用;呈现形式;引起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95-01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各个学校的普遍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古诗文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史和丰富学生的韵律感,以及提高学生写作语言精练的能力,有着无可比拟的“先锋”作用。但古诗文因为其年代久远以及当前学生的文化积累较浅,学生理解起来常感拗口和繁难,这几乎成了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通病。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给初中古诗文教学带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春天。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课件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会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2、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呈现形式
1、语文课件展示课。适用于自主学习课型,将自己制作的课件在信息技术教室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对照课件自主地学习课文。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直接在网上观赏课件和欣赏给学生提供的课件,可以让学生在教师不讲一句的情况下,自主学到了疑难句的理解。
2、诗歌背景检索课。这种课型主要运用在以重大事件为背景课文学习时进行,如学习《出师表》,让学生在网上检索诸葛亮作此文的前前后后的历史事件;学习杜甫《春望》,则检索关于“安史之乱”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方案中所要求的“利用网络,自觉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的习惯,不断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知识丰厚、见多识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件自主制作课。适用于预习展示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学生查找大量的古诗文学习的相关背景资料后,让他们把这些资料小组合作整理成课件,变成自己的东西,将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制作各种课件的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如在学习《饮酒》前,学生制作《我眼中的陶渊明》课件用于课堂展示,加深对人物及其文风的了解。
4、古诗文复习训练课。通常用于阶段性复习和考前复习检测,利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诗歌鉴赏或文言文试题的检测与训练,将练习题通过服务器发到每一台学生机上,让学生自主地在电脑上做题,实现了网络上的“无纸化”作业。完成后,模拟中考阅卷方式进行小组交叉批阅,初评、复评,组长再评,有疑问及时请教教师,如此,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达到了复习强化记忆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作为教师要加深对“整合”观念的理解、对整合技术的把握。某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缺乏本质上的认识,有些教师不太具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不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与手段等,这些,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
2、关注学生素质,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升,课堂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绝不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而应该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这里就涉及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适应性,因而需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关注其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