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奇异的植物世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概念一:知识管理等于数据、信息管理
持这种概念的人员大都具有计算机和信息科学背景,他们完全从IT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管理.。在他们看来,知识隐藏在数据、信息之中,只要把数据、信息管理好,就等于管理好了知识。显然他们强调了知识的载体,而忽略了知识本体。事实上,知识本体有它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并完全不同于数据和信息,因而也就肯定不同于数据和信息的管理。
概念二:企业知识管理等于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
持这种概念的人员都具有财务、资本运营管理的背景,他们完全从企业资源财产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管理。在他们看来,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是可以作为产权独立拥有的,把这些有价值的知识产权管理好,并产生更大的价值,就等于是知识管理。显然,他们是强调了知识本体的价值特性,忽略了知识本体的运动特性和对企业其它资源的作用特性。显然,对知识的运动特性和对其它资源作用特性的认识和跟踪管理不是一种资产财产的管理。
概念三:知识管理等于人员的管理
持这种概念的人员大都具有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背景,他们完全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管理。在他们看来,知识都掌握在人的手里,知识也只是使人力资源更加优化的措施,把人管理好,把人力资源管理好就等于是知识管理。显然,他们强调知识拥有者只能是个体的人,而不能是集体的“人”,忽视了集体或企业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个体的人是在变化的,如果知识只掌握在个体人身上,随着个体人的流动,企业的知识是不稳定的,甚至可能是要丧失的。所以,知识管理不仅仅是让个体的人掌握好知识。
概念四:知识管理等于知识资源管理
持这种概念的人员大都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的从业背景,他们完全从图书和情报管理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管理。在他们看来,知识总是写成显性的、可视、可见、可读的文件,把这些文件分好类别、分好科目进行管理就等于知识管理。显然,他们只强调了显性知识管理,忽视了大量隐性知识,也忽视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移推动管理,甚至忽视了知识的动态特性。所以知识管理决不仅仅是知识资源的管理。
例1(2010年安徽卷)实际的电源都有一定的电阻,如干电池,我们需要用它的电压U和电阻r两个物理量来描述它,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一个电压为U、电阻为零的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而成,如图1所示:
在图2中R1=14 Ω,R2=9 Ω,当只闭合S1时,电流表读数JI=0.2A;当只闭合S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把电源按图1中的等效方法处理,求电源的电压U和电阻r。
解析 这道题以高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为背景,要求初中学生去解答,学生只要认真理解试题中提供电源的相关信息,再利用初中知识:串联电路电流、电阻特点、欧姆定律,就能顺利解题。
教学衔接启示 高中物理教学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谓知识的结合点,就是指初三和高一都涉及的,但内容在深度、广度上有所不同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高、初中的知识点,找出两者间的结合点,从结合点展开教学,学生自然感到顺理成章,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l第三章第二节《弹力》教学,学生在初中时对压力、支持力、拉力已有初步的了解,这便是知识的结合处,所以,在上这节课时可以不直接从弹性形变入手来介绍弹力,而从对压力、支持力、拉力的认识来引入,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演示放在桌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分析力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出形变的概念,讲清弹力产生的条件,最后做微形形变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这样教学,在高、初中知识之间搭建一个“引桥”,减缓了知识的坡度,促进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另外,像第四章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第七章功、功率、重力势能等知识点都是存在知识的结合处,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分析,一定会给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带来益处。
例2(2007年汕头市卷)图3是法拉第发明的能够产生持续电流的机器——发电机,金属圆盘可以看成是由无数根长度等于圆盘半径的导线组成的,金属圆盘在磁极间不断转动,每根导线都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持续的电流,某校探究小组仿制了这个发电机装置(如图4),对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进行如下探究:
①当圆盘转速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增大,说明电流大小跟______有关;
②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一个半径更大的金属圆盘,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还跟______有关;
③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_______,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跟磁场强弱有关,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背景,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法拉第发明的发电机,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仿制发电机探究感应电流(电动势)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衔接启示 高中物理教学要适当渗透物理学史,“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高中物理教学引入物理学史,除了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高一新生不适应物理教学,正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自主探索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当渗透物理学史,这将有助于学生完成初中到高中的物理衔接。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如果仅按教材的逻辑顺序“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来展开教学,这无疑已失去了物理学史的本来面目,失去了有声有色,波澜壮阔的科学斗争的历史光辉,使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按照物理学史客观发展顺序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揭示出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观察一猜想、假设一实验验证一修正推广,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而是非常亲切、具有真实感,同时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促进学生从“被动思考、获得知识”向“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智慧。
高中物理教材提供了许多物理学史方面的内容,为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提供了方便,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增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应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切记喧宾夺主、主次颠倒,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渗透物理学史,除了上述课堂教学渗透方式外,还可以在作业中渗透,如学完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可布置作业:阅读课文、查阅资料或网站搜索完成表1,并思考各位物理学家的贡献。
例3(2004赤峰市卷)实验可以得出: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写成公式为:R=ρl/S,其中R表示导线的电阻,z表示导线的长度,s表示导线的横截面积,ρ是比例常数,叫电阻率,不同材料的ρ不同。
现有一段粗细均匀的细电阻丝,用你在初中物理实验中使用过的仪器和掌握的实验方法,如何用公式R=ρl/s测这段金属丝的电阻率ρ?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直接写出p的表达式,(为简单,每个要测的量只测一次,需画电路图的要画出。)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电阻定律为背景的较复杂的间接测量型实验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公式推导、得出测量原理,根据使用过的仪器和实验方法即可作答。
由于这道测量型实验涉及测量物理量较多,测量方法多是间接测量,再加上要进行数学推导运算,所以解答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衔接启示 初中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数学解题能力,初中教材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多,理解的少;定性多、定量少,而高中则要求学生理解应用多、定量研究、数学工具与技巧的应用多,因此,升入高一的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则在所难免,知识是迁移的大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基础,在部分定量计算中有意识培养数学能力,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会起到促进作用。
注重基础知识,就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例如速度、密度、机械效率、杠杆的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都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概念和规律,要重视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知道它们的由来,二是要让学生弄清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掌握物理规律和表达式的同时,还要明确公式中量的意义和单位、适用条件、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使
学生掌握初中阶段物理学科完整的基础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注重基本技能,尤其要重视测量型实验的技能,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量的测量是实验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最大量的工作,在测量性实验中,熟悉各种仪器及仪表的操作规则是实验的基础,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是重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八种,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读式的测量仪器,如刻度尺、温度计、弹簧测力计、量筒(量杯)、秒表、电流表、电压表,一类是比较式的测量仪器,天平,在这些测量工具(量杯除外)中,其相邻的刻度之间的长度与相关物理量之间都成线性关系,有其共同的特性,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综合、对比,注意它们的单位、量程、最小分度值,让学生养成以刻度的分度值为基础的观察力。
在物理测量实验中,根据测量原理(思路)及运算难度,将测量方法分为三种:(1)直接测量,如用天平测固体质量;用电压表测电压等,(2)简单间接测量,如用刻度尺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等,(3)复杂间接测量,如上述例3。
培养数学解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如指数运算、密度、速度复合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其次要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如初中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浮力公式、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等的推导虽然不是中考的内容,但也要让学生经历推导过程,因为是培养运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例4(2006年宿迁市卷)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2:
(1)为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______和______,结论是:_______。
(2)请你帮助小明验证猜想三:
①器材:0.5 kg的铁球A、1 kg的铁球B和皮尺,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
②实脸步骤:
③结论:
(3)小敏同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让两片完全相同的纸(一张平展,另一张对折)同时从三楼由静止开始下落,她发现两片纸______(填“同时”或“不同时”)着地,此下落过程一中两片纸作的_____(填“是”或“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______。
解析 这道题是以高中知识自由落体运动为背景的探究性实验题,重点考查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及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实验结论的能力,这道题是考查探究要素比较全面的中考题。
教学衔接启示
初中教学要注重探究性实验,培养思维能力,初中物理以直观教学为主,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因而升入高一的学生在自身的思维能力上出现台阶,初中物理教学要以探究性实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发动机转速测量仪 示值误差 不确定度
1、概述
1、测量依据:JJF1375-2012《机动车发动机转速测量仪校准规范》。
2、测量条件:(0~40)℃;
相对湿度:≤85%:
无影响测量的污染、振动、电磁干扰的环境下进行。
3、测量标准:转速测量仪校准装置。
4、测量对象:汽油发动机转速测量仪。
5、测量过程:将汽油发动机转速测量仪的传感器接在转速测量仪校准装置相应位置,对转速测量仪进行校准。当转速测量仪校准装置的标准转速从500 逐步调至6000 ,观察转速测量仪显示值的测量范围,分别读取转速测量仪示值。
二、建立数学模型
1 校准转速测量仪时,转速测量仪校准装置为标准器。当转速测量仪校准装置输出某一标准转速时,读取转速测量仪相应示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转速测量仪示值误差(转速测量仪示值n、转速测量仪校准装置输出标准转速值n0为输入量,转速测量仪示值误差δ为输出量的数学模型)。
三、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1)被校转速测量仪示值(测量结果重复性)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被校转速测量仪 估计值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转速测量仪的测量结果重复性及数显仪器的示值量化误差。测量结果重复性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的测量列,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
在转速测量仪校准装置及被校转速测量仪正常工况条件下,在转速测量仪校准装置输出标准转速为3000 r/min时,读取被校转速测量仪相应示值。等精度重复测量10次,测量数据:2989 r/min、2989 r/min、2989 r/min、2990 r/min、2990 r/min、2989 r/min、2991 r/min、2990 r/min、2989 r/min、2990 r/min。
实际测量时,在重复条件下连续测量3次,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则可得标准不确定度为
四、输出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五、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由于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相互无关,故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六、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77号)转发给你们,并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其他企业和单位的职工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暂比照国有企业职工取得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
二、1999年我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000元。以后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数额,参照统计部门的数据,另行下文明确。
海底世界
执教:逸景第一小学
祝华轶
教材解析:
单元说明: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以“奇妙的世界”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从怎么把一段话写清楚到怎么把事物写清楚,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写清楚”的内涵,一是指文章主要写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二是了解文章是从“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我们奇妙的世界》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展现了这个奇妙的世界的神奇和活力;《海底世界》从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产等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和物产丰富;《火烧云》重点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表现火烧云的变化极多极快。三篇课文虽然描写的对象不同,但都是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
文本解读:《海底世界》是通过通俗形象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全文共7个自然段,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以问句开头,既吸引作者,也点明这篇课文要介绍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第二部分(第二到六自然段),紧扣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大特点。其中第二、三自然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第二自然段主要讲海底是宁静的,第三自然段则补充说明海底世界虽然宁静,但借助水中听音器可以听得到海底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第四到六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产3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也回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问题,前后呼应。
本文在表达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结构清晰,不仅课文整体结构非常清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而且中间部分的每一个段落也都明确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
教具准备:教学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窃、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会写“宁、官”等11个字,会写“宁静、光线”等18个词语。
2.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导入:先回顾第一课时内容,随后创设情景导入。
2.朗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二、品读课文,探秘深海
1.回顾第三单元学习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关键句写清楚的知识点。尝试用寻找关键句的方法,概括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预设: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视频直观看到海底世界的样子,引出“即使海面波涛澎湃,但海底依然很宁静。”,进而发问:海底真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
(一)闻声探索,倾听私语
探究1:海底有声音吗?
1.连续发问,引出海底动物的声音特点:窃窃私语。
预设:海底真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是谁发出的声音?它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2.体会“窃窃私语”的表达效果。(课后习题3)
3.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窃窃私语”。(齐读,指名读)
探究2:海底动物发出哪些声音?
1.朗读海底动物的声音。(师生合作读)
2.由省略号引发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除了这些声音,还有可能发出哪些声音?
3.引导用上排比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想象到的声音: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指名回答)
小结:你们想像真丰富。我好像已经听到了动物们那窃窃私语的声音!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还真热闹。
过渡:看来海底动物的声音还真是多种多样啊,它们又是怎么活动的呢?
(二)动物活动,各有特点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探究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
预设1: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预设2: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预设3: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预设4: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小结: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再从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和贝类具体展开写。有总有分,条理很清楚。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种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
在这样的结构中,段首句即是“段中心句”“段关键句”,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提炼段落的主要内容,更好地理解段落意思。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结构,让我们的文章更加有条理。
2.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过渡: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这里除了生活着形形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我们去看看。
(三)植物多彩,形态各异
1.请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海底植物有哪些特点。
预设1:说差异
A.如果先说差异很大,就问它们有什么不同。(色彩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如读的不完整就引读完整)
B.如果先说色彩和形态,再引出第一句:“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小结:作者先概括说差异大,再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来写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先总后分)的写法。
过渡:海底世界除了动物多,植物多,还有什么也很多?
(四)矿产丰富,种类繁多
感受海底矿产资源种类多(煤、铁、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
小结:海底世界还真像一个大宝箱,蕴藏着那么多的宝贝。
(六)关注感情,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海底世界畅游了一番,了解了海底动物的声音和活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的差异也很大,而且还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么奇妙的海底世界,难怪作者发出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海的怎样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和赞美之情:再读!
(七)拓展延伸,情感深化
学了《海底世界》这篇课文,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
七、布置作业:
围绕关键句,用上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任选其中一句写一写。
(1)天上的云彩千变万化,有的(
),有的(
),有的(
)……
(2)我们班的小花园可真美啊!有的(
),有的(
),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