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凡卡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教师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提高学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打破陈规旧俗,大胆质疑。开拓小学生的视野,使小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自主学习”的境界。下面笔者就谈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营造多媒体氛围,唤起求知欲望
1.激情导入,焕发活力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感悟。运用多媒体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利用多媒体导入能够绘声绘色地从生活中提炼出语文模型,把形、声、光、色、动、静融为一体,打破了时空限制,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2. 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创设多媒体情境,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生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感官思维。小学生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教师把文本中难于理解的内容通过精彩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创设声、光、色、图俱佳的交互教学环境,使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调动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拓展了创新思维的时空领域,使学生拥有个性发展的广阔舞台,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二、聚焦多媒体课堂,感受语文魅力
1.自主探究,升华情感
自主探究是小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形成的标志。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的主动性,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引导学生从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引导学生用眼睛看世界,用心灵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挥,思维得以创新,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达到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出示地球图片,教师导入:“地球是伟大的,它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可是你知道吗?‘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同时又很渺小、易碎。运用课件出示短片,人类对地球的种种破坏行为,教师进行解说。孩子们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地球妈妈易碎的原因,这样使学生的情感有了一定的升华,知道人类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2.引导质疑,张扬个性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敢于质疑,畅所欲言。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在语言,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如:在学习《凡卡》一课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凡卡寄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收不到信?假如爷爷能收到信,会带他回去吗?凡卡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把全班学生分为每组3~4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讨论以及一个纪律维持员。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逐层深入地讨论文本,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学生明白了这个结局暗示了凡卡的希望落空,也指出旧沙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生活是悲惨的。从而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识。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大学生的信息量。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捷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王 婷.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文教资料,2010(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76-02
摘要:
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新内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创新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能力平台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首先加强语文老师在阅读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从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调控、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本文在创新思维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新平台;实践能力
0引言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培养实践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世纪。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新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将各基础学科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从而培养出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具有丰富创新内涵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语文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目标,就必须改变对学生的授课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交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那么,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呢?
1创新实践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同时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和目标。
1.1创新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内在规律和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是人类智力结构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在客观实际的需要下,以获取知识为前提,通过各种思维形态的应用,对所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选出最佳解决方案;或者借助类比创新形象和新观点来推动实践认识,以此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创新思维具有灵活性、新颖性、综合性和敏锐性等。
1.2创新思维与语文阅读的联系。
根据研究表明,阅读是以语言为中介所开展的认知活动。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对文章的认知、理解、评价和感悟,即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教学过程是老师、课文及学生三者思想交流的心理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与思维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听、说、读、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而对这些思维活动的理解、感悟和评价涉及了直接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因素。
2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2.1营造创新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营造宽松、愉悦及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老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待,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的交流实践,让全班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适时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充分的活跃起来,以阅读题材为载体,设置一些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学生自己思考、观察、讨论来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劝学》一文时,要先给学生设置自学的环境,对于不懂的地方和特殊的句子要进行记录,并划分小组让其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引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予其正确答案。之后,老师再用一节课对学生讨论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这样在创造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此外,还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阅读课文的情况来制作网络课件,如在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老师可以将斑羚飞渡的整个场景制成课件,通过图文及声音的结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开心。
2.2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力是人的创造性品质,所有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鼓励“人自为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传播阅读知识时,要尽可能的把枯燥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从而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凡卡》一文的教学中,这篇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老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应适时提问,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联想,可以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在父母辛勤的栽培下更应该好好学习。通过现实与课文的鲜明对比,启发学生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之后再通过课文未收官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凡卡日后的命运会是怎样?”有的学生会说凡卡以后会被饿死,有的会说被老板打死,而有的则说凡卡以后会回到爷爷身边过上快乐的日子等。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的联想更加的形象化,学生在体会沙皇统治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时,更加热爱和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以此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造了前提条件。
2.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问题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意识,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问,让学生放松思想,主体地位得到自由发挥,从而有效体现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授《出师表》后,可以启发学生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内容来评价诸葛亮,虽然有的学生在整体上认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从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一方面发出质疑,认为诸葛亮也有劳民伤财的一面,此项质疑很有新意。
3结束语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老师应该认识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于学生适用的学习方法,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最佳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汪媛媛. 小议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J]. 文理导航, 2010, (21): 26.
[2] 郑曲东. 构建活动平台,实现“说”“写”能力的同步提高[J]. 考试周刊, 2012, (4): 52=53.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 教学 激活 能力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教师擎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蓝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
看完这则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位教育家说的话:“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同时也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素质已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课堂因为创新而更美丽。
一、巧妙导入,开始创新的首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我经常以悬念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的触发点,我经常在导课时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课前我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桂林山水的景色图,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发出惊叹的赞美声,她们有的说:“哇!太美了!”有的说:“老师这是哪里呀?真是太漂亮了!”听着这些赞美和急切的疑问声,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她们答案,而是等待图片播放完毕后,接着说:“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哪儿吗?”学生纷纷急切地说到:“想,太想了!”老师接着说:“那就快翻开书吧,在那儿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学生几乎在同一时间,都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教室里立刻出现了朗朗的读书声。
二、质疑问难,催生创新的萌芽
巴浦洛夫说:“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
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课文这样描述道:“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当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趁机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同学们纷纷发言:“桑娜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啊?她家里已经够可怜的了!”“她为什么连这样做的原因都不知道,却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为什么心跳得很厉害?”……顿时,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解答疑惑的过程中,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感悟到穷人夫妇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不要怕学生回答不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三、大胆想象,挥舞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尔。”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
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总是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图画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
四、同中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所谓“求异”,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同中求异”。
教学《凡卡》一文,我设置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作者对比、映衬、暗示的表达方式更加佩服。
总之,创新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方式,它需要不同思维的相互结合,无论是巧妙导入,质疑问难,还是大胆想象,同中求异,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失时机地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让语文课堂因创新而更美丽!
参考文献:
[1]陈申霞・探究语文创新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读与写・下旬刊,2012,(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书籍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丰富人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是催动人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质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基本学习技能,培养理解、感知、欣赏等方面的思维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体会其中富含的奥妙,思想与心灵的相互碰撞融合使经典中的精华被学生转化为自身力量,从而更好地进行精神的成长,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也因此不言而喻。但是,在现代的小学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阅读教学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因此,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小学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目标的虚化。有效合理的目标为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学习指明前进方向,是教学课程顺利进行以及完成的重要前提。在普遍实际教学之中,老师多倾向于自身的角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或是依赖参考书中提供的建议制定教学方向,缺少自身进行教学研究理解的过程,导致目标的不明确或是不切合实际。当目标具有不确定性时,学生对教学目的不明所以,直接影响教学任务额完成。例如老师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由于缺少确切的方向指引,讨论内容肤浅表象,没有抓住文章的重点与中心思想,使讨论不但没有实际意义,更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外露,活泼好动,任课老师要想组织一个兼具节奏紧凑与灵活生动的课堂气氛是十分不易的,因此,为了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被广泛使用。模式化的教学将思想情感与知识技能分离开来,将重点放在学生对字词的认识理解和语文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把原本应该以欣赏心态学习的课文转为训练的教材,缺少对文章的细细体会,学生的情感想象与体验仅仅是表面形式。与此同时,老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过度使用、盲目跟风的做法同样不合理。过于依靠多媒体、课本剧等新式教学方法,虽然从形式上炒热气氛,但是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反而因为课件束缚了学生的想法,顾此失彼。
3.教学被动型。尽管新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实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老师对学生仍然存有“不放心”的观念,生怕学生将某个考试知识点忽略。老师过强的教学意志使教学仍然呈现被动式的局面。课堂之中,老师准备大量的问题对学生考验,强迫其进行思考,忙于应对的学生只会根据答题技巧机械回答,缺少自主思考的空间,学习质量自然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二、有关阅读教学措施
1.加强读的指导。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并“授之以渔”――教给读书方法。指导学生选择读物。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有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
2.给学生读的自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同样都会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而学生的阅读量也自然会提高。
3.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就感觉到沉闷,自然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例如教学《凡卡》这篇文章时,我大胆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命运将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大胆地去想象。有的认为他爷爷不能收到凡卡的信,有的认为他的爷爷即使收到他的信也没有办法帮凡卡摆脱悲惨的命运。可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就能发掘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4.丰富教学的过程。注意力是思维运转的前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留意学生的听课情况,并且采取有效手段吸引学生。小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将更好的吸引学生,节省板书时间,给课堂效果带来极大的改善。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不能过度,合理分配课堂多媒体使用时间,科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内容,实现科学技术与课堂时间的完美结合。除了辅助教学手段外,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深影响,讲授阅读课文时,老师可以声情并茂的进行文章朗读,从言语、神态方面吸引注意力,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内涵。对于上课走神的学生,老师同样可以用眼神话语进行暗示或提醒,譬如停止讲课10秒钟时间,让“开小差”的学生发现气氛变化而注意到老师的暗示,从而重新集中注意,这种方法既帮助老师组织教学,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抵抗。
结语:掌握到方法远比掌握到知识重要,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给学生带来实质上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断探索研究更完善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阅读能力,使学生在科学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开拓思维、发展创新。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共同营造和谐学习环境,从而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5期
2.高芳;探讨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24期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的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
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就运用了上述的几条要求。目标是这样定位的:1、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2、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3、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二、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了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 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理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效果很好。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如:我在教学《这儿真好》时,把课文分成了四个层次,针对每层的内容制作了课件创设了情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和词语,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时很投入,一节课下来基本每位学生都能有感情地读课文了,比以往一遍一遍的教读效果好得多,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
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转贴于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我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发散_集中_发散_集中”,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四、创设民主的师生氛围,是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