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母爱的诗歌

有关母爱的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母爱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母爱的诗歌

有关母爱的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关怀;伦理;道德;母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7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82

[本刊网址]http://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年10月27日-1963年02月11日)被誉为“改变了当代诗歌方向”的人。她的诗歌意象荒诞多变。她通过对女性心理的探索,展现了女性本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并对同时代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然而,普拉斯不是表面上的女性歌颂,因此她的诗歌迥异于别的女诗人。普拉斯以写作作为社会认同和理解的突破口,把女性的苦难和不安意识更多地集中于女性自身所熟悉的身体生长、发育、月经、怀孕、生育,以及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等各个层次上的情感体验,以诗为药,把诗歌创作看作为自我心理疗伤的过程。普拉斯借助诗歌中的人格面具,以自我、女儿、母亲、情人、妻子等多重女性角色,叙写个人的生活,对女性的生命样态、生存体验、人生遭际、心路历程尤其是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两性关系、父女关系、母女、母子关系等方面进行有意识地拷问与探寻。

普拉斯延续了自白派诗人自我的主题,运用第一人称,以丰富的跳跃,体现出现代女性对社会异化的抗争。普拉斯把生命阶段中女性不同人际关系的情感体验铸就诗行,试图寻找摆脱生命之重的超越性精神境界,把人的孤独、女性的孤独进行了最深刻的挖掘和最生动的诠释,这种上升了的孤独沉积了深刻的文化意蕴,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加强了读者对诗作内涵的理性认识和心灵共鸣。

本文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角度出发,探索普拉斯诗歌中的母性道德情感。

一、关怀伦理学视角下的母性道德情感

作为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关怀伦理学,在普拉斯的诗歌中闪现的尤为明显。实际上女性主义伦理学是从女性或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研究世界、社会、异性、自身、两性关系等,研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关怀伦理学是注重关怀、情感,而不是道德判断的伦理理论。

美国学者萨拉・拉迪克在关怀伦理学领域以母性思考独树一帜。母亲是拉迪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那么在萨拉・拉迪克的理论中母亲的定义是什么呢?他认为,“母亲是那些把孩子看成‘要求’保护、教养和培育的人们,他们试图以关怀和尊重,而不是以漠不关心或暴力对孩子的要求做处反应”。在这个定义里,尽管母亲也包含了男性和没有生育的妇女,因为母亲指是那些对孩子生命和生活负责的人。同时在定义中拉迪克也指出了母亲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那就是对孩子“保护、教养和培育”。在她的理论体系中,拉迪克还认为,母亲的工作是许多妇女生活的核心。母亲工作的核心和标志是关怀。但是,关怀是建立在道德伦理上的,它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的。而道德情感则是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关怀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出发点。

普拉斯是孕育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其母子关系的诗歌中,读者从她的诗中感受不到母爱的洋溢,读出的却是对孩子的亲近与排斥的复杂感情,普拉斯诗歌中充斥着母爱的矛盾性,而实际上是母爱道德情感的缺失。

二、普拉斯诗歌中过分彰显的独立自我

普拉斯的诗歌充斥着浓重的压抑气氛,穿梭于“自白、自我、自杀”之间,穿梭于父亲与女儿、丈夫与妻子、母亲与子女纠结的情感关系中。在诗歌中她通过不断地解剖自我和关注自我,而在自己的天地中进行反省和斗争,在这个复杂而深邃的人物形象中,又呈现出一种分裂的、残缺的因子。普拉斯在诗歌中过分彰显了独立自我。在“唯我论者的独白”一诗中,她这样写道:“我?独自行走;午夜的大街自动旋转于我脚下;我闭上眼这些做梦的房屋全熄灭;”这里,诗人陷入狂妄的自恋,把自己看成了世界的中心。关怀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关怀”,英文以“Care”表示。关怀由关怀方和被关怀方组成。而关怀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关心、照顾、给予关怀以及接受关怀四个阶段。

美国学者弗吉尼亚・赫尔德认为“关怀伦理学承认对孩子和依赖者的关怀是道德价值中的重要活动,他把人看做相互依赖的群体,而非孤立的个体,他认为道德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同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非单个道德行为者的理性决定。普拉斯的自恋影响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不能给予爱就无法收获爱。她的抑郁症或许就产生于无能力与所爱的人建立或保持有帮助的、真正的关系。纠结于对父亲、母亲、丈夫等情感中,作为母亲,她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关怀年幼孩子上。

认为,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他人相处才能成为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由人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塑造和决定的,是自身在社会中所有身份的总和,不是脱离其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可以说人是一种生活在社会中的高级动物,赖以生存的社会不存在,那么个体也就脱离了人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没有了社会中的各种身份和角色,没有了其他人对这种角色的认同,那么也就不成为人了,也就无法实现自我。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自我发展是比自我牺牲更高的职责。”自我牺牲往往最能妨碍妇女自我发展。但过分强调自我和个人权利又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关怀与情感的缺失和忽视。没有自我奉献,没有在家庭生活和友谊上的投入就很难维系情亲、爱情和友情。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的亲密关系,女性就容易陷入失落和抑郁。关怀关系是伦理学的基础。任何关怀关系都有关怀方和被关怀方两个方面构成。在关怀关系中,每一个人都要依赖于对方。关怀方在关怀关系中形成了自我。

三、普拉斯诗歌中的母性道德情感

由于自然关怀是伦理关怀的基础,母亲对于孩子的关怀和爱往往被看成自然的而非伦理的。拉迪克强调的爱是指的对孩子的保护性的爱,也就是母爱,它使得母亲在情感的世界里缠绕。因此她认为“如果不唤起情感的话,也不可能‘纯粹’理性地理解保护性的爱,给予保护的母亲也不可能理解自身和他们的孩子”。然而普拉斯的诗歌中充满了母爱的矛盾性。在《隐喻》一诗里,普拉斯用奇特的意象,刻画了一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我是一个九音节的谜语,/一头大象,一座笨重房子,”十月怀胎,身体悄悄发生变化,给女性带来一种神秘的感受。“我吃了一袋青苹果,/上了不能下站的列车。”怀孕的体验既有快乐更有无奈。

自然关怀是基础性的,而伦理关怀是社会性的升华,它必须作出自然关怀并不需要做出的努力。因此作为孩子的母亲,仅有对孩子的爱是不够的,还要对孩子进行精神教养以及培育帮助他们成长和社会化。普拉斯对孩子怀有真挚的爱,但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怀。比如在她的《晨歌》中,普拉斯就刻画了分娩后的母亲的那种复杂情感。看着新生的婴儿,陌生的感觉油然而生:“你的/令我们不安。我们茫然伫立四周如墙壁。”还有“整夜你飞蛾的呼吸”传来,“一声哭,我就踉跄起床,笨重如母牛”,听到孩子的哭闹,母亲双乳饱满,给孩子进行喂奶,这是母性的本能。“你嘴张开,干净得像猫嘴”。天然的母性将母亲与孩子彼此深深联系。然而,作为母亲的她在繁琐的哺乳喂养孩子中,感觉到了沉重的负担,阻碍了自我的发展和自由,因此使得作为女性诗人的她感到了痛苦和焦虑。拉迪克认为,做母亲就要承担关怀孩子的工作,使这种工作固定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实,在很多作家的笔下,母爱从来都是无私的、伟大的、奉献的、牺牲的,这样的爱才合乎社会伦理的要求,没有人如普拉斯那样把母爱写的那样诚实、复杂、残酷。普拉斯关心写作和思考所必需的空间胜于对子女的关怀。拉迪克认为,自我牺牲并不是母亲工作的本质,因为母亲能够从养护孩子中获得快乐和幸福,这也是一种回馈,感情上也是平衡的,收获上也是对等的。

结语

有关母爱的诗歌范文第2篇

古典诗词;健全人格

北京大学陈仲庚教授认为,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特点等。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作,作为中学语文老师,不妨让学生多读读古典诗词,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

1.开展感恩教育

在溺爱中长大的学生,往往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给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普遍存在。在他们眼中,父母及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更有个别学生面对父母的指责大动干戈,面对老师的批评怀恨在心,这些极端行为的背后,充分暴露出现代中学生对亲情的淡薄。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的含义,让学生搜集有关父爱、母爱的诗词。很多人都找到了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摘录如下: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是“寂寞沙洲冷”,但他却在另一词里吟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浅显易懂的古典诗词,虽不能一下子改变他们的思想轨迹,但”润物细无声”的教诲,会逐渐浸透学生或荒芜,或稚嫩的心灵,教会其感恩,让学生的心灵生长在一片人性美的沃土中。

2.开展挫折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溺爱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父母把孩子本来能够独立解决的困难一手包揽,孩子的成长几乎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但生活中怎么会没有挫折?!特别是他们离开父母就读,生理上,心理上,都有点“吃不消”。怎样解决呢?语文老师不妨讲解苏轼的

人生故事:他在“乌台诗案”后被发配岭南,人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和寂寞。他写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心情和境遇,非常人所能承受,他是”幽人独往来”他婵娟”,何等的心胸,何等的气度。想想苏轼,我们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苏轼是这样,二十三年遭贬的柳宗元又何尝不是这样?这样的例子,诗人很多,词人也不少,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中寻找,召开诗歌朗诵会。一次情感真挚的语文活动,会让学生从心理上体会到古代哲人、先贤特有的精神特征,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3.领悟人格美

人格是一个有机体,内部过程要协调统一,诗词教育其实是使学生情感、心理协调统一的途径。因为诗言志,诗歌本身就是人生的反映、升华。学习诗歌就是通过诗歌的人格特质去不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发展学生,让其获得强大的人格力量。

柳宗元山水诗《江雪》集中体现出冰雪世界里的高洁人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宇宙,一片素裹银装,没有飞鸟,更无人迹,柳宗元在给自己划出的这个冰凉洁白的天地里,贴满了他不畏严寒,傲岸独立以及如冰雪一般峻洁无瑕的人格标签。——人格美。

像陆游、辛弃疾的爱国情操,苏轼、王维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们给后人呈现的诗词歌赋,更是学生情感、心理得以提升的很好素材。大清官员张廷玉家人为盖房的地基和邻居发生矛盾,老夫人修书一封,寄给在京城当官的张廷玉,他回信只有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搜寻大量的、表现作者人格魅力的古典诗词,朗读,背诵,并写赏析文章,既丰富了语文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更主要的是有效地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内涵。正如有人说过的——

通过古典诗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通过古典诗词,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有关母爱的诗歌范文第3篇

目前诗歌教学固定死板,不能发掘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师生都不太重视诗歌,双方都比较排斥诗歌。教师认为诗歌难以把握,不好教,将古典诗词与其它文言文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讲清楚字词含义,学生能将古诗翻译现代白话就可以了。现代新诗只要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看到诗歌就头疼,十分讨厌。就连作文考试说明中都要加一句“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在教学方法上依然像散文、小说一样分析层次,概括段意,过多、过于琐碎的分析讲解使诗歌变得没有一点趣味,原本是最富抒情意味和丰富意蕴的诗歌,却被分解得不成样子了。整个教学过程都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和高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的针对性教学,使整个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极富功利性、应试性。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向都有写诗、读诗、评诗的传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2.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了。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使我们在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时变得更加现实,缺少诗意。诗人臧克家撰文分析认为,现在的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而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青少年受其影响比较大。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李道英教授分析指出,现在的诗歌教育上,古典诗歌因其易读易背性还好一些,而新诗在内容形式和艺术上都不能迎合中学生的需求,切合不了他们的兴趣点,更是不易被他们接受。

2.2现行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考虑更多的是应试性与道德说教,过多地分析与讲解,丧失了语文的灵魂

当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主要还是对字词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像一盆冰冷的水浇灭学生的情感火焰。有些教师讲诗一句一句落实不够,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在这样的分析中,把诗情诗意诗韵全分析完了,更有甚者,还要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那就更是南辗北辙了。

2.3教师学识素养的贫乏

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平时,语文教师对诗歌的阅读也是不多的,有时恐怕比学生还少。他们在教学时受教学参考书的影响,往往套用机械的教学流程,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精髓、激情和韵味。

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出路

3.1提高教师的诗歌鉴赏水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爱好诗歌,然后才能教好诗歌。从孔子讲授《诗经》到“五四”前期,中国一直重视诗歌的教育功能,(五四”以后“诗教”传统实际上难以为续)。古今文人墨客都喜欢诗歌,并能吟诗作词,我们虽不能人人会写诗,但会诵诗,会教诗,却是每位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怎样诵诗呢,那就是一定要读出诗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和情感,这样才有抑扬顿挫之美,诗的感情也会被表达的恰如其分,对学生也有示范和陶冶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教师平时要多读诗词。读的方面要广,不只要读诗词,还要读诗词以外的文言典籍,读现实生活的大书,即了解现实社会生活。象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诗内功夫”,指的是熟读经史,掌握词汇、句法、声律、对偶等的诗法训练。“诗外功夫”主要是养成自己的思想、激情和理性。

3.2重视朗读

学诗歌尤其要重视朗读,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朗诵投入强烈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体会其意境。如果毫无变化,平平淡淡的朗诵,就不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表现作品的内涵,更不能体味诗歌其它方面的美。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3.3开设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潺潺”“;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花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3.4介绍相关背景

虽然我们一般在上课时是不提倡对作者和时代背景做过多的介绍,但诗歌教学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想真正的读懂一首诗,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时就很难把它读透。因此,在初次接触这位诗人的作品时,不妨多花点时间介绍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比如说,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应该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因此,我们在这基础上来学习他的作品,学习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有关母爱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涵泳

【作者简介】 骆萦怀,福建省厦门市槟榔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主席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参观北师大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诗歌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窗口。从经典古诗中发掘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和人文修养,这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导入燃情:通过美化导语点燃学生赏读古诗的兴趣

明代学者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小学古诗教学,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才能缩短他们与久远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情境渲染“以导燃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进入情境。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优美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长相思》,读“故园无此声”一句时,他先描述:“顶顶帐蓬,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而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请同学们进入这样的情境自由朗读。”学生深情地读了以后,他又描述:“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请同学们跟着作者进入这样的情境细细品读。”老师动人心弦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进了那个宁静祥和的故园里,孩子们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造境生情:通过营造情境引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

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情境是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它是由各种复杂感知觉交织而成的整体。当人处于这一情境中,各种感知觉表象被唤醒,就会感到身临其境,体验到与这种感知觉表象密切相联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情境的这一特点,运用语言、声像等媒介创设或再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创设或再现的情境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教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笔者设置了送别这一整体情境。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心情与场景,等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逐渐转入全诗的学习,这无形之中已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引导学生抓住“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启发学生体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同时给学生观看有关课件。李白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想象在浩瀚的长江上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学生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那时候他们几乎完全融入了李白送别友人的这一情境之中,学生也完全感悟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纷纷举手,把自己体会出来的真挚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有的学生甚至还回到课程开始的环节,再次联系实际有声有色地为同学描述了自己与亲人或者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这首诗呈现的整个情境,从渐渐走入情境到感悟情境继而又融入情境。学生自告奋勇,十分活跃,把李白送孟浩然这一情境演绎的惟妙惟肖。

三、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古诗的情感

生疑是阅读鉴赏中产生的一种直觉,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鉴赏中的这些疑念、疑点提出疑问,以期通过阅读鉴赏寻求问题的解答。质疑的关键是要将内心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古诗阅读教学要教出活力,质疑的教学策略应该引起关注。宋代陆九渊:“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这些都表明质疑是将阅读鉴赏引向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歌。现代常见的各种注解,对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往往解释为母亲疼爱儿子,故“密密缝”。教学这首古诗时,一名学生有疑而问:“老师,游子出门,如果衣服缝得不结实难道就会晚回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从两句的联系来看“临行密密缝”的下句“意恐迟迟归”中的 “意恐”二字,应含有担心,祝愿之意。从字面上看,“密密缝”应与游子穿的暖和不暖有关,与“迟迟归”似乎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再说游子出门,衣服也不会是缝制不结实的,查阅作者资料后得知诗人当时已是溧阳县尉,出行衣食应该无忧。为什么会“意恐迟迟归”呢?学生提这个问题虽属偶然,但这也是在学习古诗中思想光芒的闪现,引起了学生们极大兴趣,激起了激烈的课堂讨论。最后笔者才为学生解疑,其实这与当时的风俗有关,据说,当时但凡游子外出,母亲、妻子为其缝制衣裳,必须针脚密集,游子才能早归。倘若针脚不密,则归期无望。所以为游子密密缝制衣裳,既饱含爱的深情,也含有祈福旅途平安的意思。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慈母依据风俗,在游子衣服上密密缝制,惟恐针脚还不够密,误了游子的归期。这也是母爱的具体体现。在此教学过程中,答案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所迸发的对古诗的兴趣。由此可知,学生质疑是点燃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涵咏”渗情:通过自主赏析引领学生品位古诗的情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诗教传统的国度,写诗歌的人多,欣赏诗歌的人也多,于是积累了丰富的诗歌赏析的方法。在众多的方法中,“涵咏”是其中最重要的门径。宋代大儒朱熹曾说:“看诗不须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在欣赏诗歌时,不在于听别人说得如何好,也不在于一定要从诗中得出什么深奥的道理,而在于将自己投入到诗歌的氛围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味、品啧,领悟出其中难以言喻的奥妙,这就是所谓的“涵泳”。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可以充分利用“涵泳”这一方法,通过绘画和音乐,把学生带入诗歌描绘的情境中,同时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诵,从中“品读诗中的表象”,“赏读诗之意象”,“想象诗中形象”,最终激发起学生对诗歌中意境的体认和向往。这即是创设情境对于引导学生体悟诗歌意境的重要性。

上《渔歌子》一课时,笔者研读教材,发觉此诗既找不到美妙的比喻,也没有千古名句,实在是平淡无奇,不免有些失望。但是,诗人的资料让笔者找到了教学的新思路。“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的笔下必然是一片画意诗情。”张志和曾被官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且长于音乐。好一个不谙世事、潇洒自如的大诗人,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子,他的诗中会隐含多少美妙的境界呀!于是,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涵咏”感悟,采取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但是只停留在这个基础上,似乎还无法达到“涵咏”的境界。那就让学生们唱一唱,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改一改。这些方式既实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是那么喜闻乐见,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带给学生更多全新的体验。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着手,笔者又设计了几个有挑战性的趣味拓展。让学生当小导游,为诗词编写导游词;让学生当小作家,改写古诗词;让学生当小音乐家,为诗词配乐……学生们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中,喜欢画画的可以大展身手,他们的画中已经超越古诗表面的描述,使古诗中美景再现;小导游更加有个性,“你们想欣赏美丽的水乡风光吗?你们想享受垂钓之乐吗?快随我去西塞山吧……”;小作家更有特点,“我游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欣赏过美丽多姿的桂林山水,却从没见过像西塞山这样的美景。这里山真青啊……”他已经把桂林山水的写法与表达方式成功的运用到写作中;为诗词配乐的同学是最受欢迎的,“天仙配”、“童年”这些曲子用在《渔歌子》这首词中真是锦上添花。当小音乐家们用“让我们荡起双桨”为诗词配乐时,同学们纷纷打着节奏,和他们一起唱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整个课堂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飘荡在悠扬的歌声中。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已经体现无疑,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古诗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学生们的情感渴望。新的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潜心会文本,涵泳滋味长”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金红霞.锤炼古诗文经典,发掘语文教学人文内涵[J].教育评论,2007,(10):16-18.

[2] 姚康康,杨光益. 中的“密密缝”句与民俗的关系[J].小学语文教学,2007,(9):49.

有关母爱的诗歌范文第5篇

【学情分析】

绘本以简练的文字,构筑出跌宕起伏的故事;绘本以图画的方式讲故事,符合孩子们的欣赏习惯:绘本以风趣活泼的风格,表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逃家小兔》绘本“读写一体”的教学对象定位于二年级下册的孩子。这一阶段的孩子识字量已近1500字,基本跨越了文字障碍。因此,从绘本入手,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并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绘本语言表达,就显得大有可为了。

【绘本解读】

《逃家小兔》这部绘本讲述了一个小兔子和兔妈妈之间玩语言捉迷藏游戏的故事。小兔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兔妈妈不离不弃的追随,让这个情节简单的小故事,温馨而充满情趣,被誉为图画书中的经典之作。

《逃家小兔》的语言别具特色——妈妈与小兔之间的对话以“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贯穿整个故事,想象奇妙,诗意盎然,极富韵味。

因此,本设计旨在通过对小兔与妈妈之间对话的品读与剖析,发现对话形式上的秘妙,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这一特色句式创作儿童诗。

【教学目标】

1.阅读绘本,想象说话,感受小兔想象的丰富奇特和妈妈母爱的温馨执著。

2.学习运用绘本语言——“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句式创作儿童诗。

3.通过品读一部绘本,推荐一组绘本,激发学生走进绘本世界的兴趣和欲望。

【课前准备】

《逃家小兔》绘本;PPT;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听片段,猜题目,激发阅读兴趣

1.讲述片段,竞猜题目。

教师讲述《逃家小兔》故事片段,让小朋友猜故事题目,引出课题;请学生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有意思的题目。【板书:逃家小兔】

2.激活记忆,重温故事。

(1)请小朋友说说故事主人公是谁。

让我们一起把小兔和兔妈妈请到黑板上来吧!【板书:小兔妈妈】

(2)请读过此绘本的小朋友说说这个故事中印象深刻的片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个有趣的故扣巴!

(点评:以故事片段的讲述导入,激活阅读体验,让孩子们带着对童话的美好记忆,步入美丽而又温情的童话意境)

二、分角色,读绘本,发现对话奥秘

1.分发绘本,人手一份。同桌分角色朗读故事。

2.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兔宝宝和兔妈妈是怎么说话的?你发现其中的秘密了吗?

3.交流兔妈妈和兔宝宝对话的秘密:兔宝宝和兔妈妈都喜欢说——如果你变成( ),我就变成( ),( )。【板书这一句式】

(点评:《逃家小兔》情节简单,一读即懂.故阅读伊始便直指表达形式,略去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形式的秘妙,删繁就简,去芜存菁。)

三、据文意,练表达,感受温馨母爱

1.看图说话。

PPT依次播放绘本中的无字彩图,请小朋友用上述句式说说每幅图画的意思。

2.想象说话。

小兔这么调皮,它还会变成什么呢?兔妈妈又会怎样变化呢?请小朋友开动脑筋,帮小兔和兔妈妈变一变吧!

3.感悟母爱。

小朋友们,你们说,小兔是真的想离家出走吗?其实,它在跟妈妈玩着一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游戏呢!【板书:捉迷藏】

无论小兔变成什么,兔妈妈都会千方百计地、不顾一切地找到它。这还只是捉迷藏吗?【补充板书:爱的捉迷藏】

(点评:想象说话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为下一环节的创作做了很好的铺垫。“爱的捉迷藏”这一主题的凸显,即为童诗创作找到了生发点。童诗者,以情为根,以诗为枝叶,情动而辞发,根深则枝繁叶茂)

四、化绘本,作童诗,表现童真生活

1.绘本蛮身音诗。

看,老师还把这个绘本变成了两首诗呢!诗的题目是——《爱的捉迷藏》。

(点评:绘本变身儿童诗,教师这一改编一举多得——既梳理了绘本内容,又深化了绘本爱的主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童诗创作提供了范本,实现由读到写的步步深入,水到渠成。)

2.朗读诗歌,探寻奥秘。

多种形式朗读,讨论这两首诗是怎么变出来的。

PPT演示: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请小朋友当一回小诗人,学着上面两首诗的样子,从孩子和妈妈的角色中任选一个,想象写话,创作童诗。

4.童诗展示,互动点评。

(点评:在语言转化上,以PPT动态演示绘本语言如何变身童诗语言,清楚明了在角色选择上,给予学生以选择的权利,鼓励自主表达:在童诗创作上,由教师提供格式,由扶到放,创作篇幅不拘长短,高度自由)

五、淡作者,荐绘本,鼓励自主阅读

1.简介作者。

文:(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图(美)克雷门,赫德

玛格丽特和克雷门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他们合作的两本睡前故事书—《逃家小兔》《月亮,晚安》,都成了图画书的经典之作。

2.推荐阅读。

(1)玛格丽特和克雷门合作完成的另一部绘本《月亮,晚安》。

(2)有关兔子的其他绘本:《没有耳朵的兔子》《我的兔子朋友》《海盗兔子小亨利》《兔子先生的麻烦》《再见,小兔子》……

3.课堂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不仅读了一个有趣的绘本故事,还学会了写诗,成了一位位小诗人。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呀!

(点评:从一部绘本,到一组绘本;从一个主题,到多个主题;从一位作者,到多位作者,阅读推荐,打开绘本阅读的大门。)

【总评】吕叔湘先生曾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风趣地形容为“三七”开,课内仅占三成,课外则占七成。这句话强调的是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有些孩子阅读兴趣很浓,阅读量很大,但语言表达却显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的阅读只停留在表面,内化积累效果甚微,值得深思。

此课例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指向“读写一体”的设计,探索出了 条从读到写、以读促写的高效路径,意义非凡。品读设计并观课之后,我觉得此课有三点值得肯定。

1.选择了诗一般的文本。当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涉猎很广,教师平时推荐的课外书也不少,但因时间原因,教师能选作课内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选书很重要,这需要教师独具慧眼,甄选出有价值的来开展教学。《逃家小兔》中小兔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兔妈妈不离不弃的追随,情节简单,充满情趣,人物语言更是充满诗意。刘老师不仅科学合理地选择了这文本,而且又进行了一定的“变身”,更使诗情洋溢,诗意盎然,让孩子们习得语言变得触手可及。

2.表现了诗一般的生活。孩子的天性是真和美,所以他们看到的世间的万事万物也是美的,对事物的表达也是美的、真的、善的,这是诗歌最重要的表达内容和形式,所以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把《逃家小兔》送给孩子,让他们读完以后,也来说说、写写,真乃诗意的生活,美丽的邂逅。

3.确定了诗一般的愿景。我们平时看到的阅读课多数以阅读教学为目标,刘老师看远步,以践行语言表达为目标,寄寓了教师以读促写、以写悟读的高远追求,尤其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堪称诗般的愿景。这样一次当小诗人的高峰体验,有助于实现孩子“对写话有兴趣”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