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资券

融资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资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融资券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短期融资券;风险溢价;违约距离

企业短期融资券类似于国外货币市场上的融资性商业票据,其收益率由无风险收益率+信用风险溢价+其他风险溢价构成。笔者选取了12只由上市公司发行的企业短期融资券为样本,通过KMV模型的方法计算违约距离,分析其风险溢价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一、研究所依据的模型

KMV模型是对Merton模型[1]的继承和发展。Merton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对一个有负债的公司而言,股票可以看作是对公司未来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公司的负债可以被看成是期权的执行价格。即在债务的到期日,如果资产价值高于债务价值,那么公司的股东的最优策略是执行期权,偿付债务;否则就不执行期权,选择违约。

应用KMV模型时需要计算两个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变量值: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V)和资产市值的波动率(σv),计算方法之一是建立起股票价格(S)和资产价值(V)之间,以及股票收益波动率(σs)和资产价值波动率(σv)之间的关系的方程组,然后求解方程组:

(d)表示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X代表公司的负债,r表示无风险利率,τ表示期权的到期日。计算出V和σv)之后,KMV模型[2]定义违约距离(DD)如下:

其中,X是公司的负债,通常被称为“违约边界”。E(V)是对下一个时期资产价值的预测值,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考虑的是1年后的情形。最后,KMV模型把违约距离映射到经验的违约频率,规律是违约距离越大的对应的违约频率越小,信用风险越低;违约距离越小的对应的违约频率越大,信用风险越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违约距离的大小初步判别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高低。

二、实证方法

(一)短期融资券样本的选择

由于KMV模型需要有公司公开发行的证券价格和收益波动率数据作为输入变量,所以我们选择由上市公司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为研究对象,期限为1年。基本情况如下表1。

(二)数据描述

我们采用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来计算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的波动率,股票价格数据来自于CCER(色诺芬)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公司负债数据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前期财务报表,用母公司财务报表进行整理计算,以流动负债加长期负债的50%作为违约边界X,以央行票据利率为无风险利率,到期日τ按1年计算。

为了计算和表述的方便,对负债作了单位化处理,即除以公司的总股数。由(3)式可知用此方法算出的违约距离与用总量算出的违约距离相等,并且不受总股数变动的影响。

(三)股票收益波动率和股票价格的计算

以半年为间隔,用除权价格计算每个短期融资券发行前1年的股票收益的日波动率(剔除了除权日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益率)。由于不能观察到上市公司的未上市流通股的价格,而模型需要的是全部股权的整体价格,笔者借鉴已经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对发行时点前10天的收盘价求平均数后再除以1.3作为股权价格。比如05沪电力CP01的发行日期为2005年9月8日,则计算2004年9月8日到2005年9月7日的股票日收益率和波动率,再年度化为1年的波动率。计算股票日收益率的方法为:R=ln(St/St-1),记σR为收益率序列的标准差,那么年度化的波动率σs=。

三、研究结果

用Maple编程联立求解方程(1)、(2),可得到隐含的公司资产价值和波动率,进而计算违约距离,结果见表2。

违约距离和风险溢价的关系如图1。

从图1可看到,2006年5月之前发行的融资券集中于右上角,与违约距离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风险溢价分散程度小。而2006年5月之后发行的融资券集中于左下角,与违约距离的负相关关系比较明显,并且风险溢价分散程度高。这说明后一段时期短期融资券的定价体现出不同公司信用风险的差异,和王军平[3]的研究发现一致。除去离群点05马钢CP01后,违约距离和风险溢价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333,表明违约距离和风险溢价间有负相关的关系,即违约距离越小,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溢价越大。通过和表1比较,发现违约距离显然比信用评级更能解释风险溢价的差异。

四、结论

笔者发现违约距离比信用评级能提供更多的风险溢价信息,并且违约距离和风险溢价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说明风险溢价中有一部分是由信用风险决定的,但信用风险解释不了全部的风险溢价,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erton,R.C.Onthepricingofcorporatedebt:theriskstructureofinterestrates[J].TheJournalofFinance,1974.Vol.29,No.2,pp.449-470.

融资券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短期融资券;优势;问题;对策

短期融资券是央行着力推行的一种金融市场创新产品。短期融资券作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自推出以来,受到了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热烈欢迎。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首批5家企业的7只短期融资券109亿元的发行量被一扫而空,而后续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也受到了同样的追捧,短期融资券无疑已成为了企业融资的新宠。它的推出与发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表1为我国自央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以来,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情况。

资料来源:(1)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2004.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3)[M].中国财政出版社:120-121。(2)中国债券信息网:省略

注:(1)1988~1997年为企业短期融资券,随后暂停发行;(2)2005年恢复,含央行短期融资券;(3)发行额为四舍五入值。

一、短期融资券的优势所在

与我国现有的其他有价证券相比,短期融资券的优势突出表现在:

第一,灵活性强。首先,短期融资券发行的备案制审批手续相对简单,发行周期明显缩短;其次,余额管理制使发行人可根据市场利率、供求情况和自身融资需要来决定产品的发行时机和产品期限结构,灵活性较强;最后,银行间市场聚集了市场上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发行人迅速完成融资。

第二,融资成本低。短期融资券与银行贷款相比,成本明显偏低。例如,已发行的1年期短期融资券与短期贷款利率(甚至是优惠贷款利率)相比,具有约两个百分点的成本优势。

第三,利于建立市场信誉。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定期披露财务信息,可在资本市场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为持续融资和进行长期债券融资以及股权融资打下信用基础。

二、短期融资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任何金融产品的推出,优势和不足总是相伴而生。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缓慢,过去又经受过挫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因此有必要思考我国短期融资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办法》规定企业在进行评级后只需向央行进行备案,30天后即可发行。可见信用评级对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但从当前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来看,信用评级机构对于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的评级结果基本都在A-1级以上,最差也是B+,即意味着这些企业是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企业,具有极强的还本付息能力,投资者几乎没有风险。实际却不然,这种结果的出现恰恰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业还很不健全,存在诸多弊端:

1.评级方法不科学,评级质量不高

由于我国的评级业务尚未设立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各个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评级体系,在评级程序、评级指标、信用级别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随意性较大,导致目前我国短期融资券的评级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评级标准有别,信用级别混乱”的情况。

2.缺乏市场化的评级机构

我国现行的评级机构多数拥有行政背景,这就使得评级过程中难免受到行政行为的影响,使得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公证性受到质疑。

3.信用评级结果缺乏实用性

我国企业的信用评级一般是由被评级主体向信用评级机构提出和付费,获得一次性评级,评级机构不提供跟踪评级,这种评级由于缺乏连续性和动态性,实际用途不大。

(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投资者对于投资决策的作出主要建立在企业的信息披露文件上。投资者通常都会认可信息披露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投资、自主承担投资风险。但要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来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就会有“自卖自夸”的嫌疑,因而信息披露机制的健全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史上,信息披露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在整个公司债券存续期间,要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特别是当存在连续融资行为的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隐含了财务黑洞,这危机就会像击鼓传花游戏一样,一直传递下去,最终导致危机总爆发。

(三)备案发行制度徒有虚名

目前我国短期融资券名义上实行备案发行制,但所有拟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即使符合条件,也必须得到央行的受理并下达备案通知书后才允许发行,决定权在央行,可以看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案发行制,而是备案审批制。显然,这与坚持市场化为原则,弱化市场准入行政干预的初衷是相矛盾的;另外,央行作为短期融资券的主管机构,过多地承担具体企业的审批工作,有可能降低融资券的发展速度,影响监管效率,甚至还会让投资者产生已得到人民银行认可得假象。

三、完善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信用评级市场

信用级别是投资者评判短期融资券风险最主要的指标,信用评级机构公正、客观、独立、专业的服务是短期融资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因此,要发展短期融资券市场,监管部门就必须规范信用评级市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评级机构服务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1.统一规范评级制度

由于中外不同评级机构评级工作所采取标准存在差异,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评级结果。例如,中诚信评定的“A-1+”和标准普尔评定的“BBB+”级别,在各自公司的评级体系中,已属中国市场债券所能获得的最高级别,但它们在形式上并不是AAA级别。然而根据《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信用等级在AAA级以下的企业债”,给一些机构投资者在债券信用级别的判断上造成困惑。因此,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关管理条例来解决我国信用等级与国际的接轨,明确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差异。

2.充分体现短期融资券评级的市场化

监管部门应下力气改革和完善目前的评级体系,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整顿信用评级机构,允许和鼓励评级机构向大型机构投资者有偿提供评级资料和信息,建立评级“卖方”市场,消除评级中的“寻租”现象;提高评级水平,由单纯的信用评级向综合商业评级发展,逐步实现融资券价格与评级直接挂钩,推进企业融资券市场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3.提高我国国内信用评级水平

国外评级机构已具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已成为我国信用评级业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但我国信用评级仍应坚持自主创新为根本,将国际先进的评级技术和合理经验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与我国未来信用经济建设相联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保证我国自身对信用评级业的主动权。

(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要防止发行人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现象,损害短期融资券发行和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防止投资者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除了依托《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加以规范和完善:

1.制定信息披露制度,专人负责

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可以参照目前上市公司的做法,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并由专门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承担信息披露工作。以此形成规范的信息披露渠道,最大限度地保证投资者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2.实行发行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并重

虽然央行在发行备案材料中要求发行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近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表及审计意见全文,但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有相关财务法规的基本格式,不能突出反映融资券投资者所需的财务信息。因此,可在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中,强制要求发行人披露相关财务信息:一是管理层对在短期融资券存续期间公司财务分析的简明性结论意见,并主要说明可能产生的财务困难和偿债风险以及已采取的防范措施;二是披露投资者关注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指标;三是对短期融资券存续期间的现金流量做出科学的预测,分析短期融资券到期时发行人偿还融资券的主要资金来源;四是披露管理层就已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的专项说明等。

3.增加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

短期融资券的存续期限比较短,因此在持续信息披露中,对影响短期偿债能力的重大事项都应予以披露。在此基础上,还应将以下事项列为重大事项:一是公司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二是公司的董事长,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经理等人员的变动;三是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法院依法撤销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四是在列举上述通常的重大事项后,再补充:“凡是公司认为会对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都应及时披露”的条款。

(三)实行名副其实的备案发行制

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备案发行制,较好的做法应该是适当将核准权限下放至相关机构,如国债登记公司和同业拆借中心。建议这样操作:短期融资券的企业按程序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报备案材料,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或授权相关机构审核发行人的材料和信用评级是否符合《办法》及其它相关规定的要求,凡符合条件及要求的企业予以核准,同时明确表示不对投资人做任何保证,投资人自行承担投资短期融资券的所有风险。核准后的企业由国债登记公司和同业拆借中心,根据市场状况,统筹安排发行上市等事项,发行能否成功则取决于企业和承销商的努力以及投资人的认同。

由于短期融资推出的时间较短,对它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目前相关的文章数量非常有限,且都只是做了部分层面的探讨。随着短期融资券的进一步发展,许多问题将明朗化,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将会有更多的数据和例证来说明。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R].2005-5-23.

[2] 应兆祥.发展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思考[J].浙江金融,2005(10):4-5.

[3] 林新岳,邹洋.企业短期融资券在我国的发展探讨[J].金融经济,2007(20):124-125.

[4] 刘利梅.浅谈企业短期融资券[J].企业研究,2008(9):72-73.

[5] 胡乃红,吴畏.当前信用体系下的我国短期融资券发展研究[J].

融资券范文第3篇

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的背景

    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概括来说,金融领域改革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长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增长率持续高于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其结果是m2/gdp的比例从1990年的80%,增长到2003年的183%,2004年末,该比例达到了185%。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m2/gdp比例是全球最高的:2002年,东欧转轨经济国家的m2/gdp的比例大多数在30%~40%之间,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在40%~50%之间。中国m2/gdp比例过高,虽然从转轨的实际国情来观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表明了以间接融资为主模式的低效率。这种状况给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银行不良贷款累积、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都与现有融资结构不协调有联系。

第二,金融体制改革的挑战。改革早期,我们通过让利方式促进了农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对外经济改革,当财政资源很紧、体制上又缺少灵活性时,金融业就承担了改革的成本,其后果之一就是在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同时也使金融改革滞后。1998年以来,国家通过发行特种国债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动用部分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等措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银行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势必随之转变。这就需要响应的配套机制和环境及市场工具。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体制的改革比其他领域的改革具有更大的艰巨性,不管是休克疗法还是渐进式改革,共同点是要培育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没有的、与金融机构发展相应的法规体系、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三,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的挑战。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发展不均衡的挑战,这可以概括为两个“不均衡”:一是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这种发展不均衡的格局使发育程度低、市场规模小的金融子市场的需求,转移到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金融子市场中实现,形成跨市场的风险转移,既不利于新兴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既有市场的完善;二是金融市场产品、参与者、中介机构和市场规则体系发展不均衡,在推进产品创新中必须顾及现有市场环境的约束。要解决这两个“不均衡”,仅针对个别问题采取局部性的改革措施是不够的,有的时候甚至会带来新的问题。

第四,储蓄难以顺畅转化为投资的挑战。一方面,近几年我国家庭住户部门的储蓄性金融资产增长迅速,对可投资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但苦于投资工具不多,大量储蓄类资产集中于银行体系,使金融系统的可用资金十分丰裕,货币市场资金大量聚集;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需求非常旺盛,虽然企业愿意以较高成本融资,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出现了“梗阻”。上述四个方面的挑战在现实中错综关联,在具体领域有不同表现,目前金融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大多可以分析归结到这三个方面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超越常规、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以发展和改革的手段应对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政策意图

在应对金融改革面临的新挑战中,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从目前情况看,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带动市场规则体系完善,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在金融产品创新中,企业短期融资券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优势:

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按照经典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市场传导机制都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主要是依靠信贷传导途径,货币政策能否有效传导,受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很大。

首先,在银行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待完善,利率定价能力和判断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其经营行为并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商业银行不会像经典市场经济假设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作出反应。这种情况在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阶段和以抑制贷款过快增长的宏观调控阶段,都出现过逆周期调控手段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累积的不良贷款问题也使商业银行面临多目标经营的困境。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机构意识到大量不良贷款的严重后果,开始加强风险控制,尽量收缩信贷总量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当时经济景气总体下滑,银行紧缩信贷的行为加剧了经济周期波动。2003年以来,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而商业银行通过扩大贷款总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行为比较普遍,恰好与经济周期波动顺周期,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第三,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后,通过微观管制方式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可能性降低。在经济景气度降低的时候,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来促进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但央行并不能强迫商业银行发贷,信贷主动权在银行手中,他们可以通过增加信贷申请难度继续收缩贷款,并将多余的流动性存放在央行(形成超额准备)或购买债券。在经济趋热的时候,央行往往会提高利率或法定准备金率来收缩信贷,这时商业银行可以不断提高消耗超额储备来解决流动性问题,维持信贷扩张,同时在信贷结构上首先压缩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使这些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向各方面诉苦,对货币当局形成较大压力,这在2003年~2004年表现得非常典型。

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能的办法要多方面入手。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水平,使其行为对货币政策产生正反馈,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加强货币政策的市场传导效能,即大力发展债务融资市场,使企业融资更多地通过市场进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从而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及投资行为。在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没有大的变化的同时,增强市场传导机制的效能。

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利于金融稳定

从美国的情况看,直接融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融资体系中占有主导性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与间接融资(通过银行融资)相比,具有市场透明度高、风险分散、有利于金融稳定的特点。

债务人违约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当企业违约时,贷款由于透明度很低,难以对企业形成有效的市场压力,企业风险直接转化为银行风险,不良贷款累积转化成金融体系的风险,最后需要由中央银行来处置。

如果更多的融资通过短期融资券以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情况就不一样。短期融资券与短期贷款相比,一是信息透明度高,发行过程及债券完全兑付前有严格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贯穿始终,违约事实也会公之于众,市场约束力较强,恶意违约者将立即被市场抛弃,有利于减少约束不足导致道德风险的恶意违约,减少企业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的概率;二是风险分散,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众多,风险责任分散,加上短期融资券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发行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价格变化和债券在不同投资者间转手,有较多的时间靠较多投资者加以消化,降低了单一投资者的风险,减少了风险积聚并向系统风险转化的可能性,有利于金融稳定。

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在规模和结构方面经历了诸多重大变革。金融市场也由单一的国债市场发展为包括同业拆借、债券、股票等多层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共存的格局。但是,与发达国家成熟金融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金融市场发展仍不平衡。引入短期融资券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

一是有利于改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与资本市场相比,货币市场工具相对短缺,其别是商业票据和短期债券的发行量很小。从短期债券来看,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大额可转让存单这两种工具在我国货币市场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后来由于存在各种问题而停发。因此,重新开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有利于丰富货币市场工具,协调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改善股票市场与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在资本市场中,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两种不同方式,与之相适应,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两个市场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与股权融资相比,债权融资规模很低,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2000年企业债发行额只相当于a股筹资额的8.48%。短期融资券属于固定收益类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对于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协调股票市场与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三是有利于改善政府债券市场与非政府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的债券分类,大致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和企业债券。政府债券都是由国家财政担保的,是无信用风险债券,企业债是金融机构担保的,不利于企业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有助于壮大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促进企业债券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协调政府债券和非政府债券市场的平衡发展。

四是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不均衡。我国的金融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国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中介机构。国有银行和大型保险公司垄断金融资源,在金融市场有很强的垄断力量,而货币市场基金等新兴机构投资人的进入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为货币市场基金增加了投资品种,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他们之间的平衡发展。

五是有利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短期融资券作为企业的主动负债工具,为企业进入货币市场融资提供了渠道。与一般企业相比,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信息披露相对透明,具有成为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的优势。优质上市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能够有效地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还可以通过合格机构投资人市场强化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约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微观基础的素质,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在证券公司已被批准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基础上,新兴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拓宽了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为证券公司开展新业务,提高盈利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短期融资券还为基金等新兴机构投资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基金规模的扩大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引入短期融资券丰富了货币市场工具,将改变直接债务融资市场中,长短期工具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改变政府债券市场与非政府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利于逐步改变一系列制约金融发展的制度安排

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之后可以使社会融资格局发生明显变化:高信用等级的大型企业更多地通过cp市场直接融资,迫使商业银行去发现和培育中小企业客户,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由于市场直接融资效率的提高,企业整体融资成本降低,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此外,在货币市场领域率先突破企业债券市场过度管制,有利于促进减少管制的市场化改革。

短期融资券市场的框架设计和运作管理

    面向银行间市场机构投资人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实质上就是发达国家货币市场中的融资性商业票据(com鄄mercialpapers)。融资性商业票据是一种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的无担保的本票。在美国,商业票据已成为高信用等级公司筹集短期资金的重要方式,其属性十分类似于债券,只是在期限上比我们通常说的债券要短。目前美国有超过1700家企业发行商业票据,主要是高信用等级的大型公司。随着cp市场的快速发展,美国货币市场发生了重大变革,大额存单(cd)市场已经逐渐消失,短期国库券(t-bill)市场也退居次位,市场未清偿商业票据总额已占货币市场待偿还票据总额的66%,一跃成为当今美国货币市场上最主要的工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发达国家货币市场的成熟经验可资借鉴。

既往经验表明,在货币市场建设中什么时候坚持了市场化改革取向,货币市场就能快速健康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市场化改革取向,货币市场的发展就会遭遇挫折和困难。在设计短期融资券市场框架中,首要的问题是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原则,并将此原则贯穿在市场运作管理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市场准入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短期融资券发行准入的市场化集中体现在弱化行政干预,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市场解决。把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交给投资者,把信息揭示交给专业评级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坚决让行政部门从对发行人的实质判断中摆脱出来,防止把间接融资体系下集中到银行的信用风险转而变成直接融资体系下的政府风险。

其次,在发行方式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既可以采用企业债、可转债等证券的承销发行方式,也可以采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招标发行方式,其核心原则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定价,消除价格管制,完善不同期限、不同信用等级的收益率曲线,也有利于利率市场化。

第三,在规范中介服务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为短期融资券发行和投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承销商、注册会计师、律师、信用评级机构,今后随着市场的发展还可能有资产评估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等专业机构进入。此外,交易平台和托管结算机构也是重要的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也要进行市场竞争,建立基于市场选择的扶优限劣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形成的市场化的专业服务机构,避免通过行政垄断或行政认可方式来“扶持”一家或数家垄断中介机构。

第四,在市场发展进程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超越常规、加快发展是发展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基本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能一蹴而就。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认真分析货币市场的发展现状,找准发展的立足点和法律支撑点,按照市场要素发展的内在逻辑,选择突破口,通过强力推动,打破市场发展的瓶颈制约,打开市场的发展空间。在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进程方面,重点是引导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发展市场。

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问题

    在发行短期融资券需要进行信用评级的问题上,管理部门和市场参与者的意见十分一致,但是在如何进行信用评级的问题上,存在诸多见解。

有的观点认为,目前国内评级机构的公信力难以得到市场认可,由于发行人通常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可以将内部评级对外公布,从而替代评级机构的外部评级。有的观点认为,目前由发行人聘请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做法很难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应该引入承销团成员协商确定评级机构和评级办法的机制。有的观点认为,可以将发行人在海外发行债券的评级结果直接作为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信用评级,豁免重复的信用评级。

由于我国非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目前在信用评级领域缺乏市场化的实践和统一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是正常的,应该允许通过实践去检验各种观点。在《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中,只规定了发行短期融资券应当进行信用评级并公布评级结果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只要市场认可、投资人接受的评级办法都允许试验,待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拟订规范性文件,逐步推广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与信用评级一样,对发行人进行信息披露监管也是减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在人民银行统一监督管理下的信息披露规则,其内容包括发行信息披露、持续信息披露、重大事项临时公告、超比例投资公告、违约事实公告在内的整套信息披露制度,并逐一落实了监管责任、信息披露媒体和操作流程,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可以很便捷地获取发行人披露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对于披露虚假信息的行为,《管理办法》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置措施,将不讲诚信的机构坚决清除出场。

市场培育与市场风险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培育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没有的、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机构,要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金融市场发展要面对大量机构成长不到位的难题:比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自身的成长不足,机构投资者的成长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发展的必要环节;再比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评级机构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需要将自身培育和对外开放相结合;还比如,破产法的演进和执法问题,需要立法、司法、行政方面改革,没有好的破产法和破产程序,就意味着差的信贷环境和偏高的不良贷款水平;此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市场缺失,风险转移、规避和定价的市场机制不完善。

由此可见,对于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我们不能作过于理想化的判断,其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若干风险。只有在确保市场整体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才能谈市场的改革和发展。风险问题逐步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以产品创新带动市场发展的过程。在如何正确看待和防范风险的问题上,需要厘清几个基本问题:

对于短期融资券的风险,应该静态地分析还是应该动态地比较

有的观点认为,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有信用风险,其信用风险比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要大,允许这样的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可能会影响银行间市场的平稳运行。

笔者认为,关于市场培育与市场风险的关系有一个辩证认识的问题。有人说目前我们的市场主体不成熟,识别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差,现在大力发展市场,风险太大。但如果我们反问,为什么市场主体不成熟?反观金融市场发展的经历,实际上从制度设计到市场管理,我们一直就没有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市场上现有的产品,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实际上是没有信用风险的,企业债券的风险稍高,但管理上要求国有银行担保,几乎也没有信用风险。没有风险的市场环境,如何让市场参与者在市场竞争中锻炼成熟?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确存在信用风险,也可能出现部分企业违约的情况。但是,评估一个新的金融产品的风险时,不应该仅仅静态地看它有没有风险(实际上没有信用风险的金融产品很少),而应该比较它与原来的金融产品哪个风险更大,新产品是否带来了新的风险。

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目前主要通过贷款满足,贷款也存在坏账的可能性。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单一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规模目前远小于商业银行对该企业的总授信额。因此,引入短期融资券并没有增加社会总体的信用风险。而且,短期融资券与贷款相比,投资人分散,透明度高,短期融资券的违约行为将立刻被市场周知,其声誉损失远远大于对单一银行出现贷款坏账时的声誉损失。因此,发行人在短期融资券违约方面将会面临更强的市场约束。

在风险自担的原则下,集中风险更好还是分散风险更好

有的观点认为,流动资金贷款是“一对一”的交易,交易双方风险自担,即使出现违约也是一个“点”上的问题;而短期融资券面向多个机构投资人,一旦出现违约是一个“面”的问题,其市场影响可能较大。

贷款违约是一个“点”的问题,但对于承担风险的机构是违约金额100%的损失;短期债务工具是一个“面”的问题,但对于承担风险的机构只是违约金额十几分之一或者几十分之一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贷款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可以是货币市场基金、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集合投资等多样化的机构投资人,客观上能分散目前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

防范信用风险,是应该坚持行政审批还是应该坚持市场约束

融资券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疆兵团; 企业短期融资券; 调查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对我国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兵团企业自2007年成功发行第一期短期融资券以来,通过短期融资券已累计融资107亿元,有效地改变了兵团企业以银行贷款为唯一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的局面,促进了兵团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对兵团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金额、信用评级等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兵团企业使用短期融资券进行融资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兵团企业扩大短期融资券进行融资的建议,期望能为其他地区和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提供借鉴。

一、新疆兵团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现状

2005年5月《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新疆兵团企业及时抓住金融市场机遇,利用短期融资券从货币市场筹集资金,截至2011年5月底,新疆兵团共有10家企业,累计融资107亿元,余额29亿元,为兵团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一)发行规模逐年增长

新疆兵团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到2011年期间,兵团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分别募得资金10亿元、12亿元、22亿元、50亿元、13亿元,发债规模逐年递增。发债企业由2007年的2家递增至2010年的7家,平均规模由2007年的5亿元增至2010年的6.25亿元,其中2010年单只短期融资券达到12亿元,发债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都有了较快的增长。

(二)发行期限以1年期为主,最短7个月

从发行期限来看,1年期占主导地位,共发行17只,95亿元,占总发行额的88.9%;期限最短的是7个月,占总发行额的11.1%。

(三)发债企业信用等级较高

兵团已发行的19只融资券中,企业主体评级均为AA或微调,属于偿还债务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较小,违约风险很低的地区优质公司。其中兵团国资公司、农六师国资公司和石河子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后续的发债过程中主体信用评级均有所上调,说明金融市场对兵团企业的信用评价提高。短期债项评级均为A-1,市场评价为还本付息能力最强、安全性最高的短期债券。

(四)发行主体均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在已发行的19只短期融资券中,以各师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融资平台的14只,占73.6%,以上市公司为融资平台的3只,占15.8%,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的2只,占10.6%。发债企业均为兵团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是兵团及各师打造的发展地区二、三产业的融资平台。

(五)主承销商多是在短期融资券承销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银行

目前,参与短期融资券发行的主承销商有25家。在兵团企业已发行的融资券中,共涉及到建行、农行、招行、浦发银行、交行五家承销商,其中浦发银行承销47亿元,这几家银行属于短期融资券承销规模位列前10的银行。选择有实力的承销商是实现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的因素之一。

二、兵团企业使用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兵团企业使用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原因分析

1.短期融资券市场化程度高,发行程序及申请手续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发行

短期融资券采用备案制发行,发行企业无需资产抵押,只要有愿意承销的中介机构、愿意购买的投资者,就可以向央行提出申请,央行对业绩优良、信誉度好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持鼓励态度。企业一般可在两个月内完成备案材料的准备,央行20日内将完成对材料的审查并发出备案通知,完成一个完整的发行过程只需花费3个月左右的时间,发行程序及申请手续相对比较简单,较公司债更易筹得资金。据联合资信统计,2010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为6 742.35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46.19%,占到当年债券产品总发行规模的6.99%(见表2)。在债券市场上,非金融企业融资工具中,企业短期融资券比重相对最高;其次是中期票据;最后是企业债。在兵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兵团企业经营管理者积极申请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通过几次滚动发行,兵团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得到了提高,短期融资券市场是一个重视“信用积累”效应的市场,在取得投资者信任后,企业以后再融资就变得顺利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融资数额较大而且稳定

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短期融资券的一次申请额度可按不超过企业净资产40%的比例申请,企业净资产规模越大,融资额将越大,而且一旦发行成功,在发行期间,融资额不受金融市场变动影响。

3.融资数额灵活

短期融资券实行备案余额管理,企业可一次申请余额,分次发行。企业在核定总额度后,只需在每期融资券发行前5个工作日,将当期融资券的相关发行材料报央行备案即可发行。如果发行人前一次发行的短期融资券能如期偿还的话,可以发行新一期的短期融资券。余额管理制使发行人可根据市场利率、供求情况和自身融资需要、现金流特点决定产品的发行时机和产品期限结构,灵活性较强。

4.融资速度较快

短期融资券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银行间市场聚集了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等,资金规模大,有利于发行人在短期内完成融资。

5.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的优势明显

根据目前债券收益率结构,1年期短期融资券与短期贷款利率相比,具有约2个百分点的成本优势,即使考虑到发行费用在内的发行成本,短期融资券与银行贷款相比,成本也要低15%~20%。2007年至2011年,兵团企业已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利率基本分布在2.65%~5.58%之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7年至2011年六个月至一年的加权平均银行贷款利率为6.89%、7%、5.31%、5.35%及5.7%,按照同期兵团企业已发短期融资券加权平均利率计算,2007年―2011年同期为兵团企业减少利息费用支出1.7亿元(见表3)。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风险防范意识需要加强

目前,兵团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已具有一定规模,占到新疆短期融资券融资额的56.8%,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兵团企业提出了发行申请。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同其他融资方式一样,也存在着许多风险。一是审批风险,短期融资券发行需要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三年的审计报告,有资质的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公司对企业主体、债项进行信用评级,企业前期人力、物力的投入较大,若企业的发行材料没有通过央行的审核备案,企业的前期投入将白费。二是利率风险,发行短期融资券从材料准备到正式被批准一般历时3个月,若在材料准备期间央行票据利率上升,将使发行利率升高,加大短期融资券的资金成本。若发行的是固定利率债券,在发行期间,央行下调贷款利率,其他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也将下降,加大短期融资券的机会成本。三是市场风险,短期融资券采用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是由承销商与发行人根据货币市场状况、企业主体及债项信用等级,在参考央行票据利率的基础上协商确定,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变化将影响到短期融资券利率的确定。四是违约风险,短期融资券是短期信用融资,最长期限为一年,融资规模较大,到期还款压力大,若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动,到期不能及时归还,企业的声誉和融资能力将严重受损。

2.信息披露需要加强

企业一旦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即成为公众公司,按照央行颁布的《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企业需要按季度进行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对披露的信息内容、方式、跟踪频率等事项都有明确的指导性规范,而且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融资券存续期内,如发行企业发生诸如:(1)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2)超过净资产百分之十以上的重大损失,;(3)作出减资、合并、分立、解散及申请破产的决定;(4)涉及发行人的重大诉讼;(5)发行人发生未能清偿到期债务等情况时,发行企业还需及时向市场作临时披露,对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要求较高,市场约束力较强。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央行有权停止该企业继续发行融资券,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农六师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因短期融资券的信息披露时间与下属某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时间相冲突,而向银行间市场出具了延迟披露2009年度审计报告和2010年1季度报表的说明。兵团已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下属企业众多,更要关注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因此,融资券发行后,企业要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并由专门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承担信息披露工作,并随时同承销商沟通,最大限度地保证投资者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3.短期融资券要与其他融资方式相结合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发行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但短期融资券毕竟属于短期融资,即使采用一次申请余额,分次发行的方式,资金使用的期限也比较短,无法满足企业期限在3―10年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多元化、多层次融资工具组合来实现最优融资结构。企业还需要密切关注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其他融资方式。在兵团已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中,天业集团于2010年10月25日发行了12亿元人民币六年期固定利率的企业债券,并于2010年12月15日发行了6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期中期票据。农六师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也在积极筹备发行融资时间更长的中期票据。

三、兵团企业进一步扩大短期融资券融资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乎要求的发行主体

发行短期融资券需要对企业主体及金融产品本身进行信用评级,企业主体信用等级将对债券发行利率产生重大影响,对企业主体评级主要考察企业自身的产权状况、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经营状况、财务质量、抗风险能力等。因此,要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取得较低成本的资金,发行企业必须是管理规范、资产规模大且优质、还本付息能力强、银行信誉好的优质企业。因此,兵团企业一定要牢固树立现代企业意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模式,按照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要求,打造合乎要求的发行主体。

(二)做好发行前的可行性分析

短期融资券融资数额大、融资期限短、财务风险高,企业一定要在发行前做好充分的调研。首先,企业要准确把握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预测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准确估计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利率风险。其次,企业要了解当前的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相同或相近期限的国债利率,商业银行的投资偏好等,准确把握短期融资券发行的市场风险。最后,企业要深入分析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资金需求,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及风险,充分了解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成本、发行条件,以及其他融资方式的成本及可能性,确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必要性。

(三)选择确定合适的中介机构及承销机构

《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必须向央行提交经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审计意见书,有资质的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以及信用评级公司出具的企业主体及债项信用评级报告。企业在选择中介机构时,最好选取同企业联系密切的中介机构,这样可减少制作备案材料的工作量,缩短材料准备时间。在选择承销商时,应选择资金实力雄厚,市场把握能力强,能提供高效、专业的财务顾问及承销服务,最好还可提供余额包销的承销商。

(四)取得符合发行要求的信用评级

随着短期融资券发行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大幅增加,发行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有较明显的提升。据联合资信《2010年短期融资券利差分析报告》的统计,2010年主体信用评级为AA-占发行总量的90%以上。如果企业信用等级过低,会导致发行利率提高,若考虑到承销费用和其他中介费用,其发行成本可能略高于同期贷款利率,无法实现短期融资券成本低的优势。

(五)配合中介机构做好备案材料的制作,做好资金使用规划

发债企业要积极配合中介机构做好备案材料的制作及提供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各项资料,尤其是要做好发行后三年盈利和现金流预测,做好偿债计划及保障措施,这三项材料的质量对提高企业的评级水平,降低发行成本,有着重大的影响。短期融资券融资数额较大,若不做好资金使用规划,将造成资金的沉淀。融来的资金若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则需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时间表;若用于归还贷款,则需了解准备归还的贷款是否到期,有无可提前还款的约定,并需提前同相关商业银行沟通,尽量降低发行短期融资券而产生的资金沉淀成本。

【参考文献】

[1] 时文朝.公司直接债务融资研究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 段一群.云南省企业短期融资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时代金融,2009(2).

融资券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短期融资券 现状分析 建议

一、短期融资券业务的发展现状

短期融资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工具,打破了以往任何一种融资方式的审批程序,而是将企业的经营情况及资金的使用情况的评估行为完全市场化,同时要求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定期向市场披露真实的经营状况,确保银行间债券交易双方信息对称性。而通过中介机构的自律机制,约束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这一新型的发行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优质中小企业而言,是缓解由于规模限制阻碍企业通过获取间接融资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依据目前的发展状况,短期融资券业务发展的空间仍局限于发达地区大中型企业。仍无法缓解欠发达地区的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笔者将从工作实际出发,分析短期融资券在欠发的地区发展的现状。

    二、短期融资券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受制约的原因分析

(一)发行主体结构不合理,制约短期融资券业务的纵深发展

尽管现有的短期融资券法规在企业规模、发行期限、发行利率等发行主要因素以由以往的行政审批支转变为市场自主决定机制。为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实现直接融资仍属于“可望不可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准入门槛较高,目前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要求一次申请限额为3亿以上,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规模与融资规模不相匹配,容易造成了资金闲置,同时带来大量的中介费用,致使融资成本过高,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二是市场主管部门从市场健康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初期选择一些大企业发债,风险较低。三是对于承销商来说,发行额越多,手续费越高,承销商可能也更愿意为大企业发券;四是已习惯了中国扭曲的融资环境的中小企业缺乏发行短期融资券的积极性。

(二)短期融资券业务的发展挤占了金融机构资产业务

短期融资券业务的发展致使企业融资渠道的不断扩大, “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明显。由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仍保持传统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存款向资本市场转移的同时,当地为数不多的优质企业通过便捷的直接融资市场获取成本较低的资本,偿还银行中长期存款,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造成了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盈利空间及据压缩的状况。

三、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放宽准入门槛

  目前对于中下企业的限定为:中小型(工业)企业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根据以上的限定而言,中小企业在资本和经营规模上劣势显而易见,因而发行风险不可忽视。因此对于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但由于欠发达地区仍有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已经历市场考验、度过创业期、步入稳步期的中小企业。此类企业需要通过新兴的短期融资券市场,在向大企业过渡过程中提供发展资金。成为中小企业实现新发展的“助推器”。而对于处于发育创业期、缺乏稳定前景的高风险的小企业而言,应通过更加适应于风险管理的融资工具提供资金来源。

(二)呼吁更加灵活的短期融资券发行方式。

由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短期资金需求在1亿元左右的企业大量存在,因而目前短券的发行规模规模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而言存在着部分的资金闲置的局面。因此发行方式应根据中小企业年度流动资金缺口确定2-3年的发行计划,进行一次性备案,循环使用备案额度的方式,同时也有效达到规避风险的目标。除此以外为申请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中小企业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现金流能力等方面制定明确的指标考核体系,根据企业实际短期流动资金缺口制定灵活的发行方式,实现资金效用最大化及成本的最小化。,减少操作的盲目性。 

(三)降低交易成本,创新发行方式

目前短券市场政策框架存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上的矛盾:在市场准入条件方面,设置的门槛很低,似乎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发行;但在短券发行方式上,又实行单一的承销发行方式,且在备案制发行的操作实践上,实行事实上的主承销商推荐“通道制”。其结果就是,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因承销手续费导致发行总成本过高,而放弃选择发行短券融资,或承销机构因发行手续费低,而不愿推荐发行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发行短券。

因此,要使中小企业顺利进入短券市场,必须在现有既定政策框架下创新发行方式。比如,可以考虑在企业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市场认同度高的较大企业发行小规模的短券,可以通过短券市场自办公开发行并免于信用评级;对于具有一定风险的中小企业首次发行短券可以通过短券市场自办定向发行、定向转让,待经过信用考验后再公开发行。总之,允许中小企业进入短券市场,应尽量降低中小企业市场进入的“交易成本”,提高进入效率和方便程度。这也是短券市场发展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胡晓军. 企业短期融资券融资相关问题探析. 商业会计, 200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