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博士硕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年的博士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博士学位论文是三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而致谢又是对三年经历的一个总结,今将其发于此,以飨众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论文即将梓刻之际,回想三年博士生涯,给我提供帮助的人颇多。最应感谢我的导师孔昭君研究员。首先,感谢他将我纳入门墙。正因于他的接纳,才使我完成了一个科学的门外汉向一个科学的探索者的蜕变。其次,感谢他在我入学之际尽力帮我申请到公费名额。正因为这个公费名额,让我减轻了许多经济上的压力,使我在整整的三年攻博期间有心情坐下来真正做点学问。最后感谢他在我找工作之际,为帮我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费神费力。师恩如海,衔草难报。孔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风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幽默机智的谈吐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为我论文的选题、撰写提供了关键启发和帮助。
感谢甘仞初教授、韩伯棠教授、夏恩君教授、冯海旗副教授、王兆华副教授等诸位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期间提供的帮助。
感谢我的师兄张纪海博士、李连宏博士、彭学军博士、王永军博士,我三年同窗好友毕德国、荆雷、潘旭华,硕士期间的同学南京大学的史新和博士、师弟人民大学宋黎明博士,老乡北京大学的胡少华博士和浙江理工大学吕小华副教授对我论文撰写和修改提供的帮助。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李波教授、余传仁老师、戴福秋老师,同学初军威、王晓光、米传军、张洪波、采峰、许长军、黄锴、邓伟、孙梦阳、武阳、桂婕、殷娜、逄金辉等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感谢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与我一道分享他们青春的快乐。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04级秋季博士班的全体同学陪我一起走过这段人生难忘的历程!
感谢我的家人常年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感谢在百忙之中评审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各位专家和学者!
法学院排名指南
网络关于美国大学的排名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US NEWS排名,殊不知US NEWS排名其实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综合排名,其英文是Best Colleges Rankings。US NEWS里面还有一个Best Graduate Schools Rankings,这个才是研究生院的排名。而法学院排名,既不等同于本科排名,也不是研究生院排名,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排名。很多综合排名比较靠前的大学,它的法学院在法学系统里面并不是TOp Tiers,比如Penn State,比如UIUC。
法学院讲究T6,T14,T30,T是Top的意思。这30所顶级法学院的排名每年基本上没有变化,前6所分别是:耶鲁、哈佛、斯坦福、哥大、芝加哥、纽大,7-14所分别是:宾大、杜克、伯克利、弗吉尼亚、密歇根安娜堡、西北、康奈尔、乔治城,其中康奈尔和乔治城,被称为Lower T14,意思是前14所中排名比较靠后的,这两所学校的LLM相比前面的大咖会更加容易申请一些,按照笔者关于留学咨询方面的经验,即使没有工作经验也可以申请的到。
JD与LLM
我们通常可能会申请的法学类学位有两个:JD与LLM。
JD是法律博士,拉丁文叫Jurum Doctor(英文:Juris Doctor),但是这个法律博士跟理工科的博士不一样,理工科的博士以搞科研为主,而JD更加类似于法学界的MBA,事实上很多学校也会开设JD和MBA的双学位,毕业生通常会进入大中型律所或者大型金融机构等,而实际上法律界还有一个JSD学位,拉丁文叫Juris Scientiae Doctor(英文:Doctor of Juristic Science),读JSD的人很少,甚至比商科的博士还少,这是因为JD毕业后会收获非同一般的收入,而JSD的毕业生都会去各个大学的法学院当教授。
LLM俗称“老流氓”,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律硕士,中国本科毕业生去美国读法律大多读的都是这个学位,学制一般为一年,开学比其他研究生院略早,可能是7月份,暑期要多上1-2门课。申请LLM学位,本科一定要是法律专业,而JD则是什么专业背景都可以申请。
与LLM不同,JD一般需要三年完成学位。第一年,跟大多数LLM相同,单纯上课就可以,课余时间完成各种作业、报告、Case Study等。第二年,JD们通常会去找实习,或者参与学校的各种论坛——法学牛校每年都会组织很多论坛,在这里你也有机会认识数量极为庞大的法学界大咖们。一般JD们会通过实习拿到return offer,而拿到offer的时间通常在学制的第二年结束的时候,第三年对JD们来说是毕业前的happy hours,相对轻松。
申请与考试
谈到申请,LLM的申请相对简单,主要考察四个维度:托福分数,本科毕业院校,本科GPA以及实习经历。对于托福分数,如果想申请T14的学校,托福是一定要上100分的,这也是保证你能听懂或者能读懂法学复杂的课本和文案。当然Lower T14的两所学校托福98、99也是有机会的,不过其他方面一定要补齐。关于本科毕业院校,国内法学界的四大校:北大、清华、人大、中国政法是第一梯队,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西南政法可以算得上是第二梯队。想冲击T6的LLM,一定要是四大校本科毕业,并且要有非常强的实习经历,甚至是2-3年的顶级律所的工作经历。关于GPA,不需要赘述太多,平均分能上90最好,申请T14也最好在85分以上,如果在80-85分之间,还可以靠文书“多讲故事”,80分以下一定没戏。实习经历则在此不赘述,大律所、法院、检察院、金融机构法务等都可以。
与LLM不同,JD的申请唯LSAT“马首是瞻”。如果你的LSAT能上170分,T6学校的JD就有很大的机会。对于JD的录取者,GPA也不可以低于3.0(80分上下)。我曾经看过一个美国网站公布的Report,即使是非常一般的法学学校的JD录取者,GPA的下限也会略高于3.0。LSAT是一项极其有难度的考试,难点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若干篇既要求强大的逻辑性又有要求英文能力的阅读,其词汇量可以跟老版本的GRE考试媲美,而阅读文章的难度完全不亚于老版GRE的长阅读。如果英文底子好的学生考托福做做题可以达到100分以上,LSAT就一定要上课了,而且上课不见得有效果,不上课却是一定不懂的,LSAT的课程主要还是讲方法,而有些方法是讲不出来的,一定要自己悟。
文书写作
关于文书写作,个人认为讲故事的成分偏多,尤其对于没有正式工作经历,只是在律所打打杂的本科生们来说。文书主要在以下几个点上有所着重:有经历,有深度,有“大饼”。有经历,就是一定要罗列上所有的实习经历,哪怕做了极其不重要的事情,也要写在上面;有深度,即在实习或各项活动中,哪怕遇到了再小的事情,也要有所感悟,这要和有“大饼”联系到一起: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怎样影响未来的职业走向……
就业前景
多数LLM和JD学位的毕业者会选择律师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国内比较大的四所中资律所是:金杜、君合、中伦、海问。其他的诸如君泽君,国枫凯文等在金融行业也比较知名。律所的工作模式类似于“大洛杉矶地区”的结构,一个合伙人,带下面几个律师,多的十几个,少则两三个,合伙人接案子,下面的律师具体操作。律所作为乙方,加班比较频繁,而且工作时间不确定,经济回报较可观,一般工作一两年的律师,月薪在8000到11000左右(税前),年终奖金在3个月左右。
福州清华开启合作新篇章
此次共有包括博士研究生76人、硕士研究生27人在内的103名清华学子到福州进行为期6周的社会实践,专业包括了土木工程、电子工程、核能、医疗卫生、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福州市发展紧缺急需专业。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也是清华大学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以来,在同一时间向同一城市派出研究生数量最多的一次,充分体现了校方对这一活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来榕实习的清华学子们分为社会实践、短期挂职、博士实践服务团三支队伍分头开展相关活动。第一支队伍共66名博士研究生分赴福州市48家单位开展社会实践。这48家单位,既有党政机关、也有企事业单位;既有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省部级科研机构,也有福耀集团、雪人股份、福昕软件等知名企业和博士后工作站。第二支队伍共23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福州市7个县(市)区和3个市直单位短期挂职。挂职岗位有的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岗位;有的是市重点部门的重要岗位;有的是面向基层的一线岗位。安排学生到这些重要岗位短期挂职,有利于学生深入工作实际,开展岗位锻炼,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三支队伍是由1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博士生实践服务团”。他们带着城市规划、产业经济、新媒体发展、环境治理4个专题学术报告和榕台产业融合研究、福州新区产业发展研究 2个研究课题,在榕开展科技服务。
市、校高度重视 多部门真诚服务
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清华大学的全面合作。2013年 8月,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益民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北京与清华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了落实协议精神,做好百名清华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来榕社会实践相关工作,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管理、后勤保障、宣传报道等有关问题,要求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各负其责,做好各项工作,并明确由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清华大学也高度重视研究生来榕社会实践工作,学校校务委员会张凤昌副主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张小平部长、林成涛副部长、科技开发处杨柳副主任专程到福州参加启动仪式,指导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
福州市委组织部和市公务员局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早在4月初,两部门就着手开展社会实践岗位征集工作,共征集到112个单位的226个项目,让学生们自行选择实践岗位和实践项目,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活动期间,福州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领导到各实践单位看望慰问了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到同学们集中住宿的福州市委党校、市人才储备中心,查看食宿情况;通过面对面交谈、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宣传福州人才政策,了解同学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同学们的实践体会和有关想法、建议。同时,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同学们到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和福清核电、福耀玻璃等重点企业参观走访,让清华学子切身感受福州的城市文化及福州新区建设的美好前景。安排清华学生参加在榕举行的2014年海峡青年节联欢晚会,同台湾青年联欢,丰富同学们的社会实践内容。
此外,福州市委党校提供了较好的住宿条件,福州市委宣传部组织新闻媒体对清华大学研究生在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福州市财政局提供了实践活动经费保障,福清市、长乐市、马尾区等认真做好在相关县(市)社会实践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各接收单位也积极参与,尽最大可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工作氛围。
清华学子“把脉”献智 实践项目成果丰硕
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对这次社会实践热情很高,许多同学来福州前就主动与实践单位沟通,做了充分的准备;到福州后,能迅速适应环境,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在短短的6周时间里,同学们参与的64个项目,大多数已完成或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例如:参加“博士实践服务团”的同学们提交了《福州新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对接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深化榕台产业融合研究》两份有深度的调研报告;在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实践的李毅彬同学,为公司监测心脏疾病的远端医疗监护仪开发了实时侦测与辨别系统;在福大自动化科技公司,赵云飞、孙立、陈蓓等3名清华工科博士生的加盟,加快了产品研发,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平台将在年内推出。在福晶科技公司实践的朱修锐同学,提出要先建数学模型进行理论计算,成功后再做设计,为解决光纤激光器散热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各用人单位对到本单位实践同学的表现普遍予以好评,认为他们思维活跃,基础扎实,遵守纪律,纷纷希望同学们能够留下来到本单位工作。
Q:我新买的乐视手机是支持快速充电的,可是今天在充电的时候发现特别的慢,很长时间都没有完成充电的操作,而且我发现充电器也不像原来充电的时候那么烫。那么为什么不能进行快速的充电操作呢?
A:如果手机没有其他问题的话,很可能是用户在不小心的时候将快速充电的功能关闭掉了。所以用户只需要点击手机的“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列表里面找到“电池”选项,然后在新的窗口里面找到“快速充电”选项并开启就可以了。如果这个选项默认是开启的话,那么首先将它关闭,然后再重新开启。 除此以外,用户也可以选择彻底将手机关闭,在关机的时候进行充电,看看效果怎么样。
为拒绝手机外借找个好借口
Q:最近我自己新购买了一款手机,所以很多同事都要拿去试一试,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样,这样的话一块电池的电量很快就被消耗殆尽,所以我不想再将手机借给他们使用。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拒绝对方的要求呢?
A:这里推荐一款名为“伪装电量”的小工具,通过它可以修改手机电量显示,理直气壮地拒绝他人的使用。不过这款小工具是基于Xposed框架的应用,所以需要先ROOT手机再安装Xposed框架,然后就可以安装伪装电量的工具了。这款伪装电量工具使用起来很简单,开启后输入你想要显示的电量百分比,点击应用后十秒左右就生效了。
手机屏幕录像也能很简单
Q:平时为了给他人演示一些软件的操作,我们会对整个操作的步骤进行录像记录。以前这样的操作往往都是在电脑系统里面进行的,可是随着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在移动设备里面进行屏幕录像也变得越来越常见。那么如何才可以简单快速地进行手机屏幕的录像操作呢?
A:安装“AZ Screen Recorder”这款应用,安装完成以后可以在手机屏幕的左侧看到一个悬浮图标。点击该图标以后选择菜单中的绿色录像按钮,这样就会看到一个倒计时显示的提示。当倒计时显示完成以后,就开始自动进行手机屏幕的录制操作。当用户需要停止录像的时候,只需要将消息栏进行下拉,然后点击停止按钮就可以了。
为什么网页文字不能复制
Q:我们经常在上网的时候会将一些需要的内容复制下来,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可是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需要的文字虽然可以选择,但是无法进行复制操作。那么在手机里面如何突破这样的限制呢?
A:最近微软的车库项目推出了一个名为“Clip Layer”的应用,安装完成以后,当你长按Home键的时候,就会在文字上面出现一个个的框框。从中选择需要复制文字所在的框框,再点击最下方工具栏中的复制按钮,就可以轻松地进行文字的复制操作了。
电视盒子播放时出现卡顿的解决
关键词:硕士生;就业;博弈论;上策均衡;知识积累
1 提前工作的动因
高校毕业生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应届博士毕业生。自本科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更是成为热点问题。新闻报道2008年中国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70%,部分地区甚至传出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的信息,社会惊呼“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而2009年,正如前一年年底主席在辽宁考察时对大学生求职者表示的那样,“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将有超过700万应往届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伴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减少与高校扩招政策综合作用,形成了一个非良性的流程。
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困难,于是转向升学,升学需求的增加迫使硕士扩招。硕士毕业生的增加使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挤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造成自身就业水平的下降,因而出现了所谓“1500应届硕士竞聘卖猪肉”、“十万年薪聘请大学生掏粪”的新闻现象。并且,由于预计2010年博士学位的年授予人数将达到突破历史性的5万,已经开始有学者开始担心博士培养质量的下降,质量下降的博士毕业生以后还要去培养硕士生和本专科学生,势必进一步造成硕士毕业生和本专科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从而更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令他们倾向于尽早适应市场,做出提前工作地选择。
本研究仅以硕士生为对象进行探讨。硕士生是高级科研人才的后备军,而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对硕士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若硕士生提前工作则有可能令实际培养时间不足,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对其今后的就业也将产生影响。所以,于国于己,硕士生的选择都值得商榷了。
2 博弈理论概述
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冯诺依曼和奥?摩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一个博弈论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局中人,方案集和局势。局中人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有权决定自己行动策略的参加者,一般要求一个博弈中至少要有两个局中人。策略集是指可供局中人选择的,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策略的集合,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中至少应包括两个策略。局势是指一个博弈中各局中人所选定的策略形成的策略组。当局势出现后,博弈的结果也就确定了。
本研究采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理论。上策是指这样一种策略,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这种策略都是最优的。博弈论中的均衡是指一种稳定的结果,当这种结果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局中人都不想再改变他们所选择的策略。因此,所谓上策均衡即指一种局中人选择的都是上策时的博弈均衡状态。
3 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的博弈
3.1 博弈模型的建立
3.1.1 三要素设定
出于能够更明确地表现分析结果的原因,本研究使用两两博弈的方式。局中人包括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其中硕士生按照意愿倾向还可分为两类,因此实际的博弈模型一共有五个,以报酬矩阵形式表现。
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都包括两个策略。高校可以选择允许或者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接收还是不接收在读硕士生,两类持不同意愿倾向的硕士生都可以选择提前工作或者毕业后工作。
每个局势包括模型中各局中人可选择的一个策略,每个模型产生四个局势,通过分析可得出其中满足上策均衡的局势。
3.1.2 度量方式设定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每个局中人对各种选择所产生结果,假设这种结果可以用满意或不满意两个属性值来度量。
一般来说,高校希望硕士生能够静下心来搞科学研究,一方面能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硕士生的目标就是使硕士生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如果没有科研和论文的培养则有失这个目标的要求,如果硕士生提前进入找工作阶段则科研的最佳时期——研二和研三——就没有发挥作用。从上述角度来看,可以说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才能
保证满意的结果;若做出允许的选择则总会有一部分硕士生提前工作,高校的培养结果达不到效用最大化,可以认为是不满意的。 而作为用人单位,也有出自短期利益的考虑,他们要求自己员工的综合素质越高越好,独立行为能力越强越好,因此硕士生能否提前来单位实习决定了要不要在硕士生毕业正式上岗后付出一笔培养成本——工作上手前支付的工资和其它费用。可以认为,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而选择不接收的结果则是不满意的。
最后,按照硕士生的意愿倾向可以把硕士生分为倾向提前工作,倾向毕业后工作两类。对于第一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对于第二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提前工作影响学业完成的质量,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
为了便于分析,设满意的值为1,不满意的值为-1,以此量化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
3.2 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
根据上文对高校和用人单位选择结果的假设,本研究可以构建如表1所示的报酬矩阵,矩阵的每一个局势设为(E,S)。
当高校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若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则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高校则因此不满意(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则必定不满意,而因为在读硕士生即便找工作也没有接收单位,所以高校最终得到满意的局势(-1,1)。当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硕士生受到纪律限制,则高校不管怎样都将得到满意的结果,而用人单位无论做何种选择都接收不到在读硕士生,结果必定是不满意(-1,1)。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达到一个上策均衡,即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却接收在读硕士生。两方的最优决策是相冲突的,而这恰恰解释了现状,即本研究前面说的高校要实现培养目标,而用人单位要追求用人成本的最低化。后面的分析中,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这种冲突将不断得到体现。
3.3 两类意愿倾向的硕士生与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博弈
3.3.1 倾向提前工作
如表2和表3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E)。
先来分析硕士生与高校的博弈,现实中总存在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当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时,若高校也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与后者形成的一个局势是(1,-1),若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受到纪律约束的局势为(-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则高校的选择不再重要并总会获得满意的局势(-1,1)。由此本研究又得到了一个上策均衡,即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
再来分析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当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面对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时,结果自然是“双赢”(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则结果自然是“双输”(-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用人单位的选择也不再重要,结果总是双方都不满意(-1,-1)。这里的上策均衡是“双赢”。
在这两个博弈中,硕士生面对的最优决策总是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由它们之间的博弈得出的上策均衡相同,互相冲突,这就解释了倾向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们为何会采取各种手段“欺骗”高校,出去寻找工作。
3.3.2 倾向毕业后工作
如表4和表5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E)。
迫于经济压力以及别的原因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的硕士生只要高校允许,就会达成(-1,-1)的局势,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则硕士生和高校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当硕士生不存在经济困难或自己另想办法克服了困难时,必然会坚持好好完成学业,毕业后工作的选择,这种情况中高校与硕士生总是“双赢”。所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和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是这一博弈中的双方最优决策。
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必定与硕士生的意愿“合拍”,局势总是(1,-1)。当用人单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只有选择了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会让其实现满意的局势(-1,1)。这里的上策均衡却是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
高校最喜欢的自然是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就如同用人单位最喜欢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然而这并不是说无论持何种意愿倾向,只要选择了提前工作,用人单位都无差别的一视同仁。本研究在前面就已经探讨过,用人单位希望聘用的员工综合素质越高越好,而硕士生的科研水平无疑是衡量其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认为只有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才最有可能主动静下心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从而达到令高校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科研水平,很遗憾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恰恰不可能接收到其最满意的对象。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其最满意的硕士生的最优决策相冲突,再换句话说,用人单位的成本最低化目标与对员工素质的期望相悖。
本研究的博弈分析就进行到这里,此时的问题是,硕士生是否应该提前工作以及高校、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有所作为。本研究在最后就此进行一个探索性地讨论。
4 关于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讨论
4.1 硕士生是否应该选择提前工作
让硕士生们产生不同意愿倾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对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对此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知识的可积累性给出探讨。
知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不同,“知识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产要素存在引起的知识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因此知识积累过程不会中断。”社会知识就在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并得以延续和更新,而个人知识积累得益于社会知识的积累沉淀,同样不断增长。这种知识积累是质和量双方面的,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下,已成为整个经济的基础。在校学习可看做知识积累的最稳定途径之一,因此硕士生花在在校学习与科研方面的时间越长,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积累得越多,其创造价值的潜力越大,可以预期较大的未来收益。若提前工作,放弃的学习时间不谈,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多少也是不确定的。
事实上人们选择读硕士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和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两个,这两个目的的实现都要求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因为前面已经分析过用人单位也希望能招聘到科研水平最高的硕士生。如果硕士生都能明白这一点的话,就不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影响,认真完成学业,在毕业后凭借优异的知识积累接受社会的选拔应该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里不能不提到的是,整个社会,包括所有的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应该为促成硕士生做出这种选择而有所作为。
4.2 对高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
(1) 高校安排好硕士生的日常生活。在推广自费制的同时,设置更多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项目,提高物质激励的比重以降低硕士生的总成本,解决高校与持提前工作意愿的硕士生的冲突,并保障完成对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2) 用人单位要把目光放长远,对接收在读硕士生工作的决策应当有所限制。应当看到一个科研功底扎实的硕士在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为单位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一个水平一般,仅仅多半年或一年工作经验的硕士,足以弥补用人单位短期的成本损失。
(3)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冲突的化解之法,除了提高各自的认识外,最好能够更多地进行“产学研”合作。用人单位欢迎高校前来调研和利用知识储备解决问题,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确立科研项目,设置硕士生的培养
计划。如此,一方面硕士生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把科研和实践联合起来,必能提高其知识掌握水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高校协助解决的问题支付的费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硕士生的经济状况。 (4) 整个社会应当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不要宣传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并为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努力发展经济。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