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分享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德育;德育管理;理念类型
德育管理理念是学校德育管理者对学校德育管理的全过程,各要素及其关系的根本认识和价值追求,是一个更为高级更为宏观的内在意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德育管理理念是对德育管理的一种根本认识和价值追求,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我国德育管理理念的类型很多,德育管理者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德育管理理念来指导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实现德育管理的目标。
1功利性管理理念
功利是指功效和利益,功利性管理理念就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的伦理观点为价值导向。功利性管理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伦理学说理念。但我们所说的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并非指德育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而是指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的外在价值,即社会公众价值,忽视教育的育人、育德本体价值。功利性管理理念是伴随工业革命而产生的。在工业社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工业化、都市化、市场化、世俗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工业文明的概念统一、集中、规模、同步、竞争、效益、标准化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教育和学校生活。体现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其特征主要有:
第一,德育管理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只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看重社会效益。德育的短期行为严重。
第二,德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获得谋生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为了找到好的职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就业机会是学习的直接动机,培养良好的道德不是因为自身需要,而是社会的需要,(当然社会也需要,但这只是外因)社会需要德才兼备,学校就要按社会需求的模式去培养。所以,“听话”“服从”就成为学校培养道德的标准。
第三,德育管理的方式是同一的、强制性的。在德育管理中主要运用惩罚的手段,激励的方法被忽视。学生就像产品,要生产高质量的合格产品,就必须用同一标准去强制要求,按照工厂化模式对被管理者进行强制性的管理,达到符合社会用人的同一标准。这种管理理念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本位主义管理理念
“本位主义是一种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是个人主义的一种思想表现。”本位主义也叫小团体主义,是放大了的个人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全局的利益,一切从自己的小集体、小团体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利益。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学校秩序的有序性;第二,德育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与德育的对象相混淆;第三,在制度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四,不从长远出发,只顾眼前利益。
本位主义的价值理念,使学校在整个德育管理过程中,把保障正常的工作秩序列为第一位,只从学校自身的利益出发,不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德育管理需要有效地整合人、财、物、技能、环境等各种资源,调动各级管理者的积极性。但这个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投资过程,为了眼前的利益,本位主义者一般不会去考虑的。本位主义管理理念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传播文化、传递人类文明,传递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而不是为教育者带来利益;忘记了教育首要的功能是育人,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而不是教育者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如此。
3情感管理理念
“情感”一词,常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意义很多。但其科学定义应该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情感及其多种多样的体验形式对人们的行为有着“调节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成为人的活动和各种动作(以及动作完成的方法)的持久的或短时的动机,从而产生追求所提出的和所想到的目的的意向和欲望。”理性固然重要,但理性不能离开情感,离开情感的理性就会失去其效力。规则、规范、制度的制定必须合情合理,当人们感情对立时,理性则常常是对抗的,这时要疏通理性,就需要从感情开始,情通理则通,情不通理则对立;管理的理性,要建立在感情通融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在感情对立的前提下获得理性的认同。
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他们的各种感情会编织成无形的人情和感情网络,形成共同的理性认识和感情纽带,达成默契与共识。在德育管理中必须要尊重人性的规律,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在制度的框架里,留有一定的空间,把理和情置于其中,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做到“润物无声”。
4文化管理理念
德育的文化管理理念就是把人们所认同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德育管理的各环节中,以文化的价值观念维护有效的秩序,实现学生的德育目标。文化对现实的管理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主要是:(1)价值定位。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价值定位,价值定位的不同,会使管理出现重大差别。(2)优先选择。管理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价值冲突中进行优先选择。在德育管理中。如果认可“人本价值理念,那么就会在制定各种制度中,体现个体的充分发展,不会以过多的惩罚压抑个性;相反,会运用更多的激励和鼓励发展个性。(3习惯选择。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学习、行为,并通过文化的积淀养成习惯,建立不成文的甚至下意识的规则体系。例如,一个饱读诗书深懂礼仪的重要性的领导,不会常常把训斥、谩骂挂在嘴边,不会经常去惩罚人;相反,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领导,不会有很高的涵养,言谈举止就会欠佳,他会认为惩罚比什么都管用。
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教育管理的基石,是我们处理教育工作各方面关系的基本原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实践,形成了一个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理解和共识,这就是文化传统,是文化的底蕴。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的共识,是民族认同的标记,因而是民族得以凝聚的最大而无形的力量。中华民族讲究和合、宽容,克己、自省,诚信、坚韧等等,这些优良的传统都可以挖掘出来,用到管理之中,使学生在一种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的轻松环境中内化自身的品行,加强身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水平。
5服务管理理念
关键词 工会工作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渐受到国企、跨国企业、私营企业等关注。而企业工会则是企业工会会员和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相互促进,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1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我国,国有企业已经普遍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成为企业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1)地位逐渐凸显,作用日趋明显。据调查,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之中,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成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工作之一。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在优化企业管理、强化企业竞争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2)组织机构建立,保障体系完善。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并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建设目标、责任人和主管部门;建立了党、政、工、团和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管理模式和分工负责、关系协调的责任体系。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力。
(3)工作机制形成,扎实有效推进。为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层层分解、细化量化,把相关内容纳入企业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中,通过与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挂钩,对工作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扎实有效。
(4)结合实践探索,提炼文化特色。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历史沿革、行业类别、地域文化、职工队伍特征等企业实际情况,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导向,以集团企业文化理念识别系统为依据,提炼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和丰富管理内涵,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职工认同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建设与工会工作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者的目标一致、原则一致、内容部分相同。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而群众性正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这种关系说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有着不可替代的组织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会工作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工会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动员和组织起来,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能够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企业工会工作的维权、教育、参与、建设等职能,就在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它既是工会工作独特的组织优势,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两者可以相互促进。
(2)能够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品位。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建设 的主体都是职工群众,工会的社会职能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紧密关系。因此,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能动作用,充分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可以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品位。
(3)能够引导培养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工会可以通过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等活动,激发他们弘扬企业精神,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职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共同习俗和道德风尚。
(4)能够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企业文化建设是以富有企业个性文化底蕴和先进文化的高度统一,是职工不竭的精神动力,工会组织可通过在各种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向职工灌输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4工会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相互促进,但工会工作受传统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制约,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相契合,导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工会应科学地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工会发展。
在思想方面,工会要树立自己的角色意识,要认识到自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工作方法方面,工会要改变传统工会工作政治化、娱乐化、福利化的模式,提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做到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构建、渗透、转化、巩固与传播的有机贯穿,把工会的各项工作和企业文化的科学建设融合起来。在工作内容方面,工会要明确自己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围绕企业文化的建构、渗透、宣传、展示、推广这个主旋律去开展各项活动,实现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工作从无意偶合到有意结合的转变。
在具体操作方面,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彰显工会活动优势,夯实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经营管理是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成事之基。以工会工作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结合工会的活动优势,全面夯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2)发挥工会组织作用,规范企业行为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由内而外分别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企业工会工作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全面规范企业行为制度建设。一方面,工会要配合党、 政、工、 团各项工作,制订各种企业规章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形成衔接紧密、分工合理、科学高效工作运行机制,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规范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工会通过组织各种文体竞赛、学习报告会、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的渲染和熏陶作用,以示范、教育、渗透等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职工,不断规范企业职工的行为。
(3)利用工会宣传阵地,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经济组织,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能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取决于企业能否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以企业工会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有效利用工会的宣传阵地,通过树立良好口碑、与主流媒体互动、制作企业形象展示板、推广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健康阳光的形象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竞争力,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之中,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工会工作的有效途径 ,强化工会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相当大的助推作用 ,工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不断建设、完善和发展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展示作为 ,营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敏.强化工会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05):107+109.
一、规范健全程序
(1)建立规范指纹采录程序。
我们的身份证是所有公民都拥有的,所以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的指纹采集规范要有特殊的注明,针对手指因过度劳动、季节性脱皮、伤口等产生的指纹不全问题,我们的指纹采集规范要有特殊的注明,可以是换指采集或者要求办证单位对于此类指纹残缺的情况作出标识,当然最好是采集完整正常的指纹,对于短期(1~2星期)可以愈合的伤口或脱皮等,可以要求群众延期办理,而对于无法愈合的,应先采取换指采集,后采取手动标识残缺的措施。
(2)统一,健全指纹录入设备的装备标准。
对于指纹采集设备,领导部门应该规范标准。如对于分辨率,指纹识别率,设备大小等方面的要求,公安部要有一个最低的标准,各地方要在标准之上,购买配备指纹采集设备,对于设备的预算以及设备的健全,领导机关最好有巡查组,不定时抽样检查各基层机关设别质量,防止因设备质量问题造成的群众不满与时间浪费。
(3)加强监管,对民警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认识。
在采集指纹办理身份证的过程中,办证民警是至关重要的,当设备出现问题时,民警的良好态度与从容淡定可以消除群众的焦虑与不满。而且,指纹信息涉及公民隐私权,保密性很高,操作民警会接触到大量的指纹信息,所以经办民警的一个疏忽或者操作不当,很可能造成公民指纹信息的遗失、泄露,造成公民与社会共同的损失。所以对于经办民警进行正规的培训,提高其对于指纹信息的保护意识。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的居民身份证指纹信息工作规定,这使得身份证指纹信息采集,管理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与标准,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制定一部《居民身份证指纹信息工作规定》这部规定的内容可以借鉴公安部于2007年印发的《公安机关指纹信息工作规定》。
新的居民身份证法将指纹信息录入到公民的基本个人信息系统中,规定其他机关、单位对于公民信息负有严格的保密义务,同时也加强了法律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障力度,为人口管理制度改革迈出了第一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通过实施新法公安机关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更加丰富,特别是指纹信息的录入,为日常治安管理和刑事司法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公安机关可以凭借在管理过程中或者现场上发现的一枚指印与身份证上的指纹信息进行比对,确定工作对象的身份情况,继而开展后续工作。 但与此同时,将指纹信息录入身份证中,带来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思考。仔细想来,其中确实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
首先,我们的法律法规在规定将指纹信息录入公民基本个人信息系统的同时,就在一定程度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出于社会管理秩序的考虑,公民才将自己的隐秘信息交予某些公共管理机构,但是这并不代表此类机构就可以随意获取公民的私密信息。
(1)尊重公民隐私权。
将指纹信息录入至公民基本个人信息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那么为了使法律更加完善,应该在编写《居民身份证指纹信息工作规定中》指出公民的指纹信息在采集时,应该向公民解释清楚录入指纹的优势以及必要性;在使用公民的基本个人信息时,应该经过其本人的合意授权,遵从本人意愿,在获取本人的同意之后再进行合理使用,禁止违法滥用。
其次,公安机关应重视公民个人指纹的采集工作时需安排专门技术人员进行采集;提高指纹档案密保要求,非专业技术人员不得接触公民的指纹档案减少信息泄露的机会;采集工作结束之后,技术人员及时将指纹档案进行技术处理,将指纹特征转变成数字信息储存;将指纹档案与数字特征信息一一比对,避免错配;公民的指纹档案统一存档,除特殊情况,如重大刑事案件侦破的需要以外,公安机关任何部门或个人无权调用公民的指纹档案,只能查询指纹信息。
(2)流动人口的指纹采集。
对于流动人口的指纹采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流动人口在采集指纹信息时,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才可,这给流动人口造成了很大困扰。鉴于目前我国各地方对于流动人口异地办理指纹身份证政策不同(有的地方支持,有的地方不支持)的现状,我们认为作为公安机关,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必须尽可能的减少流动人口的困扰,那么就要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外来务工人员需要换领新证的,可以返回原籍地进行指纹信息的登记,也可以到住所地公安派出所进行登记采集,身份证原件可以由派出所统一收回,并签发有效的身份证明,如临时身份证、居住证等。后者的信息直接上传至本省、市、自治区公安机关,由省、市、自治区公安机关集中将辖区内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的指纹信息(包括电子数据)以及身份证原件转呈给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省级公安机关办理。 这样,既保证了公民身份信息的安全延续,也体现了公安机关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3)建立备用指纹信息库。
在录取指纹,登记信息的同时,可以建立备用指纹信息库,对于不同种类人群进行分类管理,譬如,对于重点人口、犯罪分子等存在有一定危险性的人群进行重点标注等。同时对此指纹信息库进行相关制度来进行管理。
三、小结
【关键词】行动研究;写作兴趣;作文题目设计;写作前的准备;写作后的活动
一、引言
作为四个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写作既是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推进了其它三种技能的提高,因此针对写作的教学是必不可少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本文将根据王蔷主编的A Course in English Teaching 一书中的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以及吴锦和张在新在《英语写作教学新探—论写前阶段的可行性》一文中所提到的写作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将其划分为作文题目的设计、写作前的准备以及写作后的活动三大部分,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改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行动方案的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将其细化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作文题目设计;其次是写作之前准备,即如何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第三方面是写作后活动,即学生完成写作作业后,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研究参与者
本次研究参与者为九名初一学生,其中三名优秀,四名良好,两名相对落后。
(三)理论依据
关于作文题目的设计,王蔷提到要使作文的的题目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就会很容易找到要写的内容。关于写作前准备,吴锦和张在新总结出:关于作文题目的课堂讨论能帮助学生激发灵感,缕清思路。关于学生作业反馈,王蔷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或分享自己文章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受到重视,又能让同学们相互学习。
(四)方案步骤
方案具体设计为以下四个步骤:
1.每次为学生提供两个题目,供学生自行选择。第一次题目布置后不做任何讲解。
2.第二次布置题目后,带领同学进行课堂讨论,并规范内容、格式。
3.第三次布置题目后,除带领同学进行讨论外,并布置下周每个同学要站在讲台上将自己作文中所写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4.将这三次作业进行比较并进行一次访谈,倾听学生对这次行动研究的感受。
三、行动方案的实施
第一周,在课堂结束之前布置了第一次写作作业的题目“My Favorite Toy/Food”or“My Best Friend”,完成时间为一周。当同学们看到有两个任选题目后感觉新鲜,但即便如此仍有抱怨。
第二周,在课堂上布置了第二次的写作作业题目“A Letter to Parents”or“My Unforgettable Day”,完成时间为一周。布置题目后,以“My Unforgettable Day”为例,并让同学分组进行讨论自己最为难忘的一天。然后讲解了写这篇作文应该包括的几个部分。经过这一番教学活动后,学生脑海里以大致形成了整篇作文的大体结构。
第三周,布置的作文题目为“My Dream”or“The World in 2112”,此题目为发散式,锻炼了同学们想象能力,同时布置让每名同学站在讲台与大家分享他的作文。同第二周,将同学分成三组进行写作前的引导和讨论。这次布置作业后,发现同学们几乎是自发的进行讨论。
第四周,上课后安排同学们依次上台进行演讲,虽然有两名女生和一名男生相对腼腆被动,整体氛围积极踊跃,其中有两名成绩较好的女生,脱稿并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自己的理想。
对三次作业进行了总结和对比。第一次作业中,从句子简单凌乱,文章较短,可以看出九名学生均显得很被动;第二次作业内容相对第一次逻辑性较强;第三次作业无论从句子结构,文章内容和长度来看,都能看出学生很用心。
在第四节课后,我邀请了三名女生和一名男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了谈话。在谈话中,我发现四名同学均一致认为作文题名的新颖和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写作前的指导对减小了写作的难度,而且三名口语较好的同学也认为小演讲可以提供展示自己的口语和在人前说话的能力。其中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还积极的为我的题目布置献计献策,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
四、行动方案的成效评价
通过回顾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访谈数据,我发现,新颖或贴近生活的作文题目,可以让学生轻松找到要写的内容,或产生兴趣、积极动脑、锻炼想象能力;对学生进行写作前的引导和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屡清写作思路,规范写作模式,在头脑中形成作文的整体印象,降低写作难度;而课堂展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作文受到了重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自然会有所提高,甚至还会为写作教学活动献计献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演讲的形式不但可以督促、激励学生写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了在公立学校少有的展示自我的平台。但由于学生处于英语水平的初级阶段,受到知识的限制,作文中仍出现很多语法错误,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参考文献:
这些问题自然会引发语文教师的思考:初中作文训练体系如何构建?作文课堂如何强化作文训练效果?学生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如何认知写作目标的指向性和训练的系统性?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运用素材?如何逐步调动学生主动作文的兴趣?作文批阅与反馈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如何增强?
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效益,主要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体系引领、模式推行和手册导学。
一、构建初中学段作文教学体系
1.构建体系的基本理念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写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升学生作文素养为中心,发展人,培养人;坚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联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写作内容由生活化到文学化、由体验个人到体验他人、由感悟生活到感悟社会自然;逐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
2.构建体系的基本原则
以语文《课标》中写作要求为准则,根据语文教材选文和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构建训练体系。强化学生写作主体,强调教师引导功能;阅读与写作融合,课内与课外联通;创作与修改、评价于一体;能力培养与审美渗透兼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3.构建体系的基本方法
根据《课标》中关于初中学段写作的目标与内容,结合教材指导选文特点和单元写作训练要求,我们将初中学段的写作目标与内容分解为6个子目标,一个学期一个子目标。再根据《课标》中写作训练量化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把一个学期目标分解成8个写作训练能力指向,据此设计8篇对应的作文训练题目与写作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以《课标》中初中学段写作要求为总纲、6个学期目标和48个能力指向的作文训练体系。体系兼顾学生课本学习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彰显教材的写作示范性,又兼顾初中学段作文能力点的覆盖。
二、推行“三环五步”课堂模式
1.模式的内涵
在作文体系的整体框架下,以“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推进每一次作文训练,强化作文训练效果。“点面结合、纵横兼顾”,形成初中学段作文训练的有效方式。“三环”,就是将作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合理规划和整合,“三环”置于作文课中,形成教学“整体”;“五步”,就是 “定向阅读(课前)――积累分享――创作实践――自评互批――佳作展示(课后)”等五个教学环节,连接课内外,打通“读”“写”关。有效利用两节作文课,完成作文训练全过程。“五步”相扣,两课相连,形成作文训练整体。
2.模式的应用
第一环节(第一步):定向阅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羽翼。阅读什么?读文章、读生活。把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引入生活,引入优秀文章。逐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关注生活,搜集素材;引导学生有指向地进行阅读,积累材料,体会写法,可以进行适当的点评。“定向阅读”把引领学生阅读、关注生活和写作统一起来,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和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
第二环节(第二步):积累分享。积累分享就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积累交流,包括生活素材积累的交流和阅读积累的交流,然后是教师依据学生的汇报进行适时的引导,形成本次作文训练能力点的技法指导。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定向阅读成果检查和展示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分享阅读经验、提炼写作方法的过程。
第二环节(第三步):创作实践。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学段在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为此,平时要注重单位时间内的作文训练,通过实践,学生能够逐步实现这样的目标,同时也是针对应试,做好考场作文。新《课标》指出: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主张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因此,我们把学生的创作实践分为两个阶段,编写提纲和作文写作。养成编写提纲的习惯,有利于写作的构思立意,有利于提高写作的速度与质量。我们建议教师与学生一起创作,师生共同创作,既能拉近师生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第二环节(第四步):自改互评。按照“示批――自改――互评”的方式进行作文批阅。示批,是教师示范的精批,包括字、词、句的修改,又着眼本次训练目标的达成评价。教师的批改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自改,是学生习作完成后浏览全文,对文章细部的自我修改过程;互评,是小组间进行交换批阅,从取材、构思、立意、语言表达、写法运用等方面入手,以写作训练目标为重点。教师要全程参与小组内的交流讨论,适时帮助、指导和把控全局,保证互评效果。互评完成后,在组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