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叫我如何不想她

叫我如何不想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叫我如何不想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叫我如何不想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爱情诗;古代爱情观;赏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41-02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很多的古代爱情诗歌,比如《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汉魏晋五言诗《迢迢牵牛星》,李商隐的《无题》等,这些描写爱情的诗歌给初中语文教材增添应有的青春活力,给师生吹来一股温馨的春风,深受师生的喜爱。但也有人担心:目前初中生早恋情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教师如果再在课堂上讲授爱情诗歌,会不会对早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并非这样,由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当这种求知欲望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时,他们就会把寻找的目光投向社会,而现代社会成人恋爱的开放化、影视作品的大尺度化,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很容易造成心理扭曲,滋生一些不良行为。而课本中的爱情作品和其他优秀文学一样,是“人的生活教科书”,正确学习这些诗歌对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学生现代的爱情道德观已与古代传统的爱情观有着明显差异,那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代爱情诗歌,并接受和理解中国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呢?

一、激情导入,将学生带入中国古典爱情诗歌崇高的艺术境界中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教师的饱含感情、富有激情的导入,会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从而使晦涩的诗歌被学生所喜欢,使诗歌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所接受、所延续。

英国哲学家赫士列特曾经说过:“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教师激情的导入不仅是教师激情的语言,更可以激发学生情感,调动生的学习热情。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导入,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如在学习《诗经》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春华秋实,是自然规律;少女怀春,是人之常情。中国人谁不喜欢读爱情诗歌、传爱情佳话。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剧,传唱至今。这不,走进《诗经》,我们会发现这里也有这么多的爱情诗!读了它,我们会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会知道什么才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同时也会明白: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爱情也不都是甜如蜂蜜的,欢乐是美,忧愁是美,悲戚是美,分分合合都是美。这样充满激情的导入,让学生对爱情诗歌充满向往,在憧憬中全身心投入,既感受到诗歌中关于爱情的真挚情感,又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二、用实实在在的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爱情的忠贞感人

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读懂字面意思,了解诗在写些什么,才谈得上欣赏、分析、评价。我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文言的基础来读,如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学常识等。尤其是对其中的关键词,既要立足词语本意,又要结合具体语境,挖掘其内在的含义。抓住本意,由浅入深,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精选这个词语的“良苦用心”。此外,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爱情诗歌中,诗人内心的情感往往融入意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会受到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价值。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饱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的情感之流。

例如,《迢迢牵牛星》这首爱情诗为什么如此感人至深呢?我们抓住文本来分析,其原因之一是牛郎织女的勤劳与刚强的感人。在一起生活时,他们男耕女织,相敬如宾;在被银河隔离后,他们还是继续辛勤劳动,刚强地活着,为的是不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和爱情的追求。我们看织女被银河所隔后虽然悲痛欲绝“泣涕零如雨”,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劳动的热爱。在中国人眼里,“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织女形象和她那勤劳与刚强的品质是最令人感动和敬佩的。原因之二是,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感人。世界上有哪一对夫妻被活活拆散几千年,还想着有团聚的一天?“七夕”喜鹊们到银河上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这哪里是喜鹊,分明是中华民族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郎织女的同情,分明是对世上所有爱情忠贞不渝者的赞美。秦观那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出所有中国人对纯真爱情的理解!在诗歌中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借助意象,让学生领悟爱情诗歌中美好、真挚的感情,读懂中华古老爱情的忠贞,提高对爱情诗歌的审美感受力。

三、抓住诗歌中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学习古典爱情诗歌的表达技巧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之所以能感动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能融情入景,借景抒情,采用比兴的手法,因此,在阅读这首爱情诗歌时,我们应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当作重点来学习。借蒹葭、白露、河流等景物的变化:苍苍、凄凄、采采,为霜、未已、未等,写出一个人在深秋的早晨来到河边,周围芦苇苍苍,脚下霜露重重,勾勒出冷寂又略带感伤的气氛,通过伊人行踪的飘忽不定,让整首诗歌意境朦胧,幻想迷离,引人遐想,反复咏叹,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写出追寻者的执着精神。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要抒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最常见的就是用赋比兴的手法。诗中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歌情境交融的意境相结合的方式,启示后继的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起了重大的作用。爱情诗歌别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尤其是女性)体态服饰的刻画,使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等手法。修辞手法和情感往往密不可分,修辞是外壳,情感是内核。“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善于抒情的作者往往会通过修辞手法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常见的用来表达作者感情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借代、对偶等。不同的修辞,表达情感的效果也有不同。在爱情诗歌中,朦胧唯美、缠绵悱恻的爱情更需要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来给它增色。

四、抓住最凄凉的悼亡词,引导学生理解古典爱情诗歌的感人至深

在流传至今的古代爱情诗歌中,就其内容而言,有男女热恋,有夫妇相思,有妇女被弃,其中独树一帜的当属悼亡词。悼亡词是对亡人的深挚情感、痛切怀思,而绝非一般酬唱应和、无病、虚伪矫情之作。这就使悼亡诗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真情实感吸引世人的目光,并为之倾倒。诗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呼唤,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苏轼的《江城子・记梦》这首悼亡词里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让学生借悼亡词来感受古人爱情的真挚,让人读了之后情到深处泪沾巾。

发自内心的情感从何体现?古人的爱情观远胜今人,他们不会有那些轰轰烈烈的爱的誓言,因为他们的爱情比今天要纯洁得多,他们将爱情融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以,这份感情是通过生活的细微体现出来的。在词中,我们能看到:妻子对镜梳妆,夫妻对望,这无不充满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意、浓浓的情意。正是这份情感,让我们带着和词人一样的心境来读这首词,“忆君情悲满,肝肠尺寸断”。它留给读者的不是爱情的欢乐之美,而是爱情的凄凉之美。读了它,我们一定会真正感受那生死不渝的纯洁爱情之美。

五、抓住最悲凉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悲剧的真正意义

什么叫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人的情感是丰富的,或喜或悲,悲剧往往更加扣人心弦。悲剧给人的是一种别样的美,这种美是幽暗的、不快的,甚至是阴冷凄婉的。悲剧,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有着极大的审美教育意义。我们要通过古代爱情诗歌让学生理解悲剧美的认识价值和赏析悲剧美的丰富内涵。在赏析悲剧美时,要紧紧抓住悲剧人物形象的赏析。即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悲剧冲突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审美特点等方面去赏析。

《孔雀东南飞》究竟“悲”在哪里?悲在刘兰芝聪明勤劳,知书达礼,却被焦母歧视与驱逐;悲在焦仲卿逆来顺受,忠于爱情,却得不到母亲的理解;悲在刘兰芝的长兄自私凶狠,见利忘义,将亲妹妹往死路上逼去;悲在刘兰芝与焦仲卿相亲相爱,却被专横的家长制活活拆散、双双殉情。这首悲情诗引人步步去思索造成这一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

叫我如何不想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作背景 艺术特征 演唱处理

一、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背景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刘半农先生在伦敦的时候写了思念祖国的一首诗,就在一九二六年他赵元任先生给这首诗谱的曲,在于中国三十年代中国的国内处于军阀混乱的情况下被广大的爱国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广泛流传。在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初创时期《教我如何不想他》算是一个成功的作品,是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至今在很多音乐会上都可以听得到这首经典的艺术歌曲。

二、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艺术特征

(一)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词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词,是来自我国近现代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先生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而创作的。整首诗都采用了比拟手法,全诗共有四节,每节开头都用了歌谣中常用的的手法,都是通过借景抒情的描法来衬托主题的中心思想,从而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和爱恋之苦。用天上、地上、月亮、海洋、鱼儿、枯树、野火这些景色事物来衬托自己的情感,以巧妙的构思完美的抒发了“我”和祖国密不可分的情怀,并且让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歌词的每一段开头都以各种景色来抒发我对“他”的眷恋之情,实感的景像能够很好的勾起人们的意想,每一句诗词都能体现诗歌的优美意境;同时,诗人还采用了西方诗歌的抒情手法,并采用反复吟唱来加强情感表达的效果,抒发作者内心无比强烈的思乡之情,抒写了燕子传信,残霞的愁苦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家乡、思念祖国之愁,抒写了作者在海外漂泊不定的心情,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和恋爱的深度。

在淡淡地细语中表达出内心的一种深情的依恋的思念,这是一首有着独立艺术感的诗歌。

(二)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旋律艺术特征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前奏采用了中西结合的作曲手法来完成的,以旋律委婉、柔和这样的前奏来引出了歌曲的第一个乐段。第一乐段旋律相对平和,是描述了一种宁静的画面。第二乐段音乐的起伏是以三、四度的音阶起伏来体现出作者的心理情感活动的起伏。第三乐段是一个转调的乐段,是由E大调转为b和声小调。第四乐段是以e和声小调转为E大调,这一段情感觉得起伏比较大,都是通过转调、跳进等来表达出作者一种凄凉、悲伤的情感,作者在通过大三和弦的链接再一次表现出阳光照耀,作者的心情变得明朗。第四乐句是全歌曲达到最的时候,感情也表现得非常强烈,出现了渐强、强,八度音的大跳等,并且用延长符号来体现出歌曲的最;再一次重复“教我如何不想他”,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思念之情。全曲接近尾声,旋律渐渐弱下来。

这首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有“起、承、转、合”的特点,谱曲者还加入了一些西方的音乐元素和声,这样使这首歌曲更加完美。

三、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情感处理

歌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以演唱者心灵感受的来演绎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形象。演员在歌唱这首歌时,通过歌唱的情感体验展现出整首歌曲的内涵所在。这都决定于演唱者对歌曲所表达的思想的理解,以最真挚的内心感受情感处理。

这首歌曲是内心感情倾诉的艺术歌曲歌曲,所以要求从演唱者的内心情感出发,要吸着点唱才能表现出来那种控制住的情感。收敛深情地,黯淡的音色就能衬托出心里的情感波动的线条。它的特征是要以诗歌入歌曲,这类的歌曲内容都是非常深情的诗歌作品。演唱艺术歌曲,难不难就在那些弱声、半声、小跳音、连音、声气平衡、呼吸转换、灵活细致的控制而表现出来,演唱诗歌的内在和韵律的转变,是真的见真功夫的细腻活了。艺术歌曲唱的是诗歌,艺术歌曲唱的是心里的情感变化。

在演唱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的时候,要具有真情实感才能唱出感人心切的思念之情,必须要融入歌曲当中自己就是歌曲当中所以描述的主人公,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作品情绪特点,整首歌曲的演唱要用适度的情感去表达。这首歌曲的音乐特征是强调抒发个人的情绪,将自己身临其境一般,当做是自己的故事来唱,才能够达到以情感来发出声音,情感带动的声音才能让听众从你的歌声中听出你歌唱时的情绪与歌曲当中的情感起伏。在演唱这首歌时,演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当时主人公的心情并且要充当主人公才能完全理解和融入歌曲当中,从而演唱者的声音要达到柔和连贯才能真正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色彩。

四、结论

通过分析和学习我国现代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之后,我了解了刘半农先生写这首词的背景,以及了解了这首歌曲的歌词艺术特征、旋律的艺术特征以及学会这首歌曲演唱处理的一些方法,这首艺术歌曲写出了刘半农先生当时在海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音乐亲切含蓄,优美。曲调和歌词和谐,层次分明。这首歌曲也反映了30年代的时代科学与民主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只有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这首歌曲才能够在好的声音技巧条件下更好地演唱我国经典的艺术歌曲,以最好的艺术效果来感动听众。

参考文献:

[1]常静.演唱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音乐提示[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2]马迪.论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处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3]王艳梅.浅论艺术歌曲[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4]王丽娜.浅论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J].中国音乐,2005,(02).

叫我如何不想她范文第3篇

为国人填词

在中国近代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的历史上有一位不应忘记的音乐家,他就是李抱忱(1907――1979)。

他在译介西方音乐的同时,还选用了一些外国歌曲曲调填配歌词教中国人唱。如:根据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歌曲填词的《安睡歌》,歌词是这样的:快快睡,我宝贝,窗外天已黑,小鸟回巢去,太阳也休息;到天亮,出太阳,又是鸟语花香;啊,快睡觉,我宝贝,两眼要闭好,妈妈看护你,安睡不害怕,好宝宝,安睡了,我的宝宝睡了。李抱忱认为这首曲子的旋律及和声之美,直入内心深处:“我最喜欢安睡歌,因为从乐曲和歌词里所流露出来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安眠歌》是李抱忱初为人父时的作品,选用的是史密斯的歌曲填词,歌词是这样的:“快将玩具放在一旁,两只小眼紧紧闭上,妈妈在你身旁唱歌,哄我宝贝安入睡乡。”

《同唱中华》选用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的曲调填词。歌中唱道:“听我们同唱大中华,大中华,大中华,来听我们同声歌唱。中华大国雄立亚东,山河壮丽物产丰隆,文化灿烂民族优秀,领导世界共进大同。”他曾回忆道:“民国24年由我作词,指挥北平贝满育英联合合唱团在北平十四大中学联合音乐会里演唱本曲。会场是北平故宫太和殿前。那150位青年的‘太和’之声使我一生都不能忘记。”

《唱啊同胞》,是根据美国作曲家嘉本特的歌曲《Home Road》填词的:唱啊中华同胞,唱个爱国歌,文化灿烂好山河,地大物产博;我们还有四万万的人民,精诚团结共一心;无论祸福,无论荣辱,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民族!

除以上几首歌曲外,李抱忱在抗战期间还曾为德沃夏克的《念故乡》曲调填写过下面的歌词:“叹故乡已沦陷,处处成焦土;众同胞被涂炭,遍地皆尸骨。我不能徒悲切,空忆从前乐;应献上血和肉,恢复旧山河。”

做三首情歌

歌唱家张权和莫桂新抗战时期演出反日歌剧《秋子》,当时他们就学于重庆国立音乐院。演出时,其中顾问就有时任国立音乐院教务主任的李抱忱。张权、莫桂新新婚时,李抱忱特意为他们谱写了一首男女声二重唱歌曲《誓约之歌》。这首二重唱始作于1944年李抱忱二度赴美国研读音乐之前,完成于赴美途中滞留印度孟买的五个星期中。李抱忱在回忆创作歌曲时亲切地称莫桂新为“弟”,称张权为“女弟”。后来,李抱忱将这首二重唱改编为混声四部合唱曲,使该曲的演唱效果更为动人。

《请相信我》是李抱忱创作的另一首情歌,它的产生确属偶然:1953年7月,李抱忱驾车开始了一次长途跋涉,从美国东岸的耶鲁大学到西岸的国防语言学院就任中文系主任,行程3500英里。为了排遣途中寂寞,李抱忱以宋元时期女词人管道升给其夫君赵孟的一首词为基础,自己增写了部分歌词并配曲,完成了《请相信我》。这首歌曲后更名为《你侬我侬》。过了20多年,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此曲被李抱忱的朋友王大空(《人生如蜜》的词作者)推荐给台湾新闻局,从此这首李抱忱原本不想发表、被其称为“小家碧玉”的游戏之作红极一时。当时在台湾,不仅青少年爱唱,就连老太太也拉着菜车边走边哼。

李抱忱的第三首情歌是《人生如蜜》,词作者王大空。李抱忱是因为喜欢歌词而谱曲的。他说:“在这首歌曲里,我用了些甜蜜的和弦来烘托甜蜜的歌词,就是那些用变化音的和弦。这些变化音一定要把高音唱的非常正确,才能把和弦的甜美表现出来。练习时,负责唱变化音的声部要一部一部的练,必要时要挨个人的练,使每人都对正确音高有新的觉醒。非要如此练习,才能使每人唱时都在贡献和谐而不是破坏和谐。”上个世纪90年代该曲被“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系列活动选为经典音乐作品。

教我如何再想他

上个世纪30年代,北平的两个教会学校育英男中和贝满女中每年都要举行联合歌咏活动。在一次歌咏活动中,合唱指挥李抱忱即兴演唱了两首歌曲,其中一首是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钢琴伴奏是李抱忱的夫人崔瑰珍。李抱忱歌罢向听众介绍在场的刘半农,刘半农走上台时,一名坐在前排的女学生跟她旁边的人说:“哟!原来是个老头儿!”大概她以为写这么浪漫歌的人是一位倜傥的青年。她的声音大了些,刘半农听见了。刘半农于是有感,后来在《论语》半月刊上发表了一首打油诗:“叫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为张大千评画

1967年夏天,张大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佳美城举办画展,住了两个月。在这期间,和阔别了20年的音乐家李抱忱过从甚密。在画展上,有一次张大千挥毫作画时,李抱忱被邀讲解国画,李抱忱本是一个爱好国画的人,自谦对国画毫无研究。盛情难却,只好临时向张大千讨教,进行了现买现卖的讲解:“作画的三个重要技术是用笔、用墨和用水。笔、纸是软的,但用笔作画时,笔力之强,好像入木三分。墨的浓度也极为重要。一笔能画出数种深浅来,与浓度和蘸笔有莫大的关系。笔和墨里的水份很影响作画。水太少了,拉不开笔;过多则墨会湮。”从此,留下了一段客串论国画的佳话。

“左道旁门”的胜利

叫我如何不想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 艺术表现 演唱 节奏 风格

声乐教学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学科。而声乐教学中的艺术表现与处理又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它的依据是曲谱上词曲作者赋予作品的形式和内涵(一度创作),它的实现一定要靠演唱者对作品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并以带有自己特色的解释和处理(二度创作),使其音响化和形象化。它的效果应使听众在享受声乐艺术的同时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再者,歌唱是一种声音艺术,它的旋律不能只停留在乐谱上。而我们在听多数学生的演唱时,总感觉到只有声音,没有美感,其关键原因就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没有把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表现与处理作品的能力,是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下几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一、熟悉与了解作品

首先要熟读歌词。因为在声乐作品中,音乐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是歌唱艺术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声乐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的,它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交流和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歌词,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歌词的语法特点,合辙压韵等,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背唱。因为只有非常熟悉歌词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声音的塑造方面。

其次要熟悉歌曲的节奏及其旋律线,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要有动感,充满活力。因此,学生在演唱时必须注意二拍子、三拍子及其四拍子的节拍特点及其强弱规律。另外,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的旋律线。歌曲的旋律线一般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三种,有时还互为结合出现在歌曲中。

最后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要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内容,调式调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常表现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而小调式的歌曲常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哀愁的情绪。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这一规律的特殊情况。

二、了解掌握歌曲作品的时代特征及其演唱风格

首先要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背景及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与情感,从而使学生对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与个性特征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透过歌词的内在含义,使学生了解掌握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其次要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中国歌曲的风格不同于外国歌曲的风格。就中国歌曲而言,又可分为西北、东北、江汉、湘、西南、客家民歌等风格色彩区,外国歌曲又可分为意大利风格、法国风格、俄罗斯风格、西班牙风格等等。另外,还有咏叹调风格、浪漫曲风格、宣叙调风格、小夜曲风格等等。在演唱中,歌唱者对作品风格把握得越准确,演唱的味道就越浓,感染力就越强。有很多学生不注意研究作品的风格,甚至不知道自己听唱的是哪个国家的歌曲,只知道强调自己的声音,然而唱出来的歌却没有给听众美的享受。针对这些现象,声乐教师要很好地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观念,在歌唱中,要尽量做到声情并茂,不能只有音没有风格和情感。当然,作为声乐教师,首先自己得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自己很好地去做示范,而且还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学好音乐史论以及和声、曲式等专业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要培养学生养成“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听众”的歌唱观念。

三、关于作品的“二度创作”

所谓“二度创作”,是指歌唱者在尊重原作、忠于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声乐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演唱的过程。“二度创作”的手法有很多,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方面。

首先,注意歌曲的速度。每首歌曲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但每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如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的《叫我如何不想她》中,“微风吹动了我头发”一句,为了唱出这一句的动感.学生演唱时可以提示把“微风吹动了我”几个字的速度处理得较快一些,唱得稍微紧迫点,而“头发”二字可以放慢一点,拉宽一点,这样就可以恰当地表现出音乐的氛围也能表达主人公的心情。再如古笛作词、黄有异作曲的歌曲《赶墟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声比较欢快的分节歌。此曲在演唱“鸟儿声声”四个字时,要采用断开的慢速。然后回原速,用这样的速度变化也能有效反衬主人公的欢乐心情。第二小结“啊哩哩”渐快,第三小结恢复原速。此曲虽然是三段歌词,但旋律相同,如果三段采用同样的速度,就使得反映歌曲的情绪有一些呆板。如果在速度上做上述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了倾听鸟儿歌唱的情景.另一方面在回到原速时,让听众感到更加新鲜、形象。这样的处理虽然违背了速度标记,但总体的欢快并未改变,反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歌曲语气的把握。声乐是音乐艺术中唯一的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朗诵者的语气或阅读者内心的语气对文学作品情感的表达是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同样,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语气处理也就成了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歌剧《红珊瑚》选曲《海风阵阵煞人》中的“风浪它不怜打鱼的人”一句,为了使语气更加生动,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可以把“不”字声母“B”的语气加重且时值相对缩短,对“打”字的处理,首先要保证与前面气息的贯通,后对“打”字的声母“D”的阻气要短而有弹性,元音“A”要带哭腔情绪中强力喷出,成型要快。谱上“打”字的时值是3/4拍,而在实际的演唱处理中,常把它唱为1/2拍,其后留出一个占1/4拍的气口,再接一个1/4拍的“A”母音。这样处理,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女主人公珊妹的无奈、悲愤的心情和暗含的反抗的力量,而且会使演唱者的语气和音乐联系更加紧密,表现更加生动。

叫我如何不想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复调技法 中国钢琴创作 运用和发展

一、复调技法的含义

复调是西方音乐创作中一种常用的创作手法,是指两段或多段以上同时进行的,而又互相区别和联系的声部。这些声部既可以独立存在,同时也能和其它声部有机组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鲜明的和声关系。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而同一旋律的先后模仿则叫做模仿复调。通过该技术,能够获得更加丰满的音响效果,使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大为增强。

二、复调技法在中国钢琴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一)20世纪初的起步期

20世纪初,伴随着钢琴传入中国,一大批有志之士随之开始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历程。复调技术最先被运用,是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如赵元任创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黄自的《思乡》和青主的《大江东去》等,都在钢琴伴奏部分中运用了复调技法,通过该种技法的运用,使原本略显单薄的伴奏得到了扩展和丰富。而这些歌曲之所以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精美的伴奏。比如在黄自的《思乡》中,其创造性的运用了钢琴造型的手法,利用复调描绘出了一幅春雨潇潇、柳丝轻拂的意境,使整个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大为提升。1934年,美籍俄裔的音乐家齐尔品来到了中国,并举办了“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大赛”,其中获得第一名的便是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该首作品中复调技法的运用是十分明显的,作品采用了自由的对比二声部写成,共有两条旋律线交相辉映,既有西方作品中的模仿复调和对比复调,又有中国民间音乐中的支声写作,运用了大量的四、五、八度音程,很好地表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这首作品的出现,为当时的中国钢琴界吹过了一股清风,极大鼓舞了中国创作者的热情。同时期刘雪庵的《西楼怀远》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该曲为一首三声部的赋格曲,并在再现声部中融入了一个八度的模仿,而且在和声性声部处理多达五六个之多,并按照四个八分音符为一组的形式处理,充分显示出了创作者的自信。除了这两首作品之外,还有江文也的《北京万华集》、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也都对复调技法予以了创造性的运用,他们的这些成功实践,充分表现了将复调技法运用于中国钢琴创作的可能性,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国初的发展期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到1949年,中国钢琴创作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初步的繁荣。复调技法也得到了更加深入而广泛的运用。首先是传统复调音乐体裁的钢琴曲创作,如赋格曲、卡农曲、固定低音变奏曲等等,其中较为优秀的有罗忠的《五声音阶小前奏曲与赋格》、谢直心的《民歌主题创意曲》等。如罗忠的《五声音阶小前奏曲与赋格》,其采用了使用民族调式直接命名的方式,严格按照传统赋格曲的格式,第一首《宫调式》中,完全遵循了传统赋格曲的转调顺序,主题在C宫调上出现,而呼应部分则是其属调作下四度模仿,经过向关系较远的降B宫上的转调之后,最后回到主调C宫。谢直心的《民歌主题创意曲》主要使用运用了对比和模仿的技术,对传统民歌进行了再创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其次是复调技术在非复调体裁作品中的运用。伴随着钢琴艺术的发展,很多创作者也纷纷打破了对复调技法的传统认识,将其从传统复调体裁作品中解脱了出来,并尝试将其运用到非复调体裁的作品中,且收到了良好的运用效果。比如某一个段落的复调化处理。在罗忠的《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中,整个作品的结构为奏鸣曲式,作者将赋格段落用于了展开部门,以此来推动整个曲目的到来,可谓是匠心独运。还有较为自由的对比或模仿复调的处理等。这些处理手法相对于传统赋格曲来说,在运用上更加自由和灵活。如杨儒怀《送大哥》的变奏部分中,是一种带有自由声部的模仿写作;赵宋光的《变奏曲》则采用了固定低音来实现对马蹄声的模仿。而刘庄的《变奏曲》更是灵活,开始部分是一个四声部的卡农,并在高、中、低和次中声部中依次出现,使作品充满了一种灵动和洒脱的韵味。这些对复调技法创造性地运用,都表明了中国创作者对复调技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由此推动了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

(三)的停滞期

时期,钢琴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遭遇了严重的冲击,甚至一度陷入了停滞的状态中。所以该时期的作品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样板戏改变的钢琴曲,一种则是根据民族音乐改变的钢琴曲。在样板戏改变的钢琴曲中,如《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甘洒热血谱春秋》、《北风吹》等作品,因为不能对原作的旋律和结构进行任何的改变,否则就会被诬陷,所以创作空间十分狭小,复调技法也难以获得充分的运用。在根据民族音乐改变的曲目中,可供创作的空间也不大,仅有王建中的《浏阳河》、崔世安的《松花江上》和黄虎威《欢乐的牧童》几首作品较为优秀。这些作品都沿用了原来的标题,以歌颂性为主,就像是给创作规定了一个框框,作曲家受到了极大的束缚。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作曲家仍然努力使用一些复调技法,试图使乐曲更加富含艺术表现力。比如黄虎威《欢乐的牧童》中,就采用了等时值流动的复调写法,将牧童那种天真和活泼描绘的惟妙惟肖。王建中的《山丹丹花红艳艳》中,右手以八度奏出旋律,左手是音区跨越较大的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并由此将整个乐曲推向了。

(四)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期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艺术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钢琴创作方面也迎来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各种复调技术重新被运用于创作中,使当时的钢琴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首先是赋格写作中复调技法的新发展。赋格曲是复调发展的最高形式,本身就有着较高的难度,但是中国创作者却不畏艰辛,对此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比如在赋格主题上,丁善德《小序曲与赋格四首》中第四首赋格《欢舞》的主题,就运用了交替调式来扩展调性,使主题的调性变化较大。主题前半部分为C宫,后半部分为升F羽,前后相距一个增四度,但是旋律过渡十分自然。此外还有汪立三的《他山集》、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三首》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之作。其次是一般题材中复调技术的运用。除了对之前诸多作品中的技法继承之外,很多创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全新的音乐材料,带来了新的音乐效果。比如在该时期的作品中,首次出现了多个音乐形象的对比,节奏也较之以往有了全新的丰富,并广泛运用了音色的对比,特别是极端音区的音乐对比,使得音乐表现力大为增强。至此,复调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钢琴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法,为钢琴创作的繁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相信在以后的创作中,还会有更多、更新的复调技法的出现,与作品本身获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钢琴传入中国后,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钢琴作品从无到有,从贫瘠到丰富,为世界钢琴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这个过程中,复调技术是功不可没的,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技术,其被中国作曲家予以了创造性的使用,真正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出了中国创作者的对其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希望在未来的中国钢琴创作中,能够继续对复调技法有充分重视,继续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和作用,使中国钢琴事业因为复调技法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榆.论中国钢琴改编曲与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D].重庆: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期刊更多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

欧美文学论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

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