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伤感抒情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了抒情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在实际写作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抒情写作中的情感一定要真实诚挚。抒情写作如果少了“真情”,那么文章就失去了灵魂。《礼记》有言:“情深而文明”“乐不可以为伪”,说明了强烈的、真实的感情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要性。作者只有具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写作中有“泪迸肠绝之笔”,才会让文章产生感染力。
2.在间接抒情时,须抓住借由对象的个性特征,找到情感抒发的契合点,着力描绘。作者应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使事物能够真切传神地表露作者的情思。
3.在抒情时可以灵活运用描写、议论、叙述等表达方式,也可以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收到“辞达情发”的艺术效果。
4.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应该明确写作的出发点,坚持以抒情为主,以描写、议论与叙述为辅。抒感为目的,其他表现手法皆为手段。写作者要避免为了抒情而抒情,也要避免虚假或空洞地抒发感情。
范文导航:
父 爱
林 晨
小时候,走路走累了,就回头看向爸爸。
他一定会把我背在宽厚的背上,送我到想去的地方,不管此时他有多疲惫。他就这样,寸步不离地行走在我回眸所能望到的地方。
再大一点,他开车送我到学校,我下车后回头一看,果不其然,他正伸着脖子张望。直到我在他的视线中化成一个小小的点,再到彻底看不见了,他才掉头走开。
“爸,其实不用的。”
“我怕你万一有什么别的事啊,像你这种小糊涂虫老记错时间。”
“那样,我便可以在第一时间回眸看见你了,对吗?”我在心里默默补充道。
终于,我可以潇洒地挥挥手,独自奔波于大街小巷,拥有自己喜欢的衣服,哼着流行歌曲,买来青春读物,打开QQ、短信……再回眸时,诧异地发现他也在笨拙地做着同样的事。他开始拿起MP3听周杰伦的歌,听李玉刚的歌;开始左手郭敬明,右手韩寒;开始带着iPhone、iPad到处走,开始问我:“那个QQ空间怎么搞定?”
我应该明白的,他希望在我的回眸处始终有他。他想努力地跟上这个时代,希望与我有共同话题,但他忘却了白发渐生,忘却了身形渐老。
其实,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离开或远去。在我们心里,那段岁月永远明朗。如果可以,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替代您做那个等待回眸的人。回到属于您的时代,重温您所爱的事物。在您回眸的视线里,有我的微笑。
我会彻夜陪您聊小时候乡下养的小鸭子;聊小时候为攒钱买一个漂亮的人造革钱包而不吃早餐;陪您静静地听一会儿邓丽君或费玉清的歌;给您买回广东特产白切鸡……我从您的眼睛里,读出了那段珍贵的、清澈而透明的、透着阳光的童年,那是可以与自然无拘无束触碰的记忆。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轮回地在走重复的路。你看昨天父亲扶着我蹒跚学步,他守护在我身后;而明天我搀扶着父亲走过那段晚年的路;后天,我重回原点教会我的子女站在人生之初;再后来,我的子女也将送我回到那终点。这就是人生路,亦是轮回之路。
既然人生路漫漫又如此艰辛,那么就让我陪您走过吧。当您张皇时,我就在您的回眸处。即便留下的只有背影,也充满幸福。
(选自《美文》2013年2月)
技法借鉴
《父爱》一文充满了浓浓的父子之情,对于我们高中生写抒情散文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第一,作者抒发的情感深厚真挚,有现实的生活基础,因而能够感动人心。背“我”走路时的寸步不离,送“我”上学时的依依回望,为了“与我有共同话题”而“笨拙”地接触流行文化,作者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在详略得当的事件叙述中,让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怀表露无遗。第二,善于运用描写。无论是“寸步不离地行走在我回眸所能望到的地方”的动作描写,还是“我怕你万一有什么别的事啊,像你这种小糊涂虫老记错时间”这样的语言描写,都抓住了父爱形象化的外在表现,情感传递真切感人。第三,结构完整,抒情脉络清晰。作者以“回眸”为线索,以自己的成长为轨迹,不仅描绘了父爱,也抒发了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与敬爱。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自己想要陪伴父亲走过一生的意愿和因此带来的幸福感,以“回眸”贯彻始终,使文章浑然一体。第四,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个人眼前的情感宣泄,而是能够有所思考,有所升华。通过阐述父母子女人生之路的重复性,将父爱上升到相扶与相送的哲学层面,运用议论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轮回的坦然和父子能够互相扶持的珍重。
学生走笔:
最美的邂逅
沃忆婷
人生中总有些难咽的辛酸和委屈,逼得人万般无奈将其熬成了苦药,独自饮下。孤独无助时,苦楚就会越来越浓,越来越重,它打着旗,擂着鼓,踢踏而来,与你敌对。此时,你除了掩面而泣还能做什么?
那日毕业典礼后,面对不知会期的离别,我从伤感中走向迷茫,心中仿佛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依依不舍地相送,念念有词地挥手……回到家后仍找不到一丝安慰,我便信手拿起身边的一本书来读,恰恰是讲告别的。原来,那些在我眼中锥心刺骨的别离,在作者笔下,竟然只是淡淡的一种感触,既引发我情感共鸣,而又安慰了我此时的伤感……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的雨也渐歇了,反而生出一份释然来。
经历的事情多了,我渐渐懂得,书就是我于千万孤独中寻到的知音,它是等在远方的故人,它一直在那儿,总嘴角含笑,温柔地望着我。它陪我哭、笑、喜、悲、哀、怨。在我最难过的时候,我多高兴有它在身旁。大概伯牙遇见子期的时候就是这样欣喜,因为这是多么美丽的邂逅!
我原以为柳暗可花明,却不一定有另一村,我也曾想,五柳先生的桃花源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我更曾偏激地大声说:“说什么行到水穷处便可坐看云起,哪有那种际遇!”还好,我踏过些许苦恼,几番清愁,邂逅了书,终于得以体会柳暗花明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这些体会让我的思想越来越开阔。我在书中看到飞云冉冉,流水潺潺,几缕清风吹过,半抹晨光露出了欢乐的气色。
书乡是一方无尘净土,是一位值得我将全部心思与之细细倾诉的挚友。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感谢书让我无处安置的愁绪有了去处。
最美的邂逅不是美丽风景闯入视线,也不是音乐填塞心胸,而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之期待。我与书,就是这样的相遇。
相似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六十。
本文与《父爱》一样,都是典型的抒情散文,都以叙事为开端,借此抒发的情感都是朴素真挚的。
1、珍藏,可以是带在身边的物品,可以是相册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而最美的珍藏,却是记录不了的。它将化为五彩的珍珠,让我永远铭记在心中。
2、时间的沙漏在一点一点静静地流淌,岁月的痕迹在一笔一画细细地描绘。而美好的回忆常常带给我许多温馨和感动。
3、回忆是多姿多彩的,拥抱它,你会品味出不同的心情:回忆快乐的事,带给你的是开心、幸福、满足,愉悦的细节沁在你每一个毛孔里,使得你全身放松,脸上挂起弯弯的月亮;回忆伤心的事,也许会使你气愤、懊恼、后悔。无尽的伤感冲上脑门,愤怒使得你握紧拳头,咬牙切齿,恨不得一下子跳进往事中解决一切的不快。
4、人世间有许多美好的回忆。美好的回忆犹如一串洒满祝福的紫风铃;美好的回忆犹如一只让时光凝住了翅膀的青鸟;美好的回忆犹如一首清纯且隽永的抒情散文诗;美好的回忆犹如一个荡漾着蒙情感的伊甸园。
5、在朦胧的记忆中,故乡是一间土房,是一方沙滩,是一片天空,可是最吸引我的,却是那条小溪……
6、记忆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保存;记忆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记忆是我们生命中绽放的花朵。
7、回忆是每个人与往事的连接通道,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使我们了解着过去所发生的事。每个人的往事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去守护住属于自己的回忆,不要让它悄然淡忘。回忆记载着我们的童年的欢快与悲伤……
8、回忆就像一根紧绷的弦,极力追忆过去,稍一不留神,就又回到了现实。
9、回忆仿佛被电击了一下,一切时光倒转,往事历历在目,那一瞬间闪过了无数画面,让你隐隐约约想起了当时的情景,那些事好像发生过,又好像没发生过,它们一瞬间消失,一瞬间再回来,然后再消失。
10、回忆就像清晨刚下了大雾,往前走着可仍是模糊不清,但让你越想继续往前走,希望看得清楚些。
11、时间不能倒流;就像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过去所发生的种种事情都是我们这一生的经历,它代表着我们所拥有的回忆。梦也是一种属于自己的回忆但是梦可以实现,只有过自过自己的努力与拼搏才能梦想成真然而回忆是已经过去不能回来了。
12、难忘,美好,短暂的三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石都未改变,但是,我们要走了,我们舍不得他们。
13、一说起回忆,脑子里想的只有童年,或许,我们这些还没有毕业的学生,也只有童年是美好的。初一、初二、初三,我们几乎过尽了灰色的生活,留下的回忆只有灰色,可是,灰色也是美好的,因为在其中,我们尝尽了酸甜苦辣,这也是一种快乐。
14、回忆童年,每一次都有一种不同的感觉,珍藏回忆,让你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15、时间过了,美好的回忆如青沙一般从指缝溜走。我释怀的笑,过去的伤,真的能遗忘吗?仰望着天空,泪无声的滑下,尽管脸上还有未擦去的笑。落日的余晖照在脸上,还有一丝温暖,那是心中还留有的唯一一点快乐。
16、回忆就像播放着的电影,一幕幕在眼前出神入化。
回忆就像游览画展,一幅画还没看完、没捉摸透,另一幅又映入眼帘。
17、岁月如歌,时光如逝,转眼间,同甘共苦的同学·朋友就要依依惜别了;耐人寻味的早读声就要销声匿迹了;和蔼可亲的面孔就要渐渐模糊了。
18、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都会浮现过去的片段,有开心的、有痛苦的,也有悲伤的。但无论是开心还是痛苦在那时都成了美好的回忆,每次都让我含着笑入睡的,那是幸福的感觉!
一、反复诵读
古诗词节奏鲜明、音韵铿锵,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古诗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深情朗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一)读准字音。读,讲究字正腔圆,字正则音正,腔圆则韵足。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例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要求学生大声读诗,把诗中的“渭、浥”两个生字和“朝、舍、更”三个多音字的字音读正确,做到声音洪亮饱满。
(二)读出节奏。古诗词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就能读得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教师可以示范读,指出诗句中停顿的位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告诉学生读出节奏的方法,即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读的时候注意做到“声断气相连”;或者采用师生“前四后三轮换读”的方法,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读出韵律。古诗词讲究押韵、平仄等,可以采用平长仄短的读法,把诗的韵律读出来。例如朗读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看看哪些字是轻读,哪些字是重读,轻读的字是第几声,重读的字是第几声。要让学生明白现在一、二声的字相当于古代平声字,要读得轻而缓;三、四声的字相当于古代仄声字,要读得重而急。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读诗方法。另外,诗中押韵的字叫韵脚,“漫、干、安”三个字就是诗的韵脚。读韵脚时可以比其他的字读得略重一些,声音延长的时间略长一些,但也不能一味地加大音量或者拉长字音,应根据需要来把握重音或者拉长音的分寸。
二、揣摩诗意
在传统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串讲”方式释义。这种方法做到了字字落实、逐句理解,但过于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应从整体把握,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领悟诗意。
(一)自主揣摩。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古诗词的意思。例如教学《泊船瓜洲》,可以让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领悟诗义,看插图想象诗句的意思等。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和体验,比教师用“串讲”的方式品词析句更加有效。
(二)互动探究。当学生大致了解了诗意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探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在学习《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教师抛出问题:“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字替换诗中的‘绿’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积极展开交流。有的说用“到”字,有的说用“满”字,有的说用“入”字,有的说用“过”字,还有的说用“舞”字……最后发现不管用哪个字替换都没有“绿”字用得好。因为“绿”字既有色彩美又有动态感,把春风写得活灵活现,生动表现出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三、举象入境
古诗词的意境是由一个意象或多个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先生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诗歌的意象打开来,让学生见到意象,进而领悟诗情。例如执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教师可以抓住“雨、柳、酒”三个意象进行教学。“雨”是送别诗常用的一个意象,表现悲伤的感情。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雨后美景图: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与阳关以西的荒无人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伤感。“柳”是一个特殊的意象,从《诗经》“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就有了借柳寄托离愁别绪的开端。“柳”者,“留”也,“柳”“留”谐音,折柳相送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酒”这个意象更是文人墨客在诗词中常用的,借酒寄别情、消离愁,酒可谓送别的绝佳媒介。《雨霖铃》中“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让人深感离别凄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抒发离愁别绪的乐曲,出示雨后美景、折柳相送、劝酒话别、荒芜阳关等图片,让学生步入离别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教授一首诗,首先要明白何为诗。人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得失等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便需要通过一种方式宣泄和释放,当这种宣泄的情感以意境的方式呈现在作者的脑海中,再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诉诸笔墨,便形成了诗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诗歌就是心灵的产物,诗歌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内至外、从抽象到具象、由意识向物质的过程。因此,教授一首诗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作者的心灵,去游走作者当年彼情彼景的过程。下面笔者将结合前人的理论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诗歌的教学模式。
一、感知全诗
语言文字是诗歌的物质外壳,是诗歌欣赏者唯一可以现实地接触的东西,也是读者进入诗人心灵的门户。感知全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了解作者及该诗的写作背景,这是欣赏者融己入境、产生共振的前提;另一方面则是疏通全诗的字面意义,即将语言文字信息跟具体的人、物、景、事、情、意等准确联系起来,这是合理地呈现意象、再造意境的基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作者因为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到密州后,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与胞弟苏辙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本词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他很想乘风去月宫看看,又怕那里太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就住在月宫里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矛盾思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出神入化。下片则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主要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没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二、品味意境
清王国维说:“文学之事,
足以撼己,外足以感人,意境二者而已。”“意”指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的景物、生活。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使读者沉浸于、创造于其中的一个想象世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情感与理智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有不少正是蕴含美妙意境的语言珍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悟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呢?
在感知全诗的基础上,诗歌中的那些语言文字信息才会转换成一个个鲜明感性的意象。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所以在品味诗词的意境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朱光潜谓:“意象是意志的外射或对象化”(《诗论》),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词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寄寓了作者的情思,说到底,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的情趣化、个性化。诗词教学只有感知意象,才能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进入诗词的意境。一首诗可以有诸多意象,而一般只有一个意境。
品味意境要通过对意象的建构,这至少要经过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意象词语的构筑,就是说,诗歌可以通过某些词语来确定意象之间的时空顺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给读者所营造的是“琼楼玉宇”的仙境,展现的是洒遍人间的美好月色。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的美好祝愿。
第二层面是经验的构筑,即欣赏者依托自己的经验、阅历和知识来设想或推断意象之间的时空结构,没有欣赏者经验和想象的参与,诗的意境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欣赏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再造意境的过程。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插上了翅膀,在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第三层面是画面的构筑,即诗歌依靠诗句固有的节奏和旋律将零散的意象整合成意境。例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天上、人间来回驰骋。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
三、体悟情感
意象是诗歌作为一种文体的典型标志,是创造性直觉的途径。即使可以直白表达的情思,诗人也往往寄寓于意象。比如,写思怀诗,诗人一般不这样说:“相思情绵绵!”而会如是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直接说出其意思,读者可结合前后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情感经验,领悟其意义,这才是古诗词内在的真本色。根据这一特点,笔者认为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可以看到的意象”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试着发现那些“不在场的意象”,即用想象补充完善作者笔下的意境。
体悟情感,即感受心灵。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诗歌艺术中出现的景并不是自然形态下的景,而是在特定情感的支配下经提炼取舍所创造的景,它无不浸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而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只不过是表
达个人情感的依托物。品味意境并不是诗歌欣赏的最高阶段,因为意境终究是心灵之影像。语文教材,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写情来刻画人物的。人的情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完善的推动力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欣赏者体验到诗人的复杂情怀:除了他的外放孤独、仕途进退的困惑心态,更有对兄弟手足分离的怀念,还有大众的关怀。“艺术的情感性常常是艺术生命之所在”,“笔锋常带感情”,是文章感动读者的根本原因。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乎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这首诗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上片“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隐退”、“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美的历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把见于《酉阳杂俎》诸书的月的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具象化,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貌似“出世”的内容思想,实则是“入世”思想的反拨形式。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照无眠”者,当兼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这两层意思。“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实质上是本抱怀人心是,借见月而表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又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是古来已有之事。因此,便不应对圆月而感暌离,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这三句词意转折较大,而意脉仍承上文。亲人间的欢聚既然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之际,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片词意三转,愈转愈深。不特意深,情更深,“但愿”二字,感人肺腑。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笔者看,此句“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总之,诗歌教学是一项有规律可循、有模式可依、有方法可用的双边活动。“感知全诗——品味意境——体悟情感”的教学模式起于诗歌的形成过程,符合诗歌的认知规律和鉴赏原则,但它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圭璋等撰写.唐宋词鉴赏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