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国教师信息系统入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谓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拥有多种社会身份,但师生关系是其所面临的主要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就构成教师角色的基本内容。
教师角色的变化,受社会期望、学生期望以及教师自我期望的制约影响,但从根本上讲,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时,时代又赋予了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
1.教师即研究者。随着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知识的累积与更新,教学研究的成果要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得到检验、实现与发展,必须首先让教师“亲自动手”把这种知识加以吸收,转换成为自己的理想方案,最终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学论知识生于教学实践,长于教学实践,它客观上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对教师来说,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见解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同仁的观点不断碰撞,也正是提升其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
2.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使用,促使教师从传统课堂上的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从“独奏者”成为“伴奏者”。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知识掌握多少的关心,真正担当起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3.教师是管理者。尽管任何先进技术的使用不能完全取教师,但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确实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与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有时间去处理校内外的人际关系,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学校内部的管理事务,扮演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尤其在学生管理方面,要求教师善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善于同学生一起组织学习、安排活动,通过有效的管理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与完善的个性。教师参与教育管理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未能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倘若把学生管理看作是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班主任的事而不重视、不参与,不把教学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则不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当然,一个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范围、内容、方法和程度是不同于专职管理人员的。我们认为,教师角色的单一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时代都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教师是一个集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于一身的人。教师为圆满完成崇高的教育使命,他应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他不仅教学生学会求知,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他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顾问和导师。
作为服务者的教师,他全部工作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教师应学会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做好服务,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帮助和指导,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阵容大为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时代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期望、要求看,我国的教师队伍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最新统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至今还有86.87万民办教师,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83.4%,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63.4%。在具备合格学历的专任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是为“顺应”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的要求而突击完成的,其中“学”非所用者也不在少数。另据有关机构最近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在问到中小学教师是一项职业、事业,还是一项专业时,有50.2%的教师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仅有3.1%的教师将其作为专业!“政治家掌握国家的今天,教育家塑造国家的明天和后天”。可目前的教师队伍状况与这历史的重托相去甚远。
其次,从我国教师培养看,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主渠道是高师院校,但高师院校无论是师资队伍、生源情况、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以及社会影响,都不能与综合大学、理工科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几十年来被所谓的师范性、学术性之争所困扰,或者是不敢理直气壮地去追求师范教育的学术性,或者是把学术型、师范性机械地割裂开来,似乎师范院校天生就是培养“教书匠”的,与科研、与学术无关,严重地阻碍了师范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教育学类课程;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重视课堂理论讲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传授传统的学术定论,忽视学术前沿观点的介绍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导致培养的师范毕业生按部就班、循规蹈距,开拓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第三,从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入口看,也值得关注。随着我国教师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的不断增多,这对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好处。但问题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并没有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考核,致使这些旨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法规形同虚设。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把关,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不利于维护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权威性;二是不利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因为给人的印象仍然是人人都可以来做教师;三是容易导致教师工作成为社会就业的“避风港”,就业形势不好时,大家都来谋职;待到就业形势好转,则又纷纷另去高就,最终导致教师职业社会声誉的下降。
三
影响教师角色职能充分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寻求对策。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角度看,亟需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要端正师范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着眼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使师范院校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事业工作母机。师范院校的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解放思想,简政放权,把包括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在内的办学自交给学校,让师范院校直接经受社会需求的调节和人才就业形势的检验。师范院校也要下决心摆脱某些教条主义框框的束缚,摒弃师范性、学术性争论的困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突出师范特色,提高办学实力。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掌握资料、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培养大批善于通过反思性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
其次,进一步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全国高校开展“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契机,切实加强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类课程建设,逐步改变教育学类课程呈“三明治”状的被动局面。通过教育学类课程改革与建设,使学生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学理念,培养起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要顺应信息时代知识演进的趋势,在高师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的改革,培养跨学科的通识型教师,逐步改变在大学学一个专业、在中学教一辈子,以及如果离开所学的专业便寸步难行的尴尬局面。
第三,大力加强以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养。未来的教师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驰骋而不迷失,就必须具备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知识技能。未来的师范教育或教师培训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培养的师资能否帮助学生通过信息系统去选择、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
第四,要积极寻求师范院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能力、素质离不开培养与训练,在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切实重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学生学习、实践基地。当然,完成这一任务,光靠办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举办者、管理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配合,协同作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开发和建设;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3-0040-02
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以高校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师生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全部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并集成、整合这些曾分散的资源,从而构成唯一的数据中心、统一门户、统一权限控制、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高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于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国内外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很多高校制定了一体化的建设规划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数字化校园数据平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普及程度不断加深。现今美国大学校园的信息化水平最为领先,图书馆网络、科研教学活动甚至师生们的生活都被纳入信息化体系中,教育高度信息化,形成完善的信息网络。
1 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整体校园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高校陆续将数字资源建设以及现有应用系统的整合作为主要任务,很多高校在学校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如教务处的教学管理平台,学生处的学生管理平台,学校教师的OA办公平台等分散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由于各个系统都是根据各个部门需要建立起来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来自于不同的厂家,使用不同的接口和数据格式,运行开发环境兼容性也比较差,各个信息化应用系统数据共享比较困难。
校园内各部门的各种信息应用系统重复建设严重且没有唯一的数据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校园内的各种信息资源不透明,不能很好的满足高校教学、育人、科研和管理决策的需求。
2 基于CRP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需要统观全局,而不是以各个部门自行建设的孤立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形式存在,对现有孤立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整合、融合是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清华大学根据研究,率先根据企业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提出了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理念,用以指导其数字化校园建设并取得成功。根据大多数的学校的特征,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ERP 和URP 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资源计划(CRP—Campus Resource Planning)的概念,本研究就是基于CRP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建设。
为了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信息化建设和全国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需求,只有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搭建满足高校需求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才能紧跟国际、国内的步伐更好地培养人才。本研究将开发和建设基于CRP(Campus Resource Planning)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构建出唯一的数据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的透明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更好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育人、服务于科研、服务于高校管理、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1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对象:基于CRP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研究目标: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通过标准组织和业务流程,推动高校制度上的规范化,比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目标,同时将开发的CRP数字化信息平台软件模块推广到其他学校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和开发基于CRP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将校园资源进行提炼、整合、数字化,基于工作岗位进行数据采集,用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建立一个接口规范统一的平台,将校园的各种信息资源和各个部门的数字应用系统相结合,真正实现校园数字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并为用户设定统一的访问入口界面,后期的应用系统设计也必须符合统一的规范化要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已有信息系统的整合;②基于工作岗位信息数据的采集;③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流程化再造;④唯一数据中心的建立;⑤本地化功能模块的开发。
2.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
1)该系统研究采用应用层,中间层和数据层的三层体系结构,在数据层建立唯一的数据中心,中间层建立统一的接口和规范,应用层建立各种应用。
2)整体规划,分布实施。
3)建立唯一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
4)通过数据层的数据中心和中间层实现共享数据库与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从而达到全校信息共享,同时利用校园统一应用门户的模式把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的服务集成在一起,最终实现单点登录,达到统一门户与统一身份认证。
2.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基于ERP、URP和CRP的理念,开发和建设基于CRP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2)构建唯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的数字化校园平台。
3)基于工作岗位的数据采集,教师日志、辅导员日志、班主任周志、教官日志、值班日志、安全保卫日志、宿管员日志等,全校人人都参与到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平台的运行和维护中来。
4)将全校的信息资源如一卡通、图书馆资源和教学资源平台等整合到CRP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2.4 研究过程
1)对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进行系统分析,构建唯一的数据中心,研究确定统一数据中心的数据和数据间的关联关系,重要的数据有部门信息、教职工卡号信息、课程信息、培养计划信息、师资数据、学生数据等。
2)研究各部门的工作过程,将部门和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标准化、数字化,基于工作岗位进行定期的数据采集,让全院师生共同维护和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3)研究制定统一的平台、接口规范,实现各个模块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为新开发的信息化应用提供统一的平台接口和规范。
4)根据各个部门的工作过程和提出的具体业务需求开发功能模块,功能模块的开发过程中将大量使用前面做好的基础数据,大量的系统应用就是基于基础数据进行,将各个模块挂载到系统中,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
2.5 研究成果
1)构成唯一的数据中心、统一门户、统一权限控制、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2)根据信息化的刚性化特征,对相应部门和工作岗位的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流程再造,从而在推动信息化的同时达到提高高校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最终实现依托信息化条件下的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
3)基于工作岗位信息数据的采集,让学校人人都参与到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中来,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整个系统各个模块包括各个岗位的数据提取出来进行智能的处理并通过图表的方式显示出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可视、可控及可持续改进,提供给高校决策层进行管理决策。
基金项目
2013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jkj2013-57)
参考文献
[1]杭州正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解决方案[EB/OL].
[2]李春兰,周增国,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
[3]黄斌文,矫媛.基于CRP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在高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用[J].硅谷,2013(6):85-86.
论文摘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府、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文章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方面介绍了美、英、法等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先进经验;并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借鉴。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有关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府、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虽然各国由于国情不同,使得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色,但大都已经形成了与本国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它包括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保障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外部保障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下面分别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方面,对美、英、法等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1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 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学校外部为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监控体系,通常是由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专门机构组成,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研究生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
国外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估和认证来进行的,但在评估主体、评估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呈现多样化趋势。
(一)评估主体
目前,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评估主体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评估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代表性国家是法国。从历史上看,法国一直遵循拿破仑时代高度中央集权的领导系统,中央政府直接参与教育机构的建立和领导,以促使高等教育为政府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发展服务。从经济上看,法国是推行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市场经济为基本经济形式的同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文化上看,法国具有浓厚的国家主义传统。受这三方面的影响,法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格局。法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主要是通过控制拨款、文凭颁发和鉴定、教师任命、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命及课程设置等手段得以实现的。
目前,西欧的德国、荷兰、芬兰、瑞典等国的外部质量评估体系也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只是实现的具体形式不同而已。这些国家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教育质量保障是从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开始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保障体系自然也具有这个特征。
第二,评估主体以社会为主导,代表性国家是美国。美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崇尚民主、自由,不仅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善的三权分立制度,而且在经济文化方面,政府施加的直接干预较少,主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对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施加影响。这一传统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影响深远,使得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可谓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研究生教育评估不是由中央政府进行,而是由各级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发起,社会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管理行政机构,主要通过宪法赋予州与各级政府管理各自教育的权利,联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高校的日常运作。研究生教育保障工作主要依靠社会上一些非官方的、专门的、全国性的庞大系统组织定期开展评审活动,这些机构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控制,政府不直接参与评估活动,而是通过认可和认证系统对它们施加间接影响,强调自愿参与的原则。
第三,评估主体以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代表性国家是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随后工业质量管理领域中“质量保障”的思想便在英国根深蒂固,这使得英国大学历来具有自治与重视质量的传统。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面,英国也在大学自治的基础上引人“全面质量管理”这一思想,对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目前,英国的绝大多数高校是由国家资助,但政府对研究生质量评估工作干预较少,主要是由各个院校自行负责其授予的学位和课程的标准及质量。高校自我评估已经成为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和基础,政府主要是通过“学术审核单位”(AAU)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EQC)等质量审核单位对各高校所承诺的教育质量进行外部检查,施加间接影响。
采用这种评估主体的除了英国外,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英联邦国家,这些国家的大学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教学质量主要由大学自己负责,组织学术专家进行评判,政府干预较少。这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状况和社会的需求,不断的调整办学目标和质量管理手段,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评估体系
由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主体不同,各国的评估体系亦随之不同。
法国的评估主体是政府,所以其评估机构大都由政府设立,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体现国家和政府意志。其评估体系主要由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国家评估委员会以及一些其它机构组成。
美国的评估主体是社会,因此其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社会监督机制非常健全。具体有如下几类评估机构:(1)非官方性的地区性或全国性鉴定组织和机构,如以1975年成立的中学后教育鉴定委员会为前身的中学后鉴定认可委员会;(2)学术团体,包括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成立的一些专业协会,如美国研究生院协会、美国大学协会以及其下属的研究生院联合会;(3)其他有关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教育理事会、美国学术协会理事会等。这些机构评估的项目名目繁多,覆盖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评估目的也十分明确,即以评估手段来影响、调整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也通过评估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英国的评估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强调全面的质量监控,其评估体系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其主要功能是质量审核、质量提高以及学分和人学管理;(2)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它主要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外部评估,通过评估促使各高校按照全英标准保持和改进教学质量,其评估结果与办学经费挂钩;(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它的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的管理、整体教育服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并通过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格标准来维护公众的利益,鼓励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不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是独立于政府和高等院校之外的中介机构,其评估结果具有专业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为教育界、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政府所广泛认同;(4)社会评估:它包括了专业资格认证和新闻媒体排名等多种方式,以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督。
(三)评估方法
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大都具有开放性,各国不断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评估方法和评估经验。因此,各国所采用的外部评估方法虽然形式多样,但内涵基本一致。
按照评估内容可分为对学校进行评估和对专业学科进行评估。前一种评估主要是针对高校内部进行的,对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育设施和经费的投人、教学方法、质量管理机构和活动等进行综合的评价,以此判断该校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围绕培养方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等,最终得出教育质量的高低,并与其他院校进行比较、排名,以达到纠正偏差,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后一种评估是对整个专业进行评估,以确定专业的设置、结构是否具有合理性,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了专业要求等。按照评估性质可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性评估是指在评估过程中采用文字的方法,这种评估方法有助于提高评估的针对性,对改进教育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因而有效性较高;定性价值判断的评估项目体系比较容易设计,也比较容易操作实施。但是定性评估毕竟主观的成份较多,客观判断的参照系统较为模糊,而且容易在调查研究不够充分时下结论。定量评估是指在评估过程中采用数学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评估的精确性;由于定量的指标往往是客观化的指标,因而它有助于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明确的等级区分。其缺点是在评估过程中过分强调用纯客观的方法,往往导致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处理,有意无意地忽视一些在目前情况下较难定量和缺乏客观资料的因素,使得教育评估不够全面。目前,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评估均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方法,使评估尽量做到完善、有效。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达国家大都把新技术引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如美国利用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扁平化的高等教育认证协作网络、信息网络、学习网络和资源共享网络组织结构系统来管理庞大的教育认可和认证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并与国外网络进行对接,把国内认证和国际认证有机结合起来。相信不久的将来,不断发展的评估方法和理论将使评估工作更加快捷,准确。
二、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是指高校为了实现连续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提高所建立的管理体系,主要负责在学校内部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活动。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致可分为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三部分。
(一)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保障的基本部分,包括招生、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也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
在研究生招生制度方面,法国和英国均没有统一的研究生人学考试,每一所院校可自行决定每一个研究生的录取条件。一般由学生本人申请、学校通过档案审查或面试来录取。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注重以市场调节手段来控制招生规模与专业方向,充分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计划指导相结合的策略。这既保证了研究生教育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又为国家急需和鼓励发展的学科和专业提供了经济和制度保障。美国各大学研究生院在选拔研究生时虽然偏重智力潜力和实践能力,但却不以成绩作为研究生录取的唯一标准,他们常常要求申请者提交成绩单、GRE成绩、教授推荐信、本人的申请材料和面试成绩等,其中往往把面试成绩和推荐信视为录取的依靠条件,而视学业成绩和标准考试成绩为录取条件的参考依据。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方面,美国对研究生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研究生人学以后,除了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和参与众多学术报告外,学生还要经受两次大的评估,即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在培养过程中,美国研究生教育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还实行跨学科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各种校内和校际的学术活动,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英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方式和方法上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注意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重视和论文相关的课程学习,尤其鼓励研究生跨系、跨校选课。通过课程的调整,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法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只在综合大学设置,分为课程学习阶段和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其培养研究生的方式较为灵活,研究生可以同时在本校或外校的两个不同专业学校;而对于博士生,主要采用综合大学和大学校培养、依靠研究机构的培养途径,因此,形成了教学单位与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体制。
在研究生导师制度方面,法国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制,通常由一个研究生培养组负责实施。培养组由一名负责人和若干名组员组成。该负责人由校长根据校学术委员长会建议,在教授和相当于此身份的人选中挑选。培养组包括一个教学小组和一个或几个研究小组。教学小组和研究小组是一种综合性学科组合,这种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方式,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相互交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的发展趋势,使未来高级人才面对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更具有主动性和广泛性的适应性。在美国,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是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进行指导,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研究生的汇报。美国的研究生不只有单一的导师,每个学生注册后都有一个指定的论文委员会进行指导。这个委员会由3到4名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教授组成,其中一名是主要导师。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接受不同观点的熏陶,使不同的学术专长互相补充。英国的研究生一般由导师团队负责指导,其中包括一个主导师,一至两个副导师。主导师全面负责管理及指导学生的研究计划,导师团队的任务是在学术和生活事务上指导研究生,为了保证研究计划的顺利完成,除了导师团队,每个研究生还配有一名指导教师,他们的任务是向研究生提供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指导。
(二)质量监督体系
质量监督体系主要包括高校内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个学科评定分委会,旨在加强自我评估的力度。
国外各高校内部也有着一套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体系。法国内部质量监督主要由大学内部设立的评估委员会负责实施,这些评估委员会对外配合国家评估委员会工作,对内开展校内自评,包括:院系评估、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发展政策评估、学生成绩评价、教师评价、学科发展评价、毕业生情况分析等。美国各大学内部都要定期进行研究生学习项目的评价,其过程包括自我评价、校内外共同评价、提交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处理,它要求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将学校具体情况充分结合校外大环境的需要,使得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不与社会需求脱节。英国历来重视大学自治,其内部质量监督体系较为专业、全面,一般包括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学习资源、课程设计内容和组织、教学和学习的评估、学生成绩、学生支持和指导、质量管理和标准。
(三)质量反馈体系
质量反馈体系主要包括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建立质量反馈机制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必然要求。
目前,美、英、法等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反馈体系都由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些机构不仅要在高校内部收集教师和学生反馈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及时地修正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偏差,促进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且还需把握本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的脉搏,向高校提出学术和管理方面的建议,以促进高校内部专业结构的优化、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质量管理机构的完善。此外,这些机构还定期向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了解高校培养的研究生是否符合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质量评价的好坏以及对来自不同培养机构的研究生评价的高低,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国民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认可程度等情况,并把它们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促使高校内部进行全面质量监控。
三、发达国家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
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健全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使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化、法律化和规范化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强质量保障与评估的立法建设。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比较发达的国家,质量评估与保障的性质、职能、地位及方法技术等都是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予以确定,评估与保障活动也按照政策法律规定进行。与国外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的地位、规程、准则等都未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因而在实践中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远比国外微弱,我国应迅速结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
(二)发展多元保障主体,建立多样化的评估中介机构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应改变以往完全由政府包办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形式,建立由政府、社会、学校共同组成的多元质量保障体制。在这个体制中,政府负责宏观,社会通过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学术团体和新闻媒介参与,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价。
(三)构建分层、多元的评估体系,建立多样化的评估标准
中国的国情和近年来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在办学模式、体系结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等方面,愈来愈趋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评估的复杂性大大加强,因此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有政府、中介、学校、民间多方组成,综合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灵活性于一体的评估体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培养目标的学校,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
(四)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保证高校的研究生教学质量是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中心。这个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应由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和教学质量督导系统三部分组成,负责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监控。
(五)改革研究生招生工作,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质量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学校招生自主权较小。为此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的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赋予导师相当程度的招生选择权。同时应加强和规范研究生录取前的复试工作,提高复试的权重。
(六)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将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基础课程的学习相统一,设置和谐的研究型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既要使研究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又要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能够真正成为厚基础、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专业结构方面应注重学科交叉,实施学科、专业的调整与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在科研选题、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等方面要融人全球意识;开设国际性教育课程,大力增加外文原版教材的使用,与国际接轨。
(七)不断提高教师水平,严把研究生导师资格关